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第1篇

规划项目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对主城区200多个危旧房改造片区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共登录了191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渝中区数量最多共96处,江北区23处,南岸区15处,沙坪坝区21处,九龙坡区4处,大渡口区2处,巴南区10处,北部新区4处,渝北区1处,北碚区15处。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统计,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三普文物点152处①。按文物类别统计,包括古建筑4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2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其他1处。上述191处文物,列入抗战遗址名录的35处,革命遗址2处,优秀近现代建筑11处。除单体文物外,危旧房改造片区还涉及到18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市级历史文化街区3个,即磁器口传统街区、湖广会馆-东水门传统街区、金刚碑老街传统风貌街区,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中列入的历史文化风貌区3个,即上清寺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七星岗历史文化保护片区、解放东路历史文化片区。

2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情况

2.1规划思路和原则

(1)主要思路重庆市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文物保护规划是配合大型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而编制的文物保护规划,其规划内容、规划范围以及规划措施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要符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考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主城区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尤其渝中半岛作为重庆母城,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淀了厚重的城市历史文脉,承载了巴渝儿女共同的城市历史记忆,大量的历史建筑就是其物质载体和历史明证。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使多数老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威胁,对老建筑进行调查、甄别,实施抢救性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在长期的实践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也在随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更新,越来越强调文化遗产本体与历史环境并重,文化遗产本体和文物所处自然、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整治是文物保护规划的第一要义。只有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谈如何发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和展示。本次规划秉承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以广泛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文物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充分考虑、统筹安排,力求规划的高指导性和强可操作性。(2)规划原则本规划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地方相关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和国际(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原地保护优先,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结合科研,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规划原则。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必须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对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文物,要尽量调动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保护。文物是人类的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每一代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们保护好,并传承给我们的后代子孙,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代际平衡。保护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其真实性,又要保护其完整性。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衡量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程度的标尺。文化遗产保护是要保护真实的文化遗产,而保护的目的是要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既依附于其真实性,亦体现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内涵既包括有形范围上的完整,即文化遗产本体组成部分和结构的完整,也包括其所处环境风貌的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采取统筹规划、分类保护、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式,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着眼于长远利益,达到双赢的局面。

2.2规划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将一直伴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它们只是人类活动产物的千万分之一,因而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性、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保护好文物,并将它们以最好的状态传给子孙后代。因此,保护必须是首位的,要以长远利益为重,考虑代际平衡。同时,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这一属性要求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多年的实践证明,保护和利用是文物工作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离开利用的保护将会出现僵死的局面,而不谈保护的利用必将是竭泽而渔。文化遗产的利用重在合理,首先是利用目的的合理性,要能够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其次是利用方式的合理性,应该要能充分体现文化遗产的公共性,使更多人享受到保护成果;最后是利用程度的合理性,任何形式的利用以不威胁文物安全为限。(2)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它着眼于长远利益、综合效益。它与城市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文化遗产是一种集有形和无形为一体的宝贵资源,如果保护得好、利用恰当,它可以成为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为宣传城市、打造城市添加厚重的筹码,无形之中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建设是在创造未来文化遗产,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所“本”就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因此,不能一味要求文化遗产保护向城市建设妥协,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建设的绊脚石,只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将能够达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双赢。(3)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民生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旧城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民生问题关系十分密切。多数旧城区的建筑破败,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宜居程度较低。旧城区的历史建筑,尤其是未定级的文物建筑,居住者通常都是城市较低收入人群。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要保护遗产本体,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和整治周边环境风貌,改善旧城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4)文化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风貌的关系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认识文化遗产依存的历史环境是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文物的真实性,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遗产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与遗产本体一样,遗产所处历史环境同样是不可再生的,且更脆弱易损。因此,文化遗产历史环境的保护与遗产本体的保护同等重要。依托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其周边环境风貌(历史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治,使之与遗产本体之间能够协调统一。

2.3规划主要技术手段

(1)危改片区内的拉网式实地调查根据《重庆市主城区危旧房改造规划》(2008年)中2008年至2010年全部危旧房改造片区分布图(地形图),我们组成若干工作小组,对所有危旧房改造片区范围进行拉网式全覆盖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对每一处发现登录的文物点都按照设计好的调查表格内容,进行GPS定位、摄影照相、文字记录、现状测绘,并将它们逐一标注在片区分布图上。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周围原著居民进行走访,获得文物历史沿革、变迁以及有关历史背景资料。(2)实地调查基础上的文物综合评估规划中,在对危旧房改造片区进行拉网式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所涉及到的文物进行整体的价值分析后,我们建立了针对每处文物点的综合评估体系。(3)依据综合评估评级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包括原地保护、就地迁建、异地迁建和留取资料等四种文物保护措施,并坚持原地保护优先原则。对于单体建筑而言,综合评估评级为“”的多采取留取资料,“”以上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则结合所在片区用地性质采取原地保护,或就地迁建、异地迁建,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均采取原地保护的措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文物,尤其是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列入《总规》中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一般均采取原地保护措施,结合片区功能定位整体保护。(4)利用卫星地图进一步明确文物现状在第二阶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中,我们将每个危旧房改造片区红线和片区内的文物点分布情况,全部准确标注在最近更新的卫星地图上。这样一来,危改片区及文物点的位置、文物周边环境等信息均一目了然,对危旧房片区拆迁、文物保护都是一种很好的指引。

2.4主要保护措施及实施情况

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涉及的191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原地保护、就地迁建、异地迁建和留取资料的文物点数量分别为114处、18处、12处、47处,分别占总量的59.69%、9.42%、6.28%、24.61%。原地保护是指不改变文物点原有的周边环境、风貌、基础和位置,待条件成熟时经现状勘察后针对具体病害施行加固、维修等保护手段。实施原地保护要求尽力保留文物原状和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维护并改善文物周边环境风貌,保证文物遗存本体及其载体环境的安全。在对本体实施保护时,须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按照原形制、原结构进行保护,新技术的使用须采取谨慎的态度,体现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由于本规划坚持原地保护优先原则,尤其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不得就地迁建或异地迁建,评级较高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以原地保护为主,如川康平民银行、望龙门客运缆车遗址、人和门城墙遗址、重庆海关总署旧址、汪全泰号、白象街151号历史建筑、海关办公楼旧址、大溪沟电厂苏联专家楼、文昌宫、周家湾别墅、文星阁、重庆特钢厂仓库等。上述文物点后来大多陆续进行加固、维修,并被公布为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规划中建议原地整体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文物,基本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就地迁建是指在不改变原状、不破坏原有文物周边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就近整体移位迁建保护。本规划对就地迁建文物的规划选址提出建议,即结合危改片区的社区功能考虑,尽量选择片区规划绿地,不占建筑容积率。在工作中应按照“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原形制”四方面要求,做好解体前的测绘和修复设计工作,解体和迁建过程中要做好相关记录。本规划对陈诚公馆、徐远举公馆、交通银行旧址群等建议实施就地迁建,即便作出此建议,我们仍强调优先考虑原地保护。异地迁建是针对原地原址无法保护或已无原生文物环境风貌,但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地面文物,进行异地搬迁集中保护,并提取相关资料。异地迁建较典型的案例包括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里的几栋建筑,多是原李子坝片区和牛滴路环沿线危改片区内的抗战文物集中迁建至此,集中展示重庆抗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风貌。除上述比较成功贯彻执行规划措施的案例外,还有一部分未得到执行的。例如有的片区部分文物点原定保护方式为原地保护或就地(异地)迁建,但在拆迁过程中予以拆除。

3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对过去若干年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思潮的出现,各级政府对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对危旧房改造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情况的回顾和实施情况的初步追踪,我们对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原址保护优先原则

文物保护优先、原址保护优先原则是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这也是文物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的内在要求。不可移动文物不同于可移动文物,除本体外,所依存的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文物历史内涵的重要构成。搬迁复建将流失掉宝贵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关于重要的历史时空信息,搬去的只是文物的“壳”,也必将失去文物的“魂”。

3.2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强化文物保护前置审批

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长期存在,但并非不可调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应该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将文物保护列入规划和建设审批前置条件。从技术上可以通过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文物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信息共享来实现,这样一来规划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对涉及文物用地的土地性质、权属等作出统一、明确、合理的认定,在规划阶段实现城市建设对文物本体及其保护范围的避让。

3.3通过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但单靠政府无法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这需要通过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遗产保护。例如(1)通过减免税收的政策来鼓励历史建筑、街区的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对历史建筑、环境进行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维护;(2)通过优先开发城市中其他地块的权利来吸引开发商投资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项目;(3)通过优先古镇、历史街区内及其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的经营权,吸引开发商投资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等。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中,有的地段和片区的文物保护通过引进社会力量投资,达到保护与利用共赢。

4结语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发展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1、文化遗产的概念阐述

文化是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反映。文化是一条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向未来。文化发展尽管千变万化,但是作为特定的文化,总保留着祖先的基因。

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对过去文化、智慧的继承和总结之上,通过文化遗产,人们才能够认识自己从何处来,认识祖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由此更加清晰地了解人类的追求,明确我们如何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1(1)

本文“文化遗产”主要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概念,等同于我国的“文物”概念。它包括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可移动文物指器物、典籍、手稿、艺术品、化石等。不可移动文物指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性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历史遗址,以及周围环境。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浦东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

研究文化遗产,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研究人的过去和未来。浦东新区地面文物的保护与统筹发展,对于弘扬浦东地区的文脉,培育浦东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持浦东地区的文物特色,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保护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当今社会的崇高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文保工作者的责任,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造福于人类的千秋功业。 2(2)

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近年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也进入了国际视野。不可否认,在管理理念、科研水平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发掘上,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不少差距。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将相关概念引入,并逐步掀起一股“遗产热”,使文化遗产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也促使建筑学、考古学、规划学等学科的学者将研究方向调整到文化遗产,以便共同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悄然发生变化。

首先,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暂性的建设和经济行为,而是一项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必须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文化遗产的维修要坚持可读性、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原则。

我们理解,之所以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遭遇难题,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重商轻文的观念在作怪,这里不仅有利益驱动,人们过分看重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更有大量的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从而使遗产原本浓厚的文化气息被忽略,从而不可挽回地造成文化传承链条的失真和断裂。

文化遗产有其经济价值,由文化遗产而引起的旅游产业,可谓是其生命力的佐证。文化遗产所在地利用文化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导致近几年来申遗的功利性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多城市意识到文化遗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各地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情高涨的同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也抱有巨大的热情。虽然在《条例》中对名城的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但城市政府仍然提出申报,愿意承担保护的责任。当然其中也不排除个别有利用名城搭台,只为经济唱戏的想法,但还是应该因势利导,宣传正确的保护理念,提出正确的保护方法,引导到积极正确的方向。现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111个,可以说大部分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已经囊括其中。

在新的名城申报中,他们以新的保护观念,深入研究城市文化遗存,认识它们的价值,从而扩大保护的要素,如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遗产、乡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们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为申报成功创造了条件。

利用名人故居建立的博物馆是全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宣传机构,博物馆通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览,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将文化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收藏进博物馆,并不是保护工作的终极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子子孙孙永葆用”。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就要挖掘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发挥起更大作用。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完善的体制制度保障。

诚如单霁翔所言,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问题。政府财力远远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目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3(3)当然,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人才、技术比资金更为重要。

目前上海地区主要集中在复旦大学文博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从事博物馆及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意识,因而其实践性不强,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博专业人才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化遗产属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部门管理,由于体制所限,很难划归到文化或者文物部门统一管理,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保护标准各行其是,不利于遗产的长效保护,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格局,难以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联席会议制度是近年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是政府依法行政、民主观和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有鉴于此,在各级政府层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十分必要。在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沟通机制建设上,可以考虑的另外一个方案是:建立文物信息管理系统。 4(4)#p#分页标题#e#

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了五个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即《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5(5)。

三、浦东新区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发展思路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着力于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在近代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对重要的单体文物古迹的保护;第二阶段则扩大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以及对以某个历史建筑群为主体的历史街区,历史区域乃至某个古城镇的保护;第三阶段就是由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6(6)。浦东新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基本与此相同。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浦东新区,包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要致力于单体文物、重要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发掘。如1954年修建位于浦东新区高桥的烈士墓,1959年将老宝山城遗址作为上海市第一批乙级文物单位。1979年12月12日,北蔡镇金星村(原北蔡公社金星大队)十二生产队所属三宅头黄家宅南的一段川杨河河床中发现唐代古船。这一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思路基本就是如此。

直到1985年12月5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85)沪保办字第476号文通知:“故居现状不得有任何改变,并暂时划定故居周围三十公尺内为保护范围”。这一文件意味着对文保单位的保护进入了区域的范围,开始关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环境保护了。

浦东新区新场古镇和高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是在具有群体古建筑的基础上开展。新场古镇拥有大量的明清时代的古建,整体风貌保存较完好,阮仪三教授曾经说过,新场古镇是上海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镇之一。而高桥历史文化名镇以高桥仰贤堂等一系列代表性建筑,构筑了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思路,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实现了名城名镇的历史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概念,它指的是有保护价值但没有(或不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类遗产。这就是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法的一项重要的补充,对“历史建筑”可以保存外观,改善内部,这为继续利用提供了方便条件。《保护条例》规定省、市一级可以公布“历史建筑”,浦东新区充分利用这个新的法定概念,深度挖掘,把那些有保护价值又必须继续使用的建筑遗产保护起来。

博物馆、纪念馆同样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阵地。浦东新区利用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工作,这一做法具有普遍意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点故居纪念馆和上海市市级文保单位黄炎培故居纪念馆均位于浦东新区,纪念馆很好地保存了重要的文物,也成为了浦东新区文化软实力的城市名片。

陈桂春住宅,又称颍川小筑,是浦东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浦东新区宣传部立项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修缮后被用作浦东新区吴昌硕纪念馆,将文化名人与具有历史韵味的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使这一纪念馆具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观众在参观中无一不为之惊叹,为之感到心灵的震撼。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案例,充分地利用了文化遗产,致使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2008年底,浦东新区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这一工作历时五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初步统计,共完成611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调查工作,其中复查文物点305处,新发现文物点167处,消失文物点139处,涵盖5大类25小类。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摸清了浦东新区全区的文物家底,及时抢救保护并挂牌一批有价值的文物点。

在三普中,作为国家文物局将工业建筑及其附属物归为近现代重要历史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子类,予以明确。这表明了政府将工业遗产保护列入了议事日程。上海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把新发现的工业遗产作为三普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浦东新区也是如此。

经过深入细致科学的普查,上海市新发现了200多处工业文化遗产,并对这些点的历史时期、地域分布、产业类型、建筑特色等等做了详实的登录工作。最为人瞩目的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在世博期间成功变身,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愿,在世博结束后,再度变身,改建为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群,成为上海市的新亮点。上海的成功示范,为我国工业遗产与城市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做出了榜样。

浦东新区在这一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致力于工业遗产的深度挖掘和普查,经过2006年的工业遗产专项普查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已整理出《浦东新区工业遗产初探》等成果,初步共计96处,包括江海北关、江海南关(安记栈)等一批具有价值的工业遗址,不仅在文物形态别具一格,具有浦东的地域特色,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笔者在参与普查的过程中,深为浦东新区拥有众多的工业遗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对工业遗产的后续利用和保护,是浦东新区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在日新月异的浦东,保存历史,还原记忆,需要勇气、胆识和眼光,因其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这一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刻不容缓。

四、结束语

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将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同样是没有个性的民族。

浦东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文物破坏事件屡禁不止,文博单位防火任务还十分艰巨,馆藏文物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还比较淡薄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管理进行描述和考量,力图挖掘出一些先进经营模型,为我国文化遗产开发提供借鉴。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在管理尤其是产业开发之时都面临着几大问题,第一是与生俱来的非营利机构(文化事业)性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第二是资金问题在国家财政支持紧缩减少情况下越发突出;第三是在多元文化、新媒体、娱乐消费潮流下,传统文化遗产的营销策略如何得到民众(消费者)认同。面对这些矛盾,只有在保护前提下,将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和产业功能充分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永续利用”。世界各国在这个基本理念确立前提下,开展了各种开发经营模式。

1文化旅游

文化遗产为了融入现代社会,为之发展而服务,就必须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商业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以便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

为了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韩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发展,具体实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地域选择。以民俗村来选定地域,韩国人把民俗村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在汉城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一进民俗村,村口就有韩、中、英、日四种文字的介绍。进入村内,可以看到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宗庙的祭祀典礼和音乐都被看做无形文化财产。②时间和内容的选择。韩国还十分注重以民俗节和祭祀活动来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年年在当地举办盛大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为了吸引外来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场地进行传统技艺表演。

同样,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发达,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意大利政府积极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场木偶艺术。木偶艺人们根据一些古代诗歌、浪漫传奇或流行的歌剧情节,用精雕细刻的木偶和道具进行即席创作,吸引众多国际游客。这里的商店和地摊到处都可以买到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木偶——它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政府还计划为青年木偶艺人开办培训机构,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

2“文化遗产日”打造国家文化品牌

法国的国家集中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保证了国家管理的权威性。作为文化大国,法国是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度。这项活动是由法国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社会各方支持的整体工程。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并给予税收优惠,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20多年来,该活动调动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情,群众性的保护活动随之兴起。法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着巴黎凯旋门、卢浮宫等112处“民族古迹”和4万余处“纪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护行列的全国各地40余万处“地方宝藏”均妥善得到相关部门和民间协会、民间人士的有效保护。一些民间组织积极讨论国家文化遗产政策,向议员提出建议。很多民间组织还颁发奖金鼓励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奖励在此领域作出贡献的人士。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纷纷建立。

这种特定节日的设定以及所带动起来的社会各方的反应和行动,对法国的历史文化品牌无疑有着巨大的塑造和宣传效益,显示了法国民众的文化品位,对促进法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接待了7800万名外国游客,当年的旅游收入达350亿欧元,继续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称号。可以看出,文化遗产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文化生态博物馆

所谓生态博物馆就是把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闭的建筑场馆,而是动态、开放的展示社区,被称为“无墙的博物馆”。自然、人文、环境、传统、民俗等无形和有形的遗产在其原生地由发明和使用它们的居民自发保护,使人、物、环境处于固有生活关系中。游客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观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可移动实物、传统习俗和民间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这种营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馆由于契合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造乡运动”就类似于这种生态博物馆。当时,由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和城市进程加快,城乡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有些学者提出:如何让乡村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乡运动”应运而生。“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岛县大沼郡的三岛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全家都被视为特别町民。他们可以自由出入,让孩子们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虾,到山上采蘑菇。村里还成立了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亲手体验器物的制作,并有专人指导,接受咨询。这是一个在城市里的人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备的空间。

1995年,中国与挪威两国的博物馆学界提出了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苗族地区创族生态博物馆。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头饰独特,有繁多的婚丧、祭祀礼仪,有别致的音乐、舞蹈和精美刺绣,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遗存。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的民居、神龛、庙宇、戏台、作坊、油坊、剪纸、刺绣等文化遗产均保持完整,婚礼、葬礼和游戏的整套仪式规矩复杂,饮食品种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护下,已成为北方农耕桃花源和文化遗产抢救示范基地。这种乡土艺术、农业文化是一方水土的产物,生态博物馆就地取材,化陈旧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创造、使用和传承。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非常值得在我国进行探索和推广。

4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模式,这是因为公园的历史文化主题内涵的不同,而国内外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华侨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主题公园比较典型。经营者就着眼于历史文化,从中寻找主题经营的灵感。可以说该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过程上。1989年开业的“锦绣中华”,以微缩景观为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历史和文明的80处名胜古迹,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开业的“民俗文化村”,将24个村寨、56种风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荟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题公园是以游客体验为目的,游客体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是最需要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主题公园而言,产业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

(1)娱乐体验结合历史景观。自主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素材的组织和运用上。“世界之窗”如果没有108个景点和气势恢弘的广场巨幕,就不会有“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世界”的展示方式。在对游园设施的组织、运用中渗透着创造者对历史、文化的理解、阐述和演绎,并且注入了一种时尚娱乐元素。脱胎于国外的欢乐谷公园,既有美国的小镇,又有加勒比的港湾,还有香格里拉的生灵,这些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都源于“智慧创造情景”的理念,并借助娱乐设施给予消费者不同文化的娱乐化体验。新晨

(2)广场表演和节日狂欢。源远流长的中华民间文化中升华出“广场演绎”的形式。深圳“世界之窗”斥巨资建设了大型舞台,在“锦绣中华”建立了中华广场,创作“龙凤舞中华”等大型的广场演绎节目,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此相配套的是剧场式的演出和大量的村寨表演。过节是我们民族格外重视的风俗,造节是经营文化的手段。为了塑造独特性,管理经营者提出了月月有节日的口号,使节庆活动成为亮丽的风景,国际啤酒节、狂欢节、泼水节都成为经典的文化品牌。从2002年开始又集中所有的文化品牌创办了唯一的旅游狂欢节,游行队伍与观众一道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使主题公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以上各国的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第二,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在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演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及与旅游开发等的良性互动结合;第三,坚持“创意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文化素材的整合运用上,并使之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消费体验方式,与市场和受众接轨,最终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59-66.

[2]颜文洪.世界遗产与保护地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6(3):79-8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市更新;杭州;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98-03

[作者简介] 温日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经济学。(浙江 杭州 310016)

一、引论

目前有关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常常提到城市更新问题,城市更新是什么?笔者认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现有环境的进化,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对旧有建筑、道路、水系的局部调整和改动,以及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发展。保护是城市更新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更新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和以历史建筑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以及城市道路、水系等交通体系的优化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之一。更新与保护的成果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环境、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以及营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同城辉映的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有关城市更新不乏经验和案例,费城的富兰克林大道,圣路易斯的弧形地标能给我们较多的启示。

二、杭州近代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与保护概要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自南宋建都以来一直都是文人荟萃,人杰地灵的地方,近代的潘天寿、茅以升、黄宾虹等名人名士在杭州留下深深的印记,同时留下了以名人故居及近代居住坊巷为代表的杭州近代建筑文化。与此同时,“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越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作为杭州精神文化生活的代表融于杭州现代城市生活的文化空间中。在杭州城市更新进程中,对近代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自2003年以来一直是积极的,并有较大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自2006年以来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杭州近代建筑更新体系

1.十大历史保护街区。2003年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确定对清河坊、小营巷、中山中路、湖边村、北山街、西兴老街、思鑫坊、小河直街、拱宸桥桥西、长河老街共10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明确了十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使用方向、居民安置、现代基础设施引入等内容。

2.历史保护地段。2004年,杭州市规划局公布新增12处有关近代建筑的拟保护地段。分别为兴安里、韶华巷-恰丰里、泗水坊、平远里、惠兴路、五柳巷、龙翔里等。保护地段的规划目标延续以上历史街区的风格各有不同。2005年,杭州市率先在五城区开展了“一区一街”历史街区保护试点工作。上城区元福巷、拱墅区小河直街、下城区武林路、江干区笕桥老街、西湖区留下老街的更新因这项工作的开展而得到了快速提升。

3.招商与具体的保护案例。2005年1月,杭州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第一次在自己的内部网站上公布了5处近代建筑的招商公告。这5处近代建筑分别是静逸别墅、玛瑙寺、穗庐、北山路95号、宝云寺遗构(疗养院)。同年5月“江南文学会馆”正式入住穗庐别墅,以招商带动保护的工作开始初见成效。“保护─招商─利用─保护”为杭州近代建筑的更新注入了新的思路,在解决更新保护资金来源的同时实现近代建筑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提升,实现双赢。

4.小河直街的更新与保护。2007年1月,杭州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更新与保护工程启动,作为再现清末民初江南运河边居住文化的小河直街更新改造工程截止2007年12月底已基本完成。改造中街区内的建筑根据其文化价值的等级分保护、改善、整饬、拆除和新建这五个等级。目前小河直街的历史建筑有12组共15间的结构是按照原模原样的模式保留下来的,在此基础上,对其室内的卫生、隔音隔热、通风等设施进行适当改善。

(二)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体系

1.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2月22日,杭州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共有 99项,10大类。并由此确定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每两年评审公布一次的制度体系。

其中“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越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原则。2006年11月,杭州颁布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规划确定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与保护的原则。原则简单概况为“建章立制、深入普查、搭建平台、属地管理、分级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3.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方法。(1)平台与渠道的建设。“西湖狂欢节”、“风雅颂”等民间艺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相关会议、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相关图书、建设一批诸如余杭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和杭州天石微雕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重要平台。

(2)教育培训制度。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途径。民间艺人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与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同等的权利。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选修课中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等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方法。

(3)文化贸易与交流。出版民俗文化丛书、光盘,开发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服饰、饮食、工艺品、纪念品,建立民间文化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基地是进行非物质文化贸易的多样化途径。临安钱王故里生态保护区、富阳古亭乐舞生态保护区是杭州“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项目。

(4)旅游业带动的非物质文化更新。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努力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观光业的融合,增加景区人文内涵。将非物质文化更新与旅游业相结合,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经济价值。

(5)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杭州铜雕、王星记扇业、张小泉剪刀、都锦生丝织、西湖绸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重要保障。通过产业基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依赖于产业基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

三、杭州城市更新与美欧城市更新的比较研究

(一)杭州城市更新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指出:杭州城市更新的核心集中于“七大挑战”。“七大挑战”的重点是“保老城、建新城”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挑战,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市区河道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之保护城市环境的挑战、“城中村”改造之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挑战以及“道路更新”和“河道更新”的挑战等。近几年杭州经过城市更新,城市魅力越来越体现。主要特色集中于:

(1)将城市更新视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心区的城市更新改造一直是杭州城市建设的重点。背街小巷整治、风景区改造、以道路改造带动城市街景整治带来了良好效果。 科学的城市更新理念使杭州城市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房产需求增加促使房价地价上升,财政收入增加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更新。

(2) 优化设计基础上的城市更新。杭州城市更新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原有城市功能和空间肌理的保护与继承。城市设计重视城市人文环境与建筑文化环境的营建。

(3) 城市更新带来城市品质的提升。政府规划协调、开发商出资建设,杭州城市更新的二元体系已基本建立。政府积极投资建设城市路网、环境小品等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商积极营造开发项目。城市更新历程使杭州居住环境品质迅速提升。

(二)美欧城市更新案例比较研究

(1)纽约的南街海港[4]。纽约的南街海港是美国在1970年进行更新的历史保护街区,“中国号”地标、专门卖鱼的市场,原来的外墙全部保护住,里面进行大规模地开发使南街海港成了曼哈顿区很重要的晚上要去的地方。南街海港更新的成功体现了美国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以下策略取向:

1.更新项目操作者应该是一个公共公司或制度的合伙人,而非政府或开发商的独立力量。由政府的公信力和开发商的合力结合之下才能把城市更新做得更好。

2.城市更新中注重把城市的形象建立起来。高效率的规划过程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产权问题清晰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法规的灵活使用为更新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2)德国的亚琛[5]。欧洲在旧城更新与保护方面强调必须从旧城原有的形态入手。德国有个城市叫亚琛,在二战期间曾经被严重破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城市的机理和以前依然非常的类似,更新与恢复成功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城市内部的机理被保持下来,这种内部的机理包括营养和休息、清洁和自我清洁、居住和工作以及交通和交流。内部机理的延续是其在城市更新中依然能保持原有的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

杭州城市更新与国外城市更新的案例对比研究中能够体现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工作中的亮点。在以历史建筑更新及非物质文化更新为主线的城市更新进程中,“整体街区”、“重大工程建设的带动”、“各种效益的发挥”、“杭州城市文化特色”等理念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贯穿始终。结合已有工作及城市发展的需要,杭州城市更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关键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1.历史建筑与非物质文化更新是提升城市质量的重要基点。“城市的可识别性”是决定城市质量的重要因素,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胡同等都是这些城市重要的可识别性特征。杭州最具有可识别性的特征是西湖、运河与南宋文化。如何通过历史建筑与非物质文化更新这条主线,在杭州城市更新中充分展现西湖文化、运河文化与南宋文化,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开创出一些标志性的“地标”,将杭州的城市形象建立起来是杭州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点。

2.重大工程建设是杭州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市区河道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是近几年杭州城市更新的重头戏。“西湖西进”、“北山路整治”、“八卦田景区开发”,西溪湿地一期、二期工程,包含“富义仓”、“小河直街”、“水上巴士”等在内的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包含清淤、护岸、截污纳管、拆除违章建筑等在内的273条市区河道的综合保护工程是近几年杭州城市建设也是城市更新的亮点。目前为止,杭州通过12条河道的整治共梳理27处历史文化遗存的城市更新实践是值得称道的。未来的工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3.更新主体多元化、操作模式制度化是杭州城市更新的重要保障。就象美国的城市更新一样,城市更新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政府本身,开发商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将公与私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才能将城市更新工作做得更好。如何约定政府与开发商的合伙人关系是问题的关键。政府、规划和城市管理部门、房地产商、居民应是城市更新过程的最核心的四个主体。成熟合理的多元更新主体关系有待于政府制定出针对十大历史保护街区、12处历史保护地段以及非物质文化更新的明确细化的更新与保护细则,调查特定保护街区、保护地段的居民产权情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情况,适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此外,规划设计方案的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审批制度,城市更新操作程序的制度化等都是目前杭州城市更新中应该进一步细化的关键问题。

4.城市更新的阶梯性原则是杭州城市更新的重要依据。采用模糊聚类分析FCA法[1]对杭州近代建筑文化价值进行分等定级,认真筛选保护内容,根据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等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更新的阶梯性原则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或假定评价法[3]确认的部分少量文化价值不高的建筑是否能被整体更新应该是城市更新中不可避免的选择。更新设计方案的确定应该从杭州历史文件中寻求方向、尺度与灵感。对杭州老城文化、人文生态及建筑形态的深入研究应该是优秀的更新设计方案的前提。方案应同时尊重街区原来的绿化环境,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开发,而非一步到位。部分技术文物如桥梁、绘画、雕刻等作品的容纳和突出可以对方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开发城市更新效益是杭州城市更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于文物建筑在保护、使用、产权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如何以非文物建筑为核心,优化设计,在融合历史传承的同时使城市更新的各方主体都能获得良好的效益是杭州开创有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的主要方向。非文物建筑一定的产权出让、出租或自营,应该是开发商获得回报的主要途径。“江南文学会馆”、河坊街的浓厚商业氛围、重大工程建设的各方利益回报、杭州地价的持续攀升应该说实现了杭州城市更新的浅层次效益循环。但如何避免这一循环带上房地产泡沫的阴影是目前值得研究的深层次的问题。以非文物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为核心,融入保护、出让、出租、自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础建设、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贸易与交流的商业经营模式,将容易开发出一条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城市更新之路。

6.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城市更新需要同时关注的重要方面。城市更新有可能导致对城市贫困人口不利的利益分配,如何让城市更新效益在社会中再合理地分配,以体现社会公平原则,达到社会总体和谐发展的目标是城市更新需要同时关注的重要方面。建筑环境的更新与经济振兴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需求带来更新的需求。历史建筑更新在拆迁过程中给居民合理补偿,对有意向还迁的居民应尽量满足其意愿。只有在更新过程中时时刻刻为居民着想,才能有效解决更新中拆迁难的难题,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五、结语

城市更新与保护是目前中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其关键问题的提取将为我们的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杭州城市更新在有关历史建筑更新、非物质文化更新及重大工程建设带动城市更新的实践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先进理念,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更新效益的进一步发挥是值得我们更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温日琨.基于FCA的近代建筑文化价值分级评价研究[J].四川建筑,2001,(3).

[2]温日琨.杭州近代建筑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探讨[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5,(10).

[3]饶及人.美国旧城更新和改建的案例分析[OL/OB].焦点房地产网,2006-12-17.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第5篇

[abstract]In the past years, a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protection of the city lega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come into a contradiction problem in some area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ZhongShan road of Qingdao as instance , and searches the rationalize ways of “construction an protection” in practice.

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Keywordcitylegacy protection

引言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城市,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地貌条件承办奥运会水上项目。青岛市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决定对中山路进行全面整治改造。他们希望通过调整商业布局,发挥传统优势,强化旅游休闲功能,将中山路街区建设成商业购物、旅游消费为核心,凸显陆海交融特色,欧陆风貌特色的市级商业购物观光综合区。但在破坏街区风貌的情况下,中山路能重造昨日辉煌吗?本文将通过对一个很有针对性的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一个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一、中山路旧城区的改造及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

1、中山路的兴盛与衰落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间,随着“占路建市”之风的盛行,中山路东侧的即墨路被大棚罩了起来,建成了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小商品市场。“到即墨路,买小商品”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人购物的时尚,中山路自然也水涨船高,街上车水马龙、人涌如潮,人气指数也飙升到了历史最高峰。

然而,随着近年来岛城战略布局调整,市政府东迁,经济重心也随之东移,中山路已渐渐失去往日风采。即墨路市场也“退路进厅”。几次动迁的消息,使劈柴院的业主们心神不定,各奔东西,海鲜店大多关张,一派破败,只有那间百年豆腐脑店还苦苦支撑着“老青岛”们的记忆,那豆花和麻酱烧饼特有的口感和清香,依然吸引着不少街坊邻居和偏爱怀旧的顾客们。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的惟一伙伴城市,青岛加速旧城区改造步伐成为必然,中山路改造工程被列入青岛十大重点工程。改造规划中保留了22座老建筑,但计划拆掉19世纪末建成的春和楼饭庄和青岛市文物店。在规划的教堂区观演广场范围内,有着72年历史、高11层的青岛饭店(原青岛咖啡饭店)则于今年3月15日被爆破拆除。3月18日凌晨,在推土机的隆隆响声中,红星电影院也被拆除了。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山路这条百年沧桑的老街所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未来呢?

2、中山路改造工程的探讨

青岛市迎接奥运会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山路商贸旅游区概念性规划”改造概念性规划最近出台。但该规划出台后遭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诟病。

某业内人士尖锐的指出,“这样的以拆除和重建为主,伤筋动骨的改造规划,是这条历经沧桑变革百年老街的一场灾难。”

他所说的灾难,是指此次概念性规划中,拆除了以“春明景和”为寓意,建于19世纪末的“春和楼”饭店和文物商店旧址等老建筑破坏了街区的原有历史风貌。

中山路改造消息早在多年以前就有传闻,但一直没有完全实施。其原因,除了资金问题外,对这条有特殊意义的百年老街的合情合理改造是个棘手问题。

其实,中山路一直进行着局部的小型改造。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路上庇荫多年的绿树被砍伐殆尽,取而代之树立起一排排经营性广告牌。近10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开始怀念绿荫庇护的日子,可移栽容易,再让梧桐长成参天之木却非朝夕之功了。而今,中山路的改造问题则看起来比砍树的事情严峻十倍。

国内某新锐杂志几乎在同时推出了《青岛的中山路:可能是中国最洋派的“中山路”》为标题的文章,寄托了对青岛市中山路的“孤本”希望。

此前,青岛市老式建筑满街的“小鲍岛”,也即辽宁路,因为建设科技街等原因已被全部拆除。辽宁路的拆除也在当时引起了争论。

在中国城市发生结构转型的非常时期,这种希望包含着青岛如何将旧与新统一起来,如何在建造与保留的争执中权衡利弊并如何尽可能少地制造遗憾。

曾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2005年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引人注目。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这种认识也在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更加刺激了对住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旧房更新,新房建设都引发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可以说城市化加速进程时期,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困难的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的矛盾非常集中,异常激烈。对于经济指标的片面强调,对于发展速度的盲目追求,都会使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极其边缘的地位。

国外许多城市的发展经历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上实际50~7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这一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新建筑大量出现的同时,许多历史街区悄然消失,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瑞典驻华大使曾在文章中提到,首都斯德哥尔摩在当时也拆掉了许多历史建筑,但是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城市中保留了一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街区;几十年后,当世界各地旅游者纷纷来到这个城市后,人们去看的不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都到这个历史文化街区去参观游览。历史文化街区为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旅游印象,也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说,越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要引起重视。正象有的专家所指出的,在这一时期,如果文物经过努力保护下来了,就将永远的得以保留;

反之,如果没有尽力加以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就可能永远消失

据了解,在关于中山路改造规划的讨论会上,有人提出将中山路申报世界遗产。然而不知道这些人是否考虑过,世界遗产要求所申报遗产能比较好的保持其原生状态,而中山路伤筋动骨的改造则是离申报越走越远了。世界遗产是国家文化文明的标志,提到中国人们就会想到长城和故宫,没有了这些是轻视历史的表现。香港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工作者非常羡慕青岛。他们觉得青岛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很好,而他们香港的楼却一栋贴一栋,像中山路上的别墅式小房子很少了,仅仅太平山上还有点。

即使从现实的意义看,保存这些老建筑也是可取的。就像现在的中山路,来这消费的很多人是外地游客。没有了这些老建筑的中山路还有以前那么大的吸引力吗?这位业内人士深刻的指出,现在的概念性规划将中山路的原貌破坏了许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想法已经很遥远了。

青岛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历史文化名城,此称号不仅是荣誉也是一个法律概念,一旦入选就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前不久,青岛市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青岛有十个街区被列入规划,并且,每个街区都做了详细的保护规定。

然而规定是一方面,实际的依法落实才是关键。与历史文化名城有关的法律有一条严肃的规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风貌受到严重破坏的,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将被撤消。而在此次概念性规划中,中山路的几十座老建筑中只保留了二十二座。

“我最担心中山路街区改造成一个新区。”负责文物工作多年的魏局长忧心忡忡的表示,“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如果这样,中山路的文化价值马上就快速衰退了,其历史地位也随之降低。”

建设“人文奥运”是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的重要一条,拆除了这些特色建筑,青岛的人文奥运会在哪里呢?这的确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城市发展与文化保留的一些合理化措施的探讨

1、当今世界上对于改造及保留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2005年4月6~7日,中法建筑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国内中青年建筑师与来自法国十多家事务所的200余位建筑师,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法国建筑师Jean Marie Charpentier等人认为①,不仅是北京,就算对与中国和全世界来说,在城市化建设中要做好老城区改造工作,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全世界建筑师所面临的共同的课题。上海市人民广场在设计中强调要离开外滩,以便在市中心唯一的大型空地上建造大型的现代化建筑,这是有力的,正确的选择。广场左临城市规划馆,右临艺术博物馆,建筑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附近的上海大剧院作为一个很有创意的组成部分,对上海市中心的面貌也起到了提升作用。

1994年法国在中国设计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上海一个很有名的街区。在上海卢湾区所建的一个别墅区,总理和邓颖超女士的博物馆就坐落其间,这也是上海十四个保护街区内的其中一个。他们在对这个街区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还要保护老房子,所以在周遍修了一些商业设施,这对整体的规划起到了改造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步行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对老城区的改造起到了促进作用。

现在的旧城保护不只是建筑问题,而应该是综合性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欧洲的旧城改造经验,但毕竟中国的情况与欧洲不同,有些人嘴上说保护旧城,可深入不够,书本知识很多,可并不实际。我们改造旧城区主要是恢复成以前的样子,那就需要管理和维护,因此需要严格的管理机制,机制做好,老城才能得到很好保护。

2、对中山路旧城区改造的一些建议

国际上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护优先”原则,即在建筑与保护的矛盾问题上要保护优先;一个是“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

只有存在对过去的怀念,才能使人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历史古迹和遗址能够成为旅游的热点是出自人们怀古的心情。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阳关,在荒漠原野上,只剩下一堆堆夯土的残迹,新疆交河古城和高昌古城的遗址,都能另人产生对古代繁华时期车水马龙的联想,怀古的思念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寻求。然而整旧如新的的甘肃嘉峪关看上去就像舞台的布景,假古董和赝品会破坏人们怀古的情绪,这正是我们在维修和保护古迹方面修旧如旧,不能修旧如新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美中不足之美,这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余地。

中山路街区的概念性规划虽然在字面上还有这样的意思,但实际上却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些原则:例如,青岛饭店旧址改造项目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的德式装饰元素,但略显刻意,不自然,且缺乏历史积淀。如果建筑质量尚可,尽可能通过基本的维修保护它的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如果不能避免,就尽量保持老建筑的外立面形象。有一些百年老楼楼体质量过差,可建议原貌重建,但仍然可以将部分原构件继续应用,比如像窗花和原来建筑上的花岗岩等。这样的建筑进行整修后,即便整体是新的,但仍可以看到它原有的历史记忆。

同时,需要注意城市的文脉保护不能割裂保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关系,在街区里面的文物保护建筑和其环境都要保护。如果仅是保护单个建筑,把环境拆除了,这个文物就成了孤零零的陈列品。中山路完全可以不用大量资金做如此规模的改造,通过其它方法仍可以唤醒中山路百年老街活力。最好的办法是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通过保护,能尽可能的保留曾经的文化内涵;通过改造,推陈出新,有利于打造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

在人生的经历中都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空间。长大后依依不舍地离开父母,告别儿时嬉戏的老屋,如果老屋拆了我们又去哪里寻找寄托?当然,社会是在快速发展的,如若一成不变,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却隐约会感到一丝失落。无怪乎现代许多城市人去乡村体验生活,寻找曾经的那份回忆。毕竟时髦只是暂时的,忽视百年历史,大张旗鼓的一味改造,将使现在的年轻人失去了对百年青岛,千年中国的思考,而未来的年轻人则只能通过书本与网络来缅怀这一段失落的记忆。

我们应当正确的看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端正认识,对遗产的变更我们都应该层层论证,级级审批,本着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发展统一步调,和谐发展,并可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好保护工作。

树立城市规划中的保护观念

探索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

实施保护旧城,建设新区

贯彻旧城区“微循环”的整治方针,实施整体保护

尊重城市原有路网格局

注重保护和发展城市特色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发掘

尊重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中山路街区有很多百年历史的德式建筑作为文物受到保护。近代以来,中国的沿海地区成为中西碰撞的前沿。青岛更是东西方碰撞与交流的聚焦点;而中山路则是青岛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青岛的中山路,这一条沉淀了青岛最初记忆和承载了青岛城市商业文化最深层底蕴的老街,在合理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下,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将有幸能亲身体会它们的内涵。

三、结束语

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城市迎接改革开放浪潮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旧城区改造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已经变越发严峻起来,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共同关心的课题,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应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这对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都将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注释:①《中法建筑论坛观点侧记》 《建筑创作》编辑部录音整理 《建筑创作》2005年5月 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