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教育的特征

农村教育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教育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教育的特征

农村教育的特征范文第1篇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教师[2006]2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08]1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我省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的通知》(陕教师[2008]14号)和2007年3月20日省政府第30次专项问题会议纪要精神,结合我省2006、2007年招聘工作实际,2008年我省采取县级招聘,县、市、省逐级审核、公示的作法,共为我省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5市15个贫困县招聘特设岗位教师814名(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596人、专科216人,具体统计数据及招聘人员名单详见附件1、2)。现就下发《陕西省2008年农村特设岗位教师聘用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书》)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按照《合同书》第十六条有关规定,对应聘人员经公示无异议的,须经省“特设岗位”办公室审批,合同方能生效。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和省编办研究决定,对本次招聘“特设岗位”教师签订的《合同书》一律加盖省教育厅(省“特设岗位”办公室)公章,合同视为生效。

二、按照《合同书》第十五条的规定,本合同一式四份,省、市、县“特设岗位”办公室(教育行政部门)和应聘人员各执一份。盖章后省教育厅存留一份,其余三份由各市按要求逐级下发。

三、各地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新的要求,按时足额发放特设岗位教师工资,统筹解决特岗教师地方性补贴,维护特岗教师的切身利益,稳定教师队伍。

四、各地要特别重视加强对特岗教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特岗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要加强考核评估,注意发现特岗教师中的优秀典型,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各地在特岗计划实施工作中如有好的做法和建议,请及时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和省编办报告。

农村教育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发展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03-02

收稿日期:2012-05-06

作者简介:吴涛(1961-),男,山东莱州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1]。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教育为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截至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农民技能培训得到加强[2]。面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农村教育却面临着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落后观念等的影响,再次陷入了发展困境。

一、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农村教育主要是指在农村经济社区环境里,对农村居民(或农民)及其子女进行的教育[3]。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是农村教育,新农村的全面建设要依赖经过系统农村教育的劳动者,但是目前农村的劳动者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转型和农村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观念影响,离农教育和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

“离农”教育就是以离开农村为教育目的,以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而不是回归乡土为目标的教育[4]。这种观念在农村有很广泛的市场,得到了来自农村学校、教师、家长等各类群体的认同,认为送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升学跳出“农门”,离开农村。认为只有升学才是成才,升学率的高低是判断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如果无望升学,达不到“离农”的目标,许多农村家长宁愿选择不送孩子上学,认为离不开农村,读书就是无用的。

2农村教育功能单一,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够

新农村建设需要合格的人力资源,劳动力的升级转化与培养适应新农村全面发展需要的人是农村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但是,目前农村教育不论在定位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中学教育定位和结构基本上仍然是单一的普通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很难实施,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都不尽如人意;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环节,不受重视,面临诸多困难。

3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发展需要

目前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视城乡和地域的差异,严重脱离农村现实。在新课程倡导的多样化的教材中,竟然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教学编写的,大多数新教材没有反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课程内容缺少与农村实际相符的话语表达及同农村现实相对应的内容,甚至农村与城市使用着同样的教材[5]。

在教学中片面、机械地传授基础知识,以升学为目标,以灌输为手段,千校一面,忽视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劳动观念、动手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很少开设劳动技能等课程,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教育知识的城市化取向严重排斥了农村生活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淳朴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其结果只能是为城市输送了少数精英,而对筛选下来的绝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基础教育并没有传授给他们在农村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初中生回家务农的生存能力并不比小学毕业生强多少。同时,基础教育也没有为他们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业转移就业提供知识支撑,去城市就业机会也非常有限[6]。

4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育教学质量偏低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存在着队伍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待遇低、教师缺乏培训条件和机会等诸多问题。

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在量的增长之后面临质的提高。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学校撤点合并,在许多人口大省农村学校还普遍存在学生上学难、“超级大班”等问题。城乡和农村校际义务教育均衡化还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较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还非常薄弱。

二、农村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农村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既有其共性的规律,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能完全按照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去办,而应该有自己的路子。

要着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等,都需要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其发展规律,契合农村经济社会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1教育目标要兼顾育人与社会服务

农村教育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布局调整 农村小学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界对于农村教育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保障整个农村义务教育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的亿万农民本身的利益还是我国三农问题之关键,与此同时也是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棉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推进农村小学的健康发展和建设,促进农村的整体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一、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实施

在1986年国家首次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我国首次进行了大范围的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初步对于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将一些相对比较小的教育机构进行优化和合理分配。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渐渐成为各项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2001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的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指导工作,要求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小学和各个教学点根据学生的居住情况进行合理的合并,在一些交通较为不便的地方设置有必要的教学点,以避免有些学生因为教育布局调整后的距离问题而产生辍学状况。同时,学校的布局调整还应该与规范学制、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城镇化的发展等等进行统筹规划,以确保在调整之后能够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些寄宿制的学校。同时,国务院所召开的相关的教育会议中也将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因此,次年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一次大范围的开展起来,在之后的几年国家都有出台相关政策以维护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

二、农村小学的教育布局调整现状

自从2001年实行教育布局改革以来,有部分的农村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村地区根据其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小学布局调整和规划,集中对于一些乡镇的中心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进行了进一步改善,并且在其实现合并后实现了整体的规模效益,使得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师资队伍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整个农村布局调整中依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教育布局的调整,对于教学的布局进行盲目的调整和整合,对于一些小的小学教育场所进行强制性的拆迁和合并,大规模的拆迁和撤销农村的一些教育机构已然成为相关部门调整布局的重要策略。甚至有些地方对于其所在地域的学校数量进行要求和限制,实施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合并政策,将一些农村乡镇的小学进行强制性的合并和调整,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农民的经济负担、交通状况以及人口密集度等,也忽略了很多所在的中心学校的教育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机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地区的布局调整根本没有按照地域进行合理的分配,发生脱离当地实际的一些情况,对于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出现盲目、加速急速的撤减问题。

三、调整农村教育布局调整问题

(1)国家的教育布局调整应该做到对于教育布局调整强调其科学合理性。农村本身的教育布局调整并不应该是单一的收缩和撤销,而是在有利于当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合并。进一步保障农村的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各个地方要加强对于教育布局实施之前的地方特征勘测和经济水平评估等,以确保在教育布局调整之后能够更加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社会、教育、经济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符合当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整政策。相关部门应该组织相关小组对于原有的小学的学校整体情况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再根据当地的社会、地理以及经济等实际因素进行教育布局的合理调整。

(3)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对于工作进行稳妥积极的调整和完善,针对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内部在文化、地理环境和经济上存在着的较大的差异的特征让各个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布局调整方案的拟定和落实,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的完成。对于各个地方的不同的文化差异地理差异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和探索,充分考虑当地农村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大程度上减轻布局调整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

(4)学校的布局调整之后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中心寄宿学校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关后勤工作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寄宿学校的后勤相关保障措施和条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教育布局政策的实施和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在寄宿学校的衣食住行都有着相关管理和实行。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对于教育布局调整之后的交通安全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解决。农村学生在其往返学校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通困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其人身安全。因此在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相关交通管理,根据学生的居住距离和经济条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

四、总结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但在对其进行调整的同时应该注重其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切实的根据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教育布局调整的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安富海.关于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4)

[2]曾建.西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薄弱及其影响研究[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农村教育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教师发展 农村教育

到2015年,我国农村人口已经达到了7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适龄儿童都决定了农村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的影响力薄弱,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是开展农村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基础,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和基础教育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育队伍。

因此,农村教育的关键是充分分析农村教育专业发展现状,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研能力。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队伍相对比较稳固,教师的专业态度比较端正,但是,在农村教师队伍里也普遍存在着专业成就感不足,专业知识欠缺和科研能力薄弱等短板,总体来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优有劣,主要表现为:

1.1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的专业态度端正

农村教师大多是从中职院校和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学院已经接受了专业的师范知识学习,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农村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福利待遇的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态度都比较端正,大家都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我们的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都比较年轻,对于农村教学困难有理性的认识,也具有正确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交流,敬业精神比较强,在业务钻研和科研探寻上都充满活力。

教学年龄在6~10年的教师队伍进入职业倦怠期,他们对于农村教育事业失去了新鲜感,教学更多地是生活手段,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态度有所欠缺,需要增强其工作荣誉感和教学情感建设。

1.2部分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足

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履行专业性的教学工作,需要掌握必要的教学专业技能,拥有足够的课堂教学能力,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普遍存在着不足。

首先,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不强,教师与外界社会交流有限,农村的教学设施欠缺,教师不能从电视、网络、报刊和教育书籍中汲取营养,自主学习能力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农村教学的需要。

其次,教育教学技能有限,农村教师不能开展有效的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和农村孩子的教学特征开展有目的的课程选择,教师不能运用各种特色教学技巧服务于课堂教学。

最后,教师不能具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感染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有限。

1.3有些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

农村教师的专业队伍都是从各级师范院校和教师预备队伍中调剂来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普遍不足,他们很多在工作岗位上都感受到心力交瘁,其在专业院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当前的教学工作,针对农村的教学特色和农村孩子的学习特征,专业学校所教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学知识都没有时效性,无论是课本知识、素质教育、实践操作和情感交流,都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农村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师队伍的学历不同,也造成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层次不齐。当前农村教育队伍的主力是本科毕业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好,教学能力比较强,专科层次的专业知识欠缺,教学比较吃力,而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充分反映到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上,在农村的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二、促进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国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教师阶梯队伍,建立健全教师教育经费,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才能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建立健全农村教师阶梯队伍

农村的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在就业环境和事业发展上都和城镇教师有不小的差距,教育主管部门在构建教师队伍时,应该有意向农村教师方向倾斜,加强农村教师的调剂比例,在教师预备队伍中优选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专业态度端正的人员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在农村学校,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认真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组织农村教师汇报生活和工作的困难,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认真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减小农村和城镇的教学差距,保证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避免农村教师队伍的不断流失。建立有效的城乡教师的交流机制,组织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的相互流动,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新鲜活跃,也能保证教师市场的自由调配,保证农村教师能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和科研技术。

2.2建立健全农村教师教育经费

要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为开展专业培训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关注教育工作,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保证农村学校各级培训经费都有着落。

首先,农村院校应该加强“网络教育工程”,认真组建教师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借助网络远程交流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育网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积极开展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研研究,从而能够大幅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能力。

其次,开辟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通道,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优先培新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在市、县和乡镇建立研修通道,划拨专业的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经费,建立教师培训专业基金,保证农村教师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和无障碍的教研培训。

2.3增强对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

农村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性,教师不能接触到最新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实现和兄弟院校的交流互动。因此,在开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应该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充分建立“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首先,通过集中培训作为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制定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中应该注重专业培养为主,科研能力培养为辅,可以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给农村教师队伍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也有助于减轻进修学校的负担。

其次,充分开展以教育教研为主的校本研修,侧重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积极培养农村学校的教学带头人,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掌控力和教研指导力。

最后,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完整性,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应该给教师培训工作积极放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时间安排,联系进修学校和培训机构,组织教师阶梯型地进行培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教育离不开农村教师的努力,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忽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师能力培养的呼声不断提高,我们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充分了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认识到农村教学的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善措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有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容中逵.农村教师发展保障机制与政策体系的系统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1)

农村教育的特征范文第5篇

一、坚持了政策的系统性与动力性

从政策之间的外部关联性看,“特岗计划”是中央政府承担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具体体现。作为一项专项转移支付的财政手段,中央财政为破解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数量不足及结构性缺编的难题,专门设立了直接针对特岗教师统一工资的补偿性资金,旨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它既与十几年来中央政府教育专项项目所坚持的“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集中解决义务教育急迫问题”的公共投资方向保持一致,又是中央对地方教育专项资金不断调整结构、寻求政策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尝试与努力。在农村教育硬件改造基本完成、中小学生“上学难”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通过“特岗计划”着力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与农村教育质量问题,对于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政策内部构成看,“特岗计划”不仅强调中央政府的财政杠杆撬动,还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体现;既要求地方政府配套实施省级“特岗计划”,还坚持在“事权不变”的原则下保障地方在义务教育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师发展政策,“特岗计划”涉及就职条件、招募计划制订、信息、招聘考试、人事管理、培训上岗、待遇津贴以及其他相关政策规定的协调与落实等。由此可见,该政策的系统性与动力性不仅体现在中央与地方财政投入与权责的协调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该政策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教育制度、人事改革政策、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以及党团青年政策、社会就业政策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之上。

二、发挥了政策的多重社会经济效益

“特岗计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由中央财政直接承担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贫县”)教师岗位的薪酬,在全国范围内为这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该政策旨在使这些地区的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同时又促进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锻炼成长。事实证明,“特岗计划”的成功实施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批合格师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素质不达标、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特岗教师普遍年轻、学历高、理念新、学习能力强、干劲足、身体健康,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大大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特岗计划”还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政治效益。其社会政治效益包括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动了地方政府在补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等诸方面的积极性。而且,它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第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在生产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特岗计划”作为对农村学校人力资源的一次大投资,必然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整体增值。第二,从教育系统结构看,义务教育是一项优值品、外溢性物品投资,它的质量提升将惠及其他阶段教育的开展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义务教育中的师资队伍也同样具有优值特征和外溢性强等特征,他们对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农村社会全方位建设的贡献影响深远。调查发现,特岗教师能较好地满足农村学校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需求,提高农村学校硬件的使用率。第三,在山西、河南等地,自从一些学校有了特岗教师,一些本已转学到私立学校的学生开始回流到公办学校。学生的回流,明显减少了教育移民所产生的支出。

三、保证了政策的兼容性与可持续性

作为问题矫正类型的政策工具,“特岗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有其特定的障碍与壁垒,主要表现在两大难题上,即教师编制问题与地方吸纳能力问题。教师编制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编可进,这是由于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师资问题;一种是有编难进,这与地方财政的吸纳能力紧密相关。“特岗计划”依照“教育先行”的发展理念,可以为地方财政改善当地农村师资力量垫资预付,为缓解在编制框架内改善农村师资质量所形成的地方财政压力提供了三年的缓冲时间。因此,该政策在确保其动力特征之外,已经充分考虑到该政策在实施中与地方财政现状、人事政策的兼容与协调,确保此项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由于“特岗计划”立足从根源上改善农村教育生态,确保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该项计划的一系列政策行为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并通过及时反馈调整建立良序的农村师资队伍补充机制。这既反映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四个强调”:即强调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强调教育编制的严格核算,强调人事部门的有力监管,强调财政部门的分渠道透明发放;有些省份还建立严格的程序,要求县政府在上报特岗教师招募计划时需要四个部门共同审核的签章,明确各个相关部门所负有的法律责任。还反映在政策行为的微观细节上的各种人性化设计,如为提高农村教师特设岗位吸引力,其报名和考试实行完全免费,或在特岗教师日常管理中多方跟进各种人性化的安排与关怀,以事业留人,以情感留人等。

四、强化了政策的创新性与机制重建

为了适应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环境中的特殊性,“特岗计划”政策必须摆脱原来强调严格的层级分工以及编制监控等功能的系统取向,而要强调教育创新中的关联性策略和机制灵活重建策略。这种从现阶段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去理解与处理中西部农村教育问题的新方式,就体现为该政策的创新性与创造性。

从其特定的功能变化上,“特岗计划”的政策创新与机制重建可以归结为“两个适应”与“一个实验”。“两个适应”既包括对中西部农村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购买能力相对低下的财经状况的适应,也包括对制约中西部农村师资结构性改善的瓶颈式难题――即对现行编制缺乏问题的适应。前者表现为一种典型的代偿机制。虽然由中央财政直接购买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岗位,但是设定了明确的三年界限,三年之后留任的特岗教师就转入正式编制,纳入到地方财政支出之中,这样就不会与现行财政体制产生冲突,不会给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的划分带来影响。后者表现为一种预先使用三年后编制额度的预编机制,在不合格的教师出不去、没有空余职位编制的现状下,通过中央财政专项基金的支持,创造了一个“先进后出”的新机制,推算三年后的编制腾出名额,提前三年引进优秀师资,实现师资的更新与优化,为农村教育发展创造条件。

“一个实验”则是指借中央财政为农村教育购买教师岗位的机会,适时进行教师补充机制的改革与实验。它改变了在教师补充工作中的组织角色、常规、程序以及各种关系。“特岗计划”由省级部门统一组织资格审查与考试、公开招聘教师,大大提升了教师入口的把关层级,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对地方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已经促使地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招聘工作模式发生了渐进式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整个教师补充体系的重新设计,是一次有指导的变革。

格拉斯(Grace,G.)认为,一项政策的形成依据最终取决于它的“内部矛盾,以及政策制定对社会与经济关系的形成与限制的影响”。[1]因此,“特岗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及其改进,既与其特有的功能品质相关,也与当前特定的政策背景相关。基于以上对“特岗计划”基本特征的分析,再结合该政策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状况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特岗计划”政策未来几年内的可能走向做出预测。

1.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差距依然巨大。虽然最近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出城乡收入比为2.77:1,是自2002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回落到“3”以内,但这只是一个平均指标,对于多数中西部农村地区,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坚挺,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还亟须进一步的改善。在未来数年之内,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然会在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上发挥重大作用。而要真正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师资质量的问题,除了正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之外,还亟须探索一些创新的可持续的补充农村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机制。

2.国家政策背景分析

目前,“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依然是国家社会事业发展最重要、最核心的政策话语。努力缩小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一个较长时段内的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2011年8月28日,总理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完善‘特岗计划’”。温总理的指示和相关政策精神为扩大实施“特岗计划”提供了政策依据,更为进一步改进与实施“特岗计划”指明了方向。

3.农村教育需求分析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1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县镇以下的农村初中学校还有28 707所,班级348 091个;农村小学210 894所,教学点65 447个,班级1 667 992个。虽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过撤并调整,总量有所缩小,但有些暂未撤并或无法撤并的学校对高质量师资队伍的需求依然强大。全国初中学校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总量还有47 566人,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总量还有1 219 716人,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农村中小学,可见农村师资队伍结构性改善还任重道远。如果参照中西部地区(不含)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43.5万人的数据,依照每年总量2%―3%的自然减员比率估算,每年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补充的教师数量为11万―16万人。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未得到缓减。

4.行业工资比较分析

参照《2010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国地方事业单位平均工资为32 450元,城镇单位平均工资为32 244元,教育行业平均工资为34 543元,一些西部省份如青海、宁夏等都超出或接近于这一平均值,远高于特岗教师现有的工资数20 540元。因此,如果要提高特岗教师职位的吸引力,增强更多优秀大学生应聘特岗教师的就业意愿,就应该考虑特岗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与所在工作区域的艰苦程度,适当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水平,甚至应该略超当地教师平均工资数。

5.政策实施状况分析

“特岗计划”的政策实践需要关注到两个方面:一是该政策得到各级各层面参与实践的主体的普遍认同,二是政策的实践状况必然会与政策的文本规定保持一定的张力。各地对该政策的理解与执行会必不可少地打上当地、当时以及执行者思维模式的烙印。然而,毕竟“特岗计划”的政策优势在于提升教师补充工作的监控层级,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人才聚集与挑选工作,保证招考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有力规避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在开展教师补充工作中所可能存在的各种人为干扰,既确保新进教师的整体质量,也能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

综上所述,未来“特岗计划”政策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实施,甚至包括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所以,适当提高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在充分尊重地方政策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村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并将它与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教师政策,甚至包括总体性的各种教师政策整合起来,有利于在统整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制度重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