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服务性劳动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服务意识;培养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正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在服务经济时代,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如何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服务意识培养问题,结合笔者教育教学经验,谈谈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服务以及服务意识的一些理解
关于服务定义,分别有经济学、管理学等各种解释,本文采用美国市场学会(AMA)的定义,即服务是在本质上不可感知和不涉及实物所有权转移,但可以区分、界定和满足欲望的活动。服务意识则是服务人员在对服务内涵深刻理解基础上,以满足顾客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条件,以让顾客满意为标准,自始至终保持以顾客为核心的一种服务认知、觉察和关注,其核心要素是树立起一种以他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服务行为上,服务意识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贯穿整个服务过程的良好服务观念和服务态度。
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必要性
(一)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是旅游行业、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旅游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服务是顾客消费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服务甚至对顾客的消费满意度起决定性影响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服务是旅游企业的生命线,服务人员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则是提供良好服务的源头。借用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好说明了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可以为旅游行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本保障。
(二)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职业学校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在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同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一名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必定是一名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社会劳动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包含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以及高超的服务技能等方面内容,而良好的服务意识恰恰是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最为基本的职业意识。因此,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具备良好服务意识是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保障
首先,服务意识是旅游企业招聘人员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旅游企业对于服务人员的招聘考核,尤其注重服务意识的考核,甚至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人事经理在面试过程中,常常通过设置服务场景或者在面试地点附近设置“意外情况”的方式,来考核应聘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其次,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度过实习适应期,早日进入一线工作岗位,甚至是获得职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最后,作为一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敬业、乐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途径
服务意识作为职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养成和提高并非朝夕之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首先,观念作为意识活动、心理活动的灵魂和基准,支配着人类绝大多数的行为,当观念形成后,还需要引导学生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以及企业用人实际,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树立以下服务观念:1、我们处于服务社会当中,服务无处不在。2、在服务经济社会,服务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也是一种快乐的行为。服务行为的效用不仅体现在劳动者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方面,也体现在劳动者对劳动本身的精神追求层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提到的自我价值实现理论,就说明了服务人员可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获得顾客的肯定和赞许,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归属感和职业成就感。3、在服务经济社会,良好的服务意识不仅体现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更是社会现实对于社会劳动者的强烈需求。4、服务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不管是产生在经济行为当中的服务行为,还是根源于感恩理念的服务行动,都体现了服务提供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道德水平,折射出良好的道德风貌。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水平,尤为重要,也尤为任重道远,须常抓不懈。
(二)课堂教学,润物无声
课堂教学环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服务意识的主要场所。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课堂形式以及课堂效果评价方式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1、采用多种课堂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旅游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学好这一学科,不仅需要学习者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有关原理,还需要学习者用心体验服务情感、掌握服务技能,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各种服务技巧。为此,我们可充分运用生本教育这一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方式方法,运用情景模拟、现场实操、案例教学、声像讲解等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例如,我在讲解《导游业务》一书“游览当中游客购物方面个别要求处理”这一小节内容时,首先,在教学目标上面设置了价值目标(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实践这一理念)、知识目标(掌握如何处理游客提出的各种购物要求的处理方法)、能力目标(在带团过程当中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尽最大努力去满足游客各种合理而可能的购物要求)等三个方面目标;其次,在教学目标指导下,给学生布置前置作业,引导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同时发挥小组作用,对游客购物方面的各种特殊要求进行场景模拟演习(教师对模拟内容和时间进行把握);再次,在正式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运用学生制作的道具,进行场景模拟,其他学生进行观看并做好记录和讨论准备;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学结。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不仅仅掌握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剧本”撰写、“剧本”演练以及“剧本”评析等过程,学生体验了服务情感,更新了服务观念,在提升现场服务能力的同时,服务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2、采取课堂效果多维评价方式。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过去那种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个知识点的单一课堂效果评价方式受到了质疑,而多维课堂效果评价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推崇。在多维课堂效果评价方式下,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到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其知识运用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是否得到了良好熏陶、人格是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例如,我们在全国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证考证课程授课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模拟带团或模拟服务场景的形式,设置多维评价指标,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点,是否具备良好服务技能以及服务技巧,是否具备积极、主动的服务精神。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运用、情感的培育以及习惯的养成,点滴间,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班级活动,大展拳脚
班级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天地,为此,必须发挥好班级活动在培育学生良好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教师以身作则。学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教师和学生是这项服务当中的一对服务关系,提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发挥服务精神,发扬弯腰精神,其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2、学生干部发挥榜样力量。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左右手,地位特殊,但从接受教育角度来看,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在地位上完全平等,因此,我们尤其需要指导学生干部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提倡他们在各项活动组织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方面,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克己宽人,遇事多用协商的语气,对待同学们的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广大同学学以致用,共建服务型班级。旅游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熟悉各种服务程序以及服务要求,但是要养成良好服务意识,从而形成为职业习惯,却需要在日常活动中不断锤炼、打磨。首先,在班级管理方式上,可以参照酒店管理架构,设置康体部(管理文娱、体育)、后勤部(管理各种集会活动、运动会等的后勤工作)、财务部(负责班费和各种捐款)、公关部(管理班级对外宣传和联谊)等部门,让学生提前熟悉服务场景。其次,在观念上,提倡主动、及时的服务精神,多些微笑,少些抱怨;强调岗位意识,到校就是到岗;强调服务精神的延伸,帮助也是一种服务。再次,注重细节培养和关注,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多媒体设备运行、拉好窗帘和讲台物品准备等工作(类似上团前的物品准备)。最后,在活动组织上,强调活动组织的协调和跟进(类似旅游服务当中的各项服务交接和服务跟进)。相信通过更多的细节锤炼和活动检验,可以为广大学生培养良好服务意识搭建一个良好平台,让他们大展拳脚,共建服务型班级。
(四)实习实践,检验拓展
实习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前期教育教学成果和巩固、拓展教育教学的最好舞台。一方面,要做好实习实践引导,让学生在实习之前,对实习目标、实习制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目标,找准定位,志存高远;另一方面,要加强实习管理,张弛有度。实习实践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准备阶段,是就业的预演,在安全和有效管理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到一线岗位进行学习和实践,例如旅游企业的前台接待、餐饮服务、导游等等岗位,让学生在实战中体验和提升服务情感、培养和增强服务意识。
当然,要培养和提高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高三年级的实习实践锻炼,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以及学生的自我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内外结合,长期坚持,直至形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乃至形成为一种源自内心的职业需求,则可谓大功告成!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桑切克著,周冠英,王学成译.教育心理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第二版.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路径
[作者简介]徐斌(1974- ),男,安徽芜湖人,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讲师,苏州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常州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教研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业规划个性化辅导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HDJY1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0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高校逐渐重视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生涯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是对自身的科学分析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大学生由于知识和社会经验缺乏,自身很难实现,必须通过专业、科学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其实现。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教育方面的原因来说,与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关,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有关调查显示,有55.5%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目标不明确,有52.3%的大学生十分渴望“在大学不同阶段自己应该怎么做,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学生对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有迫切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涯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必要对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进行认真分析。
一、高校实施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指出,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每个人由于家庭、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本身存在个体差异,且人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就是个性化。所谓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就是教育者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订发展计划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包括大学学习理念辅导、自我认识辅导、职业目标辅导、社会实践规划辅导、情商培养辅导等内容。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对于促进大学生成才发展、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顺应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大学生由于遗传、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的不同,因此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目前高校主要采取讲座、班会等形式开展“整齐划一”的大学生生涯教育指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教育,如开展党员启蒙教育、奖学金评比、考研动员等活动。不可否认,这种“整齐划一”的指导对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很难调动学生自我规划的主动性。“工人的天赋特性是分工赖以生长的基础”。高校必须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是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通过自我剖析、心理测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价值观,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在学校不断锻炼和完善自己。
2.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对学生的教育习惯“一言堂”式灌输,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认真分析,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当前,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引路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否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并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已成为制约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辅导员以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为工作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个性了解,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辅导员把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指导大学生明确生涯规划的目标、步骤、方法,切实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职业素质指劳动者在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完善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很多促进就业的政策性文件,然而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企业往往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这充分表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不应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更应通过个性化生涯辅导,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适应社会要求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实施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非常重视加强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主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考核来深入推进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有效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工作很难形成合力。当前,高校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在组织机构、队伍建设、辅导内容、辅导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
1.组织机构缺乏服务性。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生涯教育辅导的专门机构,由学生处来统一负责学生的生涯教育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具体工作为:下发开展生涯教育的指导文件,加强对各学院生涯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督查。这种形式能有效推进生涯教育宏观层面上的实施,但缺乏微观的细化措施指导服务。如对辅导工作开展缺乏统一规划,对各学院的生涯教育辅导工作缺乏后续指导,对辅导工作者缺乏培训和指导,对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服务指导,如心理测试服务、专项任务团体辅导、科技竞赛与创新项目指导等。组织机构服务性的缺失很容易导致高校生涯教育因缺乏指导而流于形式。
2.辅导队伍缺乏专业化。生涯规划辅导是一门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学问,需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目前,高校从事该项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辅导员作为管理教育学生的主要力量,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事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有着天然的优势。但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背景,没有掌握个性化辅导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仅仅按照个人经验对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3.辅导的内容缺乏系统化。高校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应涵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内容,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制订,也包括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包括情感生活的引导。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三方面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应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多样化。当前大学生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主要针对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引导,如奖学金的评定、考研动员等内容,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价值观等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缺少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
4.辅导形式缺乏多样化。当前,大学生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形式较为单一,一般采取辅导员先集中班会教育,再个别谈话指导,最后由学生完成生涯规划相关表格。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成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一问一答,生涯规划表格成了教师应付学校检查,学生应付教师检查的表面文章。学生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缺乏对专业的了解,更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这样制定出来的生涯规划最后只能流于形式。
三、高校加强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对策
1.加强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的组织管理。一是成立大学生生涯教育辅导中心。要将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作为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是前提。大学生生涯教育辅导中心是学校实施生涯教育的专门机构,应由受过专业训练和获得一定资质的生涯教育辅导教师来负责,负责全校学业规划个性化辅导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反馈。一方面,负责对辅导员和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辅导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负责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二是构建多层次大学生生涯辅导队伍体系。队伍建设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基础工作,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建设多层次的辅导队伍。学业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定位,包括专业思想稳定、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就业形势分析;辅导员负责学生的自我定位,包括自我认识、职业目标设立、情商培养;学生朋辈辅导员是学业规划辅导的学生志愿者,由热心为其他学生服务的高年级优秀学长担任,负责学业规划个性化辅导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维护,解答学生的学习生活困惑。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等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的评估。评估是高校加强生涯教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评估不但能够规范日常的生涯教育个性辅导工作,为学校生涯教育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而且能够通过考核、比较,强化竞争、创新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应建立一个科学的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评估指标体系,克服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从辅导过程和辅导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估。
2.科学制定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内容。辅导内容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目的的具体化,直接关系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目的的实现。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内容的确定,既要以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目的为客观依据,又要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为现实依据。由于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目的的内在规定的丰富性,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内容也应是丰富的,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目标构建辅导、自我认知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认知辅导、情商培养辅导五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在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自我认知辅导、情商培养辅导是基础,学习辅导、职业认知辅导是主导,目标构建辅导是根本。在进行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时,只有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辅导内容,才能增强个性化辅导的实效性。
3.创新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形式。当前,高校主要采取讲座、专家报告会、班会、辅导员谈话等形式来开展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这种辅导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大学生缺乏具体、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创新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形式。
第一,网络平台自助辅导。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巨大的渗透、影响作用,在校园网建立生涯教育专题网页,根据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内容,开辟相应的栏目,提供生涯教育自助式辅导。网络平台建设应注意强调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增设论坛,让优秀学长能够上传自己学习、工作中的体会,解答学生的困惑。学生对困惑的问题按照网页提示自行取用相关信息,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辅导教师咨询。
第二,学生朋辈辅导。学生朋辈辅导由大学生生涯教育辅导中心选拔并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来承担。学生朋辈辅导员因年龄和心理特点和大学生相仿,很容易取得大学生的信任。朋辈辅导主要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大一新生大学适应,大二、大三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大四的就业指导。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交流,如创业、考研、公务员考试等专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朋辈辅导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并不能放任学生开展没有主题的交流。
第三,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相结合。团体辅导指教育者对有共同辅导需求的小组成员,围绕生涯规划某一主题,通过座谈会、自由交流、行为训练等活动,启发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获得成长的过程。个案辅导是生涯教育辅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个案辅导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方式进行,协助学生解决个别的学业规划难题,增进其良好的适应。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衡量辅导员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个性化辅导是生涯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环节,高校必须重视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建立健全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组织管理机构,明确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新形式,增强生涯教育辅导的实效性,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
[参考文献]
[1]金国雄,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关键词:个性网络大学生思想
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到来,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等等的深刻变革。
主导经济活动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获取、转化和传递的活动,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的教育价值观就需重新确立。
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社会中,教育再也不能只是那种封闭划
一、千人一面、漠视个性的教育,注重个人权利及其主体性,并以重视大学生个性为前提,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思想修养。
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具个性活力的群体
个性首先是指现实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通过遗传获得的活的生命的肉体组织及其自然差别,人不仅区别于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物种,就是每个人也因其先天的遗传基因等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生理差别,这也是个性作为其它差别和特点存在的最一般前提,亦即个性的自然的和物质的基础。这种差别也是多种多样:有外在的相貌,也有体内遗传基因等不同方面。人既是生命的、肉体的、生理的存在,同时更是有意识、情感、欲望的,即个人的心理差别。即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特征是人有意识。
在心理学上,有把人的心理差别分别通过对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加以逐一分析,从而通过认识和分析人的心理差别去认识人的个性。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在与自然和其他人即社会存在中生产和发展自身,人的个体差别也是在家庭、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得以实现并逐渐完善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认识到自己是客体的同时也是主体,即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在以劳动为起点生产自身到以实践生产、改造自然和包括自身在内的周围环境,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对个体自我的认识。个体和个性不是两个不同的人,而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视角。
上述分析可以将人的个性定义为:个体主体的自为的社会存在特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性。人的个性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创造发展性等特点。
大学生因其所处特殊年龄段和校园学习环境,具有鲜明的思想独特性:
首先,从年龄段分析,大学生正直风华正茂,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具有很大可塑性。
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区别于他人的遗传基因和形体特征上的唯一性,又因每个人的生命之唯一性而使他的个体存在具有不可重复,他人不可替代的特性。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职能,体现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与他人不同的身心特征和社会特征,从而使之成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个人,获得自身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他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可见,大学生活是间于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时期,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独自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正是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分析,通过和师生的交往和沟通,并在不同的时间逐步调整和完善乃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大学生整个人生看,大学生思想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个性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出发点,它要求个人按照一定的合理的意志去生活、去行动、去决策、去评价。没有自主性就谈不上形成人的个性。马克思说:“那些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或马匹一样。完全成了他们主人附属品。”自主性相对与依赖性而言的。
创造性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和内在动力,是个性的最高最充分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往往能够依据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并以自己的实际活动把二者统一起来,在专业方面和个人兴趣方面创造出全新的观点和成绩,同时也创造出全新的个性思想。未来的任何创造过程,实际上是客体与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自我创新观点的结合。
个体主体存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或外化就是能力。一般说来,思想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较强的创造性,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能力。反之,个性不突出的人,则往往依赖性较强,顺从而保守,缺乏自为性而能力不能发掘出来。
第三,大学生感情丰富而理想化,具有很强的波动性。
大学生是通过高中阶段的努力而考入高校,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又因刚刚从家庭独自走向校园,有许多生活、情感和经济上的问题需要他们独自面对和处理,往往在内心中有很强的自我理想化的思想倾向,但在面对真正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和波动性。
第四,从个性的实现方式来看,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个性的社会化才能得到实现。
个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个性的发展是多方向的,因此似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随意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采取一切手段实现自己的个性。然而,现实生活决不是这样的。人的个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都必然要受到个人所处社会条件的限制或制约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园生活学习中不断的碰撞和沟通中认可和实现上述的个性思想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重视人的个性独特性,培养人的独特个性,决定教育不是一种可以简单套用的模式。个性化教育目前是一种指导思想,其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该只是体现在某一个阶段,而是渗透于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和教育进程的各个阶段。时间上,贯穿于学前教育、在校教育、继续教育;空间上,延伸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个性化教育可以说是为实现素质教育,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教育,针对人的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新性、完善人的独特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切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形成完善个性的教育过程。个性化教育的实现可以带来许多方面的转变:知识的拥有到知识的创新,知识的贮备到知识的运用,信息的占有到信息的更新,单一的评价标准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体制下由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这其中不仅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家庭等各个环节,其中的高等院校发挥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二、适合的网络载体适应并引导学生群体的个性发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教育也借助其扩展功效,并获得了巨大改观。
世界上网络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所有大学都建立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通,通过建立各种软件资源库、电子图书馆以及网上虚拟学校,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校与师生提供大量信息和广阔的教学、科研空间。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于1995年底完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主干网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连接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70多座城市近500所高校。清华、北邮等高校已经开始网上教育试点。一些城市的网络教育也正日渐完善。”现代网络化教育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整齐划
一、统一模式的传统教育,逐渐通过网络化的学习方式达到个性化教育。
在基于网络化教育平台上,传统教育模式悄然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学内容日渐丰富、教学方法趋于多样、教学互动成为可能,学习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如何通过建立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完善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之一。
1、办特色化校园网络,寓教于乐,建构和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内容日渐丰富,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增加适应不同学生和社会需求的选修课,分领域设置基础性课程、增加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个人学习的不同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通过教学互动的双向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学习革命性的转变。而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浏览网络上信息,了解历史,判断和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载体。2004年6月止,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接近9000万,占全球上网人数的9%以上。其中,在校学生占31.9%。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各高等院校网站又是学生登陆频率最高的,因为学校选课等重要信息都通过网络实现,高等院校如何办好网页是十分重要的办学内容之一。
在种类繁多的各种网站中,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宗旨和学科特点,创办具有科学性的服务性、信息性的特色网。当前高校从教学科研到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传递信息。
网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文化交流和师生互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许多院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但点击率却不尽人意。试想,随着网络信息窗口的开通,学生有更加自主多元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如果不能够通过信息服务和休闲娱乐吸引大学生,仅将说教和宣教的材料放在网页上,只能够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做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因为思想是不能通过外力左右的,一个人可以被囚禁,而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充分利用网络,寓教于乐。应该集中人财物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校园网络,将信息和知识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丰富性和快捷性作用,因为说到底,网络只是又一种工具,而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这其中包括建设网站的工作人员、登陆网站的师生全员。
2、丰富网络内容,建设互动窗口。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扩展,人的参照点日渐扩展。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分析,现代人学习交融于生活工作之中,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交融,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与此同时,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从业人员知识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补充,人们学习知识,不仅可以满足所从事职业的需要,还考虑到个人爱好、专业兴趣等,同时寻求个人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个人的价值。
人们接受教育,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接受知识,更需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习知识的方法、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导致了学习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但接受的是某一学科的体系教育,而且还接受满足其个人喜好、选择、特点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
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进程的加速发展,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选择考核的时间、考核的难度、考试内容等进行评估和考核。网络为学习者提供起点能力的评估;学习进程中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和媒体,提供教学咨询系统,师生交流互动,实现一对
一、一对多与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体系的网络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能及时、便利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防止偏离预定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进度做出适当引导。建立一套完善的、个性化的、开放而灵活的学籍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
要实现上述这样的教育改革模式,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网络内容和网络形式,形成网络互动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报告会、演讲、专刊和墙报等形式通过网络化更加多元和快捷,因为网络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形象化、趣味化等多种特点,可以集视听说功能于一体,参与和反馈的功能更强,从而将“化育”在“润物无声”中完成。要做到这点,需要首先及时正面信息,合理设计网络内容和栏目,以丰富而多样的网络信息,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作到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网上引导必须紧紧与学生服务和管理密切结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学习理念,将学习主体转为大学生自己。这就要求,不仅有一批专业的网络创新管理人员、技术过硬的维护人员和积极融入网络生活的学生大军。在网上全面、优质、高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乃至进入社会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一系列的服务管理工作,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中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3、发挥网络特色服务,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人类发展在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的过程中使自身日臻完善,个性丰富多样。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被“分裂”,而非“完善”。如何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通的人,然而作为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需要能把一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生存过程中人性的这两个方面辨证地协调一致。因而教育目的也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不应只是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依此看来,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完善人,才能确保一个人学会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善,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未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我们时代的社会拥有经验和资源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自己,使人成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主体,实现自身潜能的主体,并作用于周围和后人。同时,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修的固定内容,而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这样,才会超越千百年来强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日渐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许多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无知、恐惧和担心被人知道后影响日后在就业和工作等种种误区,往往不会主动对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救治,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救助而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而引发的各种自杀、报复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造成的危害不能够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针对大学生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就成为高校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网上心理教育活动具有平等性,保密性、快捷性的特点,可以起到有别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网络应多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救助等系列栏目和窗口,在相对宽松和隐秘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大学生心理需求上的科普和释疑工作。如开展聊天室,在校园网上利用快捷的再线聊天氛围进行心理释疑。谈论自己被困扰的话题和看法,许多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自信不足、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交往障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同学惊醒交流,宣泄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从新建立内心的平衡点和参照系,从更开阔的视阈思考同样的问题,往往可以解决内心的块垒,化解矛盾和不良情绪。
此外,提供网上心理测试和咨询活动,让同学可以在遇到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时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答案和救助信息,通过网络提供相关连接的网址和救治医院的联系电话等。解决大学生因情绪困扰、恋爱和交友、职业选择以及神经衰弱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网上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专题心理救助活动,以应对当今大学生因青春期在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引起的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新晨
三、网络载体标示着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正在超出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也正才超出原来课堂固定模式,在网络空间扩展。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而复杂,以致无法包括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体系”之内。教育活动正在让位于学习活动,学习者本人越来越成为主体,成为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这种关系的转变,是今后科技革命时代的教育所面临的最急切的一个问题。高校网络建设应该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与社会接轨,不仅与毕业分配的大学生建立母校联谊栏目,介绍学校专业毕业后的分配走向,发展空间,同时和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互动平台,从学科特点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给学生了解社会开设窗口和通道,发挥网络化信息共享资源,为开阔大学生视野和心胸打开新的视窗。并通过网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中感悟人生,锻炼自己,提升自身修养。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体制的更新,尤其是评估体制。仅从升学率看教师,盯着分数看学生的原有评价标准必须加以改变,实现评价制度的多元化。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教育者成熟程度的提高,允许学生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和权利。网络化教育能够顺应社会和人的发展,也体现了认知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贯彻这样的全新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才可以实现。
参考书目:
[1]《网络的未来》安妮利尔瞻编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2]《改变人类命运的科技力量》(法)埃利奥特史密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人格心理学》(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版
关键词:现代大学;社会职能
收稿日期:2007―07―18
作者简介:尚科(1982―),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仵春(1977―),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高等教育史。
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发挥其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向全社会开放,发挥服务社会、提供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社会职能。下面就几方面来谈谈高校应提供的社会职能:
一、大学提供远程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岗位的再培训、知识的快速更新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加上终身教育与教育消费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切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消费市场。定时、定点、长期连续进行的正规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巨大的却又是多样化的需求。要让社会成员放弃目前的一切,重新全脱产地走进课堂已不现实。人员流动性的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愈加灵活多样,现代远程教育就成为人们的首选。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发挥重点高等学校的优势,打破校园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体系。因为它不受传统教育形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适合我国国情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形式。〔1〕
此外高校还承担着各种短期、长期培训以及职业技术培训职能,高校拥有各个学科专业的名师大家以及设备仪器,这是进行社会教育的丰富资源。高校利用寒暑假等闲暇时间可以对社会上有自学愿望和要求的成员进行培训和充电。
二、大学图书馆提供社会教育
图书馆作为改造社会文化教育职能的机构,教育对象面向全民。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公共教育为己任,服务对象包含各类型的社会成员,教育受众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同时,图书馆教育的目的、内容并不仅限于传统的文化知识及某一专业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培养人的适应社会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文化教育机构,作为高校机体的一部分,尽可能地向社会读者开放,只有不断强化自身与社会机体的联系,才能突破自我封闭模式,走入社会开展服务,才能适应新形势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学习型社会里,人们可利用图书馆提供庞大的知识信息系统自由选择,使学习者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图书馆还可以参与远程教育,通过投身日益大众化的社会教育活动,拓展自身教育服务功能。图书馆也要顺应时代要求调试更新,以便承担起更深入更全面的社会教育职责。用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学校教育阶段获取的知识仅仅是为日后的职业人生打下了初步基础,仅凭那些基础知识不足以应付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长期需要,而图书馆所提供的阅读资源和环境资源对于实现终身教育、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等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承担的社会服务
现代大学的三个职能是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服务社会的职能越来越得到全世界高校的重视。美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发展最为成熟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哈佛大学的学生参加了许多种类的社会服务活动。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菲利普斯•布鲁克斯舍友协会(PhillipsBrooksHouseAssociation),它设有35种服务项目,有1000多名学生在其中服务。主要为许多城市的小学生教授舞蹈,提供都市前进计划、新生服务计划、新生社区服务计划以及“睦邻关系发展”计划等。
美国耶鲁大学有一座德怀特大楼,在这里学生们无偿制定为纽黑文市民服务、志愿到医院、精神病院或城镇旅店内服务的计划,讨论如何为成人接受基本教育等。德怀特楼对耶鲁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实际上现在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学生服务机构,成为美国大学服务社会并培育服务精神的象征。
目前我国高校也有许多类似的社会服务功能,我们称之为“勤工俭学”。虽然勤工俭学的目的是为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便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勤工俭学与真正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区别,社会服务职能更侧重于无偿性、奉献性和公益型,使高校成为所在地和社区的文化服务辐射中心。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不仅包括为社会经济服务也包括为社会政治和精神文明服务。参加服务的人员不仅包括大学生也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行政人员。而且服务形式更应该具有多元化,例如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假期打工活动,知识、文化、法律下乡活动,普及教育、环保、卫生、法律等活动。可以是学生个人活动,也可以是集体的、组织的,可以是小范围的也可以是大范围的。
四、大学校园环境独特的文化氛围教育
校园环境包括校内雕塑、校园建筑、校园文化等自然的和人文的景观。这是高校历经百年的艰辛发展沉淀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价值意义。
我国高校拥有上百年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属于自身独立的文化氛围。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放大学校园能够把参观者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引起他们的参观兴趣,让他们在大学校园中充分感受到友爱、和谐、美好。这对他们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进取、积极向上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有积极意义,使学生的放假时间和休息时间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使自己的课外时间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在课外同样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学校园的社会教育重在感情的启迪,对参观者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校园环境,即建筑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非直接的说教方式来感染、熏陶、激励、启迪。大学校园的馆舍建筑,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文化,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一座具有独特风貌和格调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大学校园的周边环境一般属于当地文化发达的区域。市民文化水平高于本地其他区域。这也和高校与当地区域居民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有关,高校的社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在这里更加凸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发挥校园环境“人文育化”的优势,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增添学校的人文气息。置身于浓郁的人文环境之中,耳濡目染,心灵会得到净化,境界会得到提升。高校有多种报告会、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读书节、文化艺术节以及校园人文景观、校史陈列等,这些形式都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它是人才、知识汇聚之处,是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在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高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远远地超出了其他社会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尽更大的社会责任。
总之,力求改变高校传统象牙塔似的封闭结构,向社会开放,形成开放的弹性的教育结构,是各国推行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的实践。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高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图书馆远程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使高校成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社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的枢纽,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邓虹.美国图书馆学信息学教育的改革【J】.图书与情报,2000,(1).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24 — 03
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发展阶段,高校数量增多,在校生数量激增,现在全国高校数量在2000所以上,在校学生3000多万,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今高校从规模发展阶段进入了内涵发展时期,而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中学生工作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从理论上不断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径,以此来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机制。
一、人性化管理概述
1.人性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提出来是经过管理理论和实践100多年发展的结果。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管理领域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其运用于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的代表就是“泰罗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把人视为物,以物为本,实现了管理的机械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实行非人格化管理,他们主要依靠强迫、控制、指挥和惩戒等手段,辅之以金钱的刺激,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生产效率,也称为传统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理论重视物的因素,把人当成机器,制定和出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措施,辅以金钱的刺激,对人实行严格管理,以此来提高效率,其忽略了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未注意到管理和生产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20世纪2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人是“社会人”的假设,后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沙因的“复杂人”理论、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等。
行为科学理论是将人作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假设基础上来看待,而不在仅仅把人当成“经济人”。它们认为人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人的因素是管理的核心因素,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民主化”和“人性化”管理,通过多种方式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以此激励他们在管理中的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行为科学理论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优化了管理的效果,它强调人的作用,关注人性,按照人性的需求和满足来优化管理。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产生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它不仅汲取了科学管理理性的一面,又吸取了行为科学理论“人性”的一面,同时注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系统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与以往理论不同,他不是将将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单个员工身上,而是过渡到树立企业的整体共同价值观念上,以形成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文化的调控职能,把硬性管理技术和软性管理艺术结合起来,刚柔并济,从而在管理中将理性与人本主义结合在一起。西方管理客体思想由‘物本管理’演变为‘人本管理’。”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生产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人是知识的载体,对人的管理从体力劳动者的管理转变到脑力劳动者的管理,从而使人本管理发展到能本管理阶段。能本管理,是以人的内在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本,比人本管理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更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以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价值。能本管理阶段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集中根本体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现代管理论不仅强调了严格管理的理性一面,更关注管理过程中人性的一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为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由于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成功。因而由企业管理领域扩展到多个管理领域,从而出现了人性化管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
2.人性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性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它注重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关注人性要素,尊重人、理解人,以此来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业绩。人性化管理的实质是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被管理者,给予其关心和帮助,为其提供发展空间,从而挖掘其潜力,发挥其创造才能,人性化管理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对学生工作队伍和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合理满足从事学生工作队伍人员的物质和精神性要求,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工作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模式。
3.人性化管理的内容
人性化管理是根据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来实施管理的,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在管理理论中,由传统的物本管理变为人本管理,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基本要求来实施的。首先是在管理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满足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人的生理的需要,如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身体需要和人的安全的需要,如生命、财产、职业等方面的安全需要。
其次是在管理过程中满足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人的社会交往、受尊重程度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等方面。这就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措施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满足人的各种基本社会需要,为其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最后是正视人性的特点,保留传统管理模式的长处,以人性化管理为主导,做到人性化管理和传统管理的有机结合。传统管理在保证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方面有其优势,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实行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能一味地排斥或反对传统管理,相反人性化管理应该在传统管理的基础实施,做到人性化与和传统管理的有机融合,在保留传统管理优点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因而在人性化管理的内容中首先必须制定和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
二、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1.高等教育理念的改变,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照搬了前苏联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原则和体系而形成的,其强调高等教育单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和理论教学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及其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脱离社会经济发展,闭门办学,专业设置、学生数量和办学规模随意性大;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也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专业素质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在这种理念下形成的高等教育机制和体制,在当代已经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高等教育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还要承担大众化教育的艰巨任务,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而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的学生工作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应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下,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学生看成高校的生存之本,学生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成人成才。
2.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呼唤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我国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管理理念上强调严格管理、绝对服从;管理体制和内容僵化,实行制度化、行政化管理;管理方法单调、多依靠经验管理,缺乏创新。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整齐划一、循规蹈矩、易于操作、便于管理,但学生成为被管理对象,且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就是管理形式单一、内容统一的机械式管理模式阻碍了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性。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人才的创新性要求,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人才质量的培养。因而高校为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需要在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上做出变化,改变传统管理模式,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改变强制性管理而采取服务性管理,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
3.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今我国在校大学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自我意识增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思想更加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就业压力变大,心理承受力较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学生工作“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创新性的培养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改变以前刚性化管理模式,依据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学生做出符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人性化管理。
三、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策略
高校学生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工作和调动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调动学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坚持人性化管理,调动学生工作队伍工作积极性
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培养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专业化工作队伍。
(1)坚持以人为本,设计和制定工作制度
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是一支人数众多的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加强这一支队伍的建设,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各个高校在制度设计之初要根据人性化管理要求,制定辅导员、班主任的任用、培养和管理各项制度,为学生工作人员在制度层面创设一个培养人,提升能力的制度平台。
(2)贯彻人性化理念,确立工作激励机制
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关注学工队伍人员的自身发展,满足其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为此要确立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激励措施,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是建立工作绩效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其次是建立职务和职称晋升机制,教育部在2005年1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要根据这个文件精神,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职务和职称晋升机制,对于那些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达到一定期限,成绩突出,而职称问题又没有解决的,可以设立非领导职务岗位,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从而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3)坚持人性化管理,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学工人员编制上,高校要按照教育部1:200(辅导员和学生)的规定,及时足额配备辅导员,减轻辅导员工作量,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做好学生工作;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改善其生活条件、办公条件,为其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上,加强辅导员、班主任业务培训,通过建立定期专业培训和日常例会等制度,加强工作交流和培训,建立一支学习型的学生工作队伍。
2.坚持人性化管理,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两个平台建设,即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平台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建设。前者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一个安全的、有序的环境平台,其是基础性平台,后者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成长的平台,其是层次提升的平台。
(1)以人为本,打造安全、有序的学生常规管理平台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高校根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制定各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首先是学生安全工作,主要包括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做好安全工作先要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的思想,然后是学生工作部门要抓住学生“人头”,即要清楚学生何时何地在做什么,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在校期间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检查方法,做到管理到位,不能听之任之;其次是加强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保证学生按时起身,按时上课,按时就寝,从而形成一个学习有氛围,生活有规律,安全有保证的良好环境。
(2)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性化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高校学生工作要从关心学生切身利益着手,满足现代大学生个体利益的需求。首先是进行思想引领,加强专业教育,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改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是采取有效地激励措施,设立各种奖学金制度,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综合奖学金,专业的考级、考证过关奖,考研、考公务员奖等;再次是邀请知名学者、教授给学生开设一些高质量的讲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是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进行学习辅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立学生学习互助组并且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关心和帮助他们,使其走出困境,顺利毕业;对立志考研,考公务员和考各种专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学生工作人员要为学生参加辅导班,如考研英语、数学辅导班、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司法考试辅导班,提供力所能及地帮助。
(3)以生为本,搭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
高校学生工作要坚持学生为本,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搭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这个平台的建设主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各种文体活动、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提升素质。首先是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结合一些爱国主义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展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题教育活动;其次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的文体活动,如读书活动、演讲辩论比赛、学科竞赛、文艺晚会和多种体育比赛等;再次是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种素质大赛或文体比赛,让他们在不同层次的舞台上展现自己,锻炼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第四是建立和培养一批责任心强,敢于勇挑重担学生干部队伍。要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参加活动积极性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活动能力的特点,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让其在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是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由于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我控制和约束力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再加上就业压力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而高校学生工作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配合医院和家长做好治疗工作,促其早日康复。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条件,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还处于探索和发展过程之中,高校学生工作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措施,探索出一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的路径,从而提高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
本论文为淮阴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课外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阶段性成果。
〔参 考 文 献〕
〔1〕〔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 〔美〕托尼·布洛克特.管理理论与原则 〔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 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