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的特点

建构主义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的特点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第1篇

徽派建筑是由堂、楼、廊、阁、桥、天井、墙、门、顶、阶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这些要素的基本形态是稳定的,很少有大的变化,但其组合方式、方法却十分灵活多变,相应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其中最常见的如垂直叠加,则可成楼或阁楼、阁桥;水平连贯、重复、围合、穿插、偏置、遮掩等方式则可组合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如一般民居人宅可分为四种:凹型、口型、H型和日型。凹型宅,即中间为厅堂,左右为厢房,堂前有天井的布局;口型宅,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实际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宅相向组合;H型宅,其实是两座凹型宅的背向组合,前、后进各有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堂;日型宅,也是三间两进,每进各有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房屋的多进式重复或偏置,或随地形而穿插、连贯,甚或多单元纵横向延伸而围合成“多进堂屋”。每进一堂便递升高一级,沿山势陡度立台阶,俗称“步步高升”,最能体现徽州文化中“聚族而居”讲求“亲亲”思想和家族内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徽派建筑形态另一种单体建筑———祠堂,是村中最具规模、耸然高出民居的建筑,雄伟宏丽,蔚为壮观。祠堂内设敬奉祖先牌位的寝殿和祭祖的享堂,执族规的议事厅。宗祠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分布,照壁、坪坦、坊门、碑亭、仪门、两庑、祭台、享堂、前后天井、寝殿、祀座等一系列建筑物均分布在自南往北的中轴线上。从坪坦、仪门到寝殿祀座自前至后逐级上升以抬高地面,使正门楼顶、大堂屋脊、寝殿屋脊在宗祠上空形成一个超过一个的高峰。牌坊是徽派建筑中的又一种单体建筑,实为封建伦理道德的物化象征。从形态构成看,它包括下部的仿木构基础单元和上部的楼两部分。命名常以间、柱、楼的数量而定。明代后期徽州石坊造型上出现立体式的,如歙县第城内的许国“大学士”石坊,俗称“八脚牌楼”,整座牌坊采用围合方法由十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两柱(柱与前后两坊共用)讲三楼”的牌坊组合而成,是四面八柱各联梁坊的矩形立体结构。前后长11.5m,左右宽6.8m,高11.4m。该坊为四柱三楼冲天柱的石坊模式,结构紧凑,造型丰满,安稳牢固,庄重肃穆,壮丽巍峨。古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作徽派“古建三绝”,当然这不仅仅指其单体的形态,而且还应概指其组群形态构成,包括建筑群整体形状、尺度、色彩、质感、轮廓线等要素的综合效果,以及其组群方式和规律或章法。

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审美

徽派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山地环境为天然依托,以其中占主体的徽商社会文化作人文底蕴,呈现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风格一词,在建筑学中概指建筑内在特征的外部显观,是“建筑物或建筑设计的一种格调,以某种可以认识的方法与别的格调相区别”。有的专家认为“徽派建筑风格大体可概括为:古拙、敦厚、凝重、规矩、清逸、精致”。徽州山川秀丽,无需多修饰,村居园林化建筑敦厚质朴。土地资源短缺,便普建楼居,紧凑精致。徽州“东南邹鲁”、“程朱阙里”的文化氛围,使徽人恪守礼仪,好古守矩。明清徽商鼎盛,贾而好儒,欣赏雅文化简单自然之美,清逸古雅。商人普遍有精打细算的积习,喜好精致小巧的审美趣味。徽州匠师的制作工艺冠于全国,则更是对徽州建筑精致的支撑。徽派建筑风格所涵盖的各个方面及其成因,由表及里都可归结为对“徽风古韵”建筑风骨的理解及其外在表观。徽派建筑风格,从局部到整体是一致的。小到民居庭院盆景的装饰,中为宅第厅堂的布局,大至祭祖的宗祠构建,其风格都是一脉相承的。如从祠堂的规模、形制和建筑工艺方面来看,徽州区呈坎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东舒祠始建于嘉靖年间,至万历年间续建成,在后寝屋顶上立柱加盖一层阁楼,用以藏置历代恩纶(圣旨、诰命等),故名“宝纶阁”。祠堂共四进四院,沿中轴线依次对称,头门为棂星门,五间六石柱牌坊式木制黑栅栏,天井左右碑亭;二道门为仪门,侧有两庑。大堂五开间,六柱并列,正间屏门上枋悬“彝伦攸舒”金字匾额,为董其昌题书。寝殿崇阁两层,十二柱并列,九楹外加两个楼梯间共十一开间。台阶、扶栏的望柱上均饰以浮雕石狮。后寝走廊前立十根方石柱于台阶之上,柱基为十六角形。七十二根大柱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雀替,阁前高悬明代孝子吴士鸿手书“宝纶阁”巨幅匾额。这是一座极不寻常的祠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宏阔壮观,其面阔九开间(为避免超过封建社会营造等级的禁限,开间被分为三组三开间),与故宫太和殿相比,仅少两个开间。其高台基、三道饰以浮雕的台阶勾栏,错综复杂的木构,在祠堂中实属罕见[3]。

徽派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

用朱熹的话“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来说,“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依堪舆家之言,择最吉星缠之下而筑之,可谓永世和顺也”。而戴震则说“: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而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虽为贾者,咸近士风。”足见徽州先民已注意到风候水土对民俗文化以及建筑的影响,自古即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按照民间风水观念对山、水的吉凶判定“,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就成了民居选址的约定标准;同时对水“取其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综合两方面的标准,就要求建筑的选地讲究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要求高燥,视野开阔“望向好”,水源充足方便;左右有大山“关拦”,坐向以南北为宜,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对景山,及符合“山管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为好。徽州村落选址布局与天然山水融为一体,大多枕山、环水、面屏,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满足风水说的精神上需求,力求贴近自然,将村落建成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有机整体。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本身固然表现的是一种人工艺术美,但一旦众多单体建筑“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融入山山水水之中,传达的就是一种“繁中有序”的自然美的延伸。看一下徽州村落的轮廓线,就会发觉这乃是一系列由马头墙边缘黑瓦强化的水平线所构成的轨迹,其交叉、重复、贯通、递进、跳跃、转折,主要反映的是地形的起伏、河流的走向。人们常以“错落有致”来描述马头墙的各种韵律,这个“致”,就是前面所讲的内在自然秩序和统一性,也正是徽州人所刻意追求的一种独特的既尊重保护自然,又赋予生机活力的空间模式。徽州民居都比较重视室内陈设,突出部分在厅堂,这是生活起居、亲朋约聚、品茶对弈、吟诗作画的地方。沿天井一周回廊,一般用木格窗间隔,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隔室内外空间的作用。木格窗形式多样,有方形、圆形、字形等。窗雕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方式,如雕刻寿桃和佛手暗喻“福寿双全”。雕刻花瓶插上月季花图案谐音为“四季平安”等等。厅堂正壁上常高悬匾额,下挂祖容像或中堂字画,设神案,两边上置云板花瓶等物。明厅堂前摆有八仙桌、太师椅;堂两侧设茶几座椅,两侧壁上挂名人字画。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短肢剪力墙;设计特点;注意事项

前言

近些年来,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小高层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当前住宅建筑中最受欢迎的建筑结构形式, 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率高,相对开发成本低,舒适性和便利性更强,户型也更加多样等几方面。尤其是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式进行施工的小高层,更大程度了满足现代都市人对于住宅建筑内部更高的空间利用率和更灵活多样的室内设计的需求。短肢剪力墙结构,是在普通剪力墙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对建筑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发展而来的,并且逐渐成为现代小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要设计方式。

1.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点

随着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小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从实践中看出该结构体系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满足小高层建筑的功能需求和满足结构设计需求这两大方面。

首先,在建筑功能方面,短肢剪力墙的墙肢设计是与填充墙的厚度相同的,且短肢剪力墙与各个墙体之间的梁的连接是处于墙体的竖立平面内的,这就很好的实现了框架结构中梁柱外露的问题;在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施工中,大都是采用的较为轻质的建筑材料,以减少结构的负重荷载;短肢剪力墙由于其自身特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施工难度,但其能够很好的扩大建筑内部的有效使用面积,因此,仍然是具有很大推广价值的。

其次,在结构设计方面,短肢剪力墙结构要比普通框架-剪力墙具有更好的隐蔽性,使墙肢与梁可以隐藏在墙体内,方便了用户对内部结构的灵活设计应用。且在设计中,短肢剪力墙对于墙的数量和肢长的确定也更加灵活, 可以通过计算建筑的抗侧力需求来确定数量的多少以及肢长的长短,同时,墙体刚度的大小和刚度中心位置的确定,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贴合实际的需要。

另外,在小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与常用的普通剪力墙体系相比,其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充分利用墙肢的承载能力, 避免传统剪力墙结构中墙体过长而通常为构造配筋的浪费;减轻结构自重,降低主体结构和基础造价,尤其对于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地区经济效益显著;结构自振周期相对加大,弥补剪力墙体系抗侧刚度大,从而地震反应加大的缺点;主体结构中大多数墙肢呈受弯工作状态,从而保证墙体具有足够的延性。同时大多数连梁的跨高比大于25,保证整体刚度的同时降低连梁的自身刚度,避免连梁的剪切破坏,使连梁也具有足够的延性,以此来弥补剪力墙体系延性的不足。

2.短肢剪力墙结构布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设计中, 结构布置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差,为此,在结构布置中应充分考虑到加强抗震性的设计内容,注意结合相关技术概念和理论的应用,尽可能的提高结构的性能。一般来讲,在其结构布置中,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 短肢剪力墙应均匀布置,使墙的轴向应力差别不宜过大。竖向布置短肢剪力墙,尽可能做到墙肢上、下对齐、连续,尽量避免洞口错位,与连梁一起构成连续跨数较多的抗侧力体系。

(2) 每道短肢剪力墙宜有两个方向的梁与之相连接, 连梁尽可能布置在墙肢的竖向平面内。短肢剪力墙应该尽量在另一方向上设置翼缘,尽可能避免有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出现。结构布置上考虑纵横墙的共同作用。

(3) 短肢剪力墙应设计成强墙柱弱连梁的体系。所谓强墙柱,是指墙柱可采用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加强墙柱配筋:尽可能减少连梁高度,使分配的地震力不至于太大,也使短肢剪力墙体系计算更合理。

(4) B级高度高层建筑及9 度抗震设计的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能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

(5) 最大适用高度比高规表中剪力墙结构的规定值适当降低,且7 度和8 度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大于100m 和60m。

3.结构计算模型和软件应用中易忽视的问题

短肢剪力墙结构是适应建筑要求而形成的特殊的剪力墙结构。其计算模型同于普通剪力墙结构,将结构作为空间体系,粱和柱均采用空间杆单元,剪力墙单元模型。在计算上可采用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有开口薄壁计算模型,空间膜元,板壳单元模型以及墙组元模型。而目前短肢剪力墙结构广泛采用的是TAT(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与计算软件)和SATWE(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及分析与设计软件)。但在实际的计算应用中,设计人员往往会视乎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3.1 总体计算中总信息的输入

3.1.1 连梁的刚度折减

高层建筑中的连梁是一个耗能构件,连梁的剪切破坏会使结构的延性降低,对抗震不利,设计时应注意对连梁按“强剪弱弯”的延性要求进行计算。多、高层结构设计中允许连梁的刚度有所下降,程序中通过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来反映开裂后的连梁刚度。但应注意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墙肢刚度相对较小,连接各墙肢的梁已类似普通框架粱,而不同于一般剪力墙问的连梁,不应在计算的总体信息中将连梁的刚度大幅下调,使其设计内力降低,应按普通框架梁的要求,控制混凝上压区高度,其梁端负弯矩钢筋可由塑性调幅70%、80%来解决。

3.1.2 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构造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普通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底部加强层应按规定调整剪力设计值,其他各层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一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 和1.2;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新“抗震规范”出现了约束边缘构件这个概念,对抗震等级为二级及以上的短肢剪力墙,由于墙肢长度较短,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两个方向近于整段墙肢,为了加强墙肢抗震性能,可以把整段墙肢作为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3.2 程序输入和输出时应注意的问题

转换层所在层号、框支梁、框支柱、角柱的指定。框支梁、框支柱、角柱是带转换层的复杂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需特别加强的构件。《抗震规范》和《高规》按“强剪弱弯”的原则,对其抗震等级和组合设计内力值进行调整,并采取相应的结构构造措施。因此,程序输入过程中正确指定转换层所在层号、框支梁、框支柱和角柱,对计算结果的合理输出是相当重要的。也是设计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对传统学习观的一场革命,对各种层次的教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学习和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活动,将对以自我导向为核心、满足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需求的成人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发展及其学习观特点

1.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论述了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民族哲学家、人文主义者加姆巴蒂斯达·维柯,他在《论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一书中提出“一切运动都是构成的”、“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的观点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发展的哲学基础。在20世纪,对建构主义学习观有着最直接贡献的是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主动性在认知建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做了认真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形成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特点。(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结构性知识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学术性和专门性的特点。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是指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情境关联性、非规范性的特点。13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的高级学习具有决定性影响。(2)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学习者先前建构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建构的过程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吸纳新知识来重构和调整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要求学习者在建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审视外部信息;另一方面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调整和改造,不能简单提取和套用。(3)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鼓励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包括不确定的、“结构不良”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问题的解决。(4)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这要求在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室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这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外部信息的接受者,他可以对外部信息做主动地选择和加工。

二、成人学习的特点

一个被称为“成人”的人,一般具有五方面的心理成熟标志:一是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二是整体一致的自我认同感;三是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四是丰富多样且人格化的经验;五是注重“现时”的时间观念。I4因此,与未成年人相比,成人人生经验较为丰富,思想比较复杂,对学习的要求和期望比较高,从而表现出成人独具的学习特点:

1.独立自主性。成人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他们能够明确判断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能主动地和教师一起制订学习计划,比较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别人尊重其学习自主性,他们可能比未成年人的自尊心更强,更要“面子”。根据这一心理成熟标志,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给予成人学习自,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要给予成人学习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成人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伙伴似的合作关系。

2.整体一致性.成人具有整体一致的自我认同感。他们能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统一整合为完整的社会形象,把学习当做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够保持这种整体的自我认同感,和教师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同学之问维持良好的学友关系,就能触发成人的学习动机,改善和促进学习活动,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自我调控性。成人只学他们认为需要学的东。成人学习往往是基于个人事业发展的考虑,或者基于求得精神充实、改变生活方式、逃避不如意生活状况的需要。所以,成人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对那些能够即学即用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更乐于学习。这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

4.“现时”性。成人的时问观念是“现时”的,他们对“当下”的感觉很敏感,对时间的珍视是未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是“学用一致”,而且能“学后即用”。为此,成人教学的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实用性,注重实践性,特别是那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引起成人的注意。因为这样的学习能够使知识迅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成人教学要基于其丰富的人格化经验。成人具有丰富的人格化经验。他们更关注为什么学、怎样学和学习效果,喜欢把新知识与旧经验做比较,并依据经验加以判断。成人经验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不仅有助于成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使得成人各种形式、各样内容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

应该注意的是,成人积累的经验在成为学习基础的同时,也可能阻碍新观念的接受。年纪越大,对新生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态度越谨慎,对学习的抗拒力越大。灌输的越多,溢出的也就越多,就像弹簧,压力越大,反弹力也越大一样。因此,帮助成人拥有一个开放的学习心态,即我们常说的“空杯心态”是很重要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控制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建构、相互合作,开展基于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监控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能够自我控制学习、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终身学习者。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目标是协商的,而非强加的;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重视学习者的探究精神,视真实问题的解决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方面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经验、复杂的问题和真实的情境,鼓励学习者多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成人教育的启示。(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学习者的社会角色需要。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角色需要,因而成人学习具有“现时”性的特点。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学习”。因此,在成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成人的“社会角色需要”,有针对性地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思考价值的、和他们的日常工作类似的问题,鼓励他们去思考、去尝试解决,真正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 教学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教学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人们从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认识到“教”和“学”是学习者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同等重要、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语言教学研究从对教学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从研究如何“教”转向了研究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等。

回顾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过程,可以说不同的学习理论都建立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基础之上;同时它又起源于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风行全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倍受教育改革者们的青睐。不少学者发表文章传播建构主义并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及形成的过程进行探讨,并归纳和对照其本质特征论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其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等人使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其实际运用与教学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建构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现实存在的,而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并具备了可利用已有经验推究未知知识的能力,即每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是赋予了个人特质的。因而学习不单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更是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丰富、充实和改造原有的知识经验,在他人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影响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语言知识的实践者,教师是语言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运用会话和讨论。这种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交教学理念,做好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调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教师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是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的脚手架;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协作也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前提与重要的保证。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一要积极地旁观,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对整个教学活动统筹安排。二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和协作,因而,在大学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生要学会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听转化为主动地学。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学生是积极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的,学生的心理中介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输入,以决定学生将学习什么。学习是学生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可以提供援助,但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生本身。

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直接教学的质疑变成了设计学程的一种需要,即要求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对知识进行建构与中介。为此,应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承担起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责任。这样,大学外语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学会协作学习,使其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发展其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依据教学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设计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成了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四、结语

以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它的主要特点,并探讨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每一种语言学习理论都有起各自的理论依据和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认真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理论模式,并用于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Longman,Inc.2000.

[2]WiUiams,Marion & Burden,K.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3期.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理念; 中职计算机; 教学效果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5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84- 02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中职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能力,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安排了多媒体工具软件、办公软件、网络技术等应用型课程。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教师的“教”,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教学效果不理想。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是目前教育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它揭示了学习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规律。本文主要阐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1建构主义的形成及主要内涵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皮亚杰、维果斯是公认的先驱,它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认为要从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根据儿童的特点来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他根据儿童的特点,发现儿童与环境存在“顺应”与“同化”两个基本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建立新的平衡的循环中逐步发展、提高、丰富,涉及顺应和同化两个基本过程逐步构建。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比较注重学生原有的经验,以其心理结构作为基础建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理论,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追求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合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处理工作、生活中计算机方面的问题。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计算机课程内容较多但课时偏少。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学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制作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方面内容。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完这些课程就出现了课时较少与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

(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与课程的特点相匹配。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仍然采取旧课内容回顾、学习新课、布置练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完全占据主动。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到教学内容较多,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师生之间互动很少甚至没有,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解,学生却收获不大,在上机操作时感觉无从下手。

(3)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基础差别较大。中职生在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在初中时文化课成绩很不理想,学习劲头也不高,有些同学甚至入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由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基础差别较大,这样很容易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讲课内容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讲得太难,程度差的听不懂;讲得太简单,程度好的不想听,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3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合作交流,在相互的讨论中不断吸收别人的观点,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有些内容理论性较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然学生就会感觉学习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动态文字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例如在讲解Word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漂亮的文档,让学生心里有了学习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设一些问题,使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学生一旦遇到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时就会产生一种焦虑、困惑的思想情绪,教师要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实例为基础,多使用抛锚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维,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意义的建构。

3.2做好课堂设计,优化意义建构

教师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整体性、可操作性的任务,以便容易完成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是学生和教师合作性建构,要把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进行语言指导,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意义建构也得到了强化。

3.3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共同建构

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间进行交流。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的师生互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问答互动过程,这时的互动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过程,不再是被动的灌输,师生地位平等。生生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某一问题加强合作交流的活动。由于学习能力、经验、个体性格的差异,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学生间相互交流,可以丰富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超越自己的认识,从而实现优化意义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