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 体育养生 健身 优势 发展对策

当今社会,由于工作的压力、社会的竞争,很多人没时间锻炼身体,或者不愿意参加健身,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健身时间大大减少。在这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寻找简单有效的健身方式,寻求精神解脱,保持充沛的体力,防止衰老,提高工作效率,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为了根治由于生活方式造成的营养过剩、运动不足、高度紧张和人的异化,不得不把健身纳入生活中。在健身人群中发挥体育养生的健身作用,能更好地为普及和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打下基础。

1 传统体育养生的健身价值功能

锻炼身体有益健康,这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也表明凡是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会感到身体愉快、精力充沛。锻炼身体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还可以起到改变体型和延年益寿的功效。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体育养生,其健身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强养生,既注重肢体锻炼,又重视心神保养,它的特点更适合人健身、修身,其健身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健身效果。

2 传统体育养生的健身优势、地位

受贵阳经济水平的制约,贵阳地区居民健身体育场馆设施比较少,而且在短时间难以迅速配备或大规模建设发展,根据当前的形势应该把一些对场地器材要不高的项目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满足人民健身的需求。结合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以及贵阳当前的状况分析,传统体育养生应该是贵阳人民健身的首选项目,在为数不多的健身人群里,传统体育养生也应该是贵阳人民健身的首选项目。

2.1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符合贵阳居民当前的消费水平

贵阳居民要想健身就要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或者经营性体育场馆,贵阳市人口多场地少,且场地的开放时间和开放程度也不能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情况。当前的场地不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况且居民的收入又不高,对体育消费很多人难以承受。传统体育养生健身基本不需要投资,并不受时间、场地、器材的限制,只要有点地方就可以进行健身,而且体育养生的形式也是多种样式的,人多人少都可以进行锻炼,这给不发达的贵阳居民进行体育养生提供了有力条件。

2.2传统体育养生对贵阳人民的广泛适应性

传统体育养生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保健系列,其练习方法大都采用导引、气功、吐纳、按跷和存思等,由于数千年来儒家、道家、佛家、医学和武术家的探索和努力,其饱蘸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今天这样体系完整、手段丰富体育项目。其器械多达数十种,祛病导引、补益导引、健身导引功法多达数百种。体育养生不仅在全国开始开展,在国外也倍受青睐。参加体育养生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进行健身练习。老年人可以根据身体状况选择补益导引功法,身体带病的人可以根据病因选择祛病导引功法,年轻人可以选择大开大合的健身导引功法等。体育养生的健身选择可以为人们在一生的健身中提供有力的保障,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兴趣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的灵活性、随意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相比的。

3 健身发展对策

3.1培养传统体育养生的终身养生思想

终身体育将参与者作为主体,充分满足他们健身和娱乐的需要,但是人们在健身过程中并不是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因此要落实“终身养生”就必须把终身体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内容,其教育内容应与社会健身内容接近或者有延续性,学校应该适当教一些学生有兴趣的项目,避免死板单调的压抑学生个性的项目,从而为终身体育养生思想打下基础。

3.2加强社会健身指导员的指导作用

在贵阳体育养生的健身人群大多采用一种松散自由型的健身方式,这与全民健身的要求相差甚远,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健身的需要。社会健身指导员数量不多,这是制约贵阳当地体育养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当地政府应加强社会健身指导员的指导作用,培训一批专业的、有组织能力的、懂得体育养生的、面向社会服务人们的社会健身指导员,扩大健身指导员的队伍建设和培训,满足人们对体育养生的健身指导作用的渴求。

3.3增加传统体育养生的表演和比赛

传统体育养生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是体育养生的一大特点,体育养生表演和比赛是广泛推广发展体育养生的重要手段。体育养生的表演和比赛无疑给社区的娱乐活动带来更多的生机,特别是经常举行一些体育养生健身的表演更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体育养生的兴趣,壮大体育养生队伍的同时带动贵阳地区的体育养生人群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养生运动的开展,社区体育运动的繁荣,离不开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重在参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地就近开展体育养生活动,是社区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3.4科学养生是居民发展健身的有效手段

体育养生正朝向科学化发展前进,体育养生的开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科学指导还须加强,很多人缺乏科学的指导而盲目地进行练习,因此在健身人群中要培养居民科学养生的健身方法和手段,树立科学文明养生的健身观念。

3.5提高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养生意识

当今社会媒体的宣传效应最大,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把信息传给最多的观众。应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宣传体育养生的健身价值和作用,以“体育养生进万家,人人参加体育养生”为目的,强化人们的健身意识,提高人们参加体育养生的健身自觉性和积极性,让人们把用来看电视、聊天、上网、赌博的时间用来发展健身,把体育养生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部分,加大宣传效果提高人们的养生兴趣,增加养生人群。

3.6政府重视增加资金投入

体育养生的发展要有强有力的政府导向。应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保持场地的利用和开放,场馆可以以收费的形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利用率。

体育养生是当今人们进行健身的首选项目,发展体育养生是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精神的有效手段。应利用体育养生的健身特点和健身优势来发展体育养生,为贵阳地区人们健身选择提供保障。要做到培养体育养身的终身体育思想;增强居民的养生意识;增加体育养生的表演,加强健身指导员的指导作用;提高宣传力度;政府重视增加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2008年8月.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第2篇

瑜伽的养生机理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人的平常思想活动大部分是无序骚乱的,是能力的浪费。比如:疲劳、兴奋、哀伤、激动,人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维持生命。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现象不太严重时,通过休息便可自然恢复平衡,但是如果不能主动的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和肌体上的疾病。瑜伽修炼就是打通中脉和激发海底轮的过程。瑜伽理论认为,中脉是灵体中灵量的主要通道。灵体即是人身体的能量层,由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顶轮等七轮组成,也称七大灵论。这些灵论位于中脉与其他能量经络的交汇点上(即人体脊柱上各神经丛),沿着中脉从脊柱底部依次向上排列。在海底轮上,承载着人体内没有开发的潜在巨大生命能量,一旦其能量被激发,它就会盘旋而上。冲开以上诸脉轮,直达顶轮。瑜伽修炼的目标就是唤醒沉睡在脊柱底部的灵量,使之上升至头顶最高的能量中心———顶轮,激发人们对已经被唤醒的灵量的意识,那些能达到并保持这种境界的瑜伽修习者就被认为获得了觉悟。[3]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1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出现与发展养生,古代称“道生”、“摄生”、“养性”等,来源于老子《道德经》。[4]养生包括吝神、爱气、养形、导引、饮食、房室、医药和禁忌等,以保寿为目标。其中的吝神、爱气、导引、养形等属于人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被称为养生体育。[5]具体而言,养生体育是以呼吸锻炼为主的行气术,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和以舒筋活络为主的按摩术的综合。中国养生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儒、释、道、墨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以道家思想最为重要。道家辩证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尚静贵柔”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养生体育思想的重要来源。行气术的出现,最早记录于战国时期的《行气铭玉杖首》,导引术形成于先秦,汉代以后,以行气和导引为主要形式的健身养生体育活动一直长盛不衰。受此影响,保健养生活动中以舒筋活络、宜通气血为目的的按摩术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与行气、导引术式一样,按摩术也日益成为养生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汉代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结合导引、运气、吐纳等方法创编的五禽戏,北宋后期出现的八段锦等都属于导引术,明清时期,道家导引术的一些流派向技击之术演化,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等道教内家拳。

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内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从内容上分为行气术、导引术、按摩术。从修炼方式上分,可分为以静为主的静功,通过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行气术和导引术都含有静功的成分。另一类以动为主的动功,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如按摩术,太极拳、形意拳。行气亦称炼气、食气、服气。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其理论依据来自庄子的“气”论思想。传统体育的行气术常用的方法除吐纳外,尚有服气、采气、胎息、调息等诸多锻炼方法,特别是采气,除以口鼻吸咽外气之外,更以躯体部位配合存思、导引吸收外气作用而达到强身健体。如周天功。导引主要指在意念的参与下,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屈伸运动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其理论依据来自《庄子•刻意篇》中的“动以养形”。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导引术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丰富和发展。后来,导引被道教的道士继承。道教中的导引多和存思、吐纳、行气等功法相互配合,作为修仙的一种手段。五禽戏、八段锦等都属于导引术。太极拳,形意拳属于道家导引术中的技击之术。按摩术又名按跷、按?乔、扶形、推拿,是用手按摩皮肤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祛病延年术。按摩术起源于战国巫医。最早记载此术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其《其气形志》篇有“治之以按摩、醪酒”,《异法方宜论》有“导引按?乔”,《调经论》有“按摩无释”等语。道教引进此术,和导引、咽津、行气、存思等相结合用以养生,以达到祛病乃至长生的目标。

3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机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主要以道家学说为哲学基础。道家认为人体是由形(躯体结构)、气(生命结构)、神(心理结构)三个层次组成的巨型动态开放系统,形、气、神三重结构不分离才能组成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形、气、神相分离就意味着死亡。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就是从形、气、神三个层次入手展开人体修炼工程。按摩、导引等是练形的,行气、胎息、龟息等是练气的,内视、存思、守一等是练神的。[6]

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契合

瑜伽通过古老而又易于掌握的姿势,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方式通过吝神、爱气、导引、养形等方面的人体自我运动和锻炼,达到养生保寿的目的。两者都注重通过自我保健的方式,达到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其养生目的、本质上具备契合点,同属于体育养生的范畴。

1养生目的的契合现代科学健身观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顺应自然几个方面全面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瑜伽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在特点及外在表现,都有益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符合现代人对于身心健康的追求。

1.1对健康人群的指导瑜伽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行与神俱”、“形神兼养”、“阴阳平衡”、“动静结合”等的养生观念,强调对人全面的锻炼,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促进身体健康。传统体育养生中“意念引导”、“心神宜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寻求一种和谐的方式,一种博大的精神,从而调节了人的精神和情感,使人的身心健康得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瑜伽修炼的人文教化意义是非暴力、真实、不偷盗、节欲、无欲,修持目标是外净化为端正行为习惯,内净化为根绝人性恶习:欲望、愤怒、贪欲、狂乱、迷恋、恶意、嫉妒,都符合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更高需求。#p#分页标题#e#

1.2对亚健康人群的治疗现代医学认为,治疗亚健康应以个人锻炼为主。传统体育养生观中的自我保健观,以参加集体活动为辅,自己活动随时调节,以练习太极拳、气功、导引术等徐缓的、低强度、小运动量的运动为宜,例如在室内练松静的气功、自我点穴按摩的保健功,配合室外打太极拳。瑜伽的修持方法首先着眼于身体的强健,然后要求身心融合为一,在此基础上,引导修持者逐渐深化自己内在精神,从外到内,最后把握自我同内在精神的融合。二者都是强调通过修炼者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身心与环境处于积极的、和谐的完好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1.3对慢性病人的康复作用瑜伽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术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研究所证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的病症,能够通过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锻炼达到良好的效果,且是一些药物和仪器达不到的效果。据资料显示,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中的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功法对慢性胃病、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静脉曲张、骨质疏松等等慢性病都有良好的治疗康复作用。

2养生本质的契合

1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都强调对心的控制中国养生术与印度瑜伽健身术都强调对心的控制,即要做到人或心与万物自然合二为一,使具体的个人超越自我,成为“超人”,做到复归虚无,进入比“若婴儿之未孩”状况还要深的万缘皆空、众念皆无的境界。同时在人欲的控制方面,两者共同的特点是节欲甚而无欲。印度瑜伽的修持方法的八个阶段中,第1和2阶段是思想基础,思想准备。第5和6阶段进行初步静坐修持静功。最后二个阶段,是高层次修持,进行冥想、静定阶段。只有第3和4阶段是肉体训练。可见瑜伽非常重视对修炼者内心的要求,姿势训练相对而言是较为次要的。荀子论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关于“心”字,中国儒家、道家、佛家均有共识,儒家讲:“格物正心”;道家讲:“炼心养气”;佛家讲:“明心见性”。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最重要的哲学基础———道家哲学思想,更是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贤,坐忘,虚心,追求内心的安宁。这些理论都要求锻炼者必须讲究内心精神修养,而不是片面强调形体锻炼。行气术锻炼要求放松、安静、自然和排除杂念,行气术、导引术中的意念诱导、意守、入静等方法均是主动掌握并运用心理技巧的过程,是体育养生中对控制内心的最直观的表现。

2印度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都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主要意指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相通、相类和统一。《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和谐统一三个层次。瑜伽本是一种宗教修持术,首先着眼于身体的强健,然后要求身心融合为一。在此基础上,引导修持者逐渐深化自己内在精神,从外到内,最后把握自我同内在精神的融合。它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精神(小我)与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识)的合一,即“梵我一如”。印度瑜伽修炼中的第8阶段,也即最高境界,就要求修持者要进入“忘我”状态,即意识不到自己的肉体在呼吸、自我精神和智性的存在,进入无限广阔的自然世界。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瑜伽修炼中的道德规范,则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瑜伽的修炼功效最终都是人自身的和谐。中国养生体育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五禽戏、形意拳等导引术将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入拳术之中,就是顺应“师万物、法天地”的主张,从大自然的生化衍变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太极拳中的内功练习,也有“朝练寅、夕练酉”的说法,因为寅时和酉时分别是人体肺气旺和肾气旺之时,此时练功有利于练肺、肾二脏先后天之气,达到力随气生的境界,是顺应自然的体现。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方面,太极拳、形意拳等道家内家拳的练习中都提倡武德,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学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真德”,强调习拳要仁爱、守礼、忠诚、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追求人自身的和谐方面,也是养生体育的终极目标。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养生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2-02

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主要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健康养生思想培养任务是巨大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健康养生思想的树立关乎医疗事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限,同时也关乎健康养生思想的模范树立。健康养生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现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先古时代亦被关注。“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养生的问题值得中医药院校师生关注。

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具备养生属性

从体育课程的视角分析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还具备了养生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对于一般医疗手段施治而言,传统保健体育更加注重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控制自我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医学不断进步,医疗手段增多的今天,参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不但绿色低碳环保,对于体质虚弱、疏解心理压力、慢性疾病防预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二、中医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养生是在未病时,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提高抵抗疾病能力,避免病邪入侵,而达到防预疾病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积极调养身体正气、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不妄劳作、节制饮食等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思想两者契合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实践积累的瑰宝。其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益智防病的思想指导,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培养学生养生保健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不能把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单一列为体育课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中医思想的形成和完备,有莫大的关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养生防病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灌输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应把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治未病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

四、培养与落实

中医养生思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体教结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的综合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如何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等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关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授课计划的落实、课程考核办法、教学反馈评估等,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考试及学时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使中医养生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有效落实,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始,设置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思路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从大纲上规范教学的实施,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办法,使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具备纲领性指导思想。

(二)课程教师的培训。现今,在中医药院校担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体育教师为主,鲜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为了能让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渗透中医思想,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师进行中医养生思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现今,大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同时,教师为适应学科的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适当进行培训亦是理所当然的。

中医药院校中具备中医养生思想完整体系的中医学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全方位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思想的培养,并涵盖在体育教学中。

(三)课程教学中落实。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业余锻炼中被广泛提起。而实践中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适度的运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说明了运动要养成习惯,同时适度适当。然而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运动的适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此与中医中辩证施治是同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全面落实中医养生思想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分组分类教学。教学的内容相当,但是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体能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养生手法训练等,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

(四)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各种实践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中医养生思想。但中医养生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理论,不是单一功法的锻炼和思想的培养就是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中医养生认为,辩证认识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四时,起居有常,饮食调配,养性调神,动静结合,不妄劳作,方能全面使人体气血阴阳得到调整平衡,从而发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马英.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中医学思考[J].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2009,2(2).

[2]韩洋.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9):74.

[3]袁跃,吴桂平.论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功能演进[J].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13,1(2).

[4]王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5]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编五禽戏 三调 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38-01

1.五禽戏的源流

古代仿生导引术,最早记载于《庄子・刻意》中的“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其中的“熊经鸟伸”是模仿熊和鸟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又被称为“二禽戏”,与五禽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看作是五禽戏发展的雏形阶段。而后,在马王堆《导引图》,张家山汉墓《引书》,《淮南子》等[1]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多种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的导引术记载,可看作是五禽戏发展的发展阶段。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华佗则根据仿生导引术、吐纳之术,集传统医学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进一步加以提炼和改进,通过观察各种飞禽走兽的运动形态,在继承和总结前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经验基础上创编的“华佗五禽戏”[2]。经历时代变迁,五禽戏发展至今以多达20余种版本,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养生需求,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学者在古籍原有记载基础上整编而来,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既继承了传统“五禽戏”的风格特点,又吸取了各流派的精髓,将中医养生与现代人体运动学、形体美学有机的结合而成,配合轻缓柔和音乐,彰显了时代特征,是一套取法自然,古老而又现代的养生保健运动。

2.中医养生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从中医养生中“保精护肾”的角度看,精、气、神乃人身“三宝”,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3]。精可化气,气可生神,神可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反之,气、形、神是精的必要条件,为“保精护肾”提供能量。

从中医养生“形神共养”的原则看,形即形体,神即精神、意识。传统医学认为:“静以养神,为阴。”练习者可通过对机体心理活动的自觉控制,保持心理的宁静和“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以增进身心的健康;“动以养形,为阳。”通过运动形体,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强筋壮骨效果。形与神、动与静、阴与阳均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达到彼此间协调平衡,遵从生命体的固有规律及人于世间万物相适应的规律,方能保持机体内部各脏器稳定及机体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的动态平衡。

3.新编五禽戏与中医养生保健

新编五禽戏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以形体运动、呼吸吐纳、意识控制相结合为主要形式,通过模仿自然界五种动物的神形而创编。其讲求的“调身”、“调息”、“调神”与中医养生中的形、气、神相互对应。“调形”重在锻炼人的外在形体,强健筋骨;“调神”重在调节精神状态,心强脑健;“调气”通过呼吸吐纳,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脏腑功能。通过“三调”来实现形神合一,协调阴阳平衡,方能达到生命机体治病祛邪、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的功效。

3.1 调形与养生保健

调形,指对身体姿势及的牵拉、调整、变换。调形是练习五禽戏的第一步,没有良好的姿势,就无从谈起调气和调神,更达不到养生之功效。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意思是调形是调气和调神的基础,只有形正才能进一步达到气定神闲效果。从调形的角度来分析五禽戏的每一个动作都别具匠心,重点突出,而整套动作又浑然一体,各戏之间相互呼应。

虎威生于爪,虎神发于目,爪与目皆属于肝,勤加练习可起到舒筋活络、养肝明目的作用。“虎举” 时,手臂向上拔伸,刺激躯干两侧肝胆经络,起到疏导肝胆气血的效果;“虎扑”时通过身体前后伸展,可增加脊柱各关节的伸展性和柔韧度,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疏通经络,调畅气血。

鹿好静立远眺,角抵时运转尾闾。中医理论认为,“腰为肾之府”,鹿抵”通过腰部左右扭动、胸内含脊柱后凸、尾闾的运转不但可增强腰部力量,还可起到壮腰、补肾、强筋、健骨的功效;“鹿奔”两臂内旋前伸,使肩背肌肉得到牵拉放松,躯干弓背收腹时则可增强腰背肌肉力量,起到防止、矫正脊柱畸形的作用。

熊戏主脾,通过 “熊运” 腰部摇摆,可按压脾胃,对消化器官进行体内按摩,使得中焦气血通畅,“熊晃”时,身体左右晃动,起到疏肝理气,增强消化系统效果,而提跨前行时又能增强髋关节肌肉力量。

猿戏主心,“猿提” 动作中“猿勾”,通过手臂夹胸收腋、上提下按、上肢大幅度运动,可增强肺部呼吸能力,按摩心脏,改善脑部供血情况;另外提踵动作可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强化腿部力量。

鸟戏主肺,模仿仙鹤伸颈长望,展翅飞翔。鸟戏中“鸟伸”动作通过上肢的上举下按,牵拉任、督二脉,起到疏导经络作用;另外胸腔的开合直接刺激肺脏,加强肺吐故纳新能力,提高肺活量。“鸟飞”提膝独立,可提高身体平衡能力,拇指及食指上翘紧绷动作可刺激手太阴肺经,能有效疏导肺经,提高心肺工作能。

3.2 调神与养生保健

“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感觉等精神活动,也泛指机体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眼神、表情、肢体姿态等。“调神”则指调养精神,神属静,与形相呼应,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中医养生之道。练习五禽戏要“入戏”,只有充分理解了五禽的“神”,才能通过动作展现其玩耍游戏时候神态、神韵,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健身功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虎戏”勾勒出猛虎伸腰、奔跑、扑食的场景,展示威严、勇猛的神韵。“虎举”神态要严肃威猛,“虎扑”神态要沉着凶猛。“鹿戏”勾勒出鹿自由奔跑,抵角游戏,展现自由奔放、祥和的神韵。“鹿抵”神态要轻灵祥和,“鹿奔”神态要自由奔放。“熊戏”勾勒出壮熊憨态摇摆和行走的场景,展现憨厚笨呆的神韵。“熊运”神态要憨态可掬,“熊晃”神态则要浑厚沉稳。“猿戏”勾勒出猿猴左顾右盼觅食摘果的场景,展示活泼机警的神韵。“猿提”神态要机智灵巧,“猿摘”神态要活泼敏捷。“鸟戏”勾勒出仙鹤仰首挺拔,展翅飞翔的场景,展示怡然自得的神韵。“鸟伸”神态要超然淡泊,“鸟飞”神态要悠然恬静。

3.3 调气与养生保健

调气,首先指调整呼吸的方式、节奏、强弱等,也称调息。即通过肢体形态的变化与呼吸吐纳的有机结合,逐步达到形、神、气的统一。呼吸是人本能的一种生理活动,也是练习五禽戏的重要环节之一,呼吸形式主要包括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停闭呼吸及提肛呼吸等。如在“猿戏”中猿提动作就运用提肛呼吸法,吸气时提收及会阴肌肉,呼气时则放松及会阴肌肉。练习五禽戏时,不管选用哪种呼吸方式,都要以松静自然,不憋气为基本原则,配合起吸落呼、先吸后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等规律。

4 小结

新编五禽戏模仿五禽秉性特点,但又不拘泥形象,动作优美大方,配乐轻缓柔和,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结合传统医学的脏腑、经络、精气神学说等,新编五禽戏虽有较好的健身功效,但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的练习者,还需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控习练强度,以“汗出透”及“身体轻便”[4]等为基本原则,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方能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田启涛.“五禽戏”的发展源流及操练技巧[J],宜宾学院学报.2011,11(7):38-40.

[2] 张继,沈澍农.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导引五禽戏发展探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6-29.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耐力素质;大学生;发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20-02

一、耐力素质发展教学的一般状况

1.关于耐力素质简述。耐力素质指的是人的身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一般指有氧耐力水平,与代谢方式有关,即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1]。

2.关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强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中所提及的“运动负荷强度”、“运动强度”指的是人在某练习单位中的用力值、功能紧张度和作用力度,以及某一时间内工作量集中程度的物理量[2]。一般基础脉搏、安静时脉搏在60~90次/min之间;脉搏在90~120次/min为小强度运动;脉搏在120~150次/min为中等强度运动;150~180次/min为大强度运动;180~220次/min为超大强度运动;≥220次/min为极限强度运动。进行有氧耐力素质锻炼,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非常必要,用脉搏频率测试的方法来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是最常用和简便的。(1)《运动训练学》定义的耐力训练适宜范围:145~170次/min。上限(峰值)=安静脉搏+(最大脉搏-安静脉搏)×60%~70%。例如某运动员安静脉搏70次/min,最大脉搏220次/min,则其耐力训练的上限脉搏应控制为70+(220-70)×60%~70%=160~170次区间。下限脉搏不应低于140次/min,认为若低于此界限,则心输出量达不到较大值,吸进的氧气也少,会影响训练效果[3]。显然,这是针对专业运动员的提法。(2)大众人群耐力训练的适宜范围,较之运动员、军人等特殊人群应大大降低。上限(峰值)控制在:(最大脉搏-年龄)×70%~80%;或按现代养生专家、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先生的提法:170-年龄[4]。大众健身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因此运动过程中没有必要让身体去不断地“挑战极限”,去承受那种不必要的难受和痛苦,若出现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则运动的结果与目的就适得其反了。

3.关于青年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反思。近十多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耐力、速度(力量)素质的下降幅度均超过10%[5]。究其原因,除了学习压力、应试教育、缺乏运动、营养结构不良等等之外,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对人的体质、体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了。教育不仅要回顾过去,立足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笔者所在单位是培养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以医生职业为例来分析,可能面临的大强度工作状态,首位当属急救时的心肺复苏(CPR)手工心前区按压,再就是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通过测试观察脉搏频率,前者在100~130次/min区间,后者为90~100次/min,均为中小强度的运动范畴,而持续的时间则要求大大延长。总之,患者的病情就是信号、命令,加班、熬夜、生活规律无法保证……这就是医生,尤其中青年医生的生活常态。

二、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教学实践体会

笔者自2001年起主要从事公共体育教学中“传统保健体育养生”(以下简称“传保”)专选课程教学,除定性的套路教学考评之外,还保持、创设了一些定量评价的练习内容。除了满足学生当下的身心健康发展之外,根本目的任务归结于:发展学生在未来职场(医药卫生领域)的专项耐力。

1.关于800/1000m《体标》内容的测试。广西中医药大学是新《体标》在广西全区推广的试总院校,自2002年迄今十多年来一直都在认真施行。那么如何解决“《体标》不合格,体育就不及格(一票否决)”、“体育不及格则不能拿毕业文凭”、不能得到体育课程学分(本校3年体育课,共12学分)的问题,如何面对近五年以来每年都有近20%大一、大二、大三都无法“达标”的学生呢?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两跑、一台、一走跑、一报告。(1)两跑。800/1000m跑项目经过训练后要参加2次以上的测试,确定无法达标再换下一项目内容。(2)一台即“3分钟台阶运动”测试,重复测试2次以上,确认无法达标再换一下项目内容。(3)5km走跑(二年级徒手,三年级负重男10kg,女5kg);时间规定在1h以内,走完即合格,前述侯姓男生就是以此通过《体标》测试并拿到毕业文凭的。(4)申请缓、免修(测)报告,再不能完成者,就剩下身体异常生了,可到医院开据病,残证明诊断书,根据相关文件规定[6]免除测试,对仍参加上课的同学用其他项目的考试成绩替代,仍可获得体育成绩,学分,获得毕业证。

2.5km走跑。该耐力素质项目是“传保”专选课程的特设项目之一,也适用于其他专选班达不到800/1000m跑、台阶测试标准的学生。在没有停顿的情况下,走跑均可,在1h以内完成5km行进即为及格(无快慢差别),二年级为徒手,三年级测试时须负重(男10kg,女5kg)。“传保”专选课自2001年迄今已有12个年级逾1800名学生选修,无法完成5km走跑或负重走跑的学生不足10人,通过者之中不少为残病学生(小儿麻痹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同学们都将此项目视为能否从事未来职业的一个考量标准,因此非常重视,每次测试都能积极参与。

3.跪姿心肺复苏(CPR)技能测评。将医疗急救技能培训引进体育课堂。作为耐力素质训练内容开展教学“传保”专选班已经坚持了六年(2006年始)。心肺复苏(CPR)技术主要包括心前区按压和口对口吹气两种方式。以跪地的姿态持续动作,对全身肌肉力量、耐力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可视为当今医务工作者运动负荷、运动强度最大的工作之一,考试除了动作完成的规范性之外,主要以持续动作的时间来评价。

4.以慈善义工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发展学生耐力素质。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是“传保”专选班的特色教学方法之一[7],自2005年迄今已开展了七年。每年3~5月,10~12月每学期都利用周六、日上午组织安排10周、20次以上的面向社会的慈善义工活动,每次活动时间2~3h,开展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义诊、健康卫生知识宣传咨询;义务提供中医保健按摩服务;义务演示和教授传统养生功法,简称“三义”活动。参与义工活动的实绩与年度体育总评成绩挂钩,表现好的学生,最高可将体育总评成绩提高10分。笔者执持一个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紧密相连,心好身体才好。“三义”服务的主要项目内容(手法按摩、功法演示)均为有身体负荷,属于小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耐力性活动。使得七年以来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已形成课程教学乃至校园文化的一种常态现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讲究“与时偕行”[8],这里面包含了进和退两层意识,在大讲特讲“与时俱进”的同时,能不能适当地、少许但清晰地讲几句“与时俱退”呢?耐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普遍下降、长距离奔跑这种能力除少数特殊人群(运动员、军人等)之外,人类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了,此是当代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没什么可忧可怕的。许多高校都取消了开展多年的长距离赛跑项目,除了惧怕安全隐患、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之外,项目发展与学生未来职业的体能需求越来越疏离,这才是根本的原因。必须适时地在教学目标任务、教学项目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以学生未来普遍的存在状态为依据作出改革和调整。取消长距离赛跑项目不等于不抓学生耐力素质,体质体能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夏征农.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4]张广德.舒心平血功[M/C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王斯浪.全民体质下降长跑频出意外,已有多所高校命令禁止[DB/OL].凤凰体育,2012-11-18.

[6]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7]兰兰.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与职业,2008,(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