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学前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极大的进步。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不断的学习各科知识,在多个学科的联系与作用下,在向社会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因素
一、前言
现如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特别是对于农村体育教师来讲,其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水平较低,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严重。因此本文主要对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现象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职业道德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希望能够使得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更加的完善。
二、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分析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体育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种认识偏差由来已久,有着很大的现实因素。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现象非常明显,比如:中学体育教师在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个方面都很不平衡;有一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对我国的基本教育法规不了解,法律的意识很淡薄,存在着剥夺学生教育权利的现象;体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比较少,并没有起到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责任;职业态度不理想,一些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等等。
三、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因素分析
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来对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对86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93.02%;共对学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是80.67%。
表1影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因素教师问卷调查
分类 第一 第二 第三 选项和 排名
职称评定过程中忽略职业道德 20 20 12 52 第二
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 16 14 28 58 第一
对新课标不了解 12 12 24 第三
教师专业技术差 6 4 10
教师职业素养低 8 2 10
由表1可以看出,影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对于学生的管理,排在第二的是职称评定过程中忽视对职业道德的评定,排在第三的是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不是很了解。由此可见,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职称评定过程中忽略职业道德的评定、对新课程标准不是很了解、专业技术差、职业素养低等是影响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因素。
四、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随着我国的法制化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的法律和法规也都在不断的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以前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但是并没有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给基层的各个单位的执行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很难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健立健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不断给教师压力和动力,使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一个更好的提升。
(二)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直以来,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都不是特别高,重文轻舞的意识严重的打击了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需要使全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职业具有一个公正的认识,使得体育教师自身也有一种自豪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加的安心去钻研业务,为教育事业服务。
(三)除去应试思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因为应试教育的思想一直存在,社会对于学校、学校对于教师、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是单纯的侧重了考试的分数,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的导致了体育教师的地位低下,同时也导致了教育的功利性。只有通过教育部门及其学校来根除这种思想,改变以前的学生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对于教师业绩评价方法,使得素质教育能够真正的渗透到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当中,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的社会主义人才为最终目标,真正的重视体育在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的使得体育教师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中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
人们在从事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是需要知识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首先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第一,需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第二,加强对自身的技能的训练,掌握教育规律,积极的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第三,通过深刻理解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不断提高自身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中学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有效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五)健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管理体系
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培训、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考核机制、评价机制、评分机制、奖励机制等等。上级教育部门、学校及其社会都需要充分的配合并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种机制的有机结合来使得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更加完备。
参考文献:
[1] 胡青忍.浅谈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体育德育教育[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10(2). [2] 方霞于.浙江省体育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3). [3] 艾合买提•托合提.浅谈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J].商情.2009(10).
[4] 颜荣.浅谈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体育德育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6):85.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 学前教育
一、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方针政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却日益严重。
(一)农村幼儿园布局现状
因“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和城市化进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只能到规模大一点的镇或者到县城才能接受到学前教育。
(二)农村幼儿园师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师层次偏低,教师的数量和结构也不合理,农村教师流失非常严重,代课教师仍普遍存在。乡镇幼儿园的教师大都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培训,在音乐、美术、外语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更是十分欠缺,且缺乏提进修提高的机会。
(三)农村幼儿的求学现状
一方面,农村学龄儿童越来越少,使得农村办学质量低、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乡村学校的学生主动外流去选择更好的学校,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得更加困难,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短短的几年里,农村幼儿园的入园比例已从2004年的56.27%下降到2012年的34.37%。
二、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对幼儿身心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农村儿童到城镇接受学前教育,对其成长及身心会产生一定影响
在城镇的幼儿园中,农村儿童进入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异己世界,并与原来的农村生活渐行渐远,在两个互相排斥、冲突对立的二元体制中徘徊游离。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现在却要让他们在幼儿园接受一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但当他们回到家中,或者回到农村面对的还是农村的一些思维或习惯,这会让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所接受的教育发生脱节。
(二)学生的外流加重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目前农村的教学点不断减少,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不断下降,使得大部分学生被动或者是主动选择外流。而外出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太小,家长大多不放心把孩子送去全托。他们会选择在城镇租房,由专人负责照看和接送。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孩子到城镇上幼儿园必须专人照看,这使得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在城镇租房与生活,使得负担变得格外沉重。
(三)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会对农村社会产生一定冲击
农村家庭送孩子到城镇上幼儿园,使得这些孩子从3、4岁的时候就开始逐渐脱离农村,生活经验几乎全部来自于城镇,这会使得他们不懂得农业知识、缺乏农业技能,有些孩子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农作物都分不清。他们不仅没有对自己家乡产生亲切感,没有留下什么乡愁,甚至部分孩子从心底产生一种抵触农村,甚至蔑视农村的情绪。这会使得一些优秀的农村文化,一些浓厚的乡村习俗,从他们这一代开始被淡化。现在的农村家庭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宁愿倾其所有。这也无形的给孩子灌输了一种厌恶农村的思想,因此,即便是培养出人才,也是向城里输送,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结论及建议
显然,城市化对农村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少影响。我们应正确认识城市化和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之间的矛盾,并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使矛盾得到调和。
(一)加大城镇幼儿园的建设力度
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农村家庭会用脚投票,选择去城镇教学质量好的幼儿园。对此,政府应该视城市化的发展状况,适时加大城镇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在农村幼儿不断向城镇流动的过程中,确保师资、教学质量、硬件设施等方面能够得到保证,使每位幼儿都能顺利入园并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二)加强农村进城求学幼儿家庭之间的合作,解放劳动力,降低教育成本
由于农村家庭送小孩到城镇上幼儿园需要专人照看和接送,且他们不容易在城里找到能兼顾接送孩子的工作,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此被束缚,使得农村的教育成本大大提高。因此,应鼓励平时关系较好,同时送小孩到城镇上学的农户之间加强合作。鼓励他们实行周期较短(一周以内)的轮流照看制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劳动力,使他们在农忙时能够不耽误农活,从而降低教育成本。
(三)密切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
农村幼儿被送到城镇上学,他们过早的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一些和自己生活脱节的东西,容易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一些影响。因此,在送农村幼儿到城镇学习时,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以确保他们能够快乐的成长。
(四)改变教育观念,培养热爱农村的人
因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使得所有农村孩子都想跃出农门,所以他们很小就被送到城镇接送教育,这使得他们逐渐脱离农村,且在无形中被灌输抵触农村的思想。我们应改变农村家庭及农村学前教育的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给孩子传输城市的先进文明,还应给他们灌输农村的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思想和意识。这样才能在农村发展时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才能打破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
在河南省努力实施“科教兴豫”的战略方针,着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三化同步”的历史背景下,近年来郑州市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城乡基础教育差异仍然显著。研究对2011年郑州市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整理,主要从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两方面对郑州城乡基础教育进行了相关比较分析。
1.1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
郑州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异不大,且乡村和镇区在一些指标上不同程度地优于城区,镇区和乡村的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多媒体教室座位显著高于城区。此外,乡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图书量为18.73和37.70册,高于城区小学和初中的16.96和19.26册。生均计算机乡村初中为0.10台(农村初中平均每10人拥有1台计算机),高于城区初中的0.08台(城区初中平均每12.5人拥有1台计算机),乡村高中和城区基本持平,这表明随着郑州市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投入,郑州中小学办学条件城乡差距基本消除。通过比较郑州市城乡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可以发现(表2):一方面,对于学前教育,城区的办学条件显著高于镇区和乡村,城区学前教育生均图书量为7.12册,显著大于乡村学前教育(3.15册),城区学前教育生均数字资源为3.14GB,显著高于乡村学前教育(0.55),城乡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对于特殊教育,城乡差异显著,乡村几乎没有相应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是郑州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1.2师资力量的城乡差异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表3),在郑州市基础教育中,城市在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均大于县镇和农村,特别是城市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远大于县镇和农村。对于特殊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和教职工在城市,农村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职工。因此,从基础教育的数量来看,郑州城市的基础教育数量要大于县镇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区域分布并不平衡。从生师比来看,镇区和乡村学前教育的生师比分别为13.20和13.72,高于城区(8.53),镇区和乡村高中和小学的生师比和城区基本持平,只有初中的生师比较城区低。可见,郑州在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由表4可知,对于中学教育城乡教师学历水平差异不明显。但是,对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郑州城市的教师学历显著高于县镇和农村,城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15.49%和56.71%,高于乡村的4.76%和29.25%。总体来看,郑州市学前教育和小学的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明显,应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师资水平,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比较可知(图1):一方面,郑州市城乡小学校均各科教师人数差异较大,城市小学各学科校均教师人数显著大于县镇和农村,教师资源的分布城乡间存在不均衡;另一方面,郑州市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学科校均教师人数显著大于其他学科,教师资源在学科间分布不均衡。由于受教育观念、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加之河南省学生人数众多,升学和就业竞争压力大,和素质教育相配套的招生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改革尚不完善,郑州市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尤其是县镇和乡村小学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等课程的校均教师人数不足。
2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2.1均衡教育资源
城乡基础教育投入资源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失衡。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一方面,要均衡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通过分析,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相对城区比较薄弱,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均衡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着力提高幼儿园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基础教育,努力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2.2均衡师资
人力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是造成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的素质。在城乡生师比差异不大,解决教师数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农村教师在收入、住房、办公条件上与城市教师基本持平。尝试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实现城乡师资水平的平衡。另一方面,均衡学科间的师资配置。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大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等课程的师资力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均衡生源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意义
幼儿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可以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标志。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是农村教育体制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息息相关。如果学年教育工作不好。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以后的教育。研究表明,幼儿在进入到小学之前,在对于知识的掌握、良好习惯的养成、社会能力的适应水平以及个性形成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个虽然使得城乡儿童之间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他们的起点却是非常不平等的。这样的不平等会一直影响到以后他们的学生生活。所以,与城镇地区相比之下,农村的辍学率就比较高,但是,长期以来,农村的学前教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这也就成为教育体系当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在构建教育体系的时候,应该具有全局性。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状况相比还是欠发达的,文化与教育同城市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也就导致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学前教育在农村的实施还是延续了以上世纪80 年代末 学前班 的形式开展幼儿教育。但是由于农村幼儿园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农村教育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也就导致了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整体影响,导致了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危害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具体问题体现如下:
第一,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简陋。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的幼儿园的园舍十分简陋,大都是以 家庭自建式的幼儿园园舍为主,办园人主要选取租用居民的老式的自建住宅,是因为现在农村都实行 城镇化而很多老式的自建住宅闲置,房东便低价外租,幼儿园园主出于节省成本的原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农村幼儿园都是以 家庭自建式开办的,十分不符合我国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因此,幼儿园不能为幼儿创造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也就阻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以及最基本的智力与行为能力的开发。
第二,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组织管理不严格,教师授课单一化。首先,农村的幼儿园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授课内容,课堂的讲课方法都是简单的教幼儿写字、简单的加减法。跟们没有完成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主题式的教学新方案,依旧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机械式的讲、念、做,学生机械式的听、读看,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儿童在幼儿园中失去了儿童与生俱来的自由活泼性格,都是同意的 双手背后式的课堂标准,必须要听老师的安排,儿童自己的智力开发与行为发展被限制。此外,由于农村幼儿园的资金匮乏,以及师资力量的质量低下,幼儿园面积小等原因,导致了幼儿们无法获得新鲜的教育信息和帮助成长的儿童娱乐设施。
三、试分析解决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几点建议
俗话说,穷不能穷教育,所以,要想使农村儿童快乐活泼地成长,就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目前,我国在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同时,必须要社会儿童学前教育的改革,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农村的孩子们一样能够获得优质的学前教育,故本文试分析解决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首先,提高各级部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认识,改善现有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还是实行政府的统一领导,由地方负责进行分级管理,并交由各级部分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所以,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变的尤为重要,提高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以及针对学前教育的责任制管理变的尤为关键。
关键词: 农村社区 非正规学前教育 管理主体 家长主体模式
非正规学前教育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主办(发起),在正规幼儿教育体系之外,依托社区资源,有目的、有系统、因地制宜地组织的为无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0-6岁儿童,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如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及少数民族的儿童)提供幼儿教育服务的学前教育形式。相较于正规学前教育而言,非正规学前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社区融合性和时效性等特点,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差异大,发展不均衡是基本国情。如果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市社区或是人口聚居的农村城镇,往往以正规幼儿园作为一般形式甚至主流形式,那么人口处于散居状态的乡村和边缘地区则更适合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农村社区大力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普惠性,有利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
在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入园难”的社会现实下,2010年以来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采取的形式基本都是自上而下正规学前教育的形式,但是这种正规学前教育的形式,各地区基本只规划到乡镇一级,而对于最基层的村则没有具体规划。现实中就最基层的乡村而言,除少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正规学前教育几乎一片空白。
农村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社区融合性等特点,可以根据特定人群之育儿需求及其所处条件兴办适宜的幼儿教育,真正惠及农村幼儿。农村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真正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普惠性,有利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
(二)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适应了农村社区实际,有利于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正规学前教育追求规模效益,需要有固定而充足的场所、专业的幼教师资、充足的生源,这一切成为制约当前农村社区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农村社区的非正规学前教育从特定儿童群体的生活经验和需要出发,与社会生活和现实条件结合而形成独具个性的幼儿教育。农村社区的实际是:居民居住地分布的大分散、小集中;农村社区有大量富余的空间,可为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提供充足的场所;农村社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乡土的教育资源,是发展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丰富课程资源;农村社区居民之间关系密切,亲情、乡情、邻里之情浓郁,有利于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有利于各家庭开展互助合作。
(三)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较少,融合于所在社区环境的“没有围墙的幼儿园”,可以使幼儿教育更好地立足当地实际,教育内容和资源取之于社区、取之于特定对象自身的现实生活,采用和发掘乡土教材。同时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大量节省园所建设、人员开支、设施设备等费用。
二、农村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模式
从国内兴起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现状来看,我国城乡各地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幼儿教育。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各社区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我国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结合我国农村社区的实际,我们认为我国的农村社区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可以采取两种基本发展模式:家长(家庭)主体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
(一)家长(家庭)主体模式。
家长(家庭)主体模式是指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的主体是家长(或者是由社区的各位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家长委员会)负责与政府机构进行沟通与交流,解决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所需的场地、师资、课程、经费等问题,负责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负责组织与实施非正规学前教育。
家长主体模式属于“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非正规学前教育生动活泼地开展。这种模式需要:家长之间的要团结与合作,相互关爱;家长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较强,具有开拓精神;家长中要有人有奉献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
(二)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以乡(镇)政府、村委会负责本地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包括协调辖区内各相关的部门的关系为非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场地;解决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问题等。
政府主导模式模式属于“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严格性、标准化和统一性的特点,有利于确保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组织实施。政府主导模式能很好地获得政府的政策、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支持,同时有利于协调社区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比如图书室、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为非正规学前教育服务,从而促进辖区内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明确了学前教育的两个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时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学前教育应是各级教育中公共性最强的。既然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受益面最广的社会公共事业,那么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各级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就责无旁贷地担负主要职责。非正规学前教育作为正规学前教育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作为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落实各级政府对加大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保障力度,在政策扶持、经费投入、人力资源培训、监管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农村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努力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政策扶持。
目前,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强调的是正规学前教育的单一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中都只涉及正规的学前教育,无论办园的主体是谁,都是以正规形式进行,完全无视或忽视非正规的形式。鉴于非正规学前教育作为正规学前教育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时候应考虑学前教育发展的多种形式,给予非正规学前教育合法的地位,较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获得政策支持。
(二)经费援助。
通过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政府应为发展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对于农村空闲的中小学的教室,可以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作为幼儿活动室。另外,要为居民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用于幼儿图书、资料、玩具的购买及一些简易小型设施设备的添置,以保障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游戏和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三)人力资源援助。
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虽然不像正规学前教育那样严格,但是仍然对相关人员进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农村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能按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规律组织开展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保证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质量。
政府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管理的主体,对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人力资源的援助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专家对村民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农村居民基本具备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所需的文化科学知识,而对于开展学前教育的所需要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幼儿教育的教育技能相对不足。因此,政府部门应组织专家对村民进行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其二是为村民组织的非正规学前教育配备的巡回指导教师,为村民提供从事幼儿教育的业务指导。各级政府应选择业务能力强的幼儿教师,担任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专职或兼职的巡回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负责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业务指导工作,以保证农村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