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体经济性质

个体经济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体经济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体经济性质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境一致性;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抑郁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00-02

引言

心境是一种能长期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的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会指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当一个人心境高涨时,他会觉得心情愉快;而当某个人心情郁闷时,他会感觉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人的情绪表现和日常工作,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心境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导致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人际关系和个人健康状况,自然气候的变化等都是影响个体心境变化的原因。近年来,心境一致性记忆问题已成为情绪和记忆关系的重要研究领域。心境一致性记忆是指人们倾向于记住与他们心境相一致的信息,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指抑郁个体能够回忆更多的与其抑郁心境相一致的消极信息。研究表明MCM在抑郁心境中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现象,并有可能是抑郁情绪得以保持的重要认知机制。

自从Gillgan(1983)提出心境一致性记忆假说以来,关于心境一致性记忆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融合与发展,研究者们将非正常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就目前来看,对心境一致性记忆的观点不太一致,本文回顾了前人关于心境一致性记忆的研究,分析了结论不同的原因,指出心境一致性记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心境一致性记忆

心境一致性记忆(Mood-congruent memory, MCM)指“人们将会学习更多与个体当前情绪状态相一致的信息”[1]。当个体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和所学材料的情绪色彩一致时有利于个体对学习材料的记忆。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是指抑郁个体能够比较容易的记住与其抑郁心境相一致的信息。心境一致性记忆一般用不同效价的情绪词为测验材料探讨被试对何种性质词的启动效应大,进而测量心境一致性记忆的是否存在。

二、抑郁个体心境一致性记忆的研究

过去的30多年里,心理学家对抑郁个体的心境记忆作了很多研究。然而,对于抑郁个体是否存在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者们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形成了存在MCM和不存在MCM的两种观点。

(一)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

Bradley[2]等以情绪词为材料,用词汇选择任务探讨了临床和非临床抑郁个体的内隐记忆。结果发现,抑郁个体在对负性情绪词的阈下刺激测验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从而证明了心境一致性内隐记忆的存在。陈图农[3]等以临床抑郁者和正常人为被试,以再认测验为任务,发现内隐记忆的MCM。Ruiz-caballer以临床抑郁患者和正常个体为被试,用词干补笔任务,探讨了内隐记忆中语义与非语义加工过程。结果发现心境一致性实验材料比不一致性实验材料有较大的阈下启动效应。Gonzalez以抑郁和非抑郁者为被试,分别用自由回忆和词干补笔任务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给被试提供有意义音节的实验材料,结果发现抑郁个体无论是自由回忆还是词干补笔的任务下都存在心境一致性记忆,而非抑郁个体无显著差异。然而作者为了保证被试不用外显的记忆模式帮助自己完成内隐记忆测验,于是又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即在对抑郁个体的测验中,作者给其中一半的被试提供有意义的编码材料,而另一半被试提供无意义的编码材料。不同的测验材料同样证明了抑郁个体心境一致性记忆的存在。

Mark用DRM范式给有重度抑郁诊断的被试和没有重度诊断的被试呈现积极、中性和消极相关的条目,结果发现无重度抑郁诊断的被试比较容易记住积极的词汇,而有重度抑郁诊断的被试比较容易记住消极的词汇。有研究者对自然抑郁者和情境诱发抑郁者作了研究,Kwiatkowski比较了两种抑郁情境下的记忆效应,发现自然抑郁患者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优于情境诱发抑郁者的心境一致性效应。我国研究者霍俊丽和陶云[4]以自然抑郁患者和情绪诱发抑郁者为被试,以不同的效价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加工分离的程序,探讨抑郁个体在不同的效价图片上是否存在心境一致性记忆,结果发现,两种抑郁患者在对消极意义图片提取时的成绩显著高于对积极意义图片词的提取。

Denny以临床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为被试,采用概念驱动测验和知觉驱动测验程序研究不同效价情绪下的心境一致性记忆,在对材料进行学习时都是进行有意义的加工,而在测验时则才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用概念驱动测验测量外显记忆,而用知觉驱动测验测量内隐记忆,研究表明:抑郁个体心境一致性外显记忆显著。国内研究者郭力平[5]运用加工分离法研究再认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结果表明,抑郁个体外显记忆存在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

(二)抑郁者的心境不一致性记忆研究

Danion[6]用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研究临床抑郁患者和正常个体。结果没发现心境一致性效应。Bazin用线索回忆研究临床抑郁患者和非抑郁者。也没有发现显著心境一致性效应。Steffen Moritz[7]以抑郁患者和正常个体为被试,用情绪词识别任务,探讨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真实和错误记忆。结果无论是抑郁被试还是正常个体都没有显著差异。Denny在用概念驱动测验和知觉驱动测验测量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时发现内隐心境一致性记忆不显著。

三、出现以上研究结果差异的分析

但有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出现这种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一)实验材料的选取不同

现有研究所用的实验材料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实验使用的是情绪词作为实验材料,而有的实验使用的是情绪图片作为实验材料,还有部分学者使用声音音频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心境一致性记忆,所以,不同的实验材料使得最后的实验处理结果产生差异。

(二)被试的选择标准不同

抑郁个体的选取,有的研究采用DSM-O-R标准,有的采用DSM-O标准,有的使用CCMD-3标准,有的采用的是抑郁自评量表测量,个体抑郁的程度不同,同样会影响实验数据,另外由于刺激材料诱绪导致被试暂时性抑郁,还有的用其他的标准,都可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三)实验方法的不同

有的采用加工分离程序,有的采用知觉驱动测验和概念驱动测验。把意识和无意识加工看作两个独立的过程是加工分离程序的基本前提,对这一点不同的心理学家是有争议的,如Joordens等人对意识与无意识的零相关假设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意识加工总是伴随着无意识加工。Roediger等人采用知觉驱动内隐记忆没有发现MCM是正常的,因为词的意义并没有影响到不需要概念加工的测验过程,如果采用概念驱动测验,MCM在内隐记忆中可能被发现。

四、结论与展望

由于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程序的不同,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有着不同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并不固定地表现在某种特定的测验中,从而可以推论,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效应可能与某些特定的认知加工过程有关。

抑郁个体在抑郁情绪和外界刺激之间存在一种自动化思维,这种自动化思维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抑郁个体只在消极材料词的记忆中存在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是因为消极测验材料激活了抑郁个体内部的自动化思维,这种自动化思维只对负性信息进行了加工,从而导致了心境一致性记忆,并由此使抑郁个体一直处于抑郁状态。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也许是其维持抑郁情绪状态的重要机制之一,那么在临床心理治疗实验和实践中,应该帮助抑郁个体把这种无意识加工转变为有意识加工,从而消除抑郁患者对消极环境的关注,最后消除抑郁情绪。总之,抑郁个体并不在所有的测验中均出现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与抑郁个体所从事认知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相关,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另外,许多调查研究心境一致性记忆特别集中于真实记忆,而很少研究心境一致性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心境一致性对错误记忆是否也有同样的影响作用,可能是将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晋全.内隐记忆研究新进展[J].山西大学学报,2002,25(1):25-28.

[2]Bradley B P.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for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nonclinical subject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1994,32(1):65-78.

[3]陈图农.概念驱动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45-248.

[4]陶云,霍俊丽.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3):171-176.

[5]郭力平.再认记忆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J]. 心理学报, 1997,29(4):357-363.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统计体制 改革 新经济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统计的改革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企业统计要改革传统的统计观念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企业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在新经济情况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新经济情况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账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新经济情况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在新经济情况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企业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企业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在新经济情况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杰民等: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2]张彦伟: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探析[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4期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改革困境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进入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对推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是指高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以现有的制度为基础,通过调动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等,有效完成高校的各教学任务,达成高校的战略目标。本文充分分析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了高校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措施。

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理念落后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因循守旧,观念落后,只关注自己的日常工作,缺乏创新意识;行政管理体制中缺乏激励和绩效机制,使得行政管理人员不能主动工作,缺乏积极性;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对领导负责”高于“对工作负责”,不能站在工作和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缺乏统筹思想,不能做到标本兼顾,统筹安排工作,目标意识淡薄。

(二)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影响着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起着关键作用。鉴于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招聘时提高了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而由于高校管理机制的缺失,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薪资等渠道并不畅通,与高校教师待遇相比较差,因此,较多的行政管理者将精力放在了、职称提升方面,而不够重视行政管理工作,致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滞后,发展缓慢。

(三)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与政府机构有很大的相似性,机构臃肿,管理水平低下,各部门权责不明确,工作时常出现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同时,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仅关注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对整个工作、整个部门负责,工作整体意识欠缺,致使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权责不清。

(四)行政管理服务意识淡薄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关乎高校综合竞争力,是保障高校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重要保障,这其中行政管理机构、员工应该树立服务意识。高效快捷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开展教学、科研的基础,而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仅对上级负责,并没有体现服务意识,审批难、办事难,使得高校的许多教学、科研工作因为场所安排拖沓、后勤资源缺少等原因滞后,阻碍高校的正常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象征

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高校正处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高校能否跻身世界名校之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水平至关重要,而行政管理工作作为非常重要的支撑,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高校面临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时,行政管理工作应发挥其重要支撑作用,摒弃各种影响效率低下的机制,积极改革,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世界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打造人力资源强国。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已经从规模扩张逐渐转变为办学质量的提升,各高校不断整合资源,调整办学方向,结合高校地域、自身优势,设计出各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这意味着高校进入“软实力”竞争阶段,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服务质量,更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制定符合高校发展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推动高校的发展。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人员素质低、管理观念落后、机构设置不合理、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要想充分解决这些问题,突破发展瓶颈,就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革除旧思想,实现管理工作创新发展。高校只有建立高效运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思想,才能提升自身管理效率,助推高校的深化改革。

三、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想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就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助推高校国际化发展步伐。

(一)创新行政管理理念,准确定位行政管理工作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具有知识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特点,行政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分析工作对象的特点,形成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的管理目标和体制。其次,要转变管理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最后,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工作,明晰高校的目标和职责,高校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该以此为主线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切不可成为高校发展的阻碍。

(二)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依靠的是行政管理队伍,只有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才能彻底实现高效服务的目标,提升服务质量,为学校的教师学生服务。高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培养机制,畅通行政管理人员上升渠道,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完全投入到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为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国 非公有制经济 内涵 性质

建国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理论上,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突破了“对立论”和“有害论”的传统观念,进而确立了“补充论”和“有益论”的新观念,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对传统所有制理论作了重大突破,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从“补充论”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和“共同发展论”,使其实现了由“基本制度外”到“制度内”的变迁。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在实践中,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尽管如此,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我们加以澄清并解决的问题,如: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应怎样界定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等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性质作些分析。

1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1.1 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理解的偏颇

(1)传统意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过窄。一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种经济成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大,同时其影响力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也还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统认识上的偏差会在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束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果仅限于此,这不但会阻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谈不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且也会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2)人们通常认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但并未将其看作也可能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是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其非公有制经济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其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我国将此借鉴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未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看作也可能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就有可能造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层次,妨碍其借助股份制这种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高水平、规模化的发展及进行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层次扩张,这不但会妨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1.2 正确认识和界定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内涵

(1)在理论认识上,应拓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还应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所有部分。例如,股份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济等企业中的私人所有部分,具有明显的非公有制属性;在股份制中,确定其所有制性质的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私人控股的,具有明显的非公有性,应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在合作制经济中,确定其所有制性质的关键是看谁是主要投资者,主要投资者是私人的应属非公有制经济。

(2)在实践上,应将股份制、合作制看作是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提倡和鼓励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股份制、公司制和集团化方向发展,鼓励其发展生产型、外向型和科技型、效益型企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发展,又可以有效地吸纳需要重组、改造的国有资产,从而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更高层次上更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把科学的理论认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理解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生力军,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2.1 判断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基本原则

关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理论界有着较为激烈的争议,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具体说来,目前理论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理解存在着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从总体上来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从具体来说,则具有二重性和可变性;第三种观点认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私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第四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性的东西,哪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就依附于哪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第五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欠科学。要实事求是地揭示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研究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时,必须从总体上坚持的唯物辩证法,并以此为指导原则来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根本判断标准。马克思曾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从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要考察一种所有制的性质,离不开对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考察。正是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的不同,才体现出一种所有制与另一种所有制的根本差别,才体现出二者不同的性质。由此可知,我们在考察和界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时,离不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根本的判断标准。只有坚持此标准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客观地认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质。

(2)结合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国情。在研究某一具体的经济问题时,必须将其置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来考察。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现实性政策性极强的问题。我们在考察和研究某一经济问题的本质属性时,必须以现存的事实为前提,以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为前提,不能仅靠理论推导和逻辑演绎,而是要将正确的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事物的面貌和本质。

2.2 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分析

(1)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态,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份。这种经济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一方面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它始终没有取得过统治地位,而是一种依附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并且受主导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它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其本身并不具有社会性质的属性。就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而言,它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不再是作为生产力的消极因素而存在,而是作为必不可少的有利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而存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个体经济本身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属性,但是由于受我国公有制经济这种主导 经济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其已从属于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因而我国的个体经济已有了中国特色。

(2)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私营经济这种经济关系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私营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的使用者相分离,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归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所有,是劳动者成为雇佣劳动者。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从本质上讲无疑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但是它又不同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私营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控制和管理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其存在和发展要受到我国政权的控制,要受到我国法律、政策等规范的制约、引导和管理,要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发展,要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种“普照的光”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内在本质中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受到了抑制,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因素得到了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私营经济已不是那种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有了中国特色,打上了社会主义的烙印。

(3)外资经济。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达形态,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外国资本家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我国目前的外资经济主要有三种形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外资经济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接受我国政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尽管现阶段我国外资经济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必须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轨道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外资经济已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的,在涉及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作各方面的性质,投资的比重及各自的权限来确定其性质。如是股份制企业,就要看控股权管理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之,则具有明显的私有性,是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

另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所有部分,不能笼统地说其是私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判断其性质时,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这种经济形式中,如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则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之,则具有私有的性质,属于非社会主义经济。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价格管理 价格控制 内部价格市场化 定价方法

价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价格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价格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价格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大型集团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人就某大型集团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做深入调查研究,做如下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给企业价格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企业定价和价格决策上就是要做到“快”、“准”、“变”、“控”。

所谓“快”,是指除了保质保量提品、服务并及时推了新产品外,企业定价和价格决策心须快,必须及时;所谓“准”是指价格决策必须符合市场实际情况,价格定位必须与市场水平相符;所谓“变”是指在价格决策制定后,何时变化,怎样变化也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一环;所谓“控”,就是由于市场是多变的,但做为企业集团整体价格应该是在该企业的总体控制下运行。

(二)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树立商品意识、市场观念,改变价格管理的传统做法

从价格管理来说,在价格管理工作上要树立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成本和价格树立源于市场,终于市场的观念。随着企业体制的改革,企业内部的产品、半成品、劳务交换真正商品化,企业内部的小市场逐渐形成,因此企业内部价格也必须实行市场化。

1.实行企业内部价格的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企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2.实行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更是改革企业内部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的需要。

二、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求价格管理处理好各种关系

在企业体制改革多种利益形式出现的今天,要求企业价格管理工作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些关系说到底是利益关系。

各单位局部利益与集团企业整体利益的关系,其中包括:总部与部门之间在价格管理分工上的关系;总部与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全资子公司、等不同层次单位之间的关系;部门与各不同层次单位之间的关系等,要坚持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应适当考虑各单位的局部利益。

三、如何完善价格管理工作

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的发展,对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要求,而完善并加强企业价格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价格立“法”

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企业集团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成员和管理层次相应增加。因此在当前应尽快制定并颁布一套完整的,在企业集团范围内通行的《集团价格管理办法》以解决工作规范化问题。

(二)完善价格管理职能

长期以来我们工作的主要精力几乎都放在价格预算和价格确定上,而对于价格工作的其它职能在管理上没有明确,在制度上没有规定。价格管理职能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价格管理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确定并完善价格管理职能,加强价格管理。

(三)定价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

定价方法的科学化是要使定价方法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际工作中是合理可行的;规范化是要使定价按规定方法,规定水平测算,并能适用于计算机操作。

1.对价格构成的新认识

目前,在价格工作中,使用多年的成本定价法,在市场经济中己被证明是有缺陷的。在这种方法中:价格=成本+利润(A)其中成本有很多说不清的因素,不仅如此,一百个生产厂生产同一种产品有一百个成本,哪个成本是对的,检验的标准只能是市场,是市场价格。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看成本而不唯成本。

2.加强对多种定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定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产品价格的定价方法包括两大类:一是定价方法,二是计价办法。研究定价方法并加以应用才能使定价工作更准确,更合理,更符合市场要求。

(四)夯实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价格管理电算化

1.基础资料管理必须加强

价格工作是一项复合性工作,它需要许多相关部门和相关文件、相关资料的支持,这些文件和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是保证价格工作“快”和“准”的基础。

2.开展企业内部价格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

开展对企业内部价格资料的统计和研究工作,可以通过供销价格信息的研究,掌握企业的市场营销状况,支持价格决策,研究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资料,使定价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建立科学的价格统计分析体系,完善价格管理基础工作。

3.价格电算化是解决价格工作“快”与“准”必不可少的条件。近几年来,该企业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品种达上百种,因此必须依靠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建立计算机价格管理系统。

(五)实行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

要在企业实行内部价格市场化,需解决市场价格水平的界定和市场价格的波动与企业内部价格的相对稳定这两个主要问题,同时又要对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加强管理。实行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并不等于无序竞争,对于局部的利益失衡现象要学会用经济手段管理经营活动,要通过价格政策加以调节和引导。

(六)价格管理工作要突出重点,强调控制

在纷繁复杂的价格管理工作中,必须抓住重点,在当前企业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首先,必须抓住经营活动中的“供、销”两个环节,抓住这两个环节,对集团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至关重要。其次,要加强集团总部对集团成员的价格控制管理,使其在集团的统一政策下开展工作。最后要抓好价格政策和价格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

(七)加强价格系统管理,提高价格人员素质

价格工作是一项集经济和技术于一体的复合性工作,它不仅要求价格工作人员掌握价格、财务、税收等经济方面的知识,更要求其掌握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必须对价格管理人员的工作和业务水平要进行定期考核,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价格工作开展的较好的企业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请各方面专家来企业指导,办专题讲座,开阔价格人员视野。

(八)加强价格信息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掌握了信息就等于在竞争中多了一支手,多了一个头脑,产品价格的制定,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及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价格信息的支持。

以上是对该企业集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完善价格管理工作问题的简要分析和探讨,更多需完善的方面,待以后进一步更深入调查研究后,以做分析。

参考文献:

[1]内格尔著.定价策略与技巧:赢利性决策指南.

[2]李江海著.价格成本监审.2004.1.9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