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第二课堂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建设是预科汉语教学改革的需要。预科汉语第二课堂优化了汉语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的汉语学习和应用空间,是第一课堂的辅助和延伸,是整个预科汉语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院的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除了常年举办“汉语晨读”活动外,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汉语实践活动:汉语演讲比赛、汉语写作比赛、黑板报比赛、主持人大赛、 汉语知识比赛、学院好声音 、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学院还举办一些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如汉语口语培训、MHK强化班等。这些都是学生自愿性参加的活动,对夯实学生的汉语基本功、锻炼学生的汉语语言应用能力、激发学习热情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汉语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调节学生的情感,促进预科汉语课堂教学,从而保证预科汉语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接触汉语、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的环境。开辟和建设预科汉语第二课堂使其既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课内的教学。从学生对现有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和教师第二课堂教学的感受来看,目前我院预科汉语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各种活动也在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缺少明确的、规范的预科汉语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
(一)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促进预科汉语第二课堂管理、提升活动效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帮助认定、判断第二课堂活动效果。开展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他们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较好的汉语实践能力。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效果与评价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可以确定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二是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良性发展。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评价者利用观察、问卷等手段,搜集被评价者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严格的分析,然后根据评价标准分析出第二课堂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途径和措施。通过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评价机制的构建,可以促进第二课堂活动朝着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他们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较好的汉语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正确方向良性发展,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二)对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建议
在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热爱汉语学习,积极报名参加各种活动;但有的同学出于各种原因,极少参与。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学院利用修订预科结业标准之际,将汉语第二课堂活动列入综合素质考核中,那些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获得奖励分。这样,那些缺乏自信、学习较被动、喜欢旁观而不主动参与的学生也不得不投入到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实践活动中来。在我院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评价为主要评估方式。教师评价主要指由教师担任评委的竞赛类汉语第二课堂活动,教师长期稳定地参与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估的则寥寥无几。对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两种模式,大多数也只是汉语第二课堂活动在个别情况下所采用的评估形式,并非常态化评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汉语第二课堂活动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估机制,第二课堂参与情况也没有纳入预科汉语课程成绩的统计结果。同时,由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中所占比例有限,并没有单独纳入学分制,所以对很多学生来说往往并不寄希望于第二课堂的分数。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应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广泛性,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又要预防引导失灵,避免“因为分数,所以活动”现象的滋生蔓延。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稳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无论对于汉语正规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科学稳定的评价体系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环节。对于汉语第二课堂而言,学生可以从稳定有效的评价结果中获得对学习效果的系统评价,从而调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时间精力的投入等。评价结果同时可以让教师了解第二课堂开展效果、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及学习效果等。因此,汉语第二课堂的评价形式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可多可少,而应根据汉语第二课堂的开展频率、组织形式、活动性质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价模式。我们发现,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的稳定性确实有待提高,大多数第二课堂活动要么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价,要么临时确定评价形式,或者只是教师对竞赛类的活动进行简要的结果点评。零散随机的评价机制使第二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由于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参与积极性降低。
2.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延伸了预科汉语课堂教学。第二课堂鼓励学生长期积极地参与,进行语言实践和知识积累,第二课堂评价方式除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外,同时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良好跟踪,鼓励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展语言应用技能。为此,第二课堂评价应突出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频率、方式、学习方法、内容、收获等方面进行消息记录和考核。同时,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此相对应,汉语第二课堂的评价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可有教师评估、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不同主体的评价模式,也可有学习档案、技能比赛等形式不同的评价模式。如果在活动开展的同时,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通过设立出缺勤情况、课堂及课外活动表现、平时作业情况、期末和MHK考试等考核项目,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那么,整个活动的方案会是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突出学生的对于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必须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而不能只注重考试这一种评价手段。而且,根据我院都是预科学生的特色,更应该突出汉语的应用性,使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和保持,真正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使其主动地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形成学习汉语的良性循环,达到调动我院预科汉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活跃我院汉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从体验和应用汉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的目的。
3.为教师评价创造条件
本次调研我们发现,汉语第二课堂评价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参与度较低。从对教师的访谈汇总来看,原因包括:学校组织管理方面对汉语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第二课堂参与未纳入教学考核等。因此,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必须首先为提高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中的教师参与度创造条件,认识到第二课堂对学生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把第二课堂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范围,为教师参与第二课堂评价腾出时间、精力,激发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4.建立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机制
从学校政策层面,应该出台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措施,如单独对第二课堂活动实行学分制,对高层次成果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对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认可等。
三、结语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良好环境。但目前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开展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科W、稳定的评估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改善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扩大第二课堂影响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评价体系研究”(XJEDU2014I010)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常态下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仅以分数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的单一评价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高校亟待需要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彰显,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关键词:新常态;第二课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其次是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最后是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仅以分数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的单一评价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高校亟待需要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彰显,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就要求在确保第一课堂主渠道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优势,改变以第一课堂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而是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参与过的思政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或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量化为可评价的标准,以第二成绩单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评价标准,成为奖助学金评定、正常毕业、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据,以引Т笱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适应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自主参加的教学计划以外的教学科研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了高校育人体系。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在第二课堂得到消化、吸收、巩固与提高,可以提升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在第一课堂学不到的能力素养,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第二课堂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第二课堂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一)被学校育人系统边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强调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依据第一课堂所取得的分数及学分,这一“指挥棒”就引导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只关注第一课堂,而把第二课堂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更有甚者把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看成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这就使得第二课堂在育人体系中被严重边缘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被大大忽视,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吸收巩固与多方面能力的锻炼。高校管理者也是重视教学(即第一课堂)的中心地位,加上平时忙于事务,一般只出席第二课堂的大型活动或偶尔视察,缺乏重视与深入指导。
(二)内容设置缺乏统一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评估机制的建立,高校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第二课堂远远落后,并未被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之中,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发展缓慢,与第一课堂严重脱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个“课堂”只有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第二课堂如果没有整体规划,只是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很多第二课堂活动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缺乏有效指导及统一规划。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那么第二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体现学科专业特色,无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无法达到育人目的。
(三)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
完善健全的考评机制能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可以科学引导教师及广大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提高大家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针对第一课堂的考评机制非常健全和完备。针对第二课堂,普遍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绝大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仅以给予其中少数优秀参加者以颁奖或颁发证书的形式作为肯定,也可算作考评的一种方式,但这只是极少数者,绝大部分参与者没有任何考评或肯定方式,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亟待建立科学、完善、全覆盖的考评方式,将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其难易程度、学生参与程度等以学分的方式固定下来,与第一课堂学分一并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中。
(四)缺乏稳定、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
由于第二课堂在高校中长期不被重视,广大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往往是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充当某一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教师,随着活动的结束,指导教师的身份也随之结束。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大部分高校是由思想政治辅导员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但辅导员还有大量的繁琐的其他日常工作要做,也很难投入大部分的精力深入指导、策划、研究第二课堂活动。这就导致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活动,由于缺乏老师的指导,活动深度得不到发掘,导致活动最终流于形式。
二、打造基于多元评价体系的第二成绩单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第二成绩单是相对于传统的学业成绩单而言,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以学分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成绩单,与学业成绩单一并作为学生的评价依据,为了与学业成绩单相区分,称为“第二成绩单”。
(一)打造第二成绩单是发挥第二课堂独有教育优势的需要
第一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但第二课堂拥有第一课堂所不具备的教育优势。第二课堂活动中,尤其是科技创新类竞赛,学生充分调动在第一课堂所获取的理论知识,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而且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会带着问题再去学习,这样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比赛,会主动去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反过来又促进了第一课堂教学。
(二)打造第二成绩单是培养适应新常态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第二成绩单中会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模块纳入其中,根据学生参与相关竞赛或创新创业活动情况赋予一定的学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创新创业类活动或加入相关社团,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保护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从而辐射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三)打造第二成绩单是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需要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是采用仅依据第一课堂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相关获奖证书等只作为参考,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分数高不等于能力强,实践证明,分数高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不一定发展的好,这也说明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准确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全面准确的评价学生、科学引导学生发展,就要建立包含第一成绩单与第二成绩单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
(四)打造第二成绩单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需要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充分开展可以促M校园文化繁荣与蓬勃发展。目前,由于第二课堂缺乏统一规划与考评机制,在支撑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有所欠缺。第二成绩单的制定,将给予第二课堂活动整体的规划与明确的考评机制,积极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取合适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引导相关教师主动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从而推动第二课堂的蓬勃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推行、实施第二成绩单的相关措施
(一)领导重视、全校推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第二课堂教育在各高校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但第二成绩单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毕竟是新鲜事物,要打破现有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新的多元评价模式,肯定会遇到很多阻力。这就需要领导重视、积极推动,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多元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让广大教职工了解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国家形势的讲解,使大家了解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全校一心,形成合力,方能推动第二成绩单的顺利实施。
(二)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第二成绩单能否顺利推行,关键是实施方案是否科学、具有操作性,赋予的学分是否合理。实施方案一定要坚持体系化建设,将第二课堂活动分成几大类,如主题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风建设、创新实践等,全面加强项目的培养。实施方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建议用简单明了的表格形式,细化到每一学期,让广大学生一看就知道每个学期可以选择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中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赋分一定要合理,对于完成难度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活动(如创业实践、各类大赛中获奖等)要赋予较高的学分;对于参与类的活动也要赋予一定的学分,以保护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先进行试点,然后全面推行
第二成绩单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建议先选取一两个学院(系部)试行,根据试行情况来检验学分设置是否合理、模块划分是否科学等,再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补充,使其更符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后再大范围推行,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第二成绩单的制定提供参考经验和模板,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上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王怡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13(10)
[2]易萌,张竞水. 浅谈如何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的阶段性特征[J]. 亚太教育. 2015(10)
笔者就任中学物理课程教学多年,下面就如何开展物理第二课堂谈点休会.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
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学生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比较困难.物理第二课堂可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头脑中现有的物理知识,使头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炼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地理解.
例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动量,冲量等物理问题.由此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物理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地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地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通过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
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地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言环境;第二课堂活动;英语教学
我国的英语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费时多,收效少”得令人担忧的局面。对此,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笔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英语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探索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形式以及在新的形势下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
一、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教学是确保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施的关键,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占据了主导的地位。然而,掌握语言这样一种交际工具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规则(usage), 还要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于课堂教学本身的局限性,想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充分的培养和锻炼语言交际能力是不可能的,除了时间因素外,课堂的环境不同于实际的交际环境,不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最终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哑巴英语”现象,而第二课堂活动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这一不足之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形式。
从另一方面来讲,课堂教学又是第二课堂的基础。首先,在形式上,第二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娱乐形式,它同课堂教学活动一样,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严密的大纲要求,在科学的安排下系统的开展。其次,从内容上讲,第二课堂活动不应该是无本之根、无源之水,它应该以高等教育服务这一原则为中心,使其内容紧扣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寓教于乐。要做到这两点,我们不仅要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各种形式都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科学的认识,对其适合的人群以及活动效果都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基于这些认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第三,我们要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使其日益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
二、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一)开展第二课堂,创建英语学习的自然环境。处在我国英语教学环境下学习的英语,即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一门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而缺乏自觉运用的环境。美国学者Robert W. Btair 就充分肯定了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作用,他认为在“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学习者就能够最有效率的学好这门语言。第二课堂活动实际上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一块属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 “绿洲”,在这里学习者可以完全的沉浸在英语的交际环境当中,增强语言信号的输入与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英语语言本身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等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利于其理解并运用英语思维来进行思考和交际活动。
(三)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者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从而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第二课堂活动正是以一种新鲜的形式与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兴趣去探索发现新事物,有了发现与收获,就有了前进的信心与勇气,学生们的创造性自然会发挥出来。
(四)第二课堂活动是“因材施教”的好形式。课堂教学对所有的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学进度。为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第二课堂活动以不同层次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它弥补了老师们片面追求教学的量而忽略了质的缺陷。
三、第二课堂活动探索的有效形式
我系在八年的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竞赛类活动、非竞赛类以及网络学习等三种形式。下面分别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竞赛类活动:在我系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就开展了很多的英语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各种形式的比赛,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活跃了校园生活,也提高了广大同学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化
1概述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正式提出,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而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而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目前,美国、台湾、香港及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已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以上通识教育所阐述的教育目标仅仅通过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全面实现的,而很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往往蕴含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因此通识教育改革必须大力依托“第二课堂”。
2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运用大部分只限于课堂的理论课,很多高校虽然目前在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创新改革,一是将“翻转课堂”带进高校通识教育课堂,二是借助高校“双院制”体制,在书院中也加大了第二课堂的活动特色化。但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那么要全面实现此目标,高校不仅仅是将通识教育限定在课堂上,而应该真正的完善第二课堂的规范性。目前医学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没有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角度来认识第二堂的重要价值,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认为第二课堂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使得书院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育人中通识教育的主导作用。
2.2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主要是在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第二课堂处于“边缘化”境地。
2.3最主要的是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体系不够规范完整。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课程化管理体制与理论体系,没有深入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使得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没有充分的发挥为通识教育理论课程补充完善的重要作用,致使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使得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呈现偏重理论,忽视了通识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
3解决途径
3.1完善学院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堂。围绕医学院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形成系列化的、正规化的、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计划与相关标准。首先,规范化管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活动的开展形式,设计医学院校活动的划分标准,明确各类活动的形式与开展范围。其次,结合医学院校学科层次,按照不同学年的学情特点,活动的适用性,挑选出能够实现学年培养目标实现的活动,将校级活动与书院级或院系活动进行性质的划分,明确育人目标,归并同类项,将基础性活动划分成必选层次,结合正规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管理与实施,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具备规律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而不再是随意性的、无规律性的,并实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引导,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性。
3.2完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教学、考核管理”评定体系。主要包含两块内容,一块是第二课堂的师资建设,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第二课堂的部分活动导师可由辅导员来承担,另外可聘请校内专业老师,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另一块是活动导师制度及相关考核评定,可结合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活动导师针对各项活动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可设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的大纲模式,按照课程的标准学时制定各项活动的教学学时,教师的课酬可按照指导活动实际工作量,结合学校专职教师的课酬认定,并形成一套正规的活动导师教学、考核评定体系,保障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
3.3设计通识教育改革中第二课堂建设的“学生活动考核、学分认定”保障体系。学生的活动考核认定及学分管理,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总学分,以“课程化”、“学分化”为抓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锻炼、拓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活动的“学分化”就是要在“课程化”的基础上根据第二课堂的活动分类,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创新意义,使学生不仅在高校“通识教育”中丰富其理论知识,还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的自主性、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延伸到拓宽视野、沟通文理、增强技能、健全人格等方面,最终,进一步的做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系统衔接,将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管理转向“课程化”管理,使“活动”逐步形成正规的课程,对于医学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涛.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5):120.
[3]郝明.关于高校第二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8):32.
[4]曹冰雪,杨宝嘉.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