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李强董建国工作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特点教育科研成果是在大量占有资料、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经过创造性的智力加工和反复实践而得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带有增值意义的知识产品[1]。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指教育科研成果为人们或社会所接受、理解、掌握,成为人们或社会的观念与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2]同自然科学成果及其它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相比,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转化的渗透性和滞后性。教育科研成果要通过服务于教育实践,往往要有一个较长的渗透、转化过程。其效益也具有滞后性,要通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来间接体现。特别是理论形式的成果要以改变人的观念、调整人的思路、培养人的能力为前提,需要通过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措施或者以整体观念同化为个人和社会的教育思想、观念,通过渗透在个人和社会的教育言谈和行为中,才能发挥出效益和价值。2、转化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任何教育科学研究都是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其成果都是对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教育对象和问题的抽象概括、客观反映或解决办法,具有历史具体性。成果转化时,教育实践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和成果所适用的对象与范围,对成果内容进行选择性的转化。转化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或研究,对成果进行不断验证和完善,推动使研究成果得到创新和发展。3、转化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育科研会产生基础性、应用性、开发性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形态和技术形态两种存在形态及标准、法规、方法、教学设备、产品、软件等不同载体形式。转化过程也体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可能是政策制度方面,也可能是教育行为方面,还可以是课程与设备方面的。4、转化的不确定性和评价模糊性。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实践受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干预后的演变,并不一定完全按研究者、转化者设定的轨迹精确地达到预期的结果[3]。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教育劳动成果的很多方面往往不直接表现为经济增长和效益提升。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难以精确计算,往往只能模糊处理,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成果转化效益评价的模糊性也是影响教育工作者对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的一个原因。(二)影响教育科研基地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教育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科研成果本身、教育实践的特点、教育主体、传播手段和媒介,组织管理、社会环境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4]。具体就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转化问题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教育科研成果本身的类型与特点在职业院校设立的教育科学省级学科研究基地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立足职业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的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也有针对职业教育宏观发展开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因此,获得的成果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在操作性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成果可能是法规、标准、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理论专著,有些则可能是实验报告、建设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仪器、声像制品、软件产品等。这些成果在存在形态上可归并为知识形式和技术形态两个层次:主要以理论概括性存在的成果为知识形态层次,主要以实施细则、方案、技术、产品等可操作形态存在的成果为技术形态层次。不同的成果类型和层次,转化的难易程度和转化过程、转化手段也不尽相同。教育科研成果本身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也会影响其关注度和转化程度。针对职业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因其能指导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更能够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研究成果,就难以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不会有转化的市场。成果具有创新性,能用新的理论、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指导或解决具体问题,转化的程度会更高,效益也会更大。当然,成果创新性在转化应用时有一个适度问题,创新的成果与教育实践之间应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转化为实践。过分超前或距离太大而不能被广大教师接受时,成果转化的艰巨性就不言而喻。2、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成果作用的对象,教育实践的需求影响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迫切需要借助于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导来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对成果转化的时间和效益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甚至出现教育科研过分追求“短、平、快”的现象,这在另一方面有可能影响到教育科研的深度,影响到对成果转化效益的客观评价。3、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水平教育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对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起着决定作用。在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中,涉及的教育主体包括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一线教师。他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态度,对教育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都对成果转化有着重要影响。教育科研人员对成果的性质、功能、特点、适用对象和范围最了解,他们主动地传播科研成果,指导教育改革,能产生良好的转化效果。教育行政人员是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和管理者。主要是对成果进行鉴别,确定成果的作用对象和范围,提供人、财、物保障,出台政策和制度,促进成果的应用。一线教师是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最关键要素,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的最终实施者。教师对新的研究成果的掌握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如果缺乏适当的知识结构,无法同化和顺应新的研究成果,就无法实现成果的转化。以上三类主体各尽其责,相互合作是成果顺利转化的必要条件。4、传播渠道和手段畅通的传播渠道、有效的传播媒介和手段能扩大教育科研成果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果的内容、实质和应用前景,从而促进成果的转化。教育科研成果应选择最能体现其价值,并容易被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形式存在。除了学术论文、专著、普及读物外,声像制品、技术方案、计算机软件、教学仪器设备等成果载体都具有易读、易用、易传播的特点。除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外,互联网络是一种新兴的传播渠道,此外,各种会议如学术研讨会、成果鉴定会、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新闻会等也是有效的传播途径。5、社会大环境和价值观念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和价值观念等都影响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安定的政治环境为教育主体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工作使命感、积极改革的精神动力。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保证教育工作者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正确对待研究成果的效益,加速成果的传播和转化。6、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能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约束、激励机制,促使成果转化持续、有效地进行。

在高职院校设立的教育科学研究基地,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必须结合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特点,探索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以聚集科研成果转化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切实推动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一)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建设1、完善组织和管理体制建立归口管理的职能机构。要在研究基地成立对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负责的职能组织,并制定基地的成果转化绩效指标。可以在科技管理部门成立专门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其职责包括:制定基地成果转化的目标和规划;制定评价、考核、奖励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组织成果转化培训;拓宽成果推广渠道,维护信息系统;组织成果鉴定与推广;管理专项资金,协调资源;负责成果转化人员的考核、评估等。完善了管理体制和职能,有助于基地汇聚各种有利因素,协调成果转化各相关方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持续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省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基地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制定考核目标,加强引导和管理,完善管理和激励制度。2、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对课题经费资助力度,特别是要扶持明确了成果转化目标和任务的课题;建立研究基地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划拨和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资金的奖励或追加。基地成立专项基金,用于基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日常运转;资助成果转化专项课题。建立跨单位的合作基金,由合作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筹资,对有重大转化价值的成果进行合作转化。3、建立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基地建立成果转化信息系统。建立各种成果及转化情况的数据库,进行动态跟踪和及时更新,并注重利用网络这种新媒体对校内外进行积极地传播、推广;各种成果交流会议等学术交流动态、通知;接收网络调查和反馈信息。建立开放的数据接口,与上级管理部门和合作单位共享成果信息。4、建立紧密的联动协作机制。建立校内和校际的成果转化联动系统和协作机制。校内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部门为成果推广提供便利条件,并积极引入对本部门工作有指导、借鉴作用的成果内容,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合作院校和单位之间的校际联动协作机制,通过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双赢来建立和维持,以推动各方在教学实验班组织、实践场所提供、成果鉴定、经济交流等各种具体工作上的协作。5、建立持续的成果转化培训机制基地定期组织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培训。进一步增强各类教育人员的科研意识和转化意识,提高转化、推广的能力,以此推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下不断提升水平,开创新局面。教育科研人员要树立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实践的观念,关心自己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和价值,并指导它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行政人员要树立依靠科研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推动成果融入决策和管理之中。教师要树立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依靠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积极学习和转化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二)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建设1、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在成果转化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从精神和物质上,对成果转化团队和个人进行有效激励。对于基地参与研究的教师或管理人员而言,政策激励是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成果转化可能比发表课题研究成果的周期更长,短期内更不易得到显性的收获或成就。在科研成果发表、出版、评奖、资助、业务考核,特别是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与晋升,荣誉称号的评选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及有关人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倾斜。要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收益,基地除了扣除合理的管理费用外,应允许研究和转化人员享有、分配或使用。要建立研究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成果转化工作。对于具有重大推广价值,但需要进一步开发转化,以形成技术方案或产品的成果,立项专门的成果转化项目,保障经费,并强化管理。对成果转化工作本身进行立项研究,不断创新理论和机制,转变思路和途径,科学推动成果转化工作。2、建立适度的竞争机制建立课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竞争机制。通过优先立项或重点资助成果创新性强、针对性强、转化效益大的研究课题,以课题为引导激发研究者针对热点问题,深入研究,形成创新性成果,从而提高转化的价值和可能性。要保障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成果有机会从后台走到前台,得到重视和转化扶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成果所有人引入第三方投入人、财、物资源,合作开展研究,进行成果的后续开发、转化和推广。面向市场同时也可以促使学校的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提高转化的效率和效益。3、建立反馈调节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动态过程。研究者与成果应用者要有互动反馈的过程,在研究与应用之间形成一个双向调节的运行机制。转化过程中的信息要不断反馈给研究者,研究者据此完善、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新的研究结果也及时传送给转化的过程,才能使转化更迅速、效果更显著。(三)成果转化的约束机制建设1、建立严格的成果评审机制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和严格的科研成果评审机制,从选题开始,就突出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对成果的应用价值进行评审。科研课题结题或成果鉴定时,要严格审视成果取得的过程和依据,对成果转化价值进行科学的预测,防止那些转化可能性或效益不大的成果在转化时占用过多的资源,确保那些有重大转化价值的成果能得到应用的重视和支持。2、探索科学的转化效益评估体系如前所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有滞后性,效益评价具有模糊性,而且主观性较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转化工作的评价、考核和激励,需要探索建立起尽量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要更多地从研究成果是否指导教育实践者转变了教学观念和行为、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决策与管理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输出指标来考察转化效益。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更多地以调查问卷、测量量表、现场访谈等更为科学的调查评测方式来获得效益评估依据,并通过对多种评估指标加权处理来形成评估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基地需要在建设和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成果转化工作本身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尽快建立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推动基地和本区域教育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向前迈进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高校;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01-02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带动就业、拉动发展、激发社会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每年,我国高校都会创造出大量的科研成果,而真正能够投入市场,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比例却非常小,这样就造成科研成果的大量浪费。而且,中国毕业生人才丰富,但创业者严重缺乏,创业成功率低,这不仅造成就业岗位的竞争加剧,而且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后发现,利用已经形成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来进行大学生创业,将会是一条新型的创业道路。

2 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的统一性探索分析

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可以知道,对于愿意在毕业之后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总数的20%左右,然而到最后真正投入创业中的大学生只有2%左右。学历越高的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比例往往越低。根据统计,高职本科毕业(2013届)的创业比例为3.3%左右,而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为1.3%左右。因此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创业人数比例下降的最终原因[1]。

1)资金不足,缺少启动资金。大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知识积累,创业时在知识、人才、技术等方面要比普通的创业者有优势,但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最薄弱的环节。大学生由于创业资金匮乏,即使拥有好的创业项目或创业想法,都很难实现创业梦想。

2)创业的能力低。大学生创业能力低,一是专业技能低,二是自我认识的能力低。大学生创业专业技能调查的报告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62%)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一般,甚至有少部分学生(24%)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较弱,只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较好。有关研究也提出,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创业能力不足[2]。麦可思创始人指出:“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方向和项目时往往集中在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性很小的领域,即‘所创非自己所学’。”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时忽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从而造成创业的专业技能低。对于自我认识能力方面,主要是大学生初步创业,缺乏经验,从而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容易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导致最终选择创业的人数少。

3)没有很好的团队以及创业方向和项目。据大学生创业失败调查报告显示,29.6%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找到好的创业团队而失败,25.6%的学生是因为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和项目而失败[3]。很多成功的企业家J为,组建创业团队时不要倾向于“明星效应”。所以更多的观点支持于创业起初,要选择有高度的责任感、勤奋踏实、为人谦逊的创业者。在现实中,很多创业团队往往是由一些要好的大学同学组成,每人出一份钱,合伙创业,但是这样的创业团队往往都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缺乏行业经验,加之缺少明确的分工与定位,使得创业团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高校面临的科研成果无实际应用的原因及分析 不可否认,科技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75%来自于科技的进步。针对国内外科研成果转化结果的调查研究显示,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80%左右,而我国才30%,相互之间巨大的差距应当引起重视。2005年1月,清华、北大、复旦等20所学校联合完成关于“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每年我国的高校研究成果有6000~8000项,而投入市场进行应用的不到10%。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进行实际应用,将会导致科研进程的恶性循环,缺失市场的推动作用会导致科研领域得不到进一步发展[4]。

对于高校科研成果低转化率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导。另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较为薄弱,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种原因。科研人员主要的精力在于对科学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上面,而科研与市场之间有一定的屏障,尤其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引导,将会导致科研成果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评价,从而导致资源浪费,进一步地阻碍了科研成果发展的可能性。

3 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的统一性解决思路

建立创业共同体 针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困难等种种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通过研究认为,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从而导致高校的创新能力尚未结出丰盛的创业成果。

基于以上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创业的体制机制,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促进大学生依托实验室既有的高科研成果来创业,将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知识技术创新优势,开展富有技术含量的创业模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科研附加值,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一条新路。

创建师生共同创业模式 大学生创业存在资金不足、创业能力低、没有很好的团队以及创业方向和项目等问题,并且单纯地由教师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科研转化意识淡薄等问题。于是通过构建师生共同创业模式,并与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来达到同时解决大学生创业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这两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在努力构建的创业实践平台中,其中促进学生“边操作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创业”的研究思路,将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大学生实际创业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根据所做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对其进行实际的实验探索。通过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医疗卫生产业合作,采用工程手段与生物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许多临床医疗面临的难题。根据构建的以具有转化潜力的高科研成果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模式可以看到,以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来促进创业,一方面能够推动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能够提升科研成果的附加值。

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状,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创业能力低是导致创业难、成功率低的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师生共同创业与高科研成果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创建北工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平台,由学生与指导教师组成创业共同体。通过建立的以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研究师生共同创业的模式,将教师和学生组织到一起,在创业共同体内部计划性地开展内部交流活动。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及时在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做出指导,维持创业共同体的成功运行。

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系列培训和实践平台“双引擎”,打造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创业系列课程培训。这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了解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通过开设创业难题解答课,以及在实践中邀请有经验的本领域中的创业者进行讲座分享创业经验,能够很大地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5 实现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制度的“双保护”建议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且艰辛的过程,不仅需要超强的创业能力,还需要社会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国家来说,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营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国家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法律信息服务,增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条件、政策,尽可能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风险等一些长效性的重要措施。对于大学生创业与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解决,将是一条上至方针政策、下至师生参与的,全社会都要参与行动的长远道路。

6 创业共同体所得到的经验成果

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创业的创业团体,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进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建立的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业共同体实践模型中,本科生获得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已经成立的项目“基于物联网的空气净化系统”,通过制作基于该项目的空气净化产品,得到多个净化器协同工作完全自动净化空气的成果转化产品。

7 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证明,通过依托具有转化潜能的高校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来推动创业的方式是大学生创业的一条新路。大学生以自身的科研成果作为基础进行创业,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他们自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模式的技术含量,推动创业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科研附加值,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本课题依托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科研成果,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建立北京工业大学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师生共同创业模式,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推进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学校在医疗健康领域产业孕育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推M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人口年鉴,2011:87-89.

[2]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研经纪人;转化;角色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缺失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各主体方角色定位不同、功能不同,但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

1.角色定位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企业定位不同,各自的利益诉求也不同。高校是以科研为导向,学者更多地关注学术成果和学术声誉,高校更多地关注结果是否有助于学术研究;企业是以逐利为导向,其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活动是否可以带来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长期以来,两个主体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企业想从高校获得技术解决方案,高校则希望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有些合作仅仅是通过临时组合来争取政府项目,属于短期性、形式化和浅层次的合作。

2.角色缺失

高校和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利益方,但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国家政策、科研经纪人、适合科研成果转化的金融工具等专业辅助组织的支持。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设有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但他们其中多数仅负责横向科研成果立项的部分事务性工作,并没有真正担负起科研经纪人的职能。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部分是由教授自身承担;一部分是由企业承担,而其中大量的法务、商务和政策性事务是双方都不擅长的,对此企业和高校都觉得力不从心。

对于企业而言,存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能实现合同技术条款的风险或者相应的技术成果不能实现预期市场效果的风险,并可能因此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研究人员工作任务以外的超额诉求,如果谈判不顺利或者研究人员需要承担的职责过于复杂,研究人员很可能因此而放弃科技成果转让,而将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当中。这种情况会导致一批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率大打折扣。科研经纪人的出现,以第三方的角色来找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推进成果转化进程,他们成为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剂”。因此,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时代,加强对科研经纪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科研经纪人的定位与能力分析

科研经纪人是一条“纽带”,“纽带”的一边是高校科技成果,另一边是与市场紧密相联的企业。他们既要懂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又要懂市场经营,更要具有协同合作的精神;他们是一群素质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既要对市场有深刻理解,也要对成果和资金的对接过程有很高的领悟力,还要有强大的战略策划能力;他们能够对项目进行包装、推销和实时跟踪,推进项目最终取得成功。那么,科研经纪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呢?

1.具有复合性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科研经纪人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对所负责的特定专业技术领域熟悉、精通;他们只有对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试制、规模生产的全过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提供深层次的技术中介服务。与此同时,科研经纪人还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科研成果的教授、专家的情况;关注学术前沿科研成果,在相关的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能够关注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产业转化潜力的成果,能够挖掘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最终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所以科研经纪人必须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与自己从事业务相关的金融、财会、统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促进企业购买技术,科研经纪人必须要熟悉该技术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品质量、工艺标准及管理情况。

2.熟知国家及高校科技转化相关政策和法律

科研经纪人要对国家、地方及学校出台的相关产学研政策理解透彻,善于同政府部门打交道。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仍有一部分还处在依靠重复建设的粗放式扩张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并且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在发展之中,市场机制的建立仍需一个过程,所以仅仅依靠市场需求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难度相当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经纪人要能运用各种科技、经济政策,调查商品可行性的市场情况、供应状态及发展趋势。

3.了解市场信息,善于捕捉市场机遇

优秀的科研经纪人能够很好地洞察科研成果的市场发展前景,及时提供对接服务。这就要求他们既要熟知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又要掌握第一手的科研信息和供给信息;既能将高校科技成果向合适的投资商或企业宣传推介,也能将市场最新的需求信息迅速反馈到高校,为高校的技术开发方向提供市场建议。一方面,科研经纪人需要及时将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进行匹配和对接,促成科技成果资本化;另一方面,科研经纪人对企业的需求能够进行有效判断,准确找到企业愿意进行科研合作的愿景,使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获得利益满足。市场是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最终试金石,蕴含在市场需求中的经济利益是其形成最直接、最根本的外部动力。

4.了解科研成果转化规律,具有战略协同能力

协同创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保证整体利益目标的实现,在推进过程中,科研经纪人既要能够游说各方扩大或缩减自我利益目标,力求保证各方利益,又能控制好各方利益诉求的边界,确定各方协同的边界;尤其是在动态化的过程中,随着协同创新的不断推进来确定好各方利益的边界。边界确定的能力是科研经纪人的核心价值,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科研经纪人发展与建设的思考

在中国,科研经纪人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的经验,而在国外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美国经验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就是建立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并通过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的出现标志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协调大学和企业关系有了专门的机构提供中介服务。他们不仅联系知识产权公司或事务所,解决法律问题,帮助科技成果转让,而且还凭借法律、技术和经济管理背景,对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专利营销和专利许可等方面的谈判。

2.德国经验

在全球制造业领先的德国,其科研经纪人组织的产生也较早。德国技术转移中心是德国的一个全国性组织,它分布在德国各地。德国的技术市场经验表明:科技中介对技术的组织管理运作是实现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一环。德国科研经纪人主要通过高新技术推广、帮助企业查询相关技术资料、举办各类专场项目对接会、构筑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形式,游离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进行项目对接。德国各级政府、金融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联手合作,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国中小企业孵化系统,建成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1]中介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3.我国科研经纪人队伍的建设

如何有效推动科研经纪人的发展是一个我国高校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基于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科研经纪人在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是以具备高水平的技术转移项目评估和论证能力为目标。科研经纪人肩负着洽谈、对接、融资等过程中的参谋、协调和监督作用,帮助解决纠纷,通过改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研经纪人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传递技术转移供需信息,组织并参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活动,对技术转移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高水平的科研经纪人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以单个成果转化为目标,而是应以全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志向,因为一个行业的技术往往是一个从头到尾的“链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促进行业发展,并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协助高校提炼重大科学问题。

二是以提取佣金的方式搭建良好的激励机制。科研经纪人的工资、绩效和佣金,基本都走市场化道路,薪金待遇采取“基础薪金+转化提成”的方式,使过去以影子形式存在的角色浮出水面。浙江工业大学准备出台《浙江工业大学科技成果处置条例》,明确要求加强技术经纪人机制建设,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天津大学成立天大技术转移中心,聘请十八位专职为教师服务的科研经纪人,为高校和企业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提供专利申请与保护、法律咨询、商务谈判、科技融资等服务。成果转化后,依据相关规定和约定获得收益。[2]清晰透明市场化的佣金制度使科研经纪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他们充分利用各项优势资源,形成以投资管理、科技服务、创业孵化园管理、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更加专业的服务,助力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目标。

三是以大学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具体的中介服务项目,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相应的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转让收入的合理分配,在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等方面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重视对发明人的有关政策激励。严格挑选有丰富服务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专职从事该项工作;由被动推广向主动推广转变,搭建科技成果转让的信息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真正发挥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对于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价格与价值的偏差问题,积极探索和研究合理完整的评估体系,来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在筹备初期就成立了专为联盟服务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就是协调联盟各方利益,督促联盟各方按计划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加强与北京市科委和教委的信息沟通与输送。实际上,联盟办公室充当了相当于科研经纪人的角色,承担了联盟各方均无法独立承担也不愿独立承担的公共事务,这使得协同创新组织的运行非常顺畅。联盟办公室不仅提供融资服务,还要盘活投融资体系,在完成项目融资后,更要提高项目或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其未来的市场价值,形成投资梯度,增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及活力。

四是以科研经纪人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人才队伍。天津大学在对外公开招聘科研经纪人时,就遇到了难题:科研经纪人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的队伍,既不知道去哪儿招聘,也不知道该招什么样的人。虽然有了良好的技术成果,但还要有人“跑”,通过市场资源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落脚到市场领域内的具体商业模式和产品路线上,使科技成果产生效益、彰显价值。科研经纪人应是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各种考验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招聘科研经纪人一年多来,天津大学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运转良好,能够盈利,迄今还在外地建立了24个分中心,引入合作方,设立了总值30亿元、投资于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基金。实践证明:高素质的科研经纪人队伍能够很好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邱晓克.中国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5.

[2]张国,王涛. 教授的经纪人都做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6-02-15.

[3]赵京波,张屹山.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1(12).

[4]周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0.

[5]陈倩倩.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6]杨国梁.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概况[J].科技促进发展,2011(9).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第4篇

民办高校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与创新驱动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应当采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等举措,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让民办高校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服务和贡献。

[关键词]

创新驱动;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动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创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方面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约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成立初期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研评价机制,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科研体制机制中的问题日益显现:片面的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依然存在;科研评价的不良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科研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这些问题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民办高校缺乏科研拔尖人才,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整合科研力量联合申报高档次课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科研团队的建设亟待加强。造成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二是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的教师大多是退休人员,年轻教工目前还缺乏科研经验,独当一面开展科研的能力不强,尤其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四是教师主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开展创新活动,团队协同创新不足,缺乏研究的连续性,难以凝练学科优势。

(三)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经费优先用于满足教学,因此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的实验实训室设备主要满足一般性的教学实验需要,不能满足高水平团队对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维护的需要。同时学校用于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还比较欠缺,科研信息资料和科研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平台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自我特色发挥不明显

民办高校应用型特色在科研创新方面发挥不明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研究课题不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体现不足,忽略科研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实用性关联,忽略科学研宄对地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民办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做好科技服务,最终实现学校科技创新工怍的持续发展。

(五)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强

民办高校承担高层次,特别是国家级、省级的重点项目很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多,在核心期刊以上档次发表的论文偏少;争取横向课题的能力不强,横向课题立项很少。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方面进展缓慢,成果转让经费低,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和咨询建议,以及科研促进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突。

二、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对策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科研经费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比较差、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低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应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拉”“推”结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是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有力措施。科研工作的管理要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制定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奖励的方式“拉”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发挥科研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但是,只“拉”是不够的,还要“推”,要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各级人员的工作责任制,科研工作要计算工作量,要把科研工作作为教职工的一种责任,定好任务与待遇挂钩,奖罚分明。此外,对科研管理部门也应该健全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建立责任制,让所干的工作与职务、待遇挂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

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枪匹马,组建团队是关键,而学科带头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培育科研创新团队;采取资助扶持方式培养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等中青年科研骨干,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对于引进和培养的人才、要创造条件留得住、用得好。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民办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的灵活性,可以“借鸡生蛋”,聘请名师为学校的兼职导师,指导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带领学校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发高水平文章,出高水平成果。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民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强调协同育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坚持立足本地战略,结合区位优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领域研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为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服务。将面向行业特别是企业的授权专利数量、决策咨询、横向科研经费和获得地方、行业奖励情况作为衡量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检验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和行业产业中地位的重要标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学校办学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科研投入,满足课题立项、课题配套、科研奖励和其他的科研经费支出。此外,还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研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建设,打造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工作的条件;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开展文献检索、项目查新等服务,解决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查找资料难的问题;要完善校园网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获取信息的需要。科研条件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应抓好硬件建设和科研服务,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创新驱动

科研成果是教师科研活动的最终体现形式。民办高校应强化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一是力促教师在综合性权威报刊、重要报刊、专业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多发表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论文著作被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媒体转载或宣传,力求在课题结项的鉴定中多出达到优秀等级的研究成果,力争在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的评奖中提高获奖等次;二是精选和推介调研咨询报告,通过内参形式报送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作参考服务决策,争取研究成果得到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厅局级以上单位、大中型企业采纳,使研究成果以文件、政策、方案、计划和领导者讲话等形式得到转化[2];三是加强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学科化、专业化、课程化、教材化,直接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学生头脑;使科研成果专利化、市场化、品牌化,直接生产成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

总之,民办高校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策略,只争朝夕而又不急于求成,有序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科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刘英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Z].2013-11-29.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研商业化;校办企业;契约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41-03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从经济实力的比拼转移到科研能力的竞争。大学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不仅决定着国家的科研地位,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工业化强国都非常强调大学的科研转化能力。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亚科研商业化活动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如今,澳大利亚大学在研发上的贡献已占全国的50%以上,充分显示了澳大利亚大学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借鉴澳大利亚大学科研商业化的经验,对于我国大学的科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研商业化的界定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研商业化(research commercialization)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机构、产业界和政府等各个部门,并且每个部门又对此概念有着特定的解读。对于产业界来说,科研商业化可以被理解为将思想与观念投放到市场的过程。在政府部门,该概念则可以被解释为通过对公共研究事业的投资以获得回报,包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生产力的增长及提高国际竞争力。

而对于大学等科研机构而言,哈佛大学校长博克非常重视科研在创造财富方面的作用,将科研商业化定义为出售大学的劳动来获取利润。霍华德(Howard)则认为,科研商业化意味着科研成果即知识产品的分配或销售(如专利使用权的转让),以及销售以应用为基础的服务(如契约型研究和咨询)。澳大利亚总理科学、工程与改革委员会(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s Science,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Council,PMSEIC)将科研商业化定义为将观念、知识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对个人、工商业乃至全社会创造更大财富的过程。澳大利亚科研委员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RC)的定义则更为精辟,认为科研商业化就是将研究转化为可市场化的产品和工业工艺的过程。

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各有不同,研究成果还在不断发展深化,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却共同奠定了科研商业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即将新的观念或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将其投放到市场的过程,主要涵盖知识产权的转让和发展,以及依赖于技术创新的咨询服务等。

2澳大利亚大学科研商业化的模式

目前在澳大利亚大学内,提供技术转让和商业化服务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校办企业模式;二是政府契约模式;三是校企互动模式。

21校办企业模式

知识产权是大学科研商业化的核心,而校办企业在科研成果商业化过程中发挥着载体的作用。很多科研人员在对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后,往往试图创业,直接成为其知识产权的受益者。但由于科研人员往往缺少创业的经验和资金,因此澳大利亚大学纷纷创建校办企业辅助和指导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也将企业的发展方向定位于以大学科研成果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衍生公司及科技园,负责母公司的各种业务。校办企业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依托学校的科技、人才优势,把高校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和科技,实施产业化。另一方面管理模式又有别于大学的传统管理模式,可以提供更高的待遇来吸引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专家,将技术转化的工作建立在更加商业化和专业化的基础上,促进知识产业化的发展。

隶属于昆士兰大学的优快公司就是澳大利亚大学校办企业中最为成功的案例。该公司成立于1983年,成立之初只是一个负责技术咨询的小公司,随着昆士兰大学科研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学校科研商业化10年发展规划的出台,在短短的8年内(2001―2009),公司利润翻了7倍,拥有衍生公司40余家,提供工作岗位4000多个,业已成为了昆士兰大学科研成果前期增值、后期销售的媒介以及学生创业的孵化器。

22政府契约型模式

大学研究成果能否在产业界顺利推广对于政府部门能否提高社会生产力,强化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国际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开发,不断增加关键领域投资。在确保医药、生物科学和天文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还建立了由教育、科学和培训部部长,联邦重要的科研机构、团体和企业集团的总裁或首席执行官,以及首席科学家共同组成的澳大利亚总理科学、工程与创新理事会,通过跟踪国际科研机构和分析人士的产业动向来研判未来科研发展趋势,并通过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对前瞻性科研课题进行公开招标,与相应大学建立研究合同。

在这种契约关系中,政、学各取所需,学校可以获得科研经费和相应利润,政府则可以获得科研专利和社会效益。而知识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也就成为了契约模式的最显著特色:一方面,契约型研究拨款能够帮助大学吸引人才,添置设备,确保大学新技术研发所需的资金和资源,另一方面,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新的商业模式,则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反过来,增加的财政收入又可以为科研提供充足的资金。

23校企互动模式

科研商业化的一个主要方面集中体现在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上,而合作研究(collaborative research)也就成为了大学与产业界在科研合作方面的桥梁。

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市场分析有计划地向大学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既可以是企业现行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以是为了保持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由于研究课题来自企业或与企业共同研究,所以研究成果更适于企业的应用,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对于大学来说,除了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还能够准确地掌握产业发展前沿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应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并在教学活动和人员培训中,为大学生提供业界工作经验,为产业界提供雄厚的产业人才资源,实现大学与产业界的互惠双赢。

3澳大利亚科研商业化的特点

31培养校园文化,提高科技转化率

大学的科研影响力标志着一所大学对本国或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只有具备良好的创业氛围的大学才能够提高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赢得社会的认可。如今在澳大利亚大学中,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投身研究事业的目标已超越了,得到同行认可等单纯学术行为,他们更看重自己的科研发现究竟能获得多少经济、社会价值,并将科研成果转化率以及为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作为评价个人科研影响力的评价标准。而这种理念也已被大学所有机构和成员普遍接受,进而演化成为一种统一的身份特征和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所有机构和成员都能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的科研产业化活动之中,所以说,澳大利亚大学的科研商业化行为不仅仅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活动,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校园文化。

32建立专门机构,优化管理模式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界转移,并且从中获益,澳大利亚大学纷纷变革科研管理模式,成立以科技转化办公室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代表学校与政府、工业以及其他研究资助者建立和培养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知识产权提供认证、保护和提升服务,并监督创新研究成果从生产到应用的所有活动。

科技转化办公室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斡旋协商,可以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企业研发项目。由于企业界对市场需求动态非常了解,并且掌握着行业发展的趋势,所以他们的研究项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不用为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担忧。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具备对研究经费、研究合同、咨询与技术转化管理工作所需的特殊技能,与科研人员相比,具有更好的专业素质,而且属于大学行政管理职员,便于校内的管理和沟通,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效率。例如莫纳什大学就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商业化管理机构――工业联合与商业组(Industry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IEC)。通过该部门的积极运作,截至2009年,莫纳什大学已向澳大利亚及海外工商界转移创新研究成果1000多项,通过专利转让成立衍生公司16家,商业转化收益达到2亿230万澳元。

33强化绩效考核,提高科研质量

严把科研质量关是对科研经费投资方以及科研成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和大学历来重视高等院校的科研质量,在各个层面中都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政府层面,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于1999年开始陆续颁布了《知识与创新:科研与科研培训政策声明》、《澳大利亚能力支撑――用科学与创新构建未来》等一系列科研改革方案,加强科研质量框架建设,将大学科研质量考核列入大学绩效考核范畴,并以此作为科研拨款的主要依据,从利益驱动的角度来确保大学的科研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目标发展。

在大学层面,很多大学都成立了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托本校的科研质量监督部门和行业协会,以ISO 9000质量认证为标准,通过内外结合的立体评估模式,来提高大学的科研质量的知名度。目前,澳大利亚学术界已将获得的科研拨款金额和科研合同数量作为排在同行认可度、数量以及论文引用频率之前的最重要的大学科研质量评判标准。

4结论

综上所述,澳大利亚大学科研商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和校办企业为基础,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澳大利亚科研质量框架的日益完善,澳大利亚大学科研商业化将会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Meek,LGovernment and Management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Enemies Within and Without[M].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3

[2]Bok,DUniversity in the Marketplac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3]Howard,JThe Emerging Busin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M].Canberra: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2005

[4]Prime Ministers Science,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CouncilCommercialization of Public Sector Research[R].Canberra:Prime Ministers Science,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Council,2001

[5]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Research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Commercializing University Research in Australia[R].Canberra: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2002

[6]祝怀新面向现代化: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