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一、建构主义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lager,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邻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所以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sss Instruction)

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学习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要实现高效率的自主,帮助学生实现意义的建构,主要有三大策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选用策略的能力,检测监控自主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1.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意识应该放在首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地削弱自身的权威作用,改变自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努力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内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为学习者创造和谐并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语言学习充满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动机,让他们树立并明确语言学习目标和学习信心。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最直接来源就是外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因此,教师首先要充满感情,善于搭建师生感情的桥梁,应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充满信任和希望。同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从而形成正确的观点。

2.提高学生选用自主学习策略的能力

学习策略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培养的。策略培训由认知策略培训和元认知策略培训两部分组成。通过认知策略的培训,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听的技巧、交际策略、阅读策略、写作技巧、翻译技巧和解题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使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会逐步走向自主。大量实践证明,策略培训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水平,优化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各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检验监控自主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1]。教学策略是为实际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制订的可操作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是一门具有普及性意义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新兴的快速更新的课程,其内容丰富、理论复杂、概念艰涩、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适应新兴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比较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呈现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在学习过程中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则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学时紧张,教师常常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沟通,因此常会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整个教学过程均受控于教师。这样按部就班式的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所以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者不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重视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性,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合作学习和会话学习也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对意义的最终建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策略

1.以任务引导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在尽可能与现实环境逼近的情境中进行,以接近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发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始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索。在尝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解决的各级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去主动探索和发现。任务解决的活动又能促进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导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以对原有知识经验进一步丰富充实或调整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支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查阅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分析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任务应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尽量基于真实情境。通过构建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学习任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任务要求,清楚要做什么,沿着什么方向去做,通过教学任务的引导和分解,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驱动他们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除此之外,学习任务还应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趣味性,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路径找到自己的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很多教学内容也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因此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通过小组内部的协作和交流,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分组学习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根据学校的学习和实验条件,可以按3―5个人一组进行划分,这样每组人不至于太多,影响学习效率,也不至于太少,能分工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分组应以自由组合和教师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各小组的学习能力基本相当,能力特长能够互补。为了让各小组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在每组中设立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任务安排。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任务设计帮助各小组明确学习目标,而且应该对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介入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学习重点,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积极开展讨论,共同探索,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鼓励和引导各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意义建构。

3.利用网络手段辅助教学

现在大学普遍提供了天空教室、BlackBoard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很多教师也在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和研究。这些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展示、教师答疑、在线交流、资源共享、学习考核、成果展示等功能整合到一起,为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的网络教学平台大多仍是按“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师是网络课程的设计者,也是整个网络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媒体是教师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电子教材是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内容,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这种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生也无法进行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因此,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应按照“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把网络教学媒体变成学生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电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而那些通过网络共享的、通过交流建构获得的知识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更真实和谐的学习情境,更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更方便自主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更好地交流和协作学习,实现基于网络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4.全程全方位的学习评价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评价应该是动态地、持续地不断呈现学习者进步的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情况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改进和精练教学策略,

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朝着更高方向获得持续进步。据此,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测试成绩,而且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评价、与他人协作过程中的表现等各个方面。评价结果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部分构成。

为了完善测试评价方式,强化学习过程评价,我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了一个包含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的题库,在此题库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网络考试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每学完一个章节,就到网络考试系统上自动随机生成一套单元测试试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线完成测试,测试成绩会记录在系统数据库中。全部课程内容学习完成后,学生还可以在线随机生成最终测试试卷并完成在线测试。学生的测试成绩由最终测试成绩和每单元的测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得出。所有试卷的评判和成绩都可以在线查看,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在线测试系统还能自动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相应图表,帮助教师从整体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立体化、综合性、全方位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又是对教学的反馈,能帮助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结语

在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策略的探索中,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引导、分组学习的方式,充分合理的利用网络手段辅助教学,采用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进行全程的教学评价。通过全程的教学评价,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周荣敏,王国贞,刘力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33-134.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 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找到实现动态生成的途径呢?本文试图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找到实现动态生成的途径作了肤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动态生成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理论根基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简言之,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要素。(如图1所示)

二、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

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索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把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性发挥出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运用研究性学习法,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注重教学结果,而更应该重视教学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生成,不仅要注意如何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可用图2表示为:

三、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对事物发展目标时空方位的规定与确定。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推进优质教育达成研究性学习根本目标的主渠道。我们认为,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创新教学、探究性发展教学、自主性选择教学。其教学改革的目标追求是把课堂变大、变活、变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这种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至少有自身发展的四个衡量标准,具体如下:

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充满好奇心,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与探究意识以及强烈的表现欲望;

能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批判精神,敏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问难;

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丰富的时空想象力、独立的自主判断力和鲜活的思维发散力;

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困难具有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和耐挫品质,勇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现阶段,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以学科教学为基本形式来推进的,因此每门学科都要依据学科教学整体目标,定位好每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并设计好相应的教学目标行为。现在以高中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为例略举如表1:

四、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案例

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教学系统,而对“问题”的提出是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笔者只就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引课对化学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略作分析。

1.“镁的化学性质”引课。

实验导入法: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点燃一段镁条放入该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下列问题:①二氧化碳不是具有灭火作用吗?为什么镁条能继续在其中燃烧?②瓶内壁黑色物质是什么?在这个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在本节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燃烧的概念,从有氧参加的燃烧已经过渡到了无氧的燃烧现象(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叫燃烧)。例如,发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等,也即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中已有了燃烧的科学概念。但是学生头脑中还有一个更定势的原有认知是:二氧化碳不能助燃,而只能用来灭火。在这两种已有的原有认知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正确的,但又是相互不能同时成立的。在实验面前,学生头脑中自身就会提出许多疑问。此时,学生感到大惑不解,非常兴奋。在求知心切的气氛中,老师提出下列问题:①二氧化碳不是具有灭火作用吗?为什么镁条能继续在其中燃烧?②瓶内壁黑色物质是什么?在这个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此时学生“认非认”、“懂非懂”、“能非能”的心理体验的情境已经建构。即学生已经处于适度矛盾关系的情境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必然有很强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从而就很自然地形成学习动机,学习活动随即发生。见下图示:

2.“盐类的水解”引课。

“盐类的水解”这节内容是在“水的电离平衡”学习之后,运用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以及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平衡等相关知识,继续深化对“电离平衡”的内容知识的重要章节。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历来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师们各有个各的方法。在当前有不少教师是借助实验来引出新课。例如,在以往教师们大多首先让学生测量几种盐溶液的pH,提出问题:为什么盐溶液会显示一定的酸碱性呢?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

从以上的做法看,表面上似乎可以解释为:让学生活动并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把盐溶液的酸碱性直接给出来或由教师演示实验,确实掩盖了学生的发现过程,当然不好。不过从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真正命意上理解,这种做法并不可能真正得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那么,如果如下这样设计,是否更妥当些。例如设置这样的问题:

(1)纯水中加入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固体后,对水的电离平衡是否产生影响?

(2)上述溶液中c(H+)、c(OH-)怎样变化?

由此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学习过的知识――“水的电离平衡”知识,展开思考、讨论、探究,这样是不是更有价值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4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在必修和选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中,由于课程目标的不同,前者重视情境创设下概念形成的推动,后者重视逻辑推理中概念形成的引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精心创设情境,重视概念引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概念形成;利用认知冲突,引导概念修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概念应用,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新课程;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概念教学是将大量的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在教学中以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指导学生认识、理解并学会应用,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概念教学,要改变原来概念原理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理论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只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和现象的误区,即强调观念的建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设计,重视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强调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并选择合适教学策略的实践过程。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的设计策略

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必须要关注情境的创设、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应用。

1.情境创设策略。

概念的建构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取决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这就对概念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这种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情境,使学生“能参与,能建构”;其次是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想参与,想建构”;三是应用概念于生产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创设,使得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建构”。

2.概念形成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概念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和建立概念,并在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概念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基本方法。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明确学生需要建立的核心概念,弄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更要准确探查和研究学生认识发展的障碍点,制造有效的认知冲突,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运用逻辑推理,凸显概念形成过程。

3.概念应用策略。

概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概念的内容是什么,而在于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应用这个概念能解决的什么样的实际问题,体现化学概念的学习价值。在教学中如果忽视概念和实际的联系,陷入到概念字面的剖析和辨析的误区中,就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所学概念对学生认识中的指导作用,在解决具体问题和现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固化对概念的认识,理解基础上灵活运用概念,而不是对概念死记硬背。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教学设计实践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分布在必修和选修的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中。由于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要求的不同,不同模块概念教学设计模式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1.基于情境包装的必修模块概念教学

必修模块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其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既要求核心的化学知识,研究物质与建构化学概念的过程与方法,又要求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情境的创设推动概念的形成。

以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为例:在概念引入环节,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的研究领域,催化剂能加快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反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事实为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快慢的思考;

在概念体验环节,以生活经验的回忆和探究实验的体验为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

在概念形成环节,根据对学生前认知的准确探查和研究,预测学生在定量描述时,学生容易直接迁移物理学上对速率的定义,用相同时间内物质的量的变化来定量描述反应速率,因此利用镁和铝与相盐酸反应为情境,突出由于体系体积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冲突,引导修正概念,并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概念应用环节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情境,引导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2.基于逻辑推理的选修模块概念教学

选修模块概念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更重视逻辑推理,凸显概念形成过程。

以必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

在概念引入环节,设计汽车自燃情境,引出泡沫灭火器,引起学生对泡沫灭火器原理的猜测和实验验证盐溶液酸碱性,初步建立起盐溶液酸碱性和原有认知中“盐溶液是中性”之间的认知冲突;

在形成概念环节,从已经实验验证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和饱和硫酸铝溶液呈酸性引发学生思考,采用“问题链”的方法进行思维程序的点拨,进行逻辑推理:

问题1:碳酸氢钠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存在?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出来。

问题2:明确了两种溶液中微粒的来源、种类和相对数量。思考:能否直接借鉴酸碱对水电离平衡影响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分析盐溶液酸碱性?

问题3:既然单纯从溶质电离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影响不能解释实验事实,而电解质之间的反应主要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说明这些离子间必然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寻找一下,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什么?能解释实验事实么?

问题4: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角度考虑,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存在么?

问题5:盐和水的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存在的可能性,又有存在的必然性,而这个过程就是盐类的水解。那么,盐类的水解是什么?

由此,溶质、溶剂电离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浮出水面,水和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质凸显出来,溶液分析的科学有序思维方法自然形成。

在概念应用环节,主要设计方法应用,应用新方法推测其它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强化了多平衡共存体系中综合分析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的思维意识;再在理论推测后的实验验证,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

虽然由于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目标的不同,使得必修模块教学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情境的创设为推动,而选修模块教学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逻辑推理做引导,但在整体设计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都会在尊重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上,考虑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修正和概念应用几个环节。

1.精心创设情境,重视概念引入。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要创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与学习环境的有意义的建构。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也要利用好各种情境:如引入情境、实验探究、认知冲突的创设、知识应用等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认知内容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入到概念研究的情境中来。使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从对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

2.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概念形成。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学生亲自体验形成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意义所在,而不能单纯地为了教概念而教概念,关注概念本身而忽略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错误的,是忽略学生思维发展的做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设计过程。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的概念,才会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应用实践环节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否则,学生获得的概念只能靠记忆来维持。

3.利用认知冲突,引导概念修正。

学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质疑,才能有长进。概念形成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难免有疑问、有质疑。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困难点,适时的点拨和技巧性的提示,都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适时修正,获得和生成准确的概念,避免错误印象对思维的干扰。

4.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概念应用。

运用概念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是对学生概念理解程度的真正考查和检验。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在概念的应用环节,除了能利用概念解决一些应试的试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和具体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概念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共3674字)

参考文献

[1]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胡久华.《化学课程与学生认识素养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2002

[4]2010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2007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建构主义是当代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的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者们要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意义[1]。其主要内容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发现新的问题和知识,逐渐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构建所需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建构主义理论的紧密结合,使建构主义理论成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利用建构主义指导高校本科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随着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本科生外语教学中的逐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显示出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使教与学同时达到很好的效果,促进本科外语教学的深入发展。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在当前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下,建构主义倡导学习者通过必要的学习资料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并以意义建构的方式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教授。因此,对于建构主义理论来说,包括“协作”、“情境”、“会话”以及“意义建构”等关于学习的四要素[2]。

建构主义主张的是在教师们的指导帮助下,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强调学生们作为认知主体的重要性,教师的指导作用也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现在教师作为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3]。同时学生成为信息加工主体及意义主动构建者,不是传统教学中作为被动接受外部刺激与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目的在于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义建构,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和分析总结事物本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开始,再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总结而逐渐地构建出庞大且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此过程当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手段、资源及工具等去实现这种意义构建。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较强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新型人才。

建构主义把教师看作成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忠实支持者,他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情境来辅导学生,并以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而非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知识传递与灌输,他们要成为的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及帮助者。教师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保持他们对于获取知识的热情;其次,通过应用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佐以一定的提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们进行知识的构建;此外,还要尽量多的组织同学们成立学习小组,对所学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向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给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把当代大学生想象成有知识、思想活跃和求知欲望强烈的教学对象。事实上,在外语学习中的最重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学”。教师应该体会到在“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作为“知识”的载体,同时作为“认知”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现实案例,由此来营造出一定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的具体情境[4]。在外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考虑到,学生应该通过外语进行交流,因为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进行外语交际。通常,这样的交际过程,要求能够尽可能地与实际情境相一致,同时在交际内容方面,不仅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成长需求。若英语课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需求,则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翻译能力在深度及广度上都有所提高。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和生活体验,所以能够很好意识到到语言的社会效用,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如果能够将他们的课堂知识与社会体验进行有机的结合,就会使用语言进行更好恰当的交流。在构建主义四要素中强调“协作”和“会话”,就是要求学生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支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有直接的、综合的、分析的、模仿的、兼顾对比的、推演以及演绎等方式,通过教材资料、课外文献和教师布置等方式补充大量话语,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模仿,并达到熟练使用和直接学会言语的目的,能够进行有效交流[5]。

三、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元认知策略

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学习策略,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和策略控制,其中策略主要有调节策略、监控策略和计划策略这三类。

(二)认知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当人类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陌生事物时,人们往往试着利用已知的知识理论去认识陌生事物的意义。学者要利用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某种意义的分类,将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有机的筛选和重组,将已有的旧知识与现有的新知识通过联想的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方便建立起个人联系,利于日后学习。

(三)社交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者在其原有的经验基础上,逐渐完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社交策略主要指学习者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为了获取学习机会所采取的策略。建议学习者成立若干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讨论和信息交换,共同协作的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相互监督任务完成情况[6]。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参加课内外活动,与他人进行的英语交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不断锻炼自己,逐渐克服语言障碍。也可以与外籍留学生沟通,并向其了解中外文化习俗的差异。

(四)情感策略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情感策略主要指的是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管理情绪的手段和途径。对于学习者而言,一定要有意识和有目的去树立他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以及良好的英语学习态度,监控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出现的异常情绪波动,发现问题并能够不断地进行调整。只传授已有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激发人类的创造能力,唤醒使命感、生命感及价值感。以往的传统学习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语言技能和不同的学习目标,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英语语言学习策略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深入的发掘学习者的潜能,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由于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获得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且其影响力得以扩大到全世界范围。通过学习和研究构建主义的相关学习理论,并同时开展一系列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将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学习能力、团结协作学习能力等素质教育以及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振莲.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论中学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张海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3]童龄. 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

[4]付红桥. 建构主义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理工高教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