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竞技体育的内涵

竞技体育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竞技体育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竞技体育的内涵

竞技体育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竞技体操与健美操;身体操练;体适能

中图分类号:G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11-02

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发展成为一项非常具有观赏性的运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处于紧张的社会压力之下,竞技体操与健美操的出现,使现实社会人群许多人都喜爱这项运动。它可以让我们学到新奇又刺激的技巧,缓解各种压力也提供学习如何控制身体及使体态优美的机会。对体操与健美操的发展和产生的内涵的说法有很多种,本研究就是从身体操练和体适能的观点来解释体操与健美操等运动的产生的内涵。

一「身体操练(Exercise)与竞技体操和健美操

在「连续性一文中指出,在诸多身体活动概念标记中,可区分成两类的概念标记,一为「核心的身体活动概念标记,另一为「衍生的身体活动概念标记。前者堪称为主轴,就是「连续性一文中所指出的核心身体活动概念标记之光谱线,图标如下:

游戏 Game运动竞技 职业运动(劳动)

Play Game Sport Athletic Prof. Sport ( Work)

(光谱线中game一词,作者认为由于在中文中尚未找到较贴切之词汇翻译之,故以原文呈现,此在「连续性一文中有较多之说明)。

上述光谱线,意味着这些身体活动概念标记之间在性质上呈现连续性,依作者之说法,共有十八项之连续性内容,其主要的特征除了前文已述的两项要点(以人为指涉对象、以大肢体肌肉之操作为范围)之外,在于它的竞争性、规则性、公开展示性与社会文化性。而本文在建立了核心轴之概念标记,处理完Play、Game、Sport、Athletic、Professional Sport等概念标记之关系之后,继续的从其余的身体活动概念标记(如Physical Education、Sport Education、OlympicMovement、Exercise、Fitness、Wellness、Recreation、Leisure等)中,从文献探讨中寻找相近、具某种共通性质之概念标记。

自从人类存在地球上开始,人类的身体活动一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人类的Exercise早期是以一种身体「劳动的形式存在于生活之中,在人类狩猎的时代,根本没有我们现在所定义的Exercise之存在,人类的生活就是终日移动以求取生存。在基本的生活有了温饱之后,人类基于不同目的衍生出的身体活动形式日愈增多,如为战争需要而准备的战争技术操练,或为祭祀仪式而为之舞蹈等均属之,这也是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产生的最早雏形。

所谓的Exercise是一种身体的操练形式,最早的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埃及人于公元前三千八百年于Memphis所举行的跑步活动(Crawford,2000)。史上纪录最早亦较完整的当属古希腊、罗马之时期。雅典人崇拜美丽的躯体,并努力的使自己的躯体成为一完美之身,他们相信健全的人来自于一个人同时拥有健全的心灵与健全的身体。而斯巴达人更是实行军国民主义,要求国民必须接受身体的操练培养强壮的身体以能抵抗战争之严酷考验。这也是竞技体操与健美操要求人有健康体魄的本质要求之一。

及至中世纪之后,于19世纪之初,德国发明了一套身体体操,后人称之为德国体操,此种身体操练的活动方式,影响了丹麦、瑞典与芬兰等北欧国家,并成为一种身体操练的特定型式,用以增强其国民的体能与健康。至于英国则采用了运动竞赛(athletic)与「运动(sport)的身体活动方式用以增强其国民的体能,随后的美国深受英国之影响,采取了相同的发展模式,并随着英国、美国之国力,此种运动竞赛(athletic)与sport进一步传播到许多的国家,影响及于各洲,可说,透过身体的操练以达到身体能力的增强及健康,此种身体的操练方式即是exercise,本文翻译称之为「身体操练,而不采部分中文所指称之「运动(如英文中之Exercise Physiology,中文常译为「运动生理学)。这样,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的就有统一的要素,即身体操练的活动方式,这也为以后竞技体操和健美操的发展和研究有了统一的标准。

二、「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与竞技体操和健美操

Physical Fitness一词通常被译称为「体适能,似乎较无争议,此词早期被译为「体能,但随着身体科学之进展,国内相关人士也顺应国际潮流之趋势与学理上的需要,改称为「体适能,意味着此词之中英文在名与义之对应上,已较趋符合。

McIntosh(1957)指出,根据史料,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即已有体适能之观念,即在ClaudiusGalen所写的「小球的健身运动(Exercise with the Small Ball)一文中,提到一般人不论男男女女,身体应接受例行的重量训练以改善身体条件,但他反对竞技体适能,他认为竞技体适能(athletic fitness)对身体的健康有危险,一般人应发展「正常体适能(normal fitness),同时身体的训练应配合饮食,这样的观念在现代亦是如此,可知古代罗马已经把体适能的观念与身体的健康与饮食的配合等连在一起了。这样就可以理解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发展的内涵又有一个新的表述定义。

体适能的定义,依直属于美国总统的「体适能与运动咨议会(U.S.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之说法,被界定为「是一种能力,此能力除能有效的执行日常工作之外,并有剩余之能量去享受休闲活动,并能处理不可测的紧急情况。全美健康、体育、休闲与舞蹈联合会(AAHPERD)对体适能的定义亦说明其与生活、生命之关系:「体适能是多面向的一条连续线,此连续线受到身体活动的影响,其之连续性从一个人之幼年至长大趋老。此直属美国总统的咨议会,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美国总统青年体适能咨议会(U.S. President’s Council on(下转13页) (上接11页)Youth Fitness),其之成立是受到一种说法之刺激,即认为欧洲与日本的年轻人在一系列的肌力与柔软度测验,较之美国年轻人来得好,导致美国为提升年轻人的身体能力而设立了此委员会。从此委员会之设立宗旨,亦可知所谓「体适能之指涉主要在于身体的表现能力。这与前面所述的身体运动和身体操练是统一的。

体适能概念之产生就近代来说,始于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之开始,直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间之工业主导之时代,此时期之特征在于蒸汽机与电力之发明,人口大量的由乡村移往城市,人类的生活开始出现较低体能依赖之转变,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即有一批有志之士,提倡身体的操练用以提升两性的健康,此为体适能之近端。这也是为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的发展找到了外在表现形式的表达方法。

在概念之起源上,最早将体适能概念提出者,为于1968年于发表「有氧运动(aerobics)一书之作者Kenneth Cooper博士,在书中强调肢体操练、肢体活动所带来的健康效果(Siedentop,1990)。但对于体适能的定义仍各有见解,如Siedentop(1990)指出的,在1940至1970年代间,所谓的体适能测验就是测验身体的肢体操作能力,如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爆发力、柔软度、速度、平衡、正确性等。Siedentop进一步指出,体适能的概念应区分成两个子概念,一指「与健康相关(health fitness)的概念,本文称之为「健康体适能。另一指「与身体能力表现相关(motor performance)的概念,本文称之为「肢体操练体适能,后者即指前述的「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等因素,而且不同的运动项目之运动者,所需要的身体能力因素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因素,如「速度而言,短跑选手所需要的速度与足球选手所需要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此即肢体操练体适能的「特殊性特征。而健康体适能所关心的不是跑步速度的快或慢,或投篮的准确度等,它所关心的是要让人生活的更有质量要活得更好,能有更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甚至活得长寿。所以从体适能的角度去看,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它有“体适能”的特点,才使竞技体操和健美操有了使大众喜欢的理由。

参考文献

[1]Kelly,J (1981) Leisure and sport: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In Gunther R.F. Luschen & George H.Sage(Eds.), Handbook of Social Science of Sport(p185).Illinois: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2]Kelly,J (1972) Work and Leisure : 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4:50-62.

竞技体育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竞技体育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综合素质;意识;精神;体质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7101

竞技体育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管是协调性、机动性、耐力性都会有所提高,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竞技体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一、合理安排竞技体育,增强学生的体质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小学生有一个好身体,才能有一个好的未来。相对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兴趣,很喜欢上体育课,也能很快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但是传统的体育课都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模仿,模仿教师的动作和姿态,以此来展现正确的锻炼方式,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因此,教师要利用竞技体育来增强学生的体质,要合理安排竞技体育的运动量,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但是每个学生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提升,在最基本的体能上对学生进行提升,才能把竞技体育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

例如,教授学生打羽毛球的技巧时,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比赛规则。由于这个班的女生较多,身体素质较差,就直接采用“五球三胜”的规则,而没有选取“十球”的规则,保证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能保持一个充沛的体力,也能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自己打球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巧妙利用竞技体育,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技体育更注重的是过程,比赛结果只是某方面的一种体现,并不能涵盖竞技体育的内涵,所以教师要做的是巧妙利用竞技体育,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使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进步。由于小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亲密,心理距离非常近,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竞技体育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w育锻炼中去。同时,教师要把公平竞赛的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的同时也能形成最基本的竞技道德,这样才是竞技体育的作用所在。

例如,举行“跳绳”比赛时,教师就要利用好这次比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次比赛是以单人跳绳次数为准,谁跳得多谁就赢。在热身赛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跳了120下,其他同学都觉得他非常厉害,纷纷开始认真做练习,都想超过这个学生,而这个学生也感受到了压力,也开始紧张地做练习。正式比赛的时候,这个学生更加认真,跳出了160下的好成绩,其他学生都为他鼓掌。同时,其他学生都比热身赛的时候跳得多了,不知不觉就开始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都开始努力做练习,有的学生会故意打扰其他学生比赛。这时,教师说道:“比赛只是一种娱乐,如果你想比别人做得更好,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你自身做起,才能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我们要时刻保持比赛的公平性。”学生听了这些话之后就更加明白竞争的含义了。

三、深度挖掘竞技体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在很多人都说学生不懂得体谅他人,不愿意与他人有更多的交流,这其实和现在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很多家长会给学生太多的保护和溺爱,容易使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现在的课后作业,教师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很重要的。而且学生的学习环境是一个集体环境,学生必须学会合作,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度挖掘竞技体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结合竞技体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训练学生短跑技能时,教师可以举行“50米往返跑”的比赛,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组,每个组的人数都是一样的,身体素质情况大致相同,分为四个组,每个组的第一名学生站在起跑线上,教师喊“开始”后,学生跑向50米的终点,跑到终点后迅速返回,回到起点后和第二名学生击掌,第二名学生再开始50米往返跑,依次进行,看哪个组用的时间最少。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不仅要发挥自己最大的实力,而且要考虑怎样击掌最快,要注意自己停下的位置,给接下来的学生留下最合适的起跑位置,才能保证比赛的胜利。这样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竞技体育的内涵范文第4篇

(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1996年)该阶段学校把“体教结合”的目标定位在省市或大学生运动会上为校争光,于是各校将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重点放在招生环节,大批招收退役或现役运动员,使一些训练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的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为上大学放弃进专业队训练的机会或提早退役进入大学,“体教结合”演变成为以招生决定学校运动技术水平高低的境况。多元化发展阶段(1997年~2000年)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跳水队,并形成了“一条龙”式的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办起“三高”足球俱乐部;多所体育学院办竞技体校。值得关注的是,1999年上海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领衔的市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整体布局全市的“体教结合”工作,开创了大都市全面实施“体教结合”的战略布局,“体教结合”的多种培养模式初露端倪。体系完善与加强管理阶段(2001年~)随着全国各地学校的不断尝试,“体教结合”形成了多种模式,如省级专业运动队以部分项目为单位与普通高校合作或联合办队;运动员学籍注册在学校资格注册在省级专业队的体、教联姻等,此阶段的培养模式带有地方区域性的特点。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各个层面的管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先后下发了有关文件规范“体教结合”的管理,保证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的有序进行。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教结合”的内涵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教结合”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和兼顾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体教结合”具有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微观层面的“体教结合”微观的“体教结合”是针对运动员个体而言的,“体”指运动训练,“教”指文化课学习。即运动员应该在接受专门的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同等重要,是运动员出成绩的双翼。“研究资料表明,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运动员体能开发和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运动水平的高低”。[2]当今世界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体育也应提倡以人为本,“体教结合”是长期稳定地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精品”运动员的基础。[3]可见,“体教结合”在微观层面的功能是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以培养智体型运动员代替体能型运动员。中观层面的“体教结合”中观层面的“体教结合”是针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体”指竞技运动,“教”指学校教育。学校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竞技体育和教育本是同根生,它们需要相互依赖、相互维持,共同依附在“学校”这个支撑点上,“学校”是它们相互作用的载体。“美国学校体育之所以能作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基础,就是因为它坚持竞技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指导思想,把竞技看成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4]奥林匹克的兴衰史也告诫我们,竞技体育只有与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的体现出竞技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5]可见,“体教结合”在中观层面的功能是加强学校教育中应用竞技运动作为教育手段的问题,同时解决竞技体育脱离教育系统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目的是让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竞技体育。宏观层面的“体教结合”宏观层面的“体教结合”是针对两个部门而言的,“体”指体育管理部门,“教”指教育管理部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尽快实行真正的、实质性的结合,将两者合二为一,进行整体布局,统一调配,在赛事的安排、政策的出台等方面进行高度的、系统的设计和协调,实现体育和教育的双赢。可见“体教结合”在宏观层面的功能是解决两部门间的有机结合问题,进行体制创新,设计出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的目标、训练竞赛体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教结合”的定位

根据科学发展观视角和“体教结合”的内涵,“体教结合”的定位包括三个层次:(l)学校教育方面,“体教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竞技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普通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形式;二是对于体育后备人才来说,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2)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体教结合”是全面发展竞技人才的主要模式。普通学校具有生源和教育方面的优势,而体育系统则有训练方面的优势。实现两者的真正结合,普通学校就能为我国竞技体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的后备人才。(3)在优秀运动员成长方面,“体教结合”是造就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摇篮。我国需要不断改革体制,理顺机制,提高普通高校的竞技运动水平,使之成为造就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摇篮。

竞技体育的内涵范文第5篇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与现代体育接轨后,武术遇到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需要。按着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每个运动项目必须有统一的技术规则。传统武术有着众多拳种和不同流派,依据原国家体委组织八千余人进行全国普查的结果,分类归纳起来,仍有129个拳种。为适应国内、国际竞技体育要求,原国家体委自1959年开始确定了少数有代表性的拳种用于正式比赛,这些拳种在比赛中不断改革创新就成了现代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竞技武术套路的产生,是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一个大趋势,是走向现代竞技体育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必由之路。

1.1 对竞技武术套路难度美的分析

武术套路高难度动作艺术特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曾针对武术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过高、难、美的问题,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经多次调查研究,于2000年3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又一次确定了今后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方向――“高、难、美、新”。那么,就目前竞技武术发展的趋势而言“高难度”已构成整个套路运动的基础,它贯穿在形形式式的动作之中,并成为衡量一个套路和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尺。“高难度”是指需具备较高的专项素质与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动作、组合和衔接。这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人体机能及掌握的技术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增加竞技武术套路的可比性。动作的难度如旋子转体720°,侧空翻转体360°等能展示出较好的身体素质、出众的弹跳、柔韧和身体能力;组合难度展示出连贯的衔接、动作的协调、快速和灵活;衔接的难度能展示出有创意的新颖组合。越是高难动作,就越具有美的质量和欣赏的价值,套路的独创,难度的更新,高质量的演练不仅反映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同时更多地反映运动员智慧的内涵。

1.2 对竞技武术套路服饰美的分析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服饰特征:运动员的服饰凝聚了丰富的情感信息。如武术中太极拳的表演服饰多取浅色,表现出理智、冷静、安宁、祥和等感情因素。太极拳在审美观念上受到其运动特性的影响,因此表现出了强烈的东方服饰特征。突出唐装样式特点的太极拳服饰在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较宽松的装束使得人体与衣料纤维之间空隙较大,只有一种“自然穿着的构成”。与太极拳截然不同的南拳,动作刚猛短促,步伐稳固,身法协调,运动员较多地着装深色服饰,还常以钉扣装饰,表现出刚劲有力、凶猛轻捷的特征,举手投足间,形象的服饰衬托着健美的人体,生动地表现出奔若烈马,惊若游龙的生动形态。

竞技武术套路讲究的服饰与运动员的体势、神态相结合,使武术美更具有气势含蓄、形神兼备等民族风格和内涵。

1.3 对竞技武术套路音乐美的分析

武术发展到现今的演练形式是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的文化体育象征。音乐的加入并没有改变民族性这一特点,反而在武术竞赛表演中加入古筝、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所演奏的音乐,更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武术的魅力。

在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中,音乐和太极拳第一次在全运会赛场上的结合,成为本届全运会武术比赛规则的又一个创新。

音乐与武术结合,容为一体。音乐给武术以饱满的激情,令武术者热血沸腾、豪情万丈。通过音乐可以表现武术的韵味,而武术套路的肢体也充分体现了音乐要表达的意境,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欣赏价值。

2、艺术美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影响

2.1 难度、节奏、姿态、服饰、音乐等都是竞技武术套路“艺术美”的外在表现,称为武术的“形”;而意境、则是竞技武术套路“艺术美”的内在意韵,称为武术的“意”。“形”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变化发展的关键。

2.2 根据对竞技武术套路“艺术美”美的辨证分析,认为含有攻防含义的“意境美”是竞技武术套路的重要基础,是“姿态美”、“节奏美”、“难度美”、“服饰美”等一切外在形式美的生命源泉。而这种“意”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武术的大环境中的。而今,竞技武术套路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更偏向于“竞技”、偏向于形体的外显。所以,“形”的不断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关键。这样套路就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表现出中华武术的思想内涵,由此可见,“艺术美”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根据对竞技武术套路“艺术美”的辨证分析,认为含有攻防含义的“意境美”是竞技武术套路的重要基础,是“姿态美”、“节奏美”、“难度美”、“服饰美”等一切外在形式美的生命源泉。音乐作为竞技武术套路比赛规则的又一个创新,它的加入将大大丰富武术的审美内涵,使原本仅为视觉艺术的演练变为视听觉结合的艺术形式,对武术套路意境的表达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竞技武术套路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更偏向于“竞技”、偏向于形体的外在表现。所以,外在形态的不断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关键。这样套路就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表现出中华武术的思想内涵,使竞技武术套路不断的丰富,提升竞技武术套路本身的表现力及可供鉴赏的能力,由此可见,“艺术美”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