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范文第1篇

目前,国内传统育养生课程一般多设置在体育院校,作为高校选修课也正在推广,而在职业院校推广和普及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把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植入健身运动处方的教学模式中,还处于空白研究阶段。本文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体质状况,对传统体育养生引入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对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传统体育养生与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关系

从查阅文献来看,各个学者和专家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综合其内涵,将传统体育养生界定为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健身运动处方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针对人身体状况而制定的运动健身方案,健身运动包括:健身内容和锻炼方法的选择、身体锻炼的负荷强度和运动频率、锻炼时间的把握,以及自我监督等。运动处方对锻炼者的锻炼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上分析,两者达到共性,意义都在于增进健康和调节心理,且传统体育养生在健身的基础上,更注重防治疾病的功效。因此,两者结合相互促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有利于发挥健身运动处方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终身体育观念。传统体育养生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心身统一,技术动作中的“导引”、“武艺”、“气功”都运用了身体运动,调心、调形、调意,三者合一,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俱养。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肩负着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以及培养良好锻炼身体习惯的重任。把传统体育养生体育项目融入到健身运动处方中,使传统体育养生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健身的含义和方法,树立科学理性的终身体育思想和养生观,全面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传统养生体育讲究修身养性,精神内守,知足常乐。例如,使练习者的心灵得到荡涤而变得平和、安宁,形成“顺和自然”的养生保健思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端正人生态度,淡泊名利,具有仁慈情怀、博怀,可提高人体抗拒压力的能力,使其积极努力工作,认真做人。运动处方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传统体育养生融入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后,可以发挥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之价值。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不仅满足学生的身体需要,使锻炼内容和项目更科学,而且可以使学生摆脱焦虑、烦恼、忧愁、忧郁,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第三,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过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竞技体育项目,如田径项目、篮球以及排球等。近年来,学校逐步引入了体育舞蹈、健身操、形体舞蹈等有氧运动,并运用运动处方的教学模式开始教学,学生开始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健康状况,教师们也注重自己所教的内容和方法,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对于有先天性或慢性疾病的、体质较弱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显然以上的体育技能对他们来说有些吃不消,且难以掌握,简单易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内容符合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使教师和学生都发挥主动性。因此,学生学习传统体育养生的过程,是继承、扩大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充实体育教学资源的过程。

二、传统体育养生健身运动处方内容的制定

通过健身运动处方的学习,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几年的体育锻炼和体会,在以后的工作岗位能持续关注自己的体质状况,即使在繁忙的职业工作中也会有的放矢,不受场地、设备和时间的限制,也能忙里偷闲注重自己的健康状态。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以后工作需要,把传统体育养生的观念注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入一些静养和动养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诸如安排一些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运动量不大、运动形式多样的内容,无论是伏案型专业(如文秘、会计)、站立型专业(如机电、纺织、烹饪、护士等),还是运动型专业(如市场营销、旅游、服装表演),这些内容均适合这些专业的学生。例如,运动型专业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静养内功调解气机,降低基础代谢率,心率等实现健康的目的,而伏案和站立型专业的可选择五禽戏、八段锦等一些“延缓”运动,达到气机畅通,舒筋活络。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兴趣爱好、健康状况、体育潜质,选择一种或两种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并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终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内容,都要经过以下四个部分的练习,由浅入深:第一部分基础教学部分主要使学生学会呼吸,学会控制意念,做到松静自然;第二部分主要学会动作,在练功时,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放松身体、调整呼吸、集中注意、排除杂念;第三部分主要使学生在“练会”的基础上,结合“养”,也就是身体轻松舒适,呼吸柔和绵绵,意识虚无的无心自然状态;第四部分主要使学生更加完善其完整动作,使形、意、气合一,也就是练功时的意念活动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表略)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项或两项,科学地选配组合、灵活运用,每隔2周调整一次运动处方,每次练习60~90min运动时间,中等强度。

三、传统体育养生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一)传统体育养生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根据运动处方教学内容计划,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每学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目的各不相同,但相互联系又循序渐进。教师首先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对其传统体育养生的常识有所了解,并把这学期的教学内容告知,并按运动处方内容的不同分班教学。第二阶段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完全掌握所选的内容,第三阶段完全掌握某一项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学生可穿插学习一些娱乐性较强的球类运动等。传统体育养生健身运动处方教学计划模式如表2,课时教学计划设计(表略)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 诱导 应用

“诱导”一词在语言学、物理学、生理学、音乐等方面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诱导概念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练习方法所具有的原始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的体现。因此在不同形式、不同场合下的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中应用诱导教学,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语言诱导

语言诱导即语言的引导、劝诱、教导,是运用学生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将要学习的技术动作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对第二信号系统进行刺激,诱使第二信号系统积极活动,激发其练习的欲望,使技术动作在学生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形象概念的过程。语言诱导可分为情感性语言诱导、想象性语言、意志力语言诱导。

1.情感性语言诱导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主观愿望,教师才能予以启发。为使学生有“愤”、“悱”的内在要求,教师就应在教学方法上多作文章。在传统体育养生课的引入部分,运用语言诱导可达到此目的。例如,在上第一次养生课前,先讲一些关于我国古人养生的观点、方法、神奇的妙用等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欣赏古人怎样养生的境界,学生会跃跃欲试,学习兴趣将会越来越浓。

2.在教学中学生掌握动作概念时运用想象性语言进行诱导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将所学的动作技术用语言提示,并诱导学生想象技术动作的形象、过程与节奏,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机体运动感觉(相似于心理训练的念动训练)。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是教师讲解示范后,紧接着诱导学生想象、念动动作过程。如:在教学五禽戏时,教师讲解示范后,随后让学生想象动作过程与表象,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形成动作概念,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从而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

3.教学中意志力语言诱导的应用

良好的课堂环境、学习气氛能激活学生的好胜心理,诱导其坚定地完成动作的心理,形成克服困难、勇于完成任务的心理品质。意志是完成一切活动或任务所必备的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个性意志力的培养和诱导。如教学五禽戏时,教师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诱导他们学习各种动物的动作、神态,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语言诱导要简明扼要、新颖有趣,掌握好运用的时机。

二、动作诱导

为了掌握技术动作所采取的一系列过渡性练习叫诱导练习。利用诱导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的过程叫动作诱导。它是利用在动作结构、肌肉用力顺序方面较相似的动作,来引导刺激学生的本体感受器,使其感知身体的空间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适用于掌握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学习内容。

1.教学中的示范动作诱导(信号诱导教学法)

讲解是对示范动作的说明,是对学习过程的诱导。示范是对讲解内容的直观体现,是对讲解动作的展示,是形象动作向具体动作转化的过程。示范结合讲解能够对动作的概念、方法作进一步的分析。二者彼此诱导,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视觉、语言、标志物等信号给予提示,用来纠正和预防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在学习新内容时,先从比较简单的教法入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对示范动作的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能给人以优美的感觉,同时要面向全体,注意示范的位置和示范的次数。

2.教学中相关动作的诱导

相关动作是指与所学动作在结构、用力顺序等方面较相似的动作,它的特点是难度小,易完成,是所学动作的过渡性练习。如八段锦教学,在教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时应注意练习次数适当,掌握好运用的时机,要不断提出要求,提高难度,直到正确掌握动作。

3.教学中慢动作模仿诱导

慢动作模仿适用于八段锦技术动作(包括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因为该技术动作有一定难度,如“左右开弓似射雕”、“摇头摆尾去心火”等。

4.手把手教学诱导

在学习或纠正某些协调性较高的动作时,可以手把手的牵拉、引导,使其完成动作。如在八段锦练习中,正确的预备势“抱球”时,应沉肩,垂肘,指尖相对,大拇指放平,收髋敛臀,命门穴放松,膝关节不超过脚尖,两脚平行站立。但学生在初学或紧张时大拇指容易上翘,其余四指斜向地面,塌腰,跪腿,八字脚,且一时难以纠正。此时如果能采用手把手的诱导练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动作诱导特别适合于学习协调性要求较高的动作,例如:“左右开弓似射雕”、“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力气”等,运用时要少而精,并注意运用时机。

三、同伴诱导

同伴诱导是指学生在练习中优美的动作对同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刺激,从而使其产生一种向上的、追求努力完成动作的欲望。它对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困难等良好品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有快慢之别、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即同伴间的诱导,这种诱导有利有弊,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学困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对于动作较好的学生要不断提出要求,增加难度,防止其骄傲自满。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有利于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学生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在运用中,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练习,同时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加强安全措施,按照教学规律办事,尽可能防止蛮干,提高课的质量。总之,在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中掌握诱导的客观规律对于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加速教学进度,都能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章钜林,束纫秋.体育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2]沈钟.浅谈诱导教学法辽林体育科技,2003.4.

[3]张广德.导引养生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4.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疗法;未病学;养生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12-0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reventive treatment theory of TCM is a foreland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es into human health.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including Daoyin, Wushu, Qigong, and so on.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is the valuable culture inheritance about ancient preserves one’s health in 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analysis about the role whic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plays in preventing disease. 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 adjusting spirit, yin-yang balance, harmonizing Qi and blood, prolong life, and so on.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is the immediate measure and the best way of preventing disease, and puts forward expectation.

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Theory of Disease Prevention; Preserve one′s Health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已从单纯“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移,人们对预防保健思想更加重视。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已病”,等疾病发生后再治疗,而是“治未病”,即使人不生病的医学[1]。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被认为是21世纪健康长寿的锦囊[2]。现代的健康观念已由有病求医向自我保健转变。在众多保健方法中,传统体育疗法无疑是治未病最直接的疗法。传统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起居、劳逸、导引、情绪等方面,它符合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原则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活动原则,其养生保健原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走向未病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1 关于治未病

1.1 治未病的历史渊源

早在原始社会,“构木为巢”,“燧火取食”,“神农尝百草”这些原始而简单的方法,便是人类预防思想最早、最原始的体现。到了周及春秋时代,未病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这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萌芽。《内经》对“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首次提出“治未病”一词并强调防重于治的理论。《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著名的既病防变的思想。唐・孙思邈对治未病思想也非常的重视,并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于无事之前,不迫于即逝之后。”还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在唐代,中医“治未病”理论已逐步发展成熟。以后历代,“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一脉相承,且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重视。清・叶天士提出的“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也”,龚廷贤提出的“病家十要”中第三要“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坚冰而至”这些都闪烁着古人治未病思想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独到思想。

1.2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素问・刺热》解释了治未病的含义:“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李梢[4]认为:“治未病”是对未病态身心两端,内外环境作合乎自然的调养,消除疾病于萌芽、隐匿状态。王键[5]认为:对未病的解释则不应简单地认为是没有疾病,而应视为人体在未呈现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前的各种状态。它可是尚未患病的健康状态,或某些疾病的潜伏、隐匿阶段,或某些疾病的稳定期以及尚未发生和认识的无症状疾病等,这些可称为未病状态。治未病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防止疾病发生;早期诊治,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协调整体,增强正气的祛邪、抗病、康复能力[3]

治未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广义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未病为无病,即人体的健康状态,此时的治未病即为预防养生;其二,未病为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治未病即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未病为已病而未传,即已经发生疾病但未传变;其四,未病为愈而未复,包括愈而健康、暂愈[6]。

2 传统体育疗法

2.1 传统体育疗法

祖国传统体育疗法有着悠久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它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应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传统体育疗法包括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武术(如太极拳、太极剑)和气功。传统体育疗法强调依靠人体自身能力,调动人体潜能,通过调心、调形,起到改善人体脏腑功能、调节血脉、疏通经络、以调节各种机体失衡状态。应用传统保健体育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并可预防其发生[8]。

2.2 传统体育疗法优势

体疗是利用体育运动和机体功能练习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的综合治疗和康复不可缺少的措施[9]。传统保健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后者的对象是运动员,目的为极大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而前者的对象是广大男女老幼,其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疗疾以增进全社会的健康。传统体育疗法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不同的功法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适合不同群体或个人在多种场合进行练习。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等传统保健体育内容防治某些慢性疾病以强身健体,源远流长。传统体育疗法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它除了强调形体锻炼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的锻炼。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改善生命质量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提高健康水平[10]。

3 传统体育疗法与治未病

3.1 传统体育疗法治未病古代记载

春秋时期,老子与庄子开创了“导引”以动“养身之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华佗推崇“动则寿”的观念,在《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人体欲得劳动(身体的活动),但不当使其耳,动摇则谷气则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犹户枢不配是也”,积极提倡用体育锻炼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增强体质,是对动以养生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并创编了五种动物活动形态的“五禽戏”,即“导引、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吕氏春秋》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腱,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说明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有应用体育或舞蹈形式预防疾病的记载。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引导图就反映了古人应用传统体育疗法预防疾病的历史事实。

3.2 未病学是传统体育疗法的理论基础

未病学是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医学。现代医学体系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部分组成。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科学。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11]。传统体育疗法是我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随着预防医学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未病学思想影响的扩展,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作用也将不断扩大。因而,真正在理论上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认识,必须借助未病学即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更确切地说,未病学是传统保健体育的理论基础,如图2所示。

4 传统体育疗法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传统体育疗法最终使人的生命系统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最高境界。传统体育养生的本质就是“治未病”,即预防疾病。

4.1 扶正祛邪

“治未病”是指导中医临床防治疾病和保健延衰的重要法则。祖国医学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机体内虚的基础上,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而产生疾病。《系辞》记载“柔之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说柔顺之道,不利于有远大的作为,其要旨在于避免灾害,其功用在柔顺居中,即阴阳的平衡[12]。说明疾病发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阴阳失衡。正气是人体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预防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素问》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当正气充盛时,机体才能及时调解机体潜在或轻度的紊乱与失调,促进机体向阴阳平衡方向发展。而当正气不足,不能及时调解机体轻微的阴阳失调时,机体难于恢复阴阳平衡,进而向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转化。机体的正气充足与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未病”的发展方向。因此,治未病最重要的方法和原则就是要增强机体的正气。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就是培育人体的正气(真气),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扶正祛邪、预防为主,这是治未病的经典理论也是传统体育养生的主干。“病而未发”状态,即功能性疾病,正是人体正气不盛、邪气内侵、机体虚弱的表现。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淤滞,病生之,气血通,则百病自愈。”传统体育疗法就是通过身心合一、内外兼修、整体和谐的运动以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达到正气旺盛、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脏腑协调的未病状态。

4.2 调节情志

1984年,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整状态。”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情志失调是人体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情志舒畅则可使气血顺畅条达,形充体健。中医历来注重调节情志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传统体育疗法注重心理的调整,通过“松”和“静”来调节精神,达到悠然、轻快、宁静、专一的心境,使身心健康消除不良症状[13]。以太极拳为例,练习太极拳可把握自然规律,掌握阴阳的化机,吐纳调气,形成形体和精神合而为一松静自然的状态,使情绪趋于稳定平衡。所以人们在紧张的学习或繁忙的工作之余练习太极拳,在怡养心神的同时有效地消除了大脑的紧张,延缓了大脑神经的衰老,达到心理的未病状态。美国学者Brown研究表明在平常情况下,缓慢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的程度[14]。太极拳正是首选的缓慢、轻松的有氧运动。气功的锻炼是通过调畅气机,使人体精气神功能恢复,躯体达宁静、愉悦的最佳状态[15]。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体育养生的优秀项目,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

4.3 调节脏腑

4.3.1 调节心脏功能

“心主血脉”是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16],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人体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加而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摄氧量、每搏输血量增加,静脉回流加速,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减少。心率增快达到110~120次/分时,每搏输血量可达最高值,其后心率增快每搏输血量并不增加,达到一定值后又有所降低。经体育锻炼后,安静时心率可明显减慢,心肌增厚,心脏增大,心脏收缩力增强,每搏血量增加,冠状循环改善。这说明体育疗法使心脏的摄血功能得到改善,具有较大的贮备力并有较强的工作效率。进行定量运动时,可用较低心率来完成较大工作量,且恢复较快[17]。而我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体操“引导术”“吐纳术”与“五禽戏”模仿动物的动作,对心血管系统疗效甚佳[18]。

4.3.1 调节肺的呼吸功能

“主气、司呼吸”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运动使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张,呼吸道阻力减小,呼吸肌耗氧量降低,使呼频率增快。横膈和胸廓活动增加,潮气量可自安静时的500ml增至2000ml,潮气量的增加使有效通气量增加。通气和肺血循环有关,进行体育疗法和呼吸训练时,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循环血流分布均匀,肺动脉氧分压降,二氧化碳分压差升高,有利于气体交换[17]。现代研究发现经过半年“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后,中老年人锻炼者的肺活量明显上升,与锻炼前相比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并且一直保持这个良好的状态[19]。

总之,传统体育疗法不但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消除消极情绪,改善脏腑功能,而且可以改善微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作用,调节内分泌,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都有明显的保健作用[20]

5 展望

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关注,未病先防、保健延衰的“治未病”思想日益引起重视。而传统体育疗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是现代人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直接手段,为治未病提供了有效途径。传统体育疗法需要以未病学为其理论基础,未病学也需要传统体育疗法为方式,以增进人体健康达到无病的最佳状态。将传统体育疗法推广,使其在未病领域发挥更广泛、更巨大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ZK(#]

周鹏, 赵仓焕. 浅谈灸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65-866.

[2] 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

[3] 李爱民.浅谈”治未病”及临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64.

[4] 李梢.中医”治未病”说要[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7,16,(1)):91.

[5] 王键.未病今释[J].中医药研究,1998,14 ,(2): 2.

[6] 龚婕宁,宋为民,魏凯峰.新编未病学[B].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6.

[7] 洪文学,樊凤杰,等. 基于传统艾灸原理的未病学医疗仪器科学基础研究[J].

[8] 李俊杰,刘俊荣.灰色状态的传统保健体育疗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1: 258.

[9] 张明霞.康复体育疗法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1,(2):63.

[10]

于宁,丛松.论体育疗法在中医养生学的作用[J].中医药学报,2000:9.

[11]谭克理.论传统保健体育与预防医学[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6):10-11.

[12]吴锐彬,陈奕.《易经》对中医预防思想之影响的探讨[J].中医研究,2005,18,(5):58.

[13]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J].广州体育报,2004,24 ,(2):59-60.

[14]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24 ,(3): 92.

[15]宋为民.气功治未病摆脱亚健康[J].气功.1999,20,(11):494.

[16]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9.

[17]刘兆杰.略述体育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J].医药卫生论坛,2005,14:258.

[18]张允建,崔开玲.论现代心身疾病与古代传统体育疗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2):17.

[19]程其练,杜少武,等.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11):1517-1528.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 养生文化 传承 发展 研究

前言

传统养生文化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实践锤炼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并且对当代养生体系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然而,现在外来养生文化大肆入侵,使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正确认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深入理解其精髓,挖掘其深刻内涵及传承方式,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起源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可以上溯到商代。从对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发现,当时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会祈祷祖宗与神灵的庇佑;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等各种状况都会不时卜问,并积极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求保平安。可以说养生思想的萌芽由此开始。到了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甚至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等理论。战国时期我国养生文化发展迅速,各种历史著作都体现出了人们养生的观点。到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等养生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养生思想的范围逐渐变得广泛,养生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二、内涵

传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运用传统的养生功法,进行身体的自我保健。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在汲取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和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有的养生方法及其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从外在的活动身体、就医问药、饮食起居、房中秘术等等,到内在的思想修养、意念品质、蓄精养神都体现着养生的含义。传统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大概可以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儒家的养生文化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具体反映,其特点是: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为先,注重自身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并且强调修养与修身并重的重要性。孔、孟所提出的“学”“思”就是人主观努力的具体体现,为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道家注重人的发展规律,其养生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寻找“自我”,并积极通过精神修炼、呼吸修炼、形体修炼和内丹修炼等方式进行养生。老子提倡以静养生的理念,庄子编制导引、吐纳的方法,其思想主要以“自身的修行达到肉体和灵魂的解脱,从而使人脱离苦海”为主,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其能让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安抚与慰藉。

三、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不仅是祖国科学养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转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当代人继承传统养生的思想,正确运用传统养生的知识和手法,不但能促进人们健康积极发展,而且还能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然而,目前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遇见了很多问题,使其发展较为迟缓。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政府部门没有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制度、资金和物质方面得不到保障。这是制约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社会对外来养生方式的青睐。目前,在我国养生市场,外来养生方式和项目占据重要地位,极大地挤压了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积极探索瑜伽风靡全球的原因,并力争找到传统养生文化与社会的契合点,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自身养生观念薄弱,跟风现象严重,也是制约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因素。我们还应积极转变观念,重视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传承传统养生文化。

四、传承及发展对策

任何人类文化系统都是在积淀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而建构的。一种文化的积累包括内源性的文化积累和外源性的文化积累。内源性积累指选择性积累,并积极进行整合创新。外源性积累指对外来文化批判性的借鉴,并有机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这两种结论方式都能增强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所以,要构建完整的传统养生文化体系,壮大养生文化系统,就必须开展内源性积累和外源性积累,积极沉淀,并不断突破,开拓创新,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政府应该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大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投入。政府还引导人们积极进行以传统养生方式和手段为主的养生活动,并为其提供优良的场地设施。

其次,社会各界在进行适应时代性变革的同时要积极保证民族性、传统性的东西。社会的发展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社会在顺应时展的同时,将吸收外来文化,如何协调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保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将是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加大内源性积累,辩证地进行外源性积累,以保证养生文化的传统性。

最后,转变人们思想观念,保证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个人思想观念将直接关系到传统养生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传统养生观念,并积极地进行实践,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资料】

[1]王玉川. 中医养生学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养生思想 分类 内涵

1.前言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而先秦时期由于百家争鸣,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各种思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养生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发展。养生思想不断发展和沉淀,它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养生思想做研究和总结,对于现阶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中。所谓养,就是保养、培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一定的方法,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养生是基于古代先人对天人关系和对自身的认识之上,通过自我修习锻炼,达到心灵净化,气血通和,最终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养生最基本的作用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通过运用一些养生法的锻炼,以达到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此外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还可以起到开发智力,激发潜能的功效。

先秦时期由于百家争鸣的影响,各种思想相当自由。养生在这一时期也比较丰富,不仅有儒家的养生,还有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养生,同时还有中医的养生,这些都为之后养生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下我对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中医的养生思想分别进行论述和总结,希望能够体现出各种养生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2.儒家的养生观

儒家的养生观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特点就是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儒家养生的方法最早是由孔子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一时期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对落后,就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孔子仍然活到了73岁,可谓长寿。孔子提出养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孔子还对饮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从而明确指出了食物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这些饮食卫生要求,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重要一环。

孔子的这些养生观念和思想集中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共存的目的。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去进行发展,人的生活起居、饮食等都必须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进行,而且只有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途径才能获得长寿。所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遵循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人才能达到最终目的的养生。孔子的这些养生思想是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个体的长寿,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扩张的、经世的态度,这些思想都完全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实质。

3.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观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的养生观从老子和庄子的一些思想中就能看出端倪。老子认为人是天地间万物之一,而万物源于“道”,所以道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都表明道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所应遵循的终极运行原则,一切都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这些思想体现在养生方面,就可以认为人应该遵守自然的规律即顺应天道。此外老子还提出了“贵生”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庄子和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他对养生的看法更为具体,他认为养生首先要养形,其次要养神,养神的最佳方法就是“弃世”。就是忘记世事的是非价值,顺其自然。这样做形神才会“无累”,才能达到得“道”的境界。老子和庄子谈养生,实际上是在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道”,以及顺其自然的道理。

此外,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以“静”来养生的观点。《道德篇》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庄子・在宥》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当守形,形乃长生。”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以静养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动”是劳神费体,过多地运动导致过多地消耗,当人体的精、气、能量耗尽了,就自然导致生命的终结。所以引出了“龟虽寿”的现象,认为在动物界中龟的运动量最小,自身的新陈代谢也接近于零。正是这种状态使龟节约了大量的生命能源,所以生命也可一直延续。这些思想都认为静是动的根本,静也是动的最终归宿。

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思想注重的是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推崇坐忘与内视等以静为主的方式来进行修炼,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4.中医养生观

自古以来,治病就是一种养生的方法。中医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

它吸收了当时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中和等观念,并结合实践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

首先,中医养生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天时和季节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素问》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为得道。”在自然界中“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人体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即顺应天时。而违背了这种规律则会灾难重生,人就会生病。所以中医养生中首要的思想就是要顺应天时。

其次,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说明饮食应该全面,不能偏食,营养也要全面,应该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另外饮食还要注意五味的调和与饮食有度,不可暴饮暴食。这些都是中医对于饮食方面的要求。

最后,中医在养生方面还提出应该动静结合的观点。人是有机的整体,经常运动会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壮。《黄帝内经・素问》说:“久视劳血,久卧伤气,久坐伤内,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五劳所伤。”这都说明养生更应该注意动静结合,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人在运动时应该顺应自然,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5.结语

儒家、道家及中医养生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和理论也是与这一时期的辉煌发展分不开的。虽然它们之间在养生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总体上都体现了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破坏和违背规律行事,并且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所以说先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为之后养生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明确了发展方向。我们在研究、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养生思想之后,更应该明确现阶段我们要不断地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与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进行融合和促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散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1.

[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3]曹冬.论先秦时期养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