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体育 现状 比较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强国强体,提高国家实力的百年大计,从长远的角度看,是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期,研究重庆城乡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目的是找出适合重庆城乡体育的发展方向,为重庆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期对西部地区体育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1.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从这次对农村参加体育锻炼的520人的调查显示:男性锻炼者421人,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80.96%;女性锻炼者99人,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19.04%;其中年龄主要集中在6—23岁,以青少年为主,占参与体育锻炼总人数的64.1%,老年人为153人,占参与体育锻炼总人数的29.4%。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里有93.5%的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很少。对重庆市城区居民群众的610人的调查中显示:男性锻炼者296人,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48.5%,女性锻炼者314人,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51.5%,参加体育锻炼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比例以中老年人为主。

调查统计的数据结果表明:城市与农村的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时,在性别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主要与他们的体育意识、受教育水平、工作生活的方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2.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对比

农村居民在时间的安排上较大程度受到农村季节性生产劳动的影响,有较大随意性和无固定规律的特点。调查结果:有 61.8%的人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有19.3%的人有充足时间进行体育锻炼;53.5%的人每周锻炼不超过1次,多数人每次锻炼不足30分钟,而且有 42.7%的人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定,随意性很强,农闲是锻炼的高峰期 (达到58.2%)。农村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时间短,这主要与农村的生活特征联系比较紧密所致。

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也有少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这与我国其他城市的情况一致。每周锻炼次数主要集中在 1次和 2次,3次以上的只占21.8%,但他们每次锻炼是时间大部分人都超过了30分钟。从这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是明显不同的,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特征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3.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时场所的选择

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时,在场所选择上63.6%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地点不固定,常常选择在晒谷场、自家庭院、小树丛林等。对邻近的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开放体育场所是广大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的最佳地点,但目前完全开放的只有26.5%。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带发的“农村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行,使学校,特别是相对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硬件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所以,利用农村学校师资和场地设施推动农村体育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庆市周边区县农村几乎没有商业性健身活动场所,这与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以及群众体育意识淡薄有关。

城市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上,主要是收费场所、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广场、自家庭院、单位体育设施、住宅小区、社区体育设施、树林河边、公路街道等。收费场所、公共体育场所二者已占58.87%,说明重庆市近几年里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市政府近年来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重庆市主城区近几年着力于体育设施的建设,建设了两江四岸工程配套全民健身场地 62个,新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重庆市的社区体育近几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 转贴于

4.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和项目选择

重庆市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方式呈现如下状况:独自锻炼、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辅导站锻炼,他们主要以“独自锻炼”和“乡村组织锻炼”主,因为该地区的农村建立起村体育辅导站和俱乐部还非常少见,所以导致参加体育辅导站方式锻炼的人也相当少。在项目选择上,农村居民选择了散步、慢跑、跳绳、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活动。这也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以及在农村群众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对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方式的调查中发现:独自锻炼、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培训班等方式进行体育锻炼。在项目的选择调查中,选择比较多的是散步慢跑,其次是旅游、交谊舞、羽毛球、气功太极拳、网球、健美操等。表明重庆市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是以小型多样的健身、保健、娱乐项目为主,选择的活动项目基本上能满足自身健身的需要。但是只有84.2%的社区居民选择健身路径,也说明重庆市健身路径建设值得思考。总的来讲,重庆市社区体育方式已由过去单一的体育竞赛为主向多形式的群体活动转变,这与我国城市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项目特征大体一致。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活动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城市更方便些,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而农村居民相对要受的外界环境的限制。在项目的选择上差别就比较大些,农村居民还是参加些比较传统的、对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的体育活动,城市居民选择的项目更广泛、对场地设施要求相对高些的运动城市,这也是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差别。

5.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情况

农村居民除家庭日常消费外,最主要的消费支出为:盖房子、添置家用电器、家具、支付子女教育费用、医疗保险、日常开支,体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都是比较次要。说明重庆农村经济较为落后,人们消费能力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与我国发达地区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统计资料显示,重庆市2005年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4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23元,由此看出,体育消费的潜力还非常大。他们在体育消费上主要表现在:购买运动服装、购买体育彩票、观看体育比赛、订阅体育报刊、购买健身器材、体育旅游等。

总之,农村居民在体育活动中几乎是没有经费投资,他们是用最原始的活动方式、穿日常是服装进行体育活动,城市居民在体育活动上的消费更细、计划的更周详。这与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体育意识等有关。

重庆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格局。体育事业受社会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以城市带动农村的特点,城乡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差异对农村体育的制约性;教育政策、人们受教育程度问题以至于影响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农村现有的条件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

对目前的状况,政府有必要制定城乡体育教育统筹发展相关政策,努力把农村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要将农村体育的投入纳入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中,以保证每年有适当比例的经费来源,为农村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捐助,将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改善体育锻炼活动的现有条件。

以上是从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体育锻炼时场所的选择、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和项目选择、体育消费情况几个方面,来对比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现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城区、农村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和谐社会、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背景下,要缩小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差距,必须建立农村与城区之间的交流机制,双方加强交流与合作,实施社区与村落之间对口扶持与帮助,其主要举措包括:农村定期派遣有一定基础的体育爱好者到城区社区学习交流,参观优秀社区指导员指导体育活动,城区社区定期派遣体育社区指导员到农村指导体育锻炼;双方定时开展体育联谊活动,彼此学习先进经验;城市社区可利用的体育资源通过网络传递到农村,实现体育资源公平、公开化,促进城乡体育活动一体化;双方体育爱好者之间广泛开展体育交流活动,如各项目运动队友谊比赛等;城区也可以将部分闲置的体育器材用于支援农村体育,这些举措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区与农村体育的差距,促进城乡体育的发展,提高城乡体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云书.重庆市农村群众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 89-94.

[2]刘官元等.重庆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15-18.

[3]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9(1):4-7.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海口作为海南省省会城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更是红红火火。国外旅游观光客选择乡村旅游的趋势也在逐年扩大,各景区以及民俗旅游村镇接待外国游客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但是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水平的研究还处在摸索、探寻阶段,形成的相关教学思想缺乏系统性、理论性。而英语口语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从而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并力求促进从业人员智能的全面发展”。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与研究,以期丰富乡村旅游研究成果,并为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英语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一、当前海口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海口乡村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优美的热带自然田园风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丰富的海洋渔业旅游资源,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都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与要求,海口拥有270个旅游单体,7大类,22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资源87个,占总数的32.2%,人文景观183处,占67.8%。国家5级旅游资源单体两处,分别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级7处,主要有凤生香草园、绿枫山庄、琼崖云龙改编旧址、侯家大院等;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4处,以东寨港乡村公园为代表;二级及其以下等级共228个。总的来说,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储量大,类型比较齐全,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资源布局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地域组合较好。

目前,海口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有1255个,可作为乡村生态游点开发的有270个,已推出3条成熟乡村生态游线路,分别是火山休闲徒步游、乡村农家乐游、渔家乐生态游。初步具备接待条件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点约28个,年接待市民游客突破70万人次。主要有美兰区演丰镇乡村主题公园、凤生香草园,秀英区火山泉休闲农庄、南海休闲农庄、绿枫庄园,琼山区本立村、龙连村、加乐湖村、南畴村、田心村,龙华区新坡、文山村等。近期还将重点培育10个乡村生态旅游点,中远期将打造50-100个乡村生态旅游点。近几年,海口乡村旅游景点接待的外籍游客的数量有所增加,乡村旅游渐渐趋向国际化。因此如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外国游客的水平是提高海口市乡村旅游整体接待和服务质量、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势需求,而且这个需求随着海口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会变得越来越急迫。

二、当前海口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指的是现在在海口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工作的服务人员、渔家乐和农家乐的经营者、服务者等。近期笔者对海口最受游客喜爱的10个乡村游景点,海口火山泉休闲农庄、龙鳞村、世外桃源养生度假区、绿色乡村世界―龙泉香园、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等景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针对300名乡村游从业人员,我们统计了他们的年龄、性别和学历教育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乡村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超过70%的从业人员学历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不到5%。在调查中,只有龙泉香园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些培训,90%的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由此可见,乡村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培训少。90%以上的从业人员对英语一无所知,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只有很少的地方有一些英语标示,大部分都没有英文的介绍。

2.乡村游从业人员女性偏多,占到60%。由于乡村游主要是服务行业,从业的人员中大部分以女性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以男性偏多。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村实际从业者女性偏多,而在外务公人员中男性较多。

3.近年,由于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中较高文化素质的中青年人员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农比例过低,致使乡村游从业人员结构配置呈现以下特点:女劳力多、年龄偏大者多、文化程度偏低者多,无技能者多。

4.许多乡村游景点经营者存在小农意识,注重短期效益,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欠缺。在乡村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能力不强。

5.由于从业人员的受教育背景、英语学习基础以及个人语言学习天赋和积极性等不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海口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水平非常低。

6.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各区县旅游局每年都组织培训,但内容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餐饮制作、卫生水平以及一些简单的服务接待礼仪培训,针对接待外国游客的英语口语培训和西方禁忌礼仪常识等培训存在盲区。

三、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措施

1.建立旅游英语培训班。为了海南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海口市旅游局可以和各高校外国语学院合作举办旅游英语培训班,来自海口附近乡村旅游景点的从业人员可以参加培训。各个外国语学院可以安排英语教师和一些外教进行授课,内容包括常用旅游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西方礼仪等相关英语知识课程。也可以建立培训基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的培训方法,确保培训质量。同时抓好宣传,积极深入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动员、组织有志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参加培训。

2.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使培训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如互动交流、实景培训、个别辅导、图文并茂等形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达到学员有兴趣,培训有效果,实践有应用。派选的上课教师有中方教师也有外教,有集中授课,也有个别辅导,同时也邀请外籍教师假扮游客深入到农家院进行实践教学等。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两只仓鼠带来的教育契机

漫谈欣赏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注习作情意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的新思考

从三要素入手指导读童话故事

小学中年级儿童诗教学浅探

网络,让作文教学走出现实困境

打造作文教学“新常态”

“组块”识字教学的探索

让乡村教育步入绿色通道

唱好习作指导的“四部曲”

乡村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及其破解

亲子阅读的形式与指导策略探究

保护儿童兴趣拒绝阅读伤害

智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

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信任教师

筑起校园安全的“防护墙”

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与管理

平均数的教学不能离开统计意义

一词一洞天——词语教学之我见

依托微视频,探寻习作教学新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策略探究

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比较:让体悟表达与思维培养共舞

拓展思维训练的“三度”空间

思维品质: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分析

小学作文教学“三步走”的实践与反思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求甚解读古诗文

制订适切教学目标校准课堂学导方向

浅析如何用人气和地气留住乡村教师

试论学校如何全方位开展快乐阅读活动

校园安全工作,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

指导学生写“合作日记”的做法与认识

2020年的中国教育:可能的问题与陷阱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例谈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寻

对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问题的思考

“语用”观照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探究

邱学华:“上下而求索”于“尝试”之路上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略论教师的读书

“语文课程+X”: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构建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赏评”能力的有效策略

指导学生运用批注法提高自学、赏读能力的尝试

关注校园周边“灰色”地带构建学生安全防护体系

刍议农村小学中高年级“生活作文”的指导策略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做“人中人”匡正传统培养目标

“海南课改模式”解读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的发展效应、成功经验与推广价值

执著办百姓满意的乡村学校——记2011年海南省“十佳校长”、儋州市白马井中学校长郑燕康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记2011年海南省中学十“佳班”主任郑其鹏

心系特教无怨无悔——记2011年海南省小学“十佳”班主任朱满香

沐春风踏歌行——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一小学发展侧记

教育失衡让英美头痛

海口市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让地域文化走进校本课程

总结经验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健康发展——海南省2011年初中数学教研组长论坛系列活动

海南乡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分析

学生宿舍消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PC组装与维修》课程内容的改革

浅谈应用最广泛的配位剂(EDTA)

环岛新闻

《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点评

《找规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育公平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利器

立足课标突出语篇强调运用——2010年海南省高考英语试卷分析

2010年海南省高考生物试卷评析

凌秀容:爱和责任与我同行

罗丹文: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变

育人无痕培质有形——海口市第九中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特色

探索农村高中学校发展之路

科学统筹优化资源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花园国里看教育——新加坡学习考察纪实

海南思源实验学校的发展定位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随孩子的兴趣

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

呕心沥血为教育

爱岗敬业乐为人师

《西湖》Flash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关于海口市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状况的调查

历史课的情境艺术

浅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课堂构建

崛起中的三亚市第五中学

光荣榜

网络研修:教师团体专业成长的新举措——2009年暑期海南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全员远程研修特别报道(下)

在实践探索中拓展区域教研

海南职教别样红——访海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李红梅

为了孩子的学位——访海口市琼山区教育局局长洪德全

自强不息润物无声——访海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屯昌县屯昌中学校长陈守川

认识高考“状元”引导高考状元

立足双基拓宽视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海南省2009年高考地理试卷评析

海南省2009年高考数学试卷评析

海南省2009年高考英语试卷评析

海南省二00九年高考作文评析

海南省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集团合作项目推动创新模式服务企业

着力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素质

教育事业是我生命的根——记吊罗山下苗族教师曾春杏

用粉笔谱写平凡人生

让主题班会成为自主教育的主渠道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乡村旅游业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祖国各地蓬勃兴起,成为令人瞻目的朝阳产业。然而,与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相比,其人才匮乏状况却令人担忧。职业教育的使命是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才需求有着良好的契合点,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新的人才培养空间,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使命。本文以潍坊市为例,试对乡村旅游业人才状况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作以初步探讨。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著。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二)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要建立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1)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2)职业院校聘请乡村旅游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教学工作;乡村旅游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职业培训等。旅游企业接纳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需要,择优安排学生就业。(3)逐步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育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变脱离实际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坚持教学与乡村旅游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健全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使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努力打造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办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