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科学研究生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特点 研究生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学科特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管理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l)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作为管理学里的基础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其诞生就呈现出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如现代数学的发展为研究复杂性管理问题提供了方法与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现代心理学为人因工程提供了研究手段。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要组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其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同时还需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其学科的发展与科学研究也需要综合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
2)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体系的基础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工程方法的结合,其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其它领域尤其是工程科学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使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拓展性。例如,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现代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都在工业工程的研究问题中得到很好的综合应用,其研究领域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政府部门。
3)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的基础学科,为其它管理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与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例如工业工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生产率与优化资源配置,对各种生产要素统筹分析、合理配置,促进系统协调有效的运行,追求系统整体优化。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是一个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产业应用的纯方法或理论研究,是与这些特征不相容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优化管理效率。而管理科学专业则是以数学、经济学及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去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方向。其复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工程技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掌握,才能大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合。管理能力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等特点很明显的复合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生产相结合、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性、创新性和创业性复合。专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开拓能力。
高校有责任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
三、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特色学科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导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将有效整合这些要素,协调作用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因此一定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是指导方向,课程设置是主体框架,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培养能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性和应用性。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主干课程因专业而有所差异,如工业工程专业可以设置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课程;课程体系还应该包括方法论课程,如系统工程、决策方法和模型、预测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是指论文选题紧扣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沿,追踪研究热点并结合中国工程、技术、管理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题报告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中期报告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位论文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2)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承载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生创新成果和造就学术大师的前提,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环节。加强学科建设就是要培养一些特色学科。只有形成特色学科,才能实现特色教育,从而体现出整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如重庆理工大学围绕“理工+经管”建设特色学科,形成车辆工程、机械装备、材料科学、电子及自动化、会计、经济管理等特色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3)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学科交融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实训企业化。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大量的实验实习环节搬到实践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指导老师,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
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化、创业方向多元化。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对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创业教学模块融合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几个方向突破,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
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充分利用教学基地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教师,进而改进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创业、经营管理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岗位(职位)管理实践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加入教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带动和促进创新创业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④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多样化、学生体验主导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学生体验主导”方式,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场景模拟、企业运作模拟、企业角色模拟等形式,将创业教育与科学知识、管理能力相互渗透。尤其是案例教学形式多样,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会得到显著提高。
⑤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产学互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原则,鼓励教师将科研应用于实践,到企业兼职,再反过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另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启发和鼓舞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⑥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服务化、评估反馈循环化。将学生和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与教学评估反馈紧密结合,转变教学的“管理”功能,增强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计划-执行-评估-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总结经验、剖析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结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宽、分布广、招生多,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其学科特点与人才定位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基金: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3201)以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03002、102309)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78.
[2]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管理学报.2005,2(1).1-3.
[3]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142-145.
[4]张凤,李爱华.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4).151-152.
[关键词] 科研评价;学科评价;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3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27-3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Hotspot Analysis of Subject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surement
Yang Ruixian Huang Nan Shi Feng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subject evaluation tends to be more and more diverse, including richer research hotspots and methods. From the measuremen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expounded in specific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of subject evaluation, and analyzed the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subject evaluation in recent years, hoping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fields related to subject evalua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 measurement analysis
1 引言
学科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期间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愈发重视学科评价研究工作。从专门评估机构的建立到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等都充分体现了科学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迄今为止,在学科评价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早已提出了较为成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本文旨在从计量分析视角下,比较国内外学科评价研究现状与热点,为学科评价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国内外学科评价发展现状
2.1 国外学科评价发展现状
世界上较早开展学科排名的国家是英国、美国和德国,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是最早开始学科和高校排名工作的机构之一,也是国外学科评价工作的代表。英美德三国在学科评价方面的特点如表1所示。
除了一些机构对学科评价发展做出的贡献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学者们在计量方法研究及其在科学评价上的应用陆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Weinberg等采取计量学的方法,提出了选择标准与优先范围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标准对原子能科学等学科实施了定性评价[1]。荷兰Laiden大学科学研究中心(CWTS)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映射了农业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情况[2]。21世纪以来,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的专家开始对可持续农业学等学科进行评价[1]。
2.2 国内学科评价发展现状
我国学科评价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展开的,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分别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价和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评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以政府为主体开展评价的,有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上海教育评估事务所、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上海教育评估院、广东省教育评估中心等,其共同特点是以评价体现政府意志,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服务[3]。例如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价所发表的学科排名,涵盖了国内除军事学门类之外的80个一级学科,是首个由权威教育评估机构发表的学科排名。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评价代表。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凭借其独创的方法,成功解决了类型不同的大学与不同学科之间比较的问题[4];网大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从考生择校的角度撰写,包含4个一级和6个二级指标。此外,2004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教授课题组与中国青年报合作了《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等一系列评估结果,进一步深化了学科评价研究工作[5]。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刘念才教授团队,采用研究成果和学术表现力作为评估指标,对全球一流大学进行对比分析[6]。浙江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重点关注大学的综合实力,引入国际活力一级指标是其独有特点[7]。
另外,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网站,得到我国有关学科评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资助共三项,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刘念才于2006年获得批准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世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与学科评价:科学计量学的视角”、山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李长玲于2011年获得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学科评价研究”和新乡医学院的刘雪立于2015年获得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影响因子缺陷的多维度矫正与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也立项资助一项课题――“学科主题演进深度挖掘研究”,该课题的研究也属于学科评价研究的范畴。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对学科评价的立项研究在2006年以前寥寥无几,近几年才出现该方面的研究。学科评价研究主要聚焦方法和实践两个方面,有些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有些则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还有的针对世界大学评价实践开展应用研究。这些项目均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管理科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的融合;二是符合现实需要,除了理论研究,还涉及到了实证研究,使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于社会。
3 国内外学科评价研究热点
3.1 国外学科评价主要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对于学科评价的研究比较广泛,且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按其目的,可以将学科评价研究的热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2]。
3.1.1 学科排名。对大学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分别进行排名,注重展示专业实力。例如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表的大学专业排行榜,专注于高校学科实力的排名。
3.1.2 科学映射。该类学科评价映射不同学科发展方向,显示了学科知识结构。例如荷兰Laiden大学科学研究中心(CWTS)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映射学科领域展开情况[2]。
3.1.3 发展态势。该类学科评价注重考察学科发展水平等指标,展望学科前沿动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就开始对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评测。
3.1.4 管理科学基金。该类学科评价被资助机构用来评估基金利用效率和制订基金分配方案。评价旨在制定学科未来发展策略,明_未来核心资助方向。
3.1.5 确立科技发展规划。该类学科评价主要用于确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的优先级。在1985年,温伯格(Weinberg)等提出科学选择标准和学科优先领域评价体系,对确立学科发展规划有积极作用[1]。
3.2 国内学科评价主要研究热点
目前,国内学者对学科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 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该方面研究者众多,例如浙江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在分析国内外大学评价和学科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8]。
3.2.2 学科评价方法。该方面也是当今学科评价研究的热点,例如李岩伟[9]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开展学科评价的研究工作,为学科评价提供数据获取渠道和评比参考依据;董琳[10]分析了文献计量方法在学科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2.3 学科评价实践。学科评价实践侧重对大学和学科进行评价和排名。例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从考生择校等角度提供决策信息支持。此外,每年中国大学与学科专业评价、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等一系列研究报告。
4 计量视角下的学科评价研究方法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当前学科评价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定性评价主要有深度访谈、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定量评价主要有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当前学科评价领域应用较多的几种定量评价方法。
4.1 文献计量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的学科评价,是运用大量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以文献体系和计量特点为研究对象,对文献进行的多层次研究[1]。
4.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分析由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反映各个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各式各样的关系,是对关系结构和属性进行分析的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和方法。
4.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当今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根主要据各聚类的特点,对大量的样品进行分类,没有历史模式可以借鉴,即没有经验的知识储备。
4.4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也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数据挖掘是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决策支持过程,它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和归纳,并获得所需的各种评价信息。
4.5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揭示社会实验结果的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的输出与输入都包含非精确的指标,是DEA的一个优势。
4.6 态势分析法
态势分析法即SWOT分析法,以前多用于企业多元信息分析领域。SWOT分析法是把企业的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地概括,从而深入研究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并为提高企业的效益提供决策支持。
4.7 可视化方法
可视化方法可以把抽象的数据信息用形象的图形表达出来。研究者可以清晰且直观地观测到其所计算的结果,并利用人类天生的视觉机能来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可以充分利用人脑和计算机这两个强大的处理系统。
5 结语
不可否认,学科评价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科评价是对一个国家总体教育水平高低的监督与认同,且对考生决策、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帮助极大。先进且完善的学科评价方法对学科评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与国外研究相比,学科评价研究的水平较低、研究热点较少、研究方法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与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愈发重视,再加上研究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国学科评价研究工作在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淑娟,董月玲,王晓丽.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学科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21-25.
[2] 董琳,刘清.国外学科评价及其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研究[J].理论与探索,2008(1):37-40.
[3] 陈何芳,孙丽娟.中外高校学科评价现状比较[J].大学(学术版),2012(8):61-67.
[4] 武书连.2014年中国大学100强排行榜[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3):22-24.
[5] 邱均平.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和做法[J].评价与管理,2004(3):31-40.
[6] 刘念才.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9-24.
[7] 浙江大学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大学评价和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J].评价与管理,2005(1):32-42.
[8] 牛艳梅.高校学科发展绩效评价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关键词]管理学 研究范式 反思 新导向 分析
一、范式的内涵及其对于管理学研究的意义
范式指的是长久所形成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规范等,这些是被社会研究全体公认的,关于价值、信仰以及技术三者的总和。它对于管理学研究起到一定作用,这种作用是制约式的,体现在研究者所选择的范式立场会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也会影响研究的价值和可信度。因此,在管理学研究中采用范式,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缺乏范式,其研究的合理性或受到一定的质疑。
二、当前我国在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选题上,我国管理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文本主义、关门主义和纵向主义。文本主义体现在不注重对问题的实际思考,而是一味延伸西方言论,提出的数据和理论缺乏信服度,影响力不强,语言拖沓,但是实际提炼的科学问题很少。关门主义主要是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涉及的圈子窄,研究者几乎都是在确定研究题目之后闭门研究,导致研究成果具有主观性和不全面性,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不大。纵向主义则是我国的企业界与学术界之间互动少,因此,其研究缺乏一定的方向,没有企业的支撑和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其研究领域不宽。
第二,在选择文献的时候,没有全面了解,因为很多文献具有重复性,交叉现象普遍。年代久远的文献也采用,造成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在研究中没有可信的分析,很多成果都呈现出重复性和倒退性。研究者之间没有互相分享和交流成果,一般不引用同行研究者的资料。在评价成果的问题上,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不利于规范管理成果。
第三,管理学研究缺乏创新性。管理学研究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在研究领域中对于学科设置和专业划分等,其基调都基本一致。高校中所设置的课程和专业雷同现象常见。因此缺乏一种差异化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导致了人才缺乏应有的专业思想和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在进行实践指导时,管理界往往给出共同的基础理论、思想或者基本的语言词汇等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质量低下,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生命力,不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管理学研究中逻辑性不强。主要体现在:研究的成果中没有体现逻辑性。目前我国在管理学研究工作中虽然加强了假设和实证方法的确立,但是在撰写理论从建立到成果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缺失。在研究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合理技术方法的应用是确保研究成果科学和强逻辑性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中,不注重提出假设和问题、分析文献和理论等的技术方法的应用,只是局限在表面描述和自我主张的境况下,本末倒置前期的简单分析和后期的具体实证,因此,研究的成果不科学。逻辑性不强还体现在注重轻视研究、思考和批判,重视写作、引用和阅读上,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其评论的成果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第五,很多管理学研究虚置哲学基础。因为参与管理学研究涉及到很庞大的研究队伍,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以及博士后,还有比例最大的专业研究人员等,由于在这庞杂的人员队伍中,其基础不一致,且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尤其是哲学基础严重缺失,在这方面基本上是不合格的,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成果中,很多研究都是证明真实性,而缺乏证实伪造性的研究,但是在西方国家,很多研究学者都将精力投放在哲学基础的建立上,学校中的教师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和进行哲学训练,因此,归根到底,我国在管理学研究上哲学基础的缺失,实际上也是教育的缺失。
第六,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在应用上也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其分析数据的方法的是否科学合理,缺乏一定的检讨。尤其是一些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往往不注重对研究者所研究项目特点和其技术专长进行考究,而是一味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这种问卷调查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其代表性就值得质疑,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最终研究成果的真实性等也存在着较多的缺陷,从而使得研究成果在应用时专业性严重缺失。其次,在研究中,没有创建良好的基础数据,或者是数据收集不足,没有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并且没有将事实的思路梳理清楚,导致其应用的不可靠性。最后,在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时,其集成度不高,对案例和经验的应用不注重。
三、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的思考
为了确保我国在管理学研究上不断前进,应该在反思的基础下,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变现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
首先,研究的主体是研究者,因此,应该首先从研究者入手,研究者需加强对民族利益的关注,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深入调查研究课题,尤其是注重其研究现状和展望,在研究时注重创新。我国的现代化管理是建立在文化及制度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引入西方的言论之前,应该加强对中国社会实际的探讨。在进行研究时,应该紧密联系中国管理实际,得出规律,并对理论进行升华。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学者应该尝试去解决存在的理论或者技术难题,在选题的时候不应一味满足外国企业或者期刊的要求,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扎扎实实做好研究工作。
其次,在研究时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管理科学和自然、社会等更具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科学实际上都具有一样的性质,是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下进行的,是对当展规律的一种体现。由于学科之间具有较高的共通性,因此,在管理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科的交叉应用,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综合性。例如,在研究区域生态过程中,虽然大部分设计到的是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等的问题,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区域生态的管理是必要的,因此,这就涉及到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和接轨。总的来说,管理学研究应该建立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集多种思想,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应该注重研究的创新,应该注意到,管理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社会学研究是不一样的,管理学研究应注重定性定量研究的结合和先后顺序的科学调整,总的来说,工程学的管理科学研究需加强定量分析,注重总结,并更多地注重数学语言的应用;而工商学的管理科学则应该注重在时间的基础上,加强对案例的研究和对试验的观察,并总结出规律。总之,应该用数据来证实事实,以增强其信服度。
四、我国在管理学研究中的新导向
首先需掌握科学方法,优化研究成果。把握管理学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更好地创造研究价值。从各种反思来看,我国目前管理学研究存在着各方面的缺失,其研究是多维的、曲折的,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作为研究者,应该掌握以下研究动向,扎实做好研究工作。从优化研究的选题,把握研究前沿,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创新研究路径,注重逻辑性的建立和优化成果的应用等方面,来促进我国的管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urton.I.Confounding Methodology and Method〔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1,22(1):171.
[2]张夏青.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21.
[3]成思危.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2005,(1).
[4]徐警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与范式转换〔J〕.学术论坛.2005,(12):201- 203.
李刚 1952年3月生,江苏邳县人,2001年任徐州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和党政管理工作。为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江苏省外语专业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
华桂宏 1966年6月出生,江苏姜堰人,博士,教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学科建设办公室、“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现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出版个人专著《有效供给与经济发展》等2部,发表《论金融现代化的性质》等学术论文50余篇。
江苏省无锡商业学校 江苏省无锡商业学校创建于1965年,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是一所培养商贸领域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占地1460亩,校舍总面积32万平方米,拥有25个多媒体教室及设备先进的试验室100余个。学院现有教职工780名,其中中高级以上职称250余人,在校学生12000余人。学院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办学,立足商业,突出职业,强化创业,服务就业,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三条“大学生创业教育街”,建有江苏教育超市、无锡精工装饰公司、梦之岛信息技术公司等多家“教学公司”,并与5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验实训基地。
张立今 1954年5月出生,安徽淮北人,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2000年9月到2004年12月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2005年1月份至今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先后获得淮北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二十多个荣誉称号。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合并成立的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安徽省首批被教育部批准的四所高职院校之一。学院现占地550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648人,各类在校生13815人。学院2003年、200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五年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名列前茅,连续四次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制度恢复,目前大学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巳经比较高,使我国教育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满足了人才需求。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一个新的台阶,其质量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研究生从规模上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教育结构和质量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满足现代化强国的教育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从2009年开始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以往研究生以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和专业并重方向转变,我国正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
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特别是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应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面向工程实践管理人才,因此其应具备必要的工程素养,才能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从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中,对管科研究生工程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原因加以分析,并对应对策略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二、管理类研究生工程素养教育必要性
工程素养是指人们在考虑工程问题、从事某项具体工程工作时所表现出的内在品质和作风,现代工程领域对工作人员的工程素养要求分为两类情况:一是对工程专业毕业的工程师的工程素质要求;二是对工程技术领域从事会计、管理、后勤服务等非工程师的工程素养要求P1。
所有的工程项目中,都包括工程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而且管理是工程技术实施好坏的关键所在,管理要与工程技术融合才能对其有效管理。不同的工程技术其特点不一样,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然而研究生毕业后面对各种工程管理问题,如本人所教物流专业学生,将要面临物流系统构建管理,运营运作管理,其中不但有物流设施设备相关构建和管理,还包括信息系统构建和管理。从大的方面来讲,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各种不同环境下,管理方法不同,但很多地方又有相同之处,管理者要具备必要的工程素养才能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不断地完善相应的管理最佳实践。因此有必要对管理类研究生进行有意识的工程素质教育,而这种素质教育应该蕴含在对管理类研究生开设的相关领域专业工程课程中。
三、管理类研究生工程素养培养内容
工程素养一般认为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12:(1)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5)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了解;(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终生学习的能力;(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非工程类专业一般认为对工程专业知识要求要浅显一些,文111结合制造业领域非工程类专业所需的工程素养有(1)全局意识。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产品开发与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同时又要兼顾产品开发与项目管理与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协调。(2)成本意识。企业员工必须从成本的角度去思考与管理。(3)质量意识。企业员工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影响着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质量意识是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应树立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质量强国”观念。(4)创新意识。制造业领域的创新素养应包含设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5)团队合作意识。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也可以提升个人能力,赢得发展的空间。
对管理类研究生来讲,工程素养主要进行如下能力培养:(1)工程生命周期管控能力:包括对产品、服务、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认识和项目计划,质量成本控制技术方法掌握和运用。(2)学习能力:对工程专业领域知识快速掌握理解能力,以及与之结合管理创新能力。(3)沟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和团队沟通合作能力。(4)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动手能力。还包括文档撰写,演讲稿制作等能力。
四、管理类研究生工程素养培养实践
笔者根据工程素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对讲授的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造,融人工程素养的教学内容,主要措施包括:
1.课程知识现代化:该课程由现代物流概论,信息系统开发和物流信息技术三部分组成。课程建设对现代物流概论和物流信息技术部分进行了扩充和完善。在现代物流概论中,扩充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整合,企业竞争战略和战略实施与供应链战略间的关系,企业信息系统的组成等内容。对物流信息技术,增加了物流信息标准GS1和物联网等新内容。对信息系统开发部分,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将原来的经典开发方法改为现代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并增加诸如极限编程等新的开发方法,使课程知识跟得上当今步伐。
2.理论与案例结合:课程中的信息系统开发是该课程的主体部分,也是偏工程的教学内容,课程采用理论讲解加案例分析,使学生先学习软件开发相关理论知识,如软件生命周期、开发过程、质量保证、团队管理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案例讲解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使学生能够对软件工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工程生命周期管控的理解。
3.分组:将学生进行分组,课堂上对一些知识点以分组方式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设置一些课堂实验,以分组方式完成,培养学生沟通和合作能力。
4.作业:安排2~3次作业,作业以分组方式完成。作业内容围绕新的信息技术调研(如物联网、云计算、S0A等)、信息系统调研(如电子商务系统)、信息系统开发等内容展开,学生提交的作业包括报告、演讲稿和软件,并对成果进行演讲。使学生尝试以团队方式完成一项任务,培养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这些正是基本的工程素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我们应该看到,工程素养不能靠一两门课程就能培养出来,需要多门工程类课程,并辅以工程实践,学生自身努力学习和探索,才能培育出来,这是一个长周期过程。然而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特别在管科研究生的工程素养培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五、管理类研究生工程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在我国,管理类学生在工程方面缺乏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普遍感到陌生和畏惧,因此在工程素养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1.重视程度不高。针对管科类学生开设的工程类课程比较少,而且开设课程一般为非核心课程。即使为核心课程,也不受学生欢迎,因为学生长期缺乏工程方面培养,对工程类课程要么不感兴趣,要么觉得比较难掌握。从而使学生缺乏解决问题这一基本工程素养。
2.缺乏必要的师资。目前高校教师以研究型为主,与产业呈现脱节状态,管理类尤其严重。教师不少一直在研究机构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又在学校从事研究工作,没有实际工程经验,从事的研究工作与实际工程缺乏紧密结合,与企业缺乏实质合作关系,本身工程素养缺乏。
3.考核机制偏离。目前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专业学位占比逐年增加占到近80%。对专业学位学生培养还有诸多问题,表现为培养目标偏移,课程设置趋同,师资欠缺和评价标准有待调整pi。究其根本,学校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对教师考核以学术研究为主,学术研究型教师主导的学校,对学生考核只能以发表文章形式考核学生,作为毕业标准。因此学生对于课程学习,多以应付过关为主,主要精力用于,以满足毕业要求。在这种机制下,同时任课老师也不能过分强调工程素养教育,只能降低对学生这方面要求。
六、管理类研究生工程素养教育思考
现行高校以学术为导向的机制下,工程素养培养在工程技术方面研究生培养都难以突出,对于管理科学类就更加困难,只有随着研究生学位制度改革而推进。研究生学位制度改革首要的是对高校现行体制改革,只有在教师考核学术和专业并重的情况下,使产学研真正能够结合,才能真正使对学生的考核学术和专业并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多样化,进而推动学生考核机制变革,推动学生工程素养的培育。
同时应该看到我国产业目前来讲技术水准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有待调整,无论在工程技术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在世界同行产业还比较落后,很多情况下不足以支持研究生专业教育。但也应看到,我国产业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着内在的动力,也为研究生工程素养培养提高了必要的环境。加上国家政策扶持,相信在未来十年将有巨大转变。
七、总结
本文从管科类研究生工程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人手,研究了管科类学生工程素养教育的内涵,进而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分析其推进的难点并给出了其中根本原因所在。总之,推进管科类研究生工程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对现行高校教育体制进行根本变革,使产业月教学科研能够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研究生工程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