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金融泡沫

互联网金融泡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金融泡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金融泡沫

互联网金融泡沫范文第1篇

其实,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投资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和巨头,虽然最近几年有股灾和资本寒冬,但所有的公司真实的业务交易量并没有任何的下降,甚至依然在加速发展。所谓的泡沫和周期在资本的角度来看,当整个移动互联网持续向上发展,上下的波动是存在的,但整个的发展趋势依然是往前走的。

回想1999年和2000年所谓的互联网泡沫,当时我们认为十亿美元的公司,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公司,实际上是经过了这个寒冬,这也是整个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时间。无论阿里巴巴、百度还是腾讯现在的市值都远远超过了1999年泡沫高点的10倍甚至20倍,所以前一段时间看到所谓的泡沫,在我看来一点都不可怕。互联网往后达到的高度甚至会超过之前看到的泡沫。

泡沫是新的周期,而且泡沫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量。当一个新的平台在改造一个行业或者说改造经济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这个东西到底能干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应该要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型来发挥新平台的潜力,所以所谓的泡沫是一个巨大的实验期。

重组的资本投入到市场上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探索所有可能的方向;第二是拼命地教育市场,让所有的消费者了解它,习惯它并使用它;第三是培训大量的行业产业的基础设施和人员。

所以,所有的泡沫,没有一个泡沫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泡沫都起到了实验和教育市场以及培养大量基础设施的作用。而每次泡沫的下降,都是为之后真正的发展,奠定了最强悍的基础。

泡沫是一个实验,大量资本的投入,探索了大量可能性的方向,而所谓的资本寒冬是一个过滤器,这个资本寒冬是过滤掉所有那些不可行的可能性、产品模式和商业模式,寒冬期就是那些可行的部分在探索它真正的商业模式。

泡沫期做事情,寒冬期筛选以及深化探索商业模式,这实际上就是一轮一轮的周期,直到发展到最高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所有的泡沫都蕴含了很大的机会。泡沫的破灭,其实也是创业者深化创业的最好机会。

创业机会在哪

举一个例子,比如前一段时间,大家公认的一个巨大泡沫就是外卖、订餐行业,在O2O里面,大家都知道几大平台是在用无数的钱来补贴用户,这实际上是很有意义的。这些补贴起码做到了一件事,在中国现在真的有几千万人,每一天都通过手机来订餐,而且通过手机来支付,用户行为已经养成了。

那百度、饿了么、美团3大平台都已经把订餐的这个事做完了,这些事是不是没有机会了呢?恰恰相反。前一段泡沫期改变的用户行为,只是多米诺骨牌之中的第一块。前一段时间,大部分的O2O产业干的一件事就是交易搬迁,通过补贴的方式来做。

当这件事发生了之后,接下来更深入的变化就会随机发生。当所有人都通过网上来订餐之后,现有餐馆的体系是不是适合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形式?这个变化就会造成新的物流行业的建立以及新的供应链的建立。现在传统的餐厅就建立了无门店的中央厨房,就有很多的互联网餐饮品牌产生。

在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商也因为中央厨房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海底捞已经把自己食材的原材料供应开放给第三方。这只是一个例子,就是说消费入口的变化会引起上游的供应链,从原材料到餐厅,从运作模式到新的玩家再到商业模式的根本变革。

就像当年的淘宝,做了电子商务之后,引起了支付的变革。正因为有了电子商务才会有小米,才会有电商服务商。所谓的电商品牌,新的供应链等都是在后面发生的。如果没有电商,就不可能有小米。所以,过去两年的热点都是在消费领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消费领域,除了外卖,所有的这些大的风口在之后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在它们对应的整个万亿级的产业里面,大企业会产生更多的机会。

所以,2009年开始第一个阶段是系统红利,移动互联网开始建立的时候,无论是安卓本身还是移动的基础设施,都是关键。第二个是人口红利、社交、娱乐等大量的公司,大量的人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线上应用发展起来。

而第三阶段大概是从两年前开始,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所有的人一开始只是把互联网当作纯信息流的虚拟世界,当他信任互联网之后,开始在移动互联网里面花钱进行交易,这也是过去两年移动互联网的一大主题。无论是移动电商还是O2O,还是所谓的消费端和互联网金融都是一样的,让消费端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交易。

而这件事还在继续进行,消费端的行为和交易的变迁会顺着产业链C端的下游往B端和供应链延伸,直到完成整个的链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也是从最早的纯信息流、人流,开始了最近两年的交易流,再往后是供应链、人流、物流、生产流,再到金融链这样的顺序,慢慢蔓延下去,直到蔓延至中国100%的GDP为止。

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在哪

前一段时间,就有人问我说,移动互联网那么多泡沫,是不是应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了,你看好接下来的移动互联网吗?

其实,我的观点是非常坚决的。我认为,泡沫酝酿着下一个很大的机会。接下来创业者去寻找下一个机会的时候,该怎么考虑?所有的创业肯定是要去寻找风口。而现在创业的风口是什么?

比如,前一个人口红利阶段,创业的风口是暴涨的手机用户,所以我们当年投资了美图秀秀、墨迹天气,都是因为手机用户增长而获利的。而现在真正的风口正是之前的泡沫。

前一段时间,已经搬迁了大量的用户行为,产生了大量的线上交易。而大家接下来要去寻找的创业机会就是在之前,那么多VC、创业公司投了钱,教育出来的市场,大家一定要在这些市场上找机会。就紧跟着前一段时间,所谓泡沫过分投资教育出来的市场,跟着它深化发展。有哪几个市场,是接下来在交易端来讲,短期来做是可行的?

第一个就是之前说的企业市场;第二个是广义的B2B,或者说是企业供应链端的一个市场。B2B这个事情已经很多年了,从十几年前就有阿里巴巴,但是阿里巴巴是一个纯的行业模式和信息整合的模式。

两三年前,开始出现了一些网站,实际上是更进了一步,做了教育的撮合模式。今天,B2B能够做的事情,或者说广义的供应端的事情,甚至比当时更进一步。比如企业间的支付,广义的金融链,仓储、物流、延伸工具,所有的这些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流都可以标准化,并且放到广义的B2B的市场里面。

所以,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千亿级别的广义B2B市场,而这些B2B市场信息化的程度和交易自动化的程度是非常弱的,但每一个都能够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公司。

手机比起PC的优点多得多,比如布匹的领域,传统企业一个工厂就一个电脑,而大量的销售和采购人员天天都在外面跑。布匹的传统搜索和寻找SKU的模式,其实通过手机和图像识别技术,你会发现整个的交易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广义来说,无论是B2B还是刚才的企业应用软件,现在都是一个好的发展时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任何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一般都是从C端开始,C端开始引用最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B端用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一般都要比C端晚3~4年。考虑到之前的移动支付和各种各样的技术或者说是交易模式,C端是从两三年前开始验证和普及的。

再往后就是互联网金融,其实互联网金融前一段时间感觉是已经被炒烂的市场了,但是实际上我们依然在做。因为前一段时间被炒烂的互联网金融,基本上就是P2P,而整个中国金融的总盘子接近百万亿元,而稍微一点P2P、小额限贷和消费金融,在中国总的盘子里面就是传统的1万亿元的盘子,还有十几万亿元的盘子,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压根没有出局。

第二个从传统上来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甚至比美国更有机会。因为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托大数据和技术创新,但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政策红利、渠道红利和技术红利三者的叠加。而前一段时间的互联网金融只利用了政策红利和渠道红利,并没有真正利用技术红利,所以从这两个叠加起来看,整个互联网金融,无论是涉及的领域还是用户群,涉及到的盘子都远远只是一个雏形,传统的信托、保险、股市、衍生产品、企业供应链和更完整的消费金融,现在都还没有开始覆盖。

未来发展的长期趋势

刚才说的是中短期,如果再说到中长期,移动互联网的趋势还远不止刚才所探讨的这些。本质上的移动互联网就干两件事:第一是不断提高真实世界的效应,不管是电子商务、O2O、企业应用、行业的应用还是B2B互联网金融,其实都是提高真实世界的做事效率和生产效率。

而这一点上,除了刚才讨论的以外还有更多,比如广义上的自动化,其实包括智能硬件都是下面非常重要的趋势。甚至在硅谷和我的投资公司里面,机器人能够达到的技术水准已经非常不可思议了。在我看来,很多科幻小说里面,能够实现替代人类的事情已经是一个工程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原理问题。

另外一方面,就是虚拟世界新经济。真实世界的效率在刚才说的这些领域不断被提到之后,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制造业、服务业等所有的事情,都不需要以前那么多的劳动力了,就像是农业社会80%的人种地,现在只要10%的人种地,那么剩下的人去做什么?

互联网金融泡沫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新常态 金融创新

新常态意味着和原来靠吸引外资和靠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的常态不能维持,应该适应扩大内部需求,进行创新经济的时代。经济决定了金融的走向,金融又是经济的核心,因此,把握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尤其是扩大线上和线下合作,将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的深度融合,打开藩篱求合作,让传统金融行业凤凰涅,重建生机。

一、新常态互联网金融现状

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些不良平台的倒闭潮和转型潮。以网贷行业为例,截至2016年12月底,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了2448家,相比2015年底减少了985家,全年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维持逐级减少的走势,与2015年数量大幅增加呈现截然相反的情况。由于互金平台整改政策日益收紧,预计2017年平台数量将进一步降低,同时互金行业经过了过去两年的高速发展,目前进入了洗牌期,有平台退出也是必然,去“泡沫化”将成为2017年互金平台发展的关键词。2016年,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接连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两个大关,单月成交量更是突破了2000亿元,按目前增长态势,预计2017年全年网贷成交量或超过3.2万亿元。2017年随着金融政策的收紧,互联网金融合规平台数量将越来越少,大浪淘沙之下,优质的互金平台发展潜力无穷。随着用户习惯的培养、金融技术快速发展,互金行业规模也将持续增加,更多资源也会向优秀平台靠拢。

2016年,国家提出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在政策推动下,消费金融牌照快速增加,各路资本纷纷涌入,消费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据《互联网消费金融报告》显示,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翻番,保守估计将达到2万亿。

二、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和对策

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必须谨防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增大,洗钱等一些恶性犯罪事件恶意出现,主要加强监督力度。2017年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举行2017年工作会议,该次会议将货币政策的描述从去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改为“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会议还将“金融风险”任务次序从2016年的第五条提到了2017年的第三条,将防范金融风险置于金融创新之前。央行对“金融市场”的要求亦从创新发展改为平稳健康发展。

一定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政府引导,不能让互联网企业野蛮式增长,应该加强政府的把控,让互联网企业能够顺利有序的发展。2016年8月,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出:“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由此迎来重大利好。目前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大大降低了信息搜集和甄别的难度和成本,提高了风险的界定、控制和定价能力,让更多资产和资金实现高效对接,优化了金融生态,同时促进金融业高速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草莽时期,随着互金平台越来越趋于合规化,预计2017年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

三、互联网金融创新展望

互联网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以创新为导向的,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互联网企业,万众创新,终身平等的创新理念是互联网企业得以烽火t望的基础,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扩大影响力,更好的为居民服务。通过创新,吸收更小规模的贷款,更偏远山区农村可以用到更加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将自己触角伸到更大的平台上面去,新生的互联网银行一定能够通过竞争整合传统金融企业,让传统的银行和互联网融为一体,检验人民群众代表性开始就是更好为人民群众服务,让政府和银行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保驾护航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陆岷峰,虞鹏飞.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的创新驱动力[J].南都学坛,2015,35(3):102-108

[2]杜莉娟.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6,23(6):407

[3]程举.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J].现代经济探,2015,(6):65-68,87

互联网金融泡沫范文第3篇

金融在书本上属于经济领域,但在现实中是一个政治经济领域。在这个领域做预测,需要首先把问题问对。指望从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一个“一统天下”的领导者,这个问题本身就提错了。即使在金融高度自由化的美国,华尔街的发言权较大,但也没有人敢自吹是一统天下的领导者。在中国,私人想一统天下金融方面的事情,最好的去处就是进监狱。既然国家已正式关注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所以考虑问题必须现实一些。

也许人们真正可以关心的问题,是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企业赢家会是谁。而在我看来,这件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势造英雄,未来赢家将是在风口上被吹上天的猪。因此这问题也许应该这样问:这头猪需要借助一种什么样的势,才能被大风吹上天?未来互联网金融秩序就是这样的势。它的核心基础在哪里,哪里就会有猪吹上天。

从近期看,互联网金融秩序的核心基础,重心还在金融上。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局面,我的形容是:准备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人。一桌客人是搞互联网的,一桌客人是搞金融的。由于在“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目前的游戏规则更多由金融方面主导,这种风和势,自然使搞金融的猪们更容易被吹上天。

但是仔细观察这些涌进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客们,我有一种感觉,越看越觉得他们不像那么回事。这些人虽然满嘴互联网,但跟真正的互联网人有明显区别。看上去只是在拿互联网当幌子,真正意图,其实是冲着“衍生金融业务”去的,是在打着互联网金融的羊头,卖“衍生金融业务”的狗肉。而且这些投机者的做派,令人不愉快地与当年团购泡沫中千团大战的疯狂景象产生联想。

由金融部门主导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向“衍生金融业务”方向发展。从积极方面说,投机于金融改革,客观上会推动利率市场化、服务小微企业等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发展新金融业务也还有相当的市场发展空间,在保障金融安全情况下可以适当发展。然而,我预见到会出现今天的局面,2011年就曾提出自己的担心,“交给金融业去发展衍生业务,会带来乱子”。我认为这些伪互联网金融,很快就会落到千团大战同样的下场,甚至更惨。

等到这些猪们从天上掉下来摔死后,真正做“互联网+”的人,会等到属于他们的季风吗?从1997年开始,我已经等了18年,到现在已经越来越不敢轻易乐观。我现在唯一敢肯定的是,只要这股风真的到来,“互联网+”们一定会乘势而上,一飞冲天。

使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们成功的核心基础,是“信息+金融”的新金融秩序。最接近这种核心基础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勒的《新金融秩序》和斯蒂格里茨的信用学派理论。它与现在投机者所做的事情是截然相反的。现在假借金融改革浮起的这些自称互联网金融的人,本质上与华尔街制造金融危机的那拨人,是同一个路数上的。与真正“互联网+”相反之处在于,他们靠信息不对称发财;而真正的互联网人要做的是信息对称化。

互联网金融泡沫范文第4篇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拥有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其在1990年初便开始率先普及民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美国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当前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都能够在美国找到“样板”。探究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各界在不同时期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讨论,无疑将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P2P借贷和众筹融资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业态,并迅速在全球扩展开来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互联网金融最早发源于美国,但由于其并未在美国形成独立的金融业态,因此在美国一般并不直接使用“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 这一专有名词,而是有着与之相类似的“电子金融”、“电子银行”、“网络银行”(也译为“在线银行”)等多种称谓。这里不加区分,统一使用“互联网金融”这一术语。

民用互联网技术于1990年初在美国率先取得了突破并被迅速商用,由此引发了互联网投资的热潮并助推美国“新经济”的强劲增长。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大量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涌入这一新兴产业,互联网技术开始向传统产业扩散。在此背景下,向来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有着高度依赖的金融部门自然成为应用和推广互联网技术的先驱,互联网金融也由此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

美国1990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90年的蓬勃发展时期、2000―2006年的平稳发展时期以及2007年以来的新发展时期。

具体来看,1990年初,在互联网投资热潮的带动下,美国率先出现了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以及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模式。1992年,美国第一家互联网经纪商E-Trade成立,由此迅速推动了整个证券经纪行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1995年,美国及全球第一家互联网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并在短短三年内一跃成为美国第六大银行。同年成立的INSWEB则成为第一家利用互联网销售传统保险产品的网络保险电子商务公司。1998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只与电子支付对接的货币市场基金,从而开创了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先河。到1990年末,美国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2000年美国高科技股票泡沫破灭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理性和平稳的时期。在2006年即次贷危机爆发前这一期间,美国的传统金融机构加快了信息化和网络化升级的步伐。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加大对于网络设施的投资和布局。这一时期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传统金融机构的网络化升级和改造。例如,以“对市场先知先觉”而著称的美国摩根银行集团在这一时期启动了一项名为E-Finance的战略。这项耗资高达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迈出了传统金融机构探索网络金融的第一步。其率先建立了一个网络金融风险投资的小型孵化器―――“60实验室”,并就大量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思路和产品进行探索,从而为其后来大举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次贷危机前后,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以p2p(peer to peer,个人对个人)借贷(国内也译为“人人贷”)和众筹融资模式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融资模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p2p借贷和众筹融资表现出了与传统金融模式明显不同的特征,并迅速在全球扩展开来,由此也构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业态。

二、在其发源地美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最终形成了共生、融合的基本格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地理距离与区域对开展金融业务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业的规模经济,进而使得商业银行通过并购的方式迅速扩大资产规模从而谋取规模经济在技术上变得可行;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成本,使得基于标准化信息(信用评分和分级)的资产证券化和各种衍生金融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史无前例地提高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显然,没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不会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银行部门的并购潮、飞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以及由过度创新最终引发的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

但是,尽管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便出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种类各异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也确实对美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大多数互联网金融模式却并未形成独立、完整的金融业态,而主要是作为传统金融模式的辅助和补充而存在。美国互联网金融模式最终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共生、融合的基本格局。究其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美国金融体系高度灵活。传统金融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演进,不仅市场规模庞大,而且分工细化、竞争充分。因此,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具有非常强的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视角来看,美国的传统商业银行先后经历了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传统金融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历了大洗牌。一些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金融机构(例如储蓄贷款协会)在危机中倒下,而商业银行则通过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等方式有效应对了市场环境变化对自身的冲击。因此,90年代初,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发展所日益加剧的金融脱媒压力,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进行信息网络升级、有针对性地推出网络金融服务、开展灵活多样的金融创新以及直接并购新兴的网络银行等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自身的冲击。此外,美国传统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繁多,服务多元化,运营管理和治理结构灵活,也是其能够在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原因。

美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缺陷。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来看,其存在的一些固有的缺陷使得其难以从根本上取代传统金融。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践以及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在诸如余额查询和转账支付等交易型银行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效率要明显高于依托物理网点和柜台交易的传统金融模式。但是在一些核心业务领域,特别是发放贷款等对私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求较高的关系型银行业务,纯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则难以发挥作用。此外,在私人客户的维护、复杂金融产品的设计与交易等业务领域,传统金融机构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尽管网络银行能够凭借成本优势迅速扩大资产规模,但如何将其线上优势最终转化为盈利,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传统金融机构开始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比较优势便不再突出。因此,其难以从根本上取代传统的金融模式。

三、我们要打破之前的一些思维定式,调整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以适应创新活跃、融合发展的“大金融时代”

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是竞争与融合并存的关系,其中融合是主流。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固然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冲击,特别是加剧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压力。但是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能够顺势而为,主动化解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其经验表明,互联网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传统金融模式,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应对与转型,传统金融机构完全有能力在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正确认识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是中国借鉴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的前提。相比较而言,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和情况较美国更加复杂和多变。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此前并未经历过金融脱媒的冲击,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应变能力。因此,现阶段不能低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传统金融业态的冲击。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当局对于这一过程的管控,从而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缓释其对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业态的冲击,最终起到规范竞争、加速融合进而因势利导地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的。目前我国应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推动和规范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

打破互联网金融的思维定式,以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

从目前国内各界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讨论中能够看到一些明显的思维定式。例如,很多对于互联网金融地讨论,很自然地将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借贷等创新性很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与金融风险的累积乃至系统性风险相关联并认为,游离于现行监管框架之外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蕴藏着极大的风险。还有一些研究则集中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事实上,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讨论应当走出这些思维定式。应当看到,互联网金融模式在降低融资成本、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促进中国传统金融业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传统金融的本质这一问题,不应当成为阻碍和抑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由。我国金融业应当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环境,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突破口,继续推动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

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探索适应大金融时代的、更加灵活的、高效的新型金融监管框架。

从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能够清晰地看到,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金融发展阶段,是一系列宏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式发展,正是当前中国金融创新活跃和混业经营时代来临的一个缩影。在这样一个金融边界不断延展、金融内涵日益丰富的大金融时代,如何调整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中国金融当局面临的一个挑战。事实上,传统的以“一行三会”为代表的分业监管模式愈发难以适应创新浪潮日益高涨的金融发展趋势。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特别是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型金融业务以及新兴的第三方支付等网络支付业务的监管。事实上,也只有赋予央行更多的监管权,才能够实现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匹配,进而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另一方面,应当夯实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各分业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对于创新性极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审慎监管,从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当然,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方兴未艾,仍然有众多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有待国内学术界予以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要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妥善解决中国问题。

互联网金融泡沫范文第5篇

第一个趋势是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如信用卡、银行汇款)。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渗透率超过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或自助设备,以及移动通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全球移动支付总金额2011年为105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达到6169亿美元。在肯尼亚,手机支付系统M-Pesa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而且延伸到存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而且不是由商业银行运营。

第二个趋势是人人贷(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直接借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其发展背景是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人人贷在商业上成为可行。比如2007年成立的美国LendingClub公司,到2012年年中已经促成会员间贷款6.9亿美元,利息收入约0.6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前CEOJohnMack为其董事会成员。

第三个趋势是众筹融资(crowdfunding,通过互联网为投资项目募集股本金)替代传统证券业务。2012年4月,美国通过JOBS法案(JumpstartOurBusinessStartupsAct),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

我们认为,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运行方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三个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分述如下。

首先是在支付方式方面,以移动支付为基础。个人和机构都可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即不再完全是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支付清算电子化,替代现钞流通。

其次是在信息处理方面,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特别是对个人和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云计算保障海量信息高速处理能力。总的效果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由此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机构)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正是这种信息处理模式,使互联网金融模式替代了现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主要功能。

最后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交易。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个体之间直接金融交易这一人类最早金融模式会突破传统的安全边界和商业可行性边界,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供需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模式形成了“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诸如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个人投资渠道等问题就容易解决。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双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时进行,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比如拍卖式),因此最有效率,社会福利最大化。各种金融产品均可如此交易。这也是一个最公平的市场,供需方均有透明、公平的机会。

总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不需要经过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金融模式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现在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了,被互联网及其相关软件技术替代了;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企业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风险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都会大大简化、易于操作。这也是一种更为民主化,而不是少数专业精英控制的金融模式。

对政府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普惠性,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监管挑战。对业界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会产生巨大的商业机会,但也会促成竞争格局的大变化。对学术界而言,支付革命会冲击现有的货币理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也会产生许多全新课题,总之现有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资本市场的理论需要完善。

中国应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

实证分析表明,过去20年间,信息通讯技术通过促进金融深化,已经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鉴于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我们预计,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将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更大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方面主要有以下进展。首先是央行给三大移动运营商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其次是兴起了一批人人贷公司,比如红岭创投、宜信网、拍拍贷等。最后是一些机构借鉴人人贷模式或社交网络信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和阿里小贷公司。截至2012年2月末,阿里小贷已累计为10.30万户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累计放贷超过260万笔、170亿元。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人人贷方面,银监会2011年通知(银监办发[2011]254号),向商业银行提示人人贷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