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贸市场物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农贸市场 蔬菜残渣 对策建议
1 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蔬菜残渣现状
蔬菜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蔬菜的需求量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由于蔬菜不耐储藏、运输,使蔬菜生产多集中在销售市场周边交通运输方便、具有储藏条件的区域。由于蔬菜的处理技术滞后,特别是在农贸市场,产生了很多的边角料,蔬菜废弃物大多随意倾倒,蔬菜废弃物由于水分含量高,且生产高峰期正处于高温季节,如果大量堆积,极易腐烂变臭,滋生蚊蝇,成为细菌性或真菌性病害的传染源。长沙市农贸市场产生的蔬菜残渣有两个处理渠道,第一个是90%以上被运到垃圾站,主要运往长沙市黑麋峰垃圾站,第二个是10%被人收走送到养殖场循环利用,蔬菜残渣循环利用率极低。
2 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蔬菜残渣量调查
2.1 问卷调查。长沙市总面积11819.5平方千米(即1.18万平方千米),长沙市总人口7044118人,户籍人口为6511888人;其中长沙市区面积1938平方公里,长沙市区人口约363万(2011年),望城并入长沙城区后建成区面积约为320平方公里。长沙市区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长沙人口为6511888人;其中长沙市区面积1938平方公里,长沙市区人口约363万(2011年),望城并入长沙城区后建成区面积约为320平方公里。对长沙市区包括芙蓉区、天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的蔬菜残渣量,抽选长沙市十四家农贸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农贸市场成为为市民生活提供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由市商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区已有包括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和红星蔬菜批发市场在内的185处农贸市场[1]。在蔬菜交易过程中因要经常筛选、去枯叶等流程导致大量的蔬菜残渣,农贸市场成为了蔬菜残渣的主要来源。
为得到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的蔬菜残渣量,调查小组分别去了长沙市的两大蔬菜批发市场: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和红星蔬菜批发市场以及长沙市另12家中小型蔬菜零售农贸市场,在长沙市另12家中小型零售农贸市场中,芙蓉区有2家,天心区有2家、岳麓区有2家、开福区有2家、雨花区有2家、望城区有2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包括管理者问卷调查和摊位问卷调查,内容针对管理者主要调查农贸市场每日的蔬菜残渣量,农贸市场的服务人口量,垃圾产生量及垃圾回收渠道;针对摊位主要调查摊位销售蔬菜时产生的蔬菜残渣量。
2.2 调查结果。
2.3 利用样本农贸市场服务人口数检验蔬菜残渣量。
由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样本农贸市场蔬菜残渣量占长沙市蔬菜总残渣量的百分比与每个样本农贸市场服务人数占城区总人口数百分比趋于一致,少部分样本农贸市场蔬菜残渣量占长沙市蔬菜总残渣量的百分比与每个样本农贸市场服务人数占城区总人口数百分比相差不大。表明在调查过程中所得各农贸市场的蔬菜残渣量数据是较精确的。
2.4 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蔬菜残渣量调查结果。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长沙市马王堆蔬菜市场和红星蔬菜批发市场是长沙地区最大的两个蔬菜批发市场,全市农贸市场的蔬菜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两个蔬菜批发市场,而另外十二家蔬菜市场,每天共产生7.43吨蔬菜残渣和9.74吨垃圾,平均每家蔬菜市场共产生0.62吨蔬菜残渣和0.81吨垃圾,全市210家农贸市场共产生130.0吨蔬菜残渣和170.8吨垃圾。马王堆蔬菜市场和红星蔬菜市场共产生167.4吨蔬菜残渣和191吨垃圾,由于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总残渣量是由210家农贸市场和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与红星蔬菜批发市场产生,因此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蔬菜残渣量为297.4吨,每日垃圾产生量为361.8吨。通过对长沙地区农贸市场蔬菜残渣量和长沙地区农贸市场垃圾量的统计以及蔬菜残渣和垃圾所处理的渠道的统计表明了长沙地区农贸市场蔬菜残渣循环利用率极低,农贸市场垃圾资源的进一步利用空间很大。
3 对策
3.1 采用干化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农药残留很少的残叶,将收集来的残叶品摊在相对空旷通风的地方,让自然风将其吹干,或者用烘干机将其烘干,这样就提高了成本。得到的干叶子比较容易贮存,可以用于牲畜越冬的食物,也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的原材料。
3.2 沤成肥料,回归菜地。其实这种方法只是集中处理的一个环节。有机原料富含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植物的生长。如果将这些废弃掉的烂残叶稍微进行加工,则就可以回归田地,为农作物所利用。
3.3 加强果蔬冷链物流的设施建设。蔬菜自身的易腐易损性决定了蔬菜冷链物流的低温、低耗和高效等特点。我国蔬菜流通环节多,参与主体多,物流数量不断增多,流通体系日益形成。但蔬菜生产规模小而且分散,蔬菜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全程冷链运输。为此,要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第三方蔬菜冷链物流;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功能,提升其服务水平;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蔬菜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提升蔬菜交易功能[2]。
3.4 采用新型蔬菜保鲜技。如冰温技术,所谓冰温,是指0℃至冰点以上的未冻结温度区域,冰温技术则是在冰温范围内的一种新型贮藏技术。果蔬在此温度带保存,不仅呼吸代谢被抑制、衰老速冻减慢[3],使贮藏期得到保证,还可以克服冻结食品因结晶产生的蛋白质变性、组织结构损伤、液汁流失等现象,获得自然的风味和美味。作为继冷藏、冻藏后的又一保鲜方法,冰温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原本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分支。如保鲜剂――冰温贮藏、冰膜贮藏、超冰温贮藏、气调――冰温贮藏等。再如研究表明,利用高压静电场处理果蔬,可明显延长其保鲜期。由于处理时果蔬在静电场中,电流几乎为零,所以该处理可以说是一种微能源保鲜蔬菜果品技术[4]。
参考文献
1 晏栎等.浅谈长沙市农贸市场的规划和改造[J].中外建筑,2012(10):94~95
2 苏国贤等.中国蔬菜冷链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2(01):39~42
关键词:农改超营销渠道农产品
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
农贸市场风光不再
我国的农贸市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放开对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管制而实行市场购销制度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农贸市场遍布城乡各地,以其商品丰富,经营活跃,成为居民购买生鲜食品的主要市场。应当承认,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主分销渠道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食品需求、促进农产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传统的农贸市场渐渐不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进入21世纪,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以及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涌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传统的销售形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经营主体分散,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市场设施落后,不利于食品安全控制。市场功能不健全,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之,消费者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再青睐农贸市场;政府因为影响城市环境和现代化管理也对其颇有微词;个体商贩更是觉得无利可图,退场转行的比比皆是;加之其它业态经营生鲜农产品挤压农贸市场,今天的农贸市场在大中城市的销售份额已经严重萎缩,同上世纪90年代的“一统天下”相比,早已是江河日下。
生鲜超市异军突起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经从总体短缺供不应求过渡到相对过剩阶段,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农产品的销售日趋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产品的销售也从原来的生产营销观念转变为市场营销观念,销售业态的升级已然成为必然趋势。自从家乐福进入中国率先引入“超市卖菜”的新概念之后,超市作为一种现代营销业态正逐步被生产者和消费者认可。当前,我国农产品的营销业态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变革,即传统的农贸市场将大量被现代销售形式的超市所代替。生鲜超市是以超市形式来经营生鲜农副食品,实现农贸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方式的超市化,产品的标准化和服务的规范化。
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范化。超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规范管理,统一合理地配置资源。企业法人接受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对成千上万名消费者承担法律责任。从以往农贸市场“卖商品”,转变为农贸超市“卖商品加服务”。同时,经营主体的组织化,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经营方式的超市化。生鲜超市采取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的连锁经营方式。统一采购,就是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解决了成本高的问题;统一配货,不仅能保持生鲜食物的新鲜,而且做到货物多元化,全方位满足市民需求,这些产品在配送中,往往经过严格的筛选、包装和加工,方便了购买。统一采购、配货后的产品要经过严格的检测检疫,农贸超市配有检测设备,每天对蔬菜农残、福尔马林、瘦肉精等进行检测,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消费需求推动变革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趋势:
绿色环保。社会环境污染直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良甚至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品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通过调查显示,影响武汉居民消费者购买蔬菜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新鲜程度”(74%)、“卫生程度”(65%),同时消费者对“无污染/绿色食品”的蔬菜表示出非常高的需求水平(58%)。显而易见的是,同农贸市场相比,超市安全可靠的购物保证更能满足人们的绿色环保的消费倾向。
超市购物。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开放,超市、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在国内得以迅猛发展,使得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武汉,过去三个月内光顾过超市的消费者比例为82%,而生鲜食品以58%的购买比例成为了消费者在超市的首要购物种类。调查数据也表明,武汉有60%的消费者表示“购物环境舒适”是光顾超市的原因之一,而“质量可靠”(46%)是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食品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超市正逐步成为消费者选购农副产品的习惯性地点。显然,同拎着篮子进农贸市场相比,超市买菜无疑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愉快的购物体验。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革
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流程,其上游由各农户、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农产品生产公司等厂商组成,他们共同提供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下游是众多千家万户的居民所组成;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主要由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所组成,当然也有少数农户实行自产自销,跨过批发市场将农产品直接贩卖给最终消费者。应该说,这种模式在农产品总体短缺供给不足的时候,对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典型的“生产营销观念”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模式显然与这种变化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与营销。当前正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的“农改超”工程,其实质上正是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一次改造和提升。
就渠道结构而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多层次长渠道向扁平化方向变化,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败变质。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时间越长,农产品损耗越大,流通效率降低。农贸市场采购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未经加工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有两种供货方式:一是农户直接将农产品进场销售;二是农产品经营者到市内批发市场批发后再运到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往往经过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销批发商——销地零售商——消费者等诸多流通环节,多次集散;在物流技术上,采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加工不足,因采摘、运输、储存而造成的损耗率为25%~30%,物流成本高(运输成本路况不良成本设卡收费)。这使得蔬菜批销的每个环节都要加上很高的毛利才行,流通环节的增多,无形中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
而“农改超”之后,农产品可采用直销的方式,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或从下面农村整片的菜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中诸多的中间环节,避免了流通环节中的加价;农产品直销还可以缩短流通时间,保持农产品的“鲜度”,减少损耗。生鲜超市的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加工、储存、保鲜配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产品损耗率可降至5%左右。农产品有效物流增加,就能有效地抑止菜价上涨。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农改超”后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原有的农贸市场下降10%左右。
从渠道控制来看,中间商向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消费者延伸,实行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和安全控制。
原有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既不注重上游农户、基地等生产商的农产品生产情况,对于农产品是否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问题漠不关心,产什么就销什么。也不关注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市场信息反馈。这种产销脱节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使得农产品质量控制几乎完全失控,另一方面,又屡屡造成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失调。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商业信息的关注与维护,必然不会简单地满足于做农产品的销售终端,而是将触角伸向农产品流通、生产的各环节加以监督,并通过“建立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生鲜超市正是依靠优质安全放心的产品和规范化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在激烈的生鲜消费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从渠道关系来看,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更加关注渠道的整合,共同建立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农产品竞争日趋加剧,单纯依靠“物美价廉”来建立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农产品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产品竞争演变成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竞争。而传统的农贸市场中,个体商贩大多凭借个人经验和对市场的简单估计来销售农产品,很少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在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的不法商贩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缺斤少两、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这种“短视”行为显然无法赢得市场。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与其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这些都迫使企业导入现代市场营销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利用市场的调研,细分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市场促销、品牌化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利用连锁经营、网络化销售,将农产品迅速地推向市场。显然,市场营销理论及手段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无疑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入竞争机制,预防“挤压效应”,侵害上游生产者和下游消费者的利益。
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农产品准入,确保食品安全。
政府应当弱化对市场的干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农改超”后,要实现农产品的放心消费仍然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超市 SWOT分析 战略
生鲜农产品一般是指未经深度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它在我国居民日常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超市和专卖店等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其中超市这一零售方式在我国大中城市发展最为迅速,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我国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销售额已达1250亿元。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这一新型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出现,对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以及居民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生鲜农产品超市经营在我国的发展确步履维艰。据报道,南京首批 8 家生鲜超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部“夭折”;河南首家“农改超”门店开业半年就被迫关闭;杭州农贸市场改建的生鲜超市悉数被收购,生鲜农产品超市经营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低谷。这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如何才能摆脱困境,获取竞争优势,是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生鲜农产品超市经营进行全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以探讨其发展战略。
一、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优势、劣势(SW)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1)信誉优势
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大致分为综合超市和生鲜超市两种类型。综合超市一般在超市中开辟生鲜经营区,其经营份额占到超市总面积的20%~30%左右,而生鲜超市则专营生鲜农产品。与一般农贸市场不同的是,无论是综合超市还是生鲜超市都是由企业出面或是自主经营或是对超市的经营业主在进货和销售上进行统一管理。
与以个体商贩为主的农贸市场相比,由企业出面经营生鲜农产品更能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安全。首先,超市企业有着较强的资金优势,有实力对生鲜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进行投资。其二,超市从产地直接进货的方式也能降低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的实施成本。其三,进行了高额生鲜农产品经营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后,超市出售低质量生鲜农产品的机会成本也随之提高,超市更有动力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以维护自己的信誉。超市的信誉优势也可从对消费者的调查中看出,消费者在超市购买生鲜食品所考虑的因素中,超市的质量保证和品牌信誉排在首位。进一步的调查也表明,水产品、蔬菜、水果、鲜肉及禽类五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的消费者认同率超市分别占23%、18%、21%、30%、23%,高于农贸市场的8%、5%、4%、8%、6%。可见,超市提供高质量生鲜农产品的能力和动机,以及消费者对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认可为超市的品牌经营提供了条件。
(2)购物环境与低交易费用优势
在购物环境方面,与农贸市场相比超市有着明显的优势。超市中生鲜农产品整洁、干净、统一包装,摆放科学、有序、并有宽敞的过道,有的还开设了现场加工区域,将加工制作的全过程明示给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大都对超市的购物环境较为满意。舒适的购物环境迎合了消费者的购物心理,提高了消费者效用。
超市生鲜农产品的包装上都贴有标签,标签上注明生鲜农产品的名称、规格、价格、保质期等,使人一目了然,降低了消费者搜寻此类信息的成本。综合超市里除了生鲜农产品外,还有日用品、家电等多种商品,消费者能一站购全,节约购物时间,这也符合现代生活节奏。此外,消费者购物后的小票也是事后明晰责任,避免和降低顾客损失的重要凭据。
2.劣势分析(Weakness)
(1)规模偏小
我国现有的超市中,除一些大型超市如联华、华联、农工商等具有一定规模以外,大部分超市的规模普遍偏小。由于规模和实力的影响,经营规模较小的超市很难建起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并以此形成稳定且又完整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只能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生鲜农产品,这与农贸市场中的小商小贩相比在进货方面没有任何优势。
(2)经营成本过高
在超市经营规模偏小导致进货无优势的同时,超市的各项投入却明显高于农贸市场,资料显示,配备一个800平方米的生鲜超市,至少需要配置价值70万元以上的设备设施,是同等面积农贸市场投入的4倍,一个600平方米~1200平方米的生鲜超市,至少需要40人(两班制)才能维持运转,这个人数是同等规模农贸市场的5倍。此外,超市经营生鲜的运营成本也明显高于农贸市场,据调查,超市每开出一张单子的成本为4分左右,标签2分~3分,包装塑料袋4分,其它如照明、空调、冰柜等维持正常营业消耗的电力一天就需上千元。在这种状况下,超市生鲜农产品的价格无法降低。较高的售价降低了生鲜商品的周转速度,而周转慢又会降低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加大了损耗,形成不良循环。
二、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机会、威胁(OT)分析
1.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适应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变化是超市生鲜经营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现代超级市场、国际化连锁商店和跨行业的专业化商业公司将在零售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9421.6元,恩格尔系数为37.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食品需求层次的提高为生鲜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投入的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农贸市场这一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所隐藏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卫生、健康和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这也为生鲜农产品超市经营带来了发展良机。
(2)政策环境宽松
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自2000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相继制定了推进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革的政策。2004年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2005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等。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为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威胁分析(Threat)
(1)农户小规模经营
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要降低进货成本就必须减少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中间环节。但我国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现实却增加了这种努力的难度。首先,超市与分散经营小农户进行对接的交易费用居高不下,而单个小农户又无法满足超市对生鲜农产品大批量、多品种的要求。这也是许多经营生鲜的超市去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货的原因之一。其次,农户的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标准的实施难度。一方面,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增加了统一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的监督成本。另一方面,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一时难以达到标准化生产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所要求的条件,这都对超市生鲜农产品的品牌经营造成威胁。
(2)物流配送环节缺失
生鲜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健康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物流配送环节予以支撑。西方发达国家超市企业通过企业自办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来完成生鲜农产品配送的经验告诉我们,物流配送具有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超市生鲜农产品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快速响应市场、促进产销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重要功能。在我国生鲜农产品超市经营规模普遍偏小,超市生鲜农产品自营物流配送体系未能建立的情况下,从事生鲜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主体也发育迟缓。一些在计划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其业务仍以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运输为主,很少有企业能够提供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物流配送环节缺失依然是制约生鲜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战略选择
在农户小规模经营、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环节缺失的条件下,笔者认为: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要扭转内外不利因素给自身发展带来的限制,就需以连锁经营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凭借自身信誉优势发展品牌经营,以产销直通的方式减少物流中间环节。
1.以连锁经营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
规模偏小是生鲜农产品超市在发展中的桎梏。通过连锁经营提升经营规模不仅能使超市获得规模经济优势,降低经营成本,重要的是,连锁经营的超市能依靠其强大实力建成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2005年正式运行的杭州市首家配送中心――浙江农华优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就是由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与省农业厅优农中心共同出资成立的,该中心建成后将联华超市遍布全省的260余家连锁网点与全省112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连接起来,解决了农业企业与超市的后顾之忧。在提高连锁规模的方式上,兼并与联合较为有效,首先,各超市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兼并或以股份制形式联合,组建规模大、实力强的连锁超市企业集团。其次,也可通过商权(如商标、商号等)为纽带,通过特许、自由连锁等形式,突破超市企业扩大规模的资金障碍,组建连锁超市企业集团。
2.以品牌经营取得竞争优势
消费者对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在质量安全方面较高的认同率,为超市生鲜农产品品牌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我国拥有强势农产品品牌的企业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看,做大农产品品牌必须靠龙头企业的拉动。而随着超市经营规模的扩大,超市集团很有可能取代农产品加工企业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影响最深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见,超市有着创建生鲜农产品品牌的有利条件。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可以通过引进已有的生鲜农产品品牌,有实力的超市还可以通过营销运作创建自己的品牌。需要注意的是,品牌经营战略的成功还需要超市企业加强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将农业标准始终贯穿于生鲜农产品产销全过程,建立完备的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及销售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3.以产销直通减少物流环节
在与农贸市场同时并存的条件下,从事生鲜农产品经营的超市消除售价偏高不利影响的另一途径就是要减少物流中间环节,通过与周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来降低进货成本。2005年10月,江苏扬州市时代超市为降低生鲜农产品进货成本,在进货上改“在当地批发”为“到产地直接下单”,减少了中间环节,并通过大定单采购取得低进价,再通过加强管理降低净菜加工成本。在试行一个月后,该超市生鲜食品的销售额与往年同期相比陡增 60%。
参考文献:
[1]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5
[2]王娜:“农改超”遇尴尬 新模式须走新路.中国特产报/2006年/3月/15日
[3]周应恒等:生鲜食品购买渠道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南京市消费者为什么选择超市的调查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3
[4]乔颖丽:我国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制约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5,(16) p87-88
[5]何军等:生鲜食品消费行为模式――超市与农贸市场的比较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p67
[6]王燕清王静刚:外资超市入沪的挑战及其对策[J].上海商业 2002,(5)p40
[7]王娜:“农改超”遇尴尬 新模式须走新路,中国特产报/2006年/3月/15日
[8]左两军牛宝俊: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动因及前景分析 [J] 中国流通经济 2006,(2) p57
[9]崔彬:农业标准的实施问题探讨[J].世界农业 2006,(5) p15
[10]陈淑祥:简论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J].农村经济,2005
[11]孙秋高: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在生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作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7) p53
[12]郭守亭:对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 p63
[13]胡定寰俞海峰:中国超市生鲜农副产品经营与消费者购买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2003,(8) p17
为加强对全区“平安市场”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营造文明诚信、健康安全、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全区商品交易市场持续和谐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局成立平安市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二、工作职责
1、平安市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全区平安市场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工作;把握创建活动的全局和方向,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创建活动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创建活动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组织对全区平安市场创建活动检查和考核评比。
2、平安市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处理平安市场创建工作日常事务。全面掌握全区平安市场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检查指导基层分局及市场开办者开展创建活动;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帮助基层解决存在的问题;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情况,提请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对创建活动的重大事项提出科学建议;及时上报创建活动总结,推广平安市场创建活动先进经验;整理平安市场创建活动中各项档案资料。
3、基层工商分局职责。负责对辖区内市场创建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市场开办者按照平安市场创建工作考核细则履行职责、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文明诚信市场和文明经营户创建工作,提高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对申报创建平安市场做好测评推荐。
三、创建对象
鼓励全区所有商品交易市场参加创建活动。以下30个市场为2012年度平安市场创建必须达标市场:
南门市场、中山门市场、漕运市场、耳洞口市场、张庄市场、东门市场、华亭市场、现代物流有限公司、楚州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翔宇农贸市场、季桥农贸市场、顺农农贸市场、苏农农贸市场、钦工农贸市场、席桥农贸市场、泾口光明市场、博里农贸市场、流均农贸市场、复兴农贸市场、仇桥农贸市场、车桥农贸市场、朱桥华盛农贸市场、施河通达市场、平桥农贸市场、溪河农贸市场、马甸农贸市场、上河农贸市场、范集农贸市场、林集农贸市场、三堡农贸市场。
四、考核办法
1、市场自评。各市场开办者按照《平安市场创建工作考核细则》在10月11日—10月20日做好自评工作。
2、分局考核。各基层分局在10月21日—10月25日做好考核推荐工作。
3、局考核。对30个市场采取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办法,采用现场检查、暗访和查看资料相结合,量化考核。对分局考核推荐的市场在10月26日—11月15日组织考核验收。考核总评得分85分以上的推荐上报。
4、上级考核。区综治办会同有关部门对申报市场创建活动进行检查验收,考核验收得分在85分以上为达标市场。
五、奖惩办法
1、全区各创建市场在平安市场创建工作中,被区、市政府表彰的,局将分别补贴给基层分局创建经费1000元/市场、2000元/市场。
2、区局在平安市场创建工作中被区以上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的,局将对创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给予适当奖励。
3、基层分局在平安市场创建工作中,经考核有未达标市场的,扣分局主要负责人500元,分管负责人300元,并在全局通报。
关键词:蔬菜销售 直销 连锁经营
2010年以来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伴随着“蒜你狠”、“姜你军”等热词的出现,菜价一直牵动着城镇居民的神经。到2012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涨虽然小幅降至3.3%,但市民们还是在抱怨蔬菜贵,蔬菜价格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回顾蔬菜销售的主要渠道——农贸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伴着改革春风吹遍中国城乡,农贸市场以新鲜、自由的形态让进惯了国营副食店的中国人欣喜不已1。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年届而立的农贸市场正面临被挤出北京城区的尴尬处境。挤走农贸市场的不是新兴商业形态,而是主管部门的规划。2011年北京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邹正方建议取缔五环内的农贸市场。随后北京市商委对该提案进行了答复,商委答复称:农贸市场将被列入北京市限制发展的业态范围;为此,将不再新建农贸市场,同时加速对现存农贸市场的清理整顿,“关停一批,转移一批,转型升级一批,逐渐减少五环内农贸市场数量”;未来五环内将消除农贸市场这一业态。
据统计,目前北京农贸市场约有367家,已有规范化社区菜市场298家,其中有219家是由原来传统的农贸市场转型升级而成2。可是,虽然升级后的市场环境得到改善,但对消费者来说更重要的零售价格却提高了。在2007年市场改造前,摊位租金约是600元/月,但改造后月摊位费超过了千元,摊主不得不提高价格应对增加的经营成本。农贸市场这一蔬菜主要提供渠道的价格优势已不明显。
目前,能够补充农贸市场的蔬菜销售渠道为早市、超市和社区菜摊。但这三种蔬菜销售模式都没有解决蔬菜贵的问题。早市虽然菜价便宜,但经营的时间过早,服务的消费人群有限。超市有营业时间长、蔬菜品种多、新鲜程度好等优势,但平均价格较高。某些特价的蔬菜,只是吸引顾客的一种“招徕定价”手段。社区菜摊是伴随着农贸市场衰退这样一种城市规划衍生出小型菜市场,他们以个人菜摊形式穿插分布在城市各个社区中。这种个人菜摊往往规模不大,品种为居民常见蔬菜,地点为各大居民社区内外。它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民“买菜难”的问题,可竞争激烈程度下降导致摊贩对蔬菜价格有了更多的主导权与加价空间,无形中加深了“菜价贵”的问题。
一些学者通过调研证实了蔬菜零售商的确对菜价拥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力。根据范润梅等人在《蔬菜市场批零价差和价格传递机制分析》中的调研结果可知,一般来说蔬菜零售价和批发价的比例小于等于1,被认为该市场流通是有效率的,价差正常。但北京蔬菜的批零价差大部分超过这个界限,有些蔬菜在旺季的零售价甚至是批发价的2倍以上。这说明北京蔬菜市场流通效率较低。研究进一步发现蔬菜市场的零售商通过批零价格调整的滞后性扩大价差。以北京蔬菜市场上小白菜、西红柿和土豆的零售价格为例,零售商对批发价格上升所做出的回应(提升零售价格)更迅速,对批发价格下降所做出的回应(降低零售价格)较迟缓3。
可见,发展新型蔬菜销售模式不仅是一项惠民举措,也是当前市场的迫切需求。对此,北京区县“菜篮子”工程创新了五类十种蔬菜零售新模式,包括直营对接新模式、社区“直投菜柜”模式、周末车载蔬菜模式、蔬菜连锁经营模式、以及网店模式等。本文就针对其中的车载蔬菜市场与连锁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石景山区的实际情况论证适合该区域的蔬菜销售模式。
1.蔬菜直销可行性分析
目前,北京地区开展的主要蔬菜直销形式为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是商务部、北京市政府联合支持项目,由政府搭建平台,帮助京郊地区蔬菜生产流通合作组织进城直接销售蔬菜,通过农民自产、自收、自营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以便解决蔬菜“买贵”、“卖难”问题。对于车载市场的选点情况,北京市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场的选址主要以三环路以外地区为主,选择蔬菜零售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的小区,利用社区空地、闲置停车场、废旧设施等场所开办。
周末车载蔬菜当前的销售模式是,合作社从社员手中收购蔬菜,统一销售,年底有利润再给社员分红。一方面,合作社的收菜价比一般批发商高,让菜农得了实惠;另一方面,因为直销没有中间环节,销售人员都是社员,人工成本低,所以合作社的蔬菜销售价比市场价低。比如菜花,菜农卖给批发商每斤0.3元,经过几道环节后,市场上的销售价每斤至少要1.2元;而益农合作社从菜农手里收购的价格定为每斤0.45元,最后直销价为1元。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发现,周末车载蔬菜经营到目前为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周末出现的菜市,消费者更多是以体验新事物的心态来购买,并未把新模式替代传统购菜途径。分析其原因,首先是石景山区的两个售菜点仅依靠一辆蔬菜保鲜车进行运送,供给量无法满足需求;其次是从试点的管理与菜价上来看,车载蔬菜缺少专门的售菜人才。在调查中发现,蔬菜当天的定价没有合理的依据,大部分蔬菜价格低于本区农贸市场价格,可也有一些高于市场价格。而且每周提供菜品的数量也比较盲目,其调整的依据是上一周周末的销售情况,由于间隔时间长,供给变化存在滞后性。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以及引进或培训人才来弥补,可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投入一定成本才能达到效果。现有的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是在享受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以低利润维持着,如果增加运营成本,或政府不能继续支持,周末车载蔬菜是否能够盈利是个未知情况,或者该模式将失去它的低价优势。由此看来,周末车载蔬菜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在石景山区长期运营。蔬菜直销的利润相对来说较低,要取得较好效益还必须从规模化、多样化上下功夫。那么我们再来看连锁经营模式。
2.蔬菜连锁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连锁经营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的某种(类、品牌)商品的销售模式或某种服务的提供模式4。连锁经营把独立的、分散的商店联合起来,形成覆盖面广的大规模销售体系。其下属连锁店分工明确、相互协助,形成规模效应,共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5。在很多行业,连锁经营模式的成功运作为企业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例如我国的水果超市是在21世纪初开始出现的,近几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据统计调查,全国水果专卖超市超过10000家,单店年营业额360万元以上规模的水果超市超过1000家,年零售额过100亿元,占水果市场零售总额的5%左右。部分城市的成熟连锁超市已占本地水果零售总额的60%以上,如杭州、沈阳等6。
水果超市的出现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随着农业的发展,规模化的生产成为必然趋势,这将给农产品销售的产业链带来颠覆性的革命。因为传统的蔬果种植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种植面积小而且比较分散。只有依赖贩运商去组织收购,再拉到批发市场集散才能完成交易。因此,传统的蔬果销售是经由“种植户—贩运商—批发市场—果蔬摊贩”这样一个链条。但是,当大规模生产成为现实后,种植基地与专业超市的对接就成为农产品流通可以实现,并且最具效率的模式。
其次,在国家政策方面,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农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农业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为了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农超对接。
最后,当与产地对接实现后,蔬果的连锁经营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与传统经营模式相比,连锁经营模式有利于对同一资本下多家店铺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调度各站点的人财物等资源信息。在采购方面,由于是规模采购,能够获得折扣、降低成本;在物流方面,由企业统一调度,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销售方面,由于企业是连锁模式,市场辐射面广,覆盖规模大,具有规模竞争优势。与单个摊贩相比,其规模大、形象好,易发挥品牌效应,更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大型超市相比,连锁店铺的网点又多又密。店铺开设在小区旁边,利于消费者就近购买,更能为消费者节约时间。
目前,虽然蔬菜连锁经营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水果超市产生的条件蔬菜产品也完全具备。并且,蔬菜与水果在产品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水果超市的成熟发展模式给蔬菜销售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3.石景山区的现有条件分析
接下来我们从蔬菜需求、政策环境、地理环境与人才四方面来分析在石景山区进行蔬菜连锁销售的现有条件。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由于部分不达标的农贸市场被拆除后未按“拆一建一”的原则建设新农贸市场,加之多年来绝大部分新建小区没有配套的农贸市场,石景山区也面临着一定的蔬菜供应缺口。根据消费者购买意愿调查,约有86%的居民更加愿意在居所附近购买蔬菜7。而蔬菜连锁专卖店由于设在小区附近500m内,可以弥补农贸市场辐射不足,冲击个体菜摊的价格主导权,为居民创造方便、快捷、安全的买菜环境,将受到居民的欢迎。顾客的支持为蔬菜连锁店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除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对区商委同志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伴随着石景山区CRD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和老旧城区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政府非常希望这样新型蔬菜销售模式的出现,并提供支持。这些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为石景山区开设蔬菜连锁店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地理环境方面,石景山区坐落在西五环附近,石景山路、莲石路、阜石路与西五环、西六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方便近郊农业基地或合作社对蔬菜的运输,利用规模优势节约运输上的成本支出。
在人才方面,北京市具有人才聚集的特点,那么聘请与培训专业管理人才就有更多更广的选择性,更容易找到适合我们的连锁店管理人才。石景山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之一,利用好北京市的人才优势,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从形象、服务态度上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更能取得好的销售成果。
本研究为北京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支持项目,项目编号1215。
参考文献:
[1]赵媛媛.露天农贸市场将在五环内消失[N].北京青年报,2011年03月28日。
[2]孙毅.北京五环内逐步取消农贸市场 菜价上涨引市民不满[N].北京晚报.2011年04月06日。
[3]范润梅,庞晓鹏,王征南.蔬菜市场批零价差和价格传递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11期:110-114。
[4]王吉方.连锁经营管理教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3。
[5]奚华.连锁店专卖店金牌主管经营与管理[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
[6]饶印文.水果连锁超市大有可为[J].中国商贸,2011年27期:9-10。
[7]杨为民,董清华.消费者行为对蔬菜连锁经营的实证分析——对北京市蔬菜消费者的。
[8]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