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劳动实践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劳动实践基地;构建;利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24-0
同志指出:“不要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全过程十分强调开放性和动态性。就目标而言,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就内容而言,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就结果而言,强调学生活动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体验;劳动实践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其活动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实践和亲身经历,提倡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去体验和感受生活。
劳动实践教育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更为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不是对儿童进行科学训练,而是使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层次上复归儿童天性,建构学生的健全人格。因此,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其意义是重大的,它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一步构建劳动实践基地和充分利用基地,主要做法如下:
一、实行三个结合,把劳动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一)劳动实践与实施德育工程结合。重视德育工作,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和深化德育内容,拓展德育渠道,促进德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许多学生正是通过辛勤的劳动学会了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前途,改掉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二)劳动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特别是劳动技能教育,其规范性的操作训练,对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提高劳技课课堂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教学,如聘请农业专家和富有经验的农民,到学校做讲座,培训教师,或到课堂执教等。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现在大部分学生为独子,学生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学校教育的积极效应容易被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所抵消。为改变这种状况,一是给家长开办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讲座,二是想办法引导家长安排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如要求小学在接受一年级新生时逐个询问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并对家长提出“补课”的要求,从一年级起,由低到高安排包括个人卫生自理,洗涤小件物品(如红领巾、手套、鞋等)整理个人生活、学习用品,清洗水果蔬菜,使用一般家用电器,简单的烧饭做菜、花卉栽培等教育内容,由家长评定成绩签署评语,学校在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学校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表现综合评定学生的劳动课成绩。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家长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赞同和支持。
二、尝试三种模式,提高劳动基地资源利用效率。
(一)实践体验。从基地的角度看,如果劳动实践教育仅仅局限于教材,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模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通过教师设置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或由教师直接提供,既可以来自学科,也可以源于家庭和社区,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学科,也可是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这样,可以打破固定教材的局限,走出课堂和学校,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情境陶冶。通过开发和利用基地,有意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启发学生领悟情境并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境中之情,境外之音”,学生通过写话、日记、习作、作画来抒发内心的真切感情,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
一、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品质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在家里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挑吃懒惰,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以至于连起码的诸如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洗脸刷牙等的基本生活能力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公子哥儿”和“娇小姐”,成为了生活上的弱者。同时,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任性、娇气的性格,不知道父母的辛勤劳累。他们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自我服务能力、劳动感情等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些人的问题,不只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可以想象这样的青少年一旦长大后,不仅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用人才,反而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政府的包袱。这就告诫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要忘了把培养学生起码的生活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让他们从事各项有益的劳动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其劳动能力,培养其优秀品质;作为教师,也应主动与家长沟通、配合,让学生在家中承担必要的家庭劳动,学会洗脸刷牙、洗衣做饭、整理房间等,绝不能越俎代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使之具有起码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二、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勤劳节俭、热爱劳动品质的培养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家务劳动可以自己包下来。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生活上百依百顺,品德上迁就溺爱,使孩子养成浪费、懒惰的坏习惯。同时,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生逐步形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思想。劳动意识非常淡薄,使不少“小皇帝”的“骄、娇”二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生活上要求很高,小小年纪就攀比穿名牌衣服、戴名牌饰品,过生日要去大酒店,搞生日聚会要几千元,劳动时怕脏怕累,只希望别人关心自己,却不关心别人,甚至有的出资雇人为自己写作业、做值日等等。,某些学校把追求高分放在重要位置,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劳动技术教育陷入应试教育误区,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教育。劳动课流于形式,无计划,无总结,无检查,随意把劳动课时间移作他用。劳动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由学生的种种现象表明,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迫在眉睫。试想如果不让学生亲自下田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辛劳,不让学生亲入工厂体验一下工人的艰辛,他们怎会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怎会理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意义的伟大?又怎会自觉培养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呢?实践证明,孩子经常参加劳动,首先可直接学到各项技能,增长才干,而通过辛勤的劳动,更让他们体会到每一份财富和每一点成果的取得,都凝聚着劳动的汗水,从而使他们懂得这一切的珍贵,更好地珍惜这一切,体会劳动创造的快乐,进而养成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三、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品质的培养
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德国的法律更是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劳动对孩子们健康成长及未来生存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没有一定的严峻生活实践考验,是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一个国家、民族如果缺乏勇于拼搏进取、拥有竞争开拓品质的人才,这个国家、民族将很难在未来竞争中站稳脚跟。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随哥哥、姐姐拾破烂,勤工俭学。十六岁时,他已能独立工作,自力更生。劳动给了他实践的机会,培养了他坚韧的意志,更增长了他的见识,从而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因此,我们的劳动技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品质的培养。
四、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组织观念、乐于奉献品质的培养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社区服务活动的报告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所谓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创造教学条件,去选择组织和传递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经验的过程。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的依据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要以国家课改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1.综合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指定性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性。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以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突出教学实践的设计,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使整个教学设计以操作训练为主,在操作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体悟。以操作训练为主线,这也是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设计的最重要的标志。
3.可行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和基本教学环节(诸如准备器材、导入新课、讲解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总结评价、布置作业、整理器材等)加以具体分析,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进行愉快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程序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采用诸如参观、故事、实物展示等布置学习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实践范围,诱发探究动机。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进入探究状态,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基础上,归纳出问题之所在。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了问题之后,学生就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在开放的情境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点拨,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形成多种形式的“作品”。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3.表达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之后所取得的“作品”(实物或有关材料)进行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模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主题。这与一般程序大致相同。
2.激趣导入。可以由实物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亦可由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3.启发探索。教师集中或小组合作进行,安排活动时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和工具,通过引导确定活动具体内容、开展形式、实施进程、方式方法等。
4.实践体验。活动实施阶段,多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进行,具体方式可以是个人、小组、集体活动等。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主要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指导。
5.总结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6.拓展提升。提出一些活动后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水平。
这6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灵活安排的,但不论如何,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学生是课程实施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理念。这个模式的重点在于突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性质,但也没有忽略教师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参与和促进的作用。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激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物”作品,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对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公正”、“合理”的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5.根据中小学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6.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新的资源,尤其要注意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品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课程坚持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劳动中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它不仅注重学生对于符合时代的需要、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的熏陶和渗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的过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与探究,通过一项项小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平台,从而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元素,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劳动机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使他们在劳动中拓展技能,激发学习技能的兴趣,提高热爱劳动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创新性。
一、在服务自我的劳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服务自我的劳动强度不是很大,内容丰富并且综合性较强,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最适合小学生开展的一类劳动形式。虽然这类劳动形式的技能要求不高,但只要我们劳动与技术老师具有较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选准时机激发学生创造性,同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洗红领巾》一课的时候,当学生亲手洗好红领巾,需要晾晒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全班的红领巾一起晾出去的时候比较美观?有的学生说都朝一个方向晾;有的说让所有的红领巾对角晾,像风中飘舞的彩旗;还有的学生说把绳子拉的斜一点,晾上去的红领巾像轮船上的红旗。这时,老师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晾晒起来,进行比较欣赏。当几十条红领巾在蓝天的映衬下,顺着同一个方向飘动的时候,显得十分美丽。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通过平凡的自我服务也能创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美的享受给自己带来无穷欢乐,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创新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仅能主动参与并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以实践为基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新知,促进思维发展。例如教学《缝沙包》,我先让学生分组动手设计缝制, 然后合作讨论交流, 看看谁手儿灵巧缝制得 精致、外形设计美观。最后,学生设计出了各种形状的沙包,有圆形的,有心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四方形的……还有人想出了与书本上不一样的封口缝制方法――运用了回针法,沙子就不容易漏出来。事实证明,动手、动脑、动口,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发挥了主体意识,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在启发想象、鼓励求异中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在进行《洗茶具》一课教学时, 我并没有只局限于一种传统方法,而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 同学用牙膏擦,有 的同学用食用碱擦,有的同学用稻草灰擦,还有的同学用南瓜叶子擦 ……虽然有些方法不合情理,但教师仍用鼓励性的语言,委婉的引导学生:大家的选择都有道理, 牙膏、食用碱、稻草灰都是化合物,洗涤茶垢后对水资源是有影响的;选用南瓜叶擦洗茶垢, 确实具有经济实惠,方便易找,效果好,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今后,我们还是选用绿色环保的方法比较好。这样,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敢于发问,敢想敢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效的。教师自身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抓住契机,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需要老师用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多动脑子、多下功夫,我们的劳动与技术课一定能带领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杜艳芳.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
[2]支菊芳. 美中启智 培养技能――低中年级劳技课教学初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