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深刻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改进.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教育学中的一场革命,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逐渐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其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1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1.2学习者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内心,而是在与外部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构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记住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1.3学习的互动性
学习是“学习者与外在环境多向性的交互作用过程”_6,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受到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参与、周围的环境等情境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每个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对同一事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见解,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进中学地理教育的适宜性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间的对比鉴别和地理成因的推断能力.地理学科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符合.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需要学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学生运用地图确定某地的的位置(如经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析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山、河、海洋、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城市、港15、交通线路等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区域特色总结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色,分析其优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有许多却不能被直观感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便是典型的事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极为复杂,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运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作用下风的形成等基本原理,借助图示,加上抽象概括,就能形象深刻地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变化特点.比较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认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如背斜和向斜,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学习等等.对地理成因的探析,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一现象展开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分解出诸多影响因素,应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索地理事物问的因果联系,得出正确的判断.
2.2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完善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旧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在培养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良好环境的营造,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构建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吻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构建者,学生从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从台上的表演者转变为幕后的导演,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构建内因的促进者.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J.其次,师生之间要互助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如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数据、图标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当地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再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区位进行对比,找到区位差异,通过师生探讨、交流得出本地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展分析世界城市分布特点找到城市分布空间规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分析逐步深入的过程.
3.2遵照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很大,知识构建的起点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提高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不能随意降低难度,而对于提高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遵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热力成因与动力成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与名称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易到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阐释低、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二是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进一步联想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成因、规律和过程,分析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是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3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境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对地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适当的信息资源也是创设真实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愿意参与交流.同时,要善于引导、组织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责任中感受到贡献的成就.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的目的,分组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之前教师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较为正确全面的认识.
3.4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终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真切地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来,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而案例性内容,因其是建立在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模式是开放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的运用要灵活、变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数学建模教学 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美国。10多年来,倍受诸多学者研究之青睐。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介绍、评价等问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已经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何与数学学科做到有机整合,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与此同时,数学建模竞赛近几年在全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以数学建模相关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建模的特点,我认为,认识与掌握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建模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早在五十年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随后出现了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观。概括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观点:第一,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第二,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第三,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第四,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由于事物存在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的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也是不同的。[1]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同时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
数学建模教学是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过于重视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重视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处理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数学建模教育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周围世界、关心未来,改变习题演练的现状,让学生贴近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双向建构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建模教学的契合
通过以上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数学建模教学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有一些相通之处。
(一)强调意义建构,与数学建模教学关注创新异曲同工。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因此,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等,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在意义建构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原则及各种教学方法中,非常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与意义建构一样,数学建模教学,就是要打破长期以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标准的模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层次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数学建模的题目都是来源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发挥创造能力。
(二)全新的学习理念,与数学建模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与研究性学习合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校里的许多学习是无效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有关假设是错误的。其主要的假设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者是“白板”、“白纸”和“空桶”。(2)学习者是知识灌输的“容器”。(3)学习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4)学习是独立的行为。
建构主义学习观切中了传统学习假设的要害,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只有在这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只有当主体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时,他才会尽最大努力去寻找用于解决新问题的新知识,也只有这时,他才能最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而数学建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重点是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作风,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强调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与结果。
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建模教学的相通之处还有:两者都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两者都强调情境对学习的支持作用。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建模教学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是学习主体对客体进行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体在以客体作为对象的自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智力参与而产生个人体验的过程。客体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起来,“自主活动”、“情境创设”、“意义建构”、“合作学习”恰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一)“意义建构”对数学建模教学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是一种主动、自觉、自我组织的认识方式,是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主体客观化”与“客体主观化”的辩证统一。知识的学习过程即知识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单纯的外部刺激本身没有意义,学习者要在自己已有经验背景下,对它进行编码、加工,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已有认知结构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变,变得更加完善。数学建模教学正是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的这一要求。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我认为,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建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能力、创造意识的差异,从每个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建模材料,提供多层次、多层面的辅导和帮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情境创设”对数学建模教学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情境创设一般可以分两种情况[2]:一种是学科内容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括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要求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该环境主要是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数学建模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美国教育家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想法,成功的数学建模必须有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要精心、科学地设计问题,保护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思想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表达的思路是明显错误的,也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学习建模创造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宽松气氛。
(三)“自主活动”对数学建模教学的指导作用。
传统教学观点认为学习是一种“反映”,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主体性,指出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的主体性意味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重视学生经验背景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建构观下的数学建模过程强调建模活动是第一位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建模。我认为,教师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活动,适度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数学建模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寻求最佳的建模途径,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
(四)“合作学习”对数学建模的指导作用。
社会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另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3]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在讨论中,学习者之间观点的对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的理解。合作学习可以将整个任务分布到各个成员身上,从而可以使学习者完成单个学习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此外,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尤其是可以促进后进生的学习;最后,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实践证明,建构主义理论比其他的学习理论更深刻、更真实地揭示了学习活动的本质,更科学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实施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和成绩,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周国萍.建构主义教学观评析[J]. 集美大学学报,2003,(4).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多媒体网络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87-01
国家颁布的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提出,对于英语教学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多媒体网络教学也找到了理论支撑,即建构主义理论。因而网络多媒体教学和建构主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构主义为网络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网络多媒体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实现提供了空间。
1 建构主义
1.1 建构主义的内涵
建构主义形成于对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批判和发展中。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有三方面。(1)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思维的形成过程具有经验性。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2)对于外部环境不仅仅是可以认识的,还是可以建构的。(3)人的认知发展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建构理论可以说明人类学习过程和认知的规律,发现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概念定义是如何形成。这样建构主义慢慢的发展就衍生出了新的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2 建构主义的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者(老师)而获得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其他人的辅助,再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随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发展,研究者提出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第一,积极性。第二,建构性、累积性。第三,目标指引性。第四,诊断性和反思性。
2 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契合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积累,形成概念的过程。老师扮演的角色是辅助,而不是灌输。在这样的形式下,多媒体网络适时出现,为建构主义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保障。多媒体网络成为建构主义教学的物质基础主要在于:(1)多媒体网络有益于学习者意义的建构,多媒体网络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如通过视,听等的结合形象,直观的展现学习的内容,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方面。同时学习者也可以网络的方便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的对于学习内容进行选则。(2)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模式更加有利于老师角色的转变。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教学观,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帮助者。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指点和帮助。所以多媒体网络更加有利于老师传统角色的转变和学习者学习的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是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下的,这样的环境不仅仅需要知识以各种形式展现,还在必要的时候要求与外界有所交流。多媒体网络教学既能满足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的展示,又能满足不受形式和场地的限制。所以说,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建构主义学习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3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英语教学
3.1 情境的创设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具有很多的优势,教学资源的多形式化,通过网络使得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和交互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点的必要前提是要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并且把这个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多媒体网络技术是目前创建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的有效工具。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集合一切有益的形式来达到效果,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的能力集合起来。
3.2 交互性
建构主义认为,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在交互的作用中产生。多媒体网络式的教学能够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为学习者创造出学习者最有效的构建环境,为学习过程提供急促保障。这样的交互作用包括学习者和老师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老师不在是知识的灌输者,但老师仍然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
学习者和教学资源之前的互动。传统的学习过程总是学习者学习不变的教学资源。这样相对的不变的形式有时候会不适应不同个体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掌握。当教学资源以多媒体网络的形式出现,教学资源不仅仅可以共享,学习者可以自主的选择教学资源。智能的教学软件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掌握情况来调节所学习知识点的侧重情况。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来选择恰当的资源。这样积极主动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得学习者的兴趣大增,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3.3 学习者与互联网之间的交互
互联网不仅可以为学习者们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料,一些有益的方法,如今,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完全可以实现和互联网的互动,更加提高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在一些网站上可以进行和英语的对话,听力,写作,可以对英语写作批改,给出专家意见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是学习者和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又可以是学习者网络在线学习。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点,只要主动的搜索,都能得到解决。这样完全主动的学习方式能够锻炼学习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者主观性的要求。
4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应用需注意
纵使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当多媒体网络教学取代了大多数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时,学习者面对的知识一台机器,不再是热闹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对于新的学习形式未免会有一些不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以教学资源丰富为主要特点,但是如此大的信息量,有一些学习会因此迷失了学习的目标,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因此白白把时间浪费在了网络,淹没在了信息的海洋里。
所以说,网络多媒体教学仍旧不能忽略了老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帮助明确学习的目标,帮助学习者从大量的信息里找到有用的信息。老师可以带领大家有一些课堂的互动,调节课堂的氛围。这样的模式也正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点中老师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
5 结语
多媒体网络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对于教学资源和环境,及其教学过程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尤其对于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善和和教学传统观点的变革。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丰富了英语教学的教学形的形式,使得英语教学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顾琦.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英语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0(4):152-153.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8-02
“刺激-反应-强化”的教学过程是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起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强化理论。这种理论导致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主体单一、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等特点,造成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直接操作机会少;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不易发挥创造性;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局限性,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较大的阻碍。基于此,笔者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可以带来更好的效果。
一、建构主义学习之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由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并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过程是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可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三方面着手。①知识观。该观点认为知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不是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的实体,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立起自己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对这些知识会有不同的理解。②学习观。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③学生观。该观点认为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有些问题,他们依靠自己的经验,已经形成了某种解释,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这些经验,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学习观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吸取,加以合理利用。
1.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极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现实中我国学校仍有许多教师以自己为核心,让学生围着自己转,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对于如何改变这一教育理念,提高我国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观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指导。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的接受者,学生要以自己所特有的形式进行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收集资料,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注重合作方式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讨论课作为一种课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生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网络互动型等。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并达成统一的认识。此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的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提示问题的本质、规律。
3.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把学习情境与现实情况一致或大概相同的情况联系起来,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选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明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启发,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取得相关信息、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与较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精神的保障。教学设计要设计多种情境,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5.明确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立足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在课前应做好:首先要理解教材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念;其次要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再次,充分了解所在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选择最适合学生理解的方式;最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引导。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观、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切实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张世忠.建构教学:理论与应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4]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5]胡斌武,吴杰.建构主义教学论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6]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38.
[7]吴春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性反思[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