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的相关知识

科学的相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的相关知识

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竞争力 图书馆学 专业教育 本科实习

[分类号]G250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2005年12月,在李超平老师的博客上贴出了于良芝老师的文章《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往何处去?》,谈到图书馆学本科生在找工作时丝毫没有竞争力,图书馆更喜欢未经职业培训的其他学科人才或者接受了两年职业培训的研究生人才。关于此类问题,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图书馆学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针对职业竞争力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习活动。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有机结合,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中大2003届图书馆学本科就业率超过90%,2006届就业率已高达100%。其中,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学生均超过就业总人数的1/2,就业地域大郝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本文拟结合笔者的学习经历,介绍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并针对图书馆学专业实习的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1 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内涵

职业竞争力表现为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力,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职业竞争力的核心。根据澳大利亚图书情报协会(ALIA)的相关规定,图书馆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环境的背景知识、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基础构建、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存取能力、信息服务及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信息能力教育、知识的生产。肖希明教授对近5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目前仍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80名图书馆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对“什么样的图书馆员最有职业竞争力”的回答为:有90%的受访者选择“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81%选择“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74%选择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这说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当今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图书馆学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标志,也是本专业学生参与职业竞争的核心优势。图书馆学教育应当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操作的传统观念,建立完备的实习机制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生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当掌握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具有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的实际工作能力,成为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信息机构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可见,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提高职业竞争力为主导的,它始终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在本科教学中采取了课程实习、课外活动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全方位实习机制。

2.1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指在某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与该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密切相关的实习活动。不同课程因性质、内容和技能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实习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参观、工作环境模拟实习、小组讲授、实习作业、热点讨论、专家讲座等。为了详述各实习方式的机制和作用,以下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专业课实习活动。

《图书馆学基础》:该课程属专业入门课程,其教学对象是本科新生。由于中学阶段基本未涉及图书馆学相关知识,新生对本专业感到陌生。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就决定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图书馆学学科和图书馆事业。

该课程采取参观实习、专题讨论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中大图书馆,详细介绍图书馆的馆训、服务理念、管理机制、馆藏布局以及各部门工作流程等。随后,就本次参观开展课堂讨论,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另外,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图书馆事业的某一方面并撰写相关论文。实习促进丁学生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层次认识,激发了专业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联系,并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文献编目》: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开创性地采取了以实习为土、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邀请中大图书馆采编部的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其日常工作内容和技巧方法,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该课程采取小组讲授和工作环境模拟实习(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一方面,全班学生分8个小组对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规定的基本描述项目进行系统讲授,各组需要通过多渠道搜索信息(参考文献信息、参观图书馆编目部、采访编目人员)。每组在讲授完毕后都要回答师生的提问,然后由教师或编目人员作出补充和总结。中大图书馆为该课程的上机操作提供空间、设备和软件(CALIS联合编目系统客户端),并模拟编目人员的实际工作环境。学生在小组讲授的准备过程中积极参与信息搜索、信息组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不仅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还提高了信息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编目专家的参与更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识。上机实习,让学生“亲临”实际工作环境,切实锻炼了相关的职业技能。

《信息资源共享》:强调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理念上深化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并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采取课程参观、热点讨论、专家讲座、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相结合的方式。2007年6月3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师生约180人参观访问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这一活动作为2004级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的参观实习,参观完成后由主讲教师之一程焕文教授主持开展专题讨论。另外,教材中“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这一定理曾引起国内图书馆界的激烈讨论,课程就此话题开展了进一步讨论,程焕文教授(该定理的提出者)主持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观点。该课程还多次邀请台湾图书馆界著名学者杨美华教授开展专业讲座,介绍IFLA年会、国外图书馆事业以及数字时代的阅读等方面的知识。小组讲授的内容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源建设协作计划和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检索实习要求学生自选课题,灵活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检索技能完成

检索并撰写报告。所有实习活动的录像和详细介绍可参见中山大学信息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网站。参观实习使学生接触到国内最先进的图书馆事业进展;热点讨论使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专家讲学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全球图书馆事业;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图书与图书馆史》;该课程采取观看录像、专题讨论、实物观摩与动手制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中大图书馆古籍部对该课程给予很大人力、物力支持。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图书与图书馆史录像和观摩各种古籍、制作材料和工具等,并针对相关历史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另一方面,该课程要求每人制作至少一本古籍(任选一种装订形式)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制作过程中可参观图书馆古籍部并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但制作工序必须独立完成。录像和实物将课程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动手制作古籍,学生切实把握了各类古籍的制作材料、工序、版式等知识,而且较早地接触到古籍修复工作的相关内容和技能。

2.2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与的各类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讲座、假期实习、校园活动。

2.2.1 专业讲座 专业讲座是指由本系或本专业组织的图书情报专家讲座。这些专家大都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并且在本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在“3M图书馆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邀请3M公司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在其公司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同时,就职于3M公司的本专业往届毕业生也亲临现场与师弟师妹交流心得。另外,本系定期开展“系友论坛会”,邀请系友开展讲座或交流会。学生在参与专业讲座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本专业实践领域的认识,并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职业优势。讲授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学生展现了本专业实践领域最真实、最前沿的一面。

2.2.2 假期实习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图书馆工作实践,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联系相关单位。主要实践活动有:到图书馆实习或做义工;参与图书馆的“送书下乡”活动,深入社会基层,宣传图书馆及图书馆理念;参观某市或某省的各类图书馆,并作相关调研;宣传图书馆专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

2.2.3 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指由学生全程策划和参与的、与图书馆事业相关的宣传教育类活动,并积极争取本校、本省市各类图书馆的支持。本科阶段,此类活动共有2~3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年一度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每学年由本专业大二学生主办、其他年级学生和相关图书馆协办的、为期一周的图书馆宣传活动。2004级主办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内容主要有:中大图书馆宣传(派送精美书签、宣传单,制作展版介绍图书馆理念、馆藏和特色服务等)、组织参观各类图书馆(本专业各年级学生分小组参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广州外语学院图书馆及广州黄浦区图书馆,参观后召开总结大会,各组作出总结并互相交流)、图书馆知识竞赛。另外,在“校庆”、“系庆”期间,本专业学生也积极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了图书馆的方方面面,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十分难得的职业精神。

2.3 毕业实习

2.3.1 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就业指导课和就业交流会。

就业指导课是本系面向大三学生开展的必修课程,由专业教师介绍就业形势、就业领域及就业心态等。在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同时,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观,以作为开展课程的基础参考。

就业交流会是指邀请系友和往届毕业生回校开展座谈会,介绍就业经验并提供相关建议。这是中大资讯管理系一项“代代相传”的特色活动,每一届毕业生都有机会通过座谈会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或日后为师弟师妹答疑解惑。

2.3.2 实习机制 中大资讯管理系召开毕业实习部署会,为每个专业安排特定实习指导老师,并联系了多家实习单位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2004级图书馆学专业的实习单位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茂名市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涵盖了国内主要的图书馆类型,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省级和市级)、综合性图书馆以及科技图书馆。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了解图书馆所有业务流程,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图书馆参考学生个人意愿,将本馆各部门安排到学生的实习规划中,各部门提供专门业务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并在实习结束时提供“实习部门意见”。由于指导老师与各图书馆事先进行了充分交流,各图书馆对学生实习十分重视,把培养专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特别是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不仅指派业务骨干进行实习指导,还在其图书馆网站上进行了专门报道。学生需要在实习结束后撰写报告,叙述实习目的与任务、步骤与内容、心得与体会等。

许多同学表示,实习使我们能够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在工作中切实体会到“智慧与服务的科学理念。可见,毕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了职业竞争力。

3 图书馆学本科实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与图书情报机构的合作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活动的一大特色是积极发展与图书馆的友好合作,形成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图书馆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为本馆未来的人力资源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还借助学生规划的活动,达到宣传本馆的目的。学生参与图书馆宣传、参观和实习等活动,能更早、更全面地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付诸实践,从而达到锻炼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以及提高职业竞争力的综合性目标。

当然,合作对象不应局限于图书馆,而应包括各类信息情报机构,在这方面,中大图书馆学教育需要进一步改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信息市场上出现许多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同样需要图书情报专业的人才。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考虑社会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职业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学本科实习只有加强与各类信息机构的合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职业竞争力培养。

3.2 合理选用和组合实习方式

选用实习方式应当综合考虑实习任务、实习对象、现有资源等因素,坚持以实习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例如,课程实习的安排应当依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特点,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图书馆人力物力支持等条件。中大图书馆学本科课程实习,正是本着上述原则,开展了多种有效的实习活动。另外,对实习方式的组合应当把握课堂与课外、教师辅导与学生主导的动态平衡,积极探寻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3.3 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仓储管理》;项目化教学;高职教育

一、引言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实务操作性技术,并具有比较强的学科应用性和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熟悉仓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仓储作业的基本操作,通过对学生仓储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形成坚实的物流岗位群职业通用能力。

二、《仓储管理》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分析

(一)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普遍显示出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热情,目标不明确,不懂得珍惜时间的特点,《仓储管理》的教学也不例外。

现行的教学模式,通常是通过教师的理论教授和板书、课堂教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课前备课及课堂纯理论教学费时、费力,而且还常受限于各种因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综合性要求相当高的本课程,仅靠现行的教学模式,不易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反而会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原因分析

1、教材问题

(1)教材内容。市面上的高职教材大都无法准确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材与本科教材比,理论性不足;但与高职教材比,缺乏职业特性,导致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无法满足学生对职业操作的认知。现有教材也存在知识陈旧、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很多知识已不能真实反映当代物流业的技术水平,导致学生在课本上所学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当中。有的教材内容过深,与高职教育生源的知识水平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听不懂、看不明白。

(2)教材形式过于死板。市面上的高职教材大都是以文字为主,很少能看到图片、表格,章节后的练习题也多半是与职业活动没直接关系的问题和原理分析题,这样的教材一则很难吸引高职教育的学生,二来学生也很难从课本中了解到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2、师资问题

《仓储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一名优秀的仓储管理教师应该既能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教师,即高职教育中所提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都还属于"学院派",对于企业实际操作还错在盲点,在平时授课的时候也就必然触及不到。

3、教学方法问题

本门课程现行的教学方式与其他的课程类似,教师采用理论教授和板书、课堂教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环节,只是一味的接受,学生感觉知识范围,而尤其对于操作性很强的本课程,采用这样的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作业环节和设备学生都无法在脑海中建立情景,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仓储管理》教学设计

实施项目化教学,最关键的是要科学地设计"项目",它设计的好坏将决定本课程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设计的教学项目--任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确保目标任务明确。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设立的情境和实践教学,将知识融合在一个一个任务当中,使学生能在完成任务过程的同时达到掌握知识,形成仓储管理技能的目标。

为了实现项目化教学,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项目化教材

为了解决仓储管理方面的教材缺陷,需要编写教材的人员走进仓储企业,可吸收企业中的骨干人员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工作中。

教材的内容需要根据毕业生在企业现场从事一线工作的实际编排,最大限度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实践,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要适当反应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发展,丰富教材的体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多使用图表,课后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与职业活动有关的实际操作的题目。

(二)"双师型"教师储备

高职教育倡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从以下四种途径获取:①招聘既有企业仓储管理工作经验,又有物流理论知识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②选聘物流企业中合适的骨干员工单人本校兼职教师,主要担负课程的实习和定岗实习的指导工作;③安排学校专职教师轮流到仓储管理一线岗位挂职锻炼,时间以熟悉整个仓储作业的流程为准;④安排教师到企业中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

(三)项目教学设计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应打破本科院校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而应更注重依据企业在仓储管理作业活动进行模块设计,凸现实践教学。

1、教学目标设计

《仓储管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充分考虑仓储企业相关岗位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学生毕业就业时,才能够很顺利的胜任有关仓储企业的岗位。根据这样的定位,明确该门课程的对学生所要求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并通过设计的项目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2、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通过仓储企业相关岗位群的调研,了解岗位的能力需求,根据企业的作业流程,将其分解为多个能力模块,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为以后从事不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本门课程时间操作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应用。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有:(1)案例教学法。教师搜寻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仓储的作业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求。(2)角色演练教学法。教师通过对仓储职业岗位群的分析,设计多个不同角色,通过师生扮演不同角色,了解相应角色在仓储作业过程中应履行的不同职责。(3)讨论启发式教学法。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教师在课堂教授期间巧妙的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带动主动思维。设计思考题时,提倡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在课堂上给出本组的答案,并有教师点评。(4)现场教学法。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生观看企业员工操作的同时,教师加以讲解,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

4、教学效果考评办法设计

项目化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改变原有理论考试的办法,应进行综合性评价,即考评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项目测评,占总分60%,二是学习态度,占总分10%,另外是企业导师测评,占总分30%。其中,项目测评是指学生每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参照既定标准打分,各项目的打分累计成为学生本课程的主要成绩;学习态度体现在学生的考勤,项目完成时间等,改项目用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项目学习;企业导师测评是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体现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全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仓储管理实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5).

[2]孙玲.《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高飞.高职《采购与仓储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罗浩,曾湘萍.《库存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构想[J].怀化学院学报,2010,(9).

[5]李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以仓储管理实务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

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 情境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确立合理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目的,通过对师生双方活动的设计,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为手段,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答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二、活化课堂教学,探索多种教学手段

1、创设情境,开展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诱发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关于“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框中,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鹰巢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了起来!”通过这一故事激发学生思维,得出结论: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来解释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现象,捕捉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语言、音像、挂图等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2、创设环境,探索开放式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新的课堂教学,要求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 探索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在讲如何选择正确的家庭投资理财方式时,针对学生中相当部分的家长购买了股票、债券或商业保险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当一回家长,谈一谈:假如你有10万元你打算如何花,每人设计一份“家庭投资理财的计划”。把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眼去看,用心去体会,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接触现实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增长社会知识,提高观察力、分析力,拓展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3、创设意境,设计探究式教学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学而后思,思而后疑,疑而后证”,只有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去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中“要注重社会公平”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段材料:有七个人住在一起,他们每天都要分一大桶粥。但粥每天都是不够的。在经历了抓阄、推选分粥人、成立分粥委员会及评选委员会仍然不能公平分粥 ,最后有人出个主意: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个人都尽量将粥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最后,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之后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产生了不同的风气。这给我们在处理社会公平方面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对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进行思考,积极思辨。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遗留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相互交换,发表见解,使同学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

进、取长补短的好的学习氛围。

三、高屋建瓴,布局课堂设计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设计等。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关于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的分布和地位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知识的构建,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3.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 教师专业标准 发展阶段 领域 维度

作者简介:裴云,男,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罗法洋,男,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赵珊,女,华中师范大学学院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生。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012年9月6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中提出要“制订分学科、分专业教师专业标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供同仁讨论。

1.研制“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001年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凸显了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因此2009年以来的教育改革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其别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体系。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2年2月10日正式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应该看到,目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一般性、原则性的规定,内容比较简单,面对数量庞大、种类众多的中学教师队伍,针对性还不强,指导意义相对有限。因此,《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制订分学科、分专业教师专业标准”。

由于多种原因,与其他大多数学科(本文中的“学科”,除了第四部分别说明是指科学的分类之外,一般都是指中小学课程的分类)教师相比,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性较差,存在着兼职教师较多、专业精神不足、学科知识欠缺、职业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教师地位低、教学效果差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研制科学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使之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指引、评价、预测、教育的作用,从而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在这方面,北京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北京教育学院历经多年研制了包括9个学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①,但是其中把思想政治学科与历史、地理学科合并为社会科,而且社会科标准本身只是在总标准的基础上稍有变动,未能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事实上,研制一个适用于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标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2.“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关系。2012年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我们研制“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但是并非绝对标准。因为:一是它相对抽象、简单,只考虑了最一般的要求,而对于中国这样范围广、数量大、类型多的教师队伍来说,应该考虑不同学科、学段、区域、发展阶段的要求,建立一个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二是它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维度和领域的设计不够科学、全面,要求比较笼统且偏高,教育情境不明、内容表述不科学等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实际上提出了职前教师的专业标准,应该是研制“专业标准”职前部分的重要依据,但是它并非专门的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同时存在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类似的问题,所以也并非绝对标准。

3.“专业标准”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关系。作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渊源,《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毫无疑问是研制“专业标准”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不仅对教学方面的专业标准有很大影响,而且与个人素质、管理、合作方面的专业标准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在政治、法律、经济活动方面有必要的经验,与相关组织有一定联系,管理方面更加民主、有序。但是,应该看到,《课程标准》也非研制“专业标准”的唯一标准,因为:一是《课程标准》正处于变动中,继2011年修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后,2014年又开始组织修订《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而且将来还会不断变化;二是它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如课程性质不明确、对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等③。

4.“专业标准”与不同学段的关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没有区分初中和高中,但是我们认为研制“专业标准”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第一个原因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大多数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只包含1个学科(指科学的分类),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包含7个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理论等),初中与高中课程内容包含的学科并不等同。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在教学内容之外的其他方面也有一定差异。第三个原因是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之间有明显的界限,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很小。总体来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专业素质上的差异(比如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不大,而在学科(指科学的分类)知识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没有必要为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分别编制专业标准,只要在同一个标准体系中对有差异的方面分别说明就可以。

5.“专业标准”中领域与维度的关系。我们认为标准的内容应该首先按照领域划分,然后每个领域按照维度划分,这样便于理解和操作。综合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我们主要根据教师工作的实际状况,在领域方面分为个人素质(专业工作的基础)、教学(专业工作的核心)、管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作(教师与其他人的关系)、研究(专业工作的提升)等相对独立的5个方面。其中,个人素质既包括一般研究者关注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服饰仪容、言谈举止、自我发展等因素,也包括一般研究者相对忽略的身体健康、爱好特长、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对教育工作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也是构成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很难想象,一个身体衰弱、生活混乱、缺乏社会经验的教师能够做好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而在合作方面,既包括校内与管理者、同事的合作,校外与政府、家长、社区等的合作,也包括参加专业组织和专业活动的群体专业自主行为。

总体上来说,这5个领域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含了很多新的指标,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一个特色。领域的划分也包含着对教师类型的划分,这也是对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尊重(这个问题将在下文中专门论述)。维度包括观念(或叫态度、精神、情感等)、知识、能力等3个方面。这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采用的维度,也是世界各国教师专业标准最常用的维度。

6.“专业标准”与发展阶段的关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都是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专业标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必须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标准,否则就缺乏指导意义。一是因为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目标差异很大;二是因为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环境也有所不同。

按照国际上和我国常用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职前(约3至6年)、初段(约6年左右)、中段(约10年左右)、高段(约10年左右)等4个阶段,各个阶段经过努力分别达到的水平为合格(或叫新手)、熟练(或叫胜任)、优秀(或叫成熟)、卓越(或叫专家)。后三个阶段和后四种水平是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所采用的,也是我国很多教师专业标准研究都谈到的,但是它们都没有涉及职前阶段,这是当前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不足之处。我国非常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但相对忽视职前教师的培养,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先天不足。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包括职前阶段。所以,我们认为我国也很有必要将职前与职后联系起来建立系列化的专业标准,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二个特色。

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体现,一是各个阶段的专业标准分别呈现,这样的好处是便于理解和分别使用;二是作为领域和维度之后的第三级指标(见表1),这样的好处是便于比较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具体可分为5个领域(个人素质、教学方面、管理方面、合作方面、研究方面)、3个维度(观念、知识、能力)、4个阶段(合格、熟练、优秀、卓越)。

7.“专业标准”与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达到基本要求与个性化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然而教师专业标准是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主要反映共性,往往与个性化发展形成矛盾。不仅如此,教师专业发展在各个方面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虽然我们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全面、均衡地发展,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均衡。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专业发展初期就在某些方面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也有一些教师在多数方面已经达到“熟练”层次,甚至有个别方面发展到“优秀”层次,但却有个别方面还处于“合格”层次。

为此,我们根据教师在不同工作领域中的不同发展情况,把教师划分为以下5个类型:(1)个人魅力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个人素质特别高,能够对学生形成明确的榜样作用;(2)教学突出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教学水平特别高,教学方式先进、多样,富有艺术性,有创新,效果好;(3)管理突出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管理水平特别高,教学活动活跃而有序,师生关系很融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4)研究突出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研究水平特别高,主持课题、很多,致力于研究新的教育现象与方法;(5)善于合作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特别善于合作,灵活配合管理者和同事,主动协调与家长、社区的关系,积极参与专业组织,在集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只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类型的一种分类,还可以有其他很多种分类。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校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多个类型,实现个性化发展。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三个特色。

8.“专业标准”与教师评价、教师职称的关系。“专业标准”可以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指引、预测和教育的作用,毫无疑问也应该成为评价教师的基本依据。为此,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会努力追求具体、可操作、有针对性,但是目前还不可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直接用于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量化评价。所以“专业标准”完全可以直接用于教师的自我评价,但是要对教师进行精确、细致的外部评价,还需要依据它建立新的、复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职称制度本身的特点和局限,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水平,我们希望将来通过中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能够与教师专业标准紧密联系,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比如,可以把合格、熟练、优秀、卓越四个层次的专业标准与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对应起来。

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摘要: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 发展 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实效性 教学活动 学习方式 思维障碍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而高中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按照教学大纲胡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学生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即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

针对课堂教学改革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改实践中体会到: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差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症结。走单纯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路子难以达到教改的根本目标。必须从更新 教育 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人手,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引领课堂教学走出困境,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影响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一)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个性都不相同,他们的想法和学习能力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之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了解,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全面了解,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堂环节的设置。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置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不高,还可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不了。

(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时,要掌握教学的轻重缓急。对于较难的知识点,可以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较简单的知识点,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刻把握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分难易点,可能就会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简单的问题,从而浪费了课堂时间,导致难的知识点没有时间进行讨论,使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不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不到促进作用。

(三)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的运作过程。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几乎不运转,仅仅是接受教师的讲解,对教师讲解的题目也不会产生疑问。新课改以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还有很多传统教学方式渗透到了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摆脱不了旧的教学观念,在让学生提高能力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道路上就不会顺利进行。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把握现在素质教育的方向,使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能力真正获得发展。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在进行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时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不管教师创设如何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学生都对此没有兴趣,不会去主动关注。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创造性教学。

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比较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使得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增强,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教师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会显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使教学艺术进入个性化的阶段。个性化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他人的不同,也意味着超越自己。教师在这一创造性教学阶段的实践过程,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创造进入了个性化的阶段,自身教学艺术开始呈现出与他人的不同,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周围同事或以往经验的超越。课堂上教师除了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复杂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采取恰当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问题,通过小组中的成员谈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激发其他小组成员的思考。通过结合组员对问题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同时对解决问题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把抽象的东西通过直观感受和积极思考转变成自己的储存,是一种把知识逐步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把知识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会让他们在课堂探究中更积极、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