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的健康知识

科学的健康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的健康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的健康知识

科学的健康知识范文第1篇

根据近三年的SCL―90心理健康普查问卷的数据、特异体质筛查和心理健康滚动调查的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这三方面,而其中尤以就业压力最为突出。同时根据近三年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发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农村生源,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对就业的需求远高于其他本科院校。并且我校以医护专业为重,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女生,特别是护理学院,整个学院男生比例只占百分之一,但是在机电和汽车学院,女生比例极低,所以我校不仅整体生源上男女生比例失衡,在有些二级院系当中男女生比例失衡更加严重。我校学生处于问题家庭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十,包括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及孤儿等,比例相对本科院校比较高。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不良,厌学情况严重,不断的感受到挫败感和焦虑感,成就动机低,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充满悲观想法等,这一系列不良体验和情绪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以上情况,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在大一开设必修课,因为新生来到学校来面临的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快速有效的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简单的入学教育不可能完全覆盖到人际关系、学习心理、人格完善、恋爱心理和生命教育等新生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那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让新生良好的适应大学生活,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三年制专科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就外出实习,并且高年级学生逐渐面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所以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则应该具有差异化,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来设置差异化的心理健康课,向职业化倾斜。比如在医学院开设《医学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护理学院开设《护理心理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开设《消费心理学》等,这些课程虽然都是专业课,但有心理学的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融入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很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湖北职业教育融会贯通起来,符合高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需求和就业需求。

2.将团体辅导课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团体辅导活动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学生之间通过游戏活动、分享经验等方式,学会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团体活动中寻找归属感,以发展良好的适应学习生活的过程。同时也从职业发展发展的角度,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活动方案,重视高职学生排解就业压力和理性择业的需求,让学生们在群体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方向感。

科学的健康知识范文第2篇

然而,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常常忽视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多是教师单方面理论教学,学生几乎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中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

“体验”是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只有我们切身投入到环境中去,我们的大脑才会对经历过的事情进行信息的反馈,给予我们一定的感受。“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案例和视频,设定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之后,通过现实的情境和实际的经历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此基础上领会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同,体验式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领会知识的内涵,通过思考、讨论和实践的方法,获得内心深层次的感受。中职学校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正是能够发挥主观意识,独立思考的人才,因此体验式教学方式很符合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

二、体验式教学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通过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情境之后获得内心真实感受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得到更多地锻炼,对于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疏导,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设定多种现实中学生可能会面对的情境,如学习压力大、求职困难、就业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减压,重塑心理素质。

2.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率

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很容易被忽视,主讲教师往往将课本的内容枯燥地传输给学生,学生听课效率极低,难以真正达到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如果心理健康教师能够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分析相似案例、设置具体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学生会很容易将自己想象成情境中的角色,加深内心感受,还可以努力根据课本中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成为学生主体的教学目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1.创设情境

学生想要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就必须能蚯咨硗度氲绞导驶肪持中,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心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创设心理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学生在学习、生活、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心理体验。学生心理感受的具体结果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紧密相关,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环节。

2.互动分享

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感受相互表达和分享才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将体验表达出来,教师才能掌握到学生具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之后,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只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问题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只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足,才能说明学生开展认识到并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希望获得教师的帮助。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引导。

3.课后反思

教师的教学具有普遍性,针对的是全班学生,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存在个体的差异性,所以课后反思这一环节也十分重要。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总结和指导之后,重新思考这一问题,认真分析个人的活动感受,完善自我意识,客观地对于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自我心理的素质。

科学的健康知识范文第3篇

一、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择单一化。

随着现代教育界有识人士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越来越多,这些书籍不断地充斥着市场,但是,真正适合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却很少。中职学校的心理教师无论是选择教材,还是课程内容设计上,都喜欢自主决定,自主摸索,虽有目标性,但缺少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连贯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形式简单化。

由于场地的限制,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欠缺,往往采取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形式,心理理论知识以传统的方式讲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肯定是有失实效性,这严重违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要求,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感受和领悟,就不会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提升。

(三)课程评价体系盲目化。

因为新课程中还没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统一评价标准,所以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同于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没有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其他课程,它关注的不是学科知识本身,而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因此,呈现出课程评价体系盲目化的局面。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

下面笔者根据五年多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

(一)精。

“精”就是内容要吸引力,形式要多样,方法要恰当,如根据中职生的兴趣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笔者曾随机做一个问卷调查,中职生喜欢的话题是:性教育、人际关系、情感情绪、自我意识等。而不同专业对安排的课程和设置也不一样,机电部男生居多,他们对性知识特别感兴趣;财会、服装设计以女生为多,她们偏向人际交往。为此,机电部的学生上心理课内容侧重性教育,并以《我是男生,我爱我身》为主题安排一系列的性心理内容,如《青春期生理变化》《青春期的烦恼》《青少年与性》《青春期心理》等。经济部、服装部侧重人际交往,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手挽手往前走》《捡拾亲情》等。

在内容安排中,采用主题系列单元活动设计的方式来统筹教材内容,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课程以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的主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每个主题下各有几个单元活动围绕这个主题内容展开,由浅入深,逐步落实。

(二)简。

“简”就是简单,把内容简单化。对于中职生,对他们长篇大论说道理根本没用,所以怎样把内容简单化,深入其心尤为重要,如每讲一个话题,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视频。视频,最大的优点就是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氛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上《挫折面前也从容》中,播放《别对自己说“不可能”》视频,放完后,学生最深感触的是里面的主人公――约翰?库缇斯,他没有双腿,却能潜水;他没有双腿,却能驾驶汽车;他没有双腿,却能成为运动场上的冠军;他时时刻刻面对着死亡,却能拥有最完美的生活与爱……他的精神告诉世界上每一个人: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困境的时候,别对自己说不可能。

(三)乐。

“乐”就是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具体做法如下:

(1)把心理游戏引进心理课堂。

玩是人的天性,每一个人都喜欢玩。特别在中职课堂中,玩可以让学生感到轻松与快乐,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比如自信心、人际交往等。为此,可以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二个游戏,让学生思考和体会。如在一次《开发自己的潜力》的心理课上,笔者把“过河”游戏穿插在其中:有一家六口人,包括爸爸、妈妈、两个女儿及两个儿子在旅行途中迷了路,还不幸遇上了一个逃狱的犯人,幸好犯人让一个也在旅行的警察逮捕,一家六口才得以保住性命。他们只有通过一条河流方能回家,能帮帮他们么?玩家的任务是,帮助这些人渡过河,交通工具只有一艘小船。只有爸爸、妈妈以及警察能控制小船,此外,不论成人或是小孩,小船每次最多只能搭乘二人。在渡河期间,玩家还要防止以下三种情况发生:①当警察与犯人分开时,犯人会伤害一家六口。②当爸爸看见妈妈离开女儿时,爸爸便会教训女儿。③当妈妈看见爸爸离开儿子时,妈妈便会教训儿子。一说完,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答案,通过他们的竞答,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他们思维的火花也点燃了。

(2)把角色扮演引入心理课堂。

角色扮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把表演引入课堂,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新鲜感,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3)把音乐带进心理课堂。

学生都喜欢听音乐,听歌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课前使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歌曲,对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活动会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此外,有时对于一些诗歌、散文和故事配上贴切的背景音乐也相当能够扣人心弦,但是此时切忌喧宾夺主,让音乐声盖过了语言。否则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科学的健康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多元智能理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31-03

前言

随着国家对中小生健康的重视,2012年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强调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但是在现实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由于过于依赖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得不到有效重视,学生自身潜能被严重限制的问题较为严重。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是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多元智能理论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

本研究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的前提下,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中,探索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旨在为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解读

《新课标》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1.1教与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教育的预期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它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也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果实。现在的信息时代更加需要有创造能力、身心协调的人才。

1.2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新课标》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选择使学生情思跃动、想象驰骋、运动活跃、生命力得以张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得内容。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根据《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体育游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所占比例应该加大。正是有了这种种努力,课堂教学综合化多元化的程度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实践中,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就成为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1.3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小学生的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喜欢新奇、善于表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小新闻、小游戏、小图片、小舞蹈、小竞赛、小奖励、小谜语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调动小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

2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加德纳认为,人有7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他把智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智能是多元的(有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智能),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能的潜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明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要认真对待,个体差异在可能的范围内使不同智能的孩子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力的多元化,注重个体差异和创造力,这与《新课标》精神理念正好相符。多元智能理论为《新课标》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中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

3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的应用

针对《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解读,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新课标》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3.1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1采用多元方式导入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以不同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的方式为起点,调动起学生多种智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运动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始导入部分,必须利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智能,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运动参与性。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利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运动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或借助某些音乐、玩具等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可以先让学生们听当前风靡全球的“江南style”这首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的歌来激发兴趣,通过教做简单的“骑马舞”,从而达到课程导入的目的。

3.1.2提倡多元化呈现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类有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和语言智力等7种智能,而且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能的潜能。《新课标》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特别是在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呈现语音、视频、图片等方式的多元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这也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将人的空间智能、言语智能和逻辑智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系统参与学习,有利于加大课堂的知识密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应多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呈多元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3.2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力,因此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3.2.1评价主体多元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实践参与者无外乎就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就决定了课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分为教师间的互评、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三部分。教师间的互评可以建立教师同事间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参与热情;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每个教师对自己工作建立纵向时间的比较和完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学生年龄、学段的特点,评定方法也有所差异。注重学生的纵向时间成绩比较,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体现。

3.2.2评价内容多元化

科学的健康知识范文第5篇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了新思路。

一、高职生目前面临的心理困扰

我们通过问卷星对湖南某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235个大一的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令大学一年级学生困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的认识,占总调查人数的50.64%;学习压力,占49.79%;就业压力,45.96%;情绪控制,45.53%;和老师同学的交流,36.17%;经济压力,35.74%;考试压力,35.32%;爱情问题,25.96%;和家人关系,14.47%;性困惑,9.36%;其它,18.3%。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学生面临的困扰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对自己的认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从中学时代紧张的学习状态抽身出来,面对大学宽松的教学管理氛围,有了更多审视自己的时间,开始从内心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这个时候,内心是迷茫和矛盾的。他们想更好的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发展自己,大学生活中,又出现一批不停忙碌和无所事事的人群,要么碌碌无为的忙着,要么极度无聊的闲着。面对中学和大学不同的教学背景和教学方法,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显得特别无所适从,不能转换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造成学习压力。受到现在就业困境的影响,大一新生一进校就开始担忧自己未来的就业,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留在城市,很多家境贫困的,读书不易,他们把未来的就业看得很重,成为困扰他们的第三大因素。除此之外,情绪控制、人际交流、经济压力、考试压力等也是主要困扰因素。

高职学生面临的这些心理困扰,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他们内心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了解自我,渴望投入当下,渴望成就,渴望顺畅的人际关系,渴望充实的人生,这些都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一)积极心理学的三个层面

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视角,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挖掘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注重人的积极因素、积极人格,倡导用积极的理念来解读个体的心理现象,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致力于人们对幸福人生的追求,使人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即积极的主观体验。比如人们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幸福感、成就感等。二是个体层面,即积极的个人特质。涵盖个人的性格力量和才能、美德、价值、兴趣、健康等。三是社会集体层面,即积极的机构。通过探讨人际关系来阐述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社会、宗教等授权机构。

(二)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课

目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更多的关注点还在于,对学生群体在这个年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的层面。课程本身没有唤醒他们的心理资源,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即忽略了他们心理层面的积极因素。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中,要加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中不能只讲心理问题,也要关注学生生命中美好的东西、积极的品质和追求幸福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应对问题。透过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使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增强抗压力和耐挫力,提高情商,处理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往,学会关爱生命。

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积极事件,发展积极力量,用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品质来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并使其成为学生一贯的心理行为模式,最大限度的助推学生过上更幸福、快乐的生活,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模块化教学,体验和感悟自己的心理发展,增进其积极感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课的模块化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模块化教学主要是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内容为依托,把课程分为几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对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心理任课教师以一种循序渐近的方式把模块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主体呈现,进而再内化到学生自身,提高其心理素质。我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支撑,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

模块一:积极人格理念下的自我认知模块

这一模块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意识,一个是人格塑造。把积极心理学中的24项性格优势融入两个模块,让学生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调适自我、设计自我、满足自我。学会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让学生学会从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使之摆脱痛苦,到如何提炼每个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来使之生活化,自然而然的得到快乐和幸福,同时削弱紧张、压抑、抑郁、焦虑等消极状态,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和活力,促进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从而迈向幸福、健康、快乐的生活。

模块二:积极体验理念下的情商模块

情商模块包括情绪管理模块和压力与挫折应对模块。这部分旨在提高高职生在情绪方面的整体管理能力。包括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提高耐挫力、识别他人情绪、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在情绪管理和压力挫折应对两个模块的教学中,心理教师可以把积极体验中的“心流体验”带入课堂,要注意给学生创造心流体验,在心流状态中,学生享受着巅峰体验,同时也做出了巅峰表现:他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心流体验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心情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模块三:积极体验理念下的关系模块

关系模块包括人际交往和恋爱与性。从广义上讲,恋爱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恋爱与性作为人际关系的延伸和补充,从男女两性的视角帮助高职生更好的处理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借助团体辅导的形式,这种辅导团体通常使用教育功能来防止来自个人或人际方面的困扰。它通常以一种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进行团体活动或讨论,由一个班级的全班同学组成,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心理老师担当教育和引导讨论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探索,最后领会内化。

模块四: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理念下的生命教育模块

生命教育模块包括心理障碍的识别和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了解心理障碍的有关知识,珍惜生命,学会救助与预防,将更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通过生命教育,尽可能地去帮助学生具有主动承担生命的理性自觉,发掘生命潜能,让学生在尊重生存的前提下,充分显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就自己的人生。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导向下,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创建校园、家庭和社区文化,共同关注高职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块具体附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