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劳技课教学资源的整合
1.分年级整合设计劳技实践课内容
如在一、二、三年级时,安排“认识花草树木”、“我和植物做朋友”、“我看哥哥姐姐来劳动”等简单易行的活动,让学生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劳动基地里的花草树木、土壤、昆虫、学长的劳动探究情况;四年级时,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安排“走进植物王国”、“我的巧妙种植方法”等主题活动;五年级时,带领学生以劳动基地为平台进行科学探究,安排“我的小实验”“我的小课题”“我的小论文”等主题探究活动;六年级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日趋成熟,情感日益丰富、开始关注家庭、社会的种植及绿化问题,本阶段我们安排“我家与植物”、“社区绿化知多少”、“社区花木的种植调查”、“我为绿化家乡献力量”等活动。
2.分年级整合开发劳技实践课内容
可以根据自己年级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家长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活动,
一年级 观察植物的外形 能用话来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二年级 观察植物的生长 用简单的画或话来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等。
三年级 植物、昆虫相互间的关系 制作植物、昆虫标本,并开展读常识类书籍的活动。
四年级 植物、昆虫与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写观察日记,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年级促使植物生长的各种方法 做对比实验,比如月季扦插、摘顶,发芽时的掩光法等,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
六年级研究土壤成分、光照强弱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进行无土栽培中的水培和基质培的实验。 对比不同的改良土壤的方法,从发芽率和出苗时间和株数的不同,研究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法,作好记录,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
3.劳技课的课外实践活动整合
除了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如有关于肥料的认识,玫瑰花的扦插、叶子的输送养料、蒸发、光合作用,菜粉蝶的生长发育过程等在教室里组织教学之外,大部分教学时间都是在劳动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我们根据季节转换和种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变换教学内容。如一位老师一次带领学生观察西红柿时,发现“同样的温度下,为什么另一个品种的西红柿没有提早开花呢?”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在边实施,边借鉴、边开发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活动内容不断调整、生成、充实。
二、劳技课教学模式的整合
1.引导――对话式教学模式
在劳动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由于瓜果蔬菜的种植等知识技术学生平时从未接触过,知之甚少,此时我们多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以期可以高效地传授知识、交流信息。但这种知识、信息的交流不是传统的、单向的,而是立体的,生成的。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引导――对话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创设对话情境――师生互动交流――思维拓展延伸”。
2.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
开放――互动式模式重视以教材为中介,师生共同讨论、质疑、评价,教师、学生、教材处于立体开放的系统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探索,我们初步总结出“开放――互动式”模式劳动实践课课堂教学结构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效果评价、回归目标。
3.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于劳动实践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适宜于运用此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通过研究和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劳动基地为依托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体系,形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三、劳技课多学科领域拓展的整合
以学校的劳动基地为依托,学校、教师、学生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习得了技能、提升了情趣、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
1.引导学生向熟悉的空间拓展
为了引导学生多元化有层次地去探究,我们引导学生拓展空间,进行家庭种植实验,走进自己熟悉的社区,走向社会去探究。
如走进劳动基地大棚,观察在大棚里进行无土栽培实验:通过三个阶段的不同实验(第一次应用水培方法,第二次进行改进版的营养液栽培,第三次进行柱式无土栽培)不断地改进栽培方法和基质,得以实验成功。由此鼓励推广到家庭的无土栽培,给社区写绿化建议书,建议将楼顶、阳台、墙体等都作为新的绿化点。
2.引导学生向所学的课程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采用向学科渗透拓展的方法,对每一个活动大主题,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小主题。教师采取向学科渗透的方法,将大主题进行分解,如关于社区绿化实践,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拓展:
(1)向数学学科渗透的活动――调查社区绿地面积
关于调查社区绿地面积的主题,主要开展如下的活动。其一,实地测量绿地的长和宽,计算出大致的社区绿地面积,了解能用哪些数量指标来描述花坛的分布情况。其二,绘制初步的社区绿地分布图。
(2)向美术学科渗透――制作植物标志牌
在活动中,先由小组成员交流搜集到的植物相关资料,再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制作植物标志牌的方式,以及图案的设计方法,最后动手制作个性标志牌。
(3)向科学学科渗透――了解植物生长特点
在三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常见植物的生长特点,我们结合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查阅植物学书籍,如植物图鉴、网上图片,进行对比辨认,从而认识更多的植物生长特点。
(4)向语文学科渗透――社区绿化建议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与队员、老师、亲友、邻居的调查、考察、访谈,了解社区的绿化现状。然后写活动总结,撰写建议书,建议社区进行立体绿化的方法的推广,将楼顶、阳台、墙体等都作为新的绿化地点。
关键词 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劳务用工;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19-02
农林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林学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极其重要[1]。笔者在实习教师指导下,结合对南林大下蜀基地、白马基地,南农大湖熟基地、雪松产学研基地及金陵科技学院绿星基地的调查,对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劳务用工作管理做一探讨。
1 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劳务用工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节约费用的需要。农林高校实践教学特点,决定了有大量的田间(含露地和保护地)农事具体操作,难免有大量的劳务用工,仅这一项开支就占了教师试验课题或农林项目研发总费用的15%左右[2]。二是队伍建设的需要。加强劳务用工管理,有利于打造一支优良的劳务用工管理队伍、一支稳定的职业性较强的劳务工队伍,解决“有人干活、干好活”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学实践环节的水平。三是学生培养的需要。通过制度让学生参与必要的劳务,一方面是勤工俭学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较高职业素质,乐意在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不怕累不怕苦的大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2 存在的问题
2.1 劳务人员素质较低
从事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农事操作的劳务人员,大多为基地附近农民,文化水平低,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适应不了农林高校实践教学的需要。
2.2 劳务用工管理制度不全
没有总体劳务用工管理办法,或劳务用工管理办法不健全,适应不了新形势、新常态的要求,造成劳务用工规范性不强,用工人员年龄、工价定额、日工作时限等方面随意性较大,直接后果是常产生一些劳保纠纷、劳资争议和劳动纪律事件。
2.3 劳务用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一般都在67 hm2以上,有多个院系和多类项目进入基地,劳务用工管理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方法有时简单粗糙,容易造成用工上的矛盾。
2.4 学生参与度严重不足
相关院系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村,也愿意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报酬,补贴学杂费,减轻农村老家父母的经济负担,但由于没有制度规定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很少参与取酬劳务,不利于自立意识的增强。
3 原因分析
3.1 缺乏劳务人员上岗标准
务工人员多为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地土生土长农民,农民上班方便;使用他们从事具体农事操作,不需要为他们解决住宿、用餐问题,对实践教学基地而言使用起来方便,为此也就不再苛求劳动者的劳动资质和资格,只要能出工出力即可。
3.2 强调个性忽视共性
实践教学基地中,各院、系或项目组过分强调劳务用工各自的特殊性,忽视劳务用工的共性。此时,如果基地管理方不施之强有力的协调,容易造成用工混乱。
3.3 管理教师不足
实践教学基地一般都远离本校50 km以上,参与劳务用工管理的项目或课题教师极少,劳务用工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是基地未流转前的村民小队长或小组长。
3.4 劳务用工与学生勤工俭学脱节
农林高校重视了校本部后勤保障环节的学生勤工俭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学生勤工俭学,实践教学基地劳务性勤工俭学无章可循,使许多学生失去了既能进行专业操作训练,又能劳务报酬的机会。
4 对策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实践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劳务用工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管理,易造成“混乱”局面[3],影响实践教学任务完成。
4.1 加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4.1.1 基地自身技术培训。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自身师资和实践条件,对务工人员手把手培训,使他们在原传统的栽种、施肥、灌溉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辅助授粉、器械使用、水肥一体化等较先进的农事操作技能技巧,促进试验示范、实践教学水平提高。
4.1.2 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加快和深化职业农民培训的意见》和实施办法,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涉农院校承担了相应培训任务。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可借力这一平台。一是委托培训。委托当地农民培训主管部门,纳入其培训指标、任务和计划,对实践教学基地劳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较系统的学习,获得相应资质资格证书。所需经费做出预算,高校给予保障。二是直接招用。从实践教学基地周边村庄,优先直接招用获得相应农林技术资质证书或结业证书的村民,到基地从事劳务工作。
4.2 制定和完善劳务用工管理制度
4.2.1 劳动纪律管理。除常规的劳动纪律要求外,实践教学基地珍稀植物材料、育繁种材料等不容外流,不容遗失;试验材料不得私自采摘等是劳动纪律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来不得丝毫马虎。
4.2.2 劳动者使用管理。长期劳务工应当在60岁以内,身体无疾病,并提供健康证明,有技术资质证书优先考虑,基地集中合同聘用,院系分散使用为原则;短期或突发性用工,以院系为主,劳务工应在70岁以内,带队人应确认其无疾病,高温时临时用工,避免使用身体不健康的劳动力,可投短期人身险,以免人身安全纠纷。
4.2.3 劳务报酬管理。先由各进驻基地的院、系、所、中心等部门根据自身实际分类列出日工价、时工价、日工作时限或单位任务用工工时和工价;再由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方组织各部门反复会商,充分考虑劳动强度、劳动复杂性、劳动季节和劳动者性别,制定劳务用工报酬管理办法,列出基地一定年限内的劳务报酬表,尽可能实现同类劳动同类报酬,避免内部不平衡和劳资纠纷。
4.2.4 农事操作管理。严格遵守安全喷洒农药的规定、安全驾驶使用农用机械的规定、高温或严寒季节劳动保护的要求。
4.3 打造一支优秀劳务用工管理队伍
4.3.1 制度化管理。劳务用工管理队伍一部分是部门工勤人员,一部分是编外人员,是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显著作用,没有高素质的用工管理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就缺少基础,实践实习任务大打折扣。要合法化管理,规范化培训。制定岗位职责及年度考核办法,通过考核,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以评促改、以评促管[3],使基地用工管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4.3.2 增强3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实践教学基地的农事操作季节性较强,在关键季节、关键环节要一线管理,必要时需要连续吃住在基地,抢时间,抢任务,高温季节抢早晚,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高度的责任感,加上精打细算,实现用工费用和任务质量的有效控制。二是学习意识。要求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弄懂教学实践环节规律,熟悉自己所管理面的农林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并有一技之长,只有这样才能管好直接从事操作的农民,否则成了外行领导内行。三是创新意识。新器械、新设备、新栽培方法不断出现,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客观上要求劳务工尽快掌握操作新技术,与这相适应,劳务用工管理办法也要创新,可推行任务总量质量承包计酬,提高效能,节约管理费用;可推广劳务派遣,降低与基地土地有关的劳务工的管理风险。
4.3.3 健全激励机制。将劳务用工技能提高、用工费用降低、劳动效率提高与劳务用工管理人员收入相挂钩,将之作为工作考核和绩效管理的重要方面,调动激发他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项目成果交易收入、成果创收的分配,也要充分考虑劳务用工管理人员,形成和谐团队。
4.4 劳务用工与学生勤工俭学有机结合
4.4.1 提升劳动效率。日益先进的操作器械和技术,光靠农民劳务工是不够的。在部分实践教学环节、部分关键时节,让勤工俭学的学生和其他劳务工一起务工,一方面起引导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发挥监督作用,提高劳务工的操作数量和质量。
4.4.2 拓展勤工俭学面。目前高校勤工俭学的面还是比较窄的,通过农林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勤工俭学,拓展了勤工俭学的宽度和深度,特别是短期或突发性用工,往往找不到或找不全农民劳动力,勤工俭学的学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4.4.3 提升综合能力。学生勤工俭学,一方面满足为他们提供实习岗位的要求,可由教学教师根据需要,提出带教的勤工俭学学生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劳动,让他们在具体技能训练中发现具体问题,解决看得见的问题,日积月累,学生们实现培养兴趣、增加收入、增强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四重收获[4],促进农林高校实践教学协调稳定和谐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郭素华,庞文生,王锦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38-40.
[2] 李霞,董合忠.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课题劳务费的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3(6):38-40.
一、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的特点
1、缺乏实践性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是幼教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幼儿教育概论和基础知识、幼儿园教育中的各种要素和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实施路径,通过递进的方式把这三个方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幼儿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主要以理论知识介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而较少的涉及到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该门课程教学呈现出缺乏实践性的特点。
2、教师容易把握教育对象的规律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该书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学等都进行了一定规律的概括。因此,在幼儿教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总结出来的规律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因此,呈现出了容易把握教育对象规律这一特点。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1、把教材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统一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缺乏实践性的课程,教师把教材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巧妙地统一起来,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实践在提高教学能力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培养、岗位胜任的能力等。因此,在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充分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幼儿德育”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授到幼儿德育的培养方法,如多参加劳动,增进与劳动人们的感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正确地应用到对中职生的德育培养中去,让学生在接受幼儿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就达到了教材授课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最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系统整编出来,用生动的案例模拟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调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扮演各个角色,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一是系统整编教学案例。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案例都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整编,比如可以把《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收集,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整理等。
二是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收集到的案例,给予学生讲解,在讲解《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案例,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分析解决,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运用教材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总结和回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教师不但要总结案例,而且还要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差异性。在总结和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和回顾,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加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知识的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有重要的作用。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是开展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实训教学却充满生机活力。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需求,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把校园内的空教室改幼儿园仿真实训室,以学生自身为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轮流模拟教师,其他学生模拟幼儿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开展“幼儿游戏”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成幼儿去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也可以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充分想象幼儿的特点去模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表情等。通过这种模仿幼儿的游戏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幼儿的情感,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内容的重要性,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一般是以本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是与本校关系较为密切的幼儿园为主,这类幼儿园可以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实战性场所。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广泛联系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开展“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确定选定幼儿教育的相关内容。
4、课后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课后作业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每一小节的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要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探究性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家访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获取调查信息后进行探索总结。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提高探究意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因此,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比如,在对幼儿园教学环境这一部分讲授完毕后,先让学生去调查当前幼儿园环境中的问题及不足等现状,再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再如,可以布置学生一些合作型的作业,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针对教学中教师留下的问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予以总结、探索,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性。
关键词:技工学校;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44-0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职业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技工学校实训基地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要场所。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改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文章探索分析技工学校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旨在探究实训基地建设“扎实根本,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一、大力加强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教授说,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技能型人才亦如此。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由于实训课对学生是全面的综合性教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劳动习惯、劳动态度、技术水平、技能技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于实习指导教师的师德和技术素质。实习指导教师既要有良好的思想素养,又要懂得教育理论和技工教育的基本规律,既要懂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技巧,既要能说会讲,又要乐做会做。为全面提高实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建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进修、业务考核、审定教学、职务晋升及奖金发放等一系列制度,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督促和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其二,加强教师岗位培训。学校应着力营造“双师型”教师工程氛围,有计划地安排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到对口合作企业中进行锻炼,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其三,加强教师教学实践。学校要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促使教师在实习教学岗位上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技术能力和拓展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大力改善实训基地教学条件
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教学条件是坚实基础。在生产实习教学中,必须依靠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设备仪器及工量具,在相对完善的实习场地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学生。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对技工学校职业教育投入较少,学校能投入到实训的资金就更少,导致实训设备更新缓慢,这对于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无疑是一种阻碍。为此,保障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首当其冲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学校应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拓宽筹措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渠道,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专项资金、争取合作企业支持、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路子中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解决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在人财物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应坚持对实习教学实行倾斜政策。学校要集中力量改善实习基地条件,做到长期有计划,近期有设想,依据基础实习、综合实习、生产实习的教学模式,加强实习设施的建设和添置先进的教学实习设备和教学仪器,使实训条件基本能保证学生产学做一体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三、大力完善实训教学规范管理
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实训教学规范化管理是根本保障。首先,W校应建立正常的生产实习教学秩序。校内实训基地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环境等必须与技能的形成过程相适应,要根据技能的序列化形成来编排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把重心放在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操作的练习上。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学习法、指导操作训练法、实习日记法和参观实习法等,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管理制度,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要制定完善的校内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监控教学计划、大纲和实际操作等实训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使工作有章可循,建立生产实习课堂教学制度,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及其活动档案,改进实训教学的模式及方法。
四、结束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和保证,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深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才能保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79-03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实践教学。校企“双主体”育人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拟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讨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软件;二是配备好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三是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目前,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拥有各门课程相应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管理制度完善,日常管理严格,能满足本专业全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了药用植物园、生物制药技术仿真实训室,能满足学生校内实训、参观见习的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组织专业教师、施工人员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性。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力度,企业挂牌“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由企业投资修建实习生宿舍、多媒体教室、资料室、运动场等设施,改善了学生实习条件。目前,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有衡阳南岳制药厂等10家合作企业,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经统计,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分别为82人、84人、75人,全部到合作企业实习,实习后被企业录用的毕业生分别为60人、63人、67人,录用比例分别占73.2%、75.0%、89.3%。可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
二、整合校企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企互培
首先是企业为学校培养教师。一是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从实践角度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拓宽知识面;二是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增强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不少于2个月。其次是学校为企业举办短训班或专业教师到企业做专题讲座,从理论角度阐述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促使企业员工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近三年,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师为合作企业举办短训班10期,培训学员1 050人次,开展专题讲座15场,参与员工达到1 800余人次,促进了企业技术专家的成长。企业技术专家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企科研团队建设
近年来,我校实施了“校企科研团队建设”工程,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近三年,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校企科研团队”实现技术创新6项,申报科研项目10项,完成教改课题9项,62篇,编写教材15部,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校企合作育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一)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五步教学法”。如“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教学过程:一是布置实验,提问设疑。课前布置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实验原理是什么?操作要点有哪些?如何提纯、检验黄连素?可能发生哪些安全事故,如何处置、预防?引导学生预习。二是写出预习报告。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查找资料,写出预习报告。三是分组讨论,解决预习问题。实验课上,学生分组讨论课前问题,教师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解决课前问题。四是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经过预习、讨论,明确实验方法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操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五是实验讲评,归纳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总结讲评,归纳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指出实验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处理和预防措施,解答课前问题。
(二)强化参观见习,促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
参观见习是指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旨在促进学生了解行业生产的技能要求、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激发学习积极性。参观前,召开动员会,讲清参观见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及考核方法;参观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专家现场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参观结束后,召开总结会,对参观见习作总结讲评,要求学生撰写参观见习报告,总结参观见习的收获和感想。
(三)强化综合实训,帮助学生查找知识技能缺陷
综合实训是指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生产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以企业带教教师为主进行指导,旨在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用于实际生产,找出自身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期6~8月进行,为期3个月。实训过程中,学生在不同岗位进行生产实践,由企业带教教师指导,每周召开一次实训交流会,学生交流实训情况,企业带教教师一一点评,学校带队教师进行全面总结,指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改进措施;实训结束返校后,进行为期一个月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弥补知识技能缺陷。
(四)强化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顶岗实习是指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参与实际生产过程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顶岗实习一般在第五学期10月至第六学期6月进行,为期9个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确定实习内容和进度,制定实习安排表,系统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生产流程、操作方法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积累实践经验。实习过程中,由企业带教教师指导、管理和考核;学校教师定期检查,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收集有关实践教学的建议。
四、校企协同,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在“双主体”育人过程中,必须校企协同,从四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一)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考核由学校教师组织,分四个模块:基本实验理论(占30%),考核学生对仪器操作要点、试剂配制、基本实验操作要点及安全知识等的掌握情况,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占30%),考核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以独立操作方式进行;综合实验能力(占30%),考核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按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教师审阅、独立实验、书写实验报告四个步骤进行;平时实验情况(占10%),考核学生平时实验态度、实验报告书写、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室物品、履行值日生职责等情况,由教师在平时加以考核。考核成绩以5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参观见习考核
由学校教师组织,以撰写“参观见习报告”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撰写2 000字左右的参观见习报告,内容包括参观见习内容、主要收获、心得体会等,评选“优秀参观见习报告”,考核结果作为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总评成绩。
(三)综合实训考核
以撰写“综合实训报告”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撰写2 500字左右的综合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实训内容、主要收获、存在问题、努力方向等,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评分。考核成绩以“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计入学习成绩单,存入学生档案。评选“优秀综合实训报告”,由校企双方共同表彰。
(四)顶岗实习考核
由企业带教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协助,分五个模块:工作态度(占20%),考核学生劳动纪律、工作积极性和协作精神,以观察、考勤、互评等方式进行;实践能力(占20%),考核学生组织、参加或完成实践工作的能力,以观察、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占20%),考核学生完成技术工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以观察、操作考核、技能比武等方式进行;适应能力(占20%),考核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及工作环境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观察、交谈等方式进行;实结(占20%),要求学生撰写3 000字左右的实结,内容包括实习计划完成情况、主要收获、存在问题、努力方向、心得体会等。考核成绩以“顶岗实习”课程成绩计入学习成绩单,存入学生档案。评选“优秀实习生”,由校企双方共同表彰。
总之,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只有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主体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考核,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凤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18-119.
[2]李艳.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20-21.
[3]曾琦斐.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