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情况简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悬移液压支架 放顶煤 地质条件 回采工艺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397-02
一、1137工作面概况
(一)开采背景:
1137工作面位于11水平西翼1石门12煤层,该工作面属于挖潜区域,可采储量28.4万吨,该区域1986年已经采过二分层,由于通防等安全原因,该工作面停止回采。
根据我矿技术装备水平及煤层赋存情况,该区域设计为两个回采工作面,1137东上面和1137东下面,目前回采的是1137东上面。
(二)煤层赋存情况:
本工作面位于矿井西翼宽缓向斜区,受断层及向斜构造影响,煤层产状变化较大,煤层倾角在17°~33°之间,平均28°,残余平均煤厚4.2米。
(三)地质构造情况:(见表1)
二、工作面采煤工艺的选择
1、由于该工作面平均煤厚4.2米,我矿一般单体柱配铰接顶梁炮采工艺的采高为2.3米,如果使用单体柱炮采工艺,则需要放顶煤,而单体柱炮采放顶煤工艺属于国家第三批淘汰的落后回采工艺。
2、我矿综放工作面安装及收尾一般在5个月左右,该工作面可采走向短,仅150米;工作面范围内有多条断层,其中有两条断层落差在9米以上,使用综采搬迁倒面时间长。所以该区域不适合综采工艺。
3、我矿有3637西四悬移支架放顶煤和3197西上面悬移支架回采经验,该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与上述两个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相似,对1137工作面的工艺选择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1137东上工作面选用悬移支架放顶煤回采工艺。
三、1137工作面主要设备配置情况(见表2)
四、工作面安装及回采简述
(一)安装简述:
安装时间:用时14天。其中安装准备时间,切眼展帮亮面4月2日―4月6日,用时5天;悬移支架安装时间:4月9日―4月17日,用时9天。
(二)回采简述:
1、悬移支架放顶煤回采工艺流程
1)准备、打眼、装药。
2)爆破后,伸出前伸梁,掩护暴露的上顶,出煤壁侧煤:
3)煤壁侧煤出净后,收回前伸梁,四柱卸载,前移顶梁,到位后,落下四柱,加载达到初撑力要求。
4)放顶煤
5)将托梁整体前移
6)移刮板输送机,完成一个循环
2、该工作面于6月9日开始试生产,截止11月25日,工作面推进60米,共出煤15.5万吨。
五、悬移支架优越性及存在问题
优越性:
1、支架稳定性好。 由于悬移支架通过托梁联为一个整体,使得支架稳定性及安全性大大提高。
2、顶梁为整体结构,完全护顶,不需要铺设顶网。由于支架护顶面积可达到95%以上,所以工作面顶板破碎时不会出现冒顶现象。
3、支架结构相对简单,便于安装及拆除,减少了安装及收尾时间。
4、支架结构简单,单件体积小,适合我矿矿井提升运输。
5、对不规则工作面回采适应性强。工作面长度发生变化时,悬移支架支架拆除、组装简单,运输方便。
6、取消了超前做出口工序,出口采用随回采随超前回棚子,不仅节省了坑木和金属网投入,而且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出口的支护强度。
存在问题:
1、悬移支架整体性太强、相对灵活性较差,当工作面遇见底鼓时,由于支架整体性较强,支架不容易上漂,会影响支架的高度,给工作面工作的人员带来了一些不便。
2、悬移支架护帮能力差,该支架没有护帮板,当工作面煤壁发生片帮后,不能及时护帮,会导致片帮的扩大化。
六、经济效益分析
1、以1137东上面为例,工作面可采走向长度150米,工作面倾斜长度95米,悬移支架采煤法和综采采煤法进行对比。(见表3)
2、在1137工作面引进应用悬移液压支架采煤工艺。通过6个月实际开采情况来看,1137生产效率明显提升,日产最高达到1200吨,比炮采工作面日产多出400多吨。材料投入大幅降低,6个月减少材料成本投入62万元。
七、结语
1137东上面悬移支架放顶煤回采工艺,不仅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原煤产量、降低了材料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1137东上面使用ZH2000/16/24Z型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放顶煤回采工艺安全开采经验,不仅为我公司边角残煤区域等难采区域回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而且对集团公司各矿的边角煤柱回采都有借鉴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调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一、逛菜场与妈妈经
运用实例: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价值与价格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教学活动设计与与分析:
(一)逛菜场。菜场是了解价格现象的好地方,小菜场反映大道理,我要求学生利用放学时间和休息日逛菜场,观察货币和价格现象,参与交易行为,搜集各种买卖谚语和生意经,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真实的素材。在实践中发现这个学习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快乐的,他们很乐意逛菜市场,饶有兴致地观察砍价,学会了辨别各种肉、菜的新鲜度,和菜农攀谈,记下采访手札,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充满了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举的目的是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解答问题的成因并找到解决方法。逛菜场所获得的信息非常多,在整本书的教学中都能当做素材用到。
(二)妈妈经。教材《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节中“社会必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引入和解释理论性过强,许多老师在处理时觉得导入难度大。用学生们社会调查中记录的“妈妈经”教学则很简捷。“妈妈经”很多,像“货比三家不吃亏”、“有钱不买三年闲”、“一分钱一分货”、“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等等,虽然平时耳熟能详,但学生们并不懂得这些生活谚语蕴含的深刻经济学知识。于是,在教学中我利用“见微知著”的类比思维方式,让学生有效提取“微”的信息,巧妙引导学生发现“著”的普遍性结论。
思维上运用否定之否定辩证思维法和换位思考法,引导学生在个案分析中展示发现的观点,在思维冲突中鉴别模糊的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教学过程简述:
设问1:为什么今年的小龙虾价格这么便宜?
发言实录:因为洗虾粉会导致人得横肌溶解症;卖虾的多,买虾的人少;天热了,虾子生长的快,供应量多所以价格下降。(第一次肯定――供求决定价格)
设问2:供求决定价格,同学们得到了这个结论,可是,菜场里买海鲜的人也少,买蔬菜的人最多,什么海鲜比蔬菜贵那么多呢?
发言实录:捕捞成本和种植成本完全不同;天热,运输保管成本也大大增加,成本更加重要;(在观点冲突中思辨,否定了供求决定价格,肯定成本也决定价格)
设问3,那么,请相互交流,影响小龙虾价格的因素还有哪些?给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归类,按重要程度给他们排个序。(学生列出了很多,包括基围虾价格也低、养殖技术成熟、运输因素、保鲜养活的成本、气候因素等等)
辅助活动――角色扮演:小老板的抱怨:“猪肉都卖成白菜价了”(在养猪场主、收购者、货车司机、小刀手等角色争执中发现这个现象是不可能延续的,会产生种种不利于生产、销售和消费的结果)
学生总结: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其它因素都是通过供求对价格产生作用。(自主探究归纳,再次肯定)
设问5: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价值的量呢?(回顾前课知识)
设问6:大人们为什么常说“买东西要货比三家”?
发言实录:(很有经验地)多比几家才知道什么价格比较合理,什么商品买的划算。
设问7:甲乙丙三家生产同一商品,条件、技能都不一样,劳动时间自然不同,我们以哪家的时间为参照标准才合理呢?为什么?(导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
设问6:你愿意是甲乙丙中哪种生产者?你会怎样组织生产?
辅助活动――角色扮演:学生俨然化身为小老板,谈出了很多做生意的门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关系、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也就在他们的侃侃而谈中被一次次总结和发掘出来了。
教学后记:社会调查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对所得经验和知识一次次自我肯定,在老师和同学不断质疑中发现问题,又从否定中发现肯定,新奇感倍增,随着不断深入探讨,比较鉴别,得出新的结论,达成恍然大悟的效果。整个过程由学生凭借前期的调查所得自己主演、自己归纳总结,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仿佛不经意间就引领着学生体会探究的思维过程,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热点访谈
运用实例: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举措
教学活动设计与与分析:
学生们虽然学了一些基础知识,但非常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尤其是对国家宏观的方针政策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从难度上说,“收入分配公平”知识点是全书之最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一项政策的出台,是许多人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得出的,是个复杂的过程,要让高一学生从浅显的事例中推理出政策性结论显然不现实。因此,这一课的目标设定是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宣传、支持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授课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听一听老百姓对收入状况的看法,体会什么叫做辩证地看问题,要关注不同行业、不同技能、不同所有制下人们的收入对比情况,要逐渐学会客观地看待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云亦云。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有人不愿暴露自己工资收入的情况, 但因为不是出于恶意,在向家长说明调查目的后,家长们非常支持让孩子们了解这个社会,还有家长陪着孩子到人才市场去现场调查,趁此机会询问各行业的就业前景,为将来孩子的择业方向做预案,好些数据是家长主动给孩子提供的。学生们一直关注时政,搜集了丰田汽车职工罢工、富士康问题劳资双方冲突的材料
有这样丰富的资料背景,课就好上了。我从学生的调查表中选取了部分典型收入状况列了一个表,课堂讨论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以为,过程的设计要顾及学术规范,更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的价值判断,所以这个模块的授课我非常关注主体亲历的操作与思维提升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设问1:(头脑风暴)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谈对表格中各种职业收入状况的看法。
设问2:(讨论当前很“潮”的话题)你有仇富心理吗?对自己的金钱观做个评价。
课堂记录:学生对话题很感兴趣,一点都不讳言,出乎我的意料,认为自己“仇富”的居然占多数,对班级里的几个有“富二代”表现的同学摆出了鄙视的态度,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成功必须要艰辛付出, 躺在父母的功劳薄上自己无所作为是令人鄙视的。
点评过渡:从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所谓的仇富其实是仇不公。如果说在社会层面上存在某种“仇富”心理,那么,应该说这种心理只是对于那些利用不正当手段非法暴富者,以及变富之后“为富不仁”者的“恶行”的道德义愤。因此,我们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又要解决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人们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设问3: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致富的重要保障,设想一下,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不公平现象普遍且得不到解决,会有什么后果?你认为什么是社会公平?
设问4:学习课文,理解国家政策,请你对应调查的事例提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举措。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式;教学方法;职业教育
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学校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学生进入校门后,影响学生受教育的因素很多,如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等。笔者认为所有这些因素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所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把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进行组织、搭配,形成一种具有逻辑关系的、具有恰当比例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是学生本阶段教育的纲领性文档,是具体教学实施的依据。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同的学校、不同层次是不同的,本人从事职业教育,曾多年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本文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对课程体系的建立方法及原则进行简述。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是本阶段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建构课程体系的前提。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定位不准确,就会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体系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给教育工作带来混乱、无的放矢等严重后果,因此课程体系建立之前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怎样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呢?实际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家早有相应的文献进行规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都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性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又强调“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国家给出的培养目标包含了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是一种政策性指导目标,而涉及到各自学校却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培养目标的制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办法层次、学制、专业、地区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等等。如我们学校是一所技工院校,主体属于中等职教育中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上主要有中级工、高级工及少部分高职,在学制上有初中三年五年、高中三年、高职五年,因此由于层次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其相应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些差异。从国家总体要求来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但目前的实际现状来看,绝大多数企业,把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再是直接录用到技术岗位,而是录用到技能工作岗位,也就是作为具有一定技能的一线工人录用的,这也决定了象我们这样的中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在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人才;另外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向更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学校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象我们技工院校这样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为“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架构
课程体系的架构也就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课程模式,就是课程体系分成哪些模块,是建构课程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的课程模式就是“三段式”,就是把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三类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程序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尤其是强化人文教育,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目前这种程序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为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和企业有一定的脱节,难以培养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很难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核心技能。造成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虽然现在有些职业学生已把这种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进行了改进,成为“新三段式”模式,但也只满足一部分类型职业学校的要求,而对于我们这样的技工院校,我们大部分专业都是校企合作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因此我们的课程模式,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特色。在这里根据笔者长期一线教学经验及参与制作课程体系的经验,提出五段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整个职业教育课程分成五个阶段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综合训练课、生产实践课。下面我以三年制专业为例进行简述。第一阶段:文化基础阶段,主要开设文化课,时间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开设课程时在适度、够用、不宜太难为原则,因为我们这类学校,生源差、学生基础薄弱,开设课程过多,偏难,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部分学生退学。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主要安排在第二学期,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可以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是专业课的前导课程,主要开设一些与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成为专业技能人才的桥梁。第三阶段:专业课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的阶段,主要开设与培养目标和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相关的核心课程,主要安排在第3,4两学期。本阶段在课程设置中,要以企事业需求为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在这两学期中还要安排相应的职业技能考核,也就是说要进行相应的资格鉴定,使学生获取相应的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第四阶段:综合训练课阶段,主要安排在第5学期。在专业课阶段开设了若干专业课,学生从中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不同课程中都完成了大量的实训,而这些实训是分散的、局部的,本阶段所开设的综合训练课,就是把这些分散的、局部的实训进行整合训练,完成综合项目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另外在开设课程时,可以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拿过来一定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式的综合训练,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对接,使学生在就业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第五阶段:就是生产实践阶段,主要安排在第六学期。这一阶段就是平时所说的顶岗实习,是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指学生基本完成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以后,到与本专业合作的企业方,作为一名劳动者,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完成企业中的相应工作,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为正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1、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是学生受教育的依据,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为了避免课程体系建立的随意性,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作为像我们技工院校这样的职业教育,我们的教育主要为行业企业服务,而且我们相当一部分班级都是校企合作班,学生毕业后要进行到相应企业工作,那么我们制订课程体系就离不开企业对我们学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课程建设委员会就必须有企业专家参与,并且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起到决定与主导作用。2、到企业深入调研。在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学校还要组成专门人员到企业一线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明确企业中的工作流程及工作过程所需要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哪些,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炼出工作及工作任务中所需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及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列出本专业所开大体课程。3、围绕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调研及课程体系建设委员会的讨论,要确定哪些是核心专业课、哪些是专业基础课、哪些项目可以供学生综合训练。在此过程注重一个中心两个核心的建立方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就是建立课程体系的中心,也说是说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紧紧围绕着培养能胜任一线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为中心。另外一个企业可能需要的技能工种较多,学生不可能哪样都要学习,因此核心专业课不适宜过多,根据企业要求,以二个为合适。因为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较短,精力有限,安排核心课较多,学生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达不到学习目标。核心课程要多安排课时,要让学生对企业所要求的核心技能学的精、学得会、学到能胜任工作。对那些与核心课相关性不大的课程,尽量少开或者是不开,以便让学生更有精力学职业技能,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这就是所说的二个核心。比如我们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就以网络设备互联与网络施工为一个核心,以局域网服务器管理与维护作为第二个核心。还有就是在建立课程体系时还要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顺序,避免造成一些课程由于前导课程没开,而使教师无法实施教学,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内容的情况。4、相对固定但可动态调整的原则。课程体系,一但经课程建设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审批后务必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否则就很易引起教学整体上的混乱,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培养一个人才一般得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在期间企业可能生产方式、产品有所调整,这就有必要在课程体系执行过程中,时常的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信息,学校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对执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滚动修订或调整,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课程体系虽然是相对稳定的,课程或课程内容是可以动态变化的。
四、总结
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档,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因此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都是非常重视的,都是组织专门人只员从事该项工作,笔者根据制定课程系的一点经验,简述一些体会,也许对与我们学院相似的职业教育有一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光明编著.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M].科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 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学要素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维修电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两门课分开讲授的,学生先进行电力拖动理论部分的学习,然后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进行维修电工的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割,造成理论基础较差学生对学习理论课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在参加实践操作课的时候,因理论学习效果差,对操作技能课的操作要点和故障检修原理与方法不能全面、系统的掌握,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很累,学生的听课效果却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学实践中,我探索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方法。在此我以《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要素。
一、好基础知识的传授是整个教学的基础
掌握好低压电器的选用、识别、拆装、维修与调试是搞好电拖实习的前提,掌握基本控制线路的原理是搞好电拖实习的关键。这些知识对安装控制线路和排除控制线路的故障不可或缺。通过低压电器的选用、识别、测试、拆装、维修、调试的方法理实教学,学生能获得选、装、调、修低压电器的能力。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基本控制线路的原理,教师可利用示教线路板进行通电演示,让学生反复仔细观察电路中各电路元件的动作过程、动作顺序,并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再对照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基本控制线路的原理。
例如:在讲解组合开关时,首先教师在理论上对组合开关的作用、功能与应用场合进行简单讲解,再通过实物使学生对组合开关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组合开关进行拆卸和安装,在拆卸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按顺序将所拆零部件放好,再按逆序方向安装回去,并检测自己组装的开关是否正确,熟悉组合开关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以地组合开关的整体的认识,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又如,在讲接解器的结构和作用时,教师可以先拆卸各部件并按其所起作用进行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将接触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教师所示范的顺序拆卸,对拆卸下来的每个部件进行整理,了解各部件故障处理方法,然后按逆序方向组装回原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较快地认识各元件并掌握其工作原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好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做好示范操作,是整个教学的重点
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也是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示范操作必须在“范”字上下功夫,严格按照生产实习教材的要求进行,力求操作正确、规范。示范操作前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观看的目的、重点、方法等,在示范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边演示、边讲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调动学生的两个感觉器官比只用一个感觉器官的学习好的多。”示范操作最好要有“慢动作”,以放慢的速度演示循环完成的劳动方式,使学生看清楚操作中的要领,必要时要重复示范。
那么,本课题学生在掌握低压电器知识和基本控制线路原理的基础上,就可以在控制板上进行安装。安装前,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再把安装工艺、步骤进行示范操作,示范操作要准确无误,边讲边示范操作,从而使学生心领神会,掌握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本课题示范操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的选择,根据电动机的容量,对电器和导线进行选择;(2)电器在控制板上的定位,只有确定了合理的位置,电路配线工艺才会完美;(3)电路的配线,如硬导线的调直,剥皮不伤线,不浪费。导线与电器的连接处不压绝缘,不反圈,不漏芯,配线不交叉,不跨越,横平竖直,美观合理;(4)电路的接线是否正确;(5)通电试验运行;(6)示范检修。
三、巡回指导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中心环节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巡回指导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学生生产实习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操作姿势和动作是否正确,设备工具使用是否合理,等等。从思想到技术,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了解和指导。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习指导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提醒学生严格地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安全第一,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其次,巡回指导目的要明确,灵活运用指导方式,注意每个学生是否能按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错误后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帮助学生独立纠正错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如果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同一类型的错误,教师要暂时中止实习,并进行集体指导。
在巡回指导中,教师还要注意后进生的情况,加强对他们的个别指导,表扬较好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积极的态度帮助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要对每一位学生倾注爱心,使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得以开发。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装练习接线,从元件的选择、布置到线路的走线方向都要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于较简单的电路可对照原理图进行接线,无需绘出接线图。对较复杂的电路,则需绘出接线图,按接线图进行安装接线,并对每个电路进行反复的练习,直到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线路的安装、检修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安装练习,学生对原理比较熟悉,对接线方法全面地掌握,可以进行排除故障的练习。在排除故障时,确定故障范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下列情况:(1)一个故障上表现了一个故障现象,但抑制了另一个故障现象;(2)在原理图上,一个线号有多路分支,而实际接线时我们不能完全照原理图上的分支情况进行分支接线,等等。上述情况造成的理论规定很难把握准确,只能靠实际的准确演示方能准确标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进行故障现象的演示。因为故障现象的演示有利于学生准确地判断故障范围。教师在示范检修中,每一个步骤都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进行这一步,这一步在整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指导是理论知识向技能技巧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后总结可加深对操作技能的理解。首先简述该课题的内容和要求、重点和难点,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简评上课学习情况,对学习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点评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要求大家理论和实践相合,做到举一反三,最后布置下一节实践课题的内容,为下次的操作训练做好准备。
总之,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把握好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关键,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是重要保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探讨和研究教学方法,对全面提高《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的教学质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石信.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四有”新人[J].实验工作通讯,2003,(11).
一、带学生走出教室,调动学生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把学习地理基础知识与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直接观察他们所接触的那部分地理环境,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观察,使抽象的东西客观化,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枯燥的内容兴趣化,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认识它。
比如:我给学生讲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为了说明大地不是平面而是球面,课本上举有站得高望得远的例子,我想让学生们对此有一个亲身的体会,就组织学生们举行了一次登山活动。在登山过程中,我提醒了三次,让他们比较三次视野所达到的不同范围。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游玩中,学生们把这一知识点牢牢地记住了。
又如:我讲到水资源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保护水资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组织学生们到县化肥厂附近的那条小河去观看其水源的污染情况。此时正值化肥厂大量生产化肥之际,临近小河就闻到一股强烈刺鼻的气味,而且映入眼帘的都是河面上的乳白色的气体,同学们一个个都为之咋舌!我趁此又给他们讲了什么是工业的“三废”,以及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水的浪费和水土流失。后来,在这次总结课上,学生们都争先发言,他们的所见所想,包括今后在保护水资源方面怎样去做都说得很好。这是关在教室里,用课本加图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样通过走出教室,参加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将书上的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多思考,多观察,多动脑,既能更多地掌握地理方面的社会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带学生走出课堂。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既抽象又深奥的学科,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们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让他们把书本上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观察或演示出来,那么他们会兴趣盎然,而又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使学习不再是负担,使背记不再是困难。
比如:在讲到七年级课本上中东石油输出路线时,我把学生们带到了操场上。那个在体育课上用来练习跳远的大沙坑,成了我们这节课的乐园。我和学生们一起用沙子堆起了一个世界轮廓模型,这个模型中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很清晰,尤其是中东地区及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等都让学生们用棍子或者石子标记出来、然后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派出一个代表用石块代表船只把几条主要的石油输出路线表述出来,组内的其他成员在“船只”航行过程中说出所经过的海域、海峡及运河。几个轮回下来,学生们记住了几条输出路线,并且加深了对七大洲、四大洋的记忆。在这个充满生命气息的野外大课堂里,他们的表现是那样的积极主动,如痴如醉!
又如:在讲到沿海万里行(湘教版)中的十五个省级行政单位时,为了让学生们牢记它们的位置,又把学生分成了几组,每组十五人,每人指定代表某个省,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站好队。开始时比较乱,也很慢,我又让他们翻看书本上的图片,这时他们看得既认真又仔细,而且还主动提出要比赛,最后他们站队的速度很快,包括台湾、海南、香港和澳门的位置都很准确。我想在这种游戏活动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
三、带学生走出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地理实践,有利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资源开发、经济建设的一般概况,获得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的有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农村中学的许多初中毕业生,绝大部分要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劳动。一些地理知识比如地形起伏,河湖分布,气温特点,降水量变化,农作物分布,发展乡镇企业的条件,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交通运输等知识,对其将来参加生产劳动,特别是农村生产劳动,都是十分有用的。
比如:去年五一,我们组织学生到郊外去春游,没有登越高山,也没有去旅游景点,而是带领学生到固始南边的一个乡村——段集窑沟村,深入到那个村的山水田间,我们把学生分成了三组,一组去该村的丘陵地带参观那些经济林木,一组去参观该村的耕地和梯田,一组去走访该村的两个专业户,一个养鱼专业户,一个养鸡专业户。同学们一边观察这儿的地理特征、社会风貌、乡风民俗,一边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一个个群情激昂,神情专注,带着任务出发,满载收获而归。总结交流时,大家争先恐后地简述他们所看到的茶树、梧桐树、板栗树,层层的梯田,一片片的鱼塘,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成群的鸡鸭牛羊,真是各有所获,各抒己见。趁热打铁,我又给他们作了总结,讲了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南方的经济林木及这些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强调:祖国各地都有英雄用武之地,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热爱祖国,用所学的知识建设好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