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

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

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资源;管理使用;调研;报告

近年来,连云港市陆续实施了“布局结构调整”“校校通”“三新一亮”“四配套”“六有”和“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合格学校建设”等系列惠教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提升,教学装备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为课程实施的高位运行,有效教学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而教学装备的管理使用现状如何?常态下教师通常使用何种教学装备?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装备运用的有效性?教育行政部门、装备部门、资源开发机构以及学校都迫切需要这些信息,以便做出科学决策,推动教学装备“建、配、管、用”的有效统一和高效运作,使教学装备和资源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之源。

一、调研目的与内容

本调研的目的为:全面了解我市中小学教学装备管理使用现状,找出中小学教学装备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加强教学装备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装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发挥教学装备的综合使用效益,为中小学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用房、专用教室和仪器、器材、图书的配备及使用频次,执行配备标准情况;教学装备的管理情况,包括人员配备、工作分工、管理制度、经费保障、日常维护等;教学装备的使用情况,包括演示和分组实验,计算机、多媒体、图书、音体美劳等器材的使用情况;对学校领导、仪管人员、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二、调研方法与范围

调研方法主要为听、查、看、访。“听”就是听取学校关于教学装备管理使用情况的介绍,听常态课,了解教学装备的随堂使用情况;“查”就是查看教学资源的配备、保管和维护情况,查看专用室配备的数量、装备的质量和使用的频率,查阅教学装备的台账和借(使)用记录等;“看”就是看学校教学装备管理使用方面的环境氛围及制度建设情况;“访”就是以师生访谈提纲为载体,对仪管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或召开座谈会,了解教学装备服务教学的做法、不足及原因。

2009年11月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电教馆(装备站)相关人员分两组,对全市4县4区37所中小学(中学14所,小学23所)教学装备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突击性随机抽查与调研。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随堂使用教学装备的情况

我们抽查了35所中小学(到校时2所学校已放学)629节课教学装备随堂使用情况,其中使用教学装备(包括教具、学具、挂图、操作、演示、实验、录音机、电视机、多媒体、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小黑板等)的为98节课,占总抽查课的15.58%,也就是说有85%左右的课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讲到底。可见,教学装备随堂使用率偏低,课堂中使用教学装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地区、校际之间使用教学装备的情况

一是地区之间不均衡,教学资源随堂使用率较高的3个县区分别达29.31%、27.42%和23.35%,使用率较低的2个县区仅为8.33%和6.1%;二是校际之间不平衡,总体上说,小学使用情况要好于中学。有的小学50%的班级使用教学资源上课,同时,有5所中小学没有一个班级使用教学媒体上课;三是使用的媒体不均衡,在使用教学资源的98节课中,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光盘、多媒体或专用教室的有26节,占26.53%。使用小黑板、挂图和教具等常规资源的占73.47%。可见,教学装备使用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

3.“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套资源使用状况

优质教学资源光盘是直接用于课堂的资源,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调研发现以下不足:其一,重视不够,把光盘理解为一般的教师培训或观摩内容。其二,机械运用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其三,不配套现象比较普遍,有7所中小学电视机与DVD播放机分开放置和保管,给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其四,有些是教师使用水平问题,部分教师不熟悉设备,不会用;有的教师怕麻烦,不愿用;有的设备不匹配、连接不当或未调试到位,不能用。可见,对优质教学资源光盘重视程度不够。

4.专用教室使用与管理情况

在合格中小学建设中,图书室、阅览室,初中的理、化、生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都按标准进行了装备,有不少学校还配备了计算机、音乐、美术和劳技等专用教室,但专用教室闲置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师生阅览室合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即便有学生阅览室,开放率也很低,图书借阅量也很少。有所小学所有的专用教室一片灰尘,有所中学音乐、美术教室一片狼藉,垃圾满地,门锁锈迹斑斑。可以看出,长期闲置。可见,部分学校专用教室使用与管理缺失。

5.教学装备管理人员情况

有不少学校实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对管理要求、规范、内容等知之甚少。有的敬业精神不强,上班期间打毛衣、长时间找不到人、器材室打不开门等情况都不同程度存在,给教学资源的使用带来不便。有的学校阅览室能不开就不开,图书能少借就少借,能不借就不借。有的学校将教学资源管理工作化整为零,作为零星搭配的工作量,谁的工作量少一点,就把教学资源管理工作分一点儿给他。相关人员兼职现象十分突出,如体育器材室大都由体育教师或后勤人员兼管。不少学校教学装备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6.教学装备管理水平情况

有的学校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管理使用制度,甚至个别学校“四配套工程”的器材至今尚未入账。绝大多数学校未启用“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区域图书管理系统”,有的学校将配备的用于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挪作它用。常用教参、挂图、教具和药品等得不到及时添置和更新。可见,部分学校教学装备管理水平滞后。有的学校对危险、剧毒药品管理不严格,分类不够明确,将危险药品放置在一般的实验橱中,有一位实验员将浓硫酸放置在教师的办公桌下,教育装备的存放有一定的隐患。

7.专任教师配备情况

一些学科教师配备不尽合理,如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无专职教师,如小学科学、劳技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对教师的实验与操作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在抽查的小学中皆无科学、劳技专职教师,大多由本班语、数教师兼任,其中1所小学有15位科学兼职教师,而无一位专职教师,使科学课开齐、上好的要求很难落实,实验室及器材很难有效使用。在抽查的随堂课中就有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讲授《简单机械》和《编织》。专任教师配备不尽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装备的使用。

8.学校校长、仪管人员及师生访谈情况

(1)对教学资源多样性认识的不足影响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访谈中发现认识上的片面性使得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将丰富的教学资源等同于一、两种资源,而忽视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比如,教材一直是中小学教学的主要资源,以至于一些校长和教师,常常把教学资源仅仅理解为教科书、参考书和习题册等。一提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就想到教材、教参、教辅资料和试卷等。殊不知,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网络教室、与教材配套的电子资源包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由于认识的单一性,没有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教学资源,使得不少校长和教师认为,教学资源总与纸制材料离不开,从而致使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受到制约。

有的校长重视教学装备的建设与配备,却忽视了教学装备的管理与使用,教学装备只起到“撑门面”“比阔气”的作用。尽管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还有校园网,但主要是给教师用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也只是在对外开放时才露露脸,平时刀枪入库。只重视上级检查以及对外开放这个“形”,忽视了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提高质量这个“实”。

(2)学校的管理水平制约着教学装备的使用质量。在物力资源的管理上,有的学校领导管理水平不高,制度不够健全。例如,有的学校在未进行调查的情况下,就购置一些物资设备、对于一些物力资源的“进出”不进行登记、对于一些设备缺乏有效的维护、对于非正常使用造成的损坏也不去追究责任、也有的管理者思想落后。比如,学校管理者过分爱护现代媒体资源,而限制了教师正常使用。另外一种情况是,学校领导不重视对不会使用现代教学装备教师的培训,而使得这部分教师不能利用这类资源。有的学校因噎废食,害怕损坏图书而不许学生借书,害怕损坏微机而不许学生上机,害怕出安全事故而不许学生使用体育器材等等,这些状况造成了物力资源的闲置乃至荒废;在教师资源管理上,有的学校领导采取专制的管理方式,不注意调动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也不给教师教学资源使用上较大的自由度。有的学校在教师集体备课、学科组教师定期研讨方面没有形成相关规定、制度,从而使不同教师之间的经验与智慧缺少交流。中小学领导在教师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不当措施,使得学校内部缺乏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交流与分享使用教学资源经验的良好氛围。

(3)教师的个体差异与教学装备服务教学的效果紧密相关。教学装备的利用主要靠教师来完成。如果教师没有开发与使用教学装备的愿望,如果教师低估了教学装备的重要性,那么必然会极大地闲置教学装备与资源。访谈中了解到,良好的教学设备闲置着,教师反映主要是由于工作压力大,事务、杂务多,无暇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有时不是不会使用,而是使用起来太麻烦,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有些教师则凭老经验做事,固守传统,拒绝使用新的教学设备,对新生事物不感兴趣,更不去学习,过分依赖本校专业人员,摒弃新设备的学习和运用,乐于在传统的功夫上打转转,一节课知识容量狭小,效率低下,任务有时还不能完成;有的学校不去培训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使学校缺乏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机制和氛围。

四、讨论与建议

1.为教学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提供有效参考

本调研所选样本在全市具有随机性、典型性和全面性,兼顾到中学和小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访谈所抽取的样本在性别、职称、教龄、任教学科及学校分布上符合研究的需要和要求,对37所中小学的教学装备管理人员进行了全体抽样,访谈提纲内容的选择具有常态性和持续性。所得的调查数据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建立教学资源使用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每校由分管教学的校长负责对教学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明确学校各管理部门职责,明确相关学科教师的职责,负责教学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各项工作及时到位;二是科学制定管理制度,各校要制定并落实《中小学实验室及仪器室、准备室管理制度》《中小学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制度》《中小学体育器材室及场地管理制度》《中小学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器材室管理制度》,对教学资源管理、功能室的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相关人员的学习培训等应作出相关的规定,教学资源的管理与使用做到有章可依;三是落实目标责任,各地各校要明确专人负责教学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明确责任,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具体措施,各功能室要指定具体责任人;四是将落实《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与教学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有机结合,统筹安排。

3.强化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实施已近两年,从抽查情况看,常态下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各县、区要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工程指导意见”的要求,落实“三备”“五要”和“三用”的行动策略。“三备”即备好教材内容、备好光盘教学资源和备好学情生情。“五要”即一要“学”,学习主讲教师精当的教学设计;二要“看”,看光盘教学进程;三要“记”,用心记主讲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四要“讲”,如引导、提问、对话和强调重难点等一些细节;五要“导”,要引导学生学会上光盘教学课。“三用”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操作水平的教师提出的要求,即简单学习操作用、选择整合灵活用和感悟出新升华用。各县、区要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把“三备”“五要”和“三用”作为教学评估的重点,加大对使用优质资源的评估力度。

4.提高教学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各地、各校要重视教学资源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校按要求选配好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明确岗位目标责任,并按工作岗位计算工作量,保证专业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积极组织教学资源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尤其做好校本培训。通过培训,培养一批使用教学资源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中小学教学资源管理工作是一种服务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较强的综合性工作,一方面各校在选人时不要把老、弱、病、闲人员安排到教学资源管理岗位,另一方面要求教学资源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在具备科学管理素质和服务协作意识等良好素质的同时,还要具有爱岗敬业、甘当配角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5.狠抓教学资源设备的规范化管理

各地各校要与落实中小学规范管理相结合,认真做好教学仪器设备的账物登记与管理工作,做好教学资源的借用登记,使教学资源总账、分类明细账和实物之间始终保持“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对缺少的教学资源及时申购,保证能够按新课标的要求满足教学需要。做好教学资源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对仪器的维修不仅在使用前要进行,而且在归还入柜时也要进行。对不同的教学资源,应据其不同的性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保养。各地各校要尽快启用教学资源电子化管理系统,切实利用好“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区域图书管理系统”,建立学校资源管理系统,依托网络,对教学资源的概述、类别、目录、性能、原理和用法等内容进行动态管理,供教师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为教学工作提供方便。

6.落实高效使用教学资源的保障措施

实行教务公开,各校要按照各科各学年教材的要求,把应开出的演示和分组实验、专用教室的配备情况张贴公布。由学生监督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有效地提高实验开出率,从而使仪器设备在教学中发挥应有作用。实行专用教室使用学生登记制度,每使用一次专用教室都由科代表签名。实行各科教具、学具、仪器、器材学期前有计划,学期中有随机检查,期末有总结的制度。实行实验教学记录制度,小学科学和中学理、化、生等学科教师的演示和分组实验必须进行原始记录。特别是理、化、生学科的分组实验必须利用“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做好实验申请、数据采集等工作。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对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估考核体系,包括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试、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等。

五、结束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装备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教学装备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追求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文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和今后教学装备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冷静应对,科学思考,只有这些问题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化解,才能形成教学装备建与配的和谐,管与用的统一的局面,使教学资源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之源。

参考文献

[1]王富.加强实验教学 推动素质教育[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4:3~4

[2]顾长明.使用优质教学资源 促进学科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2:15~18

[3]易文钦.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发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6:56

Research report: use of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ing resources in Lianyungang

Gu Changm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Education Bureau, Lianyungang, 222006,China

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于对全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厅《关于开展疫后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市教育育局《关于做好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对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调研作出以下报告:

一、 基本情况

截止2021年3月份,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5所,中小学生15290名,专兼职心理教师44名,除石楼中学外,其他学校均无专用教室及设施设备。

二、 调查内容:

(一)、疫前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如:学习障碍、学习疲劳、儿童厌学情况、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考试作弊、不做作业、粗心大意、偷懒、偏科、不专心等)。学习问题是在中学学生中相对比较严重,这个时期的学生要面临升学的考试,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的强调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改变目前状态的方法,过分的强调和重复使得中学生的心理承受着很重的负担。

2、社会交际方面的问题(中学):主要指教育不良而造成的问题。如: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和吸烟、早恋等,学会与人交往并正确地进行社会化是这个时期中学生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由于我们目前教育的不适当使部分中学生难以与人进行正确的交往,由此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一些问题。

3、人格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人格缺陷(自卑、猜疑、陕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怯懦)。

4、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如: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家庭中的不良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却会伴随人的一生,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离异、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亲子关系不佳等。

2、不良的师生关系

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出现忧郁、冷漠、孤僻、厌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消极心态,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接触的除了家庭成员和同学外就是老师,因此与老师的关系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中,过分关注学习以及不能与异性进行很好的交往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高中、初中、小学疫后严重心理问题学生人数及比例。

截止2021年春季,全县中小学生总数15290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约 150 人,占总比例 9.8 。到目前为止,无因心理健康原因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

(四)、疫后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对策及做法

1、学校全方位、多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要求各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工作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以及各科教学中。

2、保持开放宽松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中小学生成长的主重要环境,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体验如果是轻松的、乐观的、积极的,他的心理状态就趋于良好的,反之,则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3、尽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于教师所处地位的特殊性使学生对于教师的感情极其复杂,把握这种感情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4、教师、家长互相配合,营造良好而系统的教育环境。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和重要场所,家长和教师互相配合,及时了解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尽快使学生进入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意识和观念。

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对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有时候中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不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着力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小学生树立纯洁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长,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技能技术;成果

一、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及成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建立

职业学校以就业作为生命线,其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应用性教学开展工作,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发【2009】2号)文件精神,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兄弟职校的帮助下,以培养和造就具有特色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解决社会市场所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紧紧抓住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搏,认真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分析,由教务处牵头,在各教学部的积极配合下,基本建立了我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双师型”教师发展,采取定期培训、职称转聘考试,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提升实践操作的水平,促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文化基础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目标,我校作为示范型中职学校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寻求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最佳接轨点,这就要求我校人才培育要面向市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型技能型人才。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文化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就业,也关系到学生就业的质量的高低、潜能开发以及终身发展的问题。我校自2013年建校以来,就积极探索中职学生发展实际,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化基础知识衔接困难、思维能力僵化等问题,制定文化基础课教师专项培训,帮助文化基础课教师了解学生现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根据中职生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力争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新时代中职学生,力争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实训场地建设逐步完善,技能技术课开设得以加强

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为使我校能走在职业教育前列,提升学生职业技术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业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我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实训教学,开设技能技术课程,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帮助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加紧完善实训场地建设,立足本校实际,确立实训教学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突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从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实训要求配置新的设备,完成实训场地的建设,如木工车间、物流车间、藏药制药车间、缝纫车间等;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学生走向实训岗位,实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加深了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运行,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我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需进一步理顺

目前,我校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和技能不强,教学管理难度较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理顺。

建校伊始,我校语文、数学、藏文、英语等文化基础课教师相对充分,建筑类、加工类、财经类、医药类、资源类、旅游类等相关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课教师临时带专业技能课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跨科目、跨年级、跨专业的情况非常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况且现有教师来源主要是各普通中小学调入和公开招考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从普校调入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不能及时走出传统普校教学管理的模式,教育教学观念不能较好由中小学教育转变到职业教育。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对现代职业教育趋势的了解和驾驶现代职业教学管理的能力。针对此类现象,学校组织多次转岗培训,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达不到职业的要求,甚至很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发生严重断层,加上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不求进取,缺乏冲劲,不肯动脑筋,不善于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缺乏助推器,教学管理难度大,致使很多教学管理仍属纸上谈兵,不能反映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时代气息,成为严重制约我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瓶颈。

(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我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还不完善,跟我校当前对职业教育把握度不够,职业教育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有一定关系,致使我校管理制度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不能够实施精细化管理。我校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的潜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优化教育资源,注重管理过程,规范管理制度,使学校全面、和谐、稳步快速发展。创新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推进工学结合、产教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彰显学校管理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进一步加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序推进我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近几年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中职毕业生参加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届普通中职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学生自愿选择,对口高职考试时间与普通高考分离,实行单考单招,对口高职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专业综合4门。因此,虽说“就业是生命线”,但中职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也是一条出路,不排除部分优秀学生有升学的希望和到更高学府深造的可能。因此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四)项目化教学模式需认真落实和推广。

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为了加强对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高端研修项目的过程性监管,增强培养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分年度、分类别编制了高端研修项目学员调查问卷,借助于“问卷星”在线测评系统,采用匿名评估的方式进行在线调研。现将调研结果简要分析、报告如下:

一、参与调研学员的分布情况

2014~2016年度,3届18个高端研修班,共有学员836人,有效填写并提交问卷的有621人,占总学员的74%。从班别来看,有2个班参与面在90%以上;6个班参与面在80%以上;13个班参与面在70%以上;15个班参与面在60%以上,只有2014年高中校长高端研修班提交问卷的人数低于30%。整体来看,高端研修学员参与匿名调查问卷的态度积极,参与感较强,样本数可以代表总体情况(见表1)。

从年度来看,2014年高研班学员参与度为64%,2015年高研班学员参与度为76%,2016年高研班学员参与度为83%。这表明已经结业的学员的关注度没有正在研修的学员高,从事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学员参与度总体上比高中工作的学员高。可见,学员对研修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受到年龄、工作性质、工作压力等的影响(见表1)。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学员满意度评价

学员对承办培训院校组织的研修(含集中、网络)的总体满意度达94.35%;“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选项为“0”,表明学员对高端研修项目认同度高,对各承办院校的培训工作很满意。“青年精英教师”的总体满意度高于“未来教育家”群体,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未来教育家”职业成熟度、培训需求普遍高于“青年精英教师”(见表2)。

高端研修项目辐射湖南省14个市州及省直单位,从实施和调研情况来看,被选上的“未来教育家”“青年精英教师”的所在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并妥善调整工作任务让其安心研修,学员对此满意度达98%。开班前近99%的学员知道自己要参加培训的具体信息,说明市州负责这项事务的单位及承办院校通知及时到位(见表3)。

各承办培训院校在项目集中阶段实施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前制订时间计划表、课程安排表、开班前通知学员、组织训前调研、明确研修任务、温馨提示注意事项、训中调研等,学员对此的满意度都在93%以上(见表3)。

学员对于承办院校培训期间的日常管理的评价,在考勤管理氛围营造与研修作业检查评价上认同度在98%以上;关于“微团队”建设以及班级内部学习小组合作研讨成效的认同度为92%。“未来教育家”与“青年精英教师”两类学员对各承办院校的培训管理工作的认同度都比较高,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学员对承办院校提供后勤保障的满意度除了“学习条件”选项达91%以外,住宿条件、餐饮条件的满意度都只有79%,意味着有21%的学员对培训院校提供的条件不满意,对食宿条件“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之和达到5%(见表5)。

由于高端研修承办院校不同,学员网络研修的平台也不一样。在网络研修阶段,学员对网络研修平台“研修社区”“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兼容与稳定”等的满意度在83%~87%之间(见表6)。

高端研修学员对于培养院校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提供的课程资源的评价,反馈课程资源“是否较为丰富、质量高、内容新,能较好地解决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认同度在85%左右。由于每个高端研修班的学员都是混合式的,学员专业覆盖该学段的各个学科或领域,教育领域与学科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各培养院校所提供的课程资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见表7)。

三、组织实施工作在对比中求进步

培训师资是高端研修项目承办院校的优势资源,2017年学员对项目首席专家“能够定期指导培训工作”的认可度达89%,相对去年提高7%;对专家团队满意度达93%,相对去年提高3%;对培训团队中辅导老师(班主任)工作的认同度相较去年持稳,满意率均为96%,但“非常满意”的比例有较大提升,“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0,表明高端研修班的辅导老师工作认真、用心、负责,与学员联系勤密(见表8)。

高端研修学员对集中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与安排上相比去年认可度有所提高。其中,培训主题及课程结构满意度都达94%;“培训主题”方面相比去年提高了5%;“课程内容”的认同度较去年提高了2%(见表9)。

高端研修W员对培训形式的认同度都在86%以上,其中“培训特色”相对去年提高了2%;“案例研讨”提高了3%,说明培训院校在组织专家讲座、名校考察、教育沙龙、导师指导、自主研修、案例研讨上作了诸多努力,基本做到了“道”“术”结合,注重学员教育认知、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升与创新。问卷反馈,学员们普遍期望在后续研修中能多安排实践性的培训、考察观摩、优秀教师经验分享等(见表10)。

四、学员研修收获与专业发展

通过参加高端研修,学员对以下几点有较深体会:认为“加深了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同”的达96%;认为“开阔了学术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观念”的学员达97%;认为“有助于优化学校教师发展规划、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与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激发和唤醒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优化了个人发展规划”达95%;认为“改进了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达92%;认为“解决了学校管理与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的达87%(见表11)。

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湖南省教育厅于2014年11月,启动了湖南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在2014~2016年“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项目中,共有64名学员被授予省级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占全省第九批特级教师人数的21.40%。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教育家”专业发展水平与社会影响力,他们不愧为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学能手。具体名单及比例(见表12)。

为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南省教育厅联合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全省2016年增设了146位正高级职数,27名高端研修学员晋升为正高级教师,占18.5%。包括研究员系列和正高级教师试点评聘的在内,“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学员正高职称者达27人。这从另一个层面,表明“未来教育家”等高端研修项目学员专业发展的水平。具体名单(见表13)。

五、学员认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次问卷调查,621名学员填报了1300个选项。学员一致反映,高端研修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有:缺乏训后跟踪指导;教育教学观摩活动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与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资源较缺乏以及食宿条件有限等。上述各项依次占比22%、17%、14%、8%,不过,高端研修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数据较2016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见表14)。

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在调研中引发反思

2007年秋季,我们围绕市教育局提出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树立教育形象”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教育质量”专题调研,分别对初中、小学教育质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小组在调研报告关于影响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中指出:“有的教师虽然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但是没能把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行为的有效跟进,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不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研工作的建议:“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要把教研的重心下移,引领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分析与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变成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此项建议引发了我们对原有市、片、校三级教研工作的反思,也为我们改进教研方式提供了依据。

二、在反思中寻求变革

从上述调研报告显示的要点,我们对几年来的市、片、校三级教研工作进行认真回顾与分析,认为原有教研以“制定目标――选择形式――确定内容”为基本程序,存在三个缺乏,即教研目标缺乏导向性;教研主体缺乏主动性;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三个“缺乏”给我们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因此,我们围绕“应该研究什么”这一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对原有教研工作程序进行检讨,确立了“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的新思路,把研究内容的确定作教研首要任务,并根据教育质量调研报告提出的“把教研重心下移。引领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分析与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变成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的建议,把教研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定位在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基本元素(影响质量的关键要素),在2007年秋季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明确提出“让研究回归基本元素,以专题研究为载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研实效”的教研工作策略,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与水平,促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在变革中创新实践

为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改变了传统以区域划分教研片的做法,建立了以研究类别划分的教研片。这里以小学为例:2007年,我们向全市中心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对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研究与应用价值的教学问题进行搜集分析,并提炼成研究专题,填写《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项目申报表》报我校,《申报表》内容包括专题研究背景(即专题的来源)、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分析、参与人员基本情况、申报单位对研究工作的承诺等。共收到各单位申报专题30多个,经我校论证审核后有24个专题被立项。随后我校对被立项的小学24个专题进行整合分类(分为“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课堂实效”、“有效问题及问题意识”、“情境探索”、“综合研究”等六大类),并把同一类的不同专题研究单位组成一个教研片区,每个片区确定l一2名教研员具体参与研究,并负责活动协调和专业指导工作。建立了专题研究校独立研究与同类专题研究“片共同体”双重运作的教学研究新机制。每个片区在挂钩教研员的协调下,学期初召开同类片区内各专题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会议,共同研讨制定学期研究计划,同类片区内各专题项目校也制定各自的研究计划。学期结束时,各专题研究项目校要做好研究小结,并在同类片区内交流。由于专题研究项目是来自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研究内容是学校、教师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活动启动之后,学校校长、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很高。

四、在实践中感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