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范文第1篇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由此开展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多,经费在管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日常的高校科研经费审核报销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报销量大,财务人员压力大,科研人员消耗精力过多。

目前高校每年仅科研经费就有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到账。例如浙江大学2013年仅科研经费36.07亿元到帐。依照现行的财务制度,这些经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要通过一张张发票才能核销。

2.科研经费的违规违纪使用现象普遍。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于项目之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假票据、真票据假业务、真实业务虚假发票的现象很普遍。从日常财务审核的报销票据来看,大部分是市内交通费、差旅费、邮寄费,通讯费,汽油费、资料费、办公材料、家居用具等费用,财务人员由于专业背景和精力所限很难界定是科研用消耗还是个人消耗。

(2)以他人名义冒领科研劳务费。近年来曝光的数起科研经费违法案件中,都是通过开据虚假发票、编造虚假预算和虚假合同套取科研经费。为了防范科研经费的滥支滥用,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从实际执行结果看,并没有达到真正扼制科研经费被挪用的现象。

二、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现状的原因

1.科研经费管理立法缺位。如今,与庞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相配套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捉襟见肘。现行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中,只有相关部门出台的如针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专项研发经费的管理办法。管理政策都以“意见”或“办法”的形式颁发,多为指导性。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但随意性较大。

2.科研课题立项的碎片化管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分为国家、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几个层次,形成多部门、多层次构成的纵横交织的科研计划管理体系。这种条块分割现状造成资源配置的碎片化。不同部门之间对科研项目的信息没有共享机制,也缺乏必要地沟通和协调,使得科研项目多头申报。因而获得充盈的研发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科研经费使用的虚假业务。

3.科研经费预算不合理,经费监管缺位。

首先,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科学合理的预算是经费管理的基础。而项目拨款缺乏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没有针对各学科研究活动的特性进行经费的资助。

其次,经费监管方面,财务部门作为科研经费的主要管理者,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财务人员无法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具体业务真实性、必要性、合理性做出有效判断,只能按照国家的财务制度和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进行机械的审核。

再者,课题结题验收轻率。课题验收应包括对科研成果的论证和对资金使用合理性的评价两部分。而目前主管部门在对科研项目进行验收时,只需要相关的审计部门出具一份财务审计报告及相应级别刊物的论文或文章即可。

最后,审计部门监管不力。审计部分进行项目审计时,对所审课题只是依据课题负责人提供的决算书等会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鲜有写入审计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高校科研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改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与科研经费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制

针对科研经费的特殊性,建立统筹协调,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科研计划管理体制,规范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结题、监管和处罚,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经费使用监督管理体系。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需要建立全国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信息库。在这个库内,全国任何单位的任何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均可查询到足够的信息,实现从项目申报到审批,从立项到实施,再到结题等过程全程公开。以避免科研课题的重复申报。

(2)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合理性。科研经费的预算应由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评估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科研成本进行较为准确评估使核拨出去的经费额度科学、合理,以保证科研经费能真正用于科学研究。

(3)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严把项目结题关。要对成果的创新性,社会化,投入产出等进行论证。评审验收结果向公众公开,评审人员对评审结果负有学术责任。对于不达标的项目不予结题,并且不能申请新的课题。充分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加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在合法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网络定期公开课题经费阶段性的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使科研课题资助单位和实施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可及时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实施监督。

(5)加大科研经费的审计处罚力度,不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不能只走形式,而是要过程到位,措施得力,不讲情面,发现违规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建立科研诚信制度包括污点记录。

(6)重视智力创造,让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是对科研人员脑力劳动的肯定,是对科研人员研究创新的激励。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范文第2篇

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关注。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审应重点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文章分析研究高校内审机构如何做好科研经费审计。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科研经费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健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逐步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工作之一。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和内容

科研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承担的全部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科研管理业务活动合法性、适当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8条指出,高校内审的目标是促进完善管理,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定位就是通过审计,促进科研管理的完善,控制和防范风险,提升科研水平。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起着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标准都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生硬地去追求与预算一致,侧重预算执行效率,不但不会提高科研管理效益,还会引导科研支出的虚列,造成负面影响。预算不是我们的定性标准,它本身也是我们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正面引导,科学预算、科学执行,而不是生硬地追求一致性。科研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是对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科研项目个人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都须合法合规。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特征

1.政策依据的专业针对性

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管理审计的范畴,审计依据除了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外,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政策依据也不同。纵向科研经费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如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办法、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横向科研经费更多地是依据合同(任务书)或委托方要求。

2.审计内容的特定性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根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经费来源确定,主要是审计相关项目内容及制度的遵循性,目的是查错防弊,查处与科研不相关的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审计报告使用范围的指向性

目前所做的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课题结项验收或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

4.审计结论比较单一

审计结论主要侧重于经费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支出的准确性,以及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关注绩效部分较少。

三、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常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被看成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项目管控方面,内控不完善,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疏松。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未按教财【2012】7号文件要求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预算。具体表现有:项目管控方面,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大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或机构;横向科研经费未完全实现分项目核算;科研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辅助账登记;因异地转账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外地专家咨询费发放未使用银行卡;少量科研劳务费发放存在无人员身份信息、无银行卡号、代领代签等现象;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烟酒、餐费;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如:衣服、包、药品、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报销汽修费、保险费;部分办公耗材大量从商场、超市购入,存在报销个人生活用品的可能;个别旅游景点住宿、往返车票,与科研活动关联度不高;发票无抬头或发票开具单位与开票内容不符,存在极个别虚假发票问题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科研经费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向有关部门申请来的,是个人的经费,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

2.科研管理内控不健全

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对内控关注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审计资源有限

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金额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内审人员一般不超过教工人数的2‰,还要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将科研项目全部纳入内审范围,对内审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要擅长公司、企业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学校业务比较陌生,审计效果不佳。

4.难以界定支出合理性

科研项目涉猎广泛,专业性强,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和自身的能力,对一些支出特别是对一些专用设备、材料是否真正用于科研无法界定,部分支出合理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研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时很难认定。你没有办法去认定一个科研人员是坐出租车,还是开车,或者租车与科研成果更有关,你也没有办法去确定科研过程中是用200个试剂比用300个更应该。

5.审计时效滞后

由于目前多为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立项、预算编制等事前和经费使用、核算等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既成事实,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在顺利结项和存在问题之间容易引发矛盾。

五、内部审计机构如何搞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

1.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河北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学校应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合理性,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审计工作。高校应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购置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2.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服务性作用,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

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为本单位增加价值、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通过纠正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当行为,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必要时责令清退违规资金,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包括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工作规范等),科研管理任务重、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包含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个层级,应完善三级内控。高校内审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3.把握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

重要项目指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关注度高的项目;或者是金额虽不大,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也应作为重点。目前科研经费领域出现的问题按照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标准、未经批准调整项目预算等问题;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重复采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

(3)应该用于某类型的开支被通过某种方式挪作他用,比如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购买其他物品,以购买办公家具的名义购买自用家具等;

(4)不仅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完全用于一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虚列项目支出、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重要业务环节,是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主要有经费转拨、材料采购、劳务费开支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应作为内部审计重点,进行有效地管控。

4.综合运用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

科研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采取下列方式:

(1)为了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和风险,内审部门定期对学校科研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调查,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2)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事后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包括违规资金的清退)。内审部门扩大事后审计的覆盖面,加强事后审计。如:审计科研经费转拨时,审计人员应在“企业信用网”查询收款单位有关信息(法人代表、高管、股东等信息),查阅项目任务书、预算评审书、项目合作协议等项目资料,审查经费使用的相关性。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

高校科研项目细分预算复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6.推行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

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参照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在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公示。一定程度上推进校务公开。审计结果公示由发起审计项目的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充分考虑学校保密规定,对于项目不能公开。审计公示有利于将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监督力量。科研经费审计结束后,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等。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应通过查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学校科研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50-01

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随着国家科研投入的快速增长,社会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关注度不断加大,科研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益加凸现,截留、挤占、挪用、套取、侵吞科研资金等违法违规事件频发,科研经费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审计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一环,面对新形势,如何从全局的角度开展科研管理审计,发挥风险防范职能,预防科研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科研经费高效使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一)科研人员认识存在偏差

“课题制”是我国科研项目最常采用的管理模式。在“课题制”下,项目是最基本的管理单元,项目负责人拥有科研项目实质管控权和经费支配权。“课题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也存在一定缺陷。科研人员大多是学术型人才,不熟悉科研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的实质认识有偏差。“课题制”既赋予了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自主权,也包含了对科研经费的监管责任。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有些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思想上一味要求扩大自己拥有的经费自主支配权,淡化甚至忽视自己应承担的经费监管责任。甚至还有些科研人员错误地认为自己争取来的横向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抵制和规避财务部门的监管。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导致虚列支出套取科研经费等违规情况严重。

(二)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

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作为科研项目依托单位,担负着管理主体责任,应对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但实际工作中,项目承担单位普遍存在“重申报、轻管理;重科研、轻财务”的情况,表现为重视项目的级别、数量、经费和成果,对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过程的监管关注不够。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扮演流程控制和辅助服务的角色,在工作中存在强化服务、弱化监管的倾向,侧重于提供立项申报、成果申报等服务,对管理制度建设和经费监管重视不够,造成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甚至出于鼓励科研的目的有意识地放松管理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有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财务部门侧重对科研经费支出合规性检查,主要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报销手续是否完备,对经费的相关性和合理性则难以把关。审计部门侧重科研经费决算审计,介入项目监督滞后。上述管理部门都没有对项目执行及经费使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未能充分发挥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

(三)管理部门协同不够

管理部门往往局限于职责分工,各管一块,“自扫门前雪”,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信息不对称、不共享,“信息孤岛”现象较严重。因为科研管理部门不了解经费管理,财务部门不熟悉项目管理,资产管理部门不掌握项目的资产状况,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导致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节,造成了管理上的“空白点”。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验收及成果管理等,对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缺乏监督。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日常核算,不了解项目的运行情况,还是停留在简单的会计处理层面。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单位资产的实物管理,但科研用仪器设备大多由项目组自行保管使用,资产管理部门往往对科研资产家底不清、情况不明,难以审核购置科研设备的必要性,难以防止科研设备重复购置,难以实现科研设备的充分共享,更难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实现重大科研设备对社会开放。

二、科研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滞后,未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目前,科研项目审计以事后审计为主,即在项目结题验收时,对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决算审计,基本不参与项目过程监管。由于介入滞后,审计没有充分发挥“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职能和风险防范作用,无法及时发现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保证科研经费的合规高效使用。有些问题已形成既定事实,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浪费。

(二)审计范围狭窄,审计方式单一

在审计范围上,科研项目审计侧重经费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查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不重视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经费使用效益监督。在审计方式上,主要采用账项基础的审计模式,对项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等环节监督不到位,对经费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关注度不够。由于审计范围狭窄,不够全面,面对科研项目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部门在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上存在薄弱环节,审计监督职能弱化。

(三)审计深度不够,审计流于形式

科研机构的审计人员主要来自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科研项目相关专业知识,对科研管理的专业判断不足,影响了科研项目审计的权威性。审计深度不够,主要还是停留在经费收支层面的检查,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经费支出合规性、会计核算规范性等政策性、技术性层面,在管理层面对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不够,难以形成针对性强的管理建议书,难以通过审计推动科研管理上层次、上水平。

三、科研项目审计新模式

(一)推进审计转型,提升审计层次

内部审计是单位管理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在职能上应该兼具管理和服务的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推进审计转型,就是要在开展科研经费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审计,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把审计与服务融为一体,寓审计于服务之中。提升审计层次,就是要在审计工作模式上将审计关口前移,推动审计范围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控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二)创新审计工作,优化审计程序

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一种新的审计类别,是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就科研项目审计而言,创新审计工作,重点是要落实管理审计理念,运用审计调查、审计分析、业务核对、控制测试、内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提高审计效能,通过审计监督与管理评价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沿着健康和增加价值的方向运行。优化审计程序就是要分阶段有序开展管理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认真研究梳理现行科研管理制度,分类总结归纳,绘制管理业务流程图,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管理控制关键点编制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注重加强过程把控,采取与科研人员访谈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科研管理流程执行情况及管理部门的履责情况,对科研业务总体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在审计报告阶段,全面复核审计结果,严把质量关,切实做到内容完整、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评价恰当、建议可行。

(三)推动内控完善,发挥监督服务新职能

内部控制是科研机构内部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对于保障运转、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内部控制体系不应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控制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改变,应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规律的深入了解而不断完善。在科研项目管理开展之初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审计,有助于构建必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此后坚持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审计,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使其趋于健全有效。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将审计监督融入科研管理体系,以防范管理风险为目的,以完善内部控制为抓手,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从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堵塞管理漏洞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及优化建议。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合作;科研经费;监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监管制度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日

党的十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为新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当前,科技创新与合作发展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越来越多的重大科研项目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国际合作已成为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

目前,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控制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家一方面增加对科研项目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注重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如何使科研项目经费发挥充分的作用,取得预期效果。同时,也能增强承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种认识问题的立场和观点,本文主要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建设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建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制度

建立经费预算支出和科研项目成果质量与绩效结合的预算目标管理制度。项目申报人在编制经费预算时,必须具体明确项目成果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一定时期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并且与项目申请经费数量挂钩。如不能达到预算所确定的目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或项目经费资助者应停止经费资助或采取其他惩罚措施,如限制科技项目申报等。

严格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经费预算列支的项目和金额应当严格执行,但考虑到预算编制依据的变化,可允许单项费用支出金额在一定的幅度内上下浮动,但支出总额不得突破。特殊情况下需要对经费预算作较大调整的,应由项目承担人提出申请,报项目批准人或经费资助人同意。

自选或研究所下达的课题,经学术委员会讨论,研究所领导批准后,课题负责人应将开题报告书或协议书、合同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研究所办公室办理立项拨款手续。

国内科研院所核定项目管理费用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在核定的范围内,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管理。严格在核定的经费指标内开支,项目负责人为经费管理第一责任人,经费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审批后财务部核实,按照项目报销流程入账,按季控制分析使用情况,经费预算纳入科研项目的年度考核。

海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主要是根据国内科学院下达的成本费用控制指示,执行和分解国内科研院所下达的管理费用计划、制造费用计划、基本投资计划。国内科研院所监督海外科研项目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必要时有权建议提出修正财务计划。

财务预算编制的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国内科研院所的财务计划,努力完成各项科研目标。

二、建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配套财务与审计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强化财务核算和管理,促进科研项目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结合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实际需要建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配套财务与审计管理制度。

(一)建立财务管理制度,重点完成经费的划拨、管理和资金风险控制。借鉴欧盟框架计划的实施过程并结合我国自有国情,整个项目实施分批划拨。其中,经费不直接划拨给项目申请人,而是通过项目协调人分配给项目申请人。同时,规定在项目协议中使用的银行账户必须用于项目资金,不能挪作他用。在整个项目周期内,申请人只能获得一次预付款项,其后每一阶段预付款都要根据项目执行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展、专家的评估并得到批准才可支付。在资金划拨的控制和管理上,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各种项目财务报告的审批和核实上;另一方面是对经费申报后的系列风险控制上。为了尽可能地加强项目资金控制,对申请者提供的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方法应建立严格的审查,包括要求申请者提交财务决算证明、财务方法证明、平均人力成本证明以及经费申报后的系列风险控制方法,一旦发现项目申请人有违规行为,将对其进行财务处罚。(图1)

为了规范项目资金和银行账户的管理,建立和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障货币资金安全,加强对货币资金和银行账户的财务管理。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正确处理财务关系。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地筹集和使用资金,有效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按期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做好分析考核工作。监督海外项目资产的购建、保管和使用,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建立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应加强海外资金和银行账户的管理,开立银行账户时应该先对拟选择的开户银行进行资信调查,包括银行的股东、经营业绩、在当地的影响,资信调查完成后,项目部应提出开户申请,向国内研究院报送《银行账户开户审批表》、《境外银行信息调查表》(附件)及相关资料,报送审批。国内财务部对拟开户单位的开户申请进行审核提出意见,报国内研究院领导审批。审核同意后,开立账户。海外银行账户的授权管理人严禁只授权一人管理,可以降低资金的管理控制风险。

库存现金应根据机构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库存限额,并报国内科学院财务部核准。严禁超限额存放现金,库存现金超过限额,应及时送存银行。提取、运送大额现金要两人以上同行,现金应存放保险柜中保管,并设有专门的、且能保证安全的放置场所。

对于人员经费,应该报送人力资源部审核后发放,因现场需要的劳动竞赛奖及各种福利,报国内科学院批准后由项目部在核定的额度内掌握控制使用。

员工国际间出差的机票应向三家不同的票务公司询价,报销时发票、行程单、询价单(注明选择该航空公司的理由)交财务部审核。

(二)改革科技项目经费审计监督方法,实行绩效审计评价制度。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和完善货币资金业务的内部稽核制度,明确相关机构或人员的工作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看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监督检查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看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监督检查印章的保管情况,看是否存在全部印章由一人保管现象;监督检查票据的保管情况,看是否存在票据管理漏洞。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组织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定期检查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组织审核财务决算。

财会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录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退回不给予报销。财会人员对认为是违反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及分公司有关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制止与纠正,制止与纠正无效的,应向海外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意见,请示处理。

三、建立外汇经费管理制度,防范汇率风险

国际合作项目尽可能地约定使用人民币或主流货币结算。对美元或欧元应合理使用金融工具防范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外汇汇率风险应做好合同签订前汇率趋势分析;加强合同履约,最大限度降低海外业务应收款项。在项目所在地收到款项,应及时划回。划回的外汇应根据汇率的变化和支付计划判断是否结汇。

目前,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由此汇率风险成为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作为进出口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回避汇率风险已成为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鉴于此,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管理应当采取汇率保值增值措施,尽量减少外汇汇率损失。

选择合适时机结汇。海外财务部应根据各职能部门及项目编制的资金收支计划,考虑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走势,确定结汇时机和结汇余额。对于美元收款,尽量做到收款当天或隔日结汇,美元账户不保留大额款项;对于欧元收款,选择较高的价格结汇。从根本上解决汇率风险的途径是要求业主来承担汇率损失,和第三方协商采用签订合同当日的人民币对美元固定汇率结算合同价款,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由第三方全部补偿。这个要求从目前来看并不过分。

四、建立配套的海外研发基地财务管控制度

在内部控制方面,采用统一的财务费用计算方法,从根本上排除由会计方法错误和不合规定而导致的问题;承担单位定期上报科研成果和财务状况,并提供有独立第三方审计员出具的审计证书。在外部监督方面,公开审计报告的内容、后续承担处理结果,甚至适当公开审计监督的工作程序,接受社会和大众的监督。在差旅费管理方面,遵照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制定本项目人员的差旅费制度。差旅费管理的目标不仅是降低费用,还要考虑增强差旅费管理的透明度和合规度,提高费用管理流程效率,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安全感和满意度,是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保证。一是应制定清晰明了的差旅费管理制度,并随环境变化(如航空公司、住宿服务、餐饮业政策或物价变动)及时加以更新;二是对差旅费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将处理差旅费用的流程标准化,使之可以及时搜集有关数据并全过程监督差旅费用;三是保证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差旅费制度,以避免在未被授权的领域内支出费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集团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纪实[J].中国总会计师,2005.11.

[2]加强财务管理,加速企业发展――记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姚维汀[J].中国总会计师,2005.11.

[3]陈慧云.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J].煤炭技术,2005.8.

[4]黄朴.企业集团海外拓展资金管理策略[J].财会研究,2005.5.

[5]李.论跨国公司资金融通的内部化[J].国际金融研究,2004.3.

[6]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课题组.跨国公司资金统筹管理模式与外汇收支影响[J].中国外汇管理,2001.7.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范文第5篇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印发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意见》要求的有效落实需要政府、社会和科研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近年来,随着高校获得各类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其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经费浪费和流失等违规违法问题也不断显现,影响着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和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2014年国发11号文件要求,在深入分析高校经费投入使用管理问题及其根本原因基础上,着重从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基础和监管内容四方面,就高校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面临的形势

(一)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现状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方面,总体上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首先,基础性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偏低,基础性研究经费和应用性研究经费结构不合理,存在重“横向”轻“纵向”现象。其次,个体经费配置相对集中态势比较严重,易造成科研经费滥用和流失。我国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政策导致“学术大腕”易于争取经费,以及多部门分散支持科研工作造成“多头申报”科研经费,因此容易导致比较严重的集中现象和贫富不均问题[1]。再次,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结构不合理,间接费用补偿和人力成本补偿不到位,易造成教学资源被挤压占用和福利待遇“票据化”。《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规定:“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此规定适当调整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结构,提高了间接费用比例,增加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性绩效支出。但在课题实际申报过程中,由于规定的模糊性和课题立项审核的严格性,导致由课题申报人主导的课题经费申报中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远远低于高校实际承担的间接成本支出[2]。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局部上存在着支出失范问题。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种类繁多,科研经费使用规定也不尽相同,导致科研承担单位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出现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二)高校科研经费监管面临的内外部压力

一方面,外部监管越来越严,一是经费资助部门和主管部门等政府监管越来越严,除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算财务审计外,近年来,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纪委监察与审计部门等都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情况加大了审计力度、开展了财务巡视、专项审计等工作,查处了一批科研教师、通报了一批案件;二是社会监督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新闻媒体不断曝光一些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问题、浪费问题以及低效问题等。审计等外部监督的力度在加大,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责任追究、结果公开等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规范。同时也在根据外部监督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从政策角度保证科研经费得到有效投入使用。可以说,外部监督的加强对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发挥了“倒逼”作用,促动并强化了内部监管工作。另一方面,科研事业稳定发展需要加强监管,一是高校自身的监管责任越来越大,高校作为科研承担单位,其法人责任更加明确;二是高校科研实力不等同于科研经费到款额度,高校将逐渐从追求科研经费到款转到追求科研创新、科研成果上来,必然需要高校加强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既提高科研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自主性,又保证科研经费合规合法有效使用。

因此,在高校科研经费存在诸多不良状况的情况下,无论是为了适应外部监督的需要还是自身管理的内在需求,高校都应该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

二、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失灵的原因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在科研领域的反映,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既有外部宏观管理政策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特性、内部制度粗放、监管宽松造成的。

在外部宏观管理层面,首先,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头管理以及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科研经费监管的难度。其次,我国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规律不适应。如,科研经费的“分散投入、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制度的不统一和管理单位间的政策冲突,易产生“多头申报”和科研经费“过度集中”等后果[3]。再次,国家对科研项目监管缺乏力度,监督检查不深入、不彻底,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下,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纪事项处罚较轻,易使得部分科研人员产生侥幸心理。科研经费外部监管的虚化,进一步造成高校内部监管力度下降,重视不够,进而使内部监管长期处在“宽松”状态。

在高校内部管理层面,第一,课题制造成监管弱化。课题制在保证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在申报项目、项目研究以及经费专款专用自主权方面,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请科研、开展科学研究,但同时也易造成课题组权力过于集中[4]。课题负责制和法人责任制之间的对立,出现课题组“老板”化,诱发科研人员动用科研经费公款消费,发生违纪违法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败坏了学术风气[5],削弱了学校的监管责任和动力,降低了学校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法人责任。特别在大力争取科研经费背景下,学校监管往往会被进一步弱化。第二,学术行政化导致监管矮化。高校越来越多的科研大腕担任行政领导,这种“学术权和行政权”在管理高层的交叉导致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不愿坚持原则、不能坚持原则、不敢坚持原则。第三,利益共享导致监管虚化。很多学校为提高本校科研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进入学校,避免科研经费“体外循环”,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资金,重视科研资金获取、忽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4],通过降低间接费用承担比例、提供科研经费到款奖励、放松经费报销审核力度、对支出采取“形式上的审核”,对支出的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审核不到位等方式,为教师重复申报课题提供便利。第四,信息不畅导致监管盲化。由于我国科研项目存在多部门多头管理问题,一旦不同项目资助单位以及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结题、经费使用、经费审计报告等方面的信息封闭,易造成经费资助部门和社会监管存在盲区,必然易导致重复立项、分散立项等问题,也易导致校内监督、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不够。第五,职责不清导致监管分化。目前,高校内部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职责不清、协同配合较差等问题,造成科研管理中的项目负责人、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等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相关部门在经费监管中分化,科研经费监管缺乏全面、系统和连贯。

三、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构建

本文在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失灵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着重从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基础和监管内容四方面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

(一)明确监管主体职责

《意见》明确提出:“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在项目申报、组织实施、验收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管理职责,加强支撑服务条件建设,提高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水平,建立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严肃处理本单位出现的违规行为。”科研经费监管主体,从高校内部来看,主要有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经费使用部门和课题组等,其既是科研经费监督者,又是使用者。高校科研经费监管者存在的主体同一化现象,往往易造成内部人控制,特别在学术行政化背景下,学校科研大腕往往又是学校校级领导或部门领导。所以,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往往就是成功关键。

(二)改进监管方式

《意见》规定要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结算方式,实行“公务卡”以及银行转账方式结算;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建立责任倒查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向内部公开接受内部监督。从高校监管角度来看,需重点运用好信息公开、内部审计、“公务卡”结算等三种方式,关注全过程监管。

1.完善科研项目全信息公开。完善科研项目全信息公开,关键是做好全过程信息公开和全内容信息公开。在项目指南确定环节,包括指南征求意见阶段,科研资助项目一旦确定,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申报垄断、权力寻租和不同部门科研项目资助的相同重复;在项目申报环节,应及时向社会公开不同项目的申报单位和申报人,以及申报书内容,减少虚假申报,减少预算经费编制的不科学;在项目评审环节,在做好事前保密工作的同时,对于评委评审结果应及时公开或反馈申报人,接受社会监督,减少学源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互换;在项目结题环节,除公开项目结题验收成果、专家意见外,应公开经费使用、仪器设备购置使用以及项目研究成果等情况信息。

2.加强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监督。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专项审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科研项目尤其是横向科研项目和限额以下、级别以下纵向科研项目尚未开展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也基本没有将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加强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的专项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学校纪检监察和审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作用,让审计部门参与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管理的全过程,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实现科研项目结题财务审计双签字制度,实现内部审计人员对科研经费监管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3.大力推行“公务卡”结算。公务卡是财政监管主导下,银行面向高校在职职工发放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是一种新型的财政管理手段和工具。利用公务卡进行经费使用结算,可实现对资金使用的监控,避免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费、公款消费以及以虚假票据和业务套取资金等,实现从资金流上对科研经费投入使用进行有效控制。

(三)夯实科研经费监管基础

1.加强科研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宏观上,建立跨部门的全国性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系统,促进各部门科研项目统筹,减少重复投入、重复申报和虚假申报。二是高校内部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应在建立财务综合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有机系统的有机整合,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化实现学校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

2.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组织协同建设。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明确高校法人监管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需要加强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资产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进一步整合监管措施[6]。首先,需要协调科研经费资助方(政府部门)、学校内部科研管理部门(包括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课题所在院系)以及科研项目组之间的关系。其次,完善学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岗位,可在财务处内部设置科研经费管理科,横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科研合同、预算编制与审核、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再次,高校在科研经费监管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建立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将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情况纳入学校或院系部门负责人离任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畴。

3.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改进科研经费监管工作,核心是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的制度建设和并能有效落实。在制度建设层面,一方面主要是解决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政策缺陷,现今除完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结构,增加间接成本补偿和人力成本报酬支出外,关键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规定;另一方面是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增强制度的针对性、适应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度执行层面,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制度培训服务制度,增强制度的接受性、理解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执行过程中的惩罚力度,严格制度执行。前者是监管的依据,后者是监管的重要落脚点[7]。

(四)明确监管重点,做好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

科研经费监管工作应该伴随着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包括科研项目立项前、立项申报中、立项审批中、项目执行中、项目结题以及项目结束后的六个阶段。对于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费管理来说,主要涉及项目经费支持额度及结构确定、项目申报预算审定、项目预算经费下拨、项目结题财务审计、项目结余经费收缴等监管环节;对于高校来说,涉及科研项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预算经费使用、项目结题财务决算报告编制以及结余经费上缴等监管环节,包括经费预算管理、经费支出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价管理等工作。

1.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的全过程管理。高校科研预算管理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立项申报阶段的预算编制管理、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执行管理和科研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的预算决算管理三阶段。首先,预算编制监管方面,科研项目在立项申报阶段,需要根据立项申报要求以及申报研究项目特点,科学合理准确地编制预算。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的服务工作,包括政策解读、知识培训和编制指导等。另一方面,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审核工作。建立项目申报预算审核审批制度,所有待申报项目预算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和审计工作的共同审核。其次,预算执行监管方面,确保经费开支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范围和进度列支是监管的重点。一方面,财务部门应及时反馈科研项目经费执行进度,服务科研人员做好经费支出安排或预算调整,避免出现应付未付、串账户支付等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预算执行审核,严格审核科研经费是否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再次,预算决算监管方面,加强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决算监管是正确确定结余经费、应对财务结算审计的重要环节。

2.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审核控制。加强科研经费支出审核,是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符合项目预算,避免违规违纪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重要保障。第一,明确项目负责人、会计审核人员的审核监督职责,注重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规定及相关规章制度。第二,加强审核力量,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增加专职科研经费管理科室和人员,对科研经费支出项目进行严格审核。第三,实现项目预算结构化控制模式,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结构化控制相互控制,实现按照项目预算结构实时控制支出。第四,及时反馈科研经费支出进度,加强经费支出过程性控制,减少科研项目结题财务决算审计过程中的调账发生以及科研结题时经费报账滞后等问题造成的部分经费没有使用完等问题。第五,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建设,严格票据要素内容和报销手续,严格资金支付手段,全面推行“公务卡”报销制度。

3.加强科研经费成果管理。科研成果包括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技术成果,加强科研成果管理,不仅关系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更关系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8]。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成果产权管理,防止科研成果私自转让、无偿转让和流失,维护国家、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