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从职业高中自身状况来讲。在当下,我国职业高中学校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而英语课课时是少之又少。另外,英语教材良莠不齐,很多教材对于职业高中英语课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定位都不准确,教材的内容跟不上目前新的形势和变化。
(2)从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来讲。职业高中目前在英语教学上还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此外职业高中主要是培养职业人才,对于英语学习,教学目标制定相当高,而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操作却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在现行的绩效考核下,教师们也一味追求教学目标而不太重视教学过程。
(3)从职高生的英语学习来讲。首先,大部分职高生基础薄弱,词汇量少之又少,部分学生连基本的语法和句法都不清楚,更别提用英语自由对话;其次,因为基础差,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积极性更差,自信心明显不足;最后,一些职高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他们的思想里,只要学好技术,学不学英语无关紧要,能找到工作就是来职业高中读书的唯一目的。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等。
三、运用建构主义优化英语教学
(1)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来灌输,以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来引领,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和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打破原来的传统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职高生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教师也要合理处理教材,要深入研究教材,理清教学思路,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获得的。这就是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对于知识获取的重要性和意义。合作学习中由于组内分工是根据每个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使他们产生更强烈的愿望去完成所学内容的知识构建。在这样开放和谐的小组内,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下,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与学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在生生之间也构成多层网状关系。愉快活泼的课堂学习按照“自主学习—互相协作—共同研究—体验成功”的步骤进行,最终全面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素养。
(3)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职业高中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更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建构主义下的建构学习是有目标定向的,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对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形成于学习过程。学生自己可以调整和掌控。当然,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目标。
三、小结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化学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对化学课程的改革也有明确的要求[1]。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中所包括的概念和相关规律都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实验等方法,并经过时间的检验而建立起来,它反映的是一种客观现象之间的关联。在化学教学中,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地认可和应用,并指导着不同超高难度的教学实践[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作为改革的目标。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理论,是将多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加以融合发展而成。建构主义的学派众多,但不论是哪个学派都是围绕着“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而进行主动建构”这一核心观点而发展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以及学习环境观四个主要方面。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通常是一些社会或自然现象或一些科学生产技术发展中一些既定规律。它们往往只是一些比较可靠的解释,而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体进行知识或技能培养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过程,从这方面来说,建构主义知识观十分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学习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一种主动积极的心理运作方式,是学习者自身追动对事物产生理解的建构方式。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自主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并在其旧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和联系,产生同化和顺化的反应,从而实现学习者自身建构知识的意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环境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环境包括很多的方面,如学生的学习中的情景、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情况以及知识意义建构等方面。
(四)师生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要构建要素,而课堂结构的主要模式也是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决定的。因此,在建构主义的观念中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能仅仅是一味接受教师的灌输的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现行为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在课堂中,学生应该居于中心地位,并积极考虑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3]。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化学教师的影响
(一)化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是课程组成的四要素,而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两大参与主体,教材中所承载的内容有限,因此,要学习好化学知识,教师就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通过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而建构自己头脑中的学习知识。化学教师应该作为意义建构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而进行学习。首先,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化学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化学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通过自身的观察以及感染力和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其次,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只重视课堂知识的教学,还要追求与学生一起进行情感与认识的分享活动,与学生一起积极探索真理,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灵感和智慧。最后,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而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真正参与者。
(二)改进教学方式及教学技巧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于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影响,在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方面,化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此做出多种理解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多种程度的探究。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师的教学技巧应该在考虑到化学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学习过程,并综合运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通常是根据一定顺序和规律来进行安排的,通常都是对情境的符合。因此,当学生参与到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课堂中时,化学教师要通过对各种复杂策略进行综合利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同时,在对教学情境的监控过程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学生自身进行主动地知识构建,并重视合作学习,发挥学习的自由性,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习环境的掌握和控制能力。
三建构主义在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优势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化学教学改革的运用,首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去,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摒弃了以往学生仅仅作为被动的听众的方式,而更多地能够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使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其次当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更多地是将其集中于思维和理解方面,从而完成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行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可迁移的行为,而在课堂中,学生能够自主地创造相关组织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亲自参与教学的设计和评估过程,通过这个方式才能促进学生跟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并通过自身的创造能力,使得自身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真实生活中去[4]。建构主义作为对认知学习理论的一种新的发展,能够使得化学课程的学习更加地科学、透彻,并自始至终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发展观念。建构主义教学观启示着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促进认知主体的顺应和同化过程,促进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促进其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四建构主义在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面向学习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设计之初就要进行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设计。化学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对教材的理解工作,并明确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化学教师也要对学生足够了解,了解其课程学习的程度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适应,并为学生的学习切实地提供指导。通过建构主义进行化学教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化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能是其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
(二)形成新型的化学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对学习中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启蒙到成熟的慢慢发展阶段。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作为学习的重要推动力,理应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体验和探究化学知识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日常现象入手,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知识并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5]。
(三)“三级两段”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三个步骤:第一,教师要进行情境创设,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基础和水平出发,通过对学生已知结构的了解进行设计教学,从而将学生新旧知识进行结合。第二,比较发现,并进行引导释疑,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多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积极进行引导,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评判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结构和解题思路进行答疑。第三,巩固发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并促进学生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通过知识的构建而形成一定的知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人教版新课标化学实验教科书呈现方式剖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7):11-12.
[2]谢志美.中学化学教师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1):25-26.
[3]张秀莲,刘建祥.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7):46-47
[4]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4(03):17-18
关键词: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随机通达式教学 综合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与当代素质教育相吻合,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皮亚杰应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提出,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近年来,这一学习理论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起来,对于推动教育革命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换言之,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不是简单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和重建而行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当然,这并不是要让学生完全进行“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由于学生处于成长中,他们需要掌握间接经验,因此,信息传递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但信息传递本身并不能保证有效的知识建构,它要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来实现,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要求: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Scaffold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2.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领导下的温德比奥特认知与技术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CTGV)提出的,它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有着密切的关系。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embedding instruction)、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学习、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使学生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3. 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等人(Spiroetal.,1991)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他们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亦可称为随机访取教学。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初级阶段,学生只需掌握一系列概念和事实,并在相同情境中再现这些概念和事实;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广泛而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策略;而在随机通达教学中,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它的基本思想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其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
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与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这对于传统教学的改革,对于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对于综合英语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1.支架式教学在综合英语教程Part 1 Brainstorming中的运用
在Brainstorming中教师应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词汇主动、自由地填词,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所有词汇。教师可根据学生所给词汇,对学生的思维和词汇运用给予延伸和深化。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zones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2.抛锚式教学在综合英语教程Speaking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要想使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创设宏观背景,提供不同情景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建构,让他们随意地以任何方式去讨论、回忆,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认识树立学习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完整的真实情境中确认学习目标。
3.随机通达教学在Reading Comprehension中的运用
随机通达教学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给出基本的重点词汇和语言点,及文章主题,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去自己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五、结语
本文以综合英语教程为例,探索了建构主义理论与精读课结合的可能性,并在教学设计上突出建构主义观的特性。可以肯定的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设想对我国大学英语有着重要的昭示作用,希望有识之士能进一步做出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Duffy,T. M. &D.H. Jonassen .Constructivism: New Implications for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EducationalTechnology,1991,31(5):7-12.
[2]Driver,R.Theory into Practice: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A].InP. Fensham (ed.).Development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Education. London: Falmer Press,1998.
[3]Jonassen,D.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5,(2).
[4]范琳.认知方式差异与外语的因材施教[J].外语教学,2002,(2).
[5]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比较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1,(1).
[6]高文, 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一)新的教学模式提出新要求
如今许多高校扩大招生,面临学生多教师少的状况,促使钢琴教学的模式趋于多样化,现存在小组课和集体课这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必给钢琴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育观念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理论发挥新教学模式的优势指导实践,是钢琴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教学被动
钢琴教学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笔、一本书、一台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缺少互动,教学单一程式化,教学过程简单化。授课以回课再新课的形式,教师检查练习结果的教学过程为主。教学内容多以技能技巧训练为主,内容的安排上随性和随意很大,以学生练习的熟练程度为标准制定教学进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的培养。特别在集体课学生上经常出现“吃不饱”和“吃不消”两种学习的极端。
(三)教学评价简单
教学评价的形式十分单一,主要是对所教授钢琴曲目的弹奏能力来进行判断再通过学期的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评定。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而非学习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简单单一的评价方式,使老师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就变得单一,学琴的目的只为演奏能拿高分的曲子,很多教师一学期只教一首曲目应付考试,结果学生除了会弹奏老师教过的曲目外,其他一无所获。这也会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造成学习的投机和盲目。在课堂上,评价的方式也只单线的,主要是以老师的个人评价为主,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他评意识。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钢琴教学
(一)使学生在“合作”中学琴
大量的采用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习活动中的四大要素之一。该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互相讨论,可增强对复杂概念的理解,促进思维方式的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知识和思考空间。在钢琴教学中合作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师生间的合作,这也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教师的王者地位,把钢琴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教师只作为教学环境中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课堂的讨论和交流,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民主。这也将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教学评价还有教师本身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传统的钢琴教学,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是没有的,学生之间更多的是相互的竞争。
目前集体课和小组课教学模式给合作提供了可能,通过合作设立讨论小组,通过互相的讨论,观察,不同观点的磨合对提高演奏能力和批判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互相学习可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这种合作不单单实在课堂上实现,也可以在课后,从而实现教学延伸。可以是相同专业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不同演奏能力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是演奏上的合作如钢琴四手联弹,器乐伴奏、歌曲伴奏等,也可以是专题问题的讨论。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宽了知识面。在提高钢琴演奏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合作方式以外,还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教师群体形式多样的合作可大大提升教学的系统性、整合教学资源、扩宽教学思路促使钢琴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传统单打独斗的教学行为所不能比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琴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将理想的学习者视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是拥有有效学习策略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应用这些学习策略的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钢琴学习的好坏,钢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后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和思考才能达到技能的掌握和音乐的表现。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和练习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独自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良好的自学能力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好的帮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教授学生科学的演奏和练习方法,并依据个体制定确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这是大的目标。而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个小的目标。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更多实践和体验音乐想空间。让思考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构建钢琴教学中的评价与反思
评价是对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教师、同伴、自身的评价会让学生明白演奏的优劣。反思即对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的再认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诊断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学生要不断监视和判断自己的进展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并采用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休整学习策略,反思和评价二者需要配合使用。在钢琴学习中,评价与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由于长期实行重结论轻过程、重教轻学,使许多学生反思和评价的意识淡薄,习惯让老师评价,自己被动的按老师的要求做。这样容易导致学习效率底,没有创造力。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发现、体会、思路、策略、结果等进行反思评价,捕捉有用的思想观念,明确自己的改进之处,看到自己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从而达到对问题的深层理解,认知结构的完善,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钢琴学习的评价我们因从个体出发,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学习过程的评价,达到更全面更有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的目标。
关键词:生物实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合作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36-02
一、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现状
由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当代高考制度的限制,多数教师迫于学生分数以及学校、家长的压力,更看中学生的笔答能力,认为学生不用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只要会设计实验就可以了。实验教学被当成一种口头讲授,实验器材被当成了摆设,实验室变成了一个空壳子。在新课程改革侧重能力培养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仍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导致当前生物实验的现状――重知识、结果;轻能力、过程。即便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也是以模仿为主,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机械地进行操做,教学形式单一且枯燥。生物实验变成了验证结论的过程,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反而让学生越来越轻视生物实验的地位,甚至厌烦这种听枯燥讲解、做机械实验的教学模式。
据调查,学生对生物实验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实验课上却不能端正态度,积极思考问题,去解决自己的疑惑,主要是因为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学习方法,习惯了依赖教师的讲解,而疲于主动探究。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正常进行,由于生物课时少,高考任务重,再加上实验材料的限制,学生只需要明确原理、记住结论即可,从而导致了学生“重接受学习,轻探究学习”的现状。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上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该理论的先导是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即孩子在建构属于他的世界模式时,会出现不同的认识阶段。他认为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之后建构起来的,既不完全由主体决定,也不完全由客体决定。从新旧经验方面来讲,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原来的经验是新经验的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获得又会改变原有的经验,使它趋于更加丰富甚至改造。在皮亚杰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在儿童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实际的发展水平,即个体所形成的心理机能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在他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新的认识水平。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经过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教育的创新不在于强化已完成的过程,而在于未形成的状态,注重潜能的开发。他还强调学习的环境,提出具体的社会背景在一定条件下对个体进行知识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流派众多,各有各的观点,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知识的构建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完成的;新的知识经验是由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了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也摆脱“灌输者”的称号,而变成了指导者、合作者。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生物实验教学启示
1.创设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经久不变的,他只是依托于具体环境而存在的。当历史环境发生变化时,知识也会紧跟着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定义。更重要的是,“新的知识在呈现之前,个体对其是毫不知情的,甚至会有拒绝、排斥的心理。因此不能采用‘接受权威’的模式强迫学生接受,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出发,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优秀教师孙春成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不会提问的教师不是教学好的教师”。最直接有效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是学生新接触的两个试剂,配制他们所需的溶液又非常相似,是常考但学生又特别容易弄混的一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能轻松地掌握该知识点,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师: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可以用什么试剂? 生:斐林试剂。
师:配制斐林试剂需要哪两种溶液呢?生: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
师:是如何配制的?
生:等量混合均匀后注入。
师:第二个问题,检测蛋白质可以用什么试剂? 生:双缩脲试剂。
师:双缩脲的配制需要什么溶液?
生:0.1g/ml的NaOH溶液和0.01g/ml的CuSO4溶液。
师:如何配置双缩脲试剂呢?
生:先加0.1g/ml的NaOH溶液1ml,再加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
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在配制时有哪些异同呢?
生:所用到的溶液相同,但是溶液的浓度不同。
师:配制的过程相同吗?
生:不同。滴加的顺序和用量也不同。
师: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原理?
斐林试剂的实质是现配制的Cu(OH)2溶液,因而需要甲乙两个溶液等量混合,然后在50~65℃温水浴加热条件下,还原糖中的醛基(―CHO),将Cu(OH)2中的Cu2+还原成Cu+,从而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的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CuSO4溶液,因为蛋白质只有在碱性环境下才能与Cu2+结合成紫色络合物,所以使用时先用NaOH溶液处理蛋白质,然后再滴加少量的CuSO4溶液4滴。
2.构建合作学习氛围。当处于相同认知程度的同学交流观点和想法时,会导致其内部的认知产生冲突,随着认知冲突的解决,将使得参与的个体发生内部知识的动态变换,最终达到重新建构。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取决于其本身的学习经历,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对事物分析的角度存在差异,对同一知识的构建也会因人而异,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却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通过建立同学之间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不足,从而吸收其他同学的意见,完成个体内部知识的重新构建。
要合作就会有分组,要保证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能力、经验和兴趣,这样才会使得每个人都得到不同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刺激个人所构建的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变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组间要实行竞争制度,从而促进组内的团结合作。每个小组还要实行组长负责制,找出实验能力强、善于组织和表达的同学担任组长,教师对组长进行指导,培养组长的协调分配能力,达到层层管理,让每一个同学都尽可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完成个体内部知识的重新建构。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从原有经验向新获得的经验动态进行靠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角色是教师,而真正的掌控者却是学生本身。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才是中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是衡量这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给学生增加自主构建知识的机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模式是非常值得实施的一种举措。学生成绩的高低与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密切相关。往往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很强,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依赖教师来获取知识,拒绝主动去获取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据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其动机和学习所用的方法策略有很强的正相关。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激发起学生内心对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实验钻研的欲望。只有具有相关动机,才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助于学生摆脱依赖性。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相应的计划安排,进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方法策略。做任何事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好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策略,即便学习意识很强烈,也不能够完成自主学习过程。
四、总结
总之,建构主义所包含的内容很适合用到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去。本文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介绍了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现状,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提出适合生物实验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生物实验教学真正地发挥作用。当然,本文仅仅是从几个各方面提出适合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更多适合生物实验的教学研究,仍然是教师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道平,陈继贞.生物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2]程玉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4]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