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教育的难点

乡村教育的难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教育的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教育的难点

乡村教育的难点范文第1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同时,部署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做出了采取措施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安排。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称“计划”),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着眼,从切实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入手,提出了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八项措施,从提高教师素质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提高物质待遇到给予精神鼓励,从师资配置的编制数量到质量等多维度,从乡村教师队伍实际出发,综合施策,打出了组合拳,精准施策,制定出了有效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务实措施。“计划”及时、务实地落地,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观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和国际教育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教育之所以强,最根本的是教师队伍强,教师队伍强的基础是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强。由于营造出了比较突出的职业吸引力环境,才将优秀的人才聚拢起来,教育强区、强校的建设才有人才的保障。上海、北京等地区,北京十一中学等学校的教师职业吸引力强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芬兰的教育质量是国际公认的,他们国家的师范类高等教育是最难报考的专业之一,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有师范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学历,教师职业是社会上最受羡慕的职业。

我国乡村教育在整体教育格局中是薄弱环节,而乡村教师相对薄弱的现状,是乡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中的关键因素。解决乡村教师薄弱的老大难问题,抓住了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无疑是抓到了关键。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工作的重点难点均在乡村。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教师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乡村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一靠国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二靠地方政府同心协力的落实。落实国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实实在在提升,真正使乡村教师职业成为教师羡慕的岗位,这是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试金石。

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教师职业更有尊严。我国教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教师职业越来越受到尊重。但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劳力待遇的普遍提高,教师职业收入比较优势在下降,一些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在农村教师招聘中,出现了女生比例大大超过男生的状况。从社会择业的维度分析,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有所下降。

扭转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趋势,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形成优秀人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局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成长建设,让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形象,进一步发扬大,助力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乡村教育的难点范文第2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毫无疑问要以学生为中心,可是谁来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打造卓越的课堂,细心的关怀,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是教师。学生人格的引导,习惯的培养,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因此,中小学教育提质的中心工作在教师,学校管理的难点也在教师。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学校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好办法。

当下乡村教师总是不停地抱怨:工资没物价涨得快,学生越来越难教,家长要求越来越高,各级监管严格,工作繁杂……。在实行绩效工资考核的今天,学校管理工作要更好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是当代教育管理者的重大研究课题,是领导者管理艺术的综合体现。

难点1:管理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力。绩效工资基数小,能纳入年终考核部分较少,如果差距过大,定会激发职工更大的消极情绪。因此,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结果是部分教师上班等工资,站岗式工作,对学校的大事小事从不关心,工作先问钱后做事,而且只是任务式完成,极大地影响学校行政管理。考核不执行,教师做好做差一个样。时有领导反映工作开展不下去,教师不学习,不创新,不研究,不进取。

难点2:师德滑坡,责任心不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教师的社会满足感愈来愈高,爱岗敬业之心逐渐下滑。教师深夜为学生改作业的现象少了,课堂上师生的欢声笑语少了,课外活动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景少见,班级常规管理不到位,关爱留守儿童流于形式,部分教师把工作理解成只是上几堂课就行了。

难点3:思想滞后,政令不畅通。部分管理者认为,学校工作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其他工作可以马虎。也有认为学校现状不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不要为难下属。教师则认为学校工作是领导的,与我们没多大关系。最后造成学校政令不通,不想为难下属,下属要来为难领导。

去年央视记者走遍全国,寻找时代幸福达人。一句"你幸福吗?",在淡定回答"幸福!"的人群中,有正在工地干活的青年工人,有田间收割麦穗的农民大哥,有市场摆摊的中年妇女,有务工返乡的农民工夫妇;还有景区拾塑料瓶的七旬老人。听了他们的回答,我越发深思:一名乡村教师不幸福吗?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以一定的教育思想做指导,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管理目标,运用管理方法,整合管理资源,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孝彬教授认为,"改革需要职业的幸福感"。我认为,教育必须以培养幸福的人为终极目的!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学生的生活,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关注人的幸福,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即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

一、人本管理是幸福教育的保障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减负提质要求,农村教师的困惑不容回避,"对症下药"是重要的实践性研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思想上的管理,其次是行政上的管理。学校管理者,应肩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和纵深推行新课改的使命,既做好教师思想的管理,也做好行政的管理。"你幸福吗?我幸福!"让我们大声地说。学校管理者,必须建立有公信力的考核奖惩机制,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加强教师心态引导,知足常乐,平淡是真。平凡的事业不是平淡的人生,清平的生活不是清闲的工作。在追寻幸福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最美乡村教师。

二、创新性工作是幸福教育的源泉

教育是教师用心灵在学生心灵上写下心灵的诗篇。开展有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构建生命的新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应该变考试为展示。本着客观、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评价教师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并让涉及教师个人利益的诸如评优、嘉先、晋级等方面名正实归。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

我们凤鸣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通过尝试着构建师生幸福观,让全体教师在学校建设、校本教研、和谐人际、取得成绩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从而倍增工作动力;让学生在学校德育、安全管理等各种活动中参与管理,谏言献策,体现学生心理需求,发展学生个性,放飞学生理想,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而倍增学习的动力。

三、高尚的师德是幸福教育的保障

乡村教育的难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陶行知;乡村教育;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韩 婷(1986—),女,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教育学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和心理学。(江西南昌 330006)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却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农村教育质量不断下降,生源也不断减少,教育工作者纷纷离开农村。研究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帮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蓬勃掀起的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陶行知都是其中影响最大、建树最多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注重当时中国农村、农民和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通过办理适合农民、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教育事业,“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利用教育的力量,改造农村社会,进而期冀改造中国社会。他创办的晓庄师范以实际生活为“指南针”,勇于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大胆进行试验探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条乡村教育的新路。由此形成的著名生活教育理论和思想至今对我们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探析

(一)乡村教育的弊端

教育应该结合实际,这是陶行知一贯主张的方针。他针对当时乡村教育中的存在的教育弊端,大胆针砭“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提出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所谓的“活”的乡村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利用各种环境,去发展学生参加实践的本领。“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主张通过乡村教育,为中国当时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伟大的新生命。

(二)乡村教育的内容

根据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就是要对农民进行基本的训练、生产训练、政治训练。陶先生采用小先生制、私塾、即知即传等方式,解决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识字问题,且在读书识字的基础上,还要教一些实用的技术,如种树、养鸡、家耕等。根据当时医生短缺、农民看不起病的状况,他主张用卫生教育与环境卫生代替医生,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达到身体的健康。陶先生在《宝山县试办乡村儿童自动工学团组织大纲草案》中明确本工学团的工作包括:调查本村实况以创造自治的村庄;培养本村体力以创造健康的村庄;开展本村交通以创造四通八达的村庄;增进本村生产以创造丰衣足食的村庄;启发本村知识以创造科学的村庄;改良本村风俗嗜好以创造进步村庄;提倡本村艺术以创造美的村庄;锻炼本村武艺以创造自卫卫人的村庄;共济本村急难以创造互助的村庄;报告现代大事以创造与大的世界沟通的村庄。由此看出:陶行知乡村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全面,涉及生产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但是重点是以实践为基础。

(三)乡村教育的方法

如何才能做到实践与教育相互促进?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合一的。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的教书,不是为教书而教,乃是为种稻而教书,不能说种稻是做,教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教书,教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

(四)师范教育是乡村教育的根本

做好教育事业,根本从师范教育开始。“师范教育可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陶行知认为学生出自教师,教师来源于师范。师范教育才是全国教育的重头戏。“师范学校担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中。”他要求打破传统的“创造书呆子”式的师范教育。否则,“这些大书呆子分布到小学里去。又以几何的加速率制造小书呆子。倘使再刮一阵义务教育的大风,可以把书呆子的种子布满全国,叫全国的国民都变成书呆子!中华民国简直可以变成中华书呆国”。因此陶行知认为“要想小学办得好,先要造好教师;要想造就好教师,先要办师范学校,造就教师的教师。”乡村基础教育的重任必须要有优质的教师来承担。所以陶行知立志不仅以前为师范教育努力,而且“现在正是为师范教育努力,以后仍是继续为师范教育努力。”

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的借鉴意义

农村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农民教育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部分,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后继人才问题。由此,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代新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范教育可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重要保证。可以通过师范院校的教育,传播陶行知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立志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同时,要创新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机制,以及创新农村教师的成长机制,为进入农村的新教师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在农村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发展。

(二)广泛开展“教学合一”的教学思想,改善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践行和创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本着“知行合一”、“社会即学校”的原则,改革师范教育的培养方式。例如,师范院校学生可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参与乡村教育实践。中陶会正在开展研究项目,通过地方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农村学校的合作,建立“一校一县(乡)”的试点,在农村学校建立生活教育的实践基地,在帮助新教师成长的过程中,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改革农村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 探索农村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在农村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通过教育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必须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农村实际需要、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新方法。陶行知认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村中荒地开垦了吗?荒山都造林了吗?村道已四通八达了吗?村中人人都能自食其力了吗?村政已经成了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动吗?”改善农村教育应当从当地的实际需要和问题出发,改变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使农村学生能够各得其所,自我实现。

(四)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由于扎根于农村教育,目前的乡村生活状况比较艰苦,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能吃苦、耐寂寞”的准备。陶教授为了推行他的教育目标,毅然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脱掉西装革履,从城市到乡村,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作为人民教师的典范,陶行知的伟大人格永远是广大教师和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倡导全国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德为先,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的权利。应当在全国师范院校广泛开展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课程,使年青一代认识和了解陶行知,学习和实践陶行知,培养陶行知式的人民教师。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热情为乡村教育服务的师范院校学生,培养陶行知式的乡村教师和教育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判断乡村教育改革的成功制定了标准。当前的农民教育改革应该不断加以探究和开发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金林祥. 深入开展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J].爱满天下,2004,(3).

[3]涂雪峰.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改造思想和实践述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

乡村教育的难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农村数学教学;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一点在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其能够更方便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教育尤其是在农村的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想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更大作用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一、多媒体教学在农村数学教学中的优点介绍

1.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通过对情境的设计,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让学生有着更大的代入性,能够形象直观地将教师想要表达的情境再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沉浸式的思考,在情境中轻松地掌握所需学习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于抽象的概念往往让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采用形象化的情境进行讲解,使用多媒体技术远远要比应用题等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增强

每个数学知识章节的学习都伴有一定的重难点,可以说随着这些重难点的解决,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也会进一步增强。多媒体在这些重难点解决的相关问题上也可以采用形象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在一些抽象概念变幻的理解中,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直观的方式对其进行呈现,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概念更加倾向于简单的具体问题,这样才更接近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

3.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都很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但是,数学最重要的一点不在于传授给学生解答数学题的能力,而是让学生能够使用数学研究中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小学是学生开始朦胧地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重要的发展目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详细的分解,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式和知识点的来源,采用归纳和分析的方法对待更多的问题。

4.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练习的动力

多媒体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学习的兴趣,课后的练习如果使用多媒体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从而促进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还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学生能够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自我强化,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促进了整体的教学目标能够良好地完成。

二、农村数学教学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误解分析

1.多媒体教学是灌输性教学

多媒体教学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内容上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一些,所以,会有很多教师担心这样学生会不能很好地理解课件的全部内容,从而陷入了灌输式教育的怪圈,一节课上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没有办法吸收也就失去了兴趣,注意力降低,所以多媒体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因为教师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作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因素在于能够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阐释,在不延长教学时间的情况下对教学效果进一步增强,教师抱怨灌输式的教学,是因为乡村刚开始普及多媒体教育,教师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观念。

2.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比较差

很多乡村教师认为多媒体的使用不方便,不如传统的教学方式用起来方便。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利于教师发挥,但是在形象思维和知识点分析和处理上对学生的直观影响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学硬件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要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技术,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在以后能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的先进技术,所以,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其实是比较高的,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思考模式,多媒体教学毕竟只是工具,如何使用还是把握在教师自身的手中,所以灵活性的问题并不是教学方式的问题,只要教师能够思考如何利用多媒体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就能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总之,多媒体教学在农村中的普及不仅是硬件程度上的普及,还包括软件的普及,如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接受程度,一般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使用的“度”,采取先进的思维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这也有利于乡村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更加适应乡村教学。

参考文献:

乡村教育的难点范文第5篇

一、实地调研,原因形成

笔者对重庆市巫山县官阳镇、当阳乡、平河乡等地区的多所乡村小学学生就读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近几年,每学年每所学校学生人数递减1/6左右,乡村学校越办越“小巧玲珑”。进一步调研后,发现生源锐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乡村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非常不便,经济发展受阻,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在家种地而选择外出务工,把子女带到务工地就读。二是在当地,相比之下,家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家长把子女送到城区条件好的学校去了,择校和择师上学。三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素质提高了,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最多两个,生源自然缩减。四是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家长,根据自己上学时的经验,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到自己认为好的镇、乡所在的中心小学上学去了。五是乡村大部分青年都选择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去结婚生子,本地生源自然缩减。六是城镇化建设推动速度快,产生了大量移民,学生随着迁移,转入到移民安置学校就读。

二、三思实践,面临困惑

在乡村小学就读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大部分都是来自家庭条件贫困、父母不能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只能是亲朋或隔代亲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作为监护人,这样就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困惑。通过对近几年实际教学工作进行回顾梳理后发现,这些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活困难。留守儿童与父母在家的儿童相比,缺少父母的关爱,在生活、身体、学习等方面不能及时得到照料。比如,很多学生在家从没有吃过早饭,没有人管,在学校活动中甚至出现过晕倒现象,教师要想办法进行护理和生活上的照顾。

二是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年龄小,父母不在身边,得到的心理关怀少,有心理问题时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留守儿童特别想和父母在一起。若是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父母产生较严重的陌生感,内心封闭,更不愿与教师、同学交谈,造成情感冷漠、性格孤僻。而随着年龄增长,新的问题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显现,由此造成的性格缺陷可能会持续终生。

三是家庭教育问题。从教师家访中知晓,因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自己承担了一部分乡村农活和家务劳动,如放牛、放羊等。由此很难保证在家的课外正常学习时间,知识便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加大了成绩提升难度。再加上临时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的督促不到位,指导方法不当,不仅没有起到正面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反而致使孩子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产生了厌学、弃学现象。

四是品行不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并且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长期没有与父母在一起,留守儿童表现出的许多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不良礼仪素养等都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教诲,没有及时得到纠正,而这些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

五是安全隐患。在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留守儿童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等,兴趣来了也不思考安全隐患,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据统计,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留守儿童占第一位;女童被的恶性案件中,留守女童居多。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教导,留守儿童缺乏临场应变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反思课堂,深入探究

乡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特点是“减人不减班”,而以上的现实困难,使小班化教学给乡村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结合几年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小班化教学的改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针对性强,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能少,针对“小”这一特点,应做好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如行为习惯、家庭环境、监护人结构等。这样在备课时,可以做到学情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教导和要求细化到人。如在教学作业设计时,可以分多个层次设计难易题型,不作统一要求,符合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达到真正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细心观察学生学习动态,根据不同层面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从对话中清楚每位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这样在后面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出针对性更强的小组合作内容,实现生生互助。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对学困生加强个别指导,缩短他们与其他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不同层面学生教导的针对性,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一定不留到课后完成,学困生主要采取个别辅导,课后重点是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以便在后面的教W中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到每名学生。

2.互动师生,利于发展

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但更便于教师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倡导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对于不敢发言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对于会说的要指导他们说好,这样才会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目的,充分发挥每位学生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班化教学更忌“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要多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在一堂课中要让每位学生的自主或合作学习时间不少于本节课时间的1/3,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认识到本堂课学习知识的重难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掌握起来还有困难,如何通过前后知识联系进行知识内化,而对于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师生共同处理。通过互动,让学生意识到对学习方法的学习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重要,培养自学习惯。

3.鼓励学生,提高自信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敢说到说好。如在每节课的课堂上都创造人人发言的机会;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督促同学之间的语言交流;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后,指导好班级汇报,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语言表达锻炼;及时捕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4.突出优点,发展个性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推动学生攀高涉险,想办法催开他们智慧的蓓蕾,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社会时间少、内容单一,有许多问题在大人看来十分简单,不用解释就能理解,但在学生们心中却有着理解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扬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问、多问,不能因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压抑学生的各种质疑。教师要仔细耐心地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互相解答,有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对于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应不厌其烦,适时点拨,让学生无拘束地质疑,这样定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形成好学敢问习惯。

四、有序推进,落实保障

乡村小班化教学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模式可用,尚需进行探究。但是,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探究顺利进行。

1.落地探究,高度重

乡村小班化教学,是近年乡村教育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也是乡村教育近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组织乡村学校接地气地开展研究,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2.充足编制,保障师资

小班化教学是减人不减班,学校各功能部门都一样。上级行政部门在调整教师核定编制中,应变生师比为班师比,做好教师结构优化工作,增加乡村小班化教师编制,确保专任教师工作负荷适度,保证他们有自主业务学习和教育科研的时间,保护他们对小班化教学改革探究的积极性。

3.强化后勤,保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