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物流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业主单位基本情况
四川__*米业有限公司位__*县__镇街道,是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__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注册资本163.6万元,现有日产大米120吨、50吨的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年加工生产大米6万余吨。20__年3月,经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批准,被省粮食局、省农业发展银行列为信贷重点支持的粮油产业化企业。
公司生产的“__”牌系列大米米采用国内一流的封闭式流水生产线,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经过多道除杂、多机轻碾、水法抛光、真空罐装等先进工艺精加工而成,具有米色及粥色微绿,尤如翡翠、米粒整齐饱满、晶莹润泽、饭粒柔韧软滑、光亮爽口的特性,是四川省首家通过“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__市第一个“绿色食品”大米品牌。该产品畅销省内大中城市及重庆、陕西、甘肃、山西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并先后荣获“97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98四川用户满意产品”、“98四川省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银奖”、“20__四川·中国西部农业产品博览会名优农产品”等称号。
二、项目建设背景
今年,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__*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1个地震重灾县之一。公司损失沉重,特别是大米生产厂房已成为危房,震后虽然经过全力维修,但两条大米生产线均已无法恢复到地震前的加工水平,既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又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为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灾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稻谷资源,现以在__*片区建立数字有机富硒大米原料基地5000余亩。大力推进__*米向数字有机富硒大米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区域特点及公司总体发展思路,急需恢复重建大米加工厂。
三、项目先进性及产业化前景
本项目实施后,能有效推动优质有机水稻的示范种植、促进产业化进程和精深加工上求突破,力求进一步将核心知识产权——“__”大米做大做强,形成绿色、营养型配套的国标和地方标准,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进行规范化运作,力争申报“有机富硒大米”,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通过发挥品牌优势,辐射、带动全市农户改良种植品种、调优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稻,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户平均每亩可增收240余元,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四、开发有机富硒大米必要性
1、硒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其作用与维生素e相似,但效力更大,可调节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影响某些重要酶的代谢及活性,调节维生素a、c、e、k在体内的吸收及消耗,参与辅酶a、q的合成,提高肌体的免疫力,抗衰老。
2、硒对一些致癌物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能抑制化学致癌物、分解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四乙铅基等,还能将长期积存在人体中的有害金属离子如铅、汞、砷、镍等排出体外,具有天然的解毒、排毒作用。
3、可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预防心血管病。在我国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克山病,发现缺硒是一个重要因素。
4、保护视觉器官。硒是机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重要成分之一,而这种物质能消除人体内包括眼睛的过氧化物和自由基,使眼睛免受损害。若人眼长期缺乏硒的摄入,就会发生视力下降和许多眼疾如白内障、视网膜病、夜盲症等。
人体中硒的摄取,主要依靠食物含的硒。资料表明,我国约有2/3的地区属于国际上公认的缺硒地区,其中近1/3为严重缺硒地区,全国有70%的人口在缺硒地区生活。有关专家呼吁,尽快开发富硒食品,要像重视补碘一样,重视贫硒地区的补硒工作。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富硒食品种类却很少。开发利用硒资源,正是抓住人们对富硒保健食品迫切需求的商机,加强富硒食物的生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四、有机富硒大米质量标准
根据国家优质米等级质量标准(gb1354-1986),从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品质等方面对富硒大米的品质作了定性或定量的规定,要求所有质量指标均达国优三级以上,严格按照有机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硒含量达0.1-0.18ug/g,比普通大米提高一倍于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0.3ug/g(gb13105-91)。
五、建设性质
灾后恢复重建
六、建设地点
__*县__镇(原大米加工厂原址)
七、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占地面积 2500平方米 ,重建生产车间:2800㎡;原料库房:2500㎡(容量800吨);成品粮库房:1500㎡(容量500吨);购置日本佐竹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两条。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日产大米150吨。年加工翡翠系列米6万吨。
1、生产工艺流程:稻谷——初清——去石——砻谷——谷糙分离——碾米(四级)——白米分级——抛光——二次白米分级——色选——磁选——计量分装。
2、工艺特点
(1)本工艺以加工籼米为主,可以兼顾加工粳米的生产线。设备选用先进实用,满足用户主要加工仓储轮换稻谷的要求;
(2)设备布置合理美观,便于操作维护。
(3)物流流动顺畅,满足haccp标准的物流流动的要求。
(4)电气满足设备操作要求,设有现场和集中操作2种控制方式,不设电脑plc控制方式。
八、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其中公司自筹1100万元,银行贷款__0万元,申请解决5.12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260万元。
九、效益分析
(一)评价依据与基本资料
1、该项目投资总额5500万元。
2、建设期240天。
3、投产后增加流动资金32600万元,按7.47%结付利息.
4、该项目建成后,年原料加工 设计能力(稻谷)7万吨,根据目前情况,从20__年投产,实际按年加工原料6万吨计算,可产成品4.4万吨,按90%销售率计算,综合销售平均价按3100元/吨,销售收入为9440万元。20__年起可逐步增加生产销售能力,年加工原料6万吨,销售收入按5%递增,预计实现销售收入9812万元。
(二)盈利成本估测
盈利成本测算表
单位:万元
年 份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13年
销售收入
9440
9812
9812
9812
产品销售成本
5759
5829
5829
5829
固定资产折旧
54
54
54
54
修理费用
74
74
74
74
水、电、燃料
308
347
347
347
生产人员工资
86
108
108
108
销售费用
74
78
78
78
销售税金及附加
484
508
508
508
产品销售利润
601
814
814
814
管理费用
149
156
156
156
财务费用
80
267
267
267
其中:(1)项目贷款利息
80
80
80
80
(2)流动资金
187
187
187
利润总额
372
391
391
391
所得税
123
129
129
129
净利润
249
262
262
262
十、施工进度和工期安排
1、20__年7月上旬组建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编制规划,申报项目等前期工作,审批设计。
2、20__年11月工程投标及施工进场前期准备。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产业链;产业链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41-02
在西方学术文献中,有关产业链的思想的思想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Adam.Smith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Adam.Smith以其著名的制针企业的例子生动描述了产业链的功能,说明了企业内部分工与专业化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A.Marshall发展了 Smith 的思想,并把企业内部的分工扩展到了企业间的分工。纵观国外学者的论述,大多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问题[1]。产业链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并得到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本文将对国内关于产业链的内涵及粮食产业链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
一、产业链的内涵
在我国,“产业链”一词最早是傅国华提出来的。之后,国内学者在国外产业链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相继从产品形成、价值网络、产业关联、产业集合、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战略联盟等视角来定义产业链。
(一)从产品形成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郁义鸿(2005)、芮明杰等(2006)、李星群等(2 007)、何一(2009)从产品形成视角来定义产业链,认为它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者,再到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马士华等(2000)认为,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信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2]。
(二)从价值链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杨公朴、夏大慰(2002)认为,产业链是由同一产业内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3]。李万立(2005)认为,围绕一个关键的最终产品,从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关系就是产业链,也叫做价值链[4]。石冬梅(2007)、吴彦艳(2009)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成品与销售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功能网链[5]。
(三)从产业关联角度定义产业链
简新华(2002)提出,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6]。杨公朴、夏大慰提出,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7]。鲁开垠(2002)认为,在一个产业环境中,各种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相互依赖,一种产业的存在成为另一种产业发展的前提或结果,每一种产业只是产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由各个环节或片段连成一体就变成产业链[8]。龚勤林(2004)认为,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9]。吴金明、邵昶(2006)提出,产业链是基于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的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四个维度有机组合而形成的链条[10]。林中燕(2008)把产业链界定为“在相关产业组织中,依据特定的经济关系,客观形成的、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11]。白永秀、惠宁(2008)提出,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12]。
(四)从产业集合和产业集群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郑学益(2000)提出,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13]。林学强(2002)提出,产业链是指从最初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关联体[14]。卢明华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的产业集合[15]。杜义飞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针对一系列相关联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寻找导致这些产品满足需求的,从原材料的提供到市场的销售等等,前后顺序关联的、横向延伸、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16]。
(五)从战略联盟及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蒋国俊(2004)将产业链界定为“在一定的产业集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17]。李心芹等(2004)将产业链界定为“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18]。任保平(2005)从微观上将产业链界定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19]。刘贵富等(2006)将产业链界定为“一定地域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20]。
二、关于粮食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粮食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某一个理论视角研究我国粮食产业链
吴志华(2007)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了我国粮食产业与供应链,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21]。何官燕(2008)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链的特征与现状,提出了整合粮食产业链的对策,如建立新型粮食生产机制、促进粮食企业重组并购、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等[22]。陈倬(2011)从粮食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类型,提出粮食供应链管理目标就是降低这两种脆弱性,形成“高效+安全”的粮食供应链,而供应链整合是降低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有效途径,并从探索组织创新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施信息共享技术和实行风险闭环管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整合思路,并提出了由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的四种可供操作的整合模式[23]。孙丹、赵予新(2012)研究了长期以来制约粮食产业链整合的因素,并提出要使粮食产业链稳定高效的运行和发展,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发展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粮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创立名优品牌,加快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基础建设等[24]。
(二)对具体地区或具体粮食品种产业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李军民(200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进行了研究。李军民、唐浩和周清明(2008)对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提出了建议[25]。刘岩、高云巍(2009)研究了吉林省玉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对策[26]。于邢香、耿建敏(2012)指出,粮食产业链模式效率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外资对整个链条的控制加强、粮食产业服务体系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山东省传统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应建立科学的粮食生产观、转变粮食增长方式、着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提升粮食产业实力[27]。
(三)建立模型对粮食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进行评价
李军民、唐浩和周清明(2008)以湖南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深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比初加工企业高,但两者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28]。马松林(2012)定量描述了中国粮食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区域分工效率。他通过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认为,影响粮食加工业区域分工效率的因素主要是各地区的从业人数、资本投入和粮食产量;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分析认为,河南、辽宁、内蒙古和天津在粮食加工环节上的综合效率最高[29]。于邢香等(2012) 通过对山东省粮食产业发展的调查分析,运用AHP法建立了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在对山东省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基础上指出,粮食质量、粮食总需求量、加工技术、总产量、种植结构、产品价格、储运成本等因素对粮食产业链竟争力有重要影响;在山东省粮食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并重点把握好粮食质量源头环节,同时重视加工环节、储运环节等在提升整条产业链竞争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0]。
三、总结和评价
综上可见,尽管我国学者对产业链和粮食产业链的理论及实证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1)国内学者们对于产业链的定义都是从“链”的角度出发,由已有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等概念引申过来的,但就产业链的内涵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一致认同的比较权威的概念;(2)国内对粮食产业链的认识多是从其他产业链如农业产业链借鉴过来的,对粮食产业链的研究还是以实证为主,并且主要是对具体地区或具体粮食品种产业链的研究及效率评价,理论研究不够系统,还处在较浅的层面上。今后应该从更大的范围如全国、粮食主产区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建立比较统一的模型对粮食产业链进行效率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程宏伟,等.西部地区资源产业链优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3] 程宏伟,等.西部地区资源产业链优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 李万立.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J].经济师,2005,(3).
[5] 余文权,孙威江,吴国章,赵丽红.农业产业链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4).(下转93页)
(上接42页)
[6]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7] 刘贵富,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8] 章长生.基于产业链分析的广西铝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09.
[9] 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
[10]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11] 林中燕.产业链视角下的信息服务业蛛网模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12] 白永秀,惠宁著.产业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3]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14] 林学强.构筑产业链提升区域竞争力[J].福建经济,2002,(8).
[15] 程剑.我国茶油产业链与协作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6] 程剑.我国茶油产业链与协作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7] 蒋国俊.产业链理论和稳定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
[18] 李心芹,李仕明等.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19] 任保平,洪银兴.新型工业化中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一种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20] 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1] 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2] 何官燕.整合粮食产业链确保我国粮食安全[J].经济体制改革,2008,(3).
[23] 陈倬.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分析与整合研究[J].财经论丛,2011,(6).
[24] 孙丹,赵予新,粮食产业链整合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5).
[25] 李军民,唐浩,周清明.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26] 刘岩,高云巍.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化趋势及发展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27] 于邢香,耿建敏.山东省粮食产业链延伸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3).
[28] 李军民,唐浩,周清明.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关键词:水稻;大米;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4-0964-03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for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Rice Products
in China
NI Jian-ping,CHEN Qian,LI Li-hong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 310006,China)
Abstra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rice industry. The work have done and the achieved results in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was reviewed,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registra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rice products in these years was analyzed. Furthermor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were proposed,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paddy rice; rice; rice product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protection
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标志(或名称),其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有关[1-3]。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30%,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4]。对于水稻产业来说,一个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必然决定这个地区所生产的水稻特有的质量与品位。中国地域跨度很大,地理气候格局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悠久,从而使许多地区都出产具有本地特色的稻米,像天津小站稻、黑龙江响水大米和五常大米等。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主要体现在中国各地具有特色的稻米产品上。截至2011年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3个部门共核准95件地理标志产品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本研究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1 中国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1.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稻米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
199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办法》,其中对证明商标明确定义提到了原产地概念并受理原产地证明商标[5,6]。2001年第二次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规定注册中包括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5]。2003年6月正式实施了修改后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办法》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程序与管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10年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受理和注册了36个稻米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表1),涉及13个省份,其中江苏和吉林均以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各省中并列第一。
1.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稻米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2001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2001年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及其实施方法,2005年5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审议通过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接受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和认定[5]。截至2011年7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批准和认定了36个稻米地理标志产品(表2),涉及13个省份,其中黑龙江和湖北均以6个地理标志产品在各省中并列第一。
1.3 农业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
农业部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不过在2002年12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就提到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这是我国除了《商标法》之外另一部提到地理标志的法律。2007年12月农业部颁布《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并制定了18个相关配套规范,全面启动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工作[5]。截至2011年9月30日,农业部共审核批准了25个稻米产品地理标志,涉及15个省份,其中大米类地理标志22个,水稻类地理标志3个(表3)。
1.4 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保护范围。如“增城丝苗米”的保护范围为广东省增城市所辖的特定行政区域;“仪陇大山香米”的保护范围以四川省仪陇县现辖行政区域为主;“洋县黑米”被严格限制在陕西省洋县洋州镇等13个县辖行政区域内。
2)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如“宁夏大米”在古代是贡米,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登基灵武,将“宁夏大米”作为御用贡米。清朝康熙皇帝征战葛尔丹时期,曾对“宁夏大米”赞不绝口,凯旋回京仍念念不忘,于是钦定“宁夏大米”为朝廷贡米;“万年贡米”的美名始于南北朝,因“代代耕种,岁岁纳贡”而得名,距今已经有1 500多年的种植历史[7]。
3)有着严格的技术指标体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均对所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或标准。对保护产品从品种、种植地生态环境、海拔高度、土壤要求、肥水管理、收获要求、原料收购、加工及加工工艺、产品质量要求、包装标识等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
4)稻米产品地理标志已经显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以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作纽带,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以稻米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生产、加工、物流等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构建了“公司+地理标志+农户”的新型产业化模式。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促进了稻米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辽宁盘锦大米在核准使用地理标志后,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直接带动了稻谷收购价格的提高,2009年稻谷收购价格已达到每千克2.5元,超过国家保护价格20%以上,直接为当地农民增收6亿元[8]。天津市“小站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保护后,稻米每千克售价达到4.5元,而出口日本的“小站稻”离岸价高达每千克45元[9]。
2 存在的问题
2.1 立法层次低
中国到目前为止,仅《商标法》和《农业法》对地理标志给予了基本的法律地位以及司法保护,其他法律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依然停留在“办法”、“规定”等行政保护的模式上,立法层次不高,保护力度不强。
2.2 立法分散、多头保护管理体制混乱
1)立法分散。目前中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受到3个不同部门的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根据《商标法》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形式保护地理标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以“地理标志产品标志”的形式进行保护;农业部则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形式保护。这3个部门各自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对象、保护内容和保护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交叉重叠和一定的矛盾[2]。
2)同一地理标志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由于《商标法》主要侧重对地理标志本身进行保护,属于商品名称保护,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主要侧重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属于产品保护,两者的法律性质和主体不同,从而引发权利与利益冲突[10];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农业部对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交叉,而申请注册都是各自独立的,因此可能导致同名地理标志注册程序中的异议问题以及地理标志本身的权利之争[5]。
3)多头保护管理体制混乱。一方面,地理标志受3个不同部门管理,因此一个地理标志若要获得完整的保护,需要分别在不同的部门进行登记申请。由于不同部门在审定批准流程上存在着差异,管理队伍又自成体系,因此在申请受理过程中容易使申请企业感到重复而繁冗;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对地理标志的界定与管理存在着差异,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各部门由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导致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到位及管理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对稻米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力度不够
由于农民缺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意识,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积极指导作用,从而使得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稻米品种中申请了地理标志保护的比例还不到40%。如辽宁省的“京祖稻谷”、湖南江永县的“源口香米”、湖南省永顺县颗砂乡的“颗砂御米”、江苏省常熟市的“常熟鸭血糯”等一大批中国著名传统名优品种尚未申请地理标志的保护。另外虽然很多优秀的稻米产品已经申请并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但仍未在农业部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
2.4 稻米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保护意识和市场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地理标志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一些在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的生产企业受眼前利益驱使,不按技术指标进行生产,粗制滥造,甚至为了提高产量掺假售假,使得消费者对该地理标志产品丧失信心,从而对该地理标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010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五常大米造假案,使得五常大米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不仅五常市200多家稻米企业的正常经营直接受到影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超市纷纷下架,整个五常大米的产业链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给广大农民和五常大米品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说明中国稻米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意识和市场监管均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3 建议与对策
3.1 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
首先,完善《商标法》对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基本原则,消除农产品地理标志权与商标权的潜在冲突;其次,由国务院制定相关条例,确定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细化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类地理标志的注册和保护[10,11],明确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地位;再次,以法定的审批权限明确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上的职能范围,由农业部主管属于初级农产品的地理标志的保护,由国家质检总局主管除此之外的其他地理标志保护,充分发挥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3.2 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协调工作机制
首先,对于尚未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自愿登记原则,给予申请人选择权,由申请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保护措施;其次,确保各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在申请受理阶段建立相互通报机制,在审查确认阶段建立联席会商制度[5],在监督管理方面,加强各部门联动执法;接着,应建立跨部门的全国地理标志共享数据库以及全国性的地理标志保护目录,加强3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给予已经注册的地理标志最大限度的保护。
3.3 加强稻米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品牌意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大力宣传地理标志相关法律,加强民众和地方政府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增加民众和地方政府对于申请地理标志的积极性。建立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保护意识,强化已经取得的稻米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宣传与管理,以标准化工作推进产业化,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和企业按标准进行水稻生产和大米加工,自觉维护稻米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杜绝类似“五常大米事件”的再次发生。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和扶持本地区具有特色的稻米产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和加大宣传工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并在相关部门登记和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宫士友. 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2] 司智陟,樊红平.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构建与农产品品牌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4):7-10.
[3] 冯梅英.论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J].北京农业,2007(33):82-84.
[4] 宋添星,彭显龙,刘元英,等.实地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5):590-593.
[5] 陈 松,王爱华,王 芳,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1):49-51.
[6] 徐 嵘.试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选择[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299-300.
[7] 王树婷,张 敏,刘成武,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年贡米的保护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1):212-214.
[8] 宋宝文,许 凯.盘锦大米走上品牌发展路[N].中国工商报,2010-04-22.
[9] 袁 园.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20__年3月26日)
同志们:奶业是我省的一项优势产业,为了加快奶业发展,去年省政府出台了《奶业振兴计划》,并做为省委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今年,国家将启动《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我省是规划的重点实施地区。这两个计划的实施,将对我省奶业的发展,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召开这次推进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按照党的“十六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省奶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工作,分析奶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特别是在国家开始实施《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大环境下,研究加快奶业区域化、产业化、优质化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奶业基地,使我省由奶业大省向奶业强省转变,进而为加快我省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效益水平和市场竞争实力,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做出更大贡献。
昨天我们参观了大庆市、绿色草原牧场和杜蒙县的一些典型现场,刚才又听取了五个单位的经验介绍,通过看和听,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即加快奶业的发展,必须发挥优势、集中精力,把龙头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带动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拓展我省乳制品的市场空间;必须把奶源基地做大,形成品种优良、规模经营、区域推进这样一种格局,使之与鲜奶加工能力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对奶业的全程实行更有效的服务,通过进一步强化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密切利益对接,加快服务社会化、生产专业化的步伐;必须对奶业的发展实行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不断完善产业政策,加强部门协调,增加基础投入,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农民和政府三个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尽快形成并充分发挥出我省奶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发展目标。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将对我省奶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各地认真学习、借鉴。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国家《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和我省《奶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加快我省奶业大发展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把《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和《奶业振兴计划》真正落到实处
过去的一年,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和政府推动下,我省奶业保质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全面超额完成了《奶业振兴计划》确立的阶段性目标。
--奶牛存栏快速增长,饲养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__年末,全省奶牛存栏已达93.3万头,同比增长20,这是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在奶牛饲养数量增长的同时,农户的饲养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目前,1000头以上的高产奶牛园区已达8处,奶牛存栏300头以上的小区已达60处,存栏10头以上的奶牛专业户已发展到6120户,奶牛的规模经营比重已达45左右,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优势区域规模继续壮大,基地水平有新的提高。到去年末,双城、杜蒙、安达、肇东、富裕、齐郊等六县(区)及垦区奶牛存栏已达67.7万头,占全省奶牛存栏比重达到72.5,建成了一批奶牛专业乡、专业村和饲养场,奶牛饲养业的专业化、区域化特征已经显现,优势产业带开始形成。全省奶牛单产水平已由上年的4.1吨提高到4.3吨,奶牛的良种化率和规范化饲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奶牛实行全舍饲的比重已达76,提高了6个百分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有新的加强,涌现了一批规范化、高水平的服务中心、专业服务组织和合作社,形成了以哈尔滨周边、滨洲铁路沿线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奶业产业带。
--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扩大,对基地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过去的一年,是乳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年。雀巢、完达山、光明、伊利等重点龙头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扩大生产能力,全省乳品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已达到7480吨,比上年增加1480吨。其中双城雀巢公司加工能力已达到1500吨,完达山乳业集团、富裕光明乳业公司的日处理鲜奶能力已分别达到1000吨和650吨,杜蒙伊利公司二、三期工程投产后,日处理鲜奶能力将达到800吨。龙头企业的壮大,有力地拉动了奶源基地的发展,去年末,杜蒙、富裕及农垦等奶业重点产区,奶牛存栏和商品奶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杜蒙奶牛存栏增长40,富裕增长31,农垦增长28,从而对全省奶业发展产生了强劲的拉动作用。
--一业带多业,饲草饲料等相关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奶业是产业关联度比较高的一个行业,它涉及到饲草饲料种植业、饲料加工业、运输业和建筑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具有一业兴则多业兴的功能。去年全省饲料产量已达419万吨,实现产值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和7.6;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已达420万亩,饲草和青贮产量分别达800万吨(其中商品草产量160万吨)和624万吨,创产值42亿元。据初步测算,去年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共创产值近400亿元,有效拉动了地方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奶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重要途径。以奶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一亩青贮通过过腹转化可实现增值600元,比种普通玉米效益高3倍以上。去年全省鲜奶产量达240万吨,产奶母牛共转化粮食80万吨,加上奶牛增值效益,全省农民仅养奶牛一项人均纯收入125元,增收15元,占农民人均增收的11.4;其中杜蒙、富裕、双城等市县农村人均奶牛收入已超千元。全省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共创产值6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利税总额4.2亿元,分别比上年提高36.2、36.0和27.3;双城雀巢公司去年向市财政上缴税金2.2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7.9;富裕光明乳业上缴税金2455万元,占县财政收入的22。奶业已成为一些市县农民增收和财政增税的主要产业。
奶业是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整中最具优势的战略性产业。我们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劳力成本低、加工基础好、产品的市场信誉度较高、市场前景广。正因为如此,国家把我省列为发展奶业的重点地区,省委、省政府也把奶业做为一项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尽快把奶业做大做强,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构造农业发展的新优势,进而为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求以奶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加快发展。1999年以来,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新矛盾,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农业内部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加快优化农业和农产品品质结构;在畜牧业内部提出以奶业发展为重点,因地制宜确定主导品种。实施“奶业振兴计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快畜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以此牵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大力发展奶业不但可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延长农村产业链,而且能够安置农村富余劳力,实现粮食过腹转化,进而使广大农民在充分“就业”和粮食转化中大幅度增加收入。许多地方都把奶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发展重点,周密规划,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强力推进,成效十分显著。发展奶业已成为广大农牧民和各级领导的共识与兴奋点,内在动力与外在拉力俱备,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把奶业发展抓上去。
二是我省奶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与商品量居国内领先地位,具有牧区所不具备的高品质、低成本精饲料优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拥有6500万亩草原,年产饲草800万吨,年产作物秸秆达4500万吨,具有一般农区所不具备的粗饲料优势;我省地理位置正处于世界奶牛带上,气候适宜奶牛饲养业发展;我省奶业起步早,奶牛品质较好,存栏基数大,乳品加工业相对发达,生产成本较低,已在国内和部分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叫响了一批知名品牌,为扩展市场空间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我省拥有国家乳品技术工程中心、东北农大、哈兽研等一批知名科研、教学机构,人才资源相对富集,所以无论资源、成本、质量,还是人才、企业、市场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奶业发展的更快、更好。
三是乳制品市场广阔,发展前景看好。尽管全球乳业处在一个稳定和局部调整时期,乳制品进出口贸易增长幅度不大,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和生产大国,鲜奶及乳制品生产却呈快速发展态势。目前,全国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8.79千克,而世界平均水平则为100千克,市场潜力巨大;近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喝得起奶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消费观念转变,人们开始追求营养合理与健康食品,想喝奶的人越来越多,使得国内乳制品的市场需求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呈现出人均消费量高于人均占有量的现象。按照《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要求,至20__年,全国人均消费奶类水平将达到16千克,城市居民将达到32千克,奶类产量须由目前的1000万吨提高到2600万吨方能满足需要(年均递增11.2)。由于乳及乳制品的鲜活性,特别是保鲜乳不易大批量、长距离贸易,所以决定了我省低成本、高品质乳制品可以占有较大国内市场份额,并可依托成本、价格、品质和品牌优势,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从而拉动奶业的持续发展。
尽管我省发展奶业条件良好,机遇难得,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现存的矛盾和问题,正视来自我们自身和外部的挑战。从自身方面看,目前我省奶牛群体单产水平仅4.3吨,尽管呈逐年提高之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奶牛平均单产均在8吨以上,高产奶牛群在10吨以上;欧洲、日本等国平均单产也在7吨以上。单产水平低不但降低了经济效益,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看,必然危及奶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我省奶牛存栏虽然数量较大,但是饲养管理普遍粗放、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奶牛还不能实现舍饲,泌乳期和利用年限短,饲料转化率低,使我们的成本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很难保持下去。在鲜奶生产上,饲养环境不卫生比较普遍,机械化挤奶比重比较低(目前仅占泌乳牛的20),加上收奶环节上的各种不讲信用行为,致使原料奶质量标准偏低。一些小乳品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的营养安全水平满足不了市场消费需求。奶户的分散经营和规模狭小,不但导致了饲养粗放,而且也是造成专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和资源利用率低的结症所在,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使产业的健康发展受阻。从外部环境看,入世以后,国际上许多知名乳品企业都看好我国市场,他们凭借资本、技术、品牌等诸多优势,直接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从而对国内企业产生更大范围、更高强度的冲击,竞争会日趋激烈。从市场前景看,目前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发展的形势必然会由于供给的不断增加而出现市场逐渐饱合的状况,当产销趋于平衡时,现阶段被掩盖的矛盾就会集中地暴露出来,产业素质低的制约作用就会非常突出。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只有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些矛盾,千方百计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坚持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上下功夫,才能保证我省奶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尽快在几个重要方面实现突破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奶业的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充分利用消费市场快速扩张的难得机遇,实现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同时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下力气抓好产业素质的提高,为以后参与市场竞争积累实力。要走市场拉动生产、产品引导消费、科技创新增效、区域带动全局的路子,尽快实现布局区域化、产品优质化和经营产业化,努力使奶业在畜牧业内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根据产业发展态势,今年和20__年奶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调整为:奶牛存栏今年要达到108万头,增长15.8,20__年达到140万头,年均增长14.5;鲜奶产量今年要达到275万吨,增长14.6,20__年达到370万吨,年均增长15.5;单产水平今年达到4.5吨,20__年达到5吨;鲜奶日加工能力今年要达到9280吨,比去年再提高1800吨,到20__年达到1.3万吨;加工企业销售收入今年实现70亿元,利税总额实现6亿元,到20__年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要分别达到100亿元和1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养奶牛纯收入由125元提高到200元,占人均纯收入比例达到7以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五个环节尽快实现大的突破。
1、以规模经营为重点,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在布局区域化上实现突破。
市场经济规律和发达国家的实践均证明,建设奶源基地,支持乳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走规模经营、区域化推进之路,这是发育现代产业的必然要求。通过发展规模经营和推进区域化布局,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较高的商品生产能力,这是优化资源配置、培植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首先,要依据资源条件、奶牛饲养规模和加工业基础,确立和建设一批奶业重点市县,使奶业成为这些地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使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奶业聚集,通过重点市县的快速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一批奶牛存栏超10万头、商品奶产量超30万吨的大县、强县。其次,要在发展小规模大群体的专业村基础上,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根据各地的实践,积极探索 和推广适合当地资源和发展特点的规模经营模式,把高标准园区、集中专业小区及家庭牧场和养殖大户等不同层次的规模经营加以规范化,形成合理的规模梯次,提高鲜奶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今年,全省要新建千头以上的高产奶牛园区10处,建设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饲养小区(牧场)120个,发展10头以上奶牛专业户5000个左右,使奶牛的规模经营比重由目前的45提高到50,到20__年这一指标要提高到70。第三,在确立重点市县、发展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要规划和建设一批奶业优势区、集中带,把国家“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化,围绕雀巢、完达山、伊利、光明、黑乳等大型龙头所覆盖地区,加快建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奶源基地,使之与加工能力的扩大相适应,形成优势更加明显的产业带,使全省奶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2、以科技进步为重点,良种良法配套运用,尽快在提高生产水平上实现突破。
产业的竞争实际上是生产水平、产业素质、科技实力的竞争;没有竞争力的产业是没有希望的产业,基地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只有尽快提高基地的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才能为乳品业的发展与壮大打下坚实基础,才能把资源优势真正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首先要在推进良种工程建设上有新的突破。良种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基础,是加快奶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条件。必须把良种的繁育、引进和推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扩大良种规模和比例保证单产水平和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现阶段,引进发达国家的良种,采用优良冻精配种,扩大胚胎移植乃是尽快缩小生产水平差距的主要办法。去年,我省从澳大利亚选购了2300头优良奶牛,今后视需要还将组织进口一定数量的良种奶牛和部分优秀种公牛。要把进口奶牛真正养好,使其发挥应有效益,同时认真做好第二批进口牛的准备工作。通过优良冻精的广泛应用和高产母牛的引进扩繁,不断扩大高产奶牛的数量和比重。要继续抓好家畜胚胎移植中心工程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供体畜饲养规模,今年要完成3000枚胚胎的生产任务。要认真抓好冻精生产和人工授精工作,全面实现优质精、全冻配,从而为奶牛群体的改良和单产的提高奠定遗传基础,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达到奶牛良种化目标。其次,要大力普及良法,特别是规范化饲养技术、优质牧草和青贮利用技术、先进管理技术等,为发挥品种性能、提高生产水平创造条件。一是要加大奶牛科学饲养管理规程的推广力度,使每个场、区、大户都有一本规程光碟或规程手册,迅速扩大科学管理规程、先进饲料配方、疫病防治知识和繁育改良技术的推广面,配合轮牧、休牧制度积极推行奶牛全舍饲。先进规范化饲养技术没有推开的地方要先从树典型抓起,逐步扩大推广面;已经推开的地方要提高标准,尽快实现与国内外先进标准接轨。二是要提高优质青贮饲料的推广应用水平,这是一项最简便易行、见效最快的饲养技术,必须加快推进步伐。今年青贮种植面积要达到200万亩以上,做到每头奶牛年饲喂青贮5吨以上,20__年每头产奶母牛饲喂青贮达8吨(其它品种如肉牛、肉羊等也要推广饲喂青贮),确保奶牛单产水平每年提高200公斤以上;今年重点奶牛基地市县群体单产要突破5.0吨,到20__年全省奶牛单产水平要达到5.0吨以上,基础好的牧场要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要积极研究、引进和推广一批奶业生产先进技术,特别是高产技术、高效措施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奶业的科技含量,从而为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要求奠定基础,为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积累后劲。
3、以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为重点,切实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在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实现突破。
龙头企业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牵动奶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要载体。因此,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出发,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必须把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做为一件大事来抓,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基地的牵动能力。今年,要继续按照改革、改组、改造并举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指导。首先,要继续推进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下决心走资本多元化之路,既可以为企业快速发展募集资本金,又可以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产权基础。特别是那些所有制单一、运行机制潜藏危机的企业,要加快以股份制、公司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步伐,通过改革体制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矛盾,使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其次,要大力支持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兼并和联合中小弱企业,壮大企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和产业集中度。对此,大企业、优势企业要有前瞻性和积极性,弱小企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推进企业重组打开新局面。对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要加强辅导,创造条件,使其尽快在国内外上市,募集发展资金,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三,要紧紧跟踪行业技术进步趋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加快企业技改步伐,为研制、生产名优新特产品创造条件。要引导企业明确市场定位,在满足现有市场需求的同时,依据潜在消费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通过产品的更新来启动和扩大消费。第四,要大力培育、宣传名牌产品,积极推行品牌经营,进一步提高我省乳制品的品牌知名度、市场美誉度和消费者忠诚度。要强化营销网络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积极引入现代物流管理,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在巩固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扩大对外出口,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第五,要引导各龙头企业,重视并搞好第一车间建设,密切产加销各环节间的利益对接,切实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互促互带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提供技术、资金、服务等各种方式扶持基地发展,坚决制止压等压价、克扣群众以及收奶打白条等挫伤奶农积极性的行为,让农民群众养得起、养得好、养得放心。
4、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不断提高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水平,尽快在产品优质化方面实现突破。
营养和安全是市场对畜产品的基本要求,产品优质化是抢占市场、提高效益的必要保证。⑴要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已有标准,决不允许为追求短期利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损害黑龙江乳品大省的形象,从而使企业因丧失市场信誉而走上自绝之路。各加工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同时,制定更高的企业内控标准,用产品的高质量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和信誉。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质量认证制度,实施ISO9002质量管理,这既是市场准入的前提,也可以为生产优质、安全、绿色的乳制品创造基础条件。⑵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省级兽药饲料质检中心和区域性检验检测机构,要强化检测监督,搞好检测服务,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依法强化对投入品、鲜奶及乳制品的质量监管;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部门要发挥好技术、市场监管职能,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质检制度,通过政府、企业、市场三方面的努力,确保鲜奶及乳制品的无疫病、无污染、无残留,确保产品质量合格,使无公害食品计划和畜产品安全工程真正落到实处。⑶注重抓好防疫和奶牛生产环境改善工作。在抓好强制免疫、产地检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和推行免疫标识制度的同时,加大对饲养场户周边和舍内环境的整治力度,尽快改变人畜混杂、排泄物乱排滥放的不卫生、不文明状况,确保生产过程的洁净。⑷要继续推进机械化奶站建设。全省机械化榨奶的比重要由去年的20提高到30,重点市县和农垦总局要达到50以上,尽快形成从牛体到餐桌全过程封闭管理,确保鲜奶质量。要加大开发绿色、有机乳制品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营养、安全水平,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5、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尽快在全面实现“五不出村”上实现突破。
服务的社会化、全程化是奶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奶牛业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当前,社会化服务的最薄弱环节在乡村,而养殖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村屯。由于经营的分散性和规模狭小,加上自 身素质和条件的束缚,亟需提供社会化、全程化服务,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因此,必须加快村级服务室建设,尽快实现基层服务的“五不出村”。各地特别是各重点市县,都要把技术服务的重点向村屯延伸,各专业村、屯都要建立畜牧兽医服务室或服务点,配备繁育、治疗、防疫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设备,实行24小时不间断服务,力争在2-3年时间内全省奶牛饲养专业村全部实现繁育改良、防疫治疗、技术指导、饲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五不出村”。其次,要适应畜牧业大发展的需要,加快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步伐。目前,全省共有乡镇级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中心)九百多个,他们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与牧业大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出路要靠改革。今后,对于经营的职能要积极推向市场,鼓励各种所有制机构和服务实体从事经营和服务,改变单一政府包办的局面,实现服务体制多元化;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各级畜牧部门的执法监督和服务职能,对属于公益性的基础服务项目,如产品检验检测、防检疫、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要由政府部门认真抓起来,并给予财力支持。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在稳定队伍的基础上,通过理顺体制、活化机制、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办法,做到机构健全、队伍精干、机制活化、功能完善、服务良好、自我发展。第三,要把培训农民做为一项战略性措施,做到长抓不懈。培训必须有针对性,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性和先进性。要通过科普之冬、科普大集、媒体宣传、发放光碟、办班辅导等多种方式,将先进的管理技术、饲养技术、防疫防病知识、饲料配方教给养殖户,每个专业村都要有科学养殖示范点、示范户,做到乡有服务中心,村有服务室,户有明白人,使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四,要注重发挥好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各地要尽快把奶牛协会或奶业协会建立起来,吸收养牛户、技术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奶牛经纪人参加,制定规范的协会或合作社章程,通过组织化的办法,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组建新的省级奶业专业协会,制定新的章程,确定新的运行机制,扩大服务范围,使之真正发挥产业组织和行业协调服务功能。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奶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
我省奶业正处在一个关键发展时期,切实加强领导,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是奶业振兴计划和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1、完善规划,落实方案。今年是《奶业振兴计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国家《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起步年,各地要按照这两个规划(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对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各奶业重点市县要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要求尽快完善规划,细化任务目标,明确部门责任,落实可行措施,实施强力推进。各地的规划方案要和省政府奶业振兴计划推进办公室制定的《20__年实施方案》相衔接,把七大工程建设任务和奶业发展目标落实落靠。要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到人,强化工作督导和部门协调,全面推行“五个一”办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今后对省里确定的奶业大县和重点产区,要实施动态管理,按照每年的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发展势头好、工作得力、成效明显的市县和地区,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力度;对那些进展迟缓、落实不力的,要在重点名单中予以除名,在全省切实形成真抓实干、拼搏向上的良好氛围。
2、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加大对奶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奶业振兴计划”确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对发展奶牛饲养业和龙头企业建设给予政策性扶持,各地都要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去年我在全省奶业振兴计划启动工作会议上,对如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讲了一些意见,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抓好落实。钱从哪里来,首先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扶持。去年省农村信用协会拿出7个亿的小额贷款支持奶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养牛贷款的投放力度,使进口奶牛和奶源基地扩增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各商业银行也要在自己职能允许的范围内对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发展、新特优产品研发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其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特别是各重点市县都要对优势区域的主导畜产品生产,重点是对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工程等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各项支农资金要继续向奶业倾斜。第三,充分利用加入WTO带来的有利机遇,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敞开省门县门,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外埠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奶业发展,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我省奶业开发,借助外力发展自己。要积极作好国家计委的工作,落实1亿美元的世行贷款资金,专项用于奶业发展。对具备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上市融资。第四,要进一步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对奶源基地的资金扶持,如提供贷款担保、养牛保险、对投入品进行优惠补贴以及通过优质优价、政策奖励等反哺第一车间,扶持和保护生产基地的发展。
3、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奶业振兴计划目标的如期实现。对于奶业的振兴,现在可以说是想认识已经统一,规划目标已经确定,任务措施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推进落实。牢固树立并身体历行务实求实、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作风是工作落实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要在抓工作落实上下真功夫,决不能把抓落实停留在会议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和一般号召上,必须扎扎实实地干在手上,落实在发展的实效上。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省委专题推进工作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提高责任意识和工作质量,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各级领导同志都要深入实际,多做调查研究,及时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通过勤勤恳恳的工作,为奶农和企业排忧解难,促进工作落实。要及时总结和宣传典型,通过典型引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4、借鉴实施奶业振兴计划的经验,推动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我省的实际出发,我认为种粮只能解决温饱,只有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实现粮食的过腹转化增值,才能有广大农民的初步小康。同时,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幅度增加工资性收入,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发展奶业是建设畜牧业“半壁江山”的重点,但不是全部。各地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抓好其它品种的发展。由于我省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使得生猪、肉牛、肉羊、家禽以及水产养殖业都有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潜力和市场空间。各地要围绕资源和市场,尽快确立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主导品种,集中力量尽快做大做强。要按照区域发展规划,把龙头建设、基地建设、服务组织建设同步搞好,形成一批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基地。要加快肉牛产业的开发,切实抓好生猪、肉羊、肉蛋鸡、特种养殖和水产养殖业,保持畜牧业全面快速发展势头。与奶业一样,整个养殖业的发展都要按照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优质化的要求来抓,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尊重农民走农牧结合之路,发展养殖业生产,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使畜牧水产业尽快发育成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