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班级管理特色

小学班级管理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班级管理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班级管理特色

小学班级管理特色范文第1篇

一、缺乏自主性班级管理带来的弊端

在如何经营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以往有些教师总是显得主导型、控制性较强,对班级管理和学生参与管得多、收得紧、放得少,往往采取“胁迫式管教”或班主任“一主独大”下的班干部层级管理。殊不知,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既累人又累心,不仅阻碍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主动性发挥,同时还会使班级管理陷入严重低效。

一方面,班主任胁迫式的管教,扼杀了学生的民利。班主任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导致“保姆式”“警察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形成。班主任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结果却是老师喊累、学生叫苦。这种强调教师权威的控制型、胁迫型管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愿望和兴趣,会导致多数学生简单服从和循规蹈矩,不利于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班级管理一潭死水。

另一方面,管理主体的单一性伤害了学生同伴关系。在班主任“一主独大”的层级化管理中,整个班级管理事务相对固定于极少数班干部成员,而多数学生却置于被管理、服从管理的被动地位。这必定造成多数学生缺乏自主管理意识,班级凝聚力缺乏。少数充当管理角色的班干部,由于受到班主任的控制过多,也难以真正发挥自主管理的作用。

由此看来,汇聚人气、优化管理,促进班级管理实效与学生群体和谐共生,建构以人为本的自主性班级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二、自主性班级管理的引导策略

所谓自主性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通过有效组织,充分调动与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其基本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尝试各种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班级管理。

1.正面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

小学生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尚有局限,思维比较具体、形象,可塑性强,因而特别需要正面引导。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树立班干部的榜样。榜样的树立,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学生十分重要。同伴的榜样示范,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和努力方向。为使学生自我管理得以持久下去和上升到群体自我管理的高度,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示范性强的班干部队伍必不可少。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给班干部进行细致的分工,指导引领他们具体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比如,指导劳动委员如何管理班级卫生,指导学习委员怎样组织早读,指导组织委员如何管理午餐纪律,等等。二是多提供锻炼的机会。班主任应注重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参与、锻炼展示的机会。比如对于班内的一些常规工作,如值日、收发作业、领队、领读等等,可采用轮流方式让所有学生去锻炼实践,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才能,体验主体参与的收获。

2.建立制度:培养孩子的主体参与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由学生共同参与制订的计划,不仅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目标的达成率更高,而且班级管理成效也更为显著。

一是制订管理制度。无论是班级工作制度,还是专题活动计划,班主任应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制订。这样不但能集思广益,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开学初,班主任可带领学生学习学校有关文件和规章,认真分析班级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班级制度或阶段活动目标的制定,如小组目标管理、班干部竞选制度、班务工作评价机制等。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在制订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吸纳学生的意见,营造民主管理的气氛。为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配岗位。在分工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优势进行恰当的岗位分配。班干部任命可以采取轮流制,班干部队伍应该好中差生都有,以免某一组班干整体素质不强而影响班级管理的正常运转。选好班干部后,还要进行任职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职责,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另一方面,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班干部轮流制将学生引领到管理者的地位,让他们在自己创设的天地里自由表演、自主发挥,但班主任依然要发挥强有力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处处留心。如果发现班干部工作不到位、工作方法失当,要及时纠正引导或及时轮换。

3.注重评价:培养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

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应注重评价,明确评价对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的意义。比如学生在“当差”中,如长时间达不到要求,或者责任心缺乏,可以解聘;如学生自认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也可以申请辞职;每个周期各部门负责人可根据解聘和自动辞职的情况,重新推出岗位进行新一轮的竞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引导学生明确责任,重视自身评价。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通过写管理周记或日记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剖析,然后在定期召开的民主班会上,由班长主持,小组讨论,每位学生发表看法,由此,在群体中正确认识自我并且公开、公正评价自己,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与主体成长的目的。

二是实行评选,给予奖励。班主任可在期末组织全班进行综合评议,设置一些奖项对优秀班干部予以奖励。由此引导学生明白,诚心奉献班级、乐于为大家服务、维护集体利益,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奖励。

三、开展自主性班级管理的原则

一是要努力转换管理理念,重视学生生命成长。在自主性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不断审视自己,转换角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差异。班主任要时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要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激励全体学生的自我提升。

二是要尊重成长规律,形成班级管理体系。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班级自主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班主任要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学班级自主管理体系。

小学班级管理特色范文第2篇

一、多民族地区中小学班主任的特殊性

1.教育对象的多样性

在新疆地区,中小学同一个班级内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并存;二是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和外地打工人员子女并存;三是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并存;四是普通学生、特殊需要学生(残障学生、天才学生、学困生)并存。班主任不仅要面对学生性别、民族、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等差异,还要面对学生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等不同状况,这使得班主任管理工作更为复杂,难度更大。

2.师资缺乏、专业素养不高

目前,新疆的基础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南疆农村地区,2011~2013年每年招收特岗教师达一万余名,但对新入职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不高,教师的学历、素养也不高,这直接影响中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新疆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相对落后。在调研的新疆15个地州的310名班主任中,95%的班主任是第一次参加省级及以上班主任培训,60%的班主任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班主任培训,大多数教师都是没有经过培训直接担任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专业知识仅仅是从大学课程中获得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所以更加没有系统学习过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大多数教师仍然停留在经验型班主任的层面。此外,还存在班主任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途径少、科研意识弱、学校对班主任专业发展重视度不高等现状。

3.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待遇低

由于师资缺乏,很多班主任要身兼多门科目的教学任务,工作任务重,因此愿意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比较少,学校往往是直接分配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此外,新疆中小学班主任待遇相对较低。例如,某地区某县小学三年级屈老师所在的学校,不考虑年级人数每月班主任费188元,除了每年学校组织评选优秀班主任和评职称时有一点优惠政策外,没有任何其他补助。有时班主任费用发放还不及时,加之班主任工作不受重视,导致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因此,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4.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在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对象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冲击、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当今社会信息化发达,新疆中小学生和班主任也会受到各类思想的冲击。中小学班主任不仅要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还要了解新疆的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经济、民族政治、民族宗教等,明确职责范围,政治立场坚定,才能更好地管理班级事务。

二、多民族地区中小学班主任角色探析

角色是指对担当特定职位的人的一套期待和规范。期待指对于担当某一特定角色的“可能”如何表现,规范指它“应该”如何表现。角色也可以看做担任某一职务的人的权利和义务。角色所涉及的内容和活动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某一个人的角色的多样性。[1] 中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扮演着班级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本文主要是探析多民族地区中小学班主任所扮演的多重特殊角色。

1.民族团结的先行者

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点,开展有效的民族团结活动是中小学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班主任不仅要以身作则,及时有效传达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而且要能够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班主任还要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民族团结的开展,扮演民族团结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同时,班主任要了解各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等,尊重各民族学生,让各民族学生互相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彼此情感的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

2.传播双语的实践者

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中小学班主任尽量具备基本的双语能力(汉语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在南疆地区,能够与家长进行简单的双语沟通;在教学中具备基本的双语教学能力,并且承担快速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双语能力的任务。同时,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级管理的时间,创设学习汉语的环境氛围,成为传播双语的实践者和促进者。

3.班级管理的革新者

有创新的班主任,是具有领导力的班主任。所有的中小学班主任都有责任扮演革新者的角色,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切实可行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方法,为边疆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民族地区的班主任要结合当地实际,改革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面对多样的教育对象,要学会创设特色班级活动,开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处理繁杂的班级事务等,走有新疆特色的班级管理之路。

4.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民族文化不能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习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快速进程,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被忽略,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级管理,开发传承民族文化的校内课程或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开展民族文化宣传与实践活动。

5.教育事业的扎根者

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及山区,生活环境相对恶劣和困难,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乐观向上,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做边疆教育事业的扎根者。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存条件,培育学生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教育资源,做民族地区学生的引路人和人生的导师。班主任应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不能只抱怨自身工作环境,诸如学校不支持、同事不配合、缺少资金等方面,而应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例如学习内地贫困地区优秀班主任工作的典型经验为己所用。

6.突发事件的保卫者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处于转型期,中小学安全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加之新疆中小学的安全保卫工作一直是重点,班主任必须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班主任除了日常管理的宣传安全教育,增加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在关键时刻还要头脑清楚,具有教育机智,成为承担突发事件的保卫者。

三、多民族地区中小学班主任角色转变路径探析

1.探索民族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的特色之路

调查发现,班主任培训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不同于学科培训,应充分挖掘适合多民族地区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资源。例如,如何有效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如何创设双语学习环境;如何探寻自我学习提高的途径;如何引导班主任开展结合本地区特点的班级活动,如“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懂得民族服饰、装饰、习俗与文化”等内容;教育学生适应边疆地区特点的知识、能力和理念的培训,如“国防意识教育(保卫边疆,和平稳定)、脱贫意识教育(认识到本地的落后,有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与毅力)、本土意识教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成为本土人才)”等内容。[2] 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提升班主任素质和管理能力,对于加强新疆中小学德育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抵御民族分裂活动,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探寻民族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学习途径,倡导班主任自我学习

新疆地广人稀,各地州市相距过远,在新疆开展班主任培训,费时费力,积极探索合适的中小学班主任学习途径是迫切需要的,可以定期发放学习光盘,组织远程班主任培训,开发适合新疆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学习的网站,成立新疆名班主任工作室等。

作为班主任,面对一群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家庭背景千差万别、能力发展多种多样的孩子,要始终以促使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为目的。这需要班主任自主反思与探究,例如写反思日记、案例分析等。班主任要对学生施加影响时,要注意到提高自身素养,利用专业知识科学地管理班级。

3.重视班主任工作,实行双班主任制度,提高班主任待遇

各级政府应重视班主任工作,尤其是多民族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小学班主任的多重特殊角色决定了其工作负担重、责任使命大。针对民汉合校班级,尽可能实行双班主任管理,一民一汉,可以克服文化差异,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同时,提高班主任待遇也符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 》《 中小学班主任规定 》等相关规定,对于民族地区班主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待遇要有政策倾斜,尤其是边远民族地区,更加要额外照顾。

通过探析多民族地区中小学班主任的特殊角色,期望中小学班主任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角色义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尝试,探索可操作性强的班主任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

【注:本文系新疆教育学院2012年度院级一般课题“新疆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研究――以汉、维、哈省(区)级培训为例”(项目编号:XJJY2012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新疆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参考文献:

小学班级管理特色范文第3篇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级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环境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1.保持班级清洁干净整洁的班级环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能够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班级环境的责任意识,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以班为家、护“家”爱“家”的主人翁意识,对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构建健康班级文化大有裨益。例如,当班级地面出现纸屑等杂物的时候,不论是不是值日生,都能自觉地将其打扫干净,这不仅是良好卫生习惯的体现,也是对班集体充满责任感的体现。

2.美化班级环境美化班级环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够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班级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促进友谊,可谓一举多得。例如,有的班主任鼓励学生亲手栽种和照料植物,打造班级“绿色风景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起播种、培土、浇水、施肥,在美化班级环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友谊。

3.巧妙布置班级新课标指导下的班级管理要求打破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和限制,鼓励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和动脑,打造特色班集体。因此,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巧妙布置班级、体现班级特色。例如,有的班级布置了“照片墙”,将全体同学和老师的照片贴在照片墙上;有的班级创办了“图书角”,手工搭建了小型书架,并把集体订阅的和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供大家分享传阅。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管理秩序

班级的正常运转和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管措施。班主任要带领学生一起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明确管理制度班主任要参照《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容,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加强引导和监督,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加强班级管理。例如,在维护班级卫生方面,有值日生任务分配表、卫生督察小组检查细则和卫生评分表格,值日生按照任务分配自觉完成卫生清扫任务,并接受卫生督察小组的监督和评分,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维护班级良好的卫生环境。

2.科学激励机制管理制度的严格、高效执行,离不开科学的激励机制。只有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得到适当的鞭策和肯定,才能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例如,目前很多班级都推行了“量化积分表格”机制,针对学生在学习成绩、课堂纪律、个人卫生、礼仪礼貌、校园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并每个月在班会上进行总结和讲评,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颁发“卫生标兵”“学习达人“”文艺标兵”等奖状,并将奖状张贴在班级“荣誉榜”上,以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整体进步的目的。

3.实行民主管理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民主建设,实现民主管理,让死板的制度“活”起来。例如,有的班主任不仅要求学生遵守班级制度,也鼓励学生对班级制度提出质疑,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班级制度的完善和公信力的提升;有的班主任实行班级岗位轮换制,让学生轮流履行班级不同的岗位职责,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换位思考的意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1.丰富班级活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级活动在展示学生特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班级整体凝聚力、打造班级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例如,有的班主任定期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抢答题、必答题、小组答题等比赛项目,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打造特色文化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例如,有的班主任带领学生共同设计了独特的班旗、班徽和班级口号,充分体现班级特色。

小学班级管理特色范文第4篇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环境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1.保持班级清洁

干净整洁的班级环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能够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班级环境的责任意识,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以班为家、护“家”爱“家”的主人翁意识,对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构建健康班级文化大有裨益。例如,当班级地面出现纸屑等杂物的时候,不论是不是值日生,都能自觉地将其打扫干净,这不仅是良好卫生习惯的体现,也是对班集体充满责任感的体现。

2.美化班级环境

美化班级环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够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班级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促进友谊,可谓一举多得。例如,有的班主任鼓励学生亲手栽种和照料植物,打造班级“绿色风景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起播种、培土、浇水、施肥,在美化班级环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友谊。

3.巧妙布置班级

新课标指导下的班级管理要求打破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和限制,鼓励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和动脑,打造特色班集体。因此,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巧妙布置班级、体现班级特色。例如,有的班级布置了“照片墙”,将全体同学和老师的照片贴在照片墙上;有的班级创办了“图书角”,手工搭建了小型书架,并把集体订阅的和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供大家分享传阅。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管理秩序

班级的正常运转和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管措施。班主任要带领学生一起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明确管理制度

班主任要参照《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容,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加强引导和监督,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加强班级管理。例如,在维护班级卫生方面,有值日生任务分配表、卫生督察小组检查细则和卫生评分表格,值日生按照任务分配自觉完成卫生清扫任务,并接受卫生督察小组的监督和评分,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维护班级良好的卫生环境。

2.科学激励机制

管理制度的严格、高效执行,离不开科学的激励机制。只有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得到适当的鞭策和肯定,才能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例如,目前很多班级都推行了“量化积分表格”机制,针对学生在学习成绩、课堂纪律、个人卫生、礼仪礼貌、校园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并每个月在班会上进行总结和讲评,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颁发“卫生标兵”“学习达人“”文艺标兵”等奖状,并将奖状张贴在班级“荣誉榜”上,以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整体进步的目的。

3.实行民主管理

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民主建设,实现民主管理,让死板的制度“活”起来。例如,有的班主任不仅要求学生遵守班级制度,也鼓励学生对班级制度提出质疑,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班级制度的完善和公信力的提升;有的班主任实行班级岗位轮换制,让学生轮流履行班级不同的岗位职责,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换位思考的意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1.丰富班级活动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级活动在展示学生特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班级整体凝聚力、打造班级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例如,有的班主任定期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抢答题、必答题、小组答题等比赛项目,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打造特色文化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例如,有的班主任带领学生共同设计了独特的班旗、班徽和班级口号,充分体现班级特色。

四、结语

小学班级管理特色范文第5篇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