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品经营方式

商品经营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品经营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品经营方式

商品经营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蔬菜;价格

北京市蔬菜价格近年持续上涨,这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不少学者从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因素角度进行了研究,政府也采取了不少平抑菜价的措施,但其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蔬菜价格的形成与农产品流通方式密切相关。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这一体系对蔬菜市场的影响力非常强大,其内在的缺陷也正是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

一、北京市蔬菜流通中价格形成的特点

1.产地批发市场和经纪人控制进京蔬菜价格

北京市消费的绝大部分蔬菜是由周边省区供应的,产地蔬菜的流通环节包括经纪人、合作社和产地批发市场。经纪人是联系菜农和市场的第一座桥梁,产地蔬菜中70%以上是由经纪人运销的。经纪人在蔬菜流通中进行第一次加价,幅度约为收购价格的10%-15%,相当于菜农利润的20%-30%。很多地方,经纪人掌握着蔬菜定价权,挤压了菜农的收益空间。

合作社通过向农民提供销售服务参与蔬菜流通。为了维护农民的市场地位,合作社倾向提高蔬菜销售价格;但合作社不是流通主体,其对价格的提升能力也是有限的。在参与经营协作和开拓市场时,合作社有助于减少流通中间环节,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蔬菜的终端价格。

产地批发市场主要分布于北京市周边省区,承担着当地和南方蔬菜进京前的二次加工和集散,是产地蔬菜加价最高的环节。山东寿光物流园是进京蔬菜最大的产地批发市场,2012年蔬菜从地头到物流园的运销成本约每斤0.1元-0.15元,物流园从买卖双方收取合计3.3%的管理费,蔬菜仓库每个每年花费1万,蔬菜加工、包装成本约每斤0.4元-0.5元,销售蔬菜加价25%-30%。30吨大货车的运京单程费用约3000元,相当于蔬菜成本增加约20%。

2.销地批发市场垄断蔬菜批发

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分为一、二两级。新发地批发市场是北京市最大的一级批发市场,其交易量占一级批发市场的90%,全市蔬菜供应量的80%。新发地的蔬菜流通成本主要包括管理费、储运和人工费,2012年管理费按交易额的2%收取,标准仓库费用每年约20万元,人工装卸、看菜费用每天约160元。批发商的利润因经销蔬菜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2012年大白菜为6%-10%,豆角为30%-40%,西红柿为40%-60%。由于运菜车辆不能进入五环路,新发地成为外阜蔬菜进京的最后一站,这等于切断了外阜蔬菜在京直销的途径。

岳各庄、大洋路、八里桥等8家批发市场是北京市的二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的流通成本主要有进货成本、运输费、摊位费和管理费、人工费用、水电和停车等杂费、税金等。2012年二级批发市场的摊位费约1500元-2500元,管理费约100元-200元,装卸费每吨约200元,以及数量不等的杂费、税金。二级批发市场主要从一级批发市场进货,少部分从产地进货,蔬菜销售价格要高于一级批发市场10%-30%。

3.蔬菜零售中的费用过高

超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是蔬菜零售的主要渠道。在超市中,多数从批发市场进货的蔬菜会加价80%以上,实行“农超对接”的蔬菜也会加价60%以上。超市菜价过高的主要原因是超市多数位于繁华城区,场地、经营、人工、税收等基本运营成本很高,超市销售有进场费、促销费、堆头费、条码费等多种费用,超市蔬菜在食品安全、包装、品牌和规格标准方面也有严格要求。

农贸市场主要分布于郊区和农村,蔬菜加价幅度一般超过50%。农贸市场采用物业式管理,收取摊贩的摊位费、管理费、卫生费、过称费、水电费等杂费。2012年露天市场的摊位费约400-600元,固定摊位的摊位费约700-1200元,各种杂费合计约400-600元。摊贩除交市场的费用外,还要承担储运和人工费用,其中储运费包括进货出门费、运输车辆费、仓库费,合计每月约1000-1500元,人工费用约2000-3000元。

社区菜市场是主要城区的便民蔬菜销售点。除菜贩的人工费和利润外,销售成本主要是进菜和运输费用、摊位费和管理费、水电和其他杂费,其范围与农贸市场相似。社区地点的不同,菜贩的销售成本水平差异很大。由于销售量有限,社区菜市场的菜价较高,通常高于批发市场60%-100%。

4.本地蔬菜供应量不足

对外阜蔬菜供给的严重依赖是北京市菜价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北京市蔬菜产量为300万吨,自给率为28%;“十二五”时期末,北京市计划使蔬菜产量达到450万吨,自给率达到35%。北京市蔬菜生产的设施化、精品化决定了本地蔬菜的生产成本偏高。北京市未来种植蔬菜的70万亩面积中有35万亩属于设施农业,大棚建设成本超过每亩2万元。除南、北菜园外,东厢菜园的32万亩种植面积发展特色高端蔬菜。供给低价大陆菜的蔬菜基地分布在距京500公里以内的地区。本地蔬菜运输距离较近,便于直销。但本地蔬菜供应量不足,使流通成本优势并没有充分显现。

5.农产品流通相关产业发展落后

运输是影响蔬菜价格的最直接因素。北京市每天从事农产品运输的车辆有近3万辆,其中80%是外阜车辆,20%是市内车辆。外阜蔬菜运输车辆主要是大吨位货车,进京运输费用约每吨130元,其中油料费占50%。市内运输车辆主要是面包车,运输成本约占蔬菜零售加价的20%。运输效率低、运菜车辆无法进入城区、第三方物流落后、蔬菜运输损耗过高大大提高了蔬菜的运输成本。

北京市蔬菜仓储能力总体上只能满足需要的50%,零售环节仓储缺口更大。2012年北京市的农产品仓储容量约60万吨,全市有5-7天耐储蔬菜的动态储备能力。新发地有6万吨的低温库和6万吨的恒温库。超市和社区菜市场通常没有专门的蔬菜仓库,在产地则多为100吨以下农民自建自用的仓库。2012年北京市普通仓库的租金每天约0.4元-1.0元,冷藏库每天约2.8元-3.6元,零售菜贩租用的仓库价格各异。

北京市与蔬菜流通相关的信息产业发展极不均衡,产地和零售两端的信息产业很不成熟。批发市场已经完成蔬菜流通的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对价格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产地,部分合作社、地方政府和蔬菜生产基地开始建设或利用他人网站进行产品推广。在零售环节,超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蔬菜经销网店多由经销商、配送公司、合作社建设,但网上交易功能还不强。

6.税费和调控政策的平抑菜价作用不大

北京市蔬菜流通的税费设计倾向于高费低税。蔬菜流通中的直接费用包括摊位费、进场费和管理费等,其中仅进场费累积就超过10%。2012年国家减免了蔬菜批发、零售中的增值税,2013年又减免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用地的土地税、房产税。目前,蔬菜流通中税收主要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商贩的所得税与管理费合并由市场代缴。高费低税刺激了增加流通环节和市场建设,对降低蔬菜终端价格没有多大帮助。

针对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北京市近年出台了大量调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农超对接”、蔬菜供需对接直销、建设公益化蔬菜零售网点、实施“菜篮子”工程、开辟“绿色通道”、降低交易税费、加强蔬菜储备和应急调控等。调控措施局部性地降低了流通成本约15%-30%,但没有改变蔬菜价格上涨的趋势。

二、流通体系对北京市蔬菜价格上涨所起的决定作用

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特点表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体系对蔬菜价格持续上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销两地批发市场,其间以公路车载运输相联系,形成了一个狭窄的流通通道。在产地,客商聚集、交易便利使蔬菜向产地批发市场聚集。在销地,禁止运菜车辆进入五环路,切断了外阜蔬菜进京直销的路径,迫使零售商进入产地批发市场。蔬菜销售发票、蔬菜质量检查等方面的制约,也使蔬菜流通必须经由批发市场。

垄断经营使蔬菜流通环节增多、成本增加。蔬菜从菜农到最终消费者之间要经过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一级和二级批发市场、超市、社区菜市场、农贸市场等中间环节。每个流通环节要发生摊位费、进门费、管理费等交易费用,运输、装卸、仓储、损耗等运销成本,以及经销商、菜贩的人工费和利润。每个环节的流通成本和牟利欲望,最终汇聚成了高菜价。

现行流通体系使蔬菜流通相关产业失去了发展动力,间接使流通过程效率降低。市区蔬菜运输由零售商、蔬菜团体消费者等承担,专业蔬菜运输产业无法形成。新建蔬菜仓库主要是批发市场的附属设施,专业仓库建设和仓储市场发展有相当困难。蔬菜生产和零售两端的信息缺乏,阻碍了网络销售等商务信息业的成长。

蔬菜流通过程形成了巨大利润,并转化为批发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经销商聚集度的增加,进一步强化了批发市场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菜农的定价权、市民的消费选择权进一步丧失,政府对蔬菜价格的干预也难于奏效,这使得北京市蔬菜价格只能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

三、改善流通方式以平抑蔬菜价格的政策建议

北京市蔬菜流通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可以实现蔬菜的集散、价格形成、市场管理等功能。平抑蔬菜价格不能试图破坏这一体系,而应着眼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批发市场的垄断经营是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增加批发市场数量可以有效抑制其对零售终端的垄断控制。适当限制新发地的规模,建立多个一级批发市场,形成环北京市的一级批发市场体系。增加二级批发市场的数量,扩大其经销权限,特别是其与外阜产地批发市场、外阜蔬菜生产基地的联系,减少对一级批发市场的依赖。

完善公益性城市蔬菜零售体系,减轻超市的蔬菜零售负担。增加蔬菜零售场店的数量,以实现对城市居民区的全面覆盖。政府通过新建、参股、收购等方式,对经营场所进行建设和控制,为零售终端的公益性经营创造条件。推行连锁化经营,采用统一采购、统一经营,减少经营成本。以零售场店为基础,促进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的进店经营。

商品经营方式范文第2篇

今天,召开公司20__年“春检”总结、迎峰度夏防汛暨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20__年“春检”工作,落实国家电网公司迎峰度夏和防汛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分析今年迎峰度夏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部署下半年安全生产工作。

刚才,几个部门分别总结了各专业上半年的工作,分析了当前公司生产运行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营口供电公司介绍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张华主任传达了国家电网公司生产会议精神,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和问题

通过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各项安全指标全部完成,到3月30日公司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上半年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我代表公司党组对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总结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有如下特点:

几项主要工作

1.克服困难,加强协调,保证“春检”任务的完成。

“春检”工作是电力系统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春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迎峰度夏、关系到电网安全和人身安全。今年“春检”的特点是时间更短,任务更重。“3.4”灾害的恢复占用“春检”大量时间,查找和处理灾害给电网留下的缺陷和隐患使“春检”任务更加繁重,500千伏渤海、金家新建变电站投运过程中大量的电网改造任务要在“春检”过程中予以实施,各供电公司220千伏、66千伏及10千伏大量工程在“春检”中予以实施。面对严峻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公司调度、生产、安监、基建等部门密切配合,同基层供电公司一道统筹兼顾、周密安排检修计划,有效避免了重复停电现象的发生,对营口、鞍山、大连等区域性工程采用现场协调会的方式,对每一个环节逐一落实,工程顺利投产。到6月18日辽宁电网20__年春检工作圆满结束,为下一步迎峰度夏奠定了基础。

2.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在抗击暴风雪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公司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为了确保“两节”、“两会”期间的安全可靠用电,确保辽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进一步提高辽宁电网应对重大电网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1月27日(星期六)上午,春节前工作相当忙的情况下,公司组织了一次中等规模的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演练。

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黄传兴亲临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现场进行指导,并向全体参演人员提出了要求。体现了公司党组对应急工作的极端重视。

这次演练是针对辽宁中部电网负荷迅速增长,电网受电断面卡脖子,电磁环网暂时解不开,在发生系统严重事故时,一旦处理不当,将会诱发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薄弱环节进行的。整个演练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检验和考核。在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面前,正是由于及时启动电网应急预案,辽宁电网上下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反应迅速,调度指挥处理得当、生产抢修恢复及时。一次次化解电网重大险情,使得电网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此期间未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正是1月27日的应急演练使我们取得了抗击暴风雪的重大胜利。

但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应急预案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强调:应急演练的及时性,项目的针对性,参演单位和人员的全员性。

3.全面开展了标准化作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公司自执行《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以来,对保证现场作业安全、提高检修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使现场标准化作业更加符合现场作业实际,结合现场作业人员对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20__年1月,公司组织各专业人员对原来版本进行再次修编,原则是“简单、可靠、实用”。对关键性问题采取专家反复论证的方式,最终形成了《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20__年修订版)。

为加强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管理,又制订了《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管理规定》。对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在执行、监督、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里我再次重申,开展标准化作业的目的一是强制职工遵守每项操作的规范,提高检修质量,防止人身伤害。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职工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工作习惯。通过标准化作业,逐步克服图省事、怕麻烦这种陋习,这种陋习是习惯违章的根源,这也是我们推行标准化作业的初衷。

4.紧紧依靠电网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设备健康水平。

为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电网技术改造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公司大力加强电网技术改造力度,上半年完成了数条线路的改造任务和后续改造项目的准备工作。针对辽宁电网老旧线路多,线路改造征地难的特点,努力提高电网改造的科技含量,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研制取得阶段性进展,svqc无功补偿成套装置和新型分相自动接地系统的推广应用,为解决电网无功调整手段不足和防止人身感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公司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为缓解鞍山、营口地区供需矛盾,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征得国网公司同意,实施了500千伏王石变采取分裂运行的方案。方案实施可提高鞍山地区供电能力35万千瓦。预计到年底可以多售电3亿千瓦时,平段6000万千瓦时,公司直接经济效益达1062万元。方案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用户满意。

6.为吸取本溪草河口的二次电缆击穿,保护误整定事故教训,加强二次系统的安全监督管理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继电保护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公司已经组织所属14个供电公司全面进行了继电保护专项监督检查自查工作。

公司还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继电保护专项监督工作要求,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对自动化专业、

通信专业同步进行自查,确保二次设备可靠运行,从本溪草河口的二次电缆击穿,保护误整定事故中(2#主变中性点间隙零序过压保护定值180伏,误整定成60伏),暴露出现场继电保护人员定值管理不严,在定值输入、核对上,不认真,继电保护未按实际定值进行试验,保护试验记录不严肃,未按实际试验成绩记录。变电运行人员在处理事故时,检查设备、光字盒、信号、保护装置动作情况不细,造成判断事故不准确,处理不及时。突显二次系统生产管理不严、不细。(其他单位也要反思和自查,有无整定错误、压板投退错误,接线错误等问题)7.为吸取大连“4.16”事故教训,公司及时下发了“反管理违章”的通知,通过反管理性违章活动,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杜绝发生了事故大家负责,没发生事故谁都不管的现象。(大连“4.16”事故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本次事故暴露了有关人员严重违反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的有关规定和省公司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把有电的设备按停电的设备看待,现场的所有人员都提醒这件事,不清楚这个问题)

以上草河口保护误整定,大连4.16人身感电,一个是人身轻伤事故,一个是二次设备事故,人身感电事故是最忌讳的人身伤害事故,误整定事故也是继电最忌讳的三误事故之一,两个都是低级的错误,不是不懂不会,这两起事故的性质都相当恶劣,规程规定形同虚设,也充分暴露无论一次二次,标准化作业都流于形式,这两个事故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两者都暴露出我们的一二次作业现场管理混乱,管理违章严重,我看问题的关键在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一线工人是执行者(次要的),这也是我们提出反管理违章的初衷。

二、下半年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下半年是一次系统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是新机组、新设备投运时期,是迎接党的“十七”大全力以赴保供电的关键时期,也是完成公司党组确定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实现安全年的关键时期。

形势:

1.负荷持续攀升,新机投产不确定,迎峰度夏任务艰巨。

辽宁地区比往年提前20天进入夏季,进入6月干旱少雨,最高气温已达34℃。每日用电负荷攀升,6月18日负荷30030万千瓦时,达到历史的新高,电力高峰提前来临。东北公司的水电来水并不乐观,省内火电机组临检与去年同比明显增加,在营口、庄河电厂4台60万机组投产发电前后,再有不可预见的问题,个别时段缺电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2.电网结构总体改善、局部网架约束仍然突出。

近几年来,在公司党组领导下,辽宁电网的建设和改造速度明显加快,为电网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进入6月份,500千伏渤海变“п”入,徐家2号主变投运有效的改善了网架结构,使电网的受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但是,随着负荷的增长,朝阳、铁岭以及大连北部地区的供电紧张局面日显突出,已经采取了限制负荷的手段,并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3.500千伏与220千伏电磁解环迫在眉睫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辽宁电网500千伏网架现状,东北电网的电磁解环工作,是走在全国后面的。给电网过渡时期的规划、建设、改造和运行带来诸多问题。基于短路电流超标和潮流分布不合理等原因,随着渤海变的投运,辽宁电网的电磁解环工作即将进入实施阶段,由此而带来的涉及到从一次到二次、从电网运行到设备管理、人员素质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面对电网这一过渡期,需要我们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关于解环的问题,我们谈论了几年,今年下半年真的来了。

4.电网运行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今年“3.4”暴风雪灾害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使我们认识到安全生产和打仗一样,什么严重的事故都可能发生,做多么复杂的事故预案都不过分,记住一个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上半年,外力破坏而导致线路故障有所增加,主汛期雷雨、山洪等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影响。500千伏渤海变投运给电网运行方式和管理带来很大变化。渤海变及相关输变电工程的投产,改变了电网的结构,运行方式,潮流方向;营口地区的线路名称和走向变化较大,运行方式变化更大;这些对改善电网结构、提高输电能力是有益的,但是对安全生产暂时是不利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生产作业环境的巨大变化,需要我们尽快适应,需要我们化解新增的人身安全风险,化解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化解误操作的风险。(营口地区电网的运行方式彻底的改变了,众多新建、改造线路给变电送电运行都带来很大难度,必须打破旧的习惯和固有的记忆)

关于下半年安全工作,我强调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防汛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从全国的气候特点看,6、7、8、9是灾害的多发期,任何年份都不能松懈,具体的工作生产部作了详细的安排,各单位要完善设施,加强通讯联系,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做好有针对性的反事故演练,随时做好应对紧急汛情的准备,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迎峰度夏任务艰巨。各级调度和营销部门必须做好负荷预测和电力平衡工作,做到以旬为单位,搞好供需平衡,切实安排好电网应急备用,留有足够的备用容量。做好应对各种异常方式的事故预想。在这里强调尤其要重视各地区拉闸限电顺位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并严格按此执行。生产部门要加强检修巡视维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迎峰度夏期间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3、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确保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供电万无一失,要求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十七大期间的保供电工作,近期各公司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确保十七大期间安全供电和迎峰度夏的反事故演练。

4、“秋检”应着手提前考虑。要和各项工程集合起来,要与防汛迎峰度下的收尾工作一并考虑。迎峰度冬的准备工作要吸取去年特别是“3.4”的经验教训,结合“秋检”一并考虑。

5、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强用户特别是高危用户的安全用电管理,相关部门调度、生产特别是用电农电按年初调查的情况,进一步作深入细致的工作,职责范围内能做的一定做好,不能做的要逐级向各级主管部门反映,敦促用户整改。

6、“春检”已结束,虽然到了防汛、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但也是到了生产相对的淡季,希望个单位充分利用淡季切实搞好职工地培训工作,特别是生产部门要多指导,要知道管理违章的关键并不是检查,而是有针对性岗位技能培训,切合实际的培训,请什么老师,讲什么课很关键。

最后,再补充两点。最近下去调研,基层反映许多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一是班组负担过重,二是生产骨干短缺。第一,我讲一下班组减负的问题,班组负担重有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是我们的电网发展快,投资大,工程量大,工作量大人员相对紧张;其二是我们的各级职能部门的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评比多,千根针万根线汇到班组一个面,使班组的工作量更是雪上加霜,本来不多的几个骨干,整天忙于落实我们的会议、文件、检查评比、整理记录图表。说实话,有些是以一种应付的心态,敢怒不敢言的心态。形式上的东西过多,必然分散了现场作业的精力。从下半年起,我们的生技、安监等相关部门,要把为班组减负,为基层减负作为一项日常的主要工作,坚持下去。尽量少下文件,少检查,少开会,少评比。使班组按部就班的执行年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安排生产。今天的会议就是一个行动,我们把几个会议压缩到一个会议来开

商品经营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现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意见建议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弱化及我国实体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当今市场变化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使之能有效抗击各类资产风险和危机,使我们的企业财务工作始终不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就企业现代财务、管理观的建立和完善阐述如下:

一、企业经营方式和理财观念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两次过渡,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度,再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度。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再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因此,资本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基本理念与方式,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理念下的企业理财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产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只管生产,不管供应与销售,更不管筹资、投资等。此时的企业严格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由于它不重视价值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理财。在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商品经营是产品经营的发展和进步,它不仅重视产品实物经营,而且强调价值经营;不仅强调生产,而且重视销的衔接。但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对筹资、投资等环节重视不够,理财观念淡薄。在资产经营方式下,其基本特点是把资产作为企业资源投入,并围绕资产的配置、重组、使用等进行管理。在资产经营情况下,产品经营或商品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基础,即围绕资产进行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资产经营是对商品经营的进步,它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消耗与收益,而且将资产的投入与产出及周转速度作为经营的核心。资产经营方式下企业理财观念增强,特别是讲求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重视与加强了投资管理。但由于产权不清、忽视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尽管企业理财观念增强了,但没抓住理财的精髓和本质。在资本经营方式下,企业经营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做为管理的核心,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都服从于资本经营目标。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益的经营活动,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综合方式。

二、建立适应企业经营方式和现代财务模式与目标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目标实现资本增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或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随着这一转变,企业经营目标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变,企业理财目标也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追求商品经济效益向追求资产经济效益到资本经济效益转变。资本增值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1、资本经营目标与资产经营目标

资本增值目标是与资本经营紧密相关的。资本增值的核心在于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而要提高资本收益率一方面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或资产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优化资本结构。

2、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

资本经营不能离开资产经营孤立进行,同样资产经营也离不开商品经营。前面谈到,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要明确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的关系,还应明确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反映商品经营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利润率,包括销售成本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与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产品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即: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式中:销售利润率中的利润是指息税前利润。上式说明,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一方面要搞好商品经营,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

3、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

产品经营是商品经营的重要环节。商品经营不能脱离产品经营而存在。企业从商品经营角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直接目标,一要提高销售利润率,二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要实现商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产品经营是基础,即通过产品经营增加产量;同时,要注重产销平衡及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价格。

三、企业财务管理方式设定与完善

企业财务管理观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资本经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资本增值,因此,盘活存量资本,用好增量资本,优化资本配置,搞好资本收益分配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1、资本存量管理与完善

资本存量管理的目的,是使现有资本得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效益得以充分挖掘。所谓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在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潜在经济效益的存在主要是企业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造成的。从资本存量角度看,潜在经济效益存在主要是资本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造成的。从这一角度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核心是要解决资本的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看,主要表现是:在投资建设环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在生产环节存在封存、末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积压材料,废品等;在销售环节产品积压。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包括在基建投资管理方面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基建成本;在生产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好资源重新配置,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库存产品等。现阶段伴随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企业理财要在国家宏观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与财务重组。

2、资本增量管理与完善

一个持续经营发展的企业,仅有资本存量管理是不够的,资本增量管理也是重要问题。资本增量管理的目的,一是优化企业经济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资本增量管理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增量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从企业理财角度,必须搞好以下几方面管理:

第一,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在现阶段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

第二,技术进步管理,搞好技术选择、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改造。从财务角度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第三,企业筹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

第四,企业投资管理,摘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

3、资本配置管理与完善

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实,无论资本存量管理还是资本增量管理,实质上都存在资本配置问题,即存量资本配置与增量资本配置。资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所谓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从资本资源配置看,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就是要解决:一是一定量的资本如何在不同产品或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配置,使投资收益率最大,如多项目组合投资决策等;二是生产一种产品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本资源的结构,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优化,流动资产或原材料内部结构优化等。此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4、资本收益管理完善

商品经营方式范文第4篇

1.联营制的本质

零售商原本作为顾客的购买,除了通过商品流通服务盈利外,还要承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风险。但是近20年以来,为了回避这种风险,我国大部分百货店基本采用了联营制的经营模式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商业习惯和制度。与现代欧美百货店在“买手承担风险(Caveat emptor)”交易原则下自担风险,自主经营商品的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百货店的联营制是以回避经营风险为前提,采用招商方式吸引著名品牌商和商等入店经营,并通过保底倒扣抽成而盈利的经营模式。

中国百货店联营制的本质是不承担商品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风险。通常在自主经营环境下,商品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商品风险和商品保管风险。商品风险主要指商品随市场变化、消费者需求变化和季节变化所产生的商品价值的降低,而不得不采取减价销售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商品保管风险是指采购的商品在库存保管中发生商品丢失、污损、毁坏而不能销售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因此,为了回避和消化百货店自主经营商品带来的这些风险,奥特莱斯等品牌折扣店业态才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我国百货店联营制的本质是在商品经营中既不承担商品采购和销售风险,也不承担商品保管风险,而把所有风险转嫁给品牌商和供应商的一种营销模式。由于商品经营风险总伴随着较高的利润,因此不承担任何商品经营风险的联营制也注定会成为一种收益非常低的盈利模式。

2.联营制的演化过程

联营制这种中国百货店独特的经营模式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20世纪初,当百货店这种产生于欧洲的新兴业态传入上海等中国大都市之时,其大规模店铺形态,巨大的销售额,众多的商品种类,以商品部门为单位的采购、管理、销售的经营方式,提供细致的对面服务等业态特征并没有发生特别的变化。据上海地方志记载,1917年开业的先施百货店,以及之后开业的永安百货,新新百货、大新百货等中国百货店的先驱公司在经营方式上或通过洋行,或通过海外的采购据点,经销西洋或东洋的化妆品和日用杂货,并做到货到银货两清。这种最具有普遍意义和通用的经营方式只是在解放后的1956年之后才发生变化。

1956年之后在“统购统销”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中国的百货店与其他流通机构一样,在国家的严格管控下,其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长达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百货店主要不是承担商品的经营功能,而更多的是单纯承担国家计划下的商品分配功能。因此可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百货店难以蓄积自主经营商品的知识和技能,甚至难以形成完整的商品经营观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我国国营商业企业政企不分、经营效率低下的状况,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批转商业部关于当前城市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开始启动了对商业体制的改革。商业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将当时的国营商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此之后,各级商业行政部门陆续将经营、计划、财务、物价、人事、工资、奖励等权下放给所属企业。在当时流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大多数国营百货店曾尝试走自主经营之路,但是在既缺少自主经营的商品知识和技能,又缺乏自有资金的状况下,百货店难以组织丰富的商品以满足日益高涨的消费需要。因此,当时许多百货店作为自营方式的一种补充,开始引入引厂进店和出租柜台的经营方式,以弥补自身资金短缺造成的商品不足。1984年北京市西单商场和王府井百货大楼率先实行“引厂进店”的经营方式,并取得了明显的经营效果。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百货店业引营方式开始,到2000年后的发展为一个普遍而复杂的联营制度,期间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演化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都市国营百货店采用“引厂入店”的同时,由于当时制造商品牌的稀少和产能的不足,百货店的所谓“引厂入店”往往被各种形式的出租柜台所取代。但是由于当时百货店对个体工商户出租柜台的监管缺失,很快导致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并由此引发了消费者对百货店强烈的不满,并发展为社会问题。为此,1993年当时的商业部特地颁发了《国有大中型零售商店引厂进店管理暂行办法》,对商店“引厂进店”行为加以规范。该办法规定,引厂进店必须实行商品由商店统一进、销、存管理,统一收款,统一销售凭证,统一纳税,统一管理解决消费者投诉并承担责任。商业部的《暂行办法》虽然力图将引厂入店和出租柜台为主的联营方式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将零散的联营形式发展为一套完整的经营制度主要还出自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兴品牌百货店的崛起。.是开始在流通领域推进对外开放。1992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百货店燕莎友谊商城在北京开业。之后,马来西亚资本的百盛、日本的伊势丹和八佰伴,以及台湾的太平洋百货、香港的新世界等相继在我国大陆的大城市开店。这些百货店以其豪华的设施、高档时尚的商品、优质的服务和高端的价格,以迎合刚开始富裕起来的消费阶层。随后,北京的赛特、当代商城、中友等一批国内资本的品牌百货店陆续开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连大商、广百、王府井百货、上海百联、西单商场等传统国营百货商场通过卖场改造也开始向品牌百货店转化。

品牌百货店的主要经营特征是几乎完全放弃传统的自营方式,采取与品牌生产商或商联营的方式从事经营。其盈利模式也由传统的商品购销差价,转而通过与品牌商签订“保底倒扣”协议,根据品牌商的销售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提成作为自己的收益。“保底倒扣”是百货店联营制的核心,其制度设计有以下几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构成。百货店的销售提成,即所谓的“倒扣”是以“保底”为前提的。首先百货店方以店铺运营成本和盈利为基础核算品牌商的最低销售额和提成比例。如果品牌商没有达到最低销售额则自行补齐,以保证百货店基本运行费用和利润的实现。在“保底”的前提下,为了确保销售数据的准确,百货店均采取统一收银的方式,使日常销售数据在POS系统中得以真实体现,并据此分析各品牌商的经营状况,对品牌商进行定期的清理和调整。联营制中的“保底倒扣”是以追求销售额的最大化为前提。由于品牌商的销售额越高,才能使百货店在倒扣提成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百货店方就把商品促销看做维系经营发展的最大任务。通过以上品牌百货店精巧的制度设计,联营制从20世纪80年代国营百货店的一种销售方式,发展为一种经营制度,并在中国零售业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2000年之后,随着先期经营成功品牌百货店的管理输出和分店的扩张,联营制迅速成为中国百货店的主要经营方式。与此同时,伴随着连大卖场、综合超市、家电量贩店、便利店等新兴连锁业态的发展,联营制跨越百货店业态的界限,开始向其他业态渗透并不断发展为多种形态。其中,以联营制为基础结合入场费制度的经营模式,已成为我国大型连锁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

3.联营制成立的原因

联营制在我国百货店业态的确立,是在1990年代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由百货店、品牌商和消费者三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

(1)百货店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商业体制改革的环境下,联营这种既不占用资金,又可以转嫁风险,同时又可以削减劳动力成本的经营方式,一经出现就被缺少自主经营的知识和技能,又缺乏资金,特别是长期被人员臃肿所困扰的国有百货商场的欢迎和接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百货店的先天不足为联营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其次,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以亚洲系为主的外资品牌百货店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出于低成本、低风险扩张的战略考虑,这些亚洲系百货店在引入品牌百货店业态形式的同时,在吸收了日本百货店的“委托销售制”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将联营形式制度化。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家乐福为了实现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低成本扩张和发挥竞争优势,开始把在发展中国家确立起的“进场费”制度引入国内。当时在国内零售业一片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鼓噪下,联营制和进场费制度都从外资身上找到了合理性的依据,并直接推动其在零售业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1993年,当时商业部颁发的《国有大中型零售商店引厂进店管理暂行办法》,对引厂进店”的联营形式加以规范,这在政府层面和政策上表明了对联营制的肯定和支持。

(2)品牌商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随着我国市场由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以及消费的升级,市场的优势地位开始由生产商向零售商倾斜。在此背景下,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一些品牌生产商也非常乐意通过联营的方式进入零售终端。

其次,在联营制条件下,由于商品的所有权、定价权、供给的调节权、卖场管理权等都掌握在生产商和商手中,再加上其经营弱项的商品促销由百货店实施,对于大部分品牌商来说,联营制是一种低风险有较高收益的制度,因此受到品牌商的欢迎。

第三,在实践中,大多数生产商和商认识到,联营制对于他们最大的获益在于,通过联营制进入品牌百货店是一种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最佳捷径。

3.消费者方面的原因

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我国百货店的联营制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经营制度受到了当时消费者的支持。首先,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由于联营制可以使消费者买到更丰富的商品。其次,由于许多知名品牌汇集于卖场,便于消费者对商品的比较和挑选。第三、由于联营制使品牌商可以自发的调节商品结构,使消费者能及时买到最时尚的流行商品。第四、由于品牌商在卖场派遣自己的促销员,使顾客对商品的功能和性能有较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品牌百货店一流的购物环境、优质的服务,使品牌百货店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得以快速发展。

二、联营制的风险博弈和形成机制

1.百货店经营风险的回避和经营功能的放弃

百货店把经营风险转嫁给品牌制造商或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百货店商品经营的去功能化的过程。在不承担经营商品风险的前提下,联营制使百货店的经营功能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商品经营功能的丧失

在“联营制”的经营模式下,百货店首先丧失了自主商品计划、开发、采购等零售经营的核心能力,具体表现为,商品价格支配权和卖场支配权的丧失,直接为顾客的服务权的丧失,满足和调节顾客需求能力的丧失,与供生产商和商的优势地位的丧失,并最终丧失了百货店的个性。

(2)百货店组织功能的异化

在商品经营功能放弃后,百货店的经营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异化。首先是经营功能的异化。在放弃了核心的商品经营后,百货店的经营职能更多的是强化经营定位、招商与品牌管理(遴选目标品牌并与供货商进行有关扣率和合作条件的谈判 )、布局与商品设施管理、整体促销管理、销售信息管理和服务管理等。

其次是组织功能的异化。由于百货店放弃了自主经营商品的权利,因此也就自然放弃了商品计划人员、商品采购(买手)人员和直接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售货人员。组织职能更多的转为强化对卖场商和促销员的管理,而弱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培训。

第三是服务功能的异化。在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售货人员的放弃后,百货店开始由直接服务顾客转为间接服务顾客。由于售货人员是商派遣的,因此百货店通过与顾客的直接接触收集顾客需求信息,以满足顾客需求的功能大大弱化,服务功能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

(3)百货店联营制的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模式

由于百货店放弃了自采商品差价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加速周转而盈利的经营方式,因此依靠品牌商的“保底倒扣”中的销售提成以及入场费、促销费等就成为了利润的主要来源。这种盈利模式主要取决于百货店的品牌知名度、知名品牌的聚合度、各品牌商销售额的提高和百货店促销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依靠百货店自身自主经营的调整,因此这也就注定了联营制百货店较低的毛利水平和盈利的不确定性。

当百货店从原本最主要的商品经营和现场服务中解脱出来之后,百货店通常采取三种策略维系发展。一种是升级策略,即为了追求销售额的进一步扩大,而采取对现有卖场的改造升级以吸引和凝聚顾客。其次是扩张策略,即利用现有品牌商资源加紧分店扩张和连锁化经营。第三是多元化经营策略,即利用较充裕的现金流从事地产、餐饮、酒店等经营,形成以百货店为核心走多元化集团的道路。

2.品牌商的风险回避和成本转嫁

(1)风险的回避

在百货店将商品经营风险转嫁给品牌生产商或商之后,握有商品所有权的品牌商通过建立了一套的灵活的经营机制来回避风险赢得更大的利益。

首先,拥有商品所有权和定价权的品牌商可以根据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灵活调节商品价格以确保利润。其次,通过自己的促销员与顾客的直接接触掌握顾客购买行为的变化和每一单品的销售动向,选择适当的商品、量、时间、地点、价格以满足顾客的需要。第三,通过这种产销联模式动蓄积起丰富的营销经验和技能,通过不断提高商品的企划、计划、开发、物流和库存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回避风险和。第四,面对百货店的不断提升的“返点”、入场费、促销费等不正当的费用,品牌生产商或商可以通过产销联动模式把百货店提出的各种费用追加的价格中去,从而隐蔽地把销售成本负担转嫁给消费者。

百货店的“联营制”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品牌生产商和商的经营模式。通过产销联动模式生产商和商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回避商品经营风险,更重要的在于能更有效地在市场中树立品牌形象。事实证明,联营制下的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模式是推动品牌生产商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司登、杉杉、九牧王、七匹狼、滕氏、维克多等一大批国内品牌生产商正是依托百货店的“联营制”从默默无闻的乡镇小厂,发展为国内知名品牌。

(2)成本的转嫁

以百货店的主力商品服装为例,与美国从制造商百货店消费者的流通渠道不同,我国服装的流通渠道大多要经历从品牌制造商品牌商百货店消费者的四个阶段。一般来讲,服装在进入品牌商阶段后,价格开始有了大幅度的飙升。其中的原因在于,品牌商在以2折~3折的价格从制造商那里进货后,要根据与百货店签订的“保底倒扣”协定将30%~40%的销售提成扣除,然后再加上促销员工资、进场费、促销费、物流成本、商品保管费、税金以及为疏通渠道的其他费用等等。然而成本并没有到此为止,品牌商还要考虑到服装由于促销的减价、尾货的减价以及所带来的相关费用。以上这些可预见的和非可预见的成本必须要追加到价格中去,商才能才能确保盈利。正是由于这种风险回避和成本的转嫁使品牌生产商和商在联营制中形成了低成本高收益的模式。

三、联营制导致百货店的衰落

1.百货店经营能力的丧失

(1)商品经营能力的丧失。中国百货店沉迷于联营制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经营的“去功能化”过程。长期以来,联营制导致中国百货店自主商品计划、开发、采购等零售核心商品经营能力正逐步丧失。由于百货店放弃了自主经营商品的功能,随之带来的是,与大品牌商的交易优势地位、价格支配权、卖场支配权的丧失。当百货店核心的商品经营能力丧失后,百货店也就从原本的商品经营者蜕变为商品经营的组织者,并进一步沦为商业地产者或物业管理者。

(2)服务功能和能力的退化。由于联营制下卖场的销售直接委托给厂家的促销员,因此造成顾客实际需求的基本信息完全掌握在品牌商手中。除了品牌商自发的调整商品结构以满足顾客需求外,百货店已基本失去了通过自主调整商品结构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3)严重的店铺同质化。由于一家品牌商要管理多家百货店的卖场,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百货店的个性丧失和高度同质化。高度的店铺同质化必然导致百货店间的价格竞争。由于联营制下百货店的核心任务是促销,因此频繁而花样百出的促销不仅加大品牌商的销售成本,造成零供矛盾的紧张,而且由于商品价值的降低,造成忠诚顾客的流失。

2.对联营制社会责任的质疑

近10年来,我国零售业的联营制问题已超过单纯的经营问题而发展为社会问题。

(1)联营制是造成“中国制造”二元流通结构的主要原因。

近20年以来,被冠以“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五金、家具、小家电等生活用品以物美价廉充斥发达国家的各种业态的商店。但是,这些代表高质量,低价格的中国制造商品却很少惠及到国内的消费者,形成了令人难以理解的中国制造商品的二元流通结构。造成中国制造的二元流通结构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零售商长期形成的经营模式和交易习惯。面对国内百货业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习惯于联营制的我国百货店难以通过大批量的采购实现价格的差异化,难以通过PB商品开发实现商品差异化,也难以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因此也更难以在承担起扩大内需的重任。

另外,随着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快速升值和我国与周边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零售业的全球采购已开始进入视野,如果我们不改变联营制的习惯,加强自采和商品开发的能力,中国零售业的商品国际化和店铺国际化就难以展开,目前自我封闭的中国零售业就难以有更大的发展。

(2)联营制推高商品价格

近年来,中国百货店商品的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其中主要表现为,欧美国家同样的奢饰品牌价格远低于国内市场而形成的价格差;在欧美国家“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远低于国内市场而形成的价格差;在国内市场地区品牌的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高端奢饰品牌而形成的价格差,这三种价格差形成了罕见的我国百货店同类商品的内外价格倒挂的现象。近年来国内经济学家从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流通结构、税收及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等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分析。但是笔者认为,国内百货店现有的联营制盈利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昂流通成本才是直接推动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的原因所在。内外价格差的形成,一方面造成国内中产阶层大量的向海外流失,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国内的需求。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如同日元升值对日本百货店的打击一样,中国百货店业的发展将遇到严重的问题。

四、结论

在目前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急速扩大的环境下,如果说百货店联营制还有其生存空间的话,但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加快、国内零售市场国际竞争激化、人口老龄化、消费行为的变化等环境下,这种联营制的风险性和不可持续性已经显露出来。因此,面对新的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中国零售业转变增长方式走自主经营发展的道路。

商品经营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营模式专业商品市场汉正街市场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地专业商品市场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维护自身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一场以自身变革为核心的结构调整,以及经营管理的策略手段变化。而汉正街作为专业商品市场的代表,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接受着二次创业的挑战。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和访问等形式对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正街的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汉正街的商业经营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汉正街经营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经营模式的最新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务院中心研究员陈淮在谈论商业街经营模式时指出,以大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为核心的商贸流通街区,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一个新型功能分区。原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丁俊发则坚持要实施投资多元化,股份制改造,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一定要市场化运作。但是现在还没有针对汉正街经营模式的专门研究,遂以此文,希望为汉正街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路,也为其他专业商品市场地发展提供借鉴。

二、汉正街经营模式现状

1.汉正街的发展历程

汉正街作为专业商品市场的典型代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经营模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5年)小商品市场的恢复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阶段。汉正街市场走的是粗放型、外向型的发展路子,其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第一种是沿街吆喝式,这是市场最原始的流动经营模式;第二种式地摊散乱式,这是最早出现的露天经营模式。第二阶段(1986至1992年)汉正街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和综合型市场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定点经营模式,主要是棚户粗放式或室内混杂式,也即前店后厂的形式。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汉正街市场改造与专业化商贸社区的形成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汉正街市场规模已有所提升,开始走集约型、内涵型的发展路子,过去的前店后厂已转变成了厂店分离模式。同时,像特许经营、、专营专卖等一些比较好的经营模式在引导汉正街市场的繁荣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具有汉正街特色的商贸旅游区正在兴起与发展之中,它将为国内市场的扩大,形成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铺平道路。

不难看出,汉正街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以下分类:按经营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沿街吆喝式、地摊散乱式 、前店后厂式和厂店分离式:按经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特许经营、、专营专卖等。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05年汉正街商情网的建立和开通,是一种对交易平台的创新。

2.汉正街的经营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汉正街已经发展成为占地2平方公里的华中地区最大的商贸区;拥有服装、布匹、家电、小商品等50个专业市场,总经营面积100平方米;汉正街经营户由103户发展到现在的13000多户,安置就业人员40余万人,从业人员60000余人;有品牌总总经销3000多个,辐射国内近4000个市场,日均人流量20万人次。自1998年起,汉正街连续五年的销售额均超百亿元,上缴税收都逾亿元。2004年汉正街市场交易额逾180亿元,税收1.4亿元,市场规模居国内同类中心城市前列。2005年汉正街被评为”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表1清晰地反映了汉正街的总体经营发展状况。

表1 汉正街市场不同年份经营指标比较

注:①为1985年数据;

②根据1996年汉正街大型市场经营面积估算。

资料来源:1)朱文尧等:1997年 武汉出版社.2)汉正街市场管理委员会: 2003年,杂志增刊

我们选取了汉正街三个典型市场服装、家电和小商品市场,对其中90家经营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图1 经营户购货地调查

图2 经营户销货地调查

(1)进货来源和销售方向。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受调查经营户在异地购货占总数地88%,而销货地在湖北省内占85%,武汉市本地产品在市场中的比重较小。

(2) 主要经营方式。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汉正街目前实施的经营方式有制、特许经营、自产自销、网络营销等。

表2 经营户采用的一般经营方式

在表2中,实施制和特许经营地经营户共有70家,所占比重为77%。制和特许经营是汉正街长期以来实施的经营方式,对汉正街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经营方式的效益正在慢慢下降。图3表示的是制和特许经营的经营户的年收入状况。有30%的经营户经营效率较低,他们普遍认为经营外地品牌,竞争压力过大。

表3 制与特许经营的经营效益

实施自产自销地经营户有20家,所占比重23%。这类经营户大多拥有自己的品牌,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自己生产成本太高。因此整体经营效益水平不高,有50%的经营户年收入额在10万元以下。

调查中只有6家经营户采用网络营销,比重不到7%。虽然汉正街大部分的经营户都有自己的电脑网络系统,但他们主要担心网络无人问津,认为网络营销对品牌价值的提升作用不大,因此网络营销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从已实施网络营销的6家经营来看,年收入额在50万以上的有4家,10万~20万的有两家,经营效益颇为可观。

(3)物流方式和物流成本。调查的经营户中,采用的物流方式主要有三种:扁担下货、货运公司、厂家直接送货上门。其中使用扁担下货共有65家经营户,选择运货公司的有30家,而厂家直接送货上门的有35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50%的经营户认为物流成本过高,原因是物流渠道不通畅导致往往不得不采用多种物流方式。

3.汉正街的经营模式特点分析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汉正街经营模式的一些结论:

(1) 实行制和特许经营的商户由于没有自主经营品牌, 陷入无序恶性竞争中; 自产自销的商户虽然拥有自己的品牌, 但因生产成本过高使经济效益低下。如何解决这种品牌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呢? 一种创新型的经营模式――虚拟经营为此提供了借鉴思路。温州使虚拟经营在我国实施的成功典范。其经营模式的特点使核心企业抓住产品设计和品牌运作两个关键环节,把生产外包给其他厂家。温州广泛地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打造区域名牌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汉正街拥有丰富的品牌资源优势和专业分工细化的基础,为虚拟经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汉正街网络营销的力度不够。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网络营销实际上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网络营销在商业经营种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营者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另一方面,武汉市发达的现代化电信网络和众多的高科技人才,以及科研机构,都为网络营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汉正街商情网的建立,又为各商户实施网络营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此,汉正街应大力推动这一经营模式的发展。

(3)在物流运输方面,由于扁担运货效率低下,市场的无序竞争,不规范的管理体制,导致汉正街市场各产业链脱节严重,市场效能较低,通过“集团办市场”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义乌小商品市场集团化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大力发展集团化模式,不仅能加强市场产业链的有效链接,最终实现产,销,运,外贸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同时集团统一的运作和协调的管理,可以不断增强整个汉正街市场的对外竞争力,再者,由于集团化股份制的优势,市场吸引大量投资,从而提升整个市场的档次,做大做强。

三、汉正街经营模式的变革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经营模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汉正街发展的瓶颈。在汉正街“二次创业”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变革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汉正街最为迫切的事情。

我们认为,结合汉正街专业商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其经营模式可以这样进行:从缺乏自主品牌的特许经营到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虚拟经营;从力度和反响不够的商情网到全方位实施的网络营销;从效率低下的物流运输到规范管理的集团化模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商贸旅游区的优势,终走出一条具有本地发展特色的路子。

1.虚拟经营

汉正街在建中的都市工业园为虚拟经营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都市工业园地处汉正街附近,且汉正街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可以有效地解决生产厂家供货不及时,供应链供货不畅地问题。汉正街应当发挥自身品牌优势,采用虚拟经营模式,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品牌的开发设计和销售上,把生产及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研究管理交给都市工业园专门的加工企业,从而保持产品较高的附加值。而都市工业园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承担汉正街品牌企业的外包业务,与品牌企业结成一种合作关系,成为品牌企业的“卫星工厂”。这样汉正街的供应商与分销商分工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共同推动汉正街虚拟经营的实现。

2.网络营销

目前,网络营销在汉正街的实施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层次,市场上有很多商家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网络营销,它到底能为经营带来多大的收益。因此,首先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使网络营销深入人心;其次政府应加快法律条文制定步伐,搞好商情网的建设和利用,构建一套完整的网路体系,制定优惠措施,降低费用,保障网络营销的诚信,鼓励人们网上销售与网上购物;最后,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物流系统,使人们能够方便安全交易的同时,也能享受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实现款到发货的交易行为。

3.集团化模式

汉正街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商业业态混乱、产业链脱节、管理缺乏经验等,这些问题阻碍着汉正街集团化的实施。对此,汉正街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其一,认真规划总体布局和功能服务分区,改善水货与品牌共存的混乱商业业态,为汉正街集团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奠定基础;其二,汉正街须由过去单纯的物质聚散地向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强自身的“产销链条”和配套物流服务,形成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其三,汉正街市场有限公司须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统一规划严格实施,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4.商贸旅游区

在加快推进汉正街市场“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口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的初步设想,希望通过3年~5年努力,把汉正街市场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辐射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华中地区商贸流通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把古老的汉正街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繁荣、发达的现代商贸旅游新区。

具鲜明汉派特色的都市购物旅游景观和都市旅游购物中心――汉正街商贸旅游区成为汉正街的一大亮点,它是一个融合商务、旅游、观光、餐饮、休闲、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由现代批发中心、时尚生活中心、商贸旅游中心组成多功能商贸区。汉正街文化底蕴雄厚,地理区域优势,以及企业集群支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为商贸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必须不断加强产业配套,增强产业集群,这正是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再次腾飞的关键。另外要加强保障措施;统筹汉正街市场旅游的开发的管理,建立汉正街市场旅游管理规则,成立一个汉正街市场旅游领导小组,培养旅游人才,建立资金支持体系,如招商引资,社会集资,银行贷款,财政性投资,资本市场融资,旅游基金等。同时还要加强商贸功能和观光功能;继续保持和扩大专业批发市场现有的优势,可以按照“分类改造交易所、逐步更新交易方式”的思路,逐步使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成为交易成本低、交易信用好、交易手段新、交易信息灵、交易服务优的华中商品流通中心。

四、结论

在汉正街市场的恢复与发展过程中,市场流通业态发展迅速,产品档次逐步提高,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市场辐射范围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但是,一些问题的存在,如产品无序竞争,物流渠道不畅等,也直接制约着汉正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汉正街经营模式合理而有效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汉正街应当注意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而不应机械地照搬其他先进地区的经营模式。这一点也是其他专业商品市场在变革经营模式时所应当注意的。因此建议:

1.汉正街在实施虚拟虚拟经营时,应当加大品牌开发设计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充分利用都市工业园的加工优势,努力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2.汉正街在实施网络营销时,应有效利用商情网的便利,来降低自己的成本,刺激消费者的网上购物。

3.在集团化模式的实施过程之中,市场主体应当建立宏观规划及长期目标,加强自身产业链条,制定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真正实在的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