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的优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短肢剪力墙;结构特点;计算;优点;注意问题
1 引言
随着新型建筑材料、新的设计计算理论、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涌现,特别是计算机结构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为实现建筑功能的多样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现代建筑结构要求大开间,平面及房间布置灵活、方便,室内不出现柱楞、不露梁等。异形柱与短肢剪力墙结构能较好地满足要求,因而逐渐得到了推广应用。
2 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特点
短肢剪力墙可结合建筑平面,利用间隔墙位置来布置竖向构件,基本不与建筑使用功能发生矛盾;墙的数量可多可少,肢可长可短,主要视抗侧力的需要而定,还可通过不同的尺寸和布置以调整刚度和刚度中心的位置;能灵活布置,可选择的方案较多,较易处理楼盖的支承;连结各墙的梁,亦随墙肢位置而位于间隔墙竖平面内,属于隐蔽型;视建筑平面及抗侧力的需要,把中心竖向交通区处理成筒体或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的短墙肢虽然同异形柱框轻结构体系的异形柱一样截面抗扭不利,但由于其墙肢较长,受力接近剪力墙的墙肢,结构体系趋于合理。此种体系同样适用于单元式高层住宅。由于上述特点,在结构布置方面灵活性及可调整性大,因此容易得出合理的结构方案。因此,由于它的灵活性较大,随之结构布置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别,从而导致有不同的结构设计效果。
3 短肢剪力墙的计算分析
短肢剪力墙结构是适应建筑要求而形成的特殊的剪力墙结构。其计算模型、配筋方式和构造要求均同于普通剪力墙结构。在TAT、TBSA中,只需按剪力墙输入即可,而且TAT、TBSA更适合用来计算短肢剪力墙结构。TAT、TBSA所用的计算模型都是杆件、薄壁杆件模型,其中梁、柱为普通空间杆件,每端有6个自由度,墙视为薄壁杆件,每端有7个自由度,考虑了墙单元非平面变形的影响,按矩阵位移法由单元刚度矩阵形成总刚度矩阵,引入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假定减少部分未知量之后求解,它适用于各种平面布置,未知量少,精度较高。但是,薄壁杆件模型在分析剪力墙较为低宽、结构布置复杂(如有转换层)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薄壁杆件理论没有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当结构布置复杂时变形不协调。而短肢剪力墙结构由于肢长较短(一般为墙厚的5-8倍)。
4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应用优点
4.1 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墙肢与填充墙等厚,连接各墙的梁位于隔墙竖向平面内,避免框架结构中梁柱突出墙面的问题;墙体采用轻质材料,符合墙体改革的方向;虽然短肢墙构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扩大了使用面积。
4.2 满足结构设计的需要。在小高层住宅中,与常用的框架――抗震墙体系相比,框架――抗震墙体系具有受力明确,计算简单等优点,但其柱子截面大,梁柱外露,影响美观和使用,在平面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结构布置体系难趋合理,结构分析计算困难。而短肢剪力墙体系,墙肢和梁可隐蔽,结构布置灵活,墙的数量和肢长根据抗侧力的需要而定,数量可多可少,肢长可长可短,还可通过不同的尺寸和布置以调整刚度和刚度中心的位置;可充分利用墙肢的承载能力,避免传统剪力墙结构中墙体过长而通常为构造配筋的浪费,减轻结构自重,降低主体结构和基础造价,尤其对于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地区经济效益显著;主体结构中大多数墙肢呈受弯工作状态,从而保证墙体具有足够的延性;同时大多数连梁的跨高比大于2.5,保证整体刚度的同时降低连梁的自身刚度,避免连梁的剪切破坏,使连梁也具有足够的延性,以此来弥补剪力墙体系延性的不足。
5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5.1 抗侧力构件布局要合理。高层住宅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只要抗侧力构件布局合理仍然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结构体系,但在地震区,高层建筑中,剪力墙不宜过少,墙肢不宜过短,因此不应设计仅有短肢剪力墙的高层建筑,要求设置剪力墙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筒体(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结构。短肢墙的布置合理、对称、均匀、力求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短肢墙布置应以T形、L形 、]形、+形为主,这样可增加短肢墙抗扭和出平面外稳定。短肢墙的数量可多可少,肢长可长可短,主要视抗侧力的需要而定,还可以通过不同尺寸和布置调整刚度和刚度中心位置。
5.2 加强短肢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建筑平面外边缘的角部处的墙肢,当有扭转效应时,会加剧已有的翘曲变形,使其墙肢首先开裂,因此应加强短肢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如减小轴压比、增加纵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5.3 要注意刚度的均衡性。主要抗侧力结构筒体(或长墙)一般利用楼、电梯间,但要注意刚度的均衡性,不要集中在一处布置使建筑产生过大的扭转效应,同时筒体要有足够的刚度,其平面尺寸不宜过小,要使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形成多道抗震防线,为了确保水平力可靠传递,核心区楼板适当加厚,与核心筒相连的连梁按强剪弱弯设计,短肢墙之间的梁净跨不宜过小(一般取4~6m),使其具有一定的耗能作用
5.4 截面尺寸要适当。短肢墙受力以承担竖向荷载为主,承担水平荷载为辅,其截面尺寸要适当,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宜在5~8左右为好,且墙厚不小于200mm,当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比小于等于3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短肢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大于0.5、0.6、0.7。对于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因其延性更为不利,因此轴压比限值要相应降低0.1。
5.5 提高其抗震等级。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一般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主要目的是从构造上改善短肢剪力墙的延性。
5.6 按规范调整,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对于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不仅底部加强部位应按规范调整,其他各层也要调整,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和1.2,主要目的是避免短肢剪力墙过早剪坏。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它部位不宜小于1.0%。
5.7 采用适当的力学模型。短肢剪力墙―筒体(或一般剪力墙)结构体系,电算分析力学模型建议采用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考虑,各部位宜取两种力学模型分析结果的不利工况,短肢墙之间的梁应根据跨高比的不同分别按连梁、框架梁计算内力和配筋,短肢墙仍属于剪力墙的范畴,配筋可采用一般剪力墙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长宽比小于3的短肢墙则必须按柱的方法进行设计。注意整体计算需考虑填充墙对建筑基本自振周期影响,折减系数可取0.8~0.9。
5.8 处理好填充墙与钢筋砼变形模量的问题。由于外墙面钢筋混凝土短墙肢之间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墙的变形模量不同,在二者交界处易产生裂缝,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在做粉刷时,在二者交界面处附粘一层玻璃丝布,使应力平缓过渡。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教学中凸显出以下特点:教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教学以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核心。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就要求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中主动构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
(一)变革化学教学方法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化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围绕某个学习主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学习,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或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二)重视已有知识的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或者现象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性看法。虽然这些看法并不一定合理,甚至有的可能是错误的,但大多数经验知识是有一定生活基础的,而不是随意得出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之前应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的作用,让将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实现对接,从而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提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哪种能源,身边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等这样的问题。接着让学生亲自实验:点燃酒精、煤油、汽油等液体燃料,感觉火焰的温度;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感觉反应的热效应等。再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能量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一知识的意义建构,得出“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集中在热量问题上”的结论。
(三)重视创设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的现象和规律都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因此高中化学学习,就要根据生活实际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应运用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为创设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环境,首先提出思考题: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判断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怎样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问题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亲自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作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从中得出同周期元素与同主族元素的结构、位置与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关系的结论。这样就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实现了对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构建。
(四)重视互动学习方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与外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越多,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一门语言,在与外国进行交流时,英语的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正是考虑到英语翻译的这种重要性,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小学就开始英语的教学,在大学的教学中,英语也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存在,经过多年的这种英语普及教育,目前我国的整体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普及式的教育方式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在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而要想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英语专业翻译的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改进,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最后提高英语翻译的能力。
2.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2.1建构主义的概念
最早提出建构主义概念的是瑞士的一个心理学家,当时提出的概念是constructivism,【2】后来这个理念传入到我国之后,被翻译成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在教学方面广泛应用,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建构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心理表征包括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两种,第二个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理解,都有自己的建构方式,通常情况下,这种建构的方式都有较大的区别,而教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将教师对世界理解的建构方式,与学生对世界的理解进行融合,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第三个观点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对建构主义学习产生影响,分别是环境、协作、回话和意义,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学习者都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对建构主义概念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的出现,就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建构主义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对能够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要充分的考虑实际的因素,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学生和教师的特点等不同,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也应该针对性的进行改变,如果在所有的教学中,都采用相同的教学目标,那么就会严重的影响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这种影响更加明显,在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中,充分的考虑到了这点,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教学目标更加符合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
目前我国开始大力的提倡素质教育,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刚好符合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为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采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甚至可以通过对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把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上述的原则外,建构主义教学的最后一个原则就是鼓励学生反思,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纯理论的,没有经过任何的实践,因此学生在学习到了知识后,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社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实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学习的效果。
3.建构主义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分析【3】
3.1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分析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大,在英语翻译这种主要依赖经验的学习上,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要,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加深,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文化的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语翻译的难度,近些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从而导致了很多新词的产生,对于这些新词的翻译,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样实际的翻译工作更加困难,对英语翻译工作者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翻译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成为了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实际翻译的能力,随着翻译自身的发展,目前的翻译已经不在局限于语言的转化,更多的是对不同文化进行转化,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起源不同,导致语法和意思的表达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际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法的特点,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从而使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从一些特殊句型、较长的句型、被动句的翻译等方面出发,从建构主义理论上提升学生翻译的能力。
3.2案例在建构主义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更加完善,【4】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意义建构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在目前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基础课和实践课同时进行的方式,由于英语翻译专业的特殊性,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拥有一个科学、成熟的教材,而且英语翻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翻译自身也在不断的进步,这样知识更新换代很快的一个学科,教材更不容易编写,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的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都会选择一个经典的英语案例材料来进行,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提供者,这些案例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学中的英语翻译专业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已经细化成了很多具体的方向,例如经贸方面的英语翻译、时事政治方向的英语翻译、旅游翻译、飞行翻译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翻译专业还在不断的细化,英语翻译的学习也变得更加具体,学习的知识针对性更强,根据具体的翻译方向不同,相关案例的选择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例如在经贸英语翻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合同、索赔信等材料进行;而在飞行翻译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机型如空客或者波音而选择适当的翻译材料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应构建学生有关民航只是,以使他们在翻译中更专业。
4.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认知学习的效果,由于其完善的理论和良好的实践效果,使建构主义理论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建构主义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都能够进行很好的应用,而且建构主义自身的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使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大,英语翻译作为目前热门的专业,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效果一直较差,如果把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我国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相信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和英语翻译的不断发展,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会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06):29-33
【关键词】建构主义篮球教学方法
一、前言
建构主义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21世纪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篮球教学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它不仅需要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其目的也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还把提高个人篮球素质和技术作为目标,促使学校体育篮球教学有个新的发展。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日益凸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观开始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自我组织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具备认知能力的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建构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三、用建构主义学习思想指导篮球教学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所以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从而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每个学习者都以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知识在配合自身追求生存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形成演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
现在传统篮球教学方法主要是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时的乐趣。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及新的课程理念,都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创新。具体模式为:播放技术图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协商问题师生讨论问题学生进行练习拍摄比较技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协商问题师生讨论问题学生进行练习成绩测验再改技术技术考核。以下就通过几个方面介绍下建构主义下篮球教学的方法应该注意到的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篮球教学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乔纳森的观点,现实(reality)不过是人们的心中之物,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处于中心地位。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变“ 以教师为中心”为“ 以学生为中心”。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不要大面积地停止练习进行个别错误的纠正,要使学生的练习有连贯性,保证练习效果。例如在进行肩上单手投篮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教师给予不同的指导区别对待。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多数教师认为使用操作活动就代表在进行一种建构主义教学,因为学生遵照教师设定材料所进行的活动被认为是学生在建构知识“然而学生即使积极地参与有意义情景活动并不能保证学生会获得他们渴望得到的理解。”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篮球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例如,在进行篮球传球教学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以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主进行练习。通过学生一段时间的练习,让学生总结出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再对学生传球方向不准确和传球力量不足等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引起学生下一步练习时的注意。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传球方式,如单手传球、背后传球、倒地传球等,以引起他们对学习传球的兴趣,加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赛中运用不同的传球方式,融入战术体系。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十分重要作用。而交流则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小组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研究不同技战术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小组内篮球水平很快的提高。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在篮球教学的具体操作中,首先,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观看各种掩护配合在比赛中成功运用的录像,每一种掩护配合的录像至少放映三遍,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掩护知识的运动表象。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如掩护配合的时机、掩护后的跟进切入或拉开接球投篮等,教师应给予讲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一些概念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 掩护的定义,掩护的分类,掩护的目的和作用,掩护时的要求等。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掩护配合知识的建构情况,组织他们分组进行练习。对出现错误的同学,教师可让其参照录像重新建构掩护知识的正确运动表象。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空洞的、单向的学习变为富有刺激性的互动性学习。学生在个人经验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在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学习中去感受和体会,进而主动地去思考,从而建构起关于“掩护”的知识结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说明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篮球教学中的重要。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能在该条件下,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好地教学效果。”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篮球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是必须明确: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因此对传统教学设计中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这一部分,将有全新的处理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诸要素只有通过结构才能组成一个整体,课堂结构越合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越协调,课堂教学就越会进入最佳境界,为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构建教学模式要从整体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出发,要把技术和战术有机结合起来,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去建立学科的知识整体结构,要注意学科知识、方法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同化与顺应过程较难发生,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在篮球教学中应该进行篮球文化背景和并辅助多媒体资料的观看,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篮球知识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多变的学习模式中,组织学生充分展现各自的学习策略,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调整和应用学习策略的能力,真正做到取长补短。
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应在平等的相互学习的平台上,建立和谐、尊重、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我们要把传统的传授动作要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启发为主、以学生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实际练习,使学生自己发现动作要领,找出运动规律,教师最后进行适当的总结。
四、结论
本文通过参考各类文献,建构主义在篮球教学设计是一个新兴的并有着广阔研究前景的课题。相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而言,对指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积极的设想。在建构主义篮球教学方法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设计的重点更注重如何通过设计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篮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篮球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挖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 国际教育新理念[M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3]严鸣.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A].教育与职业,2008,(12):62-63.
[4]刘儒德.建构主义教学观[J].小学课例教研,2008,(2):41.
[5]王鸿.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A].教育与职业,2008,(11):52-55.
[6]姚绍金.安徽省中学篮球教学现状之浅析[J].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2.41.
[7]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245.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师角色 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在构建的特定学习情境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通过和教师以及其他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利用相关学习资料,通过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共同体的互相合作,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意义上的教师的定位不再是传统“教书匠”,知识也不再是教师单向传输的一个过程,教师有新的角色定位,在学习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在不停进行自我建构。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建构主义得到广泛的运用,教师们对建构主义理论都不陌生,但由于建构主义派别较多,各派别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观点,在不同的背景下对不同的理论运用应有所偏重。
通过对建构主义研究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涉及面广泛,从基本理论到教育教学实践的多个领域,研究的问题分布在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和多学科类别中。在众研究中,研究焦点多是学生,强调学生的核心地位,强调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其实也应该获得同样的重视。例如合作式的学习有多种方法,有讨论、有辩论、有竞赛、有角色扮演等等。以讨论为例,围绕什么主题开展讨论,怎样保证讨论的开展,最初问题的提出,后续问题的链接,如何一步步深入讨论,不要在不必要的环节问题上耗费过多时间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设计安排,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尽管建构主义者标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我们发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本文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为保障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在建构主义背景下,分析教师角色所面临的挑战和转变,加深对教师发展的认识。
2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的挑战
2.1教师传统地位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运用一系列引导方式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输送者,将原有系统的知识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不是建构主义课堂的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地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和自己脑中储备的知识内容相联系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难,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知识的骤增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知识不再处于垄断地位。学习者早已不必单从教师那获得知识,身边充斥着多种渠道和手段以获取丰富的知识以及大量的学习资源。这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师的中心地位和权威性的挑战。
2.2教师自身左右为难
在建构主义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寻求自己的理解而不是遵循别人的逻辑,这对教师本身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传统的教师教育体制和模式、方法存在问题以及指导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理论的滞后,同时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养也存在问题。现任多数教师本身没有在建构主义教学情境中接受教育,从传统的课堂向建构主义课堂转变这对教师本身固有的教育理念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唯学习成绩至上、课堂控制、学校家长等都是束缚教师的原因。一方面,教师不可能将原来已经沿用下来的经验教学彻底,重建新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在现实情况下现有的应试教育方式看起来非常“适合”于已经习惯了的学生,总之教师面对内外部压力和矛盾也决定了教师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2.3教师角色的转变途径
在择校、绩效、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在工作中不受重视,只因方便行政管理的要求等,教师多被视为社会结构的一种角色,这种角色被任命赋予规约性的意义。没有给与教师本身自我发展成长变化的空间,原有的角色定位对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束缚。
基于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要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首先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当代教师应通过继续学习对建构主义理念、教学实践,有自己专业的判断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应用全面的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好角色转变。
专业理念与思想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引领教学实践的灵魂。教师教育理念和思想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是教师角色由传统向建构主义转变的保障。教师只有从更高更远的视野审视教育,并对教育目标和理念有深切的认同,教学工作中教师才有独立思考、批判与超越现有教育弊端的可能和勇气。现阶段以升学成绩为主导的评价和教师的奖惩密切关联,在另一种意义上对教师价值进行了判断,这是教师由传统角色定位向建构主义类型的教师转变巨大阻碍。个性化的教师评价制度,使评价真正对教师发展有意义,是开启教师转变发展之路的第一步。建构主义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建构性,教师同样也是建构的主体,也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用同样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位学生,我们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位教师,应该尊重教师的独特性。
3建构主义教师评价机制
建构主义教师评价应该体现教师主体性地位,关注教师的个别性和差异性。教师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师素质、能力的状况和其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的价值判断,既确定社会对教师个体的满意程度,也为教师个体认知自身职业效能提供依据,同时还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方向指导。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师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或发展性评价,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行为反思的依据,丰富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事件认知的内部意义建构或表征,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在提高改善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
首先,教师自我评价是建构主义倡导的最为常见的、最为重要的教师评价形式。在“自我评价”中,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和激励自我。同时,建构主义也重视社会交往、对话对教师教育教学图景的意义建构或表征的重要性。在交往、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同行教师、学生、家长等提供的信息、加强教师自身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更加全面地丰富完善教育教学图景或表征。“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等都是建构主义教师评价必不可少的几种评价方式。
(1)教师为主体: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将当前教学理念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结合。在教师自我评价中,评价过程充分体现出对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尊重与信任,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自我调控,主动改进完善。教师在评价中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全面客观地比较,通过反思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
(2)同行为主体:同事互评是同行教师对被评价教师对学科内容掌握程度、最新知识了解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在同行评价中,参评教师要做到真诚指出被评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一起探讨改进措施,给出真诚合理意见,在同事间营造团结协作、共同成长的和谐氛围。
(3)学生为主体:旨在通过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了解学生需求,增进师生间沟通,利于教师改进其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局限性和认知的不成熟,在开展学生评价时要注意,进行教师评价的学生对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以及工具等要有正确认识,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水平进行真实合理评价。
(4)家长为主体:通过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了解家长对子女期望,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在家长评价设计中要考虑家长城乡地域、文化素质、职业、对教师了解程度等方面差异,尽量避免不相关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引导家长对教师做出公正合理的综合评价。
总体来说,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应该由以上四个部分构成,同时要注意权衡不同评价主体在总体评价中所占的比例差异。不同评价主体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途径也有所差异。将档案袋评价机制纳入教师评价,建构一个连贯有序的教师动态评价机制。
4总结
现阶段教育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或根本问题是大批知识应用型人才过剩,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与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人们在重新审视现有教育、发现解决问题、作出改变并赋予新使命的同时,教师质量问题总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正如许多教师抱怨和研究所揭示的,教师因评价制度的约束在戴着镣铐跳舞,用吉登斯的话来说,人们是在受制约中创造了制约他们的世界。我们要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同时,教师和各相关主体也应该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建立合理的建构主义教师评价体系,是一个较长的完善和发展过程,需要通过教师和理论研究者的不断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 张桂春.简论建构主义教师观[J].教育科学,2006(1).
[3] 张奎明.国外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改革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2).
[4] 潘英.建构主义教师观视域下的体育教师角色定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7).
[5] 刘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