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概念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概念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概念范文第1篇

本文将简要地介绍近几年中,美国产科医学界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国内曾使用:先兆子痫)的科研和医疗上的进展。

在产科医学的许多分支领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识更新,但知识更新在对子痫前期的认知突破上尤其明显。子痫前期的知识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妊娠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国内曾使用: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定义和分类;(2)子痫前期的发病机理;(3)子痫前期的治疗;(4)子痫前期的麻醉管理。

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如何定义和分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 或 hypertensive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在国外一直存在着争议。在中国,由于逐渐与国际接轨,因此在中文命名方面应还需要面对许多挑战。

1972年以前,美国产科界使用妊娠毒血症来描述妊娠和产褥期间和高血压、蛋白尿或者水肿相关的任何病症。由于这一笼统的定义不能满足和适应临床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美国妇产科学会建议使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这一名称(Hughes, 1972; ACOG, 2002)。

1985年,《威廉姆斯产科学(Williams Obstetrics)》(第十七版) 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为三大类,并且引进了“妊娠高血压综合症(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这一概念。第一大类亦即“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第二大类是慢性高血压(coincidental hypertension 或 chronic hypertension);第三大类称为妊娠合并高血压(hypertension worsened by pregnancy 或 pregnancy-aggravated hypertension)。 第一大类可进一步分为三小类:(1)无蛋白尿或全身水肿的高血压,相似于后来命名的“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2)子痫前期(preeclampsia);(3)子痫(eclampsia)。第三大类也可进一步分为二小类:(1)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hypertension superimposed preeclampsia);(2)高血压合并子痫(hypertension superimposed eclampsia)。

经过十二年的反复讨论,1997年出版的《威廉姆斯产科学》(第二十版)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进行了大的改动。虽然仍保留原有的三大分类,但增加了新的第四大类:短暂性高血压(transient hypertension)。它的定义是妊娠中期出现的血压升高,对妊娠无明显影响,而且于产后逐渐消失,虽然它有可能在下一次的妊娠中再一次出现。这一分类的缺点是第四大类(短暂性高血压)容易和第一大类中的第一小类(无蛋白尿或全身水肿的高血压)产生混淆。

此后,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又进行了一些修改,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是为了防止混淆,而以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取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来描述妊娠20周以后出现的不伴有蛋白尿的高血压,并在产后恢复正常。这里所提的高血压的定义是:至少经过两次间隔6小时以上的血压测定,舒张压高于90mmHg或者收缩压高于140mmHg。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现在已不建议采用收缩压升高30mmHg或舒张升高15mmHg来定义高血压。虽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一词时有提及,但已逐渐消失。2005年出版的《威廉姆斯产科学》(第二十二版)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为五大类,这和美国妇产科学会2002年发表的临床管理指南相比又有新的更新(ACOG, 2002):

第一类 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妊娠20周以后出现的短暂性高血压,一般在分娩后12周之内恢复正常,无蛋白尿。

第二类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子痫前期是一种综合征, 它有两条基本诊断标准,高血压和蛋白尿。当然它还常常伴有其他临床表现,如水肿、不安骚动、头疼或腹痛等。蛋白尿的定义是每24小时尿蛋白超过300 mg。

任何孕妇血压超过140/90mmHg,伴有尿蛋白超过300 mg/24小时(或≥+的蛋白尿),均应考虑为子痫前期,也就是轻度的子痫前期。但如有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则成为重度子痫前期,当然子痫前期的诊断则更趋明确:血压达到或超过160/110mmHg、尿蛋白超过2 g/24小时(蛋白尿≥++)、血肌酐新近超过1.2mg/dL、 寡尿(

第三类 子痫(eclampsia):在子痫前期的基础上新近出现的、 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癫痫大发作。

第四类 慢性高血压(chronic hypertension):妊娠20周以前即存在的高血压,或者妊娠20周以后诊断的高血压并一直持续到产后12周之后。

第五类 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superimposed preeclampsia on chronic hypertemsion):慢性高血压患者妊娠20周以后 出现蛋白尿或血小板减少。

二 子痫前期的发病机理

在美国,由子痫前期直接引起的孕妇死亡占所有孕妇死亡的15%,它在造成产妇死亡的直接原因中占第三位。在英国,子痫前期则是第二位产妇死亡的直接原因 (Gambling,2004)。

子痫前期的发病率是2.6-7.6%,平均5%(Cunningham et al,2005)。其危险因素包括:初产、多胎、以前有子痫前期的发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管和结缔组织病史、肾病史、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肥胖症、高龄、非洲裔等;另外低龄、家族史、营养不良、低收入等也有被提出。

在子痫前期的病因学的探索方面也有许多新的进展(Sibai, 2003),目前认为可能的病因包括:(1)胎盘滋养层异常地侵入子宫血管(2)母体和胎儿组织免疫对抗;(3)母体对由妊娠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和炎症性改变代尝和适应异常;(4)营养缺乏;(5)遗传因素。美国妇产科学会临床管理指南(ACOG,2002)认为胎盘滋养层着床不全也可能是病因之一。

对子痫前期的发病学研究有如下发现:(1)血管收缩(Fitcher et al,2000)和(2)内皮细胞功能异常(Wang et al,2004)。而患有子痫前期的产妇的病理变化则主要表现在(1)心血管系统:血管痉挛、高血压、血液浓缩和肺水肿;(2)血液学变化:HELLP综合症、稀释性或溶血性贫血、也可出现血液浓缩和血小板减少;(3)肝功能障碍;(4)神经系统:癫痫、头痛、视觉改变和神经反射功能亢劲;(5)肾脏功能损害和寡尿;(6)羊水减少、宫内胎儿生长迟缓、胎儿宫内窘迫及胎儿死亡。

三 子痫前期的治疗

虽然目前子痫前期的基本临床管理和2002年发表的美国妇产科学会临床管理指南基本一致,但对终止妊娠的时机的掌握上,最近三年又有新的变化。

美国妇产科学会的临床管理指南建议,在明确子痫前期的诊断之后,应该考虑终止妊娠的时机。如果胎儿尚未足月,(1)母亲仅有轻度的子痫前期,应依病情继续定期对母亲和胎儿进行检查、评估和治疗;(2)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应收住到拥有母婴医学专家和能治疗高危妊娠的三级综合性医院。

子痫前期的治疗应包括控制高血压和预防子痫出现,其目标是制止惊厥发生、防止颅内出血、防止生命器官的衰竭并保证生产出健康的新生儿。子痫前期伴有头疼、寡尿、视觉不适或上腹痛常常是子痫的前兆。在美国,最常使用的控制高血压的药物是肼苯哒嗪(hydralazine)和拉贝洛尔(labetalol)(Sibai,1996);而最常用的预防和治疗子痫的药物是硫酸镁(Witlin,1998)。有研究认为,使用皮质激素可改善HELLP综合症的临床表现(Matchaba and Moodley, 2004)。但是,对子痫前期的最有效的治疗是终止妊娠。对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需要联合使用抗惊厥和降血压治疗,并同时考虑终止妊娠(Waterstone, et al, 2001)。这一决定必须在平衡母亲病情的危险性和胎儿出生后的成活率之后作出。譬如,患者出现HELLP综合症或子痫时,妊娠应及时终止。

在美国,除根据胎儿肺成熟情况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终止妊娠通常采取两种方法:(1)对于轻度子痫前期的患者,可采用通过使用宫颈前列腺素、FOLEY扩张宫颈或静脉滴注催产素来诱导阴道生产,适用于宫颈条件较成熟者;(2)对于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可采用剖腹产,也称剖宫产。其适用指征包括患者宫颈条件不成熟、不能在短期内经阴道分娩、引产失败、胎盘功能明显减退或已有胎儿宫内窘迫表现。

近两年来的一些新的研究显示,为了母婴的健康,应放宽终止妊娠的指征(Ananth et al,2005;Villar et al,2004)。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的成活率逐渐提高。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作者工作单位),胎龄24周的早产儿的成活率在65%左右,胎龄26周的早产儿的成活率在85%左右,终止妊娠的时机依母婴的临床表现已向小胎龄方向移动。

四 子痫前期的麻醉管理

由麻醉直接引起的孕妇死亡占所有孕妇死亡的1.6%,它在造成产妇死亡的直接原因中占第七位(Gambling,200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概念范文第2篇

1 新生儿窒息的概念

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内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自主规则呼吸的乏氧状态,临床上称之为新生儿窒息。

2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

2.1 宫内窘迫的延续 这是临床上新生儿窒息的重要原因,来自母体方面的因素。如过期妊娠的胎盘功能减退,孕妇体质过度虚弱,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合并症等。

2.2 呼吸中枢受到抑制或损伤 即因产时造成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或乏氧形成的脑水肿,而致颅内压升高、压迫呼吸中枢,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自主呼吸。

2.3 药物的影响 分面前大剂量应用镇静剂和麻醉剂,使胎儿的呼吸中枢受抑制而窘迫。

2.4 呼吸道梗阻 分娩过程中,羊水、血液胎粪,粘液大量进入新生儿呼吸道造成梗阻,不能建立自主呼吸。先天性呼吸系统不健全。

3 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

3.1 胎儿宫内窘迫的预防 就其主要病因来自过期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体过度虚弱妊娠合并症,胎儿脐带绕颈或过短。

3.1.1 临产后 产科医务人员要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儿音变化,羊水性状的改变,如有一分钟听取的胎儿音≥160次/min或≤120次/min。或破膜后,羊水混浊或混有胎粪。立即给产妇吸氧,取左侧卧位,同时静推25%葡萄糖注射液40~8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1~2g,改善母体循环血容量。同时,也改善胎儿的循环与乏氧,提高胎儿对乏氧的耐受性。

3.1.2 尽力缩短第一产程 对高缩强度不够者,适当静点适宜浓度的缩宫素引产,同时肌注安定注射液10mg,654-2注射液10mg,以松弛宫颈,加快宫口开大的速度,并能防止宫颈水肿而滞产和宫颈裂伤。

3.1.3 进入第二产程 无论有无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表现,常规给予产妇吸氧,静推25%的葡萄糖注射液20~6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1~2g初给予产妇能量,正确地指导产妇运用腹压以缩短第二产程。

3.1.4 剖腹产 除有胎儿宫内窘迫的潜在因素外,有明显剖宫产术的指征者,术前常规给产妇吸氧和静推25%的葡萄糖注射液20~6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1~2g。

3.2 呼吸中枢受抑制或损伤的预防 要注重于第二产程需要阴道助产手术时,严格掌握阴道助产手术的适应症,以及相应的适宜技术的指征和正确的操作规范,以防新生儿颅内出血所致的新生儿窒息。

3.3 对于药物影响的新生儿窒息的预防 分娩前除有特殊指征外,禁用麻醉剂和大量镇静剂。

3.4 新生儿因呼吸道梗阻而窒息的预防 胎头娩出后,迅速自其鼻根向下挤压口鼻,清理口鼻内的粘液、羊水、血液等。待胎儿娩出后立即吸痰,清理呼吸道。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7-110-02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最初由Hinchey等于1996年报道,是国外新提出的一种中枢-影像学病名,其病因各异,临床表现也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1-3]。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报告如下,旨在加强对该病MRI表现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例1女性,33岁。剖腹产后右侧肢体不能动半天伴发作性抽搐入院。患者第二胎宫内孕36周,在联硬外麻醉下行腹膜内剖宫产手术。手术顺利,术后血压186/105~166/80mmHg,术后一天发现右侧肢体不能动,感头昏,思睡,无呕吐,无肢体抽搐,外院考虑脑血管病转入我院。无发热,稍咳嗽,进食少,留置导尿,大便未解。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妊娠第一胎血压高,妊娠第二胎期间血压高,全身浮肿,尿蛋白(+++),并出现过肢体抽搐意识不清。外院用硫酸镁控制。查体:血压126/89mmHg,体温37℃.,脉搏95次/min,呼吸21次/min,神清,说话表达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瞳孔对光反射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侧肢体张力低,肌力0~Ⅰ级,左侧肌力Ⅳ~Ⅴ级。右上肢可见手指活动,右下肢刺激无回缩反应。腱反射存在。感觉对称存在。心电图:窦性心律,轻度Q-T间期延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Hb 105~108g/L,WBC 14.88×109/L~20.09×109/L,RBC 3.38×109/L~3.44×109/L,PLT 76×109/L~255×109/L;尿常规 PRO++~+++,BLD +~++;生化检查:白蛋白24.63g/L,ALT 84U/L,AST 44U/L,GLU 2.64U/L,BUN 7.83U/L。经脱水抗炎降血压及支持治疗后,病人症状改善,右侧肢体活动改善,可下床行走。住院18d后病人基本好转出院。

例2女,67岁,精神及行为异常2d入院。既往史:3个月前在外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服用强的松30mg 1次/日,每周5mg递减;雷公藤多甙20mg,3次/d。查体:体温36℃,脉搏 12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 190/120mmHg。神志不清,实验室检查:尿常规 PRO(+++),BLD(+++);血沉 59mm/h ,凝血功能PT、INR、FIB、APTT均增高,3P实验(阳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住院后3d病人因DIC死亡。

2 结果

病例1首次MR检查: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可见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呈对称性分布。DWI呈等及稍高信号(图A1~4)。两周后复查MR检查:皮质及皮层下白质水肿完全消失,仅可见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灶(图A5)。

病例2 MR表现为双侧颞枕顶叶及部分额叶以白质为主长T1长T2信号,皮质可见受累。累及基底节及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DWI呈等及稍高信号(图B1~4)。

3 讨论

3.1 PRES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Hinchey等[1]于1996年首先提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概念。其常见病因有高血压脑病、子痫或先兆子痫、肾脏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促红细胞生成素 A-干扰素;另较少见的病因为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氏病、Wegner’s肉芽肿、颈内动脉切除术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子癫、AIDS等。其临床表现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4]:①癫痫发作。通常在病程早期发作,可作为首发症状,并可多次发作。②不同程度的行为和神志异常。包括失眠、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阅读速度减慢,昏迷少见。③视觉障碍。包括偏盲幻觉及皮质盲等。④头痛。有时还可见局部神经学症状。PRES在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病,女性易患该综合征。从临床表现上并无明显特异性,但经过积极性治疗后,多数症状能在短时恢复,此临床过程成为PRES最显著的特征。其临床表现有时与影像学表现严重程度不相符。本组病例中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与右侧肢体的运动障碍,与颅内压升高及左侧顶叶出血有关;另1例表现为精神与行为的异常。难于与MR表现病灶广泛相符。

3.2 发病机制

Hinchey等[1]认为可能与高血压、体液潴留以及免疫抑制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作用引起的脑部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有关。高血压脑病时全身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脑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脑部小动脉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松解,导致血脑屏障破坏,从而引起血管内血浆和红细胞外漏进入细胞外间隙,产生脑水肿(血管源性水肿)和斑点片状出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涉及3种学说[5,6]:(1)脑灌注压突破说:在高血压脑病、子痫时,脑处于高灌注状态,突发性血压增高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极限,脑细小动脉先收缩后扩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血管通透性增高,使液体、大分子、红细胞透过血脑屏障外渗到脑实质内,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由于白质结构比皮质疏松,故水肿易集中在皮质下的白质。(2)血脑屏障受损说:Tollemar等发现环孢素的毒性作用只发生在既往有血脑屏障破坏的病例中,说明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血压升高、代谢产物积蓄、血脑屏障受损等因素。本组两病例同时有高血压及肾脏功能的损害,提示PRES可能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3.3 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PRES的定义提示其具有可逆性,大部分PRES的病例在除病因后,症状也可消失,但如治疗不及时,可逆性病灶可发展为脑梗死、脑出血等,从而导致不可逆性后遗症,这也提示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影像学检查及短期内复查成为诊断的关键。文献报道[1],本病的典型MR表现主要双侧顶枕叶皮质下区对称性血管性水肿,可累及皮质。T2WI表现为高信号,T1WI表现为低及等信号。文献报道[2,3]本病病变以大脑后部循环为主,也可累及前部,甚至基底节及脑干小脑半球。本报道中1病例除顶枕叶病变外,可见双侧额叶也可见病灶显示;另1病例还累及基底节、脑干及小脑半球。本病早期主要表现血管源性水肿,在DWI图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而未见明显高信号。本组病例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推测可能与T2透过效应有关。由于未作ADC图进一步分析,此也是不足之处。但也可以与细胞性水肿DWI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区别。另外1病例除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水肿外,还可见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的表现。可能是血脑屏障受损后血液渗漏所致。

本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上,主要包括:(1)脑静脉与静脉窦闭塞;常规MRI平扫可见静脉窦流空信号的消失,MRV可见显示静脉窦狭窄或闭塞,同时出现静脉性脑梗死的表现。往往以细胞性水肿,在DWI图上表现为明显高信号。(2)基底尖动脉综合征(TOBS)为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梗死,临床以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丰富的幻觉和行为异常为特征。影像学检查TOPS距状裂和枕叶中线旁结构受累,常有丘脑或中脑的梗死,病变脑组织以细胞性水肿为主,在DWI高信号,ADC图低信号。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难于在短时间内恢复可以鉴别。(3)其他白质性病变,如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多发性硬化等,其病程缓慢进行性发展,一般鉴别较易。(4)病毒性脑炎。可以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以颞叶常见,表现为脑回肿胀、脑组织水肿。临床常有发热、头疼、呕吐等症状。脑脊液实验室检查可助于鉴别。

总之,PRES在MRI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脑半球后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为主血管源性水肿,DWI反映其血管性水肿的表现。结合病因及临床表现,MR可以作出提示性诊断。

[参考文献]

[1] Hinchey J,Chave C,Appignami B,et al. A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 cephalopathy syndrome[J]. N Engl J Med,1996,334:494-500.

[2] Mei-Chun Chou,Ping-Hong Lai.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Magnetic Resonce Imaging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12 cases[J]. Kaohsiung J Med Sci,2004,20(8):381-388.

[3] Schwartz M,Subremaniam TS,Pprabhu NK,et al. Neuroradiology posterior revi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in a child with pheochromocytoma[J]. Ind J Radiol Imag,2002,12:321.

[4] 杨文洁,凌华. 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及影像学表现[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5):315-316.

[5] 吕佳宁,范薇.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14(5):549-56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 发病机理; 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28-03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近2亿人,其并发症脑卒中、心脏病已经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合理充分地降低血压是降低心脑肾发病率的根本措施。高血压病的治疗目的,在于降低血压至正常水平,缓解控制高血压症状,预防心脑肾并发症,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尤其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老年性高血压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或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病患者及时、正确应用降压药物,消除症状防止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血压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正常与否的一个标准。而高血压是作为一种病或综合症还是作为一种表现又成了临床医学一个难以区分的概念。因血压高服药降压造成的肝肾损害、骨质疏松、脑血栓、下降、全身不明原因浮肿、胀痛等药源性疾病已成了一大社会公害。因此,对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和合理用药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已成为临床医疗的一项紧迫任务。本人结合征兵、招工、招干、健康体查和临床医疗中所掌握的情况,对血压进行了为期近30年的临床医学观察。对引起血压改变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认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定义是一个模糊概念。要提高高血压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必需走出原来定义的误区。根据血压改变的因素,对高血压进行了重新分类,分为生理性、病理性、药源性三大类十四种,这种分类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产生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疗认识高血压和治疗高血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发病机理

1.1影响血压改变的因素: 把物理学的力学应用到医学中来,认识血液为什么可以在血管中循环不息,这是一个发展。但每种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物质变化的规律。因此,在认识血压的过程中必须要从物理流变动力学的观点去看待血压的改变。影响血压高低的因素,有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气候变化、精神因素、饮食嗜好、个体差异、、测量血压的器具与方法、运动、家族史、药物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血压的改变。此外,还受着体内的交感神经和体内各种激素分泌及化学成份改变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动脉的弹性及(张)阻力发生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础血压,特别是家族遗传性血压高,是一种生理现象,就象高山与池塘的屋基一样高低不可能在同一水平。因此,家族性高血压不能作为一种病态来看待。对待高血压,不能一见血压高就用降压药降压,一定要了解引起血压改变的原因。由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这一模糊概念的定义,故出现了高血压必降的错误认识。现在临床上不问原因而吃降压药引起全身浮肿的患者屡见不鲜;肝肾损害和下降的呈上升趋势;脑缺氧的和胃肠疾患的也在逐年增加;骨质疏松和精神抑郁的也在不断上升,故降压药的滥用已成了目前血压高人群的一大灾害。笔者30多年来,根据影响血压高的因素进行重新认识分类,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分类方法和临床合理用药谈点个人的肤浅体会,供同道们共同探讨:

1.2引起血压改变的原因及分类

1.2.1生理性高血压: 高血压的概念是指血压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标准(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生理性的高血压是指本人无任何自觉症状,全身脏器无任何不适体征。是在体检或是有其它情况下测出血压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家族性:这种高血压与家庭父母遗传有关,无任何症状和不适。如果靶器官没有潜在性伤害,原则上不须服药治疗。其理由是没有破解遗传基因的降压药,常规剂量起不到降压作用,大剂量引起药源性疾病,这就是目前因服降压药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②运动性:由运动所致。主要表现是运动后血压增高、呼吸加速、休息后即可恢复。不需服药。

③精神性: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所致。主要表现易发脾气易发怒、心情不悦、精神紧张。治疗原则主要是精神调养,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可适当选用调节精神的西药和养心安神中药,不需单纯服降压药。④妊娠性:是指部分妇女怀孕后出现的血压高。主要表现有些妇女怀孕三个月后出现血压偏高,伴下肢浮肿或无其它不适。待生产后自然恢复正常。如下肢浮肿严重,可用中药补中益气丸加减以升提子宫减轻对血管的压迫,效果很好。生理性高血压,与其它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血压高有明显区别。

1.2.2病理性高血压:是由其它疾病导致的一种临床表现,不能单独认定是一种病。走出了习惯性的医学理论对高血压定义的误区。根据30多年的临床观察,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九种因素。与我们常说的继发性高血压又所不同。①血管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是由血脂胆固醇增高沉积于血管壁,一是引起血粘度增高,造成血液流变学改变,常见的有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二是动脉血管硬化,易脆破裂出血。主要表现是血压高、头晕头胀,生化检查:血脂胆固醇增高。治疗以降低血脂胆固醇为主,代表方剂有天麻勾藤饮、地龙汤、五七山茶汤、补阳还五汤等方药加减。西药选用钙拮抗药和血管扩张药,控制血压。在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的同时,饮食调节是关键。愈后情况,持续血压不降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甚至死亡。②肝性高血压:由肝胆疾患所致。主要表现血压高、心烦易怒、头痛如裂、口苦、小便黄伴灼热、严重时有口角抽动、手震颤等症状。治疗原则祖国医学以疏肝利胆平肝熄风为主,西药选用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物控制。中药代表方剂有天麻勾藤饮、平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当归芦荟丸加减的中西药结合综合治疗。愈后情况视精神因素所左右。③胃肠型高血压:胃肠疾患所致。血压高、头重如裹或昏闷不适、胃脘胀、胸闷、气喘心忡、反复性口腔溃疡、耳鸣、手足麻木、燥热、大便不正常、肩颈胀等表现。由胃肠引起的高血压,历来作为原发性高血压处理。此类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可采用健脾化湿、理气和胃为主,代表方剂有保和丸、藿香正气丸、二陈汤、白附汤、温胆汤、左归饮、风引汤等方药加减。在西药应用上,选用胃动力药,可起到降压的效果,如马叮啉等。此外,还可适当选用利尿药降压药控制症状。该类高血压重要是饮食调理,精神调节和辨证论治。愈后情况该型高血压容易反复发作。④肾性高血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肾动脉狭窄、肾病综合征、肾肿瘤、醛固酮增多症等肾脏疾患和药源性肾病所致。主要表现伴血压高、水肿等,临床检查可见蛋白尿、管型、红白细胞等生化指标异常。治疗原则主要是查清肾病的种类。如肾病综合征,中草药主要代表方剂疏肾泽通对肾病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西药可选用利尿药。如系药源性肾病所致,治疗要去除药物这一主要因素。愈后情况视病变时间而定。病变严重时会出现肾衰而死亡或肾脏其它后遗症。⑤疼痛性高血压:由其它疾病的疼痛引起动脉痉挛所致。临床表现是由其它剧烈疼痛引起的血压高。治疗原则以排除引起动脉痉挛的原因,根据不同致痛原因,选择止痛药物。代表方剂有胶艾四物汤、当归拈痛汤、川芎茶调散、四逆汤、痛泻要方等以止痛为主的方药,可达到止痛降压的作用。西药选用血管扩张药。疼痛消失则可痊愈。⑥栓塞性高血压:如脑血栓、脑栓塞或其它部位血管堵塞,使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升高。主要表现是半身不遂,语言骞塞伴血压高等。治疗原则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为主,以疏通脑血管达到降压的目的。代表方剂左归饮、补中益气汤加减,愈后效果优于西药。对于栓塞性高血压严禁随意使用高渗葡萄糖和脱水剂,以免影响血液粘稠,造成病情加重。⑦内源功能性高血压:是由甲状腺素、性激素、肾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等分泌紊乱出现痉挛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心烦、精神紧张不安、抑郁、食欲增加、体重减轻、眼突、气促、血管收缩感等。治疗原则根据致病因素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药物主要是调节激素水平为主,代表方剂有建瓴汤、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右归丸、逍遥散等。西药选用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如药物使用得当,能产生较好的疗效。⑧脑性高血压:由颅内肿瘤或脑创伤压迫血管所致。其临床表现以头痛如裂、伴呕吐、可借助CT等理化手段检查确诊。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愈后情况主要是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大小,部位和手术成功与否。

⑨主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由主动脉狭窄所致主要是心悸、气喘、头昏、伴缺氧、可借助CT确诊。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愈后情况看手术成功与否来确定。

1.2.3药源性高血压:是因其它疾病用药不当,如肾上腺素、避孕药、长期服用胃必治等均引起的血压高。这种高血压在服药时血压升高,停药后就会恢复正常,如药物过量,可适当选用扩张血管药物降压。该类高血压如药物过量,会出现肝肾损害严重等不良后果。

2联合用药原则

2.1高血压的治疗原则[1]: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减到最小;为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24h内降压稳定,为此,最好选用1次/d具有24h平稳降压的长效药物;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一药物治疗疗效不够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治疗原则的核心是个体化阶梯疗法[2],强调个体化原则,根据个体病情及发展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尽量做到因人而异。

2.2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原则

2.2.1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是其核心原则。合理组方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不仅能使各类药物的药理、药效作用相加或增强,还可减少不良反应和服药次数。爱尔兰学者Mbamud等的研究发现,低剂量氨氯地平、阿替洛尔、苄氟噻嗪和卡托普利复方制剂降压治疗的效果优于这4种药物中任何单药常规剂量治疗的效果。武保华[3]等对56名高血压患者分别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mg/12.5mg)固定复方制剂与雷米普利10 mg合用氢氯噻嗪(12.5mg)给予治疗,发现前者治疗后不良发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

2.2.2同类药物不合用:一般不主张同类药物的联合使用,如治疗高血压必要时可选择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以增加协同降压作用。选择药物还应注意药物的化学成分,避免使用药名不同,但化学成分相同的药物。

2.2.3相同作用的药物不合用:有些药物虽然其化学结构不相同,但产生的药理作用却相仿,这类药物不应制成复方制剂使用。

2.2.4其他因素:同控如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冠心病等其他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腹水、糖尿病和肥胖等,是否兼顾治疗这些危险因素也严重影响高血压病预后,因此必须同时控制。

2.3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基础及分类

2.3.1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基础: 多数高血压病人将接受2种或更多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以达到目标血压

2.3.2高血压联合用药的分类: 由于其组方不同、治疗的目标人群的不同,往往分两大类:(1)由治疗剂量的单药组成的复方,常用于单药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对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的患者;(2)由低于最低有效剂量单药组成的复方,可用于高血压初始治疗的患者。

3讨论

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复方降压药物,先后研制并应用的复方制剂有多种.复方制剂的组成已经有了新的概念,不单纯是几种降压药物的合理搭配,而是考虑到整个高血压的综合治疗。

在欧洲、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小剂量固定剂量的复方制剂已经成为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趋势。英国研制出一种新的复方制剂,包括1种降脂药、2种降压药、叶酸和阿司匹林,美国也研制出了用于防治高血压病的“多药片”。尽管这些复方制剂的效果尚需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但是综合控制多重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这一理念已获得心血管医学界的广泛认同[4]。

未来的研究工作不仅向我们提出挑战,还赋予我们很多机遇。高血压研究的许多工作在国际上亦刚刚起步。根据国际高血压研究的进展,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需求,从2000年起我国启动了心、脑血管疾病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No) [5]。高血压用药的复方制剂以其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有效抵御并发症和依从性好等诸多优点,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一个新趋势和新方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高血压用药的复方制剂将会在今后的高血压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在今后的新药开发和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根据这种病因分类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各种类型高血压都有临床病例的验证,特别是胃肠型高血压通过我们“高血压临床病因分类”调查结果表明,占了整个临床高血压病例的82.8%,对这类高血压历来被划为原发性高血压之列,胃肠型高血压的第一个临床特点就是头昏脑闷。现将其它各医疗单对于此类高血压的认识情况作个介绍。如李航用马叮啉治胃胀,收到了明显的降压效果。在中医药的辨证论治上,李雪平《从脾胃论治高血压108例》;乔运河、彭红芹《高血压病从脾胃论治体会》;祝建华《从脾胃论治高血压56例》;戴德银、卢海波、代英《高血压的合理用药》。袁文龙的《审证求因治疗高血压48例的临床体会》笔者按致病因素的分类方法,已被多家医疗单位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中,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按致病因素进行药物优化筛选工作,对治疗高血压做到合理用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体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模式医学已经适应不了人们对医学的需求。祖国医学的审证求因和辨证论治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必然。认识血压没有中西医的区分,只有认识正确与否。因此,对高血压发生的原因和药物合理应用的研究与探讨,不但对高血压定义有重新认识的必要,而且对临床优化用药,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为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高血压的认识,必须注重个性化,不能用血压数字标准模式去套,只有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陈中定.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39):10~16

[2] 严宝霞.临床药学各论,1999.9

[3]武保华。刘志明,王向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对高血压患者血尿酸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lo(2):19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概念范文第5篇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98%的孕妇在妊娠晚期会产生焦虑心理。焦虑的准妈妈们最担心的便是以下一些情况――

我怀的是第一胎,身边的朋友也没有当妈妈的。所以,我对生孩子的概念全都是来自电视、报刊等媒体,看着上面那些产妇痛苦的样子。我一直都很害怕分娩这一刻的到来。

虽然产前做过多次检查,但毕竟不是亲眼见到胎宝宝,那些机器和各种化验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认宝宝的健康。万一到时候生下的宝宝不健康,怎么办啊!

以上这些担忧困扰会对准妈妈和胎宝宝造成直接的影响。

如果你有严重的产前焦虑,那你剖腹产及阴道助产的可能性会比正常的准妈妈高一倍。严重焦虑还会引起强烈的妊娠呕吐,并可导致早产、流产。焦虑还可引起准妈妈植物神经紊乱,导致分娩时宫缩无力造成难产。

准妈妈的心理状态还会直接影响到分娩过程和胎宝宝状况,可能造成产程延长,新生儿窒息,就算到了产后。也易发生围产期并发症等。

茉莉:生男生女不一样

虽然我和老公都觉得生男生女无所谓,儿子女儿都是心头肉,可我知道婆婆和公公一直都很希望能够抱孙子的。万一生个女儿。他们的脸色恐怕会有些难看了。

晓月:担心自己的健康

我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整个孕期都不是很顺利,真怕到了分娩的时候又会出现突况,要是殃及胎宝宝的话,就更糟了。

铭儿:不适感加重

到了最后几周,我的行动已经非常不便了,只能整天待在家里,无聊得很,有时候更会觉得心烦气躁。   繁育后代是女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有了现代医疗技术的保障,生孩子早就不是一件“难事”,绝大多数准妈妈都能顺利自然地完成。

与其在生产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不如早在孕前就多学一些有关的知识,增加对自身的了解,吸收养育宝宝的知识,增强生育健康宝宝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