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地健康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深化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整治,督促学校、施工单位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切实加强自身管理,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净化餐饮服务消费环境,防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全面保障我市学生和建筑务工人员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整治范围
全市所有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
三、整治内容
(一)餐饮服务许可证情况。认真核查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是否具有《餐饮服务许可证》,许可证是否过期,是否存在超范围、超能力经营问题。对新开办的工地食堂,要严格按照《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许可,对设计布局不合理、设施设备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的食堂,一律不发《餐饮服务许可证》;对因许可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办理变更、延续、补发或注销手续的,责令其及时办理;对未经许可从事餐饮服务的,严格依法进行查处。
(二)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食堂是否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食品安全责任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学校是否建立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并有管理组织,食堂是否设有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实行食堂承包(托管)经营,应明确学校和建筑企业与承包方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职责。
(三)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认真核查是否具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措施;从业人员是否具有健康合格证明;健康证明是否在有效期;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当从事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人员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时,是否及时将其调整到不影响食品安全工作岗位;是否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四)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认真核查食堂采购的食品及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是否验收、索证,是否具有进货台账,是否在保质期内,原料贮存是否符合管理要求。重点检查食品原料及相关产品是否存在国家禁止使用或来源不明的情况,严查食用盐、食用油脂、肉制品、散装食品、一次性餐盒和筷子的进货渠道和索证索票情况。
(五)食品加工过程是否符合要求。认真核查原料清洗是否彻底,粗加工是否达到要求,是否生熟分开,是否存在交叉污染;四季豆、豆浆等是否烧熟煮透,是否存在违规制售冷荤凉菜;认真核查食堂是否配备有效消毒设施;消毒池是否与其他水池混用,消毒人员是否掌握消毒基本知识;餐饮具消毒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六)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是否存在使用非食品用化学性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认真核查食品添加剂采购和使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使用品种和用量是否符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是否达到专柜存放、专人负责、专用工具、专用台账、专用记录的要求。
(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情况。加快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根据《关于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食药监食〔〕5号)的要求,按照省、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部署,加快推进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并及时将量化分级情况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八)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建立情况。建立健全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按照《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档案。对纳入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名单的,在依法查处的同时,要进行重点监管。
四、整治时间
本次专项整治从年3月至12月底,分3个阶段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一)全面排查和自查自纠阶段(月—月底和月—月底)。
各区、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联合教育和城建部门开展全面排查,掌握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的动态底数,督促各类食堂认真开展“春季、秋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自查自纠工作,深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做好自查自纠结果的搜集、统计、分析和建档工作,督促指导填写《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自查表》(附件1-1)和《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自查表》(附件1-2),并将自查结果上报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部门。
(二)集中整治和指导整改阶段(月和月)。
各区、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自查自纠阶段发现的问题认真查找薄弱环节,针对辖区内社会影响面较广、排查中发现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风险以及日常监管中存在突出问题,组织教育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分别对辖区各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进行集中整治,监督整改突出问题,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以及餐具清洗消毒制度等,指导督促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填写《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监督检查表》(附件2-1)和《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监督检查表》(附件2-2)。对于存在突出问题的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要采取措施,加强检查和督促力度,并限期进行整改,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需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要及时从快、从重、从严查处。
(三)督导检查阶段(月和月底)。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将分别于6月和12月组成联合督导组,对各区、县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查找各区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针对全市社会影响面较广、排查中发现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风险以及日常监管中存在突出问题,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会同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进一步梳理存在问题,制定出台相应的监管办法和规定,采取切实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并完善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监管的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区、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把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自律与强化监管、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监督指导各餐饮经营单位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保证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符合卫生要求。把食堂食品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开展专项整治。
(二)深入开展培训,建立健全制度。各区、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管理相对人的宣传、培训工作,督促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认真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督促学校与建筑企业切实承担起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
(三)全面排查、严格执法。各区、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组织对辖区学校、托幼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进行全面排查,排查率要达到100%,摸清各类食堂开办数量,督促企业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堵塞管理漏洞。督促各类食堂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提高食品安全事故防控水平及应对能力。对不具备基本卫生条件,无证经营要坚决依法取缔,严厉查处。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严厉查处食堂违法违规行为,对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要加大处罚力度;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市局餐饮许可监管处将适时组织市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对个区、县排查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2011年8月20日下午,浙江省临安市潘山村同人山庄一在建工地的临舍彩钢板工棚发生倒塌事故,造成10人受伤。2011年8月18日中午11:30分左右,正在建设中的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土建工程2标段分界里程-周浦东站高架区间,发生脚手排架倒塌事故导致2人死亡、4人受伤。2011年8月18日四川巴中市境内的巴达高速DJ07合同段一号工区发生一起塌方事故, 5名作业人员正在对工地水泥浇铸挡土墙模板进行拆除,突然工地北侧近5米高的土墙发生垮塌,现场正在作业的3名工人瞬间被掩埋不幸遇难,南侧2名工人紧急撤离现场。2011年8月3日9时30分许,在新疆乌鲁木齐西外环北路九家湾集贸市场附近一处高层住宅建筑工地,一部建筑施工电梯(也称建筑施工升降机)运行至27层时,因上方导轨架突然断裂,电梯坠落至一旁的平房房顶,电梯内3人当场死亡。
以上事例不难看出,仅2011年8月就发生了多起建筑行业内的安全事故,说明我国的安全管理依然需要加强。这反映了现下一些建筑企业存在的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
安全检查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有些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投资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对上级行政部门安全检查也只是应付,检查一过,安全无人管理,检查一来,尽力掩饰应付。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二是一些建设单位,包括有些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单位,未能真正重视和履行法规规定的安全责任,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忽视安全生产管理;三是部分监理单位对应负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对安全生产隐患不能及时作出应有处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监理责任未能真正落实到位。
安全教育不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和复杂,特别是生产经营单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由国有、集体生产经营单位为主,变为国有、集体、私营、外商投资经营单位、个体工商户并存。经济的飞速发展,投资主体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使劳动者安全素质呈相对下降趋势。劳动者安全素质下降,生产经营单位的职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无知和侥幸心理。管理人员没有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足够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在施工前的必要安全教育。
总的来说,建筑企业中存在安全管理问题,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安全事故。我们就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来着手。
现阶段已经比较成熟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有: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按照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工人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做的事情及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种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要逐级落实,从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到项目经理再到项目管理人员直至一线工人,以书面形式下发,所有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形成资料装订备案。同时要求安全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公司对各部门及项目部进行检查、考核,纳入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之中。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有效。
安全教育制度。
企业安全教育一般包括对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
对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包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的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的管理知识及安全文化;有关事故案例集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本职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和严格考核。
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安全教育同样如此,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中,安全思想、安全态度教育是最重要的,要以多种方法来进行安全教育,来激励员工安全意识的热情。每天班前班后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定期组织安全会议, 悬挂安全标示、标牌,只有加强安全教育,才能从源头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
安全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制度是清除隐患、防止事故、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可以发现企业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的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安全检查要深入基层,检查的主要内容是(一)查思想,检查领导和员工对安全方针的认识程度;(二)查管理,检查安全管理是否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和规章制度是否真正落到实处;(三)查隐患,检查施工现场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检查人员作业情况,卫生设施等特别注意的要害部位及设备的加强检查;(四)查整改,检查对过去提出的安全问题及安全隐患是否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安全整改后的效果如何;(五)查事故处理,检查对事故是否及时上报,对责任人是否做出严肃处理。安全检查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要全面,只有检查到位、细致,才能更好的保证安全生产。
安全措施计划制度。
安全措施计划制度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时,必须编制安全措施计划,它是企业有计划的改善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企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我区“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森林为目标,改善城区环境形象,营造宜居城区建设的良好氛围,打造秀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建筑业各项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完善施工现场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建设各方主体的责任,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水平,为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筑工地专项整治工作,完善对建筑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模式,规范建筑工地的施工作业,形成企业自控、社会监督、业主负责、政府监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全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和建筑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水平,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建筑渣土和扬尘污染的治理及工地美化净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展示城市文明形象。
三、工作内容
(一)活动的范围、重点和参加对象
全区所有的在建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工程,参加对象为全区所有在建工程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广大施工人员。
(二)专项整治内容
1、围墙美化
施工现场设置围墙、围挡,围挡要整洁、美观,围挡外侧美化、绿化,公益广告不少于50%。
2、建筑渣土治理
(1)建立施工现场建筑渣土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
(2)工地出入口设置冲洗设施、出入车辆必须冲洗干净。
(3)做到施工现场卫生保洁,及时清除现场建筑渣土。
(4)建立建筑渣土运输处置终点确认制度。
(5)建立建筑渣土运输处置管理档案。
(6)渣土清运单位具有《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
3、建筑扬尘治理
(1)建立施工现场建筑扬尘控制管理制度,落实专人监督管理。
(2)施工现场出入口及主要道路必须平整硬化,并辅以洒水等降尘措施。
(3)工程外侧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并保持整齐干净,防止和减少尘土外逸。
(4)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密闭存放或及时覆盖。
(5)对易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严格执行扬尘防治相关规定。
四、实施步骤
建筑工地专项整治活动时间为2011年5月初至12月,5月初至6月15日为集中攻坚阶段,6月15日至8月31日为深化提高阶段,9月1日至12月31日为长效巩固阶段。
(一)集中攻坚阶段: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本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广泛宣传动员,统一认识,周密部署,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职责,将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到企业每一个部门和项目部。各单位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抓好整改落实,整改要落实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间。监理单位要做好组织监督工作,对检查出的问题要落实责任单位整改,跟踪复查,情况严重的报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区质监站(安监站)开展集中专项检查,局加强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
(二)深化提高阶段:根据建筑工地专项整治情况,对前阶段的工作做全面分析,对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强化责任,继续深化提高,再进一步开展再行动、再巩固的活动,扎实全面推进建筑工地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形成严管、严整、严治的态势。
(三)长效巩固阶段:各部门、各单位要对本部门、本单位专项整治活动进行全面总结,检查评估专项整治活动的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完善管理制度和企业自控管理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整治成果,确保取得成效。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较好的完成本次专项整治工作,我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组长,建设科、建管处、区质监站(安监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建设科。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精心组织,扎扎实实抓好专项整治活动。
(二)强化措施,加强督查。各单位要按照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工作成效。各管理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的要求,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专项整治活动,要加大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有序开展,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通过专项治理活动,推进工程建设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完善机制,务求长效。各部门,各单位通过本次专项整治活动,查清本部门、本单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有利于本单位、本部门管理水平提高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加强动态管理,巩固整治成果,提升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水平。
关键词:建筑施工;用电安全;用电管理;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随处可见。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构成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用电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建筑工地用电安全管理,拟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制度层面进行总结和探讨:
1、建筑工地用电安全的技术管理
1.1做好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工作
概况来说,低压供电系统分为TT、IT、TN三大类,其中TN系统又分为TN-C、TN-S、TN-C-S三类。TT系统的电源侧中性点接地,IT系统的电源侧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阻抗ZL接地。这两种系统中,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这种方式称为保护接地,如图1所示。
图1 TT、IT供电系统图2 TN供电系统
当设备金属外壳带电时,由于有接地保护,可以大大减少触电的危险。在TN系统中,电源侧中性点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源中性线N相连接(TN-C系统)或与保护接地线PE相连接(TN-S系统),这种方式称为保护接零,如图2所示。当设备金属外壳带电时,其漏电流上升为短路电流,使熔断器熔断或低压断路器动作跳闸,切断故障设备电源,不致使人触电。
弄清了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基本概念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明确基本要求:①根据施工现场提供的电源情况,确定施工用电采用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方案。②TT、IT系统中,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小于或等于4Ω。③TN系统中的N线或PE线上不得装设开关或熔断器,且要在配电室(箱)、线路末端与中间三处重复接地,接地电阻小于或等于10Ω。④由同一发电机、同一变压器或同一段母线供电的低压线路,不能一部分设备采用保护接地而另一部分设备采用保护接零。⑤施工现场的所有用电设备,在做好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的基础上,一般须在设备负荷线路的首端装设漏电保护器。⑥采用三相四线制的漏电保护器时,N线穿入零序电流互感器后,不得再作重复接地。⑦人防、隧道等潮湿或条件恶劣的建筑工地,必须采取保护接零。⑧在TT、IT系统中,如因条件限制保护接地有困难时,应该放置用电设备的绝缘台,并使操作维修人员不致触及设备外的其他物体。
1.2 施工现场漏电保护器的选择
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实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或三级)保护,部分施工现场总配电箱(柜)内未装设总漏电保护器,只设有总的自动空气开关,并且开关箱内控制施工机具的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偏大。根据规范及有关文件规定,在总配电箱及开关箱内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中采用 TN-S 相同作为保护系统,从而防止了触电事故的发生因为。当电气设备在正常带电部分对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基座发生漏电时,保护零线只能为漏电电流提供通路过载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时,保护零线上将会有流过较大的电流,使设备外壳对地电位升高,使之相接触的人体受到相应的触电伤害。所以,第一级漏电保护器的设置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大于 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大于 0.1S,第二(或第三)级漏电保护器的设置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小于 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小于 0.1S。
1.3 配电箱或开关箱按规范要求设置
首先,配电箱的材料应采用铁质材料,移动式开关箱的高度应与符合要求;其次是进出线的位置应在箱体的下面,且导线进出铁质箱口处应有防护套,不容易造成导线的破损。第三,开关箱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原则。严禁用同一开关箱直接控制 2台或 2台以上用电设备(含插座)。最后,配电箱或开关箱内闸刀开关的熔丝选择应根据设备的大小而定;但是有的闸刀开关的熔丝偏大或用铜丝代替;
2、建筑工地用电安全的制度管理
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为了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双双攀升,对于建筑工地用电安全必须加强制度管理,以防患于未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治和规范。
2.1加强思想教育
施工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遵循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安全生产理念,把安全生产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原来忽视甚至遗忘的施工用电安全严肃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统一认识。明确责任,扎实有效地落实各项措施。要加强用电安全检查、监督,落实防雨、防涝、防雷措施,责任到人。
2.2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用电安全责任制,制订和完善安全用电组织措施、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以及用电安全的现场管理措施。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①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对职工的用电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用电知识培训,增强职工防触电及自我安全防范保护意识及能力,特别要严格执行电气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制度。②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明确规定:每台用电设备应有各自专用的配电箱,必须实行一机、一箱、一漏电保护、一闸的“四个一”规定,严禁用同一开关箱控制两台及以上用电设备(含插座),并做好开关箱、配电箱的防雨、防潮以及保护接地等措施。③对施工现场的电气装备和绝缘工器具,应定期送有资质的电气试验部门进行直流电阻、接地电阻、绝缘电阻、耐压、泄漏等相关电气预防性试验。④严格加强施工用电现场管理,使用的电线不能随意拖、拉,线路尽量采取架空线路,不能架空也要采取保护措施。注意不要让电线浸泡在水中或被物体碾压,电线老化、表皮破损、用电器具和零件缺损等要及时更换和维护、维修。严禁使用拖线圆盘、多用插座等无防雨措施的电器器具。
⑤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对塌电保护器是否有效动作、熔体额定值和断路器整定值是否正确、接地引线和用电设备的PE线是否连接良好可靠等要形成定期不定期检查维护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加强检查监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虽然是多变的、复杂的,只要我们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加强控制、检查,使其纳入规范化管理,相信我们一定能消除用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生产顺利、有序、安全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绍堂,施建辉.浅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用电[J],建筑施工,2008,07
关键词: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试验检测数据对工程施工指导及工程实体质量的保障作用毋庸置疑,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被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对促进试验检测工作的规范化,提高试验检测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的作用也被施工管理人员所深刻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工程实际介绍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内容。
1.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策划
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内容应作为项目策划的主要内容之一,策划内容主要包含工地试验室的选址、试验仪器的配置、试验人员的配备等。
1.1 工地试验室的选址
项目策划小组在进行工地试验室选址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交通便利,尽量靠近现有公路;(2)通信畅通,满足信息化管理要求;(3)严禁设在泥石流、、滑坡体、洪水位下等危险区域,避开取土、弃土场、坍方、落石、危岩等地段;(4)尽量设置在施工项目经理部或混凝土拌和站内,便于管理及相关试验工作的开展。
1.2 试验仪器的配置
策划阶段做好工地试验室仪器设备配置规划,对工地试验室是否能快速、顺利建设完成至关重要。试验仪器设备的配置满足以下要求:(1)尽量满足招标文件及投标承诺的要求,进场后工程内容发生变更的(与投标阶段比较),及时和业主沟通,增加或减少相应仪器配置;(2)设备配置满足相应工程内容、规模,使用频率及周转次数等相关要求;(3)设备精度、量程等技术指标应满足试验规程相关要求;(4)配备必要的试验辅助器具及工具;(5)根据公司整体仪器数量及使用状况,遵循调拨维修、翻新新购的先后顺序进行仪器配置方式的选择。
1.3 试验人员的配备
按照目前高速公路建设要求,试验人员特别是持有试验检测证书的人员严重缺乏。这对各施工单位进行工地试验室人员配备时提出很大的挑战。在有限的试验检测持证人数的情况下,如何既保证满足投标承诺要求,又确保试验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是试验人员配置策划的关键工作。工地试验室人员配置应遵循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原则,对从事试验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的试验人员委以重任,并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试验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的人员,同时根据工程施工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年轻技术人员从事试验工作,进而在满足试验工作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试验人才梯队。
2.工地试验室布局
试验室的操作室主要由土工室、集料室、水泥室、水泥混凝土室、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室、化学分析室、标养室、力学室、现场检测室、留样室、办公室等组成。各项目试验室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将上述部门进行组合安排。不过不管怎么安排,各操作室的平面布置一定要合理,比如污染严重和噪声大的操作室应远离办公室,以便更好的工作;混凝土室、力学室和标养室的距离不宜太远,以方便工作。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室必须配置通风装置。设备用电必须有安全接地措施。需要用水的操作室要合理布置供水和排水管道。而且水泥、混凝土室的下水都必须设置沉淀池,防止堵塞。莆田项目试验室,办公室隔壁就是混凝土或石料切割室,每天切割混凝土的高分贝噪声吵得人很难安心工作,这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对我们人身健康有损害,所以我们在搞临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全面,各操作室布置合理了,我们的工作也方便了。
3.仪器设备的安装和管理
试验仪器设备的布置应合理,必须根据仪器类别、试验顺序流程、保证试验符合标准的各项要求及其他各方面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3.1 合理布置试验仪器的目的就是使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达到最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搬运,并且使仪器的使用效率尽量达到最大化。还有一些仪器设备需要特定的环境要求,如高精度的分析天平就不能与化学分析仪器放在一起,因为这会影响称重的精度;有较大噪声或振动较大的设备应单独放置或远离精密的仪器设备,以防影响其他试验的正常进行;有温度或湿度要求的试验,最好与无温湿度要求的试验分开进行,以节约能源。
3.2安装调试,一般的设备放置在案台或地面上,调整放置水平就可以使用。凡事带脚螺栓的设备,都应砌筑基座用脚螺栓固定。特别是像万能试验机、击实仪、振动摇筛机等体积大、振动大的设备要在砌筑基座的时候预留埋置地脚螺栓的孔洞,在设备安装调平后用混凝土固定好。还要在设备和基座之间垫上防震的橡胶垫。在安装的时候还要考虑设备的放置高度、正面朝向要便于操作、维修。仪器安装好后,要及时进行调试,在调试前必须熟读设备使用说明书,并对照仪器弄清每个按键的功能,以免操作不当损坏仪器,甚至危及人身安全。调试内容包括加热效果、温度及时间时间控制效果、机械性能等。对调试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供货商或生产厂家联系解决。
4.工地试验室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保证试验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前提,他可以使试验室的各类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齐心协力、各负其责,共同把试验室的工作做好,出了事故后可以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以便今后工作的改进。试验室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岗位责任制;
(2)检测工作计划、检查和总结制度;
(3)抽样及样品的收发、保管制度;
(4) 样品检验、复验和判定制度;
(5) 仪器设备、计量器具的鉴定标定制度;
(6)原始记录的填写,保管与检查制度;
(7) 试验报告整理、审核和批准制度;
(8)事故分析及报告制度;
(9)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0)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
(11)档案管理及保密制度;
(12)安全制度。
5.试验检测工作程序
试验室必须明确试验检测程序,才能很快发现存在问题的环节,并寻找纠正的办法以改善环节的运行,达到有效的管理。现在举例某个项目的试验检测程序:
(1)施工单位在进场后要认真选择料场,对其产品进行取样检查,试验结果合格后上报驻地监理试验室,认可后方可进购。
(2)对于进场的材料,施工单位应按原材料检验频率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附上自检报告上报驻地监理试验室请求抽检。
(3)标准试验应尽量提前完成,不管是自己做的还是外委的都必须经驻地监理试验室进行复核后并上报监理部或总监办进行审查批准后方可使用。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要尽早的完成这些前期必须完成的工作。这个问题曾经在山平项目出现过。
(4)在动工之前需要对正式施工的分项工程进行工艺试验,由驻地监理试验室全过程旁站,试验检测结果全部符合要求后,方可大面积的施工。不然就可能因为某些问题没有控制好给工程质量或生产成本造成很大的损失。这种情况在很多项目都有过真实的例子。
试验室接到检测任务单后,要及时安排相应的人员去实施,试验人员要根据试验要求首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试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试验任务,并将全部原始记录整理好,送交有关人员写出试验报告,然后由技术负责人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的报告由办公室登记后盖章发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