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区别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区别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区别范文第1篇

微型企业投资少、见效快,市场适应能力强,易见短期成效,但竞争能力不强,自启能力差,原始资金积累缓慢,扩大发展的速度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管理不善,资金运用不合理,财务管理紊乱等原因导致一夜倒闭、负债累累的事件不乏其例,给小团队、个人、家庭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究其根本,多源于管理不当,特别是财务内控不当引起的。众所周知,财务内控策略是科学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管理相对无序的微型企业更应引起重视,努力探讨科学财务内控的策略,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微型企业财务内控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企业更好地遵循法律法规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对法律的遵守,遵守法律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制定严格的财务内控制度可以促使微型企业更好地遵循法律法规,制定正确的经营路线,只有如此才可以规避法律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石。一些企业为了利益不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此类企业就是因为没有实行严格的财务内控制度,才会导致如此的事件发生。

(二)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面临着信息日益泛滥的情形,良好的财务内控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情况,以提前做好各类规划来应对可能的突况。只有懂得预测和掌握市场的企业才能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并且及时改善经营战略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我国著名“三一集团”是一个从微型企业发展到上市公司的典范。上个世纪80年代“,三一集团”名为“涟源市有限材料焊接厂”,是涟源市偏郊的一个地道的乡镇企业,当时按现市企业划分规定就是微型企业。企业虽小,但创始人梁稳根先生目光深远,雄心勃勃,把“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合称“三一”,并定为其企业精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终成今天惊人成就,让人叹为神话。究其根本,创始人对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视,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企业产生良性影响

与时俱进的财务内控制度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市场现代化的进程,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再则,良好的财务状况对增强企业凝聚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这样员工们才会没有后顾之忧地为企业做出更好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内部的团结性。综上所述,企业财务内控策略是企业科学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管理相对无序的微型企业,更应引起重视,努力探讨科学的企业财务内控策略,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微型企业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的策略

微型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生产销售灵活等优势,一般情况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打拼,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甚至是相对丰厚的回报,于是企业主和其获利人的各种心态就呈现出,有的开始挥霍,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有的本着生活就是享乐的心态,开始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有的甚至口称“我有钱,我任性”,忘乎所以,以为达到了最终的成功。他们忘记了办企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企业求成功谋发展,当利润产生时,应该要合理分配利润,扩大原始资金的投入,改良企业环境,像“三一集团”一样从小做到大,从艰难走向辉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合法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重要保障。

(一)遵纪守法,合规合矩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我国关于企业、公司的法律较为完善,企业、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受到各种法律规制,如企业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会计法、审计法等等,因而难免发生法律风险。微型企业的法律风险,就是微型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应当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微型企业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微型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做好企业财务内控是防范有关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微型企业的财务内控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它把握着企业的财务策略,极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的方向和企业主的心态,体现企业发展的思维高度和企业的文化精神。是决定企业能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基本条件。所以建立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时,要提高到策略性的决策高度,不能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条条框框上,如同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三一集团”前身一样,一开始就用战略性的目光将一流的管理定为企业文化。完善的财务制度应该以《会计法》为原则,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之有效的财务内控要以财务制度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统筹兼顾,让企业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的财务内控制度应该做到合理分配资金,将企业的资金按生产原材料、生产日常成本、销售成本、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日常开支、不可预见资金储备的合理比例计划开支。其中应把生产原材料、销售开支作为重点考虑,以保证正常生产的目的。当利润产生时,要合理安排利润用途,把利润按一定的比例作为原始资金积累,以控制日常生活的挥霍浪费。再则,微型企业因其微小,其财务内控制度更要本着诚信的态度,对企业签订的供销合同要全盘掌握,谨慎对待。对合同的履行应做到胸有成竹、严格信守。同时对财务的支付要有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以免在实际操作中产生漏洞,给企业带来人为损失。总之,微型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以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站在合法、诚信、严谨、开拓发展的高度决策,并不断完善,企业就会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达到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正确理解和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根据目前的国家政策,微型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符合工信部标准的微型企业、享受增值税(营业税)优惠的微型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微型微利企业。国家新增微型企业标准,其目的就是明确重点,出台更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微型企业优惠政策,为微型企业减轻负担,助力微型企业尽快成长创造条件。符合微利企业条件的微型企业能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是并非所有的微型企业都是微利企业,微型企业中也有高利润行业。因此,微型企业财务人员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区别,并在财务上预算开支,以免因漏项而导致逃税,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微型企业相关人员要全面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微型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并理直气壮地享受优惠政策,为企业的发展筹集发展资金。这些都是微型企业财务内控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三)按章纳税

按章缴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微型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更应该毫不犹豫地认真履行纳税义务,有的微型企业主误以为国家给了优惠政策就代表免去了所有税收,有的是没有纳税意识,一开始就存在逃避心理,这都是极端错误的做法。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现代的法治中国进行经营活动,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自己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其中,税法是该法律体系中的重点之一。对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微型企业相关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联系。随着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的深入,我国政务公开透明,政府公职人员素质普遍较高,能热心为企业服务。微型企业相关人员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领会国家相关政策,只会更有助于微型企业充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从而更合理、合法、高效地进行企业财务内控决策,制定完善的财务内控计划。例如,现在国家行政、事业、国企等单位,都已全面实行政府集中采购。政府采购就要求投标方必须有完税证明。政府采购货物价格公道,资金回笼稳定,而招标的过程也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是企业一个相当不错的市场业务来源。而且政府很多的采购货物不但需要微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还对微型企业招标有明确的优惠政策,但这样求之不得的业务只对按章完税的微型企业有机会。

(四)精打细算,积累资金,合理扩大再生产

微型企业在政府优惠政策扶持下,通过企业员工努力,大多数微型企业会有所获利,乃至丰厚的回报。这时,或许有的企业老板就大摆阔气、飘飘然也,有的就将获利部分固定存入银行吃利息,以求心安理得;有的就当起了甩手掌柜,自取逍遥,根本就不再去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进行扩大再生产。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试想,20世纪80年代的“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如若这样,没有远大宏图,能有今天这样叱咤风云的成就吗?当然,还有些微型企业主,也是雄心万丈,在挖到第一桶金后急于求成,或盲目扩大再生产,或草率投资进入陌生行业,结果弄得负债累累,苦不堪言。长沙有这样一位老板,原本是建筑业的一个微型企业老板,带领自己的小团体拼搏几年下来,积累了几百万小财产,如果能合理扩大再生产,前途还是很乐观的。不料几个人头脑发热,盲目进入完全陌生的外贸行业,跑欧洲,去德国,赴美国,搞得热火朝天,结果几单下来,血本无归不说,反倒债台高筑。因此,当微型企业有所获利时,应积极加强企业财务内控,要冷静地分析企业利润的来源,深入分析企业的优势与不足,然后将利润除生活所需外的剩余部分投企业之急需克服的缺点和改进的地方,再以估计来年利润能达到的数额为依据引进外来资产,实现合理扩大再生产。这样需要企业主对企业资金运筹做理性分析,然后做一个相对专业、合理的财务内控计划,再认真地去执行,直至达成目标。

(五)制度化的管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型企业的稳定发展面临的问题,同大企业一样是产品质量、产品的科学化、营销市场和财务运筹等很全面和具体的问题。其中财务运筹所牵涉的财务内控是最敏感和需加倍谨慎的问题。精心制定出来的符合微型企业实际的财务控制方案和制度,如不认真去履行,就会徒劳无益。好的财务内控制度要执行,唯一的办法就是:企业上至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下至普通员工,人人都要遵守,不能因人而异,即现代企业普遍实施的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对事不对人,按章行事,实现预定目标。这样的企业才是有前途的企业。

三、结语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改进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类特殊会计主体,其主要目的是社会服务职能(如行政部门)、社会中介职能(如部分鉴定机构),也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走向市场,实现了自收自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不是经济利益,因此,其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与企业有所区别,但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还是并没有大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仍然与企业基本一致,即为保护资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促进单位经济健康成长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论述,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内控制度五要素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如果控制环境出现问题,内部控制就不可能有效。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仍然存在这五个要素。在控制环境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也具有经济活动,也要受一般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存在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与内部人员素质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也要考虑风险评估问题,如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资金量大,受关注高,相应风险也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也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同,即授权与分权,不相容制度相分离、要按确定的流程进行经济业务等。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其信息与沟通,监督也非常重要,根本上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雇员受雇于纳税人,从而其工作内容与状况,是否清廉,资金流向是否清晰合理,都应该给予人民群众公开说明,同时接受社会质询、内部与外部监督。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简述

1、财务控制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由于单位性质的非盈利性,从而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相比企业而言,不太重视财务与会计基础工作。首先,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仍是凭经验与习惯管理,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度建设、审批流程、人员安排、审批权限方面都存在着走形式等情况。其次,节约意识不足。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淡漠,全员参与管理意识不够,导致不必要的损耗与浪费发生。再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一般是业务人员出身,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承担好社会职能,资金只要“一支笔”签字即能管好,客观上可能导致财务工作不受重视的现象。

2、人员力量不足,内控制度弱化

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于财务工作的知识往往仅限于会计核算,对于财务控制一知半解,也很少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重视会计核算,忽视监督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在监督机构的设置上,较多的内审职能由财务部门代劳,即使与财务部门平行,但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更多地检查有无资金方面的违规行为,对本单位领导、内部各机构、部门的工作效率评价不多,也没有参与到员工的绩效评价之中,无法起到监督内部财务运作及其他业务行为的目的。

三、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的思考

1、完善财务控制的基础性工作

单位负责人要重视财务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从人员配备上,安排具有相应资质的员工承担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注意相关人员的回避与不相容制度的分离。二是要做好宣传,对于一切经济业务活动,都要按规定的流程与权限进行,违规者将受到惩罚。三是要结合政府部门预算与统一采购制度,完善本单位的相关工作流程。如本行政事业单位年度的资金计划,要根据合理准确的资料进行编制,以利于合理安排资金,进行相关开支。结合政府统一采购流程,根据业务需要申报需求计划,以便进行安排,避免影响工作,同时要明确领用责任人的责任。

2、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借鉴企业的有关成本控制、损耗定额等制度,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建立有利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和促进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主要的管理制度有:

①财产物资安全控制制度,使管钱与管物分离、采购与保管分离、保管与发放分离。

②预算控制制度。结合部门预算制度的推行,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加强项目评估,严格按预算办事。对纳入预算的项目,实行定额管理制度,努力增收节支。除按部门预算编制相关预算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另行编制经营计划,对于重点工作及所需的资源、人力等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③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对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考核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3、抓好会计核算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不同于企业的会计制度,侧重于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也就是说,在会计制度上就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重点把握现金流出的合理性与例规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一是要把握开支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同时做到及时反映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二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控制流程指会计法规政策、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三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由于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4、做好内部与外部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行政事业单位除做好内部监督外,还要自觉接受外部的监督,如纪检监察、政法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

四、结论

2008、2010年六部委相继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规范企业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与公司治理的科学途径。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组织都必然应强化内部管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本身的重要性,从建立“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分析与改进,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财经法纪、单位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预防和控制各种错误和弊端, 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参考文献:

[1]韩东平.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J].财经界,2007;12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区别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一些管理制度和方法不能适应市场体制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进行制度创新。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应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应以服务公共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会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相对简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经费开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普遍缺乏明确的开支标准,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有些制定了开支标准的,却不认真执行,仍采用实报实销方式;一些较大开支,事前不做计划和申请,开支后只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核人签字,财务部门就给予报销,这是公款消费严重超支的重要原因。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资金管理混乱,未能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专项资金与正常经费之间经常相互挤占、挪用。二是现金管理混乱,很多单位没有按照现金的结算标准支付现金,大额现金支付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应收账款管理不严,对借款和欠款长时间不来销账和还款的单位和职工未进行催收和清理,以致最后形成呆账、坏账。 

(三)岗位设置不合理 

由于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决策人、经办人、审核人、记账人员都没有完全分离并相互制约,出纳兼审核、采购兼保管的现象比较普遍,极易出现贪污挪用行为。 

(四)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其表现:一是没有形成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的意识。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单位职工也习惯于主要领导讲了算的工作方式。二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认为只要完成目标任务就行了,至于内部管理的好坏则是次要的,以致岗位设置不是从内控制度的要求出发;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路 

(一)强化岗位分工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能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来设置岗位,划分工作职责,也就是岗位责任制。这也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但是,岗位职责的划分是否完全符合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要求,就很少有单位能够做到。所以一定要对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细化,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要求来设置岗位,并明确该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最好能针对每个岗位上的职工编制职责说明书,让他们能更加详细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和权限,防止岗位互窜现象。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预算控制体系 

预算控制是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的形式规范各级管理者的经济目标和经济行为的过程,调整和修正管理行为与目标偏差,保证各级管理目标和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所以,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过程中,预算控制体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1、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业务部门对事业发展年度计划进行详细论证和细化,财务部门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单位负责人亲自抓,做到年度预算真编真用真考核。严格预算调整和追加的控制程序,减少随意性,堵塞漏洞。 

2、建立预算约束机制。(1)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的控制,加强项目立项和预算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2)按照年初经费预算,把各项费用分解到单位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形成内部费用控制指标体系;(3)根据预算的执行随时完善预算的编制。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能得到顺利执行。 

(三)健全经济业务流程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固定资产、预算管理。 

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货币资金业务处理实行钱帐分管;出纳员不得兼管总账;任何一笔资金收付业务的发生和处理不能由一人单独包办到底;规范现金、银行存款、印章控制制度。 

2、采购与付款控制。需要进行分离的职务有: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验收;采购与会计记录;验收与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 

3、固定资产控制。需要进行分离的职务有:请购与购建;审批与购建;验收与购建;验收与付款;保管使用与记账;报废审批与报废执行。 

4、预算控制。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根据预算管理工作的业务环节和特点分别制定预算编制控制制度;预算执行控制制度;预算调整控制制度;预算分析控制制度;预算考核控制制度。 

(四)提升会计人员职业能力,降低操作风险 

会计是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参与预测和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问题

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概述

(1)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指运用管理学的方式和技能,对于企业资金获得、筹集、有效运用的方式以及分配的方式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行为,弥补了会计上的遗漏,主要侧重于对价值的管理和进行重大决策。(2)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指采用资金的形式,及时、准确、真实的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反应、监督和决策。

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企业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核算人员的分工一般比较细致,财务管理则是对细致工作的全方面统筹。因此财务管理的人员一般都是先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他们通常从单一的会计核算工作演变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因此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门,财务管理是否有效依赖于正确的会计核算。(2)两者的区别。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者具有不同的内容。会计核算的内容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内容执行,根据固定的模式对原始单据进行收集,编制会计账簿和制作会计报表等等,对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和成果进行反应、核算,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的内容受到财务制度内容的约束,但是她的目标明确,方法相似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从行为上来看,会计核算是一种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行为,通过为企业提供完整、真实、及时的会计信息,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而财务管理是一种直接的管理行为,通过对会计核算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结合企业现状和社会环境,来确定企业的经济以及经营决策。

三、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的领导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其次,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不能很好的对于企业核算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不具有财务管理的能力。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低下,违规舞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会计队伍管理混乱。再次,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有些企业空有内控制度但是没有有力的实施,有些企业甚至缺乏内控制度,造成管理上产生大的缺陷。最后,对于资金的管理混乱。对于资金有些企业没有及时的对账,对于资金的流向没有实时关注,坐支现金的现象屡有发生,企业呆账较多,往来款项没有及时核对等等。(2)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会计核算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会计基础工作上的缺陷,不按规定建立账簿,制造假的凭证,任意编制财务报表,随意调节利润和帐表。一些企业的会计报表和总账和明细账不符,任意调整账目数据,对于企业资产没有进行盘点和记录,资产流失的状况严重,对已资金的往来没有及时记录等等会计核算中不合规的现象。

四、改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若干对策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财务管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全方位的支持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培训,教育,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胜任财务管理的任务。创新财务管理的模式,企业应该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将生产、技术、业务等等部门统一起来建立整体管理体系。(2)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首先对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进行系统的规范,对于内部监督、内部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成本核算的方式,保证企业信息的真实有效。最后建立各种适用于企业发展的核算制度,使会计核算更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3)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对企业的从业人员实行财务统一管理的制度,从事管理下一级的人员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直接委派,会计核算工作由财务管理的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优化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使财务管理人员坚持原则和遵纪守法,创造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不断提升员工自身的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彭守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初探[J].商业经济.2006(2)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区别范文第5篇

一、提高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的认识(b1)

要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管理,首先要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以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的重要关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加强,从上至下深入宣传,全面提高了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高度认识,促进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有效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表现如下:

1、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是企业进行合法经营的先决条件。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进行及时纠正,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

2、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的准确性,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4、维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有效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5、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企业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会计控制的监督与考核,真实反映业务实绩,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联系实际,科学地设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流程(b1)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否有效,取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原则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设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时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原则:

1、相互牵制原则。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的关系上,至少要经过互相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2、协调配合原则。涉及内部会计控制的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避免扯皮和脱节现象,减少矛盾和消耗,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在保证会计控制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完成各项经营任务。

3、程式定位原则。指企业应该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内部会计控制活动划分为若干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的赋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充分做到职、责、权、利相结合。岗位规则程式化,有利于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奖罚,增强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成本效益原则。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时,花费的成本要低于由此产生的收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的前提与保证(b1)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及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再控制,在省公司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于2000年设立了财务部稽核税务处,本着“依法稽核、实事求是、公正廉洁、保守秘密”的原则,围绕省公司中心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财务稽核工作。几年来,全省从事财务稽核工作的人员已达40余人,通过财务稽核,对各单位存在的财务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深刻剖析,查找成因,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公司财务内部监督机制已初步成形,财务稽核的内部会计控制作用深入人心。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出以下工作要点:

1、单位负责人要亲自挂帅。领导重视,是我们发挥内部控制作用的前提。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并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事关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效益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单凭会计或财务部门是无法实施的。企业单位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而且也是规范经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必须亲自挂帅组织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2、会计部门自身也要转变职能。会计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采用预算管理、责任会计、控制评价等先进的控制手段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严格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内部银行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规范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加强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提高管理控制效益。同时,会计人员也要提高职业素养,加强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规范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不断提高其受控程度。企业应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按工作流程化、人员职业化的要求进行整合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要面向业务流程设置控制点,以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为主要控制,通过对具体经济业务流程的,借助风险分析确定关键的业务控制点,不断规范业务流程和提高流程环节的受控度,并落实到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中去,来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对于集团企业,还要强调对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和授权管理制度,根据下属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和主要负责人业绩实行区别授权,并加强授权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和信息反馈,根据下属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风险状况和授权制度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授权,以保证下属机构运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4、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是指企业的内部会计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它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的组织基础和保障。为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应注意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即按照职责明确、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原则以及企业内控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会计组织结构、界定各部门、岗位职责和授权管理权限。应特别注意保持会计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监督控制方面的核心地位。

5、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再控制。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时,企业还应注意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再控制,以监督和检查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评估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效果,针对所发现的控制盲点、弱点以及由于运营环境、经营战略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原有内控失效的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内控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再控制机制。外部主要是中介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的会计工作检查,内部则主要是财务稽核和企业内部审计。我们省公司将财务稽核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手段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 强化稽核工作力度,为省公司适应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财务制度改革,强化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在工作中还发现,通过稽核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会计制度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规范经营、防范风险、依法理财。

四、防止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两种倾向(b1)

在吸取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出:

1、“所有者虚位”极易造成“内部人控制”混乱。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惯性,“所有者虚位”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强有力的推动和监督机构,造成“内部人控制”,容易出现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责权利不落实,职责界定模糊,动摇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基础和保障。

2、会计部门的“弱势地位”和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丧失”。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会计工作的偏见,如“会计无非就是记记账、管管钱”、“会计工作是业务部门的附属机构,自己不能创造任何价值‘等,在一些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造成了会计部门在企业组织中的”弱势地位“。就相对独立性而言,在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会计人员由于”位置决定脑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往往唯经营者的指令是从,逐渐丧失了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计量、反映、控制和考核评价所需的相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