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经济管理制度

村经济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经济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村经济管理制度

村经济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经费来源

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经费由县财政局追加村转移支付资金和村转移支付资金为主,标准为每站点每年4000元,其中县财政局追加村转移支付资金1500元,村转移支付资金匹配2500元(县财政已提高村转移支付标准的行政村不享受追加村转移支付资金待遇)。

二、经费使用范围

1、站点的宽带互联网使用费用、站点设备维修、设备配件耗材更换等费用。主要用于对超过保修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维修、维护和常用耗材的配置。经费支出应以排除故障、正常运行为标准。

2、站点操作员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

3、取暖费。远程教育学习室冬季必须取暖,以保证冬季远程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三、有关要求

1、各乡镇要督促各行政村在每年村转移支付资金使用预算中安排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费配套资金,并在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保证不挪作它用。

2、各乡镇、行政村要按照嘉荫县村级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员考评办法加强对各站点管理员的考核、管理,确保操作员队伍的相对长期稳定。从事站点操作员工作不满一年的,或者未履行好操作员职责的,或者因其他原因不适合操作员岗位的,一律不得发放站点操作员补贴。

3、要切实加强和规范经费管理,设立专账,确保专款专用,厉行节约。坚持做到年初有预算,使用中严格执行预算,确保当年的运行维护费略有结余。

4、要严格按照规定范围使用,不得挤占、挪用站点运行维护费,一经发现,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村经济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制度;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67-02

金融制度是金融交易赖以存在的社会形式,农村金融制度是金融制度在农村金融方面的具体化。作为金融交易的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等,金融制度对社会金融行为进行规范,对金融体系地位、职能和组成部分间的关系、活动原则和行为方式进行规定,从而决定着金融体制的性质和效率状况。研究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农村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我国金融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创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开端,需从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创立货币经济理论说起,他指出货币金融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大的实质性影响。在他之后,凯恩斯等人提出了旨在说明货币金融对经济的短期影响的理论。熊彼特则指出金融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从长期上讲具有重大影响,即在经济发展中,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初期,银行信用是金融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肖先后与1955―1967年发表三篇代表性文献(《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1955,《金融理论中的货币》1960,《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1967),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制度变迁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制度变迁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格利(J.Gurley)和肖(E.Shaw)认为,如果一种金融制度过死地把支出分配与收入分配捆在一起,如果它不在制度上创造条件使一些部门的盈余预算与其他部门的赤字预算有选择地相匹配,这种金融制度就会限制增长。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则从实证的角度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包括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而金融结构的变化是金融制度变迁的集中体现。

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出版《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同爱德华・肖同年出版《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标志着金融发展论的形成。根据麦金农的分析,所谓金融抑制是指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压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不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金融压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所谓金融深化,肖认为是指如果政府取消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可形成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金融深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一国的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简言之,金融深化就是整个经济中金融部门的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因此,所谓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实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金融制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20世纪90 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家继承并发展了麦金农―肖学派的观点。在实践上,通过实证分析试图对理论模型的结果加以检验。(1)经济增长及政府行为对金融制度变迁的作用。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Greenwood & Jovanovic,1990)、格林伍德和史密斯(Greenwood&Smith,1997)以及列文(Levine,1993)在他们各自的模型中引入了固定的进入费或固定的交易成本,借以说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如何随着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而发展起来的。列文(Levine,1993)扩展了上述观点,在其模型中,固定的进入费或固定的交易成本随着金融服务复杂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在这种框架下,简单金融体系会随着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而演变为复杂的金融体系。另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市场的失败,政府行为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效率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他们认为,由于信息不完善、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和规模经济的存在,竞争与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将增加不稳定程度。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应采取间接控制机制,并依据一定的原则确立监管的范围和监管标准。完善的游戏规则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Stiglitz,1994)。(2)金融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于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对金融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机制作出全面而规范的解释。由于相关的文献很多,我们借用马乐科・帕加诺(1993)简易框架,概括地介绍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上的观点。a.金融制度变迁――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更高比例的储蓄被转化为投资―――经济增长,金融体系的第一种重要功能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b.金融制度变迁――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配置效率提高―一经济增长。

二、国内关于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近几年来,国内有许多经济学家尝试运用金融发展理论来对我国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谈儒勇利用我国近几年的季度数据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深度指标M2/GDP 所反映金融中介总体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存款货币银行相对重要性指标BANK 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引申出的政策建议是大力发展存款货币银行。此后,国内学者发表了大量论文,如韩廷春(2001,2002),周立、王子明(2002),米建国,李建伟(2002)等相关著述。但他们都得出了一个与谈儒勇相似的结论,即我国金融深化指标(M2/GDP)与经济增长指标(GDP)是负相关关系。这显然与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相悖,并与在其他国家得到的验证不符,其根源在衡量金融深化指标的选取上。首先,指标M2/GDP不能反映我国金融发展水平或者金融深化程度,相反,它与金融深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它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抑制的反映。其次,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使得该指标在衡量各国金融深化程度上已经产生了系统性误差。在指标选择上,史永东(2004),宾国强(1999)等直接利用国外成熟金融市场上的一些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周立(2002)、韩廷春(2001)等虽然考虑了中国的具体情况,但考虑的角度不同,指标设计带有主观性和不完备性,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还有些值得我们重视的研究成果。李广众运用计量分析表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不应放在扩大存款货币银行的规模,而必须提高提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曹啸等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是我国的金融发展确实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但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数量上的扩张而不是通过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杜询诚(2002)比较了中国近代经历过的自由市场型和垄断型两种金融制度模式,他发现在自由市场制度下,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平行”的;在垄断制度下,经济仰赖金融,而政府控制金融,金融市场不再具有自发创造性。韩旺红等对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也表明,金融发展的主要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马正兵则建立金融部门和实物部门的生产函数,并借助于此,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的外部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是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曾发挥了支持作用,随着经济增长不断从金融部门抽取租金,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有减弱的趋势,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多重均衡。并指出,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加强金融部门的发展,特别是要优化政府的金融制度安排,使金融部门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从经济增长获得动力,实现融合全身发展与经济增长效应最大化。

三、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现状

徐笑波、邓英淘、张元红、张兵、朱建华、贾红岗等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都做过探讨。提出了金融相关率指标理论,该金融相关率指标(FIR)在数值上等于“行社存款”与“农村国民收入”之比,并通过图示分析了二者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也分析了农村信贷资金与农村国民收人增长的相关关系。张元红(1999)计算农村金融相关率的方法与前者类似,采用的是“行社存款”与“农村GDP”之比。通过对各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领域已不再局限于农村,所以“行社存款”指标值显然大于农村实际金融资产数值。张兵等对上述指标所作的修正是用“农户存款”、“农业存款”和“农户手持现金”三者之和作为“农村金融资产”数据;同时以“农业GDP”指标代替“农村国民收入”指标。

村经济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制度;问题;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04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009- 05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增长迅速,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展科技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科研经费不断加大力度的投入,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复杂化,个别高校也出现了一些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现象,如: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不科学、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等问题,甚至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上述问题的出现除表明学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在某些方面也亟须完善。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在当下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日趋严谨、预算执行进度要求愈加紧迫、绩效评价要求日益强化的形势下, 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符合高校科研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经费管理政策制度,对保证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优化科研经费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

2011 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相继出台了多份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重要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然而,制度的修改进度始终赶不上科技发展的节奏,各主管部门的“通知”差异颇大,细节模糊笼统,在操作中容易混淆理解。《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分别2012年、2013 年出台并相继实施,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却没有随着高校财务制度的更新而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修订。

科研经费管理方法简单,按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高校科研经费大体可分为横向科研经费和纵向科研经费两大类。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大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始终没有得到统一,以纵向科研经费为例,只有项目主管部门或地方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某些制度空缺的情况下亦是参照其他行政管理的一般措施执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高校对于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一般均采取按预算执行的管理方式,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缺少灵活的操作机制,使科研经费管理缺少科学性。同时,由于对横向科研经费很少有审计的要求,高校的横向项目经费管理比较薄弱。

各个高校依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界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所在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在高校内部往往也是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客观上造成了科研经费报销中某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奖惩机制也不够完善,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有关经费使用的奖励制度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或者激励作用不明显,也不能发挥激励作用,由此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与效率大打折扣。

2.2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科学

(1)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部分项目负责人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部分项目负责人认为,预算是为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而编制的,申报科研经费时预算随意编制,结果因预算的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实际开支与支出预算存在较大偏差。

(2)预算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编制方法,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非财务专业的课题负责人及相关科研人员,预算编制常识匮乏,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猜想,缺乏财务的专业性,对成本要素考虑不周,预算缺少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成本,很多预算未经过充分分析和考察,缺乏实际操作性。

(3)首先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指导不够,其次是国家现行财务开支标准的调整往往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由于科研人员在缺乏科研和财务部门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对经费支出缺乏定量的预算研究,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不够精细准确,预算编制时没有合理按照相关的事项预计项目的发生额,预算份额分配不合理,使科研项目预算不能反映科研工作的真实需要。

村经济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经济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17-01

1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1.1 认识不到位

在当前的农村管理部门,因为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很多人认为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土地承包制、减轻农民负担、建设科学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实际意义,都是多余的工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敷衍了事,导致农村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1.2 缺乏科学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管理体制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管理体制依然缺乏合理性,并且管理理念也较为落后。表现为当前的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发展不能完全适应,也不能与当前农村结构调整相符。当农民利益不能得到保障,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时,导致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不合理造成的。

1.3 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在我国农村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差,本身不能完全理解文明执政和文明执法。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要求,这样的管理人员不利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较为落后。

1.4 农村债务沉重

我国很多农村承担着繁重的债务,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难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多农村财政出现困难,导致欠下大量债务,有的农村基层单位还发生了新债。

2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策略

2.1 提高认识

当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要切实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这是党的农村政策有力推行并形成制度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的要求,是保障农民利益、发挥农民劳动积极性、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切实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2.2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依据依法制国方针,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河北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河北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河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争取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2.3 建设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在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要求各级乡镇设置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求这些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图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还应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加强培训当前在岗人员,保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稳定,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积极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加强农经人员素质培训等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内容和对象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对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培训,使其具备高度的政策素质和业务水平,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具备拼搏进取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2.5 正确处理农村债务

为了不给农村基层单位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要节约办公经费,主要方法有精简人员、固定费用等以求减少费用支出。还有防止出现新债务,对村级集体经济加强监督,要求村集体借款实行审批制度。在兴办公益事业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承爱能力,防止出现达标工程和举债工程。还有对农村管理经费要做到科学使用,在应用管理经费时要求做到精细化和具体化。

2.6 完善激励政策

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管理经费,而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只有具备充足的经费和合理的激励制度,才能调动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运用完善的绩效考核措施,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村经济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资清理;三资服务中心建设;三项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1 三资清理的基本情况

1.1 底数清楚

全市18个乡镇,211个村,2085个社共有农业户115723户;农业人口442394人;劳动力228309个。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拥有集体资金2236万元,其中:转移支付资金1096万元,各项收入717万元;拥有各类集体资产63584万元,其中:道路2274km,价值30307万元,桥涵499座,价值2795万元,闲置小学校舍37所,价值535万元,机井823口,小型水库98座,塘坝249座;拥有各类集体资源148511hm2,其中:耕地127228hm2,林地16002hm2,果园48个,122hm2,沙场33个,203hm2,鱼塘812个,1038hm2,从而摸清了家底。建立了台账,乡、村各建立了一套“三资”纸质台帐和电子台帐。对“三资” 电子台帐备份后,与“三资”纸质台帐统一归档,实行专柜、专盘、专人管理。

1.2 三资服务中心

18个乡镇街经市编委批准,普遍成立了三资服务中心,加挂了牌子,各中心按照要求普遍建立了各项制度,并用揭示牌上墙,对群众进行了公开。

1.3 印制三资清理、管理指导书

统一印制了三资清理、管理指导书,发到乡镇村,共印1000册,用以指导全市三资管理工作。

1.4 采取了回头查

针对农村“三资”清理阶段个别乡(镇)街、村存在瞒报、漏报造成登记数据不实等问题,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5月25日起至2010年6月底,要求各乡(镇)街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农村“三资”清理的自查工作。对自查自改仍瞒报虚报的,追究乡(镇)街领导、农经管理中心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责任。

2 三资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完善了大厅建设。18个乡镇街农村“三资”服务中心都建起了服务大厅,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大厅面积都在100m2以上;加强了办公设施建设。办公大厅配备了办公桌椅、卷柜和沙发,沙发用于来大厅办事人员休息,卷柜用来存放档案,而且档案柜也分村进行了设置。另外,单独设置村级印鉴保管专柜一个,用来进行村级印鉴的管理;同时为方便村民办事,全市所有村都按要求刻制了“村民委员会介绍信专用章”;装备了现代化办公设备。每个中心都已配备了微机4~8台,多功能打印机1台,“谐农”牌软件1套;设立面积在1.5m2以上的电子滚动显示屏1个,电子触摸屏1台,用来进行农村“三资”管理和为民服务及政策、法规等信息的录入、和群众的查询、监督;制作了揭示板。为了更好地执行制度,防止制度停留在纸面上,每个中心都将各项规章制度制成揭示板,挂在办事大厅的墙上,既提醒工作人员,也方便了办事人员;建立了组织机构。乡镇街要设置农村“三资”工作领导小组、农村三资管理委员会,中心要设置农村“三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农村“三资”事宜;同时,要指导好各村的“三资”管理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建立了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三资”服务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农村“三资”服务实施办法、财务人员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资金服务流程图、农村集体资产服务流程图、农村集体资源服务流程图;集体经济合同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农村“三资”招投标办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党员大会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两委成员廉政承诺制度、村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村干部过错追究制度、民主评议制度。

3 三项制度建设情况

2010年2月,舒兰市专门下发了《关于实行民主定事、制度理财、群众评官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快了三项制度建设步伐。

3.1 建立健全农村“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推行六步工作法

针对农村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岗位人员聘用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大力推行“六步工作法”。例如:环城街道镇郊村开发“韩情园”小区建设、吉舒街道联盟村一社用土地补偿费修建屯路等事项,都实行了“六步工作法”,群众非常满意。截止目前,舒兰市210个村在村级“三重一大”事项上都实行了“六步工作法”,共发生750项,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3.2 完善制度建设

全市统一制定了《农村“三资”服务实施办法》、《农村“三资”项目工程招投标办法》、《农村“三资”服务流程》,还针对乡镇农村“三资”服务中心及各村民委员会,统一制定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等各项制度。同时,各乡镇街村都将各项制度制成揭示板上墙,村里建成公开栏保证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小组按制度定期开展理财。

3.3 结合今年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开展了群众评官工作

相关期刊更多

源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