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基本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将劳动部劳部发〔1995〕155号《关于加强采石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工作的通知》和劳动部劳矿局字〔1995〕1号《关于开展采石场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落实有关工作,切实加强辖区采石场的安全管理和监察工作,防止采石场重大事故发生。同时,请认真做好采石场的调查工作,于6月30日前填写好《采石场基本情况调查表》,并报我局职安处。
附件: 1、劳部发〔1995〕155号《关于加强采石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工作的通知》
2、劳矿局字〔1995〕1号《关于开展采石场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略)。
附件: 劳动部关于加强采石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工作的通知(1995年4月3日 劳部发〔1995〕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近期以来,采石场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严峻。1995年1、2月份采石场重大事故死亡人数比1994年同期上升高达20%。事故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同时,暴露出一些矿山企业和有关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如有些采石场违反采矿科学规律和国家规定,采用“一面墙”或者掏采的方式进行开采,导致了多起坍塌事故甚至山体垮落的发生;有的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生产安全,对采石场存在的事故隐患熟视无睹,使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纠正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采石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正值采石高峰期和事故多发期,为了扼制重大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采石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继续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矿山安全法》,落实《矿山安全法》中规定的各项职责,尽快建立和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全体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和依法采矿。
二、各地区要按照《关于开展采石场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劳矿局字〔1995〕1号)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做好采石场安全生产状况调查工作。在弄清采石场安全生产状况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
三、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露天矿场安全生产规定》和《建材矿山安全规程》的要求布置开采顺序和工艺,积极改造“一面墙”的落后开采方式,坚持禁止“掏采”。
四、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引导采石场走规范化发展道路。广东、浙江、湖北、安徽和大连等省、市劳动部门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不同情况的采石场安全开采模式和管理经验,各地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企业认真学习和借鉴。
五、各级劳动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注意研究采石场事故发生规律,在开春、农忙过后和年底开展季节性安全大检查,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采石场,要严格执法,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要依法进行处罚。
六、事故多发地区的部门要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大对采石场的执法力度,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采石场综合治理的配套措施,尽快扭转本地区采石场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
一、组织实施基本情况
拟定《××县交通局干部走访国有企业改制下岗失业人员活动实施方案》,成立由岩迭书记任组长的走访小组,配合州交通局走访组,并抽调××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林业局、民政局、档案局,素质好、责任强的领导干部共10人,经局党总支动员和培训后,于5月9日至13日分为2个小组赴××县开展走访活动。小组人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入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家庭,听取意见、填写调查表、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了解掌握他们所思、所想、所诉和所求,为下一步的工作和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
二、**年至20**年国有企业改制时基本情况
(一)昆曼运输公司××分公司:原企业名称西双版纳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分公司,现企业名称为西双版纳昆曼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于2004年10月进行改制。改制时共有242名职工,其中留用63人,下岗失业89人,退休90人。
(二)××交通工程公司:原企业名称××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现公司已注销,原公司于20**年4月进行改制。改制时共有32名职工,其中下岗失业26人,退休4人,调离2人。
三、走访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走访活动计划走访调查人数88人,实际调查走访114人,因联系不上或其他特殊原因未调查12人;已调查走访人员中:办理养老保险101人,办理失业保险69人,办理医疗保险76人,福利住房64人,经济适用住房2人。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
(一)退休人员住房拥挤,子女无稳定的工作,基本上都与父母同住,希望解决住房和子女就业问题。
(二)退休人员虽然都参加了医保,但收入较低,就医时,个人支付部份较困难。
(三)下岗失业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较困难,靠打工或灵活就业,收入较低,不稳定,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缴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太困难。
(四)下岗失业后,无单位依托和无人管理,文化又低,相关的一些惠民政策无从知晓,信息闭塞,事情难办。
(五)改制时政府相关文件中说明退休员工改制时一次性剥离给当地社区管理,但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落实。
建议意见:
(一)希望政府加强居委会建设,规范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办事能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无归属感的问题。
【关 键 词】高校贫困学生 现状 资助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与高等教育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体现在对高昂教育费用的承受能力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保障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关乎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关乎社会稳定的大局,是体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市属高校在读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心理状态、现有资助措施及其实际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并结合我们现有资助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希望在全面了解市属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改进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一、贫困生现状分析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包括江汉大学、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三所地方高校的在读贫困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56份。通过这些问卷,我们可以对贫困生的总体分布、家庭基本情况、在读期间的生活开支情况、接受各种资助的情况以及心理状况有一个比较真实准确的掌握。
1.贫困生的生源分布状况及家庭基本情况
首先,从生源分布情况看,贫困生群体的主体是农村学生。贫困生中属农村生源的占83%,来自城市的占17%,故而我们的贫困生资助和帮扶工作也应该对来自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更多的针对性。
其次,从家庭基本情况看,呈现出家庭收入低、抚养人口多、家庭负担重三个明显特点。贫困生家庭经济收入大多以务农或打工为主,收入有限,加之家庭人口多,独生子女家庭少,很多家庭有因病、因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加之要承担子女甚至多名子女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家庭经济负担非常沉重。[1]
家庭收入低是经济困难的最直接原因。在家庭经济来源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务农的有65.1%,选择打工的有46.2%,选择在职工资的有11.6%。家庭年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67%,约8.9%的家庭没有稳定经济来源。
抚养人口多,来自多子女家庭的贫困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且在农村生源的经济困难家庭之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供养多名子女读书,极大地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从对全部有效问卷的统计来看,仅有不到22.3%的贫困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农村生源的贫困生中独生子女家庭约为16%,即84%以上的农村生源贫困生家庭有2个及以上的子女;城市生源的贫困生中独生子女家庭约为53%。34%的家庭有子女正在读高中,19.2%的家庭同时供养2名及2名以上的子女上大学。
家庭负担重,因病因残至贫的家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所调查的贫困生中,有46%的家庭中存在因残疾或疾病影响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22.8%的家庭中有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58.7%的家庭需要赡养1~2位老人,7.5%是单亲家庭。
2.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及现有受助情况
贫困生为了维系学业,确实承受了比较大的经济压力。本次调查统计了贫困生在校就读期间每月基本生活、通讯、交往等所需费用的情况。他们每月必须的饮食、日用品、交通等的实际生活费用在400元以下的约占86%;每月的通讯、交往等其它费用在50元以下的约占61%。约有54%的贫困生通过向亲友借款获得一定的学习、生活费用。
贫困生获得资助最主要的三种途径分别是勤工助学、奖学金以及助学贷款,分别占到约38%、21%以及24%。值得说明的是,这也是贫困生自身最认可的三种获得资助的方式。在关于“资助的最好方式”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勤工助学”的最多,有80%,选择“奖学金”的有68%,选择“助学贷款”的有64%。这个现象为我们制定资助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目前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从总体统计上来看,是健康积极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从个体上看,他们一方面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但偶尔也会出现自卑的心理;他们一方面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也会因为对未来竞争的压力而担忧徘徊;他们一方面希望与所有同学一样积极溶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但又不时表现出一定程度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
一方面,约94%的贫困生成绩在班内属于中等及以上;80%的贫困生感觉家庭贫困对自己完成学业“影响一般”或者“没有影响”;71%的贫困生认为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觉得丢人或者抱怨”;约82%的贫困生对目前的大学学习生活现状感觉“一般”或者“满意”,但也有17%的贫困生感觉“比较差”或者“很差”,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后遭受的最大挫折前三位依次为:就业竞争太激烈、经济困难、不适应人际关系,分别占到37%、29.7%、21%;有21.7%的学生面对经济条件宽裕的同学“偶尔会感到自卑”,31%的同学认为家庭贫困有时对自信心会有影响。这些情况,对于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帮扶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创新机制,着力落实资助工作,做到三个“结合”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服务学生、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三个结合”,着重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贫困生自强不息,立志成才。
一是要做到帮扶资助与励志成才相结合。
向学生及家长广泛宣传介绍政府、学校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表彰、资助政策,争取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配合;做好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严格按照评选的政策要求,用最快的速度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贫困学子的心中;通过树立和表彰一批品学兼优、自强不息的学生榜样,感召广大学子,促进学风建设,引导贫困生克服“囊中羞涩”带来的心理负担,勇于战胜眼前的困难,帮助贫困生认识到不仅要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成才,同时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有用之才,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艰苦奋斗。
二是要做到物质支持与心理帮扶相结合。
贫困生的总体心理状况是好的,但他们当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不愿或不善与别人交流、孤僻等问题。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家庭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例如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进入大学才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素质教育的不足影响了这些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心理的充分发展,离开农村来到大学后才意识到自身的差距,由此也带来了很多贫困生的“心理贫困”[2]。我们应该在做好“物质扶贫”的同时做好“精神扶贫”工作,既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又教育引导他们自强不息、乐观自信,及时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学习、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
第三是要做到倾心关爱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和化解由于未来面临的激烈就业竞争、眼前的经济困难、不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因素带来的心理焦虑,通过细致入微的学生工作,为贫困生提供最大的帮助。引导贫困生能够胸怀感恩之心,感谢父母、感谢学校、感谢社会,把荣誉作为更加发奋图强的动力,立志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栋梁之才,开展好诚信教育,加强与贫困生家长的沟通,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
三、更新理念,探索更加科学的资助体系
1.推动全员实践助学
从前述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勤工助学是广大贫困生最乐于接受的资助方式。勤工助学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困难,同时给他们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特别是与他们所学习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为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拓展专业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来就应该是高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另外,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报酬,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贫困生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磨练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教育学生不把经济收入作为勤工助学的唯一目的,而是通过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推进“全员实践助学”活动[3]。
2.扩大奖学金在资助额度中的比重
在现有资助体系中,助学金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特别是进年来,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等,对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纯粹助学金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助学金的评选在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贫困生的资格认定和困难程度的评价上。为了保证公正,我们要求贫困生在班级范围介绍自身家庭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隐私和自尊,民主评议也难免会带有学生个人的感彩,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也不完全规范,随意性较大,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国家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4]。因此,我们不妨尽可能减少纯粹助学金的比重,将资助资金用于扩大奖学金的比例和额度,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优异的成绩来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
3.完善助学贷款工作
完善助学贷款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贷款的申请、审批、发放工作上,可以研究更加简化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放款效率,为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形式,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宣传力度,明确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明确教育投资的观念,提高贷款上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武玉红.贫困大学生的成因与对策思考[J].高教研究,2006(2):16
[2]李贵成.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州学刊,2006(2):106
关键词:彝汉杂居区 彝族 汉族 农村居民 生存质量 差异
中图分类号:F823.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96-02
彝族人口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第六位,{1}提高彝族生存质量是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是四川省小凉山地区彝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该地区彝汉杂居,其生存质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2}本调查组深入到户,逐个调查该地区彝汉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现状,并对比分析两族农村居民生存质量,旨在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改善其落后思想观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因地制宜,促进地区经济收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再建设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选择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进行调查。选取3镇(大堡镇、新林镇、黑竹沟镇)4乡(金岩乡、哈曲乡、杨村乡、万平乡)的24个村,对其中的452户家庭共2120人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由川北医学院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共计23人)于2009年7月10日至2009年7月16日进行。调查人员在调查前对问卷内容和调查技巧进行了统一培训后,以2~3人为一组,深入到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和个人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包括房屋结构、卫生结构、炊事能源、取水方式、保险、家电、交通工具及通讯。其中炊事能源包括电、煤、柴及气(液化石油气和沼气)。家电包括黑色家电(彩色电视、黑白电视、电脑、收音机、收录机、DVD/VCD和音响)和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扇、电饭煲、电炒锅)。交通工具包括机动类(轿车、货车、面包车、农用车、三轮摩托车和两轮摩托)和非机动类(自行车和马)。个人情况包括民族、性别、年龄、工作及居住方式。调查以访谈形式进行。调查后即时核查调查表,立即补充和更正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性。
3.统计分析:将数据录入Excel,运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统计方法:x2检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两组计量资料(如不同民族)间比较,对两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后,成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如交通工具)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成偏态分布(如家电)采用秩和检验。率间比采用x2检验。P
二、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本次共调查24个村,452户家庭(汉族174户,彝族278户),共2120人(汉族778人,彝族1342人)的生存状况信息。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50,其中汉族为101.21,彝族为106.61。彝/汉族人口结构、劳动力分布,见表1。
2.家庭基本生活环境现状:两族在房屋结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3.交通、电器及通讯现状:彝、汉两族农村居民户均占有交通工具和家电,其中汉族占有率都较彝族高。在交通工具中两族总的户均占有(辆)机动类、非机动类分别为0.17±0.435(中位数为0)、0.12±0.402(中位数为0)。在家电中两族总的户均占有(台)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分别为1.88±1.371(中位数为2),1.13±0.628(中位数为1)。其中电视普及率为89.6%(彝族为84.5%,汉族为97.7%)。两族在交通工具和家电户均有具有显著差异,P
三、讨论
本文调查显示,当地农村彝族和汉族的性别比无显著差异,但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平均水平(性别比106.74)比较分别降低0.13和5.53。由此可见,与当地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以及落实国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相关,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口结构中汉族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彝族(P
本文调查显示,当地农村居民房屋结构中汉族以楼层(占54.6%)为主,彝族以砖瓦房(占78.4%)为主,汉族在房屋结构显著好于彝族(P
本文调查显示,当地农村彝、汉两族居民户均占有交通工具和家电,汉族均显著高于彝族(P
综上所述,小凉山地区彝族与汉族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现状对比分析,汉族在房屋结构、卫生设施、通讯、交通工具、家电以及炊事能源均显著高于彝族(P
本调查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小凉山地区彝、汉族农村居民客观物质体现的生存状况的对比,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可扩大研究范围,并从更多方面去研究彝汉杂居区农村居民的生存状况。
(致谢:峨边县医院和县卫生局以及各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为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本次社会实践的队友陈喜慧,王茜,周波,张锦荣,夏娟娟,王蓓,刘月皎,王天工,梁芯瑜,龙义添,穆兰,石涛,杨艳,明,黄玉霞,何长久,李崇,周文秀为本文原始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帮助,谨此一并致谢!)
注释:
{1}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赵江,万崇华,许传志.傣族和哈尼族居民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3):272-273
{3}彭雪芳.对彝族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7(4):15-19
{4}张成云,蔡梅,刘影等.四川省农村改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2):153-154
{5}文华成,杨新元.当前农村沼气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6(11):70-73
{6}胡雪萍.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外出务工[J].农业经济问题,2004(8):63-66
{7}林鸿,郭海强,谭静,等.人口素质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25(2):150-153
{8}黄玉红.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外出困境及就地转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833-8835
一、 返乡女农民工就业创业现状:
(一)、返乡农民的基本情况:
截至XX年3月底,**县累计返乡农民工8.9万人(其中女性占40%),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数(19.8万人)的44.9%,其中,其中珠三角地区就返乡6.6万人,长三角返乡0.8万人,其他地区返乡1.5万人。从地域分布来看,返乡农民工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主,达7.4万人,占返乡总数的83%;从年龄结构来看,16—30岁以下民工返乡5.86万人,占总数的65.8%,30一50岁以上民工返乡3.04万人占34.2%,产业熟练工人、企业老员工返乡比例比较低。
(二)、女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在我们调查的返乡女性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倒闭。有的农民工无法找到工作,有的农民工工资普遍降低,勉强能够维持个人生活,不如回家发展产业计划。二是解决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前夫妻双方在外务工,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年迈的老人照看,造成了这些留守孩子心理上的阴影、人格上的不健全和学习上的欠缺,在社会、家庭和子女的强烈要求之下,很多返乡的女性留了下来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三)、返乡后的就业情况:
我县各级各单位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返乡人员再就业,通过加强信息服务“找岗”、加强区域合作“保岗”、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岗”等形式不断强化职业培训、鼓励返乡创业,解决了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我县将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合,构建了一个中心(县就业培训中心)、一所职校(县职业中专)、一支团队(全县7家定点社会培训学校)的“1+1+1”县级职业培训网络,形成了集电脑操作、基础英语、车钳电焊、电子应用、驾驶汽修等多项职业技能于一体的就业培训体系。今年来,通过职业培训网络,已累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513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400多人,较大地提高了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截至XX年4月底,全县返乡的8.9万农民工中,已有7.4万人再次外出务工(其中实现省外务工5.1万人,省内务工2.3万人),部分留乡创业、和就地4转移就业,部分仍在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