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思想品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运用投影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投影的教学方式,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从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具有主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刻地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多利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运用影像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影像的教学方式,可以全面促进学生听觉和视觉的感官,利用影像生动形象的特点,多运用一些影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仍以爱国主义为例,在为学生讲述爱国主义课程时,可以播放过去一些老电影,比如《英雄儿女》《》等,在观看影片中感染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可以采用边看边讲解的方式,或者采取先看后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学到了知识,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品德,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学习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多媒体教育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过量问题
由于多媒体教学是新兴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但是,在其教学中,新的灌输式方式却应运而生了。教师在制作教学计划时,课件中安排的内容过于多,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仍然成为被动者,教学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因此,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虽然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过于繁多的内容,使其达不到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善于斗争》这一课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个犯罪的案例,来揭示现在人们不勇于斗争、纵容案件发生的情况。在展示案件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看案件,使学生无法从中深入学到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多媒体教学中内容顺序的问题
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方面,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才是教学的关键。比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利用音频进行教学时,是先介绍其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还是直接播放音频再讲解。教师要把握好这个问题,考虑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安排内容顺序。
(三)多媒体教学中内容深度问题
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的高低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通俗易懂的内容,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选择有难度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不被打消。
(四)多媒体教学中运用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音频、投影和影像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教学方式,那样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习效果。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方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的进步,但是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同时,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时刻改变其教育思想,适应教学的需要,明确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不能机械式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展示、讲解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改变一味调动课堂气氛,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思想。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现代教育观,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学目的。
(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渐渐地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完全取消,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缺点,而且要根据教育条件来判断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最好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不单一地使用一种教学方式,保持教学方式的新鲜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要始终坚持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为目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发挥主导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多媒体只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完全依赖多媒体,甚至代替教师教学。
四、总结
长期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之起步发展较晚,我国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事业仍留存着些许阻力。首要问题即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品德成为空谈。现实中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作用是足以影响学生终身的,对学生今后工作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影响重大,是支撑其为奋斗的强大源动力。其次,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身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进步空间很大,再加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所以道德意识和思维模式都相对单纯,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再有,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是沿用着传统粉笔、讲台、黑板三件套的教学模式,要么是不同老师各显神通,学生不得不去适应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主动性难见踪影,师生间乏于交流,课堂知识单一传授,完全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路
1.践行新课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师导向职能。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尊重每一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台阶上实现真诚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序开展,走出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沉闷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丝活力,将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引导与组织者,将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引导成为主动学习者。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样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小组辩论赛、生活化教学等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思想品德课程的单调,为课程注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关心社会,注重生活中体会到的每一感受。
2.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教学主旨,科学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品德理论的教授要有针对性,要紧跟时事,从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与思考,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间隙,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提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投放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基础上,将教材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寓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让这一学科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彰显出新课改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例如学习某一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时,可在学生通读教材后模拟课程内容,将抽象的哲学理论生动化,再配以辅助引导,将理论融入实践,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实现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俗语云:“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若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为先,用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强化教师自身师德修为,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基础。因此,教师自身更应强化专业学习,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师德师范,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学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务,为时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2.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在课外的,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指正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化道德认识,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实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法来实施思想品德讲学。比如,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由课内带到课外,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等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学生亲身参与德育实践,就此指出为人言行和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给予道德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更多关怀,通过谈心、疏导、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
3.打造良好校园文化风气———深化德育程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维度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实施自评和互评,促其自我反省,培养自觉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解决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行,传统观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这对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对策。本文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性质认识不清
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学科,与其他的学科课程既有着共性,也有其自己的独特性质。思想品德课不仅是智育的课程,更是德育的课程,同时也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水平获得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学科。
可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有的教师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定为应付考试。他们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这直接导致教学目标发生偏离,也最终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正确建立进行引领和培养,学生也难以通过思想道德课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此以往,这不仅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课程的性质也会随之发生不良的改变。
2.主要任务存在偏差
现在依旧有少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存在这样的想法:只有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中,尤其是中考获得优异的思想品德成绩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自己全部的教学任务。这使得他们忽视了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获得科学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些教师便以学科的本位观念作为起点,片面强调课程在考试中的地位,争取到大量的课时之后,进行的不是对学生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而是无尽的练习和训练。更有甚者,个别初三思想品德课的课时增加到每周七节,并且内容几乎全被复习资料的学习,模拟试卷的讲评所占据。这直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妨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造成了不良影响。
3.观念方法需要改善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个别教师缺乏工作的责任心。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激情和创新热情,延续着较为落后的教学方法。他们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大多通过生硬记忆让学生进行学习,懒于甚至不愿接受新鲜、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甚至给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形象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4.课程标准把握不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基础和纲领性文件,也是以国家名义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的规范。新课标不仅具有权威、富有时代气息和指导性的特点,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思想品德教师任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和新课标紧密结合,让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有力指导。
可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新课标学习仅仅是一次性的,应付差事,学过即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把教材内容作为唯一标准,缺乏对教材的整合,学生学习没有科学性,知识点无法实现系统化和整体化,而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这一目的更是无从谈起。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的解决
1.对新课标和教材进行研读
正如上文所述,新课标内容是国家进行教科书编写、考试的命题,教师进行教学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基础。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料,更是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的重要媒介。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具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并以此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站在全局的层面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充分掌握和了解,其中包括课程的主题设置,各主题的详细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应当达到的教育效果等;其次,教师必须把握不同板块间、单元间、课程甚至段落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提炼主线的方式确定课程的逻辑体系。最后,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和国家国情”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内容的分类,构建思想品德课程的结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的方式把教材读“薄”和读“活”,进而有的放矢地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需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本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合理统筹课时安排。同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均衡性,通过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制订出一份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的时间分配和结构安排上还要预设出一定的弹性空间,防止由于学校放假、临时考试、教师临时外出等原因造成教学安排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研读和安排,可以使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的内容与主旨进行整体性掌握,有利于明确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并且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能充分体现,重难点突出,让学生可以从整体学习中熟练掌握必需的知识。
2.将教材知识内容实现整合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均有效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加之教材内容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同时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实现了很好契合,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和活动设计,同时通过对教材中各栏目、标题、文字甚至图片的内容整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和每个教学细节上进行落实的基础上,还要认识到教材作为一个内容相对稳定的教学资料,部分内容尤其是引例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所以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的社会现状,在充分整合教材内容体系、尊重教材理论观点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或进一步引例。事实上,这个问题在思想品德学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教师应当针对课程极强的时效性以及实践性特点,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让教学内容和活动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
3.充分发挥师生教学的主动性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大多数教师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响应这个理念。可是,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害怕学生因为惰性或学习方法的不科学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对思想品德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分析不够透彻,一再讲解和传授,结果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反而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反而被削弱。
事实上,这些教师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且也很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树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自信,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获得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并且在教学中还要保证全员参与,切实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所有学生身上。
另外,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主学习当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特征,给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机会。比如,在教材中有很多较抽象或者“矛盾”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容易产生困难甚至误解。这时,教师应当通过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创设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希望自己的思维向着更加宽广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当然,教师的问题和情境必须创设得精确,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性质。比如,在讲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时提出“是否说明我国已经属于发达国家了”;或者“如今贫富差距拉大”和共同富裕道路是否矛盾?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从而使他们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总之,初中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形成。所以,教师必须响应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解决,从而达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淑红.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4(6).
关键词:小组讨论;问题;对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课堂小组讨论这一生成性教学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技能的实践者,然而现在课堂讨论很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讨论的目的性不明确,随意性大
“研学后教”课堂的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学生的讨论是不可少的。但教师在设计研讨问题时很多是为讨论而讨论,很多问题没有讨论的价值,往往是一些是非对错的问题或书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问题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缺乏深度。有些单纯的知识、原理和认识方法,无需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和独立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有些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就能解决的,也没有讨论的必要。
2.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现在往往是一两个成绩好的学生在讨论,其他学生成了听众。或者只是一对一的谈话,小组成员合作不主动,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局外人,甚至出现冷场。
3.小组讨论过多过滥,走过场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只考虑怎样用学生的嘴来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甚至情急之下直接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就匆匆结束,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4.教师定位不准确
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宣布一个讨论题,学生就进入讨论的氛围。很多老师似乎感觉下面的学生活动与自己无关了,要不在讲台上看热闹,要不随便来回走动消磨时间,没有详细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或必要时给予引导。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论题设计要科学
(1)论题的设计必须要有研讨的价值。例如,有老师在七年级《我能行》这节课时以项羽为背景材料,让学生研讨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学生通过自学“自信、自负、自卑”的概念一下子就可以判断,这样的问题就没有研讨的价值。一个好的论题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观点解释,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焦点来设计讨论的问题。
(2)论题的选择要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必须设计好讨论的主题与呈现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课前设计的一个调查让学生了解我区每天生活垃圾的总量与现有的处理方式,课堂上让学生先小组展示调查情况,然后让学生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学生对调查的结果既吃惊又感兴趣,这样就让学生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论题选择要突出教学的主题。课堂讨论的问题一定要与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求一致,为的是突破重点与难点。一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主题服务的,小组讨论的方向也必须是围绕主题。问题过于散漫,不集中,海阔天空,结果天马行空,有的问题超越了课堂讨论的目的,偏离了主题,该讨论的问题流于表面,不该讨论或不该在这节课上讨论的问题倒讨论得热火朝天,实际是在浪费时间,这也是有些老师老感觉学生一讨论课堂就不够时间的主要原因。
2.学习小组划分要科学
(1)小组的建立:教师在建立小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男女搭配,组织纪律等。具有较大差异性的组成人员之间具有互补性,有助于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各自特长,但又要注意细致分工。如,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让弱一点的学生分配一些简单的工作,保证各成员有一定的任务。
(2)小组规模:我认为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不能过多,过多学生难以控制讨论的秩序,也会因时间的局限而使一部分学生不能或不能充分参与讨论;小组成员过少,不能体现成员的差异性,不能体现集思广益的集体优势,无益于独立思考。
3.做好课堂调控是课堂讨论有效的关键
(1)课堂讨论不能次数太多。一堂课组织一次最多两次就可以了,太多就得不到充分讨论,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教师中止,这将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讨论问题能力的培养。
(2)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适当进行个别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或思维结果的雏形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讨论进程。还要对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做好应急处理,必要时可以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转而讨论这些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当然需要老师勇于否定自己的气量和善于发现学生思维闪光点的能力。
4.教师自身定位要准确
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不要充当局外人的角色,要做好指导示范工作。开始讨论时,有些直接说出结果,教师就要适时引导,提出“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则……”等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对于不适当的回答不要马上否定,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要侧重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要总结归纳,在学生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经过辨析比较,找出最佳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呈多样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还有些问题由于学生的理解角度不同,所持观点不一致,教师要组织学生分析、明辨正确和错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廉光信.浅析课堂讨论[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5(Z2).
[2]杨翠蓉,张振新.有效课堂讨论的责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9).
[3]沈玉燕.组织课堂讨论策略[J].湖北教育,2002(05).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18-01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灵。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应提倡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应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呢?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所谓“人文教育”既是教授学生“学会做人”。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发展,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它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彰显个体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社会的属性、社会责任。这种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文教育。“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达到了和谐一致。”
(一)顺应时展的潮流,体现人文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亮点作用
有学者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受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情感和想象力方面的自由。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中国教育,更应当以凸显人文教育为改革的亮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人文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可以让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的科学,没有先进的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如何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为达到了“人和”的境界因而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于形成本民族的人文精神支柱,而支柱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对人文主义的熏陶。如今的中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继承人,中学阶段又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中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尤其重要。
二、加强人文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业务素质
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知识要扎实,业务能力要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高。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的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与更替。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要提高教师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长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2.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教师具有渊博、浓厚的学科知识,这还不够,还需要勇于实践。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具有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电子网络、远程教育网络等引入课堂,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立,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在课堂教学上,根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枠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丰富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时进行精讲。可以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一节课的重难点要讲,小结部分要讲。学生[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互议时,阅读中,存在的疑点要讲。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偏,释疑。
(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事、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之,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创新教育实践,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要素和方法,为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而努力奉献。
[ 参 考 文 献 ]
[1]聂凌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