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物流市场前景

供应链物流市场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物流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物流市场前景

供应链物流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由于物流供应商在供应链的各节点见产生的意义较大,因此成为供应链的必须环节。如图7所示,雅戈尔从面料的生产,到企业专卖店经营,这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既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缩短从服装生产到销售周期等方面所需要的时间,正是由于供应链体系的构建,雅戈尔在同行业的企业竞争中获取了骄人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雅戈尔为将分散在各地的需求、资源以及库存数据等实现集成管理,从2002年起,又通过160多家分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150多家卖场数字化管理工程的启动,最终实现雅戈尔企业整条供应链的整合,对于应对竞争剧烈的环境变化,具备了颇具生命力的竞争优势。正是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的构建,经过服装行业的分析人士分析,雅戈尔衬衫连续9年实现全国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西服连续3年折桂。这样的佳绩也正是由于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的构建实现的。

2 ZARA的供应链分析ZARA诞生于西班牙北部克鲁尼亚,在服装行业中,ZARA的供应链具有极速供应链之称。ZARA作为当今西班牙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Inditex旗下,整个供应链在“不是时尚的制造者,却能成为时尚跟随者”的发展定位下,实现自身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之间的高效连接。如图8,但是,在这样一个具有高效的供应链企业中,ZARA拥有者具备了20多家高度自动化的大型工厂,但是这些工厂并不是整个供应链的融合,而是制作染色以及裁剪等环节。但是在这样的染色、裁剪等工序中,ZARA具备了较之人工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的先进工具。因此,ZARA的大量繁琐的缝制工作均交由400间极为“原始”的小工厂来负责。但是,经由小工厂生产制程的成衣,在ZARA极速供应链的辅助之下,通过ZARA精心布局的物流网络,通过企业自身构造的地下传送带,把400间工厂全部连在一起,之后经过西班牙拉科鲁尼亚、萨拉戈萨的物流配送中心到达机场,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传输速度的提升,并最终实现以惊人的速度到达全球各地的自有门店。在如此迅速的供应链辅助之下,企业服装从生产设计到成品陈列店内,在10~14天的时间内就可以实现。

3 美特斯·邦威的企业供应链分析美特斯·邦威自1995年从温州起家,实现了在国内的迅速成长。在2006美特斯·邦威就已经实现年销售额达40亿元。截至今年,美特斯·邦威的成长之迅速得益于其对自身供应链的打造,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建设。美特斯·邦威注重自身的供应链的构建,至今美特斯·邦威已掌控了200多家面料厂、辅料厂、成衣厂和1800多家遍布全国的加盟店,对于服装企业常会存在的服装业库存积压和被拖欠货款等问题,美特斯·邦威通过自身自有品牌、设计、定牌生产以及面对企业联盟体的信息平台的构建,对于上下游产业链有效的整合,不仅实现了问题的较好解决,对于合作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以及健康发展具有了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供应链物流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决策

0 引言

中国资金管理者沙龙,早在2006年的时候对供应链融资进行了发掘和深入的研究探讨,进而在大型企业和银行中被广泛的应用。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各类金融创新中提供了一种新思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这是不争的事实,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改造。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由于供应链融资能力有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社会来说,需要为企业便于供应链进行管理的服务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就包含在其中。”(课题组,2009)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信用困境。从本质上来说,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上是一种信誉链,在承诺、信任和相互利益的基础上,集群内企业之间共同维系关系。大力开展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实践及其供应链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市场条件下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通过供应链进行融资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和发展空间。

1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决策

1.1 从企业内部入手,对资本的运营效率进行提升,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对供应链进行管理。中小企业通过不断地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进而便于银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方案,同时创新融资技术,使得提供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更加全面。银行和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降低供应链融资系统性风险的最佳方式通常情况下就是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对科学的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产品或综合实力的竞争是企业之间的表面竞争,通过对竞争的实质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供应链网络才是竞争的根本对象。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和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市场反应能力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核心企业在企业集群中,需要对集群化管理理念进行强化,重新整合整个价值链的价值,不断优化财务供应链。同时,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激励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实施供应链融资奠定基础和提供保证,进而巩固和强化成员企业的归属感,在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信誉链”。

1.2 共享数据信息,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创新供应链融资技术。对于供应链融资来说,企业、物流、金融间实现多节点的数据互联和交易往往是主要技术需要。信息管理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供应链效率的提高,企业通过优化、整合供应链上的现有资源,对供应链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最大化,通过对信息进行共享,企业及时对供应链上的生产经营策略进行调整。然而,各自独立发展、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是国内大多数供应链企业面临的处境。为此,物流、银行、企业需要多方努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供应链融资新技术,构建数据流转和共享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

1.3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以及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双方在信用的基础上实施交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以及信用关系做支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市场行为的顺利进行。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和预防单个企业面临的风险。但是,从根本上说,其中的信贷风险不能消除,所以健全信用评价体系进而便于供应链进行融资。通过信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市场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不断提升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金融机构只有以信用保证做支撑,不管是融资方案的设计,还是融资方案的实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企业可以迅速、便捷地办理融资服务,进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受规模、实力等因素的限制,不能通过国内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采用的统一标准。

1.4 拓宽供应链的融资领域和融资范围,调整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朝着直接融资方向发展。目前,在我国推出的各种供应链融资方案中,以商业银行为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主流。在我国,供应链直接融资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来说,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这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困扰我国多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下的供应链直接融资,对于供应链融资来说,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在供应链直接融资领域,充分利用借贷、抵押、证券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力量,将金融市场的各个层次通过融资证券化进行连接与耦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供应链融资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使我国供应链融资创新之路走得更扎实和稳,后危机时代探讨供应链直接融资,更需借鉴国外经验教训。

1.5 推动第三方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链融资信贷风险。在供应链融资服务过程中,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第三方物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情况下,负责对融资质押物等进行验收、价值评估、控制等。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将一定的授信额度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和运营能力进行相应的授予,物流企业直接负责融资企业贷款的运营和风险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流程,另一方面融资企业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得以大大的提高,同时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转移,大大降低经营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进行服务创新,在服务中对金融与物流进行了集成,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推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2 结论

在市场条件下,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中长期存在,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开展实践、实施供应链融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发展的思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拓展,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主要做到强化防范风险,对供应链融资主体进行创新,寻求新的服务模式。在国内供应链发展方面,供应链和产业链相互协同成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但缺乏走向世界的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获取政府的政策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另外自身实力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俞兆云,陈飞翔.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8).

[2]陈艳,张明悦.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5).

[3]邓其伟.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商贸,2010.

[4]祝文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对策建议[J].经济视角,2010.

[5]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M].经济科学出版,2007(3).

[6]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供应链物流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RFID;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013-0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非接触式的双向通信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射频识别(RFID)的应用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潜力最大的新兴技术之一,已经在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方法,是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所构成网络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等进行管理、计划、组织和协调的过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它已成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在供应链上,无论哪个环节应用RFID都可以提供更高的技术支持,获得更佳的管理效果。

1 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1.1 RFID技术的发展需求

中国烟草业的传统运营模式是先汇集订单,然后统一处理,这个模式的弊端包括配送货物缺乏效率,对库存管理构成压力,同时因为送货时间大幅度滞后于客户订货的时间,这将影响货物在市场上的流通,有可能出现缺货的情况。重庆烟草公司是重庆市的龙头企业之一,跻身全市工商企业50强的前三强,商贸企业30强的第一强。基于这一情况,重庆烟草公司的改革构思是建立一个实时滚动式的订单处理系统,而支持这个系统的骨干是一个配送统一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RFID标签作为功能强大的识别产品,其特点是贯穿的流动环节越多,就越能体现其优势。在理想的应用环境中,一枚RFID标签将所存载所有的生产记录、仓储记录、配送记录、销售记录、售后服务记录以及具有防伪防盗的功能。在供应链管理领域,RFID技术的优越性能十分明显,市场前景也相当广阔。采用RFID技术无疑是重庆烟草公司解决这一状况的最佳选择。

1.2 供应链管理中使用RFID的优点

(1)缩短作业时间。对于物流仓储管理及配送工作中,出入库在平时作业中占很大的比例,将托盘上和包装箱上贴上RFID标签,在出入库口处安放阅读器,这样出入库时,利用叉车将货物送入(出),在出入口处无须停止进行动态扫描,在流程中捕获数据,阅读器可以远距离的动态的一次性识别多个标签,计算机根据所阅读到的信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并进行相应的数据记录,大大节省了出入库的作业时间。

(2)提高盘点作业质量。由于每个包装箱和托盘上都贴有RFID 标签,进行盘点作业时,只需要利用手持式RFID阅读器经过所有货架,阅读器就自动获取所有标签上的信息,利用PC机进行盘点记录。利用RFID技术将大大减少传统盘点作业中所出现和遗漏等差错,增强了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减少重复劳动。

(3)增大仓储的库存量。当配送作业的出入库效率提高以后,物流配送对货物的处理能力将大大提高,这样就可以增加每日的货物吞吐量,为物流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4)降低营运成本。由于RFID技术可以动态地同时识别多个数据且识别距离较大的特点。在出入库作业过程中,验收和出入库几乎是同时完成,无须再同以往的先将货物堆放在收货区等待和扫描,而直接可以接货后验货入库和拣货后验货出库,这样大大减少了货物在仓库的搬运次数,降低了搬运所带来的设备费用和人工费用。

(5)物流跟踪。RFID技术的核心是标签上的EPC(产品电子代码)提供对物理对象的唯一标识,利用EPC 可以实现对托盘、集装箱内货物等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跟踪和供应链的自动化管理,增加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化程度。

1.3 RFID技术的应用现状

1.3.1 RFID技术存在的问题

(1)应用成本高。RFID 的成本不仅包括标签、阅读器和中间件等,而且还包括管理软件的升级费用,技术原创的成本、标准化过程的成本和其他附加的成本等。当前每枚RFID标签的价格在0.3~0.6美元。对那些高档产品而言,增加0.5 美元能够被厂商和消费者接受,因为对他们而言,RFID 标签是一种出色的识别跟踪装置,它所带来的方便与效益更划算。

(2)技术标准不统一。电子标签标准全球互通的基础并不牢靠。这主要体现在编码不一致。日本有UID、欧美有EPC体系,中国有自己的GB/T 8937—2003(NPC)。编码系统本身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RFID五大标准组织也存在利益之争。RFID标准争夺的核心主要在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这一领域。全球现有117个针对数据交换的RFID协议标准。协议过多过滥,导致术语不统一,限制了标准在实践中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目前缺乏全球共同遵守的权威统一的标准。中国国内RFID标准的制定方面一直存在的多组织重复运作的问题也是阻碍标准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安全问题。由于RFID便捷的读取性,RFID信息在空中进行传输,使得标签芯片上储存的个性信息很容易被他人所截获。甚至在很多非自愿给予的情况下,自己的隐私信息也会在不经意间被读取,甚至造成被追踪。

(4)市场需求不旺。从成本价格层面讲,较条形码成本过大、价格过高,严重制约了RFID 的普及,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RFID的推广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具有很廉价的人工成本,企业不愿使用RFID来代替人工管理;从技术层面讲,应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电磁波的不可视性与感知性更加增添了应用的复杂性或难以捉摸的特点。因而,从本质上来说,RFID技术的应用现状受到制约是由于应用的复杂性超出了RFID 技术的准备性在滞后着应用的发展。

1.3.2 解决RFID技术存在问题的策略

(1)成本对策。在物品识别领域,RFID技术和条码技术的应用将会。从成本来看,RFID标签的成本已经明显降低,并且还会继续降低,不要仅以成本忽略RFID技术的应用价值。对成本的考量取决于价值,即社会对一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的接受、认同程度,取决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价值。应用价值越高,使用者收益就越大,成本被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

(2)标准对策。RFID标准是涉及多行业的新技术,因此建议国家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参加“国家及产业化指导小组”,调动政府、产业、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力量,统筹部署,形成国家标准化战略。在向国际标准借鉴、与国际标准兼容的同时,要采用拥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产品。而具体的标准制定,在硬件领域需与国际标准一致,在软件领域要与国际标准兼容,在应用领域需要有中国特色。

(3)安全对策。首先要关注RFID产品质量安全,要保证RFID芯片和封装工艺两方面的设计质量;其次,RFID 产品的安全除了体现在产品本身的设计上,更多地要在应用端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目前政府和厂商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新法律法规的制定、新加密技术的研究和采用,这些都使得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为RFID 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培育着更为健康的市场环境。

(4)市场需求对策。RFID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一个基础共性技术,具备特有的核心价值。RFID的优势是建立在信息共享机制之上的,信息共享的链条越长,RFID 就越有用武之地,而信息共享的背后是利益的共享,即供应链机制。因此,培养RFID 的市场是一个培养供应链的过程,也就是我国产业的集约化过程。

2 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发展前景

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这些所有前景的实现,其前提都是要解决RFID技术硬件载体的不足,搭建RFID系统集成商合作平台,建立全球软件提供商与RFID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的合作网络。采用RFID标签取代商品条码,将为全球供应链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同时将极大地促进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微电子产业、互联网和均线通信的产业发展。

在未来几年,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将会有一个飞速增长期。一些大零售商将推动RFID技术的发展,通过使用RFID技术,零售商利用无线电波在不经接触的情况下就可以了解货物的情况。

随着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RFID技术本身的逐渐完善和和成熟,随着市场对RFID技术的市场认知度的不断提高,未来几年将会是RFID市场发展的一个黄金时间段。如今,不但各大跨国企业在自身的供应链管理信息中积极测试RFID系统,而且各大芯片供应商也在积极更新芯片版本。在近几年,RFID芯片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数据都是在成倍地增长。RFID概念已深入人心,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全球知名的大企业集团也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逐渐青睐该项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军辉.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高飞,薛艳明,王爱华.RFID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供应链物流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随着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如阜阳奶粉事件后,广州假酒中毒事件、四川彭州的毒泡菜、天津的假鸡蛋、糖精水巧妙勾兑的劣质葡萄酒、香港毒鱼刺事件、“非食用冰醋酸”的山西老陈醋……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人触目惊心。使得食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十一五”期间,由于产品供给结构和需求市场的变动,导致肉类流通方式发生改变,大中城市集贸市场的肉类销售比重下降,各大连锁超市的肉类销售比重上升,冷链物流、肉类的包装保鲜销售方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目前,我国是肉制食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人均肉制品占有量大大高于世界水平,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此同时,肉类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全世界各国都正在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由于源头污染、畜禽屠宰中控制不当等原因,造成肉类食品的安全隐患。

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供应(supply)、生产计划(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由图1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的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中)、满足用户需求来实施。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和降低供应链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在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保障上,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所有节点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供应链管理涵盖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从供应商到用户的采购、生产、分销、销售等职能领域过程;

2)供应链管理中,强调对肉制食品的质量安全供应保障、及时供应保障、准确供应保障和重视战略与合作管理;

图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3)供应链管理要求对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保障采用集成、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的简单连接;

4)供应链管理中,对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保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即通过管理库存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达到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服务,而不仅是完成一定的市场经济利益指标;

5)肉制品供应链管理围绕从基本原材料供应开始到产成肉制品供应,其中的可靠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等诸多内容,对于相应的管理内容也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2我国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链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供应链基础设施落后

供应链基础设施落后造成供应缺乏物流保障、物流运行成本偏高,运行效率低。我国大多数养猪场规模普遍较小,养猪场位置比较分散,养猪户居住也较为分散,运输距离长,供应网点少,并且这些养猪场或者养猪户的运输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车辆往往不能保证时效且费用较高。由于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原因,养猪场的供应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养猪户的此种情况更甚,对猪肉供应保障形成了制约。

2.2原材料采购不符合标准

肉制品加工企业原材料采购不达标,供应商选择不当;中小型供应商企业的养殖技术、管理水平、响应能力等有限,无法保障供应的可靠性。有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在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时未做好事前的采购计划,在采购中不重视采购计划、采购订单、发票校验的管理,采购人员进行的“货比三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这3家是怎样选出来的、同样类别的采购这次审批的3家和上次的3家是不是同样3家等等。另外,中小养猪企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不是很高,即使引进新技术也很难保证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很好的运用而创造出效益。肉制品加工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存在的问题,也使得供应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

2.3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观念薄弱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观念薄弱,难以实施有效的成本优化。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供应链成本管理是针对整个供应链而言,而有的企业认为成本仅仅只是个别节点企业、个别部门、个别人的事,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4企业卫生管理差

质量检测能力和检疫防疫能力弱,检测设备落后,卫生管理差,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除了大型养猪企业以外,一般中小型养猪场的质量检测仪器和检疫防疫的设备的配置极为落后,并且由于规模的限制,有的养猪场无法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甚至无法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这对原材料、产成品的安全供应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2.5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做得不是很好,协调能力薄弱。供应链中传统的3个阶段:采购、生产和分销,其中每2个相邻节点之间表现出一种供需关系,就要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能同步运行、协调运行,要求有较强的协调运行能力。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是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两类。信息集成关心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信息的质量和可获性,运营集成则主要关注的是生产、库存和产品分发。肉制品供应链上,由于牛鞭效应的存在,导致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再加之肉制品供应链的协调能力比较弱,因此影响了供应的保障。

3我国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链保障体系解决对策

3.1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除了投资存量不足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着质量低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应在扩大物流基础设施规模的同时,着力提升其质量,将现代科技运用其中,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服务效率。我国已在物流科技投入、交通软件科学研究、科技攻关和信息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开发,以及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交通科技明显进步。只有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交通科技水平,才有可能建立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体系。

3.2选择优秀的供货商

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好坏程度、紧密程度对供应链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管理好采购供应链,供货商的选择是关键。目前较多的是用招标(联合招标)的形式来确立供应能力强、质量有保障、有竞争力的诚信供货商。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减少供货商的随意性,提高供货产品的可追溯性。控制的目的是要促成肉制品加工企业与供货商之间的“双赢”局面。肉制品加工企业可以建立供货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由采购部对供货商进行评定,及时全面地了解供货商的信息,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完善整套供货体系。

3.3优化供应链管理成本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内部库存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供应链总成本,未能命名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化。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供需网络,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各节点企业的良好协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供应链成本控制谋求成本节约与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使整条供应链获得多蠃的局面。

3.4完善检验检疫制度

严格检疫、检验制度的执行。德国动物检疫法规定:每半年必须对所有的生猪饲养企业进行一次检疫,检疫合格后才能继续进行生产。我国应加强肉类检验、检疫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如:除生猪的紧急屠宰外,无论是工厂化屠宰还是家庭屠宰,都必须进行屠宰前后的卫生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猪肉才能进入市场,不合格的猪肉要送往专门地点销毁。另外,政府有关部门经常随机地从零售商那里购买样品进行检验,对出售不合格猪肉的商店进行严厉的处罚。

3.5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肉制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节点企业高质量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信息流对物流的调节、控制作用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电子商务平台,肉制品电子商务平台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真正达到信息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从而减少信息冗余和错误,提高信息流动效率,为肉制品供应链上的参与者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建立肉制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高效、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就必须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先进的emi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等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

[2] 田源,张文敏.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4).

[3] 李旭.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22).

供应链物流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装出口企业敏捷供应链快速反应战略

随着中欧、中美就未来几年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但是由于我国的服装业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水平有限。打造服装企业的敏捷供应链,通过管理创新可以使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能主动适应国际市场采购模式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扩大服装出口。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

服装作为一种创新性产品,其产品特点主要有:生命周期短;种类多、颜色多、尺码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服装的流行易受气候、流行文化等的影响);顾客购买时宜受冲动情绪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需求难以预测,产品需求平均偏差,偏差率大于40%。服装零售企业普遍存在存货率高,销售季节过后降价幅度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选择服装供应商时,一项重要的考察因素就是服装供应商的供应速度和灵活性,以迅速应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需求,降低因产品脱销,季节降价和库存过时所造成的损失。服装供应商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出,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QR)。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的特点

敏捷供应链,又称反应型供应链,是指在竞争,合作和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组成部分构成的快速反应的动态供需网络,其核心是提高产品的可获得性,以尽快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充分利用每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主要有以下特征:市场敏感性—迅速对最终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虚拟性——组成虚拟组织,供应链所有的成员信息共享;基于网络—整合各节点的企业,各尽所能,从而获得供应链的灵活性;过程的集成性—供应网络各成员之间业务流程是一个整体。图1反映了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中四个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市场敏感性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敏捷供应链的最本质特征。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指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最终顾客的需求并对其做出快速反应。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多渠道快速、准确地收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服装生产计划。服装零售商通过对POS机提供的销售数据,可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的变化,然后把这些信息及时反映到供应商进行分析整理,整理后的数据反映到设计部门,设计部门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打样系统(CAM)及时生产出合适的样品,同时推向市场,通过敏捷供应链的运作,从得到最新服装流行的信息到新的款式上市,一般只有数周的时间。

基于网络敏捷供应链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在内的供应链网络,在该网络内实现合理的库存分布,在网络中实现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协调、重构及利益分配,迅速传递顾客需求。服装的供应链网络是以品牌持有人或零售商为核心企业,众多供应商组成的统一的供应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供应链各节点的成员信息共享,技术上合作,资金上相互支持,有足够的柔性来应对需求的突然变化。服装敏捷供应链网络的成员大多是小企业,这一网络中各成员的业务关系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参与所有的项目—核心企业会根据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的企业构成供应网络。

过程的集成性(流程一体化)敏捷供应链要求各节点的企业要打破组织界限,站在整体供应链的高度来进行跨企业的业务过程集成,在供应链网络中各相关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系统管理及共享信息,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缩短供应链渠道,协调各实体对变化的实时性响应,达到敏捷、快速响应需求的目的。在传统的服装供应链中,从产品设计到最后的产品销售往往需要1年时间,但是在敏捷的服装供应链中,由于有基于网络信息共享的虚拟团队的合作,使业务流程高度集成,能使这一时间大大缩短。

虚拟性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虚拟组织,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不是自己优势的方面交给其他成员完成。近年来,服装采购趋于集约化—采购商希望一站式采购,要求供应商提供多种产品这就要求供应商有能力有效的控制供应链,建立虚拟组织,进行虚拟经营。在服装敏捷供应链中,面料、辅料供应商,服装厂,出口商,经销商,零售商共同建立了一个虚拟组织,在这个虚拟组织中,零售商是核心,而出口商是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敏捷供应链的QR策略

敏捷供应链的需求反应机制为QR战略,即在最终顾客需求订单的拉动下,以提前期为供应链的管理核心,通过提高供应、生产、销售及物流的柔性和速度,实现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的快速反应。从1985年以后,美国的服装业中大量采用QR战略,成效显著。Blackburn的研究的结果是:以休闲裤为例,零售商Wal-mart、服装生产企业Semiloe和面料供应商Milliken通过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使销售额增加了31%,商品周转率提高30%(Blackburn,J.D.,1994)。

快速反应(QR)是一种运营战略(Lowson,2002),对于服装行业来讲,一方面要利用快速反应战略来处理服装的复杂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零售商来说,将快速反应和离岸采购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国外采购商对服装的供应有两种选择:低成本的离岸采购和本地快速柔性生产,采用何种战略取决于交货时间,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供应商供货速度,其中有两个条件和供应商有关。基于这个原因,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快速反应战略,缩短面辅料采购流程和生产时间,提高服务水平(例如缩短打样时间,接受小批量订单等)以弥补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运输时间长所带来的竞争劣势。

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打造敏捷供应链的必要性

适应国外采购商的要求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价值链,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战略,是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获得利润的有效途径。GaryGereffi和OlgaMemedovic(2003)认为,服装的价值链分为五部分:原料供应(纺织原料),面辅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和零售环节。服装产品的价值链是典型的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在服装的价值链中,大量的零售商和品牌专卖店起核心作用,而服装出口企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关键部分,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既是生产企业和下游供应商的排头兵,又是国外买方的供应商。不难看出,服装出口企业能够控制和改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是供应链的前端:原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

在全球服装价值链,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工人的熟练程度,企业的规模影响供应链中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应得利润。由于零售商为维持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广告和促销投入,为增加收入,降低风险,零售商需要建立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机制。由于全球服装供应链的末端的零售商大部分都在欧美国家,我国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不如北非和中美洲国家占优势,只有建立敏捷的供应链,缩短供应链的流程,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是弥补地理位置偏远的有效途径,通过打造敏捷供应链,及时,准确,快速的将货发到客户手中,才能增加我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国外客户-进口商或批发商为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对外贸出口商提出的要求。

适应精益零售和跨国采购新特点要求

精益零售最初出现在美国的服装零售业,服装零售商通过对库存和销售的信息化管理,例如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条形码技术和POS机等,可以准确及时地收集销售情况,预测库存数量,从而减少了采购和库存数量,增加了采购次数。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同传统零售模式下的大批量采购不同,精益零售的出现使采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零售商通过及时掌握库存水平,要求批发商(进口商)小批量,多批次的发货。研究表明,零售商补充新货的频率达到每周一次甚至3天一次(Abernathy等,2000年),这一要求沿供应链传递,这就大大提高了对供应商及时生产,及时供货的要求。精益零售的出现,促使批发商要求国外供应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

近年来,服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零售商在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其对跨国采购的管理日益增强。国外零售商和采购商凭借对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的掌控,对商品提出质量,价格,服务等需求,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好的生产者或供应商,最后销售到全球市场中。其采购特点主要有: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或采购商直接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或办事处,直接与供应商洽谈,快速传递流行信息和客户信息;缩短采购周期,供货时间成为竞争焦点。这使得企业必须具有产品创新快、价格有竞争力、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频繁少量供货能力。建立敏捷供应链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国服装出口敏捷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建立以出口企业为核心的虚拟组织

通过以上对服装产品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看出,服装的供应链被分成了两部分:供应链的前端—生产供应部分(国内部分)和供应链的后端—销售部分(国外部分)。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正是连接这两部分的关键节点。

服装出口企业在供应链各节点中有其特殊的优势:有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有专门的外贸人才,对出口的流程和国外市场开发有经验;资金充裕,可以为面料辅料供应商和服装生产厂商提供资金保障等。

因此构建我国服装企业敏捷供应链,就是要以服装出口企业为龙头建立虚拟组织,建立有效的供应网络,加大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整合供应和生产流程,最大程度满足国外进口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对服装供应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先进的设计开发设备的投入

从服装的全球敏捷供应链角度来说,零售商是实施快速反应战略的起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供应链各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要满足进口商和零售商的要求,就要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在信息化方面同国际接轨,以便更好地同零售商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出口企业要同国内其他供应链伙伴共享流行信息,销售,库存甚至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敏捷供应链是需求拉动的,只有信息畅通,顾客的需求才能通过进口商逆供应链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连续的订单流。

由于服装产品必须要看到实物后才能预测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服装出口和生产企业提高复样的速度,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以及配套的设备有利于对国外客户的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快速生产和推销样品。有的客户甚至带设计人员到工厂洽谈订单,当场修改设计,及时看到样品,这大大提前了产品上市时间。

建立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柔性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在两个生产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要么提供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低成本的大路货产品,要么提供小规模生产的客户化或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当然,成本相对也高。但是随着国外零售商和进口商对供货速度快和产品批量小的要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生产方式很难满足打造敏捷供应链的要求。而大规模定制却能将这两种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提供小批量、多品种、交货时间短的产品,即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

在重构敏捷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流程上,大规模定制就是用定制点有效地衔接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定制化的两部分。服装的供应链一般包括原料供给-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裁剪-缝制-整烫-包装,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敏捷服装供应链的定制点应以织造和印染直接为界,因为服装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颜色和款式上,适当保持合理的坯布库存,有利于迅速组织染色,满足客户需求,当然,对于长期客户,可以为其保留一定数量染色布的库存。

服装的生产过程中,要适当调整生产流水线,特别是缝制的流水线,在人员配备和机器设备的配置上要符合柔性生产的要求,例如,一个28-30人生产班组平时可以生产批量大的订单,必要时可以分解成2-3个小班组生产数量小的订单。

生产流程中引入服装柔性加工系统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技术支持。柔性加工系统是采用生产调度控制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的吊挂运输、生产加工单元所组成的柔性加工线。对于品种的适应性广,效率高,服装出口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国内部分的核心,应该适当投资或向下游服装加工企业推荐推广。

建立敏捷供应链,对生产决策的要求就是要使面料辅料的供应和服装生产有足够的柔性以支持大规模的定制。

建立敏捷供应链的快速物流管理机制

快速物流是快速反应战略从生产向物流领域的延伸,通过针对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规划,迅速、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运输。

建立敏捷供应链既要保证原材料和半成品在供应链迅速转移,以便节省时间,还要保持合理库存,节约成本,适应柔性生产的需要。对基于出口的敏捷供应链来说,保持一定库存是保证生产的柔性和灵活性所必需的。

出口的快速物流要保证成品能够迅速运送到进口商的仓库。由于客户下订单的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特点,出口运输需采用拼箱方式,但国外的拼箱提货费用高,时间长,这就需要外贸出口企业将所需出运的订单整合,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货运)提供的方便,将同一国家、不同客户的货拼在一起出运,然后直接送到客户仓库(例如使用CIP价格术语成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和物流费用。

打造敏捷的服装供应链是服装出口企业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而主动适应国外客户对供应链的敏捷性的要求,联合供应链上所有的伙伴敏捷应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化的一种企业运营方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种运营战略。本文对服装敏捷供应链做了初步分析,对如何打造敏捷供应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模式,但在具体运用方面,还需要各企业针对自身的性质和经营情况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