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有助于调动医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积极性
在进行医学文献检索的教学中,学生们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感知以及查找的能力,不断增进学生对医学文献信息的获取能力。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学生们对于医学文献检索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这是一种工具。现如今,将循证医学模式引入到医学文献检索中,学生们逐渐改变了对检索课程的认识。在文献检索的课程中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讨论--收集、检索--解决问题等多个步骤和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1.2为医学生将来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由于循证医学的起步较晚,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医学检索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因此,有些医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表面。事实上,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专业性和实践性都相对较强,要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才能获得作为科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但是从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上看,其和实际的医学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滞后性较为突出。这种现象造成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所掌握的医学理论和进行的实践操作都存在着过时的现象。因此,将循证医学融入到实际的医学文件检索课程当中,为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提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提升了学生们对于医学信息的鉴别能力。
1.3提高医学生对文献的检索和分析技能
以往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更多的侧重点是医学文献的查找,而查找到相应文献后,其分析利用其文献一般讲授的比较简单,缺乏真正的操作练习。在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体现循证医学遵循最佳科学证据,让学生通过临床问题,制定严谨的检索策略,选择数据库时,除书目型数据库外,还要检索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和临床证据数据库等,检索到读者所需的最佳证据或形成最佳证据的文献,再对获得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评价与分析等。这对于加强学生采用信息技术与逻辑方法查询、选择、评估、运用最新原始信息的技能,建立科学的检索思维,提高学生快速有效地查寻和鉴别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循证医学融入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
2.1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循证医学的实施具体包括以下5个步骤:a.确定和形成需要回答的临床问题;b.寻找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收集有关问题的文献;c.评价证据的正确性和有用性以及作用的大小和临床上的实用性;d.使用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并获得反馈信息;e.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利用实践环节建立和加强EBM思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奠定临床实践能力。
2.2有针对性的介绍可供医学研究证据查询的来源
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检索方法、对象、手段等基础概念的讲解之外,还应有针对性的多介绍一些可供医学研究证据查询的来源,包括数据库、期刊、指南等。特别是Cochrane协作网中“Cochrane图书馆”的使用,以及通过各国Cochrane中心网站检索临床证据的方法。在介绍文献计量学法时应着重于循证医学常用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的内容,此节内容应该与本校统计学教研室老师进行联合承担教学任务。
2.3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是今后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重点,现如今多数的医学院校在进行考核课程设置时,忽略了循证医学,只是将其作为医学文献信息检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运用程度就成了空谈。可见将其作为考核课程的一部分的必然性和可操作性。但从现如今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上看,为了进一步促进资金的有效应用,可以将这一内容和学生平时的作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
2.4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效果及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目前,许多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师是图书情报、英语、计算机专业教育背景,而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寥寥可数。如果要讲授循证医学知识,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临床和基础知识,而且要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情报学知识。总体而言,授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3结论
但是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这项工作还有待加强。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李廷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类13种核心杂志进行调查发现,从1980年回顾性查阅至1998年为止,手检13种期刊的临床试验32939篇论文中,属RCT(随机对照实验)者3312篇,占10.06%,为数较少,其中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多,占24.24%,最低者仅占4.03%。在32939篇论文中符合临床对照试验(Cliniccon-trolledtrial,CCT)者有2522篇,占7.66%,仍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高,占13.62%,最低者占3.10%。由此表明部分杂志论文质量较低,真正符合RCT者数量有限。除此以外,循证人才的缺乏和循证理念的薄弱也是我国中医学循证的现状,虽然曾有大批人才被派往国外学习循证理念,但是他们大多以临床西医学为主,中医学人才并不多,这直接导致了中医领域循证人才缺乏或质量不高,进一步影响了中医的创新发展。
2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途径
2.1对中医学循证的思考
中医学与西方医学大不一样,虽然同属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学科,但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建立于临床经验之上,而后有理论;西方医学建立于自然科学,理论先于实践。而循证医学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医学对其基础———自然科学的尊敬;中医学里虽有循证元素,却并未提出类似理论,是出于中医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先验性。所以从循证医学被引入国内以来,中医学界对中医学能否循证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中医专家认为,循证医学就是要完全摒弃医生的个人经验而遵循所谓的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所获得的证据循证,因而不适合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师更加重视经验在治疗中的作用,原因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而轻视现代检查技术,这就要求医者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但是中医领域的研究成果、文献数量有限、质量也并不高,故而容易出现无证可循的尴尬场面。这些原因让很多人认为中医根本无法循证。但是循证医学更多地是一种理念,它不仅仅是一门由知识堆积起来的学科,也不仅仅是一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是要求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具备这样一种思维:根据医生的经验和医学文献,寻找最佳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它并没有否定经验医学,而是提高了证据的可信性。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代表,从来都是重视证据的,也就是一直都有着循证的“基因”。只是中医学所循的证,部分来自经典古籍,部分来自古时的医家医案,甚至有些属于“祖传秘方”。这些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也许真的存在疗效,但是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检验,所以这样的“证据”在现代社会并不具有太大的可信性。在这种状况下,中医想要适应时代生存发展,只有通过提升自己证据的“可信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素材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在中医的教育实践领域提出适应时代的新的循证观念和循证方案。
2.2如何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的教育实践
2.2.1培养中医学生的循证思维
以前的中医教育传承,大多是学徒制,经验教学远远超过了理论教学,更不用提科学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各省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教育进入了正规教育的时代。但是由于这种教育并没有考虑到中医的特殊性,导致我国这些年来培养的中医药人才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中医行业也青黄不接。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这四大要素构成。如果培养不出一批具有循证思维的高素质中医师,那么我们将永远在中医学循证之路上原地踏步。我国循证医学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医学院校的循证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与学期末考试的阶段,这导致很多医学生的循证观念还只是简单的文字概念,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更不用说与临床相结合。循证医学并非一门知识性的学科,它的教学必须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循证思维的中医生。教学不必局限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临床上,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说,可以在学生完成基本的教材学习后,通过见习的方式学习临床医生如何在治疗过程中融入循证思维,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对某些文献做出“循证价值”的评价,这样更能训练学生的循证思维。
2.2.2循证观念与辨证施治相结合
西欧与中国对事物和他人或社会和国家的观点差异很大。西欧的人性始于我和你的区别。“我”和“你”在组成我们之前,首先是“我是我”,“你是你”。因此,看待事物的观点也是以我的眼睛看到的为优先,将你用你的眼睛看到的由我来接受则属于我在我的自由领域中选择的事项。进而,为了将我的想法传达给你,我所能做到的方法就是用严谨的论理传达意思。这又是因为只有论理才能保证客观性,各自所做的判断则有可能受到感情主观偏见影响,即源自相互之间的不信。在希腊智者派时代,毕达哥拉斯的相对主义哲学树立了自由与平等观,与其友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制度一起确立了当时既政治又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当然,柏拉图二元论的形而上学的理念之存在也是为了说明现象界的普遍性而设定,并非将理念看作是实在的世界。在甚至将神也用人类之扩张概念进行思考的希腊传统中,这些价值相对主义或理念只是为了说明现实问题而引入的认识方法,其本身不应看作是真理。因为,从柏拉图之弟子———伟大的经验论者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突然转向一元论的目的论形而上学这一事实中,也能看出其也并非将师傅的理念所具有的二元论予以接受。①那么,为何西欧思想整体将价值的存在问题和人类的感性排除在学问之领域,并专注于分明的认识逻辑问题?从旨在认识现象之普遍性而开始作为其认识框架的柏拉图之理念在基督教时代遇到奥古斯丁后,被理解成与恶魔之国的地上世界所对应的天国,并实在于永久真理之世界。从此,真善美成为具有自我正当化依据的最高先决条件(Postulate),在法哲学世界里当为价值(Sol-len),成为与存在事实(Sein)世界相区别的,具有自我正当化依据的最高实在。虽然基督教信仰体系所沉淀的这些思维结构形成了超越和形而上学的悠久思维传统,但是,西欧人的现实思维结构则呈现与此相矛盾的侧面,因其仅接受非常经验的,具体的,分明被检验的。即,上述的形而上学存在论的传统是处于学问领域的学者所展现的普遍思维态度,而非大部分西欧人的精神世界。尽管如此,极度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考确实是西欧人共同的思考形式。由精英来构筑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包含了知识阶级的这些思考,这与要确定价值基准的法制度之现实问题一道形成了多数困难。例如,虽然正义最重要的内容即为确定正义实质内容的价值基准,但因以对人类之极度不信为根据的相对主义,不得不将其抛弃,转向可经验、检验的程序正义领域。②在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中,重视程序正义,刑事法中的罪刑法定主义原则和宪法中的权力分立原则等都是因对人类和国家权力极度不信任引起的近代产物。除了通过感觉器官所经验的之外,并不能在精神世界中得以记忆或形象化。因此,西欧二分法的二元论并非是认识逻辑的科学思维方式,而是一种假装学问的问题。即,在西欧的学问史中,无论存在论还是唯物论,论议都得到多样化展开,其原因在于以一种观点统合全体的冒失。是因为要从人类多种侧面的一种观点出发,将人类的全体特性树立在普遍性之上这一难以实现的目标。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精神的神秘领域逐一展示真面目,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处于何种关系也逐渐显露出来。尽管如此,西欧人文学和社会科学所坚持的之前学问态度并未丧失传统,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欧人文社会科学将坠入桎梏中。那么,在中国的学问史中为何没有形成西欧那样多样的极端立场?为何在数千年间与同一主题相似的认识态度得以持续?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与西欧相对比的中国思维态度之特征中找到。那就是要将人类社会的矛盾和纠纷或同化的理想从外部尺度即自然秩序中达到的思维态度。中国人将自然秩序理解成单纯的因果律的机械性秩序之上,目的论的和价值性生命现象,要在这里树立完美的人间秩序之模型。这一点不仅包括对人类的理解,还包括了要确立社会和国家以及人类理想的典型之天下思想。如此,作者要从中国的思维特性查找社会的平衡与均衡,即正义的原理为何,并探索其在现代产业社会中如何发展正适合的规范原理。首先,通过自然哲学的面貌展露无遗的《周易》来审视道德善之认识依据和社会正义如何被理解,之后再审视法家的社会正义观所包含的“律”的概念。
二、中国的“正”与“义”
《周易》『坤卦之六二爻曰:“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周易》『坤卦文言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讲述了坤卦顺应干卦的大生之德,由此生成的所有万物便无不端正和方。既然其根本为如此,就算未努力顺应干卦之道理,并无大碍。即,坤道只要顺应干道即可使得万物生长繁荣,因此使得坤道更加耀眼。在坤卦《文言传》中,敬和义已转移至社会价值的世界。《大象传》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思维框架,卦所象征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结构意思予以分析,接着,君子将其转化成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从而联系社会成员的生活,作为反省的契机。即,将阴和阳符号重叠的卦分析称结构的官阶,将其意思予以说明时,比照认识可能的事务现象或人类之生活方式予以描述。此时,将比喻的事物之本质得到较好实现的状况设定为理想状态。换言之,《周易》的事物观不管是自然现象还是事件,多数情况下在价值的观点里予以评价和记述并登场,从而起到人类生活良好的里程标之作用。这不是给对象赋予价值后又将其作为生活指标的循环论证过程,而是自然现象和许多事物存在的关系结构自身意味着认识到在追求本质实现方面属于价值和道德的存在这一点。并非由人类赋予价值并成为人类生活指标。坤卦《文言传》的“直”是毫无歪曲天道而予以遵从,因此只要天理正确,其结果也总会正确。进而,符合存在法则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其结果也总是在与周边的关系中适宜。如事物因直而方正,人类要反过来不断使得直,并且始终致力于达到方正。《文言传》作为这一人类实践之德目的即为敬和义。“敬”为朱子学学者非常重视的无间断和注意集中的生活态度,要求保存天理和消灭人欲,并要求时刻反省的生活。“敬”属于较为个人层次的自觉和实践的价值,相比较而言,“义”意味着理想的关系生活态度。因此,要通过内心之敬工夫使得显露在外的行动举止得以方正,作为社会价值基准的义之尺度得以内面化,从而持续性地纠正自身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以义将外部变得方正。《文言传》所完成的时期,即已开始将自然世界重新理解成道德的价值。③不将事物现象解体,以存在本身予以经验、观察并抽象化,从而认识本质,相较将事物解体和分离后经过整理构成新的假想,并把其说成是该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的认识态度相比,是不具可比性的高难度认识方法。因为,前者是在以事物多样性和个体性为前提的根本基础上,以共同性的观点展望该事物的认识态度,其最终目的是要考虑事物本质和个别现象以及时空上与周边的关系等构成该事物的一体。所以,不仅无法严密和正确地认识事物,而且将如此构成的认识予以客观传达也并不容易。尽管如此,这种认识所具有的价值是,其与现实和实在处于最接近。中国哲学整体所展现出来的这一特征在正义之问题上也并不例外。“正”为“一”和“止”的意思合二为一的合意字。“一”意味着,所有事物在整个宇宙或社会经营中被均等地赋予各自的位置和功能,所发挥的结果在个体间或个体与整体间达到调和与平衡。“止”代表单纯到某一地步的意思,与一结合后,便具有了既不超过也不及于,并不偏向左右任何一侧,而处于最中心的意思。“正”是具有走向“一”之意思的“乏”之相对字,构成其目标和“本”。因此,“正”是所有一切的大本,是中庸和中和之状态,处于与均衡达到调和的最善良状态,是所有一切之最理想的追求对象,构成最理想之成就内容的最终目标和最高榜样。“义”曾用于指示人类容貌和行动举止的仪,后发展成该容貌和行动举止最适合的宜之当为规范,具有了行动举止适宜当为规范时予以评价的“善”之概念,具有了当为规范的规制力,从而也具有了调解行为符合规范的“格”之功能。如此看来,“正”与“义”分别具有自我完成和自他共成的一面,且具有了最善与最良的价值。若“正”具有自然内在的意思,“义”则具有较强的人为外在的意思。因此,作为规范基准的义应树立在自然的、本来的正为基础之上。④即,意味着伴随时代和场所引发的正、不正之偏差而言,义、不义的偏差要大些。结果,中国哲学中的社会正义是在各自缘起结构中经营生活的各个生命将其真面目充实发挥的时空里的存在构造。因此,中国哲学中的社会正义观具有自然主义的、经验的、历史的、关系的要素,具有尽可能向往不干涉主义⑤,并意图将人为操作性最小化的特性。这通过越接近以“大同社会”、“无为而治”、“以政去政”、“以刑去刑”或“止于至善”等来表现的理想社会状态时礼法制度和国家组织存在意义逐渐减少的反比例关系来看,可得以证实。
三、“律”的意思
“律”作为法的意思得以使用起于秦朝的商鞅。⑥虽然对此有不少争议,但重要的是律开始使用于战国时期,固定于秦朝。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从而导致治国策略多样化的时期。⑦其中,法家大体上通过从事现实政治的政治家或行政家确立理论,在一方面处于能够将其实质进行验证的特殊地位。改法为律发生在秦代,这分明是法家的作品。那么法家为何改法为律呢?当时具有法之意思的用语除了律外还有很多。宪、典、模、范、型、刑、命、令等等都部分地具有规范或命令、原则、根本等意思。律原先是音乐用语。⑧在古代,按照用竹或铜制作的管之长短确定音之高低和作为基准音。将长度各不相同的12个管予以排列,其中奇数的管称为律,偶数的管则称为吕。六律和六吕合称为律吕。“律吕不易”意味着这已经是得以确定的基准音,无法予以更换的基准性或根本性。⑨音“乐”是通过各自确定的音予以协调,从而达到整体调和,并给予乐趣。即,从“律吕既和”中可看出“律”本来的目的是达到“和”。⑩如同“礼之用,和为贵”,与在不丧失多样性和个体性活力的同时整体上达成和谐的根源性原则具有同一的哲学性。瑏瑡从言语始于具体事物的形象和作用,提升为抽象观念性来看,规范意味的律可称为是在后续发展中意思得以扩张而成。律被使用于法的意思,也可以同样的脉络予以理解。“师出以律”的律即为法的意思。《国语》『周语下“律吕不易,无奸物也,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瑏瑢《说文解字》曰:“律,均布也。段玉裁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意味着将参差不齐的分成类,再把相同的聚集后,在各类设定基准,并以此为规范,作出一律的归一。因此,律的均布性将多样化的现象分类为“类”,并确立其体系,在各等级内作出一律处理,而不是对全体予以划一处理的武断的绝对平等主义。在彻底经验和现实的中国思想中将实际多样化的事物现象以划一的方式予以认识和处理的可能性起初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依据既存现实和本质追求最适合关系的智慧便是中国思想的卓越面貌。存在事实和道德善恶之相关问题在近百年来持续于新康德学派的存在和当为价值应予区别之大前提上的现代法学来说是无法冒失讨论的难题。虽然,西欧法学所讲的道德善之问题是在当为价值领域提出来的,但在判断对象为依人类行为所展开的存在事实这一点上,存在与价值的关系经常成为问题。现代法学的价值并不能够在因果上由存在事实予以正当化,仅依据之前的规范判断。即,依据既存现行法律,在价值领域内予以评价。存在并不能成为指向未来的当为之正当化根据,这一现代法学的确立信念是:道德价值评价的最后根据只不过是另外一个上位价值。就这一点来看,《周易》的存在和价值的关系展示了非常有特征的面貌。瑏瑣
四、正名论与社会正义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社会现象,正名思想作为一种分析手段而开始呈现。若对管子一书中阐述的真伪存在疑问,那么春秋初期最早并直接提出正名论的思想家则是孔子与老子。孔子的主张是正名,而老子的主张则是无名。由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现象,名称与实质呈现出不一致。实际上这主要是因为体系的混乱或者封建政治制度的瓦解而导致等级秩序的崩溃以及权力的滥用等。在严格的身份体制一直持续的西周时期,随着各种制度的整合性崩溃,权力关系的行使与名称上的等级无关,价值体系崩溃,因此日常生活中惯用的言语严重地被瓦解,作为表象符号的言语或者名称而产生,这与实质的关系受到质疑,当时的混乱状况原样地被呈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定命论。孔子直接主张的正名则在对子路问答中,即“子路曰:为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最后,孔子的正名则是通过政治行为(为政)而实现。即,他认为政治的中心环节是所有的事物应当按照原样彻底地体现,而不是根据安排、调整来进行。孔子所谓的“正名”,从语法的构造来看,与把其定位于“名”相比,则应当把其定位于符合名称的实际。这是由于“名”不是由某个特定人制定,而是根据共同体成员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且从很久以前就一直持续。在这里,前提是根据民心事物法则进行正确的理解并命名。“名”是由“夕”与“口”而构成的会意字,这意味着冥冥之中通过言语来说明自身存在而形成的文字。因此,通过发达的语言,形成可以反映事物内在机能本质等含蓄性、象征性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只有人间才接受这一内在价值的象征。在东洋各国中,避讳直接叫他人的名字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名的意义在学界中一直备受争议,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意义。正名意味着正确地进行命名。即,具有正文字的意义,郑玄的主张就相当于此。同时也可以解释为纠正错误的命名。瑏瑤并且,正名也可以解释为正确地确立名分。尤其是,孔子在其论语中严厉地斥责诸侯自封天子的各种形态,要求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礼仪。瑏瑥这种情形下,可以解释为试图正确地确立政治性等级的名分。因生活的变化,事物的实质也在变化,名称不能反映其实质时,正名也会成为问题。这种情形下,虽然孔子以“名”为基准,试图控制“实”,但是不应只把孔子的思想视为陈旧、保守的思想。实际上孔子的正名思想包含着上述三种立场。孔子的定命论则是通过为政(即,政治行为)而形成的。这在当时的社会构造上,是为了与一切都是通过国家的统治行为而展开的社会经济环境相衔接。孔子说:“做官就是首先端正自己”。“正”不光是针对所有的人,甚至于连接人与人媒介的事物也应当在其位置上构建所有生命可以共存、最佳的状态。这不是人为地通过制度可以形成的,而是通过各种生命所具有的自然生命现象,自然地形成并维持其相互间可以共存的最佳关系,这种相互间的协调与均衡构成了社会。孔子把这称为充满道德价值的社会,并且没有任意规制与要求的状态,即“大同社会”。这意味着是牧歌式的社会,与故意使用立法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小康社会不同。构成小康社会的统制体制若是王道政治的话,那么构成大同社会的原理就是无为而治的状态。最后,正名只要可能,人的自然本性即使没有以上的规制与滥用,也会自然而然地呈现,相互间也可以达到共存的状态。在《大学》中,这样的状态以“至于至善”的形式而呈现。正名中的“名”在悠久的人类历史文化中自然而然地得以形成,也可以称为“实”,与之相对应的是言命。孔子的“仁”即是根据人类生命的本性而形成的社会构成原理。而仁政是可以完全实现这一点的政治行为,并且达到所有社会构成人员可以和谐共存的最佳政治状态。因此,为了实行仁政,必要时可以严厉地执行刑罚,相反,也强调用刑慎重不滥。总而言之,仁政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以仁爱的方式抚慰百姓的统治。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后,最先作出的就是对当时体制的批判,少正卯被处以死刑即证明了这一点。在孔子与子路的问答中,孔子从言、事与政治层面谈论了正名,正名最终只有通过为政才可以达到。上述引文中孔子的正名未被达成的社会现象可以通过言、事、礼乐以及刑政来说明,结果礼乐与刑政的不合理正在警示动摇百姓生活基础状态的危险性。最后,正名的实现决定了通过政治行为谋求人类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可以自然呈现的状态。这不是单纯地通过法制制度或者社会制度可以达成的,人类只有把世间的存在理解为道德性价值才可以明确地认识。《中庸》把构成人类社会的圣人功德称为“配天”。即,天地完美存在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具体地得以体现。而正名由于是在同样社会状态下所呈现的事物名称,因此这通过所谓仁政的为政而达成。孔子直到最后还坚持的“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之道也是仁思想具体化的规范现象之一。因此,对于孔子的正名思想,不能单纯地理解,并且也不能以社会中很容易确认的习惯性形态或者阶层性等级分工原理等方式狭隘地理解。最后,人类的生活在天地自然界中与其他万物一样,根据天道的存在原理应当共存地生活,并且这样的现象是以充满崇高道德价值的生活为前提,这一事实是定命论最重要的根据。
五、儒家与法家的社会正义
社会由相互关系构成,关系伴随组织,组织以规范为手段得以存续,规范强制力的永久性产生制度化。法家明确认识到:人类历史中,各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经历这些过程而得以形成之事实。人类生来即有的特性上,生活手段发生分业化,这导致社会的阶层分化,相互间的行为模式确立为行为规范。法家以“分”的思想对其进行说明,这又被荀子接受,成为礼的依据。因此,不管是在道德观点强调礼之身份制社会制度的荀子,还是基于“平如水”的法之平等性强调法治的法家,并未对社会的身份阶层分化表露出极度的否定。问题是,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各身份的社会责任如何才能使得基于社会结构之本来性质的弹力不至于丧失。即,留有如何确保阶层间上下移动和使得其变为可能的源泉性根据的问题。这意味着:社会阶层分化与由此引发的身份制结构包含有“分配正义”之实质正当化的客观指标是必要的。儒家认为分配的正义存在的理由是统治阶级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人格之开放性瑏瑧,而法家则认为是法律之纯粹和大公无私的开放性。瑏瑨因此,接近社会构成原理之真面目的法制度在遇到运用主体之大公无私的灭私奉公人格时才能得以完善。这一点就是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阳儒阴法之不可分关系持续的理由。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在从人类原本的人性出发,刻画出理想化的人类面貌、社会面貌和国家观。但,前者将人类和社会以主体之内在道德心的观点审视,而后者从平均的人类面貌出发,重视制度的功效,在这一部分,两者存在差异。
六、中国的传统正义观与韩国的传统国家制度
中国的哲学是通过人类普遍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经验而形成的生活智能与原理的沉淀物,而绝不是设定像神一样的抽象存在试图判定、评价现实。中国的哲学认为人类的智慧可以被共有,要求任何人都可以实施的行为。中国的哲学由于是通过人类的一般经验而形成的生活智慧,因此,对于国家制度和各种社会制度,无论谁都可以接受,并具有可以实践的价值标准。《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幕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事物法则渗透着我们的生活,无论何物、无论何地、无论何时,都离不开这样的法则。因此,不管什么时候都应当考虑到他人。这正是意味着人间不是绝对的自我与独立主体性的存在。即,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间的社会存在性。《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基于百姓的国家制度是详细地审视并把握人类的一般共同生活面貌后,根据中庸而形成的。这意味着国家制度应该在人人可以活动的范围内形成。如此,融入中庸原理的中国国家制度在以后的过程中广泛地传播到东洋各国,由此而形成了普遍的东洋文化圈。韩国自6-7世纪的三国时代以来就开始吸纳中央统治机构与律令制度,在10世纪的高丽王朝时代,引进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同时也借鉴了必要的唐律。如此,更进一步认识了在中国已经形成的国家制度的合理性,在把儒教作为国家统治学的朝鲜王朝时代,完全地把明律作为朝鲜王朝的基本刑律而使用。中国的儒教哲学深深地渗透进韩国社会的国民生活中,至今韩国的国民仍具有这样的意思构造。
七、结论
1.1一般资料:
医院重症医学科基本概况:置病床数10张,拥有护士22名,年龄18~40岁。工作年限1~18年。本科3名,大专13名,中专6人。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护士14名。床护比1∶2.2。
1.2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625例,年龄16~78岁,平均49.5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开展优质护理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患者(神志清醒)或者患者家属的配合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仪表仪态、健康宣教内容、患者的需求满足情况、服务态度等各项满意度,每个项目都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来测定。另外根据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考核标准进行质量、绩效考核。
2具体实施方法
2.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氛围: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关于医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让护士人人熟悉实施内容并认真贯彻实施,按照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对照自身找差距,统一认识提高服务观念,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按规范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2.2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病人入住后,护士应热情接待,采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认真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状况、饮食生活习惯及心理活动情况。加强主动服务意识,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尽量消除陌生感,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检查、治疗、护理工作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工作中保持镇静,操作熟悉、忙而不乱,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认真执行医嘱,迅速配合医生完成抢救。
2.3提倡主动服务:
由于重症医学科病房不同于其他科室,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定时探视制度,患者没有家属陪伴,患者的治疗、生活起居全部依靠护理人员,患者会出现孤独、焦虑、无助、恐惧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认真询问及倾听,落实晨、晚间护理,提供患者的各种生活需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及使用监测设备的必要性,使其安心治疗,在实施操作前,向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带来的不适等,取得信任和配合。
2.4结合学科特点,将制度落到实处:
根据各班职责,结合科室人员的情况,实行具有专科特点的弹性排班,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使护士保持最佳工作状态,精力充沛有条不紊,以保证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深入、有效开展。实施护士分级管理,推行护士长指导下的组长负责制。制定工作流程,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建立入院前、入院时、住院、转出或死亡后全程服务规范,保证患者得到高效、全方位的护理。落实首问、首听、首看负责制,各种问话有回应及落实;监护病情到位。完善探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实行人性化的探视管理,接待探视家属,要求笑脸相迎,规范迎接用语。积极采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的意见及建议,完善及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严格护士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护士薪酬、晋升、评优相结合。
2.5加强医患、护患有效沟通:
医患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使医患双方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全面地了解患者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性的治疗,使病人得到更满意的服务。
2.6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技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士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医患和谐。
2.7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严格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做好教育评估,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从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调节、功能锻炼等多个方面,让患者掌握相关保健知识,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以促进患者自我防护。同时,护士在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适时地、有目的地将躯体护理与健康教育融于一体,使患者及家属容易接受和记忆,同时可促进和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提高满意度,让健康教育要真正服务于患者。
2.8完善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
根据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及要求,细化人性化服务工作流程,对传统的排班方式及工作分工进行改革,加强程序化管理,实施以责任护士包干病人的排班模式,使人性化护理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安排外出进修及参专科培训,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科室质控小组重点检查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可行性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病人满意度分别为70.13%及93.29%,差异显著(P<0.01);护理质量、绩效考核平均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果说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确保了护理安全,护患关系得到改善。表1中率的比较用X2检验,得分的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4体会
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偱证医学指的是临床中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由于其核心主旨是证据,所以特别强调在严谨的证据之下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证据获得的方式是由一系列的经过科学印证的研究方法来传播的。偱证医学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其一系列的方法论中,包含着立项、采集数据、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最后的得出结论。偱证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广泛,它不是对经验医学的完全取代,而是补充巩固现代医学;不仅纠正了传统认识上的诸多错误,还提供了一套新颖的医学方法论和思想,为现代医学和医疗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偱证医学的实施意义
实施偱证医学,大力促进了推广和应用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临床上无效措施的淘汰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阻止了无效措施的继续产生,很好地分配利用了卫生资源。在世界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发展偱证医学。医学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验医学的局限性已经在目前不断发展的现代医学和不断提升的患者的自身健康意识面前暴露无遗。对于患者来讲,要确定好1种治疗方法或者是确定1种治疗决策,所要依据的就是客观确定的数据,再经过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价所的出来的结论,而不是那种凭着医生的个人经验或者是感觉来确定的。偱证医学的有效运用,是促使医疗行为向着科学道路发展的有力途径。
3偱证医学的基本方法
概括来讲,开展偱证医学总共包括3个方面,同时还要依赖于现代临床中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第一个方面是证据的制作:也就是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第二个方面是证据的归纳检验:也就是归纳分析临床研究数据;第三个方面是证据的传播:也就是将证据呈现出来,以供医疗决策者参考。
3.1临床随机性对照研究
有效获得可靠证据的最佳途径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其实施意义重大,是循证医学在现代意义上开端的象征。“随机”和“对照”两个因素是临床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盲法”的运用更加增加了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医学界目前较为推崇的对照研究方式即大规模多个中心临床随机性双盲研究。其中,临床科研当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即随机化。
3.2系统评价
临床随机进行的对照研究结果,由于受到样本大小、研究对象和抽样误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出现不完全正确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说,要想得到相对正确的结果,还要综合分析多个随机对照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判断。要想得到综合可靠地结论,就需将所有主题当中的相关RCT结果进行全面的收集,再经科学有效地定量合成,才能够达到要求。
3.3临床指南
又叫做指导原则,是指根据专家所讨论的结果所制定出来的相应的疾病的处理和用药准则。专家收集各种证据并结合偱证医学原著,划分证据的来源和等级,通过一整套的评价之后,汇总相关结论,进而形成一种指导原则,用于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用于这一疾病的阶段性的临床诊治的指导原则。在这一过程中,专家来源的主要渠道共有4个不同方面的因素,分别是研究原著、系统综述、报告、专家意见。另外,伴随着不断出现的新研究,研究证据也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得以更新。临床指南的质量与否,是要经过严谨的论证的,而就算是一个高质量的临床指南,很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需要更改了,要么是内容的增加,要么就是更改内容。所以说,临床医生所面临的考验很严峻,需要及时地诊断并且选择新的证据,作为临床诊断的判断。
4偱证医学应用于皮肤外科学
偱证医学在皮肤外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校正了过去传统的皮肤科学理念,而且改变了医疗工作者的治疗理念,提供了患者更好的有效治疗。通过研究偱证医学的治疗方法和原理,医疗工作者将将这些科学的观点运用到了临床诊疗过程当中,将偱证医学具体实践在治疗过程的具体活动当中,例如查房中、门诊、病例探讨中、疾病会诊过程中以及学术研究过程中,在这些过程中将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所提要求进行汇总,及时地发现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临床表现、发病原因、预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检查数据等等。
以银屑病为例子,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需经历4个步骤:①发现问题。银屑病能否被治愈?②搜集证据。检索相关文献,同时将这些文献进行科学甄选,经过对结果的分析研究,显示出来通过全身系统疗法和光化学疗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但是在相关文献当中,并未发现有彻底将银屑病根治的记录。当前,银屑病的治疗只有将不同的治疗手法联合运用,能够使银屑病在短期内达到较为理想的改善,并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③证据评价。对于检索出来的相关文献,要根据治疗质量来加以评价,同时采纳那些具有较高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文章。④应用证据。告知患者与其情况类似的对象,如果患者选择放弃根治,那么转为采用系统治疗的方法。
偱证医学已经在皮肤外科领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因为在皮肤外科领域,等待着循证医学来研究和填补的空白区域还有很多。
例如,医生在皮肤外科较为常见的皮肤肿瘤——恶性黑素瘤,许多皮肤外科医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讨研究有效地提高其治愈率需要扩大多少距离来切除皮损。后经偱证医学证明,能够有效的提高黑素瘤治愈率的关键因素是肿瘤的期别(TNM),而非是扩大切除距离。因为切除距离是否扩大与黑素瘤的预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大。例如是否已经转移到其他脏器,是否已经累及周围淋巴结,这些都与恶性黑素瘤患者的预后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皮肤外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的Mohs显微外科手术,能够正确的判断恶性黑素瘤是否已经被切干净或者是避免无谓地扩大手术的切口。经研究显示,Mohs手术几乎适应所有的单灶袭性皮肤科肿瘤,但是,另一点和患者相关的是。实施Mohs手术,需要投入较高的硬件和人力,在患者方面则相应的所付经济代价就要高出很多。所以,偱证医学同时还具有高效价比的特点。经研究显示,Mohs手术不适用于皮肤相对松弛的非暴露部位当中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和Bowen病等,这是由于在经济代价上来讲,较大面积的切除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要小。虽然在皮肤外科领域,偱证医学已经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研究皮肤肿瘤的病理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空白。皮肤外科当中最为常见的皮肤肿瘤即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至于其可能存在的病因已经在教科书中记载了很多,这些病因都给了患者很强的预示,在病情发展和预后方面使得患者本身更加的清楚明确。假如能够研究出来病因,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对该肿瘤的患病人群进行预防。研究中国人最常见最易发生的皮肤肿瘤的发病病因,需遵循偱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和设想的危险性进行合理的探讨。
对于有效治疗瘢痕的方法在医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成为了困扰多年的一个难题。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冷冻、激素局封和局部注射化疗药物等,当然,最为有效的还属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法,与此同时,治疗瘢痕的药粉也纷纷上市。但是,在临床医学中,只有正确地依据循证医学,加上严格遵照随机对照研究,得出的证据才可靠才科学。在筛选药物的过程中,更加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家药监局要求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和多中心方法来作为药物的临床试验规范。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知识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医生不可能能够将所有的医学相关知识掌握。摆在医生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在偱证科学决策得以发展的同时,不仅要看到患者所患有的疾病,还应能体会到患者由于疾病带来的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作为皮肤外科的医生,就有责任和义务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最为有效和患者最为需要的治疗,在现代医学领域,偱证医学作为1种方法论、治疗思想,已经成为了1种工具,也是患者最大利益和现代医疗有效性的一种可靠保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