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运营的核心要素

媒介运营的核心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介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介运营的核心要素

媒介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1篇

问题症结与解决思路

目前,我国付费频道的商业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完全依赖收视费,难以获得用户认可;排斥商业广告,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缺少覆盖面和影响力,多元经营刚刚起步;渠道单一,仅在有线数字电视上传输覆盖,在其他渠道如卫星电视、IPTV、移动电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上难以看到付费频道的身影;产业链各环节存在分歧,缺乏联动。

结合我国付费频道的发展现状、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参考国外付费频道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的付费频道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应遵从以下发展思路:

第一,分类、分层运营。付费频道运营商可结合自身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频道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大众频道以收视费为主;分众频道靠优质锁定忠实用户;小众频道开发衍生收入,多种模式并存,由市场来检测哪种模式合理,而不应事先人为设置框架。

第二,整合经营。以频道为经营平台,除收视费外,将广告、活动、衍生经营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利用专业化特色和电视的影响力打造多元经营平台,以产生更多收入。

第三。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必须打通内容提供、集成、传输到终端的一切环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联合,彼此协调形成合力。

第四,开拓多种渠道。付费频道可以尝试向多种渠道拓展,包括传统开路频道、互联网、手机、IPTV、移动电视等,从而赢取最大数量的目标用户,弥补收视费不足而导致的频道难以正常运转的问题。

第五,内容产品化。实现多次销售。付费频道可以对节目进行再开发与再利用,打造内容产品进行多次销售。

四种商业模式

基于上述总体思路,我们为付费频道的发展设计了四种商业模式

模式1 频道收视费模式

核心要素 打造精品内容

频道收费模式,即用户为自己的收视行为进行付费,可选择按月或按次付费,是最基础、最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首先需要打造精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专业性、原创性等特点,奠定市场拓展基础。同时,还要培养用户的使用和消费习惯。频道收费模式所适合的节目类型包括:受众层面广泛的影视类、综合性体育类节目;戏曲、专业体育项目等细分化、小众化的节目类型。

频道收费模式的整体经营思路包括:第一,合理定价,完善价格促销系统,丰富收费方式,如按次、随需点播、包月等;用户既可以购买单个频道,也可购买频道组合,后者还可获得相应优惠。第二,对零散的节目内容进行主题化整合,使得同类节目之间相互带动,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服务进行拥绑销售。第三,加强与终端用户交流,提升服务品质

发展频道收费模式,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重视用户市场调研,了解用户需求。其次,整合渠道,利川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模式2 “内容+广告”模式

核心要素 广告关联性

内容+广告模式,即在付费频道经营中适当引入商业广告,形成付费频道的收入来源。

广告对于付费频道是必须的。首先,广告一直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次,从国外付费频道发展经验来看,广告与付费并不排斥,像美国天气频道这样的专业付费频道,其中的广告时间占节日内容的25%左右。因此,在付费频道的发展过程中,不能没有广告。

因为付费频道为有偿收看,所以,在内容+广告模式的经营中,需要注意广告与节目内容相结合,首先,广告要适度,不能够影响节目观看。其二,广告与节目内容要有较高的粘合度,保证观众在观看到广告时,不会产生过分的排斥感。第三,付费频道的广告应以软广告、标版、贴牌角标、冠名以及与节日内容相关、有信息价值的广告为主。第四,广告产品必须是与日常消费及生活贴近的、大众化的,如美容、孕育、房产、汽车、旅游等,与消费市场贴近度高,更容易被植入节目中,也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在广告经营方面,应注意对广告主进行选择,各种广告方式均可尝试。广告形式以冠名、植入、擘题节日等为主,以完全的硬广为辅,能够让受众在观看节日时,了解到产品的信息内容,并且对产品特性有直观感受,还可通过看广告减免收视费等方式,让用户自主选择收看广告。另外,还可与网络服务商分成,带动网络服务商的积极性。

在运作过程中,内容+广告模式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提高内容品质,这是频道发展的根基,也是广告经营顺利实现的根基;广告时长、类型比例需控制,并非越多越好,应注意广告编排的科学性;对那些收视费较高的频道,不适合开发商业广告,以免引发观众的不满情绪;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培育广告主市场,选择优质、与节目内容关联度高的广告主。

模式3 内容集成模式

核心要素 基于用户关系的巧妙编排

内容集成模式,即付费频道运营商打散直播频道的播放模式,通过对直播频道和其他节目内容的重新编辑和编排,将内容重新打包集成,强调用户互动、主动推送和内容关联,增强用户体验,形成全新的内容和播放模式,使得经营方式向多种渠道拓展,从而获得更多用户价值和经济效益。

媒介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手机媒体 3G 文化产业 价值链

我国2000年在“十五”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从内容结构上大体可分为教育、科技、媒体、艺术和旅游等五个方面,这是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五大要素和支柱。其中媒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传媒为主要形式,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报刊、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业等产业形式。①因此,作为新兴媒体,手机媒体可归属为文化产业范畴,属于新媒体、文化产业、媒体产业研究的交叉性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产业的经济视角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新技术要素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影响与推动,而这种技术要素将成为主导未来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1947年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阿多诺(Adorno)与霍克海默(Hoc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指出其特指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以及从事文化服务的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和社会机构)。据此产业定义,日本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就已占GDP的18%,仅次于制造业成为该国第二大经济支柱。②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本世纪初政府才正式提出了这一产业概念,而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研究。祁述裕、韩骏伟(2006)撰文指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③而手机媒体文化产业是指围绕手机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平台进行的文化产品生产、消费形成的产业体系,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行业、网络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是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代表,从产业特色及发展潜力看,将成为未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在外延上,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可分为手机短信文化、出版文化、游戏文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商务文化、生活文化等多种形式,随着手机媒介功能和产品形式的拓展,手机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迅速,呈现多元性、灵活性。总体上看,该产业体系当前处于形成与发展初期,新技术、新产业形式引起产业资源整合及产业链重构,成为变化的最大动因。新技术动力尤以3G的广泛应用为代表。

3G即指正在广泛推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大容量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高速无线上网、即时视频通话、影视在线播放、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这种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极大地拓展手机媒介文化产品形式、文化消费的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增值空间、用户的数量以及相关多产业的融合度。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放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G业务的经营许可,这标志着移动通信服务进入了“3G”时代,由传统语音服务向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服务转变。手机媒体文化产业也乘此东风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该产业发展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获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3G的带动下产业进入投资高峰期,2009年~2010年电信运营商对3G投资达2800亿元左右。2010年我国3G用户达到2520万户,半年增长率即达约90%。通过通信业、网络业、文化业等不同产业的融合,依托移动通信平台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手机文化产业也相应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专家预计,3G的建设在未来几年内能拉动两三万亿元的社会投资,考虑到其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等领域的影响,预计将会带来10万亿元的经济增长。④

与国外差距大。我国媒体文化产业总体上与国外差距较大。在规模上,我国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2.6%,而美国、英国该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10%;在竞争力上,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日本的38%。3G在我国也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2009年国内3G手机总销量虽然突破500万台,但与中国3G用户规模1500万相比,仅为三分之一,很大程度上还是低端市场占据主流,而资费过高是3G在内地发展的一大阻力。在同国际产业巨头竞争时,这种差距使我国手机媒体文化产业面临更多困难,需要依靠大手笔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赶超。⑤

产业体系尚不成熟。作为新兴媒体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我们缺乏与国外媒体文化产业集团抗衡的超级综合性产业集团;在资源配置上,我们有待优化国内外媒体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动荡的状态,生产与消费形式、盈利模式、利润分配及价值链各环节都尚未成熟,抗风险能力差;人力资源上缺乏具有丰富经验和现代产业管理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发展更加依赖3G等新技术应用的推动。2010年中国社科院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新媒体的发展有赖于强大的技术作依托,一旦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3G)成功推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迎来大范围普及与发展。3G还将提升手机短信、电子出版、音乐下载、游戏等传统形式的手机信息服务和娱乐功能,进一步发挥在音乐、视频下载及在线播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拓展商务功能如手机营销等,大大增加利润增长点。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发展有其明显的技术依赖性特点,受到新技术应用推动力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用户开发空间和潜力巨大;由于新产品推广导致利益各方进行博弈,盈利和利润的重新分配,使其发展也易受到新技术应用导致的价值链重构、营销模式革新的影响。

3G技术应用对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利润增长点。虽然近年来手机文化产品主要局限于围绕以文字、静态图片为主的信息服务、手机报等产品形式进行开发,许多高端文化消费形式由于硬件、通信带宽的限制并未广泛应用起来。例如目前国内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由于硬件技术尚未有质的突破,用户较少、市场规模有限。而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3G技术的大范围成功推广,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会迎来大范围的发展和普及。同时,3G的应用将使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上网、手机游戏、视频下载、即时通信、移动支付等业务成为行业新引擎,成为3G时代最具增值潜力的业务拓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加快产业体系的建构与产业资源的整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结构及价值链理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产业价值链可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就手机媒体文化产业而言,在移动通信技术变革和多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移动增值业务的价值链实际上已经拓展为手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3年内,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的信息文化产业链,将拉动1.8万亿~2万亿元规模的社会投资。⑥手机媒体的业务形态将更加丰富多样,产业合作将更加成熟,盈利模式将趋于多元化。3G业务将使资金、人才、客户群等各种相关产业资源向优势区域和强势企业集中而因此重构产业价值链。

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关系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手机文化产业是当今“内容产业”、“创意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开发的各种手机文化产品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满足用户对信息、文化、娱乐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但创造了市场,而且也主导了产业发展。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用户主动性相比传统媒体文化产业更为明显,用户成为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主力军,并使手机文化产业运作过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合一的格局。产品形式是否能吸引用户也决定了产业利润实现与否,这些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对接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应用3G技术的主要策略

政府应适应3G技术特征对手机文化产业进行合理的价值导向和政策规制、竞争和垄断规制,制定有利于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战略与政策。在3G技术条件下,其高传输率、大容量的带宽为多种文化内容及形式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已经下降,而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更多来自于内容支持和业务创新。因此,手机媒体文化产业的接力棒逐渐移交到内容生产领域,其产业发展前提是重视“内容为王”、“专业制胜”的内在规律,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文化创新的产业实体。作为新兴产业,政府在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担当“引路人”角色的同时,还要做好“造桥人”:鼓励地方投资建立移动媒体文化产业孵化园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文化资源,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推动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集团化建设。

文化产业界应该及时适应3G技术变化,实施媒体文化创新工程,增强媒体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G技术作为一种高容量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技术特点上能够支持以手机视频为主的视听类服务。因此在移动媒体文化形式上,需要强化在该领域的创新,扶持以经营手机视频、实时沟通及影音为业务的内容提供商,在强调“内容为王”的3G技术时代,占领文化阵地的制高点。

各大运营商作为引领和推动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可采取三种媒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以延长自身产业链为主的平面型、系列化经营模式。作为产业引领者吸收各内容提供商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形成运营商为主导的利益共同体,拓展针对不同市场定位、不同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信息产品,强化自身服务和营销能力,对3G支持下有巨大提升空间的业务领域积极创新,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信息服务,创造“蓝海”,扩大市场份额。这种强调“以我为主”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各大运营商普遍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投入大、战线长,容易分散精力,增加失误风险。

2.以媒体间联合为主的立体型、一体化经营模式。提供运营平台与各大媒体合作,拓展信息服务种类,提升内容服务的本地化,降低业务拓展成本,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强调“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是近期内各运营商趋向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整合过程中阻碍较多,整合周期较长。

3.以整合更大资源为主的兼容型、多元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实质就是实现跨媒体、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产业集团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组合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打造媒体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基于运作较为成熟的产业合作模式,属于一种高端的产业形态和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以3G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新技术孕育着巨大的潜力,推动并将主导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重构文化产业结构及价值链。因此,它决定了我国媒介文化产业能否适应文化消费的需求以及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迫切需要我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策略,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注 释:

①杨立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理论与现代化》,2003(2)。

②⑤张小平:《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媒介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3篇

当 酷爱发明的俞兆林先生在 1996 年发明了导湿保暖复合绒,并将这一发明利用在内衣中,取名“保暖内衣”时,在当时的业界只能说是出现了一朵小火花,但正是当时的这点“星星之火”引发了以后的燎原之势。

中国保暖内衣市场在经历了 1997~1998 年以产量为中心的无竞争, 1999~2000 年以产品质量为焦点的自由竞争和 2001~2002 年以传播与技术为主体的恶性竞争阶段,进入 2003 年时,其间已陆续上演了倍受瞩目的数量战、质量战、广告 / 明星战、技术 / 概念战与价格战,真可谓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 1998 年全国生产保暖内衣市场只有 10 多家企业在拼杀,市场实际销售量 300 万套;到 2000 年生产厂家已达 300 家,销售量突破 3000 万套; 2002 年生产厂家已近 500 家,销售量不详。但据最新的 2002 年保暖内衣媒介广告投放数据显示,当年全国媒介投放总量竟高达 3.92 亿元,共涉及 75 个品牌、 240 个产品。

先后进入这个产业的近千家企业,在经历了惨烈的市场混战后,最终形成了以南极人、北极绒、婷美等少数几家龙头企业为主,猫人、小护士、暖倍儿等中小企业为补充的竞争格局。

短短 6 年时间,保暖内衣行业内年年纷争,年年躁热,绝大多数企业已偃旗息鼓、难见踪影,整个产业正在经历着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艰难过渡。纵观保暖内衣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行业的显著特点:多数品牌过早夭亡于襁褓,幸存品牌因品牌经营能力低下,仍旧艰难残喘。

企业桎梏 品牌运营低下

略微分析 6 年的保暖内衣品牌之路,不难发现保暖内衣在品牌建设和品牌运营手段低下,这也是保暖内衣品牌短命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

第一,品牌诉求单一,与行业发展阶段不符。无论是广告战还是产品战,无论表现形式是明星代言还是展示科技,内衣品牌的传播诉求基本围绕着品牌进程的两个环节进行―― 产品的认知和产品的认可。诸如“ ** 人不怕冷”、“我喜欢 ** 人”、“温暖自然流露”……做认知诉求的目的,是要达到赚取消费者眼球的目的;做认可诉求,是将保暖内衣的产品核心要素(保暖、舒适、透气等)传递给消费者,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如此单一的品牌诉求,在保暖内衣的市场初级阶段可以达到提升销量的目的,但在 6 年后的今天,消费者对保暖内衣的核心层(产品功效)已经认可,保暖内衣已经进入了对消费者进行品牌美誉度诉求的阶段。

第二,品牌过早延伸,弱化了品牌优势。随着产品线的扩展,尤其是产品类别扩张,保暖内衣企业往往简单地踏上了多品牌之旅,如南极人之尼可诺丝、北极绒之形美、雪龙人之典美,婷美更是拥有俞兆林、中科暖卡等诸多品牌。

过早的品牌延伸,无疑分散了有限的品牌推广经费,拖累了原有品牌,不但对于原本就不成熟的原有品牌是一个资源上的分散,还削弱了好不容易在市场上血拼获得的微弱优势。对于资本与品牌管理能力都有限的保暖内衣企业而言,弊端远远大于益处,原有品牌的资产效应未能得以分享。

第三,疯狂传播,透支了品牌运营能力。在 2000 年以来的广告大战中,年投放 5000 万以上的保暖内衣企业为数不少,实现区区数十万、多则百八十万套的销量,分摊到单件套上的推广费用多则达 50~100 元。不思自身微薄家底,动辄一掷千金、挥金如土、近乎疯狂,粗放的高定价、高投放,虽讨好了经销商,但透支了品牌精耕细作运营能力,大大削弱了品牌利润。

同时,保暖内衣们似乎喜好“谋略”,事件营销、新闻炒作乃至无中生有地自编自导,过度地危言耸听式的传播,恐怕是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却打动不了消费者的心。

第四,价格体系紊乱,品牌失信消费者。保暖内衣的定价策略基本是以经销商利益为导向的,少有顾及消费者的接受能力(据调查显示 50% 以上的消费者的接受价格为 100~150 元左右),基本给予经销商 40%~50% 的利益诱惑,成本为 20%~30% ,推广费用为 10% 左右,一套高端保暖内衣的市场定价基本为 250 元左右。

如此看来,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加上经销商拥有价格的自,出于消化积压或快速回款的紧迫需求,发生价格战也实属正常。一年一度的价格大跳水,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极大地损坏了品牌形象,如此价格体系,如何取信于消费者?

第五,管理模式粗放,品牌维护难以保障。保暖内衣业还有一个常景:企业团队年年建,尤其是市场部门,人员往往一年一招。经销商基本也是年年都是新面孔,所谓“来去匆匆”。如此经销商结构和管理组织结构,难免染上短期化综合症,人心不稳、素质不佳、管理失控,至于在品牌管理的组织建设上,更是缺胳膊少腿,品牌经理等同于销售经理,品牌规划等于营销策划,品牌策划等同于概念炒作,以至于面对频频发生品牌危机事件,却屡屡是仓皇应对、束手无策,更谈不上品牌的长期监管与维护。

行业发展仍有潜力品牌美誉度是关键

在经历了 2000~2002 年的市场混战后, 50% 以上的企业都已退出了竞争舞台,时至 2003 年,仍在做着品牌营销的不出 20 个品牌,且基本是早期掘到了第一桶金的规模型实力企业。他们虽有着如雷贯耳般的知名度,却少有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尚且一味地滞留于单纯的质量、技术、原料与功能等品牌的内在品质的认知度阶段。

几项较近的调查数据也说明了此点,一是 2002 年四季度保暖内衣产品全国质量抽查合格率业已从以往的不到 50% 提升到 85% 以上,往日为民所忧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二是 200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针对都市消费群的调查显示,无论是保暖内衣的拥有者还是愿意再次购买的比例都在上升,其中愿意再次购买者的比例从 2001 年的 39% 上升到了 2002 年的 50% 以上。

正确认识保暖内衣的品牌阶段,也为目前保暖内衣各企业突围指明了突围的方向―― 品牌美誉度的塑造。从品牌运营的角度看,保暖内衣品牌美誉度的塑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品牌形象定位: 在品牌定位上,保暖内衣品牌应从原有的功能型诉求的理性形象中解脱出来,给品牌形象赋予更多感性因素,处于美誉度塑造阶段的保暖内衣品牌,消费者更需要得到情感性品牌感受。

品牌承诺策略: 在品牌承诺上,消费者对保暖内衣的功效性承诺已经给予认可,消费者需求的是诸如身份、时尚等感性化承诺。因此,多给情感性的差异性承诺,是现阶段保

暖内衣不可回避的现实。

品牌维护策略: 良好的品牌维护往往需要更加细致的品牌运营,诸如:与品牌匹配的价格体系、稳定的产品质量、良好的销售服务、有序的管理机制、稳定的营销团队……最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做好淡季营销,是做好品牌运营和维护的关键环节,这不仅仅可以避免目前保暖内衣品牌营销的诸多弊病,同样可以更精确的分析市场和运作市场。

品牌传播策略: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低成本传播策略和准确的传播诉求。一改以往的高空轰炸的粗放广告投放方式,主要做好零售终端的传播,增加终端盈利能力是低成本

媒介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常态下,市场竞争和资源掌控不确定性加大,企业文化愈发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升华对企业进行由内向外的整体塑造,增强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凝聚员工心智,进而引领企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引领 管理实践 转型升级

企业文化是驱动理念变革、管理创新等战略要素的根本动力,决定着企业对战略的制订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企业的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一种制度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升华企业文化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的价值,即对内提升凝聚力和执行力,为企业的高效运营提供内在文化渗透;对外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为企业获取更为广泛的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提供文化支撑。

一、升华企业文化的目标

(一)强化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纷纷推进精益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强化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在新一轮大发展中赢取主动,他们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凝聚发展合力,扩大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战略定位,以文化引领战略,以文化引领创新,以文化理念统领思想,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运营方式和团队行为方式,将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活力渗透到战略管理和企业发展实践中,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支撑和环境氛围,更好地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实践的紧密融合

企业文化存在的价值是能够持续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活力。新常态下,企业内部运转最重要的三件事:创新、执行和协同,决定着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益,而这三点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义。因此,企业文化的升华要以提高执行力和协同能力为重点,通过文化作用的发挥,借助企业微信、报纸、刊物等宣传媒介,将文化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文化与发展实践融为一体,用文化的升华来突破管理思维,用理念的变革来推动管理的变革,从而破解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实现企业的“双效”提升。

二、实施文化融合,升华企业魂

企业文化即为企业之魂。企业文化注重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经营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的理念最首要的就是把员工当成家里人,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融合,反过来让员工切切实实地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去用心呵护、用心经营。全体员工只有牢固树立“同一只船”的理念,在内心形成整体观念,才能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当前,国有企业大多面临着文化升级、产品升级和发展升级,企业文化的升华就是要加快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相对接。企业在制订长远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同步开展企业文化升华的顶层设计,继承核心价值观,升华文化理念,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活动载体。在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增添时代元素,适应新生态要求,将文化实践与具体管理实践融合为一体,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融合和引领作用,真正支撑起企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在许多优秀的企业不仅有典型垂范更有团队协作,不仅有艰苦奋斗更有拼搏创新,不仅有转型升级更有创新发展。我们学习华为的企业文化,无论是狼文化还是眼镜蛇文化,都凸显着他的敏锐与引领,都是随着时代的脉搏把握着企业发展的最强音。企业文化引领作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更新更深刻的内涵。

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新生态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升华要以构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协同文化和执行文化为导向,突破发展思维,突出问题文化,进一步弘扬创新、执行与协同等有利于战略实施和企业运营的优秀文化和理念,更好地凝聚发展合力,使企业文化更好地引领、支撑和服务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战略,为破解发展瓶颈聚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创新发展的活力。

三、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助推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取向,其作用的发挥要以具体管理实践为平台,以产品为载体,实施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以及文化的渗透力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细节当中,也正是通过无数个细节的成败反映出文化作用发挥的效果。我们学习丰田的生产方式,对“彻底杜绝浪费”的基本思想记忆深刻,同时,也看到了企业对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的重视,对团队作业高于一切理念的推崇,对追求民族创新无止境的坚定信念。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正成为越来越多优质企业的金名片,成为基业长青的助推器。

一位央企的高管曾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企业品牌犹如T型台上光鲜亮丽的模特,模特的身材就是企业的产品,优质的产品是品牌的基础;模特的气质和修养就是企业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品牌的灵魂,有了灵魂的品牌就有了生命力。因此,发挥企业文化助力企业发展的作用要做到对内和对外两个“三结合”:一是对内要与设计研发、运营管控和素质提升相结合。企业文化首先从研发设计阶段就要融入产品,把严谨的质量意识、精益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展现在产品的设计制作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搭建适合的实践平台和载体,充分利用好网络、手机终端等新媒介,与内部报刊、办公系统等传统宣传媒介相结合拓展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好宣传教育,使文化、价值观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用文化的理念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推动管理和素质双提升。二是对外要与市场拓展、售后服务和品牌提升相结合。加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岗位的教育培训,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业务人员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的“利器”,成为企业增加粉丝、凝聚客户的“粘合剂”。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助力企业发展,要突出效果导向,进一步创新文化宣传形式、丰富文化建设内容、突出文化升华特色、强化文化落地效果。以重大事件为突破点,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正向传播,打造有影响力的新闻宣传报道。将官方微信、网站等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社交媒体,打造全方位的品牌文化传播平台,植入企业品牌,用文化的魅力提升企业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当然,企业文化并非虚无缥缈,更不是纯粹的高大上,必须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实现其与生产经营实践融为一体,与员工行为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才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

当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时候,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文化先行战略”,加快推进企业文化的升华,以文化引领战略,用文化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通过文化管理实践将核心价值观植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可以反射太阳光芒的那一滴水,进而借助文化的无形力量突破发展的有形瓶颈,实现企业软实力的跳跃式提升,更好地凝聚发展合力,进一步引领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新华出版社,2004.2.

[2]. 邢以群,张大亮.企业文化建设:重塑企业精神支柱[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3] 黄铁鹰.海底捞你学不会[M].中信出版社,2011.3.

媒介运营的核心要素范文第5篇

资源决定格局。城市台要立足区域发展,就必须集聚资源力量,实行资源突围,形成科学发展的战略纵深,走一条化“危”为“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区域为定位拓展传播疆界

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城市台,都存在着本地市场空间有限的先天缺陷。这种缺陷除了使得收视人口规模和广告增加额面临极限以外,节目成本也居高不下。要想弥补这个缺陷,只有走出去。

1.捕捉机遇,打造区域媒体。在目前行政政策推动和市场利益诱导下,从地方经济转向区域经济已形成潮流,如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区域经济摆脱了原有行政地域的束缚,以资源、文化等为依托,进行产业规范,合理安排生产要素,以达到市场空间的最大化。面对区域经济潮流,城市台必须敏锐把握机遇,及时调整媒体定位,走区域化道路,打造区域媒体龙头。城市台首先必须转换视角,跳出城市的边界概念,从纯粹的城市台向区域媒体过渡,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互融共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必须实现地理、技术和文化上的扩张与融合,突破行政限制,积极放大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合纵连横,打造共同市场。做强自身的城市市场,这是守;联合区域城市广播电视打造共同的节目和共同的传播平台,这是攻。近年来,各地城市广播电视纷纷举起“合纵联横”的大旗,为的就是突破已有的局限,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省级卫视在联盟合作方面动作较大,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四省卫视以“星四军”的联盟形式高调亮相。在城市台方面,武汉成立了“1+8”城市台协作体,江苏13家城市台、江西11家地市台等分别以联盟形式出现。可以看出,无论是省台还是城市台,推出联播平台或联盟的概念,目的就在于打造一个区域性的收视市场。城市台协作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和培育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搭建共同的节目播出平台,让各城市手、连体、连心,共同发展。

以生存为坐标延伸产业链条

城市电视要突破传统的竞争模式,走出目前的经营困境,还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坐标和市场空间。在城市电视的生存坐标上,仅有省级电视作为参照物是远远不够的。城市电视生存坐标上的参照物应该是所有电视、全部传媒甚至整个文化产业。只有在更宏大的系统背景下观照自己,城市电视才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1.向新媒体进军,重塑城市台生存形态。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扩张,正在对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一场重塑生存形态的传媒变革正拉开序幕。新媒体领域是未来传媒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据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视频用户已经突破1.7亿,其中30岁以下的约占75%,相当多的年轻人已经形成在网上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节目的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了新媒体,就抓住了年轻一代,就赢得了未来。为此,城市台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新媒体的行业、内容、人才、品牌优势,让新媒体成为广电系统继广告创收、有线网络运营、电影票房收入之后的第四大创收来源。

2.谋划战略布局,打造新媒体产业链条。CCTV、新华社、SMG和凤凰卫视近年来都致力于新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电视新媒体产业链、网络新媒体产业链、手机电视产业链的战略格局。城市台可以借鉴上述成熟经验,对新媒体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延伸拓展原有产业链条。近年来,武汉广电在新媒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建设,积极打造交互、互动的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增强业务;二是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成立多媒体运营部,统一协调新媒体、多媒体的发展;三是抓住武汉广电作为全省手机电视第二大股东(20%股份)的有利契机,积极做好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工作;四是积极与地铁集团推进地铁电视发展合作,积极筹备地铁电视的运营工作。在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下,城市台在打造新媒体产业链时,可以进一步尝试通过战略结盟,整合内容、技术、渠道和终端资源,突破“内容为王”理念的“路径依赖”,避免沦为纯粹内容供应商的风险;引进外部资本,依靠资本化、市场化、公司化的手段整合产业链;品牌化主导,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创造多方共赢的市场新格局。

3.发挥内容优势,把住产业链的主动权。新媒体就本质而言是一种新的内容平台和分发渠道。纵观原上海文广旗下的百视通和杭州的华夏视联,无不是依托强大的内容采购、生产能力,逐渐确立起在新媒体领域的地位。另一方面,诚如默多克所言:“杰出的内容,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媒体王国里的国王。”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物理网络运营格局形成、市场持续拓展等,新媒体运营的重心将不可避免地过渡到内容和增值服务的运营上来,其成败的关键还得归结于能否为不同终端用户提供有足够价值的视频内容。城市台可以发挥内容运营的核心优势,针对用户需求和新媒体特点,打造视频数据库,从而在新媒体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内容运营层面进行有效战略布局,牢牢把住产业链条的主动权。不仅如此,通过构建一个面向多个终端的网络视频平台,城市台还可通过媒体协同效应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将节目制作和购买版权的成本分摊给多个信息接收终端和不同的受众群体,多个终端也可给广告投放和品牌推广带来增值效果,从而增强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和议价能力。

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政府投入

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政府投入,使城市台增加公益服务的财力。大众传媒为大众。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广播电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水平是检验和衡量广播电视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对于城市台而言,着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和进城农民工电影放映工程,大力开展公益爱心活动,积极服务公益事业,可以使广播电视更好地惠及最广大市民。同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点,城市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设备更新、网络升级改造、广播电视覆盖等项目都急需政府加大投入。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争取把城市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各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并按项目需求加大财政投入。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媒介批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