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体育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术教育 体系 衔接
目前,建设职业教育体系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二是各层次职业教育可以逐级衔接的方式。厘清这两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真正意义和制度的顶层设计。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
厘清高等职业教育概念须从人才分类着手。不同类型的人才由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分四种类型,即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分别对应四种类型的教育,即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前一类人才是学术人才,后三类都是应用型人才,后两类人才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由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由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教育培养,可分别称为技术专科和技术本科,而技能型人才由中职和专科高职培养,还没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
四类人才有比较明确的职责分工,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发现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知识的研究工作,工程型人才是根据已发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知识设计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工具、产品图纸来,[1]技术型人才是把这种图纸设计转化为实际生产过程,技能型人才则是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生产出产品实物来。可见,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对工作具有较宽的适应性,[2]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则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正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其中,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上称“技术和职业教育”,我国也统称为职业教育。毫无疑问,尽管我国统称为职业教育,但其中应包含技术教育,只是我们在职业教育的称谓上将技术教育的概念逐渐淡化了。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教育属于学术和工程教育的范畴,从教育类型上分不是职业教育,尽管这类人才最终都从事一份职业工作。判断是否为职业教育,不是看培养的人才最终是否就业,谋取一份工作,而是看培养人才是否适应生产、服务领域特定岗位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只有专科层次,称为专科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型人才,没有区分与中职的不同,也混淆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区别,使得专科高职和中职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上混为一谈。其实,专科高职培养人才根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征分为两类:技术型和技能型。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为技术专科,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技术应用人才,这类人才称为技术员或技师,负责实际的生产过程、技术运用和产品工艺的管理,所以也被称为现场工程师、技术工程师或工艺工程师,主要是对脱离个体而客观存在的技术知识的掌握,其特征是技术知识记忆在大脑中,在工作实际中运用这些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对技能的依赖度不高,但要求掌握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技能达到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是否高级职业资格还要看教育起点是普高还是中职),从事实际的产品生产操作,其特征是对必须依托主观个体而存在的技能的掌握,对专业理论的系统性要求不高,而是突出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实际操作。
专科高职技术专科(培养技术型人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图1 专科高职分类定位
技术型人才主要由专科高职院校(技术型专业)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技术本科)培养,这形成了高等技术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由中职延伸到专科高职(技能型专业),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目前,社会对发展本科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呼声很大,就是要将目前止步于专科高职的职业教育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延伸,但只是笼统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命题,并没有研究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是针对什么工作岗位,履行什么工作任务,即对本科及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定位还是相当模糊的。是培养技术工程师,还是培养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都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认为职业教育也应像学术教育一样,有一个延伸到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完整教育体系,学生也要有升学渠道。
目前可以认为,技术教育起步于技术专科,延伸到技术本科,未来可能发展到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由一些具备条件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及一些专科高职院校升格成本科院校承担。根据技术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观点,技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可认为是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从技术教育序列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而职业教育主要有中职和专科高职(技能型专业),目前没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概念,不过根据技能等级对应的观点,可以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该是技能达到技师职业资格,由此推出,本科层次技能教育应该是本科技师教育,研究生层次技能教育应该是高级技师教育,这样,从技能教育序列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不过目前没有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倒是不属于高等学校的技师学院定位于培养技师,但学历又达不到本科。可见,本科学历教育和高技能教育存在对立关系而无法融合,这就要求改革技师教育,改造技师学院,或实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技师学院联合培养,增强技师教育的专业理论教学,形成专门的本科技师教育类型,并要建立学术本科、技术本科、本科技师三者等值观念,即三者教学总量和价值相等,但学术性、技术性、技能性份额各不相同,从而形成技能教育序列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职专科高职技术专科技术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技师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
图2 同一序列各层次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体系
二、各层次职业教育逐级衔接的方式
由于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分别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起步于本科教育,进行系统和较深的专业理论教学,因此,一般须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起步于专科高职的技术专科,技术教育也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同时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所以,技术专科一般也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当然,尽管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属两类人才,但两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交集,都具备专业理论、技术能力、专业技能,但有不同的配比结构,成剪刀差。所以,中职也可接续技术专科(中职3年+技术专科3年),技术本科则可以在普通高中教育或技术专科的基础上分别按不同年限实施(普通高中3年+技术本科4年,技术专科3年+技术本科2年),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应在技术本科基础上实施。可见,中职、技术专科、技术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形成一个技术教育序列而相互衔接。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起步于中职,根据技能等级逐级提升的规律,专科高职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能教育)适合在中职基础上实施(中职3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3年或2年),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衔接,培养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当然,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也可以在普通高中基础上实施,但技能一般达不到高级工。本科技师则可以在中职或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按不同年限实施(中职3年+本科技师4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3年+本科技师2年),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应在本科技师基础上实施。可见,中职、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技师、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形成一个技能教育序列而相互衔接。
可见,中职可接续专科高职,包括技术专科和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专科后续衔接技术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后续衔接本科技师、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衔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一序列两个层次教育分段一贯制,即两个层次教育实行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前一层次教育结束,学生符合后一层次教育入学标准,即可接续学习;另一种是考试选拔,即前一层次教育结束,学生通过选报考试升入后一层次教育学习。衔接的接口是课程,前一层次教育的课程既要有相对独立性,保证这一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一定基础性,为后一层次教育奠定基础,保证后一层次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各层次职业教育形成序列,相互衔接,逐级提升,构成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建议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保持竞争力获得足够的效益,并且要使得企业能够长远发展,就不仅需要质量过关的产品、合理的价格等外,成本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有些企业对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理解存在误区,成本控制反而影响到企业长远利益,企业要做到有效的成本管理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
一、现代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成本控制观念落后。目前我国在成本控制的观念上仍然是传统的成本控制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重视企业生产流程的设计,在生产流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控制的划分,从而导致复合性业务的成本控制制约性管理无法得到实现。同时企业在成本控制上没有考虑到全体员工的责任,只考虑管理者,还是以“大”为主的传统观念,没有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把员工对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给忽略了。
(二)企业为了效益盲目降低成本。虽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追求。但是企业过于追求低成本,在成本管理和控制中主要是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材料的档次,减少材料费用,这样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会使得企业产品的质量降低,与偷工减料的性质是一样的,导致企业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损害企业长远利益,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这种将成本控制与企业发展战略分离的成本控制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企业用于宣传的费用过大。现代企业为了打开知名度并不是致力于产品的质量上,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在投更多的钱在广告上,想用广告来达到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虽然广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大众所知、所识,但不一定就会被大众认可,最后往往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广告成本消耗了,销售量却会降低的局面,得不偿失。
(四)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手段过于单一化。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主体的单一化。目前成本控制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的,其他部门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度不高。第二,企业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集中在生产环节的控制中,没有形成全过程的成本控制,而且在成本控制中主要是对各种生产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没有对企业非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五)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里的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应有职业道德水平;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整,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同时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工作中无章可循或有章不遵。一切以领导签字为准,批多少支多少,缺乏基本的指导制度原则,对其真实性、合法性不进行监督或不敢监督,使得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丧失。
二、对企业成本控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企业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全员成本控制的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的成本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并低于市场的价格,成本所代表的效率才能转化为效益。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要求企业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实行由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就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由总经理、生产部门、技术部门、质量检验部门、采购部门、营销部门、产品研发部门、财务部门、售后部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成本管理机构,强调团队的合作与协调,只有组织机构设计好了,现代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才得以顺利实施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企业内部的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强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意识,认识到成本控制所发挥的作用,在全企业内加强对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宣传,使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成本的作用及降低成本的意义。将减少损失浪费、控制成本当作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即成本节约观和成本效益观,加强成本管理不是指单纯的成本绝对额的减少,而是在尽可能节约开支,减少损失和浪费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提高所得与所费的比率,即成本产出率。
(二)进行工作流程的整合,减少不必要的分工。刚刚谈到的是改革顶层设计流程,目的就是要把成本控制关口前移,并将成本控制贯穿于各个领域,通过各部门的高效沟通及有机协调管理,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其次,成本控制应该从整个生产周期去考虑,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应充分的做自我分析,确定不足的地方与某些不必要的流程,再改进后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不必要的分工,这样不仅能减少人力、物力,更能减少成本的开支,达到成本的有效利用。例如:开发一个全新产品,必须一开始就要多倾听营销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不断地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工作,财务部门要积极参与进来,加强对工作流程的整合,从而使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而不是等产品上市后经过市场考验后再反过来修改产品的性能、功能等。
再者,成本管理应着眼于外部环境,涉及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应重视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及经销商的联系,加强对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要将公司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有效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及经销商的沟通与分享,帮助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及经销商做好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从而使整个产业链条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真正做到企业间的互利共赢。
(三)增强科学技术,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摒弃劣质材料,加强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生产出品质过硬,受大众青睐的好产品。现在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往往在生产材料上绞尽脑汁的节约成本,选择一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其实这既是狭隘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降低成品成本应该选择科学的方法,应该在技术上努力,技术开发应用,是提高设备效率、优化工艺和优化操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化解各种制约、消除节能降效“瓶颈”、挖潜增效、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产品的同质化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企业需要采用差异化的经营策略,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成本管理内函从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增强了企业发展实力,经济效益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四)加强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员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生产力这一系统中,人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学习、训练的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开发劳动者得智慧,为技术革新献计献策。据日本研究,工人教育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革新者的比例平均增加6%,工人提出技术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5%,而科技人员的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特别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推广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和技术,可降低成本高达30%以上。例如:创新广汽(IGA)活动是是基于广汽集团“人为本,信为道,创为先”的企业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特色企业文化,是以“创新广汽,超越自我”为主题,围绕改善和创新,以合理化建议(改善提案)、QC活动(品质控制)、TQM(全面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劳动竞赛等多种形式,持续改善工作流程方法,提出创新思路,鼓励员工关心自己、关心企业的员工创新改善活动,是推动广汽集团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源动力。广汽集团IGA活动从“十一五”初期开始起步,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IGA活动以星火燎原之势,在集团内各投资企业蓬勃开展,活动成果斐然,七年共产生改善提案137万余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12.7亿元,为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2012年,广汽集团全系统成立创新活动小组达5177个,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提案)33万余条,参与人数超过3.8万人,活动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突破了3.5亿元。
(五)制定完善的成本控制计划。上文提到,企业为了扩大知名度,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就要做合理的宣传计划。宣传的方式不要仅仅盯在“广告”上面。不合理的广告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就变相地提高了产品的价格,使产品的竞争力下降。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制定合理的宣传成本计划,尽量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如正确地定位目标市场、设立适当的销售网络等方式,都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企业成本控制要学会精打细算,不只是在原材料的采购上控制成本,在销售上也要尽量将成本降到最低点。
(六)建立企业成本控制监测系统。对宏观经济、企业的发展、市场动态等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建议性分析。如国家关于调整材料使用的政策,会导致材料价格出现变动等,使企业的决策者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企业内部产生的资源使用不当的现象,及时跟进和上报,并形成长期的有效的监测机制。
三、结语
作为以效益目的的企业来说,成本的控制是实现高效益的重要条件。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防止资源的浪费,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将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并保持已降低的成本水平。它不单单是财务领域的问题,更是企业全面控制的概念 包括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企业在控制成本上不仅要从人力、物力方面着手,更要从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方面改进。对于企业来说,扩大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差距是取得更多利润的途径,成本控制和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中一个主要的方面。
针对当前企业盲目降低成本的情况,企业要加强重视,树立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在坚持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中国体育 人文价值 历史作用
在我国,对于体育的认识主要是科学主义体育传统下形成的体质论、技术论、功能论等。二十世纪前后,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化中,体育军事训练化严重,形成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潮,也曾经影响了中国体育的发展。现代社会中所形成的体育理论,往往也是一些功能学派,从体育的生物、社会、经济效果上认识体育,体育工具理性主义盛行。但是,体育在现代生活中的发展却越来越不好确定,体育的异化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问题。体育技术化、标准化无法解决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各种价值期望和情感体验,也解决不了兴奋剂问题,体育科学不是万能的。在席卷世界的现代体育中,人们看不到体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体育怎样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近些年来,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讨论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科学主义体育的得与失,并且试图从体育人文观的构建中,修补和弥合科学主义体育带来的弊端。这种探索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使人们更加重视人在体育中的主体性问题,并促使人们从更加广阔的领域探讨体育存在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解析
在不同的时代,由于理解各异而产生了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本质的理解才是体育人文价值观念产生的根本,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推衍产生的。在西方体育价值观念中,对人的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讨论根深蒂固。故而,一切体育价值观都是从人出发这一点在西方的体育观念发展史中表现得很明显,实质上,这些服务都是围绕人类的发展进行的。体育人文精神一直贯穿整个西方体育的观念发展史,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它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塑造人的手段和形式往往通过身体运动来体现。而这一过程中,人类通过体育运动释放自己的能量,并用行动来证明本身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科学的认识也逐步让人类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体育世界也不例外,科学主义体育传统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体育科学体系。事实上,只有技术才具有实用价值,体育技术化、标准化才能让社会发展和进步,光空谈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与它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当体育人文价值观念被遮蔽和淹没的时候,体育科学精神已经变质为工具理性主义至上。在近现代历史上,助力反人文一面的事情也曾发生过,比如说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潮就利用了科学主义的思想。
中华体育价值观受西方传统思想影响的表现
人类体育发展的普遍价值观中,往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人的利益出发。当体育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一点始终不变。而所谓的“以物为本”、“以自然为本”并不存在。近代以来,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主要体现在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价值的展现,这也是体育科学精神的明证。要不然,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价值主体就无法进行说明,也就没有了目标和存在的意义。人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价值体,任何价值活动都离不开人。当体育科学化的时候,要不断地进行超越,这种创造性本质虽然是体育人文精神,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体育人文精神可以用这种精神来代替。在不同时代的体育人文价值观念中,体现了体育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母体中的孕育和发展。
现代社会体育名目繁多,面对众多的选择,科学主义体育价值观并不能为人们的体育行为提供全面的标准和依据。要想合理地解释和解决体育实践领域内的所有问题,光靠认识到体育无限的科学化和技术化是远远不够的。体育人文精神并不是现在提出的新精神,而是体育科学精神的母体,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文精神的滋养。体育人文精神的本真在发展中不断失去,现在需要让它重新返朴归真,投入体育人文精神的怀抱。
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两把不同的尺度,前者是隐性的,后者就是显性的,两者代表不同向度的实践发展。科学尺度往往是容易理解和具有直观效果的,而人文尺度是核心,往往需要植根于体育发展的深层发展中,要想提升和挖掘,则需要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
追求人类生命本质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人既有能动性、创造性,当然,另外一方面也会有一种受动性和享受性。人不光可以现实,同样也可以超越。人不仅可以有经验,同样可以实现经验的超越。人在进行价值构建的时候,始终离不开这两重本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以互相代替。因为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会成为“乌托邦”式的幻想,所以如果单纯实行信仰主义,就有可能拒斥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体育科学精神并非一定归属于人文精神,当然,两者也不能割裂开进行理解,因为这样做就会失去对体育人性的批评尺度,而且对于科学技术的无限创造力也会造成影响。要从人的生命本质去认识现代体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如何区分体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差异,从而保证人类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继而树立体育人文价值的观念。这个理论也是重构体育人文价值观的前提。
丰富的物质财富往往需要人的理性来获得,而获得的过程也是人的巨大创造力释放的过程,西方现代社会已经在人文指导下做到了这一点。费洛姆曾经提出,当现代人感到心神不安并且困惑不解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征服自然。但是如果陷入这些方法的网罗中,那么往往人类自己就会失去生命赋予的崇高的意义。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蜕化成了机器的奴隶,而这些机器却来源于人类的创造。虽然在物质上实现了占有,却在精神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很好地释放和运用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而这个问题却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可事实上“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人的本质”这类问题已经逐步被忽略。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认为,“人是谁”这个难题是人处境的产物。人生在世,一种困惑结束,随之而来另外一种困惑,总是在解决之中。忘记人的处境就忘记了人自身。他认为应该从人的处境去研究人、看待人。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哈贝马斯提出“合理性”哲学,他认为在人的后天发展中,理性需要进行开发培养和锻炼,激发潜能。在构成现实的人的理智中,理性是不可缺少的。人要想做出明智的判断与选择,那么就要克服自己的情感进行理性的分析。主张把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反对理性操纵和决定一切。从非理性到合理性是西方现代人文主义的走向。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众化;生活化
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体育的社会性本质与功能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体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接受,大众体育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体育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也逐渐增强。
一、体育的人文精神
从21世纪开始,体育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体育的人文素质也成为体育工作者与教育者的共识。体育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三者融合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按照国内的分类和思想方法,人文被消融在科学之中,体育的人文目的也就被涵盖在科学的目的之中,甚至认为经过专家学者统计的科学数据才是解决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唯一方法。因而体育人文的价值被淹没了,体育人文精神的独特性和特殊性被忽视了。如此一来,与体育强调的科学性相比,与强调知识、技术和体质“显性”元素相比,对“显性”元素起决定作用的“隐性”元素―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很不够,对体育人文价值的研究被忽视。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体育的人文精神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契合教育本身的生活工具,是一种身体运动的习惯、精神,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人生命发展过程的“本源”需要。因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体育走向人性回归的必然选择,这不只是一个体育文化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
二、体育的社会性本质表现
1.体育的大众化本质。体育的大众化是现代体育的社会性十分突出的表征。大众化亦即人人化,说明其活动的普及化程度极高,达到了不分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人人参与的社会状态。应该强调的是,体育的大众化表征并不是从它诞生的时候就自带的一种特征。在采集狩猎时期,由于性别不同和劳动分工,男性所要掌握的技能与女性有较大的差异,并在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不同性别的行为评价标准。在体育领域中,性别排斥现象同样存在,直到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11名女选手的参赛才宣告了体育国际舞台上男性独演的时代结束,体育的参与方式开始向无性别差异的方向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特别是社会法制化趋势,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个人权利上逐步失去了差异。那些本质上根本就没有社会阶层差异的活动,如体育运动,便以十分迅速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成为了这个世界中最具大众性的社会活动。从本质上讲,体育的大众化发展就是消除社会差异。
2.体育的生活化本质。生活化是现代体育的社会性表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源于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演变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的生活化。体育的生活化意味着体育如同吃饭睡觉那样,成为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的生活化以大众化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体育必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内容纳入广大民众的需要范畴。
尽管运动是人的一种基本特征和需要,但体育运动与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体育运动是一种以精神成分为主的社会文化形态,如果说对人产生的物质意义可能在于对生活主体的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即对人体本身产生的物质效应。一些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认为:生活主体的体力是生活主体进行生活活动的基础,体力是生活主体进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体育运动则是改善和发展这种物质基础的手段和方法。
三、发挥体育的社会作用
1.学校体育教育对发挥体育的社会作用的意义。学校是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接受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场所。现在,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终生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向工作之后能够把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自身的健康服务。
2.加强社会的宣传和教育。利用社区街道的作用,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使社医成员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同时应开放学校、政府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运动场所,政府应把赢利性和公益性两种不同性质的场所分开,不能都转成赢利性,两者都应兼顾。社区和政府应多举办参与面广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3.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企业职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单位。体育的社会作用根本是促进全民健康,从而提高人民的社会满意度。虽然当前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以经济为中心,但是经济的发展应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能以牺牲广大职工的健康为代价。政府应做好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企业能动力,积极有效地使职工参与到体育健康的活动中来,最终群众体育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后明光.新时期体育的社会功能[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