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学观念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快乐教育
根据教育部[2010]3号文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教育者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更加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更加突出时代性,增强适宜性,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在教学小学科学课《研究杠杆的秘密》时,为了很好的贯彻教育部的文件,于是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反复比较、潜心探究杆秤的结构,能说、能操作杆秤的使用,能亲自动手制作一架简易小杆秤。这对于从小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比较与分析,耐心、细心与专心,动手实践操作和创新精神等都非常重要。如何让他们能初步认识小杆秤的原理,顺利地制作成功,并在成功后体验到劳动的幸福和快乐呢?于是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材上的要求,特意把此课安排在下午第二节,再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尝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最后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观察杆秤的结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把学生分为六个组,每组下发一根家用的杆秤,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学生完成后通过梳理,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提绳为什么靠秤盘这么近,而提绳后边的杆却比较长?
(2)杆秤为什么前段粗后段细,粗细均匀不行吗?
(3)怎么杆秤两端有铜套并且两端的铜套不一样?
(4)这些刻线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秤杆不均匀而刻线均匀?
针对问题1我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杆秤实质上就是杠杆,请同学们分析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和杠杆的省、费力情况,提示学生把需要称量物体的重量当成阻力,秤砣的重量当成动力。于是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问题2、3应该属同一类,但要学生弄清确有困难,于是我就让学生去猜想:有的学生说为了美观好看;有的学生说为了秤绳移动方便;有的学生说为了既轻巧又牢固等。我就学生的猜想作了简单总结说,大家回答得都很对,当然这里还有更深的一些学问,这就需要大家课后和以后上初中、高中甚至上大学去慢慢研究。
问题4也是本节要解决的重点,但只要学生搞清0刻线是怎么确定的,后边的刻线就迎刃而解了。我给学生提示要从杆秤本身、秤盘、秤钩的重量上去思考,以后还要学习物体中心等知识。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白了称量前即秤砣在零刻线时杆秤要处于平衡状态。几个问题很快便迎刃而解。
2.小杆秤制作过程
材料:筷子(或圆木棒)、塑料小盘(或大塑料瓶的底部分)、棉线、小刀、小铁圈或小铁帽、砝码或一元的硬币、铅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小物件,学生已准备好)
2.1 在秤杆上挂上秤盘。
方法:用一根筷子作秤杆,在小盘子的边缘上打三到四个小孔并将棉线穿过作秤盘,用小刀在秤杆的前端刻画一个凹槽将秤盘上的棉线系在凹槽处。
注意点:筷子一般有粗细,要将秤盘系在粗的一端,并尽量靠近前端,秤盘要系紧不能移动且保持水平。
2.2 在秤杆上挂上提绳,确定支点。
方法:靠近秤盘寻找到支点的位置,用小刀刻画凹槽,剪一段棉线作提纽,系紧在凹槽里。
注意点:正确的支点位置应该是手提住提纽时,秤盘的一边沉下去,秤杆的那一边翘起来。
2.3 在秤杆上挂上秤锤,确定“0”刻度。
方法:用铁圈等重物系上棉线作秤砣,吊到秤杆上。手提住提纽,移动秤砣,使秤杆保持平衡,用铅笔在吊线与秤杆贴合的位置上画一根刻度线,记作“0”。
注意点:此时秤盘里不放任何物体;画好“0”刻度后可以再以此方法验证一下,确保0刻度的准确。
2.4 在秤杆上确定其他重量的刻度。
方法:在秤盘上放上一个5克的砝码,手提住提纽,移动秤锤,使秤杆保持平衡,用铅笔在吊线与秤杆贴合的位置上画一根刻度线,记作“5”。接着在秤盘上换上一个10克的砝码,手提住提纽,移动秤锤,使秤杆保持平衡,用铅笔在吊线与秤杆贴合的位置上画一根刻度线,记作“10”。以此方法类推确定出其它的刻度。最后量出每一段的距离进行平分确定出每一克的位置。
2.5 用自制的杆秤测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重量,比比看谁的杆秤做得好,测量又准确。
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猜想、探索与分析,再动手亲自制作,整堂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活跃,思考积极,发言踊跃,交流合作。极大提升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爱好,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正是我们推进的素质教育与快乐学习吗?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育技术能力 调查及分析
为了解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高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课题组成员依据课题《提升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促进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的要求,分别在河北省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和廊坊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为后续的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和廊坊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共计186名,其中男教师45名、女教师141名,年龄主要分布在20~50岁之间,调查群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
2.方法
(1)问卷设计。按照调查问卷设计标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一般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任教时间、职称情况、任教科目。二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情况:包括三个方面,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论知识、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技能、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这部分一共包括22个小问题。三是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包括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态度、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培训考核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等。这部分一共9个小问题。问卷所涉及的内容基本涵盖了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查的各个维度,比较具有说服力。
(2)调查方法。由调查人员现场发放问卷,匿名填写,当场收回。共发出问卷186份,收回181份,回收率占97.31%,其中有效问卷172份,问卷的有效率占95.03%,符合统计意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情况结果及分析
(1)教师现有教学理论薄弱,需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从问卷结果来看,教师现有的教学理论知识还有待提高。在问及“你是否了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是否了解教学设计理论”“是否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是否了解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知识”四个问题的答案中,回答“能较好掌握”的均不足10%,“一般了解”的只有20%~30%左右,而60%~70%的老师是“基本不了解”这些知识内容。由此可见,教师现有教学理论还比较薄弱,亟待提高。但对于这部分理论知识的培训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教师们对这些理论知识的需求也是有高有低,从需求的强弱程度来看,依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知识。因此,培训者应该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教师教育技术操作技能水平发展不均衡,还有待提高。应该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大部分教师都具备了基本的教育技术操作技能,这也是教育技术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教师们的技术还不全面,发展不均衡,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针对教师掌握的基本技能情况的问题中,教师们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使用Word图文处理能力、常规教学设备使用(例如投影机、DVD使用)、用Excel进行办公数据及图表处理、利用PowerPoint的制作教学课件、使用Flash进行动画制作和处理、利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利用Authorware等软件开发多媒体课件、数字音视频处理与制作。所以,培训者应该根据教师现有的水平有选择性地开展培训,而不必一味按照惯例从基础操作培训开始,完全可以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培训内容。
(3)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能力较低,教师渴望进行提高。虽然教师们具备了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但是,如何让这些技能真正与自己教授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从而改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核心和目标。但在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们普遍偏弱。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在下述5个问题“能否利用博客等手段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管理”“能否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改善授课方式”“能否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能否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评价”“能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中,回答“不具备”分别占63.4%、55.4%、60.7%、53.9%、76.4%。可见,大部分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与授课相融合的技能。所以,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渴望进行培训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高的,对上述五项内容有超过80%的教师希望能得到培训。因此,那些直接对于教学过程有变革的技能更能引起教师的兴趣,也希望培训者能在各种培训中增加这些
内容。
2.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分析
(1)培训内容是教师最关心的主题,培训者应着重考虑。在问题“您认为学校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是哪些?”的答案中,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培训内容不能适合教师需求、培训模式不适合教师学习、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学校重视不够,缺乏政策约束和激励措施。可见,培训内容是教师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在问题“培训中您最想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的答案中,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用和开发课件和网络技术的使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维护、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鉴于此,培训者应该选取与教学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切实做到培训内容与教师专业相结合。
(2)培训模式制约了培训效果,培训者务必探索出多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培训模式是影响培训是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培训模式在教学上带有浓厚的理论教育色彩,因此主要采用的是集中讲座方式,基本上属于静态的单向“满堂灌”,以听为主,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多元化和灵活性,单一的培训模式,也阻碍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从而造成培训效率与效果均达不到要求的后果。在问卷中,教师们在回答“您认为培训应采用的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答案由高到低依次是:案例教学、示范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协作。所以培训者应该根据教师的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再结合其他手段营造更为适合的培训模式,比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和校内科研带动相结合等模式。
三、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课题组成员了解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掌握了教师对于培训的希望和要求,对于后续课题的研究和开展有了明确的指引方向,也对今后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61―01
一、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强调各个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知识、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一致性,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知识的综合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 数学学科知识的综合。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现行初中数学课本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将数学知识分门别类,每一类都是以分章节的形式呈现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是勾股定理,第二章是实数,这是对原先的代数、几何进行了统整,并非简单地增删、拼贴、移植。在教学中,勾股定理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勾股数之间的计算,它可能会涉及到无理数,这就把第一章和第二章综合了起来。从数学问题本身来讲,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几乎都涉及到了好几个知识点,都涉及到其他章节的内容。虽然教材编排注意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混编和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知识显得不太系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整。
2.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检验。反过来,其他学科又包含着很多数学因素,为数学提供鲜活的背景与素材。因此,新的数学教材加强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融入了大量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3. 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综合。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要走出闭塞的教室,回归生活,将课堂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学校与社会实现有机整合,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拓展学习数学的渠道。
二、综合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 综合化课堂应是一个多元多彩的课堂。综合化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它也是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的是欣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当然它还是一个关爱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的是做人的引领和进取的信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是知识与方法,感悟的是人生与未来,感受的是快乐与满足。
2. 综合化课堂应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课堂。综合化课堂中,知识更加生活化,内容更加趣味化,情境更加真实化,过程更加和谐化,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整个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展示平台,更是学生学习方法交流的平台。
3. 综合化课堂应是一个学生综合发展的课堂。综合化课堂上,学生要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讲一讲、辩一辩、演一演。综合化课堂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把本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又整合了其他学科中的数学因素。
4. 综合化课堂应是课堂改革的终极目标。综合化课堂可以实现“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各种能力的整体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也是各种学习方式综合发挥作用的过程。数学教学走向综合化,根植于现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时展呼唤课程综合化,新课改也给数学综合化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 数学教师 学科教学知识 建构
一、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提出及其演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舒尔曼提出了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科教学法知识),PCK理论的核心是特定的学科内容与教学法知识的融合,强调教师在教学的情景活动中要运用教师个体独特的教学方法知识将教学内容有效灌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PCK知识也随之丰富,发展成为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知识为教师提供了对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学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动态理解。TCPK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是综合性。TCPK强调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及技术知识的整合。二是动态性。TPCK概念提出,本身就是因应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应用趋势,而信息技术的变化是动态的。三是情境性。情境既是教师构建TPCK的来源,又是TPCK本身包含的具体内容之一。四是独特性。独特性是PCK和TPCK的基本特征之一。TPCK相较于PCK独特性更明显,内容也更广泛。五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既是TPCK的来源,又是TPCK发挥作用、影响教学效果的唯一渠道。
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构成要素
TPCK知识构成要素关系图
TPCK知识包含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内容知识,是三者的整合。在TPCK知识体系里,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相互制约的,其核心是三者的动态平衡。具体的组成要素有:(1)技术知识(TK),指的是教师关于电视、光比、信息网络等知识,以及运用这些技术产生期望结果的能力。技术知识是TPCK体系中和教学情境联系最不密切的一部分。(2)教学法知识(PK),通常指的是各学科适用于一般教学活动的原则、策略和方式方法,具体内容包括课堂管理、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的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3)学科内容知识(CK),学科内容知识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主要指的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重要事实、概念、理论的了解,以及对学科研究方法的体会、运用。TK、PK、CK是TPCK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4)学科教学法知识(PCK),主要涉及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重新组织、加工,并通过教学情境加以表现。(5)技术教学知识(TPK),教师通过不断提升的现代教学技术执行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包括教学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形式、方法,以及作用效力等。(6)技术内容知识(TCK),技术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相互作用产生了技术内容知识,具体包括教师对技术对教学内容可能产生的变化的了解及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技术表征教学内容的知识。(7)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CK)。下面是这七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图。
三、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
数学学科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实践强调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及交流数学知识的机会,数学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的衡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对学生的问题与想法作出正确反应,更易于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索与交流的学习环境。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法加工、教学反思建构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并逐步完善。
1.教学内容深化是TPCK建构的基础。虽然小学、中学的数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相对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全是新的开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师可以更好地理顺教学内容之间的编排关系,领悟教材精神,从而为教学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学科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不能仅仅将乘法口诀教给学生,还需要通过学生已学过的加法加强学生对乘法法则的理解,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
2.教学法加工是TPCK建构的重要方面。TPCK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也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法知识作为TPCK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法加工,教师可以将学科知识和教学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点,教师要将这一学科知识准确、有效地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除了将法则准确无误地告诉学生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思维特点,对学生可能的疑问做好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数学的内涵和真正价值。
3.教学反思是教师建构TPCK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自我形象和角色定位进行反思。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教师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进行反思,将教学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特点结合,完善自己的TPCK知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反思对教师本身的TPCK知识的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一般年龄较少,思维还不成熟,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尽量避免这一角色错位现象的发生,这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是极其有利的。
开展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研究,对于数学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TPCK知识体系建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将TPCK内化为解释、认识、评价教学事件的框架和模型,并在教学实践中以这种模型、框架去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成为独特的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子云,张修明.TPCK视域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7).
关键词:高中阶段;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78-01
数学课作为我国高中阶段的主要考试课程,高中数学教师也成为高中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面临高考,所以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了解一线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其教学能力的基本状态,并且分析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基本关系。不仅仅是对于学术研究的需求,同时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高中阶段数学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
笔者根据对于我国高中阶段数学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不同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学年的数学教师,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尤为明显。例如,中学数学教育史,数学发展史在教育实践中都少有涉及,这样让许多知识教学显得突兀。许多老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教学所需要的数学学科知识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点与数学教学方法的掌握尤为扎实,而对于具有教学背景的教育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表现的稍显不足。
此外,对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而言往往由于年龄的不同对于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年龄较大,具有较长时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其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尤为扎实,而对于其他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存在着较大的漏洞。而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往往学历普遍较高,对于与数学教学相关多学科的知识掌握状况较好,而对于数学学科知识,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总结等方面,则有待于进一步积累与沉淀。
二、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一方面,笔者根据对于我国高中阶段学学教师对于教学能力的探索,发现不同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高中阶段,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为了其后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一阶段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往往是那些具有较长时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他们在教学之中能够较为清晰的掌握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难点、考点,促进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掌握。但是由于老教师的授课风格不易为学生所接受,其结果又往往另行而论。此时,年轻教师具有活力的教学风格,就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他们在日常学习之中,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其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数学成绩。
三、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首先,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并非是持续增长的。在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其对于教学知识的掌握,存在着阶段性,往往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由于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所以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教师培训。那么对于其教学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就要依靠教师在一线教学当中不断的进行积累。此外,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其考点与知识点具有相对固定性,教师在完成三年为一个周期的教学活动之后,对于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就完成了一个阶段。
其次,现阶段任职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其专业知识也存在差异。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停留在九年义务教学的阶段,所以高中学校依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也就是目前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艺术高中等。由于学校的不同,对于该校的任课教师的基础能力的要求也尤为不同,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在很多普通高中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以及其学生对于数学成绩等方面都要求不高。
再次,教师专业知识与高中学术教师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对于我国高中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其要求从总体上来说越来越严格,对于上岗教师的选拔也越来越慎重。可以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掌握知识越多,教学能力也会相应的有所体现,有所提高。
另外,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并不完全决定其教学能力。虽然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却并不具有决定性,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以这个为基础,才能构建出教师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框架,所以作为基础的专业知识,当然是越牢固越好。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由于所受教育不同,教育背景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不同,但是很多掌握较少教育学、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老教师,他们在教学当中也具有很高的教学能力。
总之,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当中,所有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都应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并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不断的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继伟,马云鹏,赵冬臣,黄毅英.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师知识来源的调查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2011(03)
[2] 韩继伟,黄毅英,马云鹏,卢乃桂.初中教师的教师知识研究:基于东北省会城市数学教师的调查[J]. 教育研究. 2011(04)
[3] 马云鹏,赵冬臣,韩继伟.教师专业知识的测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