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处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期,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入手,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提出加强交流学习、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四项建设性思考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新生的本科教育,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相对单一性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人才结构更加多样化。①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升入本科院校以后,学籍管理内容和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思路,必将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改进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1 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
新建本科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一般指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独立升格或合并办学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地方性、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0多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学科门类较多、是以教学型为主的一般院校。③
(1)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层次较多,专科、本科、专升本、五年高职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多学科专科院校组建而成,所以其在相当一段时间还处于转型期,这类院校目前专科培养仍具有相当规模的阶段,并且培养层次呈现多样化。例如,我院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2005-2006年度在校生中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1.2, 2010-2011年度在校生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8,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以后,虽然本、专科比值逐渐增大,但是从每一年度在校生培养层次比例分析,培养层次多样化一直是升本后的主要特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多层培养模式下如何办好本科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逐步转变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模式上。
(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更加突出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精英阶段的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高,因此在校生学习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生源质量发生了变化,呈现多样性,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的的组建不久,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学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将是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的一个新特点。④
2 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思考
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特征,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学籍管理的学生层次由原来专科层次为主变化为以本科层次为主兼有专科、专升本等多种形式;(2)学籍管理学生的规模逐年增加;(3)学籍管理制度应更加突出学习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2.1 加强交流学习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一方面在于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积累,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籍管理前辈经验的传递,学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对内、对外的交流学习。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学、教务其他管理岗位的工作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务、教学科室之间和科室内部工作业务有所分工,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除本人工作以外对其他教学科室、甚至是教务科内其他人员业务不甚了解导致科室之间、科内从事相互协的工作时比较盲目、被动。因此加强学籍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交流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籍管理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决定了它与精英阶段的本科院校不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不能沿袭升本前的管理模式,更不能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管理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研讨,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拓展、创新打下基础。
2.2 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大:例如西安文理学院2006-2011五个年度的在校生情况:2006-2007年度在校生7495人,共198个教学班,2010-2011年度在校生11810人,共计327个教学班,2011年度于2006年度相比在校生人数增加了4315人,教学班增加了129个,由于学籍管理业务与在校生密切相关,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正常四年本科、二年专升本、三年专科、五年高职;经过休学、退学、复学、军队专业、留级、处分后特殊处理、特殊培养的;赴美、赴泰、赴台对外交流的学生,学籍管理趋于复杂化,学籍管理集中于教务管理的模式不能适应目前的管理要求。因此,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务管理集中在教务处管理重心过高,根本无法做好教学的宏观调控工作,各系院的管理积极性也没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提高教务管理质量,激发办学活力,建立以院系二级教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3 信息化建设
学籍管理工作事务性强,学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数据,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各项学籍异动的办理依然是手工状态,学籍管理大多处于半信息化状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处理大量的手工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将处理业务进行归档整理,工作压力很大。目前虽然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改进高校学籍管理手段,自行开发或与软件公司联手开发过一些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籍管理信息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兼容性较差,一般而言,高校学籍管理存在两个平台,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管理平台、各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两个平台兼容性较差,平台之间不能实现自动数据对接;其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其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籍数据不能与学院内部其他部门相关数据实现共享。
2.4 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
学籍管理工作本身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时间处于繁重的事务处理中,习惯性的工作模式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的很多,但工作中的思考、总结、创新较少。在面对新问题时要么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打时间和精力消耗战。一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直接管辖部门及各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缺乏学籍管理纵向和横向的立项研究较少,学籍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手工作业和繁重的事务处理中,所以适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新建本科院校的直接管理部门有组织的或新建本科院校之间自发的进行立项专项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促进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注释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化学反应原理;学科观念;培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该学科就难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及生活。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就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不太可能从事与化学相关的事业,他们只需要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正确态度、观念和方法。化学教学的重心应从过分注重事实性知识转变为事实性知识和观念两者并重,这已是时代的需求。本文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为载体,突出“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实践,就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观念作一探讨,力求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运作。
一、学科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组织和呈现
1.学科知识类观念的集中体现。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反应原理》中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大主题,这种大章大节式的编排体系,清晰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学生接受的知识网络,突显学科内涵、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科知识类观念在各主题中得到集中体现,且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教材通过介绍能量变化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基本理论、离子反应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适应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快慢与限度、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能量转化等方面认识化学反应。这样的编排体系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和意识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理解这样一种编排意图,不断概括提炼出“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化学观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学科价值类观念的分散渗透。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没有像必修模块那样,开设相对独立的主题学习学科价值,但是挖掘教材,处处都有渗透科学精神的好素材。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理论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目前被审查通过的教材版本中最贴近实际的一个,STS 教育渗透较深。教材关注核心观念的建构过程,改变原来过分强调事实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同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如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就通过一系列定量实验活动来强化“实验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方法之一,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研究的灵魂。教材用大量的图片和语言的描述展示了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前沿、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增进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对化学学科的创造性与实用性的赞赏,不断提升“化学价值观”。
《化学反应原理》是为学习理科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该模块,不仅能完善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体系,而且能使这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在不断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树立研究化学的志向。《化学反应原理》所蕴含的学科观念是丰富的、多元的,教师只要选择出最适宜渗透的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能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强烈感受并建立相应的观念。
二、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不能立足在一小节、一课时上,而应就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的单元设计,通过一个相对连续的阶段来建构观念。教师对教材本身要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统领课程单元的观念,以此为核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将贯穿于教学单元的化学观念随教学进度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然后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逐一建构。这样既保证了每一教学单元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化学观念作为起导向作用的单元目标,每一节课又有不同层次的、具体的、易操作的基本理解作为起执行作用的课时目标,使化学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采用“专题―单元”式结构,共设 3 个专题 10个单元,内容基本按照课程标准的3个主题顺序安排。课程主题是课程内容的“脉络”,学科观念是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审视各课程单元,观念的连续性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来。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原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做深入的思考与统筹的安排,并以对学生观念层面的理解为目标来统整相关的问题及活动程序。以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围绕化学平衡常数,建立了水的离子积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等概念;利用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分析了外界条件对水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这种从单一到复杂的内容体系,联系紧密、层层深入,除了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微粒观、平衡观、定量观系统地分析问题,一步步揭示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实质。
2.创设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学科观念的形成是在活动中发生、在交流合作中激荡、在反思实践中生成的。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不仅是促进知识向深层次观念发展的主要途径,也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复杂的行为表现。活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或是实验探究结合数据处理分析,也可以是课后的调查类活动。教师要及时把握实际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观察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推测其观念的建构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
例如实验活动是过程方法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中和滴定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等实验活动,通过设计并实施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实验数据的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和线图化处理等,提升了学生对于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教材为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信息,如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都是结合数据分析呈现;设置了定量研究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这些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是学生个体理解、感受事实及其概念形成过程的质的转变。
3.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情境设计。
情境教学所选择的材料信息应以一定的化学知识点为依托,可以是日常生活常识,或是与社会事件相关内容,或是一段化学小史。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并能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应用观念的情境中认识观念的功能和价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设计情境,分析学生原有观念与将要建构的新观念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无论作为未来社会的普通公民还是化学专业人员,在思考化学与技术、自然、社会关系的问题时都能够自觉地根据化学基本原理乃至由此抽象出的哲学原则做出理智的决策,而不是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5.
[2] 张毅强.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0.
[摘要]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确保医院对成本进行全面控制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和机遇,医院能否恰当的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已成为医院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败的关键,这同时也是医院目前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就医院成本核算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成本核算医院成本
1.医院成本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规范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成本构成要素、成本资料收集方法、单位成本计算方法。其中成本构成要素的确定取决于研究目的、分析重点、分析时间和医院的情况等,单位成本的计算要考虑到项目的不同类型。在我国医院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管理费用的分摊问题、成本核算数据与财务数据间的匹配问题、内部定价规则的制定问题、间接费用分配的问题等都与经典理论不相符,从而导致了核算方法与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相差很远,成本核算结果说服力并不强。
1.2成本核算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原来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新成立的部门(成本核算部门)基本没有大的关系,两者之间只是相关数字之间的提供与合作关系。在医院的正常经营中,财务部门无形中充当了一个出纳的角色,医院两个经济管理部门的存在,矛盾就自然会产生。成本核算部门已经意识到自己应担当起医院经济管理的重任,但此时经济管理的基础数据、管理思路等都已被经济管理部门所掌握,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运行机制。于是,在医院的整体经济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部门之间合作困难的尴尬局面。
1.3缺乏医院成本会计制度的支撑
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成本核算项目众多,难度较大,过程繁多,并且这是手工操作不可能进行的。此外,成本核算所需数据只能从财务账目及报表上间接获取,甚至需要建立新帐、从头统计才能获得,这也恰是不利于成本核算在医院应用的重要因素。
2、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2.1成本核算原则
一贯性原则: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成本核算方法一经采用,中间不得变更。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1)卫生材料、其他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均按实际成本计价。(2)对制剂室加工的产品按实际成本计算。(3)固定资产折旧按历史成本和规定的使用年限计提。
权责发生制原则:本期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确认是否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
成本分期原则:按月、季、年核算。
配比性原则:(1)某科室收入必须与该科室成本费用相配比。(2)某会计期间收人必须与该期成本费用相配比。
2.2医疗成本主要是指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可以直接计入医疗支出的费用,是科室自身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直接计入科室成本。间接成本是临床科室接受其他科室分摊的费用,按受益的原则,将行政、后勤等部门发生的费用向临床、医技科室分摊。
2.3医疗收入主要是指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
由于医疗服务项目的特殊性,有些病种的诊疗需要多个医疗科室相互合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病人及时、准确地治疗,所以最终出现收入成果的分成,按一定的比例分别计入相关科室。直接收入是执行科室直接为病人服务所收取的挂号费、诊疗费、治疗费、护理费、材料费、床位费等。间接收入是科室为临床科室病人提供的各项检查、治疗按一定的比例分成的收入。因为医疗服务不可能由一个科室单独完成,所以势必会出现最终分成问题。因此,检验、放射、B超、病理、手术和麻醉等科室的业务收入,按一定比例计入各科室收入。
3、医院成本核算的流程和对策
3.1前期调研阶段
首先医院成立成本核算实施小组,着手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对全院主要科室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中我们应该了解到医院各科室的管理现状,对实施成本核算的想法以及医院开展成本核算所面临的基础环境,然后召集物资、供应、采购、人事和财务科人员召开成本核算动员大会、接下来召开成本核算总结会议和成本核算工作的汇报会议,确立出成本核算的实施方案和原则。
3.2成立工作小组
为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核算系统,由财务科长、核算会计人员组成成本核算工作小组。对全院工作人员的工资、资金、物资、药材、低值易耗品、房屋设备折旧、维修、运输、差旅费和办公费用等进行全成本核算。医院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做好全员宣传动员工作,使成本管理工作成为广大职工的一种良好习惯。
3.3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是医院建立成本核算制度的保障。制定房屋设备折旧、药品试剂的使用、材料水电消耗和人员工资、奖金等一系列制度,并制定具体的成本管理实施办法和成本核算的方法,以便在具体实践中有据可依,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核算科室的统计汇总工作,根据汇总的基础资料,归集、计算、分析各科室的成本,每月产生各类成本报表,并进行成本分析。编制成本核算分析报告,找出专项治理的问题的在,制定专项管理考核制度,真正起到成本核算的作用。
3.4建立成本分析报告和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词: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长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13-03
在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下,高校的立校之本依赖于人才质量,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因此,高校建立一支水平高、素质高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不仅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步骤和重要途径。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概述
1.团队。最初在企业管理中诞生出了团队的概念,也就是说“团队”一词属于管理学概念。具体含义指的是由管理层和员工共同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中每位成员均拥有一定的技能、知识、信息以及其他资源,团结一致,协同合作,达到最初的目标。同时,团队具有如下特点:首要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是一个共同体;其次就是在团队中每个团员均要发挥作用;再次就是有一个共同目标;最后一点就是团队成员协同工作以完成共同目标。
2.教学团队。基于团队的理解和阐述,我们可以将教学团队概括如下:教学团队指的是由学术水平和造诣较高的教授专家带头,以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学质量为共同目标,并且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其中,组成人员主要为教师和教辅人员,知识和能力互补,彼此共同承担责任,分工明确,团结合作。作为一个教学团队,应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业务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几个方面着重建设。(1)学历结构:不仅是教学团队中检验和衡量其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指标,同时还体现出了团队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当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据的比例。每一个教学团队追逐的目标就是构成高学历的团队成员。(2)年龄结构:直接反应了教学团队整体的战斗力和活力,也是体现教学团队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体征。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中所包括的团员的年龄以及各个年龄段所占据的比例。(3)职称结构:直接反映出了团队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具体指的是团队成员在教学团队中所占据的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比例。(4)业务能力结构:指的是教学团队成员中科研、教学和创新能力。以所担任的课程数量、所承担的课题质量以及的数量作为具体的衡量标准。(5)综合素质结构:用来要求团队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拥有做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些因素容易在团队中忽视,但是也是建设团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至此,我们可以给出高校教学团队的具体概念:即由大学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作为共同目标,根据合理的年龄结构、适当人数、专长特点等,产生对教学效果好、影响高的制约因素,并且共同承担教学责任、技能互补的基层学术组织。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其首要前提就是要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只有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规划,才是工作动力得以激发和产生的主要源泉。实践证明,具有优越性的目标设置就是目标激励的方式,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成绩,而且教师们一旦接受了较为困难的目标,将会发挥出比自身更高的工作绩效。在团队建设中,一定要预先设置一个总体目标,来鼓励团员们共同奋斗,同时诱发成员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地将团队建设的整体目标与个人的奋斗目标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的荣誉感。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
在“双创教育”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尤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许多发展机遇与挑战。它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办学模式日趋灵活和日常工作管理更加精准。作为行政基层组织的办公室在高校教育教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教学、科研、宣传、资产管理、综合治理和党政管理等直接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更是为基层教学组织落实学校各项工作任务、为本院师生处理各种事务的基础窗口。它也是学校管理理念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存在一些问题,如办公室规章制度不健全,办公室人员职责不明,管理觉悟不高和管理理念不先进等,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建设情况更加糟糕。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二级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运转和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业综合测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以及上级部门进行的各种专项专题调研调查等。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下地方高校院级办公室工作,促进专业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持续发展,更高效地为学校、学院建设和发展服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一、二级学院办公室职责功能
根据二级学院作用与地位,其办公室职能:日常事务管理、政治学习和参谋助手等。
(一)学院常规事务管理与安排职能。学院办公室直接衔接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全院师生员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各种类型的教学改革、综合测评和专项评比等活动日益增多,许多工作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和涉及部门多。因此,办公室需要合理统筹各种事务,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妥善安排好日常事务。同时,二级学院本身也有一些会务、教师进修访学、教师招聘解聘等工作开展,于是办公室必须做好年度、学期工作计划,避免冲突,影响正常院务工作。
(二)政治学习职能。院办公室工作是为领导和教师服务的,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主阵地。所以院办公室人员必须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党的教育方针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觉悟、思想素养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办公室要成为全院师生学习党的政策法规、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向广大师生员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三)综合服务职能。办公室是二级学院一个特殊的综合服务平台,承担着学院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人事、党政管理和对外联络等十几项管理工作。服务是其核心的职能,也是办公室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办公室要与时俱进,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模式,为领导和师生员工排忧解难。
(四)参谋协调职能。院办公室工作是院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对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实效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根据各种评估的要求,及时收集、检查评估资料的保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但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做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参与不决策”。其次,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处理把握各种事务和各项工作的内在关联,减少部门间、领导与教师间、师生间误会,促进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自觉合作和密切配合。
二、加强二级学院办公室人员的思想政治,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办公室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低与办公室办事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密不可分。因此,我认为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乐于奉献,热心办公室管理工作。高等学校工作重点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学校发展和建设的主要贡献者。他们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和人才津贴等处于优先考虑序列。与之相比,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声誉、地位、待遇和受重视程度等都远远不及他们,并且悬殊差别较大。如果没有坚定的思想政治觉悟,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热爱情怀,很容易动摇自己热爱本职岗位的初心,无法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若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也不可能积极主动、脚踏实地地干好办公室工作。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首要是安心热爱本职工作,才能认真办事,工作井然有序,不浮躁。另外,要淡泊名利,不计功名,才能礼貌待人,谦虚和蔼,竭诚为教师、学生服务。
(二)敢于坚持原则和灵活处理复杂事物的政治素养。二级学院办公室是基层教学单位的“门户”和“窗口”,它要与上级职能部门、其它二级学院、本院师生员工以及社会人员包括学生家长亲属等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群体打交道。他们学历结构差异大、资历深浅不一、性格迥异和思维方式不一样,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他们提出的一些工作要求有时违反学校校纪校规,违背办事流程。这就需要办公人员掌握学校政策,按规矩办事的工作作风,又要礼貌待人,善于倾听不同意见,消除误会的能力,以赢得各方人员的支持和理解。
(三)具备较强的工作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高等院校二级学院办公室是一个综合协调部门,它在履行职责时要与多个上级职能部门打交道,如教务处、科技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中心、宣传部、人事处和学生工作部门等。工作头绪多,关系错综复杂,内容繁杂,既有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又有办事、行政后勤等工作。因此,需要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熟知k事流程,既要把上级部门的会议精神和各种指示传达给本院的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更要将本部门在办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如实、恰当地反映给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日常工作时间,把分管的如院内设备维修、综合治理、物资采购领发保管、外事接待、日常事务的处理、后勤保障、员工福利、清洁卫生的安排等工作组织好、处理好。这就要求办公室人员工作思维清晰,目标明确,管理科学,业务能力强和协调能力好,才能促进办公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
(四)驾驭现代文秘工作的能力。办公室人员除具备上述能力外,还要有口头表达能力。办公室工作多半是工作汇报、转达会议文件精神、接人待客和协调沟通等。因此,表达清楚是办公室人员的必然要求;其次,办公室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写作实践能力。会议总结材料、设备购置申请、对外联系公函和宣传信息等各种书面材料都需要办公室人员起草、制定和审校。这些就要求办公室人员平时多收集资料,多参加本院教学、科研、专业评估和学团等各种活动,及时全面了解本院整体建设和发展情况。另外,还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办公室办公的自动化和网络化。一些材料、文件、视频和教学各环节中检查的影像资料等需在院部网站上。因此,办公室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二级学院办学实效向外宣传的必然要求。
三、 结束语
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内容杂、事情多。它涉及到教学、科研、学团、人事和学生管理等部门工作。强化办公室职责,加强办公室人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业务管理水平,才能使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有条不紊,办事高效,才能使办公室成为领导放心和师生满意的基层行政组织。
【参考文献】
[1]赖华红.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与建设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