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ISO9001标准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运行体系、保证体系和纠正预防体系。其中,质量标准体系是基础,运行体系是核心,保证体系是关键,是落实质量标准、促进质量运行的重要保障,纠正预防体系是前提。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过程来完成”的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无数个过程“生产”出来,组织能够对“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其“产品”进行有效控制,保障其在可控范围内使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有秩序地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运用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的管理思想系统地管理全过程。对各高职院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诊断(C),并针对诊断发现问题进行合理有效改进,不断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A)。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提出的诊断项目参考表,可以将诊改工作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1)对高职院校内部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架构诊断与改进(校内层面的P);(2)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态的诊断与改进(校内层面的D);(3)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效果的诊断与改进(校内层面的C与A)。

二、对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架构的诊断与改进

(1)质量保证理念。高职院校质量保证理念主要体现在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保证目标三个方面。(2)内容体系。按照ISO9001标准初步建立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在内的一套框架体系。(3)组织架构。需要在学校、部门两个层面明确质量保证机构职权,配置专门质量保证队伍,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与制度。(4)制度构架。制度是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建立的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只是从院级层面设计构建的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仍然需要下大力气从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等层面分层制定、落实、改进、完善质量保证制度。(5)信息系统。这是高职院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短板,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热点和重点。建立智能化的校园数据采集平台,可以做到实时采集各方数据,统一数据标准,方便和教育部数据平台对接,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极大地提高监控与自我诊断的精确性。在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运行的监测环节,如果能够把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实训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OA自动化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平台统一集成,便可达到“有痕管理、无痕监控”,实现管理手段的一次质的飞跃。依据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初步建立了一套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但是,距离教育部诊断与改进实施指导方案提出的诊改项目、要素要求仍然差距颇大。主要表现在关键诊断点不全(比如在专业诊改制度、师资规划实施等方面缺乏设计)、自我诊断方法落后(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的智能化校园数据中心、仍采用传统纸质版手动方式录入和统计,过程监测和内部审核时效性较差)、考核标准与制度欠缺、学生思想教育与育人环境滞后、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质量体系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下不断优化方案、运行诊断、持续改进,力争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水平有一个质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以教育教学为重点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实际上是质量标准体系的执行状态。在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际上包含了党群、行政、教学、后勤等所有二级部门开展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活动,而教育部重点予以诊断和全面监控的因子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师资和学习生活成长环境这四个方面的执行活动。因此,需要我们在继续完善现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形成全员参与,分工合作,重点建设和完善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标准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思想教育与育人环境、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并对各项标准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考核评价指标,推动质量体系运作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教学质量目标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调整优化过程,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而动态变化,着重突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完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互关联要素的质量标准;完善数据平台在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发挥平台查找问题与薄弱环节功能,建立质量保证信息与监控系统,推动持续改进。

四、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以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根本

在学生发展方面,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时代性,把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全过程。(1)要构筑实践参与机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社团等自身建设,把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变为课题和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历练平台;扩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践行资助育人理念,制定绩效管理目标,激发学生内生动力。(2)要搭建互助激励平台,创新自我服务形式。通过实施“助学•筑梦•铸人”励志成才计划,鼓励学有余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校内实践,服务学生,提升能力,自立自强;支持学生根据自身成长发展需求自定主题、自选活动、自主邀请专家学者或优秀学生榜样交流成长感受、分享学业经验;协调学校一切可供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有效为学生所用,实行8小时外学生对这些空间的自主管理、自主利用、自主服务。(3)要构建朋辈教育体系,培育自我教育理念。开发朋辈教育资源,发挥朋辈教育功能;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心理健康朋辈互助模式;要坚持校园文化活动大众化与精品化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发创意设计、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总结提升,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教育。(4)要强化遵规守纪教育,增强自我监督意识。建立导向明确的学生评价机制,突出重绩奖优原则,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资、导向性和激励;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安全稳定教育;加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建立学生发展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学校将通过完善学生“四自”工作机制,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大学生“四自”工作的有机整体,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岗位职责;将通过建立导向明确的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搭建“助学育人”实践平台,完善和优化助学金评审过程,建立资助育人评价反馈机制,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把资助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广大学生不断增强践行“四自”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学生“四自”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定目标、定措施、定进度,精准指导,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思想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提供经验。广大学生要在学校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努力成为“四自”的倡导者、实施者、宣传者,形成推进“四自”工作的强大合力。通过全校上下实践探索,使“四自”工作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模式,学生工作科学发展和转型的新举措,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环境、一个让学生追逐梦想的立德树人环境、一个积极健康的校风传承环境。总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作效果,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绩效水平上,也体现在日常培养工作的过程之中。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目标的完成度考核、质量生成过程的监测与控制、顾客(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满意度的调查与统计、社会影响力以及持续不断地预防与改进,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作效果。

作者:王振杰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6(6).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高校;健康第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5-01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是针对先天或后天有不同程度残疾、疾病、或是因为受伤,过度肥胖儿导致不能够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的课程”,纲要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全体的关怀,为各部分群体提供参与体育锻炼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对于全民健身的推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中体育保健康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亦发生转变。高校中目前多数学校体育课程通常是两节体育课,锻炼时间、锻炼效果远不能达到要求,另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通常都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但这仅是针对能够从事体育锻炼的正常学生而言,对于不能或暂时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来讲,其将会丧失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挥,同时有违于体育公平性。因此,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可谓是意义非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可谓是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同时也是丰富体育文化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新时期,体育保健课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但是在其开始之初,呈现出诸多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与处理。

1、课程设置于教材问题。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一直是一门重技术、轻理论的课程,并且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主要都是针对身体正常的学生来安排,对于体弱、伤、残、病的学生来讲,在正常公共课中常常被以见习生来处理,没有对其布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样,在市面所售体育教材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有关体育保健课方面的教材亦非常少见,并且所涉略的内容没有针对性,编撰者没有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进行编写,实用性较差。

2、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在当前高校中,体育保健课的教师多由体育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多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在面对体弱、病、残的这一特殊群体来讲,都没有相关的经验,并且在相关学科,诸如:《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卫生营养学》等方面涉略较少,难以保证高质量的体育保健教学。

3、认知偏差。高校中的一些职能部门,对于体育保健课的认知不够,对于体弱、伤、病、残者常常是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方式。这也变相的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群体的体育认知能力方面出现偏差,一方面是他们欣赏和羡慕别人潇洒的英姿、雄健的体魄, 渴望能够和正常人一样从事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在大众的场合中表现得沉默寡言、郁闷、内向。

4、器材、场地等设施不完善。这一特殊群体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正常使用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偏向于康复训练的设备,很多高校都没有这方面设施,包括专门的场地,这也是成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具体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其进行人性化、科学化、区别化的教学,可谓意义重大。

1、要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开展体育保健课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人施教。在教材选取上,不应当忽略体育保健课的理论,要让学生们明确体育保健课的目的以及作用,从而增强体育素质薄弱学生们的信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体育保健课的理论部分应当在讲授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和卫生知识外,还有对体育保健医疗方面进行讲解。

2、要明确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消除体育素质薄弱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融入到全面发展中,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也是高校的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3、教学应当注重循环渐进在高校保健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应当根据体育素质薄弱生的特点进行先简单、后复杂的体育动作教学,随着学生们体质的不断增强,进一步延长保健课的运动时间,提高运动量。高校体育保健课想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不是一时半会就可做到的,应当坚持经常锻炼,才能使效果不断累积,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保健课切记练练停停、半途而废。保健课教师应当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的天体下,逐步增加难度和节奏,让学生们自觉的控制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保证学生们的每一次学习和锻炼都有收获。有所进步。

4、培养学生课外锻炼的习惯保健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仅仅靠课堂锻炼是难以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养成健身的习惯,使课堂成为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5、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方法。建立客观合理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课以恢复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所以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应淡化体育技能评分,弱化考试,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成绩进步幅度和课堂表现,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从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人手,参照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程,心理适应能力、理论、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综合考评。

健康是无价的财富,培养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都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引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帮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实现健康,为其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教育就业创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1-0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其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就业问题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紧密联系,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合理性的一个尺度。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教育内容由理论研究向实用技术转变,社会用人由文凭标准向技能标准的转变,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大幅度增加。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敏感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更是高不成低不就。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窘境及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失调状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偏差以及正确引导的问题让我们就业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一、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变化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变迁过程是一个逐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自我国高职院校设置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就业失落阶段:上以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设置高职教育体系,一大批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学历为专科,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向高等职业教育,这一阶段的毕业生就业时段恰恰是我国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毕业生就业求职时,往往受到学历限制被拒门外,他们感到就业竞争力弱、前途渺茫,对就业前景有失落感。在这一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第一,在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毕业时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择自己的就业去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及教育部门对毕业生的职业教育的指导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想的宣传主要以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精神为主。第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政治化为主,对自身应得的利益缺乏应有的关注。第三,在择业意向及社会分工的评价上,倾向于重政工而轻农商。

择业主动权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企业得到了扩张和发展,它们开始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也大量需求和吸纳高技能、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掌握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选单位、选岗位,掌握了择业就业的主动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了信心。这一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择业标准更多的关注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的能力与兴趣。第二,就业去向上趋向于多元化,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联系紧密,专业的冷热没有绝对化的标准,已经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同时各种服务行业也成为毕业生的热门去向。第三,就业、择业、创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步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越发严重,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再简单追求毕业求职中的一步到位,而是边走边看,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很多毕业生已经从被动就业转向了主动创业。

调整适应需求阶段;2008年全球经济危体以后,我国企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都作了很大的调整,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由使用学生的观念由打工转向了提高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创造剩余价值方面,开始招聘一些既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又掌握相应技术水平,既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又有较高的自身素质的大学生,于此相对应高职毕业生也要调整适应这种需求,把自己的就业理念转变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方面来。

二、就业创业路径分析

(一)立足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大众化教育的大环境及现实经济背景,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辩证分析,以客观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特点,找出其存在的误区并分析存在的原因。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存在的误区进行。着重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中存在的脱离实际、过高要求、幻想就业等就业理念误区进行分析,探析就业理念误区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并对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源进行挖掘。(2)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在大众化教育和经济危体复苏后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转变,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并对就业理念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3)建立适当的就业理念的认知标准。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大众化教育和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认清形势、形成适当就业理念或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紧张是相对的,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只要高职生努力学习,丰富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职业岗位,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树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理念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1)在就业师资建设上,加强就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让教师熟知就业和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内容。(2)在就业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形成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增加就业创业实用技巧的课程及,从未来社会每个人应得到的个人事业心、职业操作性、开拓技能型为基本框架,把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即:通用(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同时,在有专业设置的前提下淡化专业设置,注重通识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社会通用的、复合型的、实用性的社会实用型人才。(3)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大多都具有鲜明的行业和地区特点,因此,要紧密结合自身的行业优势、地区优势、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紧紧抓住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之要求,培养大批促进当地经济和行业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以就业创业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实干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多方位、全过程的学习、实践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成为相对比较专业的、具有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一线工作和创业人才的摇篮。(4)在高职生的培养方式上,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创业禀赋挖潜的关键在于提供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及培养就业创业技能,因此,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体结合,依托就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强化大学生就业实践、创业实训活动,又要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三)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转变就业理念及就业创业配套体制的研究。就业理念的形成是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要从根本层面来解决就业理念的问题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配套体制。就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最终需要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得以巩固和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中,宽松的就业环境,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形成高职院校、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联动体制,使就业教育得以有效施行。

国家和社会要建立政策和经费保障体制、提供实践平台和提供舆论导向。(1)通过制定推行就业的扶持措施和政策,为就业提供相应的制度保证;在政府的主导下创设非政府的行业或区域性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联盟,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基金,为提供高职生就业的企业在税赋减免方面给予优惠、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者直接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2)可以简化大学生创业的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并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3)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全社会为高职生就业提供帮助,同时,通过社会舆论也使大学生认清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使大学生认同其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的理念。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就业教育的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激励体系,这是就业教育的关键。(1)通过在高职院校间开展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2)通过建立指导体系选拔本校就业的指导教师或者聘请社会优秀人才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特别注重调动教师在就业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通过实践活动体系开展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活动,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活动。(4)通过公平竞争、绩效评价、奖优汰劣等体制,把指导学生创新与 “产学研”有体结合起来。(5)通过激励体建立配套的激励和淘汰制度,提高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就业创业活动来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为具备创业禀赋的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和资金支持。

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基地,由企业的从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理念、就业技能、创业素养、创业过程等方面的指导;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校企对接、创设订单班等。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要正确而顺利地推动他们的就业创业工作,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责任所在,学校、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都应该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服务,使高职毕业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内顺利就业。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1 现状与问题

对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教学理念的分散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先从高校体育教师观念层次改革,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教学效果的改变。体育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最后的教学效果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来。问卷显示学生在被问及大学学习体育课的真正动因时,学生认为掌握正确锻炼身体方法为首要选项占到30%,其次为爱好体育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各为20%。而学校要求,必须上、为取得大学文聘、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和其他选项则各占10%。数据表明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有者新的要求更加注重于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及身体运动过程中获得技术及团队精神对于以后帮助。

1.2教学理念的分散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先从高校体育教师观念层次改革,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教学效果的改变。体育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最后的教学效果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来。通过对高校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目的不再局限于自由活动或者简单的拿学分。而是有其更深层次的需求。问卷显示学生在被问及大学学习体育课的真正动因时,学生认为掌握正确锻炼身体方法为首要选项占到30%,其次为爱好体育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各为20%。而学校要求,必须上,为取得大学文聘、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和其他选项则各占10%。数据表明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有者新的要求更加注重于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及身体运动过程中获得技术及团队精神对于以后帮助。

1.3教学内容可选择性

目前教学俱乐部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实效性不强,大多数课程往往是为了俱乐部而设置,有些内容过于紧跟潮流,并没有实质的体育锻炼的意义。学生通过一学期或一年的学习后个人身体素质、运动兴趣并没有显著提高,甚至有的运动项目学生还会产生抵制情绪。在对学生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过的运动项目一栏中往往只有一两个项目,通过谈话发现我们的自主俱乐部选课只是相对的自主,学生并不能达到想学什么课就学什么课的程度。

1.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及组织都是由教师来确定,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也要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调研。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讲授最多的为课堂所学习的体育运动特点及基本技术和体育锻炼方法两项所占比重为70%和65%,其次为体育运动中自我保护方法手段和安全锻炼常识为30%,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及学校体育的意义为10%。而其他体育锻炼与青春期发育、体育锻炼对机体主要系统发展影响、体育运动与营养、竞技体育与欣赏、传统医疗体育及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介绍很少,甚至很多老师没有涉及相关的教学内容。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还停留在传授技术,锻炼身体的传统观念层面。教书不育人,缺乏主管育人意识,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引导,上课应付,知识更新慢,教学方法专研不够。

1.5体育教学场馆设施严重不足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规定的“高校室外场地设施要达到人均4.7平方米,室内场馆设施要达到人均0.3平方米。在对学生调研中发现阻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中季节或天气状况居然占到60%以上,其他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和对体育没有兴趣及运动水平太低怕同学讥笑和不理解各占10%。说明我们的场馆设施已经严重滞后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对于运动场地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及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要求可能不再仅仅是一个400米跑道和几个篮球场。对于新兴的,休闲的、娱乐的场馆严重缺乏,这样的场馆现状与高校目前开设的教学内容之间也产生极大的矛盾,严重影响着体育课程质量。

1.6教学评价单一

学生评价应该是多主体的评价,而不单单只是学士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应该把师生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教、教学主管部门评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体系。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教师评价的重点多局限于教学态度、动作示范的规范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师生关系的融洽性以及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而参与评价的人数往往并不理想。调查显示有接近10%的学生从未参与过评价,因此评价结果与实事不符,甚至差别更大。

2对策建议

2.1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是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关系整个体育课程的优劣,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改进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至关重要,同时注重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在职称、待遇方面o予体育教师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同时体育教师自身也应该面对新形势和新需要,积极改变知识结构单一,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技术落后的局面,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和运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2.2结合体育项目本身属性进行创新

创新是在原有体育项目基础上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在学期的中后阶段,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后便会出现懈怠消极学习情绪。那么在类似于舞蹈、健美操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自编动作到套路中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2.3重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后的反馈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普遍存在反馈,学校只是将评价结果通知教师,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并没有获得具体的评价信息,如教学方法或自身技能在学生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如何。而评价的主要意义不在于鉴定和评优,也不在于对教师进行警戒,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这是教育评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发挥的导向作用。 只有对教师授课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教师认清自己授课的优点和缺点,自觉地扬长避短,才能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授课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R]. 2011.

[2]教育部文件.印发《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R]. 教体艺[2002]13号.

[3]王莉敏.体育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凯里学院学报, 2013,31(3):80-82.

[4]易宝锐,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10 (5):75-77.

[5]孙立海.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6,28(5):77-78.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信息技术 教育改革 差异 比较 完善

一、信息技术在中美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1.在中国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发展,教育校园网逐步扩大为城市网或者区域网,这种发展趋势也逐步被许多地区所重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已有超过一百的教学城市网,其中不包括筹建中的地区[1]。然而,尽管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第一,教师信息修养跟不上时展的主流,对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完全了解;第二,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甚至一部分教师根本不知道先进的教学观,与时展相矛盾;第三,不清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目的,部分学校仅仅将这门课程作为简单的学科,并未注重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得学生仍然采用过去的学习方式,而不知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2]。

2.在美国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顾名思义,信息技术化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推动教育的完善,从而使其跟上时展的步伐。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教学国。美国之所以成功地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美国政府关注信息化教育;第二,美国研制出新的网络系统;第三,通信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兴起等。

目前美国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主要表现为:评价体系的运用,通过互联网将评价结果告之大众,有助于推动地区或者学校加快信息化进程;教育手段的运用,美国教学强调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充当指引者的身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力提升的运用,美国学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提高事故处理能力;学校设备完善,因为完善的基本设备环境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和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在进行教育改革时,保证了设备的先进性,从而其教育改革才会如此成功[3]。

二、中美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的对比

由于科学技术、学生本身的特质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中美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不尽相同。

1.教育观念的差异

信息技术对中美教育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观的差异。美国的IT发展一直是全球的领军者,所以与其他各国相比,其教育方式更具有时代性。一方面使当地的教育更具广泛性,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教育向以学生为主的模式转变,同时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4]。而在中国,信息技术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师生之间的角色逐渐转变,教育观念也逐渐转变为自主学习和能力提高。第二,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差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美国教育模式逐渐从教师为主转变为教师、学生地位平等,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发生许多变化。然而在中国,绝大部分教师仍然强调传教式的,网络等仍然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第三,合作观的差异。合作是中国和美国教学的主要差别之一。在美国,教师更加关注合作观的培养,通常选择让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因而学生大多比较随和热情。但是在中国,学生在合作意识方面比较缺乏。

2.教学环境的差异

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气氛。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劳力和财力,对学校的网络设备以及网络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完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经有将近一半的教学选择使用互联网[5]。然而在中国,尽管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和其比较仍然存在差距,而且在其改革过程中暴露出许多教育问题,例如资金缺乏、教育氛围混乱等。

3.教育手段的差异

在教育手段方面,美国目前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学生为主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摒弃了传统的教师、学生共同学习的教学手段,逐渐转变成学生共同学习的教学手段,时刻以学生为主。例如,教师教学设备比较简单落后,而学生学习的设备都比较先进。然而在我国,由于传授式教学手段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在我国教育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教育手段依然停留在传授式,而信息技术的引进只是为了帮助教师教学,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依旧注重机械式学习。

4.教育体系的差异

一些学者指出,信息技术的出现和研究一方面将人们带入了信息世界,另一方面为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创造了机会。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已超过了其自身的范围。在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美国的教育逐渐趋向于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和合作学习的方向。而在中国,大多数教师仍然选择以自身为主的教学体系,仍然强调教材与传授的重要性,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但是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内在潜力的开发以及能力的提高,学生长时间处在被动的位置,很难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

5.学习方式的差异

美国在对学生学习方法改革的过程中,也坚持了自由、平等、自主等最新理念。教师以信息技术为主,将集体转变成组队讨论研究,学生以主动研究或组队合作研究为主。在这种方式下,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内在潜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讨论,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完善自身的学习素养[6]。然而在我国,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尽管许多学校已引进大量的高新设备,但是其学习仍然处于听与练的状态,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其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其实践水平比较低。

6.课程设置的差异

信息技术在美国课程设置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逐渐从单一的教材变为多媒体等多种资源,教育内容也涵盖了学生对资源使用的反响。在 这一方面,比较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教室外的相关资源的供给,学生对这类学习状况的反响和态度应该成为其主要的组成成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至21世纪初,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课堂已包含了超过一百的课程,并且将逐渐扩大到五百多,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获得资源使用权。在我国,尽管十分注重学习资源共享的工作,相关政府也已经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改革过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路程是艰苦的,依赖于大量条件的许可以及技术的发展。

7.其他方面的差异

在美国各大学校,尽管其经费很多,但比较重视投资所带来的效果和利益,也不十分强调设备的最新,反而比较重视应用对体系的影响,这一点是中国所缺乏的。美国许多学校仍然保存着大量老电脑,但是保养得很不错,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使用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学校的电脑使用效率低、保养情况不好,甚至有的时候大批电脑闲置不被使用。尽管我国校园互联网普及情况比美国好,然而其各种资源比较缺乏,系统也比较简单。美国教师的教学面涉及多种学科,而尽管中国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果比较多,却基本上局限在校园网内,外来人员根本无法入网,涉及范围比较小。

三、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发和建议

上文对中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美国信息技术运用成功的案例,探讨其未来趋势,将其与我国相联系,给出下面几点建议。

1.教育观念方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发展,与产业年代的教育观相比,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结合美国的教育观,注重教师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及运用新时代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特色,对我国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一条教育之路。

2.教育环境方面

教育环境是动态的,可能随着不同阶段的教育情况而发生改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育手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元素之一。由此可见,完善教育环境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数字教学环境与支持系统是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师生平等自由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地,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教育资料,从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而且为教师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数字教育环境的创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硬件设备的组建;第二,软件系统的创建。

3.教育体系方面

与过去的教学体系相比,先进的互联网教学体系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教育中教师与学习者的位置和对等关系。所以,若要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必须按照信息传输途径以及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尽量提供学习资料,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才有助于教学的深入,才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才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育手段方面

信息时代的来临,迫使全世界各大学校对教育进行改革,摒弃了以前“教材+黑板”的教学手段。所以,我国在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现全模块教学,有利于减少相关的教学费用和做到共享学习资料,有利于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第二,强调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事故处理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三,实现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问题处理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第四,强调互联网资源,其对教学设备及环境没什么要求,适合一些教学情况比较艰苦的地区,而且某方面增强了教育的开放程度[7]。

5.教育方法方面

心理学指出,学习方法主要分自我寻找和接纳两类。两类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劣势,相互依存。然而过去比较注重接纳,而不重视自我寻找的意义,所以目前需要摒弃完全性的接纳,选择有意识的学习,将各类讨论和自主研究活动彰显出来,让学生主动找到错误,分析并改正错误,从而最终实现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各大学校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供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第二,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创建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提高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创建讨论式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第四,创建全方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第五,建立教学评价系统,有助于师生间相互监督,从而为学习方法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各国发展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信息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技术在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等方面对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教育逐渐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等特点,使得传统的教育体系得到完善,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学体系逐渐转变为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学体系,使得教育得到空前的解放,也使得教育成为全民的活动。

————————

参考文献

[1] 吴振华.美国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发展成因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2] 李剑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建构.保定:河北大学,2005.

[3] 王琳.信息技术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长沙:华中师范大学,2005.

[4] 刘月雷.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 安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效果的研究.保定:河北大学,2006.

[6] 向于峰.美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