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月22日,我们河北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跟随石家庄活动基地的领导去参观考察河北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习他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考察中,通过看(看学校环境、学生活动情况)、听(听汇报课)我从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振奋,感受很深。
活动一开始,基地把我们学员分成两个大班,让我们做为学生亲自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体验课程的全过程。我参加的是《十字绣》,授课教师紧紧地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设计活动方案。课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操作、技术实践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了与学生情感的共享。原来的我动手的能力相当差,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课,我学会了“十字绣”,又多了一样生活的本领。作为成人的我们上了一节这样的课还会那么激动,小学生们呢?
这次参观考察活动中,石家庄活动基地特意为我们提供了四堂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四位执教老师上得相当成功。我听的一节课是《石英钟》,老师先让学生谈谈什么是石英钟,石英钟有什么用,它有几部分构成,,怎样做一个石英钟。让学生说一说需要老师帮助些什么。接下来,老师展示了准备的大量材料。让学生构思石英钟的图案,这是让学生创造性体现的地方,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活动中,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动手制作石英钟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
一天的参观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石家庄活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实践,实验时间虽短,但措施得力,领导重视,教师工作扎实,已显露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的种种鲜活可喜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给我们全省各地以及全国做出了示范。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石家庄活动基地不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是结合我省学生特点、实际和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认识与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课程门类的归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2.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学年计划。学校应通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处理好与社区机构的部门的关系。学校每年需要社区哪些部门的配合、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取得社区部门或机构的支持。
这次参观考察,对我收获很大,但也有些思考。1、如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作用、意义以及必要性的认识,扩展到有关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及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身上。2、如何制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以指导我校的实施工作。3、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有效评价。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的培训、工作量的确定、资金的筹集等都需要协调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我校要面临和解决的。
提出一点建议: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本质上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学生活动形式。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要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中,适当地通过研究、服务、宣传、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的体验,达到各要素的整合。
一教育实习面临的问题
1教育实习基地学校的建设薄弱
教育实习基地是师范院校进行相对稳定的、规模化的教育实习的必备场所。实习基地的多少、稳定与否直接制约着实习的开展情况与实习质量[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肃省唯一一所高等民族师范院校,自办学以来,学院为了落实服务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积极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制定了双方较为全面的教育实习合作工作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临夏市南龙中学为代表的教育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深化了实践教学改革。依托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的文件精神,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推行实习生到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落后、办学条件差的农牧村中小学支援教学工作,顶替部分代教和临时教师,弥补在编教师的不足,减轻部分正式教师的教学负担,为他们提供培训、深造机会的“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模式,这种模式2008年12月24日得到了教育部升本改建评估专家组的肯定,也得到了甘南、临夏各级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但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建设薄弱的问题就越发突出。现阶段,这种实习模式的实施步骤是:每年由学院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上报春、秋学期所需实习生的专业类别和数量,然后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将需求计划传达给学校;学院根据各地区教育局提出的实际需要,根据需求选派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实习小组进行顶岗实习。或者学院根据各专业的教学实习方案,本着实习生回生源所在地的原则,每年安排实习生回生源所在地进行“援教顶岗”教育实习。这样,由学院领导出面,积极与地方教育部门签约的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实习生到基层学校任教的合作协议,保证了实习生的实习去向问题。
这种以行政手段签约的合作协议,并不能真正意义上代表教育实习基地学校的建设。目前看,这种教育实习合作模式,其弊有三。弊病一,教育实习活动是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学校双方最直接的合作关系,是实习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场所,也是双方相互交流与学习的绝好形式。这种由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实习生到基层学校实习的合作关系,对实习学校来讲,是被动的形式上合作,对学院来讲,也无从实习基地稳固化的建设,对双方来讲,很难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弊病二,在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型的时期,办学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种签约式教育实习合作,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师范生的实践型教学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其实质也就是实习生不能真正进入具备实习条件的学校,学生得不到全方位锻炼和提高。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中小学迫于升学等压力,不愿意成为高师院校的实习基地。原因一,随着高校的扩招,实习生激增,专业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实习学校担心实习生的教学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进程,影响教学质量。原因二,这种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合作,中小学认为在合作中自身收益太少,只能接受上级命令,接受实习生并且安排他们在校实习,只是帮助高师院校完成工作而已。弊病之三,实习生到生源所在地报到后,教育局允许实习生自己联系学校,然后发函派遣。这种形式看似灵活自由,给实习生最大方便,但最大的弊病是疏于管理,缺乏指导,没有营造一种互相帮助,互相竞争的氛围。更有甚者,个别实习生不到岗,实习结束时,实习学校仍给做鉴定,加盖公章。那么,高校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如何保证学院与社会相结合,学院与实习学校互惠互利,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综合性和稳定性的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并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作用,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工作的当务之急。
2师范生对待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认真对待教育实习机会,敷衍了事,对待实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是一个现阶段高等师范教育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探究形成的各种原因,才能够正确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从社会层面讲,现阶段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而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当地教育部门并没有逐年设置教师岗位,致使大部分师范生毕业后无从就业;加之,相关政策规定,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只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拿到相关证书,也可以从事教学工作,自然而然教师岗位的设置就成了僧多粥少的状况。当然,这种不拘形式选用优秀人才到基层学校工作,无可厚非,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使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被削弱,从而使得一些师范生认为教育实习可有可无,思想上产生懈怠感,进而使得他们对教育实习抱得过且过,应付局面的态度。
其次,从“援教顶岗”的初衷来讲,“援教顶岗”教育实习的要求是实习生到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办学条件差的农、牧村中小学支援教学工作。目的有二:其一,顶岗支教学生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观念,为援教学校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实习学校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3]。其二,实习生亲身感受农牧村条件的艰苦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后,体会农牧村学生渴望知识的热情;加深对国情、省情、州情的了解;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增强投身民族基础教育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随着这项工作的逐年开展,所面临的新问题逐渐凸现。
问题一:很多偏远乡村的学校,由于学校条件差,教师短缺,非常愿意接受顶岗实习生。但这些学校往往把顶岗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实习生成为 “百科”式的人才,什么课程都上。这些学校由于本身教师缺,加之自身问题,都不能也不愿指导学生实习,实习生教学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这种提供了多种实习机会的实习并不能保证实习的质量及实习学生水平的提高。另外,这些学校大多偏远,生活条件很差,学生自己每天做饭,晚上值班守校,由于学校规模小,经费短缺,也不能给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学生周六外出,周日返校,这种往返不同程度给学生带来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久之,学生就会找各种理由请假,逃避实习。
问题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种考试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近几年,甘肃省各地方政府对教师岗位的设置越来越少,每年省政府只设置一定数量的教师特设岗位,这对师范毕业生来说,也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就业机会。所以大部分学生就利用实习机会,进行复习,借机逃避顶岗实习。
3实习带队教师力量薄弱,指导力度不够
实习带队教师是指在“援教顶岗”教育实习中,由高校所派任的,从实习生的实习动员开始到实习结束,负责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各种教师技能、生活、安全、纪律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与管理的教师;而专业指导教师是指实习学校所指派的,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教学实习的指导教师。从实际情况来看,实习带队教师力量薄弱,指导力度远远不够。具体情况是这样,学院派出的带队老师,每人至少指导两个基地(两个民族县)的实习工作,而大多实习生又被当地教育部门安排到最需要人的基层学校,这些学校大多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加之实习点之间距离远,带队教师对这些地点不熟悉,难免照顾不周。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有相当一部分学院派出带队教师对基础教育规律不熟悉,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了解,对突飞猛进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漠不关心,导致指导效率不高。更有甚者,个别带队老师不能到实习学校巡查、督导,只是电话询问情况,遥控指导。那么,学院如何选派教学经验丰富与教学理论研究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带队老师,也是顺利完成教育实习的关键。
二解决师范生实习问题的对策
1稳固教育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学校建设
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一流的教学实习学校,是教育实习成功的前提条件。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不应局限于满足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签定的教育实习工作方案,委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实习生的这种全方位委托式教育实习。要在地方教育局的支持下,主动出击,积极与基层学校取得联系,特别是一些具备食宿、安全与教学条件中等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一方面,学院应与这些学校积极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给实习学校配备一些电脑、办公桌椅等办公设施,进一步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公条件。另一方面,利用暑假组织实习学校的教师到学院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高薪聘请这些学校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为学院客座教授,每学年定期来学院进行示范课讲授,讲述中小学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教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这种本着明确职责、尊重对方、积极主动、加强沟通、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合作原则,将有利于建设一批稳固的教育实习学校。同时,这种以学校与社会结合为前提,以互惠互利为基础,以充足的经费和有效措施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护航,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综合性和稳定性的教育实习基地,并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作用,使其成为实现民族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4]。
2规范实习管理机制,加强教育实习质量监控
“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各地县市教育局,实习学校相互协作,互惠互利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有效填补了农村基层教育的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均衡性,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很好完成这一系统工程,要明确规定师范院校的职责,各县市教育局的职责,实习学校的职责,实习生的职责,且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使责任落实到人。
对师范院校而言,一方面,制定指导教师的选派标准,强化责任意识,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成立教育实习巡查小组,巡查小组应时常深入实习生中,了解实习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实习工作。另一方面,巡查小组下实习点指导工作,要做好与教育实习基地学校的沟通,及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实习学校的领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规范指导老师的教育指导活动中去,给予实习生更大的实习空间和实习帮助。
对县市教育局、实习学校而言,应该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应该把原来由师范院校联系安排教育实习,变为由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共同负责管理的新局面,更应充分认识师范生在实习时,会将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带到中小学校来,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育实习学校领导不作为,班主任不接纳,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力不够,实习生锻炼机会少的尴尬局面。
3加强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做好“援教顶岗”实习的培训工作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师范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教学技能应用于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师范生开始教师生涯的起点。因此,要使师范生充分认识教育实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使他们懂得,通过教育实习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通过教育实习,可以很好地将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所具备的教学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运用,得以检验,使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高;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当前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并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制定出清晰的轮廓。
同时,在加强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落实岗前培训工作,提高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学的基本技术和能力,通常指三笔字、普通话、课堂组织能力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等,学校每学期可以通过各种大赛来加强这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校内试讲期间,各系应选派优秀教师对学生试讲的教案、讲稿及课件进行指导评价,教务处更应组织各专业学科教学论老师随机抽查、考核,确保实习生实习前专业技能和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关键词]“三元联动”小语种;创业实习;模式
“三元联动”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以高校为依托,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源在政府的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形成强有力的三元创新创业集聚氛围,以更好地促进大学发挥知识和人才的“溢出效应”,促进企业发挥成果转化的孵化功能,提高政府所辖社区的人才素质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搭建平台。小语种专业指俄语、日语和韩语专业。“三元联动”的核心是高校、企业和政府通过制度性安排,形成“三元融合、联动发展”的区域生态创业实习网络。上海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1-2]
一、构建“三元联动”创业实习模式的依据
(一)国家倡导高校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3]指出,部分地方普遍本科高校要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要求政府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型的主体是高校,应激发高校转型活力,高校应根据需求导向准确科学定位,实现特色发展,促进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要实现以上目标,高校必须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该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强调的关键词是:“资源对接”(转型高校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多方支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建立机制”(建立机制指围绕重大战略,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牡丹江师范学院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面临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任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与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请企业家进校园,承担部分高年级专业选修课的讲授任务。主要将企业作为专业实习创业基地,派高年级学生进驻企业开展实习创业活动。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实现了产教融合,为大学生搭建了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提高了毕业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政府力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服务我省振兴发展工作方案》(黑教[2015]54号)中指出,按照《黑龙江省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意见》要求,落实《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推进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教学评估范围;推动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研室,集中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团队,配齐配强专职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库……鼓励高校建立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每个基地投入100万元,引导各高校普遍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年内建设省级大学生创业基地300个,三年内建设1000个,提供免费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完善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在高教强省专项资金中安排大学生创新创业经费;高校要从教学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全省高校每年安排资金总额不低于2亿元;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勇于鼓励取得初创成果的大学生或创业团队。[4]牡丹江师范学院地处中、俄、朝合围的“金三角”腹地,区位发展优势得天独厚,是东北三省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和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式纳入国际级战略。牡丹江市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节点,下辖的绥芬河市是我国对俄贸易的最大口岸,黑龙江省提出,以绥满经济带为依托,构建龙江丝路带。由绥芬河一路向西,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一直到内蒙古的满洲里。语言是实施经济贸易的基础,实现语言战略,能为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借助这一地缘优势,牡丹江师范学院的俄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习与服务地方经济紧密相连,从国内的成功实践经验来看,“三元联动”的大学生创业实习模式及机制更具可行性,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小语种专业大学生来说,通过“三元融合”,“联动发展”,有利于强化高校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智库能力,从而彰显自身的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
二、高校、企业、政府在“三元联动”模式中的作用
(一)高校的作用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和文化传承的任务。高校、企业、政府在创新体系中具有互补性,高校作为知识源,承担着重要的人才智库角色,企业作为成果转化平台、政府作为支撑。以往高校在创新活动中,关注的是与同等学术地位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竞争与合作。即便是在强调学术研究成果和高素质人才的应用性、产业转化的背景下,其“联动”的空间也更多表现为省(市)、国家范围,“联动”的对象更多为大型企业、大院、大所。高校工作目标的核心是教学水平和科研地位的提高,以“高”、“新”为标杆,强调教学的精与专、科研的难与深、成效的长与大,应用性、时效性、费效比在高校的工作逻辑中不占主导地位。尽管存在高校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趋势,但以学术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仍是核心。[1-2]高校是社会知识发展的引擎,是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人才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国家教育部倡导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主张校企合作,发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主动联系本地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校外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切实将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为社会、企业提供高智力的人才支持,改变国民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高校所在区域的总体实力。
(二)企业的作用
企业作为人才和技术需求的交流沟通场所,是高校提供优秀毕业生、高技能人才、技术服务与支持的窗口,是区域内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协调平台,是“三元联动”的具体实施单位。企业应遵循“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协助本地高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企业应以繁荣地方市场、促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为出发点,从长远生存和发展的观点着眼,提升企业人力智力资源储备理念,从数量上、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尽可能满足高校实习生的要求,做好接纳实习生的准备,成为高校的校外创业实习基地,特别是规模大、接纳能力强、技术水平突出、行业认可度高的国家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更应首当其冲地成为校外创业实习基地。企业应把握市场动向,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及销售目标,为高校学生提供创业实习条件。企业提供专家,培训毕业生、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三)政府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从法律上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高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注重保护企业的利益。如接受顶岗实习生并支付报酬的企业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应出台相关具体的规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明确的实施准则。第二,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作用应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考核、监督和推进落实校企合作的进程和效果。政府应出面协调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关系,关注高校、企业通过高层次人才协作。高校、企业、政府“三元联动”的终极目标是自身的整体发展,联动高校、企业的意义在于将区域的发展赋予科技、知识的翅膀,提升区域发展形态,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政府是引领,政府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动高校和企业发展遵循的是社会发展的逻辑与规律。因此,“三元”能否联动、如何联动,关键取决于如何从实践中提炼形成能够兼顾三方的全新运作机制,关键在于政府。[1-2]
三、“三元联动”的小语种大学生创业实习模式的应用
(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开设俄语、日语、韩语三个语种,每年招生300人左右。通过政府搭桥,企业直接与学校联系,与企业或政府机构合作,建立了创业实习基地。(1)俄语专业在俄罗斯、秦皇岛市、牡丹江市、绥芬河市、东宁市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实习实践基地。语言基地: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师范大学,牡丹江市旅游局,牡丹江市商务局,牡丹江市外事办。教育基地:牡丹江市江南开发区教育局,牡丹江市兴隆中心小学,牡丹江市第九中学,绥芬河市职业高中,绥芬河翻译学院。经贸合同文本及洽谈翻译基地:绥芬河市经济合作促进局,绥芬河远东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东宁华信集团,北戴河俄罗斯商品集散地。旅游基地:东宁华宇工贸责任有限公司,牡丹江广电集团旅行社,牡丹江春秋旅行社,牡丹江凤凰旅行社。电子商务基地:牡丹江市江南开发区中俄产业合作孵化基地,奥捕鹿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奥捕鹿奇(中国)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日语专业在大连、昆山、苏州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IT服务外包基地:中软国际科技服务(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合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基地:中兴通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信航空服务有限公司。(3)韩语专业建立了苏州日航酒店等多家语言、酒店管理、经贸洽谈翻译基地。
(二)多种创业实习模式的探索
1.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商办电函[2014]767号)指出,黑龙江省设立“牡丹江经济开发区电子商务企业园”,主打对俄罗斯、日本、韩国的电子商务。牡丹江师范学院与该企业园达成合作协议,体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提供人才智库的思想。牡丹江师范学院持续选派学生到中俄产业合作孵化基地创业实习,开展对俄罗斯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企业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帮助寻找货源,开辟中国及俄罗斯市场,学生独立经营,能力强的可以同时经营2-3个店铺,经济效益明显,为树立“牡丹江电子商务示范城”品牌提供支持。选派俄语学生到绥芬河市经济合作促进局进行合同文本翻译及经贸洽谈实习。选派俄语、韩语学生协助绥芬河市经济合作促进局参与在哈尔滨举办的中俄博览会,学生作为翻译参与绥芬河市与俄方和韩方企业经贸洽谈活动。积极与牡丹江市江南开发区教育局合作,选派优秀俄语学生在兴隆中心小学、牡丹江市第九中学以辅修课方式开设俄语班,开展顶岗支教活动。兴隆中心小学一、二年级的俄语课程已开设一年,小学生们学会了许多日常用语。未来拟定开设日语和韩语班,将有更多的大学生接受从教技能的实习。俄语学生的顶岗支教,为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短缺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中俄两国互办旅游年,来中国旅游的俄罗斯客人逐年增加,对于俄语导游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校学生通过国家旅游资质考试,获得导游证书,在导游岗位创业实习,施展俄语专业技能。牡丹江师范学院连续四年派学生到俄罗斯游客最多的北戴河实习,美容院、面包房、酒店、礼品店、导游、健身房等都需要俄语翻译,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将企业搬进高校校园
将企业搬进校园,是指在校内建设实习基地和实训实验室。日语专业的实习基地———中软国际科技服务(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合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议在校园里设置与企业工作相关的服务器,高校提供电脑,企业家到校园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在校园里开展业务活动。这种做法节省学生的时间和费用,营造了安全稳定的工作氛围,不失为高校学生首选的实践、创业、实习方式。
3.企业在高校所在城市开设分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企业可以在高校所在城市开设分公司,高校派学生进驻分公司创业实习。通过设置招生计划或在校生自主选择等形式,构建为对口企业培养毕业生的模式。企业负责派专家培训,牡丹江师范学院设置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在每届毕业生中遴选30-50人对口就业,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缓苗期”。
四、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不再处于社会的边缘,而以应用型特色开放办学,依靠政府、社会、人民提供的资源,以人力智库或转化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越来越贴近社会需求,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目前,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背景下,实施“三元联动”机制下的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创业实习模式更具有现实意义,“三元联动”模式中政府是引领,企业是联动平台,高校提供智力支持,三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这一模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刘玉霞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屠启宇,苏宁.创新城市建设中的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发展模式与机制———基于上海案例的研究(下)[J].中国名城,2009(8):10-18.
[2]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cscx/53765.html,2010-03-24.
一、制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要素。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高校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常常被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显然,这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淡化了对学生将来实际工作能力的养成训练,培养的是学术型、科研型人才或是“万金油”式人才,没有特色,没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时新之求。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构建一个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而非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培养目标。我校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处理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宣传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该目标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方面应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非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该目标把原来的一个培养方向分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秘管理、新闻采编三个方向,着重培养毕业生的语文教学能力、文秘管理能力和新闻采编能力。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各高校表述不一,但应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应用型、高素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掌握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的语文教学能力、新闻采编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培养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在培养要求方面,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学艺术、语言学、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文史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汉语言知识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3.掌握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批评基础知识,具备解读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4.掌握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5.掌握文秘、新闻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采编、广告策划的能力。应用型课程设置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具体保障措施。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多为专业必修课加专业选修课。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典型地体现了学术型、科研型的培养目标。专业必修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外语言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各高校可谓五花八门,但设置的原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关键看教师的研究方向,我校原来共开设了49门选修课,诸如鲁迅研究、三国演义研究、圣经研究等等。那么这些专业选修课对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有何作用?效果如何呢?跟踪调研时几位毕业生表达了基本相同的观点:选修课无论对语文教学还是做秘书没有什么直接作用。既然对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没有什么作用,那就必须“下课”。在设置应用型课程体系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首先在设置模式上改变了专业必修课加专业选修课的模式,实行“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其中平台包含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原来的专业必修课对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和学生应用能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我们把原有的专业必修课保留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中,同时,还保证这些课程有足够的学时。部分学校削减或整合这些课程,笔者觉得这种涸泽而渔的做法不足取。但这些专业必修课不能再沿袭原来的教学方法,语言类课程不能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理论的构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应用能力,文学类课程不能只注重文学史的传授,而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能力。在设置模块课程时,我们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设置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设置语文教师、文秘管理、新闻采编三个方向,分别开设了相关课程。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考虑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衔接,在这些模块中我们开设了自然科学、语文师资、企业文员三个方向的课程。原有的49门专业选修课被整合为现在的4门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时,我们在保证“文味”的基础之上,重点思考如何设置“应用性”的“模块”课程。
二、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批发式”讲授,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只有理论体系,缺乏实践能力的构成。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大致如下:国防教育、劳动课、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师范性质)、教学见习等。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只有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是实实在在的,国防教育、劳动课、教学见习等基本形同虚设,既无具体的实习内容,又无有效的组织形式。这种实习安排对于毕业生形成语文教学能力不无帮助,但对于其他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就没有多少作用了。根据学生目前的就职领域,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教学。其一,增加实践课,注重实效,改革实践课考评办法,改变理论教学为主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实践课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将来的从业能力,围绕前文述及的三个模块,我们在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设了应用文写作实训、文秘实习、新闻采编实习。在实践课组织形式方面,过去多采取学生自找实习单位,自主实习的形式,学院满足于发一纸文件,收一份实结,不检查也不好检查,学生到哪里实习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这样的实习只能流于形式。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对实习方式做出了明确说明,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内容、指导老师及管理办法都落实到位,这样就保证了实习效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考评办法方面,要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常熟理工学院丁晓原教授在《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介绍了该校人文系对学生能力的测评方法值得借鉴。对于教师指导实践课程应该给予理论教学同等待遇。其二,加强仿真性和真性实习基地建设。仿真性即岗位模拟,真性即岗位介入。岗位模拟和岗位介入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岗位模拟需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文科综合实验室。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良好。在实验室中可以开展电子政务、网络编辑、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等课程教学。岗位介入则必须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囿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的限制,许多单位不愿接受毕业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受限于教学统一安排,学生众多等因素,也很难集中安排实习。但各校可以结合实践教师的聘用,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教育、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与地方上述单位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其三,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简称《课程方案》)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指导性文件。其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课程方案制定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高低。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其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本专业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课程设置主要是必修课(1126学时、60学分,占56.1%)包括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选修课程(880学时,50学分,占43.9%)主要包括方向选修课(约530学时,31学分)、任意选修课(不少于350学时,1分),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l~2周、实习8~10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其中教育实践是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环节。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为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但是《课程方案》却没有对教师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做特殊的、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对教师教学能力重视。很明显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因此,各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从课程设置看,教育部很注重体育基础学科,忽视人文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而且理论选修课较少、技术选修课较多。从教学实践环节看,学生实习时间太短(只有10周),这一点与国外教师教育明显不同,比如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实践课,其课时量远超过200课时,同时通过微格课程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法国的教师教育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习,其教学实践达到486学时。
2对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由于西安体育学院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唯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时间长、规模大、人数多,是体育教育人才主要培养基地。所以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2004年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对陕西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进行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以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包括公共课(636学时、占23.9%)、专业基础课(548学识、占20.6%)和专业课(648学时、占24.4%)。选修课(828学时、占31.1%)和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实习10周)。
西安体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2003年《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是西安体育学院强调了人才的专业性,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等,体现出为中小学培养人才的特点。必修课划分更为具体,但是课程设置只是强调了体育基础学科,忽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选修课也缺乏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换时没能突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脱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忽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缺乏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专门课程的开设以及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专题课程的开设。教学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前的培训主要是常规口令练习和中学校园集体舞练习,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和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培训。西安体育学院新修订的08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与以前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教学实习时间的规定、实习前培训以及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专门性课程仍没有得到重视。
3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