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第1篇

一、发展特征

(一)迅速快捷的发展速度,使私营经济的规模优势日趋明显。

据统计,至××年底,全区累计注册登记私营企业万户,××年全区民资批准投资额和实际完成工作量分别占全区内资投入总数的和。全区民营企业新增批准投资额亿元,占全区企业(包括三资企业在内)投资总额的;其绝对额超过年全区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全年投资总额。超常规的投资发展速度使个体私营企业资产规模得以迅猛扩张,骨干个体私营企业的单体规模与效应规模逐步显现。

(二)各具千秋的发展模式,使个体私营经济的行业特色日趋凸出。

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新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康柏发展的新模式,使全区私营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发展类型大致可分为:()传统升华型。如新桥镇的个体私营业主,近年来,凭借传统经济行业的基础优势,不断推陈出新,使民营经济不断得到壮大。再比如九亭镇的印刷行业私营业主,他们同样凭借本身的行业优势,在技术上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在设备上不断更新,把过去的单色手把车,更新成一次能印刷多色的高档印刷机。在业务上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并且该区域个体私营印刷行业的发展效应已辐射到周边地区,有较多印刷企业向高档次的彩印发展,成为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骨干裂变型。如南洋电缆厂的个体私营铜材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母体企业—南洋集团公司的发展,它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拓市场的综合型经营人才,成为以后的个体私营业主,由此带动了该地区铜材行业的发展。()主体配套型。例如以鞋城集团的私营皮革及配套产品的发展为典型。近年来,许多私营业主围绕该集团为主生产配套的产品,从而使该地区私营经济得到相应发展。据统计,在该集团的引导帮助下,现在已发展到了家分子企业,投资总额达到亿元之多,成为全区私营经济中一颗灿烂明星。

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制造业、加工业、手工业、轻工业、零售业、批发业,各大门类齐全、产品多样化的格局,可以形象地说:“吃、穿、住、用、行”都包罗其中,同时,也涌现了象雅多服饰、茂盛电机、天喔食品、龙工机械、森大机械、豫全皮革、新雅包装、报喜鸟等知名名牌企业。这些民营企业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康柏工业经济的合理布局,壮大其实力,加速其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三)关联密切的配套产业,使个体私营经济的联动能力日趋增强。

个体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利用传统产业优势,顺应发展基本规律,紧紧围绕全市私营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积极开拓相关投资领域,使其向前后道工序延伸,大大提高了产业内部整体联动能力,发挥出行业整体优势。久富经济开发区,通过自我裂变、激发投资,吸引外资等方式,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业主将投资领域向相关产品拓展,以逐步实现产品的配套化、系统化,从而提高了行业的竞争能力。

(四)重点保障的科技投入,使个体私营经济的有机构成日趋提高。

具体体现在个体私营企业的技改投入与产品换代更新上。个体私营业主在投资办实业之初,即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强化科技投入,引进代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机器设备和先进工艺,注重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狠抓内部管理,显示出不凡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印刷行业为例,至目前为止,全区个体私营印刷行业中,价值每台机器超过万元就有余台,价值超过万元的就有台,有个私营业主从德国引进了价值万元的海德宝彩色印刷机,目前属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印刷行业的整体设备先进程度的提高,使其制造能力也大大提高,配套协作企业适行顺畅,生产经营合力增强。

(五)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使个私经济的聚集效应日趋发挥。

康柏区在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立足长远,强化规划,按照“搭台唱戏,借梯登高”的思路,有意识地开辟出民营经济开发区,搞好配套基础性施建与服务。同时,通过落实相对的土地批租,税费收交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内外地个私业主投资落户园区,使其适度集中,强化了企业彼此间的配套协作与关联,提高了小区内市场信息,生产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程度,降低了企业生产运作成本。据统计,现在全区共有多个体私营经济开发区,安置职工万余人,占全区就业人数(包括外来人员)的。目前,全区在全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别出心裁地采用相互搭配型滚动开发模式,即鼓励实力足的业主投资建厂房,搞租赁,小业主买机器,搞生产,使大小业主各得其所,集中资金,共同发展,从而为社会闲散资金汇集转化为投资资本探索了新路子。另一方面,随着民营工业园区的扩展,区内配套关联产业不断增多,产业关联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区域知名度不断提高,块状特色经济逐步显现。

二、成因分析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乡镇企业的高速成长,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私营经济奠定了人才、行业、市场等基础。()人才基础。乡镇企业创业于年末,发展于年代中 期,崛起于年代末年代初,应当承认,其如此长期、稳定、高速的成长并不是单靠千百万农民致富冲动即可造就的,更为主要的是有一批企业经营能人在帮助企业披荆斩棘、不断推进。这批经营能人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之前,或是掌握一定传统技术的手工艺人,或是村、社的领导与会计,或是经常外出打工的匠工,或掌握企业命脉的供销人员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较多地了解了外界的信息,拓宽了视野,编织了一定的社交网络,树立了市场化经营的观念,因而就有能力、有基础带领群众搞经营、办实体,成为企业发展的掌舵人。他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历经多次市场磨砺、体制转轨,逐步掌握了一批稳固的销售渠道,编织了丰富复杂的经营网络,开拓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使企业始终处于较为平稳的运作态势。这批经营能人与经营骨干的一部分后来就成长为乡镇企业家,一部分成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开创者。()行业基础。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外的经济关联度、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规模型乡镇企业的多角化、一体化经营发展趋向,使其配套协作要求日趋高涨。因而,乡镇企业在区域布局上呈现出聚集性发展的特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分工协作内部生产经营机制使企业运用成本降低,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行业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无形的特色经济效应吸引了内外厂商。在此影响下,个体私营业主普遍以传统优势行业作为投资出发点,逐步拓宽投资领域,优化配套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使特色经济更特,优势行业更优。()市场基础。乡镇企业在区域布局上的聚集,一方面构建了一个有形、完整的交易市场,通过该市场,个体私营业主可获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资金、人才;另一方面,行业知名度的提高,无形中又为企业产品的经营销售带来了价值可观的广告效应,产品销售空间大大拓宽,个体私营业主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乘势而为,大力发展。优越的市场环境,对发展私营经济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资本的深厚积累,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泉。

私营经济的发展与迅速崛起离不开资金的有效供给。巨大的资金投入从何而来?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市场经营性积累。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在投资办实体以前,相当部分原从事过经营、营销、中介服务等行当,获得了较多的资金积累,成为投资来源。()承包性、租赁盈利性积累。在对乡镇企业经营方式改革过程中,曾对部分村、镇两级集体企业,采用“定额上交”、“经营性租赁”等方法,并明确企业经营者在上交完成承包利润、租金及税费后,剩余部分归个人所有。企业经营几年的盈利性部分归个人所有。企业经营几年的盈利性运转后,较快地完成了个体资本积累,这部分积累资金也自然而然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经营过程中,集体通过设置奖励等方式,将一部分企业积累量化给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也是资金来源之一。()外来投资。包括区域性外来投资和境外投资。据对全区家实体型私营企业调查统计,外来投资业主(包括本市外区投资业主,本市以外投资业主),占总数的。除了本市其他区县以外,他们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北京、陕西等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区民资与外资的紧密结合有了新体现。到××年底,在全区新批的外资项目中,有个项目为私营企业引资所得,引进合同外资达亿美元。这些外来资金的投入,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当地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业主还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管理手段、市场信息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实现了与当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改制的深入推进为私营经济发展开启的阀门。

自年以来,康柏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经历几次阶段性推进以后,取得显著成效。改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全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民营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新空间。首先,改制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换。由于多年集体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民营经济一度处于经济发展中的配角地位,发展私营经济的社会氛围不浓。更为主要的是,曾僵持多时的公私两种经济成份的利弊辩论,使部分已完成个人资本积累或有一定市场网络,经营能力强的能人对投身办实业存有思想顾虑,发展条件、空间的发育也不充分,因而只能就地静观其变。党的十五大召开,迎来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其次,改制的深入推进促进了经营人才的裂变。在深入推进改制的过程中,相当部分原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与经营骨干,因囿于观念、体制的束缚,经营潜能无从发挥,改制为他们解除发展桎梏,创造了施展才华的好机会。在改制中,他们通过投资入股、参与招标接管原企业等形式,一跃成为新企业的经营者,投资发展热情分外高涨,使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通过改制,全区已裂变出一批勇闯勇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优秀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如南洋电缆厂的顾跃辉,茂盛电机有限公司的盛景才。他们成为个体私营业主的标兵楷模,对促进全区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再次,改制的深入推进为引进个体私营资本开拓了空间。改制与民资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轮。我区在深化改制过程中,按照因地、因企制宜与“民进公退”的思路,不断推进与深化乡镇企业改制,通过存量转股、增量转股、先售后股、租股售相结合等多形式、多方法置换集体资产,从而为民资的进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在推进大空亏企业及已改制企业的深化改制过程中,全区以减少集体资产流失,盘活存量资产为具体准则,使个体私营资本在集体资产的稳步、扎实的调整中不断充实,真正做到“扎扎实实地进,实实惠惠地退”。据统计,至××年底,全区多家已改制乡镇企业实行二次改制,涉及集体资产与产权亿多元,其中有的集体出租资产,投资权益退出经营领域。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密切了投资主体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提高了集体资产与个体私营资本的有机构成,成为民资发展的新途径。

(四)政策的有效激励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正确的政策既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动力,也是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促使了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的政策环境,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从补充作用到重要组成的定性,对私营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肯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大解放,对私营经济有了充分的认识,能放开手脚大胆发展私营经济,来繁荣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地方具体实施政策的环境,近几年,经营实践证明:私营经济搞的越活跃的地方,该地区的经济也是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康柏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抚优扶强的细则、税收的扶持政策等,这都极大地推动了康柏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不足

近年来,康柏区私营经济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对照快速、高效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但对发展私营经济的认识不到位。面对私营个体企业迅速发展,微观经济基础发生明显变化的新形势,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组织水平等方面,仍有许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太适应的地方。在一段时期内,仍把私营经济当作“小商小贩“,认为形不成气候,成不了主体;还有的小富即安,觉得这几年私营企业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有沾沾自喜、裹足不前的倾向;甚至有的害怕私营经济发展快了,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与当前蓬勃发展的形势格格不入,这些错误认识成为制约私营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是多元化投资主体开始形成,但私营个体企业实 力不强。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档次偏低、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方式落后的矛盾仍较突出。目前,康柏区私营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在万元左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注册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不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比例比较小,众多的私营企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不稳定。

三是企业转制、改制大面积推开,但强抓机遇的竞识不强。目前,整个康柏区集体企业转制、改制面达以上,政府正逐步退出竞争的生产领域,转向城市化的规划和建设上。如何抓住机遇的意识不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处理好解决人、债、负担等问题,缺乏系统有效的办法,部分企业改制未转制,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是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政策“洼地”和良好环境尚未形成。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对私营个体经济有管理权的多,而有关部门间协调和服务的少;对私营经济发展“推诿”的多,真正抓具体落实的少;制订的有关政策泛泛而谈的多,不具体、不细化,操作性强的少。所有这些,导致有些私营业主怕露富、怕冒风险、小打小敲发展中“留一手”,缺乏创大业的气魄。

五是私营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产业特色还不明显。全区私营企业的发展在行业上缺乏整体规划,私营经济的投资方向、发展重点、产业结构还停在传统产业、初级加工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型、效益型、科技型私营集团企业较少,因此也没有形成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势。

六是私营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但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私营企业自身来看,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机制、管理等环节存在着先天不足,家族式的经营、传统型的管理等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管理,进行企业改造,实现“二次创业”。

七是融资难。除了较少的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外,融资难是中小私营个体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这是制约和困扰私营个体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贷款难,主要反映在抵押难和担保难,因房屋、土地等变现难,银行不作为抵押品,加大了私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四、对策措施

私营经济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机遇中充满了挑战,投资中孕育风险,成功中潜伏着危机,每年有的私营个体企业注销,值得新注册和发展中的私营个体企业引以为鉴。

(一)提升私营个体企业素质

()提高企业家或业主素质,增强事业心。私营企业主也存在观念转变问题,要意识到私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一样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克服小满即安的思想;私营企业家或企业主应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的基本知识,提高知识结构,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健全财务制度,提高企业信用。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私营个体企业促进自身发展的要求。

()提高管理水平。要从家庭管理向非亲缘管理,任人唯亲式向重贤重能式转变,私营企业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经验,保持激励和高效的机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经营现代企业的意识,为企业升级、扩大规模提供制度基础。

()注重吸引人才。吸引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吸引人才重要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建立股份制,以送股方式吸引专业技术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住房留住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学习兄弟地区的方法,聘请星期日工程师等等。

(二)提高私营个体企业竞争力

目前绝大多数私营个体企业实力弱,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管理方法落后。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关键要:

()做优。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寿命大大缩短,要使企业具有生命力,必须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形成具有企业特点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结构。二是树立企业形象,培育品牌。品牌是一个现代企业成功的标志,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已经成为能产生效益的新的生产要素。三是培育组合优势。私营企业可以和科研、设计部门和不同所有制企业联合,在某一行业形成独突的竞争优势,进行项目投资合作,发展壮大。

()做大。加强横向联合,提高规模效应。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横向联合,组成紧密型、半紧密型或松散型集团,形成联合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和外商、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积极参与国有、乡镇企业改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规模效益。

()做强。一是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方向发展。私营企业应主动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之间合作联系,形成协作和配套关系,进入产业分工体系,减少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使私营企业在专业化合作与社会化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向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方向发展,提高组织程度,运用市场现代营销手段,提高经营优势;创企业品牌,提高竞争力。三是向产业优势方向发展。注重利用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创产业区位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向科技型方向发展。私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并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技术联系,有条件的可以创建企业研发中心,甚至组建科技园区。

(三)实现资本运营策略

()积极争取利用创业基金和风险基金。私营企业常常为自己不贷款,不欠债,资产负债率为零而感到自豪,其实这是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的理念,应该意识到企业发展要向内外融资相结合努力,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和银行的贷款,学会资本运作。

()私营企业要抓住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参与国有、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和采取参股、收购、买壳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运作和低成本的扩张。

()区外投资。私营企业可以抓住国家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投资区外,利用企业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与当地相关产业和同类企业相结合,采取品牌、技术折股的办法,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销地产战略(即产品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或产地销企业转移战略(即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产品以低成本低价格,返销往经济发达地区)。

()转换投资策略。私营企业应抓住当前政策、产业结构、所有制、地区调整等机遇,投资策略取向要从有限的领域向各个领域发展。可以向国家垄断行业投资,向国家支持的基础产业投资,向高新技术的加工业投资,向重点项目投资,如争取进入国家垄断的通讯、电力等行业中可以放开的非关键部分。同时,要寻找产业的空白点。

(四)狠抓政策贯彻落实

这几年,国家和市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现在关键是要贯彻到位、落实到位。对科技含量高、规模比较大、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前 景好的私营企业,可以实行“一企一策”,采取更加积极的帮扶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私营大型骨干企业。

(五)建立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私营个体经济服务体系,并对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管理院校、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私营个体企业的投资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

(六)强化各级领导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摆上重要工作位置,满腔热情地支持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切实做到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工作上放手,用年展乡镇企业,年展外向型经济那样的劲头,掀起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新。把私营个体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完善领导负责和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切实改进领导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联系制度或联席会议制度。要倾注更多的热情,关心支持私营个体企业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多方面地为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利益, 概念 ,特点, 体现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and urban renewal of the plan,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position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e becoming gradually important. Urban planning is to the science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of space and resources effectively plan and distribution, since it involved talking about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Although the public interest in judicial and theory and no clear definition is, but it is earnest effort in our lif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How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planning view and handle public interests, we mainly from the concept of public interest and public interests of the urban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s of the three aspects to reflect discusses for the public interest.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public interests,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以及旧城改造中,人们从最开始的以关心城市空间的合理安排和土地、空间资源的科学分配上向以关心公共利益的分配上转移。由于公共利益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且也因为我们所处的出发点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说商人和个体户在城市规划中更看重商业区的位置以及规模,而居民则更关注商业区的环境优良与否以及交通便利与否。为了确保更多的社会群体对公共利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应当对其展开必要的研究和探索。

一、关于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概念和内涵的分析与探讨

《物权法》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于私人利益的保护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表明着对私人利益有了一个大致的界限和范围规定。而对于公共利益目前尚且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其概念依然停留在争论和有待商定的状态。我们想要了解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就必须对公共利益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一个简单的剖析。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二者展开探讨。

(一)关于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概念的论述

既然对于公共利益没有明确的定义进行界定,那我们想要了解公共利益的概念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论证和探讨,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首先,如果说公共利益是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的,那么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除了与个人利益无关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公共利益。这应该包括所有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空间以及空气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

其次,如果说从利益的角度来探讨公共利益的的概念,我们就需要了解利益的定义。利益是主体对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判断,是被主体所肯定的一种积极价值。而在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判断我们就可以界定为在城市规划中一切能被公众所肯定的城市资源分配就可以称之为公共利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们的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知识素养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对公共利益认知程度上很难达成一致,这也就导致了公共利益的多元化概念。

最后,从现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最初的公共利益判定的标准是是否由公众使用或者是对公众有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精神文明的进步,公共利益的范围正在扩大,对于公共利益如果太过于严格的界定,势必将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目前欧美等国家将公共利益又界定在只要有利于地区的繁荣安定和经济发展就被视为符合公共利益.

(二)关于公共利益内涵的简要论述

无论是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都需要主体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中介,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使的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得以克服,即主体本身的需要得到满足,这都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权力进行选择和分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公共利益作为利益的共同体体现出来,是在此活动中所有成员的共性利益。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个体利益中的一部分,但是它是高于个体利益所存在的利益。所以说,应该认为公共利益是服务于整体的理性追求。因此说只有我们能在城市规划中对公共利益进行很好的定位,我们才能进一步的去保障规划中的公共利益。

二、关于公共利益特点的论述

对公共利益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于我们根据其特点进行整体上的安排与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我们在规划工作中更好的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有着指导的作用。下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其特点展开探讨:

(一)公共利益的动态性

公共利益的动态性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它的界定存在太多的主观性。并且公共利益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出现变化。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对其动态性进行分析。

1、公共利益同时代的发展相关联。由于公共利益是相对于私人利益在社会中呈现出来,其之所以在现今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和探索,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个体经济以及私有经济体正在以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其经营发展的目标。而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防止个人利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人们开始高度关注私人利益的共性也可以说是公共利益,毕竟公共利益是作为私人利益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但是在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所关注的是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这时候公共利益是人民共同的目标,所以也没有人将其从利益里独立出来。这也很好的说明了,公共利益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民对于利益的出发点变迁而做出改变的。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利益;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将规划看作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蓝图和重要依据,在实践过程中高度重视规划,不断总结和提高规划理念,严格实施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

(一)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

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指的是城市规划在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中所起到的作用。当前我们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的政策,它本就具有公共政策的一些基本功能,公共政策拥有三个方面主要相关的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和导向功能。所谓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政策为人们的行动以及社会确定了准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整个社会生活从多面的、复杂的、漫无目标、相互冲突的行为,能够有效的纳入到明确的、统一的目标上来,使其可以按照已定的目标进行有序的前进。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确定一个准确的目标,另一方面就是对秩序进行管理;调节功能指的是对于社会的公共事务所表现出的各种的利益纠结进行控制和调节作用,这里的中心一个是利益关系,另一个是调控的方法;分配的功能,对于社会的公共利益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这是公共政策的特征本质之一,是公共政策与市场理性对抗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市场是以效益为第一目标的,然而公共政策则是以公共利益作为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公平为公共政策的基础。城市规划主要是我国政府在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管理等领域实施的主要政策,它给城市发展确定了主要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及途径,在城市的发展协调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例如不同的部门之间以及不同的地区之间发生的矛盾,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的矛盾,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以及社会资源的保护之中的矛盾问题,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等,对于详细的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其目的就是在于实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稳定,追求公关利益的最大化。

(二)城市规划社会地位

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是一对统一矛盾体,两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为因果的关系。①社会功能主要取决于社会地位,②社会功能反过来也决定了它的社会地位。在理论上来说,当这两者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的时候,是最有利于发展城市规划事业的时候,城市规划的地位过于地低下,不利于发发展原本的社会作用;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做的不好,那么会对社会对城市规划的明确程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对其社会地位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关系做到较好地处理,是影响到城市规划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它的学社会地位建设的最根本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这两者的联系正在一个变化的阶段中。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对于城市规划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是取决于规划行业的作为。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很可能会得出一个不太乐观的结论,那就是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高了,然而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却仍然存在着明升暗降的问题。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城市规划起到的作用似乎也并没有与此成比例地上升,相反的,在很多情况下城市规划被误解,或者迫于各方面种种的压力,脱离了其作为公共政策的性质,成为一种技术的工具。这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职能不能被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中,城市的总体利益不得不过多的迁就一些局部的利益,例如,密不可分的开发区虽然摆脱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各类不同的部门规划不断的扰乱总体规划的目标,使得总体规划成为了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的垫尾,不少的城市土地出让没有根据城市规划的空间、功能以及时间安排,然而出现了开发商大量聚集土地资源,总体规划被土地出让带着走的局面。②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安排面对近期的利益有着巨大的挑战。近期的建设规划本应该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一个手段,然而不少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长远目标和近期建设项目时常存在着较大的一个矛盾,更为常见的现象是,为了实现招商的目标和城市经济的快速上升,城市政府在决策的时候难免会采取牺牲规划原则的做法,城市规划在大的市场力前面甚至根本没有得到基本的尊重。

二、城市规划中的利益分析

(一)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对地方行使管理权力,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进行管理,对个体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的利益进行平衡,同时还代表着国家利益。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地方政府就有很多的特权,因此要严格加以制约,以防出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行贿受贿等现象,使国家遭受损失。

(二)个体经济组织代表集团:是个体的集合体,既代表着个人又代表着集体,但更多的代表着个人,这个组织为了自我的扩张和利益最大化,在规划中最多限度的谋求着自身的利益,有时会不择手段,同时也是公共利益的受益者,但对于个体经济集团地方政府要加以制约。

(三)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公共利益要充分的体现但少数的个人利益也不能被忽视,城市居民是弱势群体,具有有限的物质资源,他们是公共利益的受益者,但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因此必须得到相应的保护。

(四)公共利益是城市规划中所代表的主体,公共利益也是有时间长短之分的,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合理的使用土地,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去进行建设,而在城市的规划中参与其中的人的利益的实现是需要拥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的。

(五)在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规划的目标性等都是很容易就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但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利益也是不归所有的人所有,所以在这个时候,只要是能够拥有利益的各个方,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影响城市的规划,从而使规划后的最终利益方是指向的自己。

(六)公共的利益是只要是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拥有的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可以产生盈利的利益。在城市规划中所用到的设备、设施都是不与利益有关的,都不会作为买卖的手段去进行的,这也保证了城市里面生活的居民能够和所有的人一起使用,公平的进行享用。

(七)城市的规划也只是涉及了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从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它规划的区别来说,公共政策里面所涉及的利益和进行城市规划时所付出的努力,是很难集中在社会中的人民身上的。因此,城市规划是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能够更加有利于城市的规划。

三、在城市规划中对公共利益表现形式

城市规划工作问题的实质就是利益的划分问题,城市规划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有效工具,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工作时要对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确保公共利益不受到损害。

(一)社会发展平衡有助于城市规划公共利益的实现

在对土地和空间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利用市场制约土地利用和空间开发势必会为我们今后工作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不具备资本优势的利益获得者无法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获得赢得的权益;低收入人群更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土地与空间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势必会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贵州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环境的建立,使人人都能够获得利益的机会,杜绝违法现象的出现,实现利益获得的公平化发展。

(二)在城市规划中维护法律秩序

城市规划建设在当今社会已经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地位,当任何行为涉及到城市空间开发或是土地利用建设时都要遵从城市规划。贵州省在法律上对城市规划进行了充分客观的阐述,以法律的形式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建设进行规定,只有不违背相关的法律标准才能进行土地开发与利用,对建设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这也是实现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最佳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很大的程度上面,城市规划只是作为的是一种工具来使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来带动城市经济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带来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肯定会消耗城市的一些有限的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该主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毕琳琳.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研究――美德两国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14,09:73-77+67.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第4篇

关于陶瓷艺术管理方面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早在古代官窑管理制度中就已初显端倪。进入21世纪信息时展过程中,它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全球专业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古代人们处在小农经济、个体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状态时候,陶瓷艺术活动多以个体的、小群体的形式出现,呈现的状态为自我赏玩、友情往来、相互赠答的方式,以自生自长的态势缓慢向前发展。而进入今天陶瓷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形成较大规模时候,便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产业即陶瓷艺术产业。

国内目前的陶瓷艺术管理方式,由于受地域形态和文化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善,过去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显然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陶瓷艺术活动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陶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这就必然涉及到陶瓷艺术管理和操作方式上的国际接轨。比方说,如何更有效发挥非营利机构的陶瓷艺术教育功能、如何建立和健全陶瓷艺术基金会以保证陶瓷艺术的正常发展、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更有效地保护陶瓷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如何借鉴和采用国际通行的陶瓷艺术策展人制度、如何通过立法来保证陶瓷艺术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针对现状,我们对陶瓷艺术管理的研究,更应该充分借鉴其它国家成功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特殊国情,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陶瓷文化发展战略的陶瓷艺术管理研究,使之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色。

泰勒曾经对文化有过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包罗万象的整体”。发展陶瓷艺术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形成新的陶瓷艺术产业,要对陶瓷艺术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应当将科学的管理思想渗透于这一活动的每个环节。首先是对陶瓷艺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遵循陶瓷艺术的内在规律,尊重陶瓷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即要注重陶瓷艺术产品的精神性因素,又要注重其物质性因素及商品属性。为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环境条件,引导陶瓷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陶瓷艺术产品的生产包括两个阶段:其一是陶瓷艺术创造主体的构思和个人创作阶段,该阶段主要体现为陶艺家的个体性的精神劳动;其二是陶瓷艺术产品的制作、成批生产或向社会展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体现了陶瓷艺术品的物化过程,以及针对社会需要所进行的集体或个人的制作程序:搞好对陶瓷艺术活动生产环节的管理,就应该密切注视社会对陶瓷艺术产品的需求特点。同时又根据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适时把握和调整各类产品的生产规模与产品的更新。积极推进和繁荣陶瓷艺术的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其次,是对陶瓷艺术产品流通过程的管理,必须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做好陶瓷艺术流通过程以及流通与消费联结环节的管理。对陶瓷艺术活动流通过程的管理,主要依据我们的国情、民族的审美的审美习惯,以及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状况,采取包括法制、经济、舆论的、行政的各种形式和手段,对陶瓷艺术市场进行严格管理。既要把握人们对陶瓷艺术产量的要求,更要恰当把握其内在质的水准;既要顺应陶瓷艺术市场和文化消费的客观规律,又应积极掌握其运行轨迹,采用各种有效方式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良性的引导。

再次,是对陶瓷艺术服务部门的管理。陶瓷艺术的服务性工作不同于一般文艺产品。纳入市场流通渠道的作法,有其特殊的性质。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搞好这方面的管理,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领域里的管理人员应积极,审慎地研究时代变化中陶瓷艺术管理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作出科学的分析与阐释,不断提出准确、可行的意见,引导陶瓷艺术服务工作健康发展。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又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同时还应该特别关注陶瓷艺术活动内部管理系统及其内在运行机制的衍变。应立足于当代文化的高度,着眼于21世纪陶瓷文化的繁荣,对于发展中的陶瓷艺术管理机制与内在运行机制进行深层的思考,从广义的角度探讨管理体制的整体框架。我国目前对陶瓷艺术事业实施管理的机构,主要指国家各级政府设置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与这以主体相适应,还有社会各种群体文化团体及民间文化组织,参与陶瓷艺术市场与经营活动的部门与个人,以及从事陶瓷艺术的传播与交流的媒体与机构。这种多层次、多元的管理机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适应未来陶瓷艺术发展的完整体系。

陶瓷艺术管理研究主要内容是与其所承担的研究任务和历史使命相一致的,是其使命的延伸和深化。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

1、陶瓷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它作为一门刚兴起的学科,其自身的基本理论构架有待建立和完善。无论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还是它的基本性质、特点、内在发展规律与学科体制,或是它与其他相邻学科之间的必然和区别,都有待于人们下很大气力探索和研究。

2、陶瓷艺术管理史。这一研究能够帮助认识陶瓷艺术管理的兴起、演变和运行轨迹,并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总结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研究陶瓷艺术管理史,应当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无论史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的陶瓷艺术管理,无论史欧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陶瓷艺术管理模式,都应当认真研究,通过分析和鉴别,为我所用。

3、陶瓷艺术管理的主体实施者。即从事陶瓷艺术管理事业的部门机构和团体。在此系统中,国家和政府的管理、社会和群众团体的管理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作为当代意义上,其生产与经营的管理、传播与交流的管理,都应成为管理主体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从这一宏观的角度透视管理的主体系统,才能做到全面的、整体性的把握。

4、陶瓷艺术管理的对象。即处在陶瓷艺术管理对象位置的部门、个人和运行机制,可以分为公益性的陶瓷艺术活动、陶瓷艺术的生产系统、陶瓷艺术的传播和流通系统。公益性的陶瓷艺术活动、陶瓷艺术的生产系统,包括其生产的形式及过程,陶瓷艺术的传播与流通系统,主要指陶瓷艺术传播与流通的形式与特点。

5、陶瓷艺术管理机制与管理者。是指在管理主体系统中运行机制的具体构成及其模式,以及它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对于管理机制与管理者的研究是管理主体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延伸和具体化。

6、陶瓷艺术管理的原则。即从事陶瓷艺术管理所遵循的原则和法度,要按一定的规则行事,把握既定的策略和法度。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又要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既要实行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又要适应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因而必须审慎地研究和确定陶瓷艺术管理的基本原则。

7、陶瓷艺术的管理方法,即在从事陶瓷艺术管理中应当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当目标和原则均已明确后,还必须掌握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使既定的方针和计划得到顺利实施,试图在原来的单纯行政的基础上,探讨以法律的、经济的、心理的、行政的等方法并举的综合性手段来管理陶瓷艺术活动。

8、陶瓷艺术管理的过程。即实施陶瓷艺术管理的操作程序与运作过程陶瓷艺术管理的过程主要由管理信息、管理预测、管理决策、管理控制等环节构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势资源 战略 转换

我国拥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进行资源的开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符合当地实际的明智选择。但在此过程中如何把握方向,总揽全局,找准着力点,实现经济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现实意义

1、符合新疆的实际情况

新疆是资源富集地区,又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其比较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突出了新疆的主要优势和特色,明确了重点和突破口。从现实情况看,与内地发达地区比,新疆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基础较薄弱;地处偏远,信息不灵,交通不便,产品运输成本高;科技发展水平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人才资源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这就制约了新疆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新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另辟蹊径,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新疆资源优势突出,后发优势明显。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勘探开发的步伐在加快。但从总体看,新疆各能源的现有产量与储存量还很不相称。经预测,新疆石油资源量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而2006年新疆原油产量仅占全国产量的13.4%;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40%,而2006年新疆煤炭产量仅占全国产量的1.3%;天然气资源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而2006年新疆天然气产量也只是占全国产量的28%。因此,新疆能源开发的潜力还很大,尤其是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利用。对其他矿产资源,新疆也具有分布广、矿种齐全、配套性高,部分矿种储量大、质量好等特点,开发前景广阔。同样重要的是,新疆农业开发的潜力也很大。2006年末国家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提出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战略储备区,优先谋划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这也充分说明新疆粮食生产的发展潜力和在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2、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

后,我国实施了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 经济发展实现了近30年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5.950.933.2变为2006年的11.848.739.5。产业升级必将打破原有结构平衡和供求关系,拓宽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同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能源压力。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至少4.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

突出的能源优势决定了新疆有建成我国最大能源生产基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其他任何地区都不可类比的。另一方面,新疆周边的中亚和俄罗斯是能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使新疆可能成为国家能源进口的新战略通道,在未来国家能源安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同样,棉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新疆棉花产量及品质较高,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为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大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疆棉花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993年以来,在总量、单产、商品率、调出量、人均占有量五个方面保持全国第一。除此外,新疆的煤电、煤化工、特色矿产资源转换产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都是我国经济长期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而持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新疆的优势资源尚未充分开发

1、优势资源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称

改革开放以后,新疆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的增长速度达到10.1%,可谓成效显著。但是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比,新疆的经济发展还比较慢。据《新疆统计年鉴》(2006)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新疆除了200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和西部处于中游水平,其他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的排名处于第28、29位,即倒数第2位、第3位;在西部的排位都处于第10位,即倒数第2位或第3位。因此,新疆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西部都比较落后。

2、优势资源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相称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生态等各方面。据有关研究报告,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区域发展总成本指数、区域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区域社会进步动力指数、区域科技能力指数、区域教育能力指数、区域管理能力指数、区域生态水平指数等指标,除了区域社会进步动力指数和区域教育能力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0位、第11位以外,其他各项指标排名都在第21位到第29位之间,位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后列。因此,新疆的总体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全国尚处于落后状态。

3、优势资源与人民生活水平不相称

“十五”期间,新疆加快了资源的开采开发的步伐,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04亿元,人均达到13108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13943元的94%。但与此同时,新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却与全国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呈现出越拉越大的趋势。据《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十五”期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1年的645元扩大到2005年的2503元,扩大了近3倍;同期,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1年的656元扩大到2005年的773元,扩大了近20%。2005年,新疆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滑落到全国倒数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已滑落到全国倒数第七。

三、应着力做好优势资源的转换

1、资源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使其贯穿于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把资源优势转换成市场优势。把过去的“资源――产业――市场”的思维模式反转过来,走一条坚持市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规模经济,增加加大产品科技含量的优势资源转换道路。通过追求市场占有最大化,实现资源开发和生产规模最大化,从而实现产品向货币转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资源优势转换为知识优势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自然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小,获取的价值越来越少,而知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大,获取的价值越来越多。如果欠发达地区过分强调本地的资源优势,把资源的采掘当作发展特色产业的“灵丹妙药”,沉迷于资源经济,而不是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现状,增加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可以预言,资源产业发展将走进“死胡同”,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也将继续拉大。这就需要我们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资源采掘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知识含量高的新型资源开发利用之路。

3、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

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处于全国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经济发展投入多、消耗大,创造的经济价值和效益低,这是这些地区不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这些地区作为全国产业发展的原料和初级产品输出地的定位,大力发展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生产市场需要的终端产品;创立市场品牌,通过实施集群战略和发展工业园区,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

4、资源优势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

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欠发达地区在实施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把人力资源的培养、使用和积累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发展各类教育,扩大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营造一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使各类劳动力能参与到各项经济建设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工作技能,提高人才在市场经济中谋生和创业发展的能力。

5、资源优势转换为体制机制优势

长期以来,一些资源优势地区建立了以资源采掘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计划和行政的色彩比较浓厚。为了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发挥资源的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确立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优势;要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即对矿产资源生产活动的管理要逐步放开,减少行政手段,多用经济手段;增大市场在配置自然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商品化。

6、资源优势转换为可持续发展优势

在一些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展往往过度依赖于对资源的采掘,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和破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集中资金搞好河川流域的综合治理、退耕还草还林、生态移民等生态工程。

7、资源优势转换为生活水平优势

资源开发要以富民强区为根本目标,改变以往单纯建设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传统思路,把资源开发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妥善结合起来,促进各地区的共同进步和繁荣。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属;要大力发展民本经济,寓富于民,加速千万个市场主体的形成,促进民营、私营、个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J],新疆社会科学,2005:5。

[2] 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