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二课堂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效果
高校教育从狭义上可以分为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第二课堂的理念虽然在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被广泛使用,但学术界对其尚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内容包括:政治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有酬性的活动活动等等。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灵活整合了社会和高校的空间和资源,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完善了高校人才培养系统。
一、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第一课堂教育以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共性、大众通识教育为重点,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课堂中第一课堂无法代替的价值正日益凸显,我们已经不能把它仅仅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与依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特色与积累的生动呈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课堂可以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培养学生在某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并能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配合第一课堂,形成最佳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求,活跃学生精神世界中的积极因素,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2.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课堂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时间和形式较为灵活,能不拘泥于形式将各种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与创造、实践与探索、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利于提高大学教育的时效性
第二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既增强了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也使学校育人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开展具备时代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自豪感。
4.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取得成绩后会产生较强的自我肯定意识。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这一平台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在获得锻炼的同时也会得到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训练,这些将对学生的后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第二课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第二课堂具备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优势,是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大力推行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现阶段各高校对第二课堂的管理主要通过制定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培养方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等方式实现。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和育人功能的发挥效果却不容乐观。现今高校第二课堂的组织工作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
当下部分高校对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定位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营造活泼的校园气氛上。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协调以及教学资源分配方面仍有矛盾和冲突,导致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在部分高校的育人体系中,第二课堂的“边缘化”现象严重,在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配备、设施的完善、政策的制定方面都处于被动的境地。就目前来看,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工队伍是第二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组织者和监督者。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指导能力相对薄弱,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也仅限于对学生科技与创新课题等方面的指导,多是临时性的参与行为。此外,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管理欠规范,没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索研究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相适应的、可操性强的第二课堂良性运行机制成为高校有效提高育人成果的研究课题之一。
三、全方位提高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第二课堂教育具有活动目标导向性强、活动内容广泛、组织机制灵活、专业界限模糊、活动时空开放、活动效益综合性强等特点。健康有序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和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养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鉴于第二课堂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的调整与探索。
1.构建完整体系,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第二课堂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应该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系,构建完整的学生培养体系,以实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深厚人文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着力组织相关学术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提高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效。
2.创新形式,提高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一般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知识竞赛、素质拓展等。社会实践除了假期社会实践、日常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就业见习,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校园文化活动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展现和锻炼自我的平台。科技创新竞赛则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整合资源,加大对第二课堂指导与投入
面对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指导、影响力低、缺乏实效的现状,校方必须加大对第二课堂的投入,具体包括教学资源的投入和经费投入。学校应把第二课堂提高到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地位,与第一课堂一样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要考虑第二课堂开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硬件和师资投入方面给予保障。
4.以学生为本,科学设计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要与学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另一方面其设计也要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变性需求。第二课堂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应做到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改正以往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做法。第二课堂的组织要具备灵活机动,易于被广大学生接受,与学生的成才发展需求相符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形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5. 加强管理,确保第二课堂良性运行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存在自愿性、自选性等自主性特征,而这样的特征又是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特点。如何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并使不同的受众都参与进来并从中获益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时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要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组织、实施、落实、管理、考核等方面建立可行的制度化考核体系。减少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客观化评定标准,变无形指导为有形控制,真正做到“常规活动制度化、离散活动系列化、传统活动创新化、大型活动主题化”。
四、结语
依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之一。第二课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高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广泛参与,多方协调,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不断完善其育人功能,进一步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体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2]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8,(23).
[3]刘建佳.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
[4]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 .法制与社会,04-05
[5]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3).
Abstract: From the real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of Shaanxi,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oceeding to promot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nd its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haanxi, even the national high education.
关键词: 陕西省;第二课堂;教育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53-02
作者简介:宋红生(1982-),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0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陕西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目前有本科院校39所、专科院校39所、独立院校12所、民办高校18所。所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主要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实践教育视域来研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对单一的课堂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及智力成长的要求,第二课堂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越来越受到高校大学生的欢迎,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第二课堂含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教育同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以及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同个人理想融合的综合理念,建立教学同交付科学关联,从而把交付工作的主动作用发挥出来。“第二课堂”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亦或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其能够达到教和学的共同参与和双向沟通,共同设计,进而促进学生工作。“第二课堂”不但是个人成长空间同与之有关联的综合制度结合体,而且是学生成才的标准以及培养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导向。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来讲的。假如我们将第一课堂定义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则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所进行的同其有关的教学活动就称之为第二课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其来自于教材却又不局限教材;其不必考试,却又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其具有生动性和多彩性,其学习空间很大:教室或操场,家庭或社会。
2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形式陕西省高校以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自身特色
2.1 第二课堂,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力、思维力、想象力、调研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从而提高整体素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内容广泛有围绕学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实用技能等综合素质开设的一系列活动课程;有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而设置的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活动课程。其次,有必修类和选修类。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组织一组或多组的核活动课程。例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举办各类科研讲座、赏析名著选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人参加的活动课程,讲座,志愿者活动,征文活动等,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人文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综合选修类则是学校开设的一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包括实用技术类、人文与艺术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
2.2 鉴于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陕西省高校在课程选择上要凸显出多样性,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活动课程的设置,这些活动课程应有不同的方向、层次以及基础,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目的。一方面,陕西省各各院校加大了综合选修类课程的比重,充分地显示出教学中的主体就是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这些课程内容成为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例如,围绕学习技能的培养开设“大学礼仪培训”、“办公软件训练”、 “青年创业大赛”等。在国外,某些著名大学在各学期能够对学生提供百项之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和参加。另外,第二课堂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相对更多一些,在设置第二课堂内容的时候,能够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分阶段的设置,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状况分阶段选择完成。
2.3 注重创新创业项目。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这是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的要求。院校应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其创新精神为中心,从而设置同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进而加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设置此些活动课程的同时要注意和第一课堂的专业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基于学科前沿领域设置相应的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充满信心地参加技术开发等竞赛。陕西省市各类竞赛设置有关的课程,例如开设“青年创业大赛” 等活动课程,把竞赛所需要的方案、申报以及立项等流程假如教学活动的计划中,竞赛组织管理部门通过教学管理动态地、全程地管理与监督活动课程。
2.4 开发特色活动项目。陕西省作为高校聚集的地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活动特点开设一些特色活动课程,打造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精品项目。“不同类别的院校有不同的特色项目。陕西省各高校在合理开设第二课堂的前提下,认真总结归纳具有本校特色的传统项目,鼓励热忠于学生活动指导并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教师开设选修活动课程。
2.5 动态调整活动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陕西省各院校对课程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用新的活动课程代替学生不太喜欢的活动课程,这样就能够密切地了解学生喜爱的活动课程,同时按照社会的需求添设活动课程。对第一课堂的课程调整状况进行不断地探究,切实地达到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3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
3.1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方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二课堂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能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作用。
3.2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和深度 当代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驾驭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业务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等活动课程中加深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提高感性认识。
3.3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和不足,其中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薄弱。针对这一凸显情况陕西省各高校在开设第二课堂中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第二课堂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而校园文化则又对学生产生示范、教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向上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增强了校园文化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吸引了广泛的学生参与,增强了活动的育人功能。大学时期是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社会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方面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要面对社会种种竞争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作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为陕西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源泉第二课堂应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省乃至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展,乃至于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为此,陕西省各高等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活动平台。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格,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能够以科学的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从多方面、深层次提高素质与能力提供积极有效的平台。开展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彭绪琴,胡钟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58.
[2]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02.
[3]侯亚辉,苏兴仁.关于在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思考[J].经济师,2005,(9):94.
[4]张科.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24):190.
[5]张德.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动力功能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3):66,65,66.
关键词:第二课堂;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已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一教学理念促使高职英语教学已逐渐被侧重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取代。但许多高校由于改革大量地缩减了高职英语的授课课时,又是大班上课,很多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无法在课堂充分开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开展教学,使每一位同学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训,这使高职英语教学离《基本要求》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寻求更多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支持性教学措施显得尤为必要。为探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光凭有限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真正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必要在第一课堂之外开设第二课堂。一、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学习和提高外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需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进行应用性的实践练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更多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同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2]二语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都强调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满足学生练习英语的需求,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第二课堂教学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和作用
高职英语教育,应该做到实用性和职业性统一,充分体现英语应用能力。因此,高职英语课程应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第二课堂在学生英语学习方面起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英语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他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3],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英语能力,尤其是英语应用能力。然而,第二课堂则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和渠道。因此,第二课堂教学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主要有:
(一)趣味性与灵活性。束定芳认为外语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4]。传统的第一课堂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而第二课堂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活动的内容,从其表现形式上来说是更加贴近学生、社会、时代,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其趣味性和灵活性特点的作用下,更容易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就感。
(二)参与性与自主性。高职院校大多是大班教学,“一对多”的英语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第二课堂,其形式上的灵活性也带来了更多参与的可能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以有不同的组织角色、不同的个性表现、不同的学习需求,他们是活动的真正主人。在第二课堂中,教师是指导者,对学生的活动起组织和辅导作用,学生们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对学生而言,这种自主性比较强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
(三)实用性与创新性。语言学家Halliday(1973)认为,语言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只能服务于社会[5]。第二课堂往往将学生视为“社会人”来培养,而不仅仅只是学生。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能以岗位需求为根本,帮助自己用现有的专业基础知识来扩充实际运用能力,充分体现英语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用英语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第二课堂给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与创造平台,同时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向社会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与经验。这种知识与经验对学生自我知识结构的完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社会洞察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第二课堂教学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体系策略
当前,第一课堂是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因此,我以第二课堂教学形式,采取内外结合、服务专业、强化社团、评奖结合策略,突破高职英语第一课堂教学局限,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实践英语,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一)内外结合,做好第二课堂教育与课堂教育衔接
第二课堂教学和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后者为前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者又有力地促进了后者质量的提高。第二课堂教学实际上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6]。第二课堂也是衡量课堂学习效果和巩固学习内容的保证,第二课堂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知识,增加听说读写的机会,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增进相互间的思想交流,克服思维上的惰性,丰富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
(二)服务专业,培养高技能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循序渐进,系统安排,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积极倡导鼓励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始终把第二课堂的各种英语学习活动与自己今后得职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创设尽量真实的未来目标岗位的工作情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将语言应用于实际工作情境中的能力。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为其专业服务,能把英语这样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密切联系起来,融入到现实生活和岗位中去。
(三)强化社团,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空间
充分利用英语口语协会;英语文化沙龙;英语演讲协会等社团形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能提升全校的英语学习氛围,他所创造的良好语言环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交流愿望,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们互相交流技巧和经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与其他高校合作,增加他们与优秀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和组织英语语言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
(四)评奖结合,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制定紧密联系实际、信息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其成为对教师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评价要侧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二课堂中取得的成绩多给予积极的评价。在积极的评价中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学校的重视,认识到有所付出才会有所收获,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实践的动力。
四、结论
胡壮麟教授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功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7]英语第二课堂作为英语教学的延伸与补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但是,相比高职英语第一课堂,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尚未得到深入开展,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开展应将引起领导和教师重视,并将其列入高职英语教学体系中,建立起两个课堂同步进行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较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温耀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J].当代教育论坛,2009,(5):108-109.
[4]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邹议[J].外语界,2006,(4):21-28.
[5]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M].London,Arnold,1973.
[关键词]第二课堂;就业能力;模拟广交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66 ― 02
21世纪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国家也将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国家级重点教育课程来建设。尤其对于独立院校而言,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创新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独立院校的教学活动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它不同于重点高校,重点高校非常重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另一方面又要区分于高职院校,不能仅仅以“结果“为导向,直接培养岗位性人才。可以说,独立院校的学生,既要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也要能够实际灵活运用理论,提高就业能力,这就决定了独立院校在校内绝对不能仅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还要提供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的“第二课堂”。
一、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也就是校内进行“课外活动”,通常包括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学术文化活动、社会工作等五大类。它能够国内高校学生身心、知识面、创新精神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为高校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通常大多数以俱乐部、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课外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并且活动频繁,重要的是能够让高校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即体现了上段中阐述的“实践教育”的意义,进而提高其就业工作能力。它的特点主要包括:
与第一课堂相互统一
第一课堂通常讲授的都是传统的知识点,很少有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就能够真正掌握。第二课堂则与第一课堂,互相配合,同样以育人教学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开放性的课外活动。
(二)感染力强
相比于“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运行良好有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参与活动的主体学生而言,更加具备感染力,能够让学生积极融入到群体当中,提高其团队能力,并且它的引导只能是非强制性,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深化第一课堂知识点
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来说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以活动文化的张力来解决第一课堂所面对的问题,为第一课堂的深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反之,第一课堂的全面提升又为第二课堂延展了活动空间和时间,为第二课堂活动发展的提供了条件。
(四)弥补第一课堂的教学缺点
第二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嘀嗒提高了与老师和同学交际和应变的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大大地提高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是教师能够有效地融入学生活动的群体当中,以便更容易的开展工作。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以本人工作单位为例,为了提高毕业生质量及就业率, 2014年7-10月,本单位对往届毕业生发出就业质量问卷调查表。根据截止2014年9月份收集回来的数据分析情况如下:
(1)专业――职业匹配度
经济类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有:银行、保险、金融、物流、电子商务、广告公司、咨询公司、证券、房地产、IT、旅行社、酒店管理、会计事务所等。如下图所示,调查毕业生当中目前所从事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仅占20%,专业不对口仅认为有部分关联的人员占到49%,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单独某一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并不足以能保证其从事到自身专业能力匹配度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2)工作满意度及胜任度
根据调查,目前经管类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分布如下图所示,有50%的毕业生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比较满意。
同时,72%的学生主为在工作中自己能较好的用任工作,并且45%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或部门的骨干力量。
结合以上数据说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管类毕业生,虽然专业匹配度一般,但是在工作中却能良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必然还有其他能力素质上的培养。
(3)个人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调查,毕业生当中认为母校较成功的培养了他们的个人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但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团活动)、提任学生干部、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几个环节对他们就业帮助较大。
(4)综合素质培养
如下图所示,调查的毕业生认为影响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继续学习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知识面、专业对口程度与个人专业理论水平,且多数学生认为母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团队精神、自学能力、创新性、适应性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通过若干毕业生反馈需求可以看到,毕业生都更加希望院校能够多开展课外活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创新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第二课堂”活动展示――以模拟广交会为例
2012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的“模拟广交会”活动正式启动,如今已成功举办四节,成为本单位品牌活动之一。模拟广交会是参照广交会而形成的,形式是让同学们自由组队成立模拟企业,扮演采购员、销售员、客商的角色,自由参与商品贸易,最终通过对模拟企业的营销成本、利润核算,最终评选出优胜模拟企业的一个学生活动。
模拟广交会属于典型的“第二课堂”,其开展意义在于:首先,从各方面考察且培养参赛队伍对贸易、营销、管理、税务等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参赛队伍通过此机会学习团队协作精神、表达与沟通能力、拉取赞助商家的本领,大面积与社会接触,了解真实市场交易规则,使同学们开拓思维、勇于创新;第三,通过此平台,提高展示个人才艺和运用现代展示工具的能力;第四,让学生对广交会产生认知,并且更真实模拟广交会运作模式;最后,也能为其他各个系的同学提供了共同进步、友好交流的平台,而大赛也必将成为中大新华学院的交流盛会。总之,每一届本单位模拟广交会的举办,都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加强了同学们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使同学们学以致用、开拓思维、勇于创新,体现“经世致用、管人悟道”的教育理念。
以2014年模拟广交会为例,来自Wings团队的12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的梁小园及骆思媚,仅有两人的团队,却凭借自己的实力,连续三年参展,短短三天,获利三千余元,从前期准备到摊位布置,从营销策略到推广能力,都能将书本的知识灵活应用与现实销售过程中,并在会后,还能将其经验展现和传授给其他同学,成为了本单位灵活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成果之一。
四、促进第二课堂未来发展,提高就业能力的的措施
(一)实行三学期制改革
现有学制为春秋两大学年,由于各个专业排课不同,导致很多活动,部分同学由于上课无法集中参加,甚至出现为了参加活动逃课的现象。所以,建议在保证原有学期制优势不丧失的基础上,其中两个学期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并推进课程的小型化、精品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前提下,对课时较少的课程集中排课,打破以往集中学习、整齐化学习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限制。第三个学期则集中资源,开展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优秀者可抵理论课时学分。
(二)引进“双师型”教师
目前大学教师队伍强调的是学历和的数量。从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成为高校教师是主要的职业路径。这种“从校门到校门”教师的优点无疑是理论性强,但弱点是自身缺乏商务实践经历,没有实际经验的亲身感悟,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一定的难度。仅靠现有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第二课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简言之,吸引有实际工作经验且具备教师资质的人士来高校任教的有效机制目前尚属缺位,应尽快建立。
(三)丰富学生考核方式
原有的考核方式,都是集中在期末进行考核的方式。而如果将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效果纳入考核的范围,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0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终身学习的框架出发,推出PISA(Progra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不同于以往的学生评价,它注重青少年运用其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估是对学生掌握基本生活能力的评估,而不是关注他们掌握学校的具体课程的程度。PISA评价体系认为阅读、数学、科学这三方面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至关重要。笔者在本教学探索中采用“自编教材、项目教学法、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更多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PISA的内容
1.阅读能力。PISA将阅读能力定义为: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的知识和潜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主要测量三个方面――阅读材料的形式、阅读的类型和阅读的应用。
2.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指的是在生活中各种情形下发现、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数学能力”不是对学校的课程掌握的能力,而是对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的能力,简单来说,即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能力。PISA将科学能力定义为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识别问题的能力和在事实基础上做出决定的能力,PISA中所指的科学能力的定义不是说个人在未来将需要大量科学知识的储藏,关键是能够科学地思考他们遇到的现实问题。
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教无定式,笔者采用“自编教材、项目教学法、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可以很好借鉴PISA,又可以有利于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的提高,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编写教材,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可通过阅读,选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独立地作出方案,独立地实施方案,答案也不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化的。
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引导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材料的阅读、信息的收集、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最终提高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阅读能力、综合科学能力等,并能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目前,在职业教育中“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传授――接受”,成为职业学校多数教师探索与研究的新领域。
三、教学探索实施的步骤
笔者从05年9月开始,以在校03、04、05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实施对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若相关的计算机科目的成绩有所提高,我们认为探索是成功的。我们选择《VB程序设计》,《视频处理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WEB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主干课程。
1.教师自编教材,设计合适的教学项目。教学项目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引导性项目,另一类是探究性项目。
①引导性项目。一是项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在教材编写中,本着。为了学习而阅读。的原则。在项目设计中多采用列表、框体、图形、图像或者图表的方式提供信息,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二是项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我们关注数学能力的一般因素,即广泛范围活动所必需的思维特征,如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等。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与操作性强的课程,有序有条理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途径之一。三是项目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科学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的编写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过程由枯燥变为生动,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②探究性项目。探究性项目与引导性项目是互补的。引导性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探究性项目则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让学生应用计算机原理和技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项目的内容相当宽泛、灵活。
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分组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帮助学生设定教学目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上机操作。教师通过学生对项目的理解和解释,及学生获取信息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分组学习方式。分组的形式很多,我们根据项目类型进行分组,引导性的项目,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独立学习;探究性项目多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分组,分组可以是互补型的,让各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也可以是研究型的,让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组,对某些项目进行深入探讨。
3.开设第二课堂。开设第二课堂,为素质好的学生搭建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的平台,促进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我们在教学探索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自主设计感兴趣的项目。第二课堂通过学生自我设计小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树立钻研科学的自信心。在第二课堂,喜欢编程的学生,可自己设计一些编程小项目,经过调试提高编程水平。03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在06年北京市青少年迎奥运机器人比赛中,获中职学校小机器人组第一名和第二名,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VB编程的特长。
②搜集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有价值的计算机信息。计算机发展迅猛,学生带着自己不懂又感兴趣的问题到第二课堂来,通过上网查资料,与教师或学生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使学生树立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学生有意识的自我锻炼动手能力。第二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动手实践,例如,学生可进行自我创作,完成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媒体作品和图像作品。由于老师放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学生在北京市计算机技能大赛及小机器人比赛中,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3.评价学生注重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社会都在响应素质教育要求,坚持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学生也越来越重视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要求我们改变对学生评价方式,不能仅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多少来评价学生,还要依据学生能否自如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发现他人优点、科学的审视自我,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能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的最终分数不仅有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有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程度。显然评价的尺度高了,若学生分数能提高,我们认为本教学探索实践对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有积极影响的。
四、教学探索实施的结果
1.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们在―年半的教学探索中,跟踪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及相关分析,横向和纵向比对。可以看出,虽然学生的入学成绩不一,但由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成绩不仅没降,反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