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体经济的弊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把全市上下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好,切实增强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思想共识
解放思想,我们讲了多少年,是经常讲、反复讲。正是我们首先坚持了这一条,我们的改革才一年比一年深入,发展才一年比一年加快,工作才一年比一年自觉。现在看来,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第一位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发展。深入分析各级对私营个体经济存在的偏见和疑虑,突出的有三条。一是还不很放心。看私营个体经济总不那么顺眼,担心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多了,会加速贫富两极分化,影响市场经济秩序,滋生消极腐败现象。对私营个体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补充”的阶段,没有真正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缺乏深刻理解。产生这样的疑虑,实质还是担心政治上冒风险、犯错误。二是还不很放手。限制多,监管多,条条框框多,吹毛求疵多,私营个体经济还没有真正享受“国民待遇”,还不能与国企、外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三是还不很爱护。对民资民力重视不够,体恤不够,珍惜不够,有的地方把私营企业当作“唐僧肉”,实际工作中对私营个体企业远不如对其他所有制企业那样倾心尽力。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市私营个体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扫除阻碍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把全市上下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要求上来,关键是要对私营个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个地位和作用,概括地讲,是推动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事关无锡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七项重点工作。这七项重点工作,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利用外资,无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也无论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加快特大城市建设,可以说都离不开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都需要私营个体经济的进入。没有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这几项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就缺乏有利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私营个体经济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激活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这一着棋走活了,就可以使全局都活起来。所以,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具体地讲,至少有三条:一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二是致富百姓的好路子,三是结构调整的生力军。从经济发展看,是增长极。去年,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值和上交税金已分别占全市总量的×××、×××和×××,在去年全市×××的经济增长中,有×××个百分点来自私营个体经济的贡献。可以说,私营个体经济是支撑全市经济大厦的重要支柱。从致富百姓看,是好路子。到去年底,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已达×××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并吸纳了大量的下岗职工,为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事实证明,私营个体经济就是富民经济,这一块发展得越快,群众得到的实惠就越多。从结构调整看,是生力军。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脱困,还是乡镇企业的转机改制,如果没有私营个体经济的大胆进入、及时补位,国有、集体资本退出的余地就不会这么大,国有、集体经济的活力就不会这么强,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步伐就不会这么快。因此我认为,对于私营个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怎么讲都不为过;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怎么做都不为过。应当象抓开放型经济、国企改革等工作一样,狠抓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市经济增创新优势、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无锡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是有传统优势。无锡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全国乡镇企业的创始地,经商办实业的历史底蕴十分深厚,群众基础非常广泛。二是有空间优势。无锡经济总量大,开放度高,又是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余地大、领域宽、机会多。三是有实力优势。无锡民间资本雄厚,去年底,全市居民存款余额达××5亿元,大量游资正在寻找投资机会。四是有人才优势。特别是经过这几年市场经济的洗礼,造就了一大批经商办实业的优秀人才。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无锡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确是天时、地利、人和。尽管我们起步不早,但完全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形成更明显的后发优势。
二、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促进私营个体经济的大跨越
什么是大跨越,一是要发展,在数量上有大的扩张;二是要提高,在素质上有大的增强。一方面,我市私营个体经济的总量还不大,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还不高,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潜力很大、余地很宽,必须把潜在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我市私营个体经济还没有真正摆脱“低小散”的弊端,优势还不很明显,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直接面对国际强手高水平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必须迅速增强自身的实力和水平。“发展”和“提高”对于我市私营个体经济来说,都很重要,都很紧迫,必须两手并举,紧抓不放。
怎样实现量的扩张?一是要全面贯彻“六放”精神。“六放”,就是要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这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先进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对照“六放”要求,全面审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看一看思想是否真正解放,观念是否真正转变,政策是否真正开明,该降低的门槛有没有降低,该放开的领域有没有放开,该拓展的空间有没有拓展,从而不断改变我们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潜在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要象抓外资一样,广泛出击,招商引资,以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吸引各路英才到无锡投资经商、兴办实业,努力使无锡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三是要始终坚持先“有”后“优”。不论私营个体经济初创阶段规模是否大、水平是否高、贡献是否多,都要满腔热情鼓励发展,一切先发展起来再说,真正做到先发展再规范、先发展再提高、先发展再壮大,为私营个体经济顺利起步创造条件。
怎样实现质的提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要牢牢抓住创新这根主线不放,以持续全面的创新,推动和促进私营个体经济素质的不断提升。重点要抓好四方面的创新。一是制度创新。要引导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产权结构由单一化、个人化向多元化、社会化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由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股份制提升,企业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家族化管理向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过渡,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特别要指出的是,广大私营个体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是实现资本扩张的好机会,也是实现自我升华的极好途径。通过与国有企业的渗透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促进私营个体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升级,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希望广大私营个体企业敏锐抓住当前国企改革的难得机遇,积极参与,大胆进入。二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私营企业要把技术创新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引进,通过产学研联合、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与外商合资合作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快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市委、市政府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今后,上规模、上水平的技改项目可以享受贴息,建立省级技术中心可以享受补贴,创成国家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要给予奖励。三是管理创新。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内部运行,切实抓好财务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水平。要自觉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遵守市场经济的信用准则和诚信观念,坚持依法办事,守法经营,树好私营个体企业的社会形象。四是经营创新。要敏锐把握市场格局的新变化,找准市场定位,完善营销网络,积极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有条件的企业要大胆进军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分工与合作。要加强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借船出海,借梯上楼,打开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到海外投资办厂、设立“窗口”,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切实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在搞好产品经营的同时,积极探索资本经营,大胆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积极争取企业上市,直接挺进资本市场,努力实现低成本、裂变式扩张。
实现私营个体经济的大跨越,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但主要靠个私业主自身的努力。在座的同志们是全市私营个体企业的排头兵、领头羊,要在加快发展和提高中带好头、放好样。在此,向同志们提几点希望。一是要有创业的激情。始终胸怀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和渴望。不要满足于办一个小企业,而要立志干一番大事业;不要满足于当一个“小老板”,而要立志做一个大企业家;不要满足于致富个人,而要立志奉献社会;不要满足于在家门口争豪斗富,而要立志到国内外舞台上攀高比强。始终保持起家立业时那样一种闯劲、拼劲和持久的韧劲,真正象省委书记回良玉同志要求的那样,向高的攀,与强的比,同勇的争,跟快的赛。二是要有创新的勇气。创新是一个企业家最宝贵的品质。要增强开拓创新的勇气和突破常规的胆识,敢想敢干,敢试敢闯,敢为人先,以强烈的创新欲望、持续的创新实践,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三是要有现代的理念。培养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考,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真正学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把握时展的趋势,挺立时展的潮头。四是要有良好的品质。养气、养性、养德、养智,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为干大事、创大业打牢根基。
三、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为私营个体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发挥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也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个是“越位”问题,一个是“缺位”问题。解决前一个问题,主要多做“减法”,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减少行政直接干预,减轻企业各种负担;解决后一个问题,主要多做“加法”,加强指导,加强服务,加强协调。一定要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转换政府职能的真正内涵,“转换”不等于“无为”,“有为”不等于“越位”,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把力用在点子上。全市各级必须坚决防止和克服把私营个体经济等同于自发经济的思想,防止和克服一切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的思想,防止和克服政府无所作为的思想,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中演好自己的角色,争取更大的作为。
关键词:劳动工资;统计;改革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基层单位人力的投入、劳动力的流向、从业人员和职工的规模及结构、劳动报酬和工资的水平等情况。这些资料为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各项劳动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单位用人机制的灵活多样和分配方式不断变化,现行劳动工资统计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我国目前劳动力和工资的真实情况。
1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范围的局限性。现行劳动统计的范围是地域内的中央和地方各类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并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随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而劳动工资统计只反映国有、集体、其他经济(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单位的劳动情况资料,恰恰没有反映已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主体的私营、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劳动用工情况。由于部门工作侧重点的不同,私营、个体经济的用工和收入情况,或多或少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想如实地反映一个地域内劳动用工情况,依靠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和部门取数测算,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而当前政府、社会最关心的也恰恰是这部分资料。
(2)劳动工资调查方法单一。劳动工资统计多年来一直采取全面统计,层层汇总的调查方法,工作任务重,收集资料费时、费力。采用全面调查取得的劳动统计资料偏重反映的是国有单位的劳动情况,如果以这些资料反映当地的劳动用工情况,缺乏代表性。统计调查方法单一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层单位的变化,统计总体大量增加仍然沿用全面调查,没有采用别的方法及时进行补充、更换,数据的可比性每年受到很大影响。
(3)劳动工资调查指标针对性不强。从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劳动情况指标群一直由从业人员、职工年末人数,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变动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这些指标群仅能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的深入,劳动用工的新情况日益增多,这些指标群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和政府部门决策的需要,如今比较关注的行业用工需求,下岗再就业、社区就业、弹性就业等热点、焦点问题都不在劳动工资调查指标范围内。许多基层劳资统计一谈到劳动工资统计指标,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指标陈旧,缺乏实用性和新颖性。
(4)工资总额包括范围不全面。由于现在单位经营管理形式不同,分配方式上有些企业实行岗位工资制、年薪制、技能岗位工资、股票期权等方式分配,工资名目多、标准多、发放渠道多,从性质上讲都要计入工资,但实际情况很多单位并没有全部将其计入工资总额。
2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和收入分配多样化,如实反映和描述这种客观经济现象应当是劳动工资统计的基本任务。由于现行劳动工资统计仍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痕迹,其统计范围、指标设置、调查方法等已明显滞后,因此,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主要原因是:
(1)统计调查单位变动频繁,行政约束手段弱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单位类型由单纯的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组织模式也呈现多层次化,且单位变动频繁、变化复杂,劳动统计继续延续全面调查已失去原有的客观基础。
(2)利益主体多元化,数据质量难以控制。劳动工资统计指标是依据性指标,用途很广泛,单位所需交纳的许多费用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经济赔偿案件的处理都与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有关,这样就使得一些单位管理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按统计制度规定如实填报,瞒报或虚报工资总额数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数据质量问题,不能不考虑采取其他更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
(3)职能部门的转变,企业基层统计人员大量精简。由于劳动工资统计的调查范围相对其他专业统计来说不仅数量多,而且差异大,从重要性观察,少量的大单位对总体数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从企业配备统计人员来看,大集团很少配备专职统计专业人员,更何况一些小单位,所以除了对大型企业集团等大单位仍有必要实行全面统计调查外,对小单位再进行全面统计,不论在人力还是在物力上都将难以为继。
(4)现行劳动统计调查范围已不能反映社会经济总体全貌。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形式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三资”、股份制、乡镇企业、私营与个体经济发展更为迅猛,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不断增强。而现行劳动统计范围一直延续以国有经济为主、县(区)及县级以上单位为观察对象,而乡镇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均未涵盖在内。因此,造成对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总量、分布及流动状况等不能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目前,随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有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流向非公有制经济单位重新就业。2000年以后,为搞活企业,对中小企业采取退出政策,也使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私营、股份合作与有限责任经济,这些都进入了劳动统计调查的“死角”,使劳动工资统计范围缩小,数据的偏差、失实现象越来越严重。
3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必须在满足国家劳动统计需要的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探索建立一套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因此,改革劳动统计调查方法、扩大调查覆盖面,以便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社会的劳动力资源状况以及劳动就业、再就业情况,提高劳动统计数据质量,应是当前劳动工资统计改革的重点。
(1)扩大劳动工资统计的范围。以各专业统计年报确定的单位基本情况名录库为劳动工资统计的调查范围,为准确反映一个地区的劳动情况,应该把私营、个体等各种经济的所有劳动情况包括在内,扩大现行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含外国和外地的驻地的企业和机构)。
(2)完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及其指标体系,对原有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前宏观决策、宏观调控和发展市场经济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针对现行劳动统计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不能充分反映劳动力变动、流向和从单位获得的全部收入情况,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用工、分配机制情况,年薪制、生产要素等分配方式的变化,完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界定劳动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应当与财务会计和业务核算相结合,改进传统的统计模式,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要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必须尽快删减过迟、过多的无用指标,充实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指标,尽快建立各种反映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各界敏感的指标体系,以反映社会一些热点、焦点问题,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的需求。
(3)建立重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监测制度。重点企业最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用工、分配机制变化的特点。通过对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了解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用工、分配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有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所产生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为今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提出建议和对策,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及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4)建立职工收入水平抽样调查制度。为弥补全面调查和目前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的不足,以反映各类从业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收入水平,为各级政府决策服务。同时研究建立劳动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模型,以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不断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建立“职工工资水平和工时利用调查”制度,以不同的行业、职业的从业人员的一般劳动力价格水平为依据,研究建立工资指数编制方法,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5)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统计自动化水平。网络化运作是统计部门应对的取向之一,即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架起企业与统计部门的直通服务渠道,提高劳动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减少中间管理层次,提高统计效率。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行无纸化、网络化、实行统计数据的储存、交换、更新、查询的自动化,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业调查,网上调查和计算机调查及各种灵活的信息相结合,提高统计操作自动化水平。月报可以通过联网直报的方式由企业直接向省级统计部门报送报表,不需要层层上报,减少了市、县和乡级统计机构的工作量,保证了源头数据的真实性。
(6)进一步完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制度。我国企业劳动用工形式多样,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调查制度。一是建立独立的就业、失业调查制度,因为失业就业调查属于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就业失业调查制度,特别是企业失业原因的调查,如结构性失业、体制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等,以便为政府部门解决失业提供有效的依据。
(7)改革现行的调查方式。针对现行劳资统计工作量大,代表性差的弊端,建议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结合。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年报采取全面调查,并和基本单位的清查工作合二为一,基本单位清查范围是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法人、产业活动单位,若在每年基普清查统计报表中扩大范围,增加劳动情况指标,这样即能节省人力、工作量,又能保证资料全面性。对于定期报表,对于定期报表中企业单位的统计,可以结合城镇劳动力企业进行抽样,按季或按月反映用工需求及流向。
(8)要切实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领导。要结合贯彻落实《统计法》,开展对基层单位的广泛宣传,使各基层单位认识到准确统计职工和工资数据的重要性,努力改善劳动统计的社会环境,要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控制源头数据的质量。要进一步强调,要抓好劳动工资统计执法工作,坚持劳动工资统计与劳动年审、社会保险年审结合起来,部门之间对统计数据进行联合监控,对虚报、漏报、瞒报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视其情节,分别予以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以保障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广州市统计局.劳动工资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M].广州:广州市统计局,2005.
[2] 湖北省统计局.统计与决策[J].2001,07.
【关键词】职工 医疗保险 管理
我国目前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伴随着科学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优化,医疗卫生方面的费用也在上涨。虽然这些医疗设备和医疗费用的上涨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我国的卫生服务费用的增长都主要是由老百姓自己承担的,这使老百姓觉得有负担,生病不敢看、看不起。而且,职工作为社会保障的主要人员,不能像农民那样有国家专门的医疗补贴政策,在医疗保险中只能自己承担大部分,有的甚至需要全部由自己承担,这样就给职工的医疗问题带来了很多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导致普通老百姓不堪重负。
一、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工作的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地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却将在传统职工劳保医疗制度下和在享受半费医疗保险待遇的职工及其亲属都排除在外了,乡镇的职工和城镇的个体经济人及其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无法参与到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中,普通职工和老人孩子的医疗问题无法解决,这些人群都脱离了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的管辖范围,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人群基本上都是经济条件困难,家庭负担重,根本承担不了基本医疗保障的人群。因此,产生了在医疗保险报销工作中诸多问题
二、职工的医疗保险工作现在所面临的难题
(一)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难题
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行政垄断的倾向,缺乏公正平等的医疗保障环境。而且,医疗保险工作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虽然在逐年的增加,覆盖面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工作覆盖面还是不够广,保险效率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次,仍然有很多的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职工没有医疗保险,一些中小型企业更是以经济效益低为理由,不给职工办理基本的医疗保险,除此之外更有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也没有被纳入到职工的医疗保险范围内。
(二)我国的医疗保险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法律条文来保障职工的医疗问题,中央只对城镇的职工的医疗保险工作制定基本原则和管理框架,对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缺乏对中央和地方的公平管理对待,导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医疗保险政策,各个地区的医疗保险政策差别又很大,全国的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不均衡。许多退休后的职工居住在外地就会发生就诊、看病的局限性。
(三)我国职工的医疗保险覆盖面低,医疗保险水平仍不高
在面对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时,我国的医疗保险水平仍然不高,人民群众的个人负担重。近几年来,我国职工的医疗保险覆盖面很低,尤其是城镇职工的医疗覆盖面,而且医疗保险的水平也不高,国家给予的基本医疗保险金额不足以支付起标准的医疗保险金额和最高的医疗支付金额。很多人还是很担心资金问题。尤其是医院为追求利益进行的不合理收费,加大了职工个人的经济负担。
(四)社保管理团队的素质明显偏低
当前我国很多单位包括社区的社保管理工作者能力过低,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也不高。常常给报销者带来很大的心理障碍。 通常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成立社保专管组织,仅仅由企业财务组织或人事组织代为管理,缺乏对政策的理解与贯彻性。致使新出台的社保管理体制不能有效传达到基层。
(五)职工个人意识并未改变
受传统的管理思想制约,许多职工到现在仍没有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没有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尤其是基层工作者,其被动依赖于企业的思想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社保事业开展的时间较短,其宣传幅度和力度都较为疲软,很多企业员工对社保行业关注的力度不足,包括用工制度的差异。这些人对社保概念模糊不清,主动要求参加企业社保的整体覆盖范围十分有限,社保人群也并不广泛,社保管理工作的局限性十分大。
三、解决职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要扩大我国的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无法实现更无从谈起。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作为医疗保险的根本来开展医疗保险,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合理科学的医疗保险范围,逐步加强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应该加强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对职工人群的医疗保险,对中小型企业及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医疗保险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
(二)要建立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
建立起城镇居民职工自己的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应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去,不能只做空框架的实行。国家应加强对医疗保险立法的研究,应根据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医疗发展经验,总结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对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实行可享受相应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措施。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商业保险,分散资金风险和健康风险。
(三)要同步其他的相关措施进行医疗保障
要协调推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药品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药品的改革关系,相关部门做好深化改革,合理分配利用医疗药品资源,整改医疗设备的配置方式,大力发展社区卫生资源,推进公共防疫事业的进行。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的作用,推进医疗保险事业的改革,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入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看病效率,简化看病流程。
(四)加强社保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
各用人单位应重视国家社保的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管理部门对社保管理工作的力度。认真完成和履行社保规定,自主自觉的将企业社保宣传工作和贯彻工作落实到基层。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社保法律知识讲座,提升其法规意识,使企业管理人员懂得社保在企业乃至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我国相关宣传组织以及媒体组织也应运用各种方式宣传社保管理的法规法令,营造落实贯彻遵守社保体制的良好氛围。建立企业员工对社保工作的认识和应用。
(五)提升和改进社保管理手段与方管理方式
逐步建立规范透明、功能齐全和覆盖范围广的社保信息传播体系,从而真正使社保工作实现科技管理,增强国家基金抗风险的能力,确保离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力度,完善企业养老保险体制,规范管理体制中有漏洞的条例,真正使我国社保体制无懈可击。与此同时,社保资金的核算、交纳、支付、记录以及查询等服务都应该纳入互联网管理系统中,并且使社保体制逐渐实现网络互联。
(六)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管理能力过硬的管理团队
系统全面的社保工作一定要有技术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和团队来完成相应的操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决定了这支统筹队伍的稳定性,一个管理经验充足的管理团队能够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要想使企业社保的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的开展,就必须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将技术水平过硬、团队意识较强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建立起来。
四、结论
加强对职工医疗保险工作的建设,减轻了职工的经济负担,促进了职工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对整个社会来说,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高效的经济运行体制,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工作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它的弊端也日益地显露出来。近几年来,国家已经开始加强了对人民群众医疗保障体系的管理,特别是对职工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才能促进职工的医疗保险工作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港澳台资经济(亦称“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指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港澳台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孕育了中国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诞生,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从过去的一元经济到现在的多元经济。充分说明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头和重要地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中国的经济管理活动已经非常放开了,经济增长的70%来自私营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的表现方式和涉及的行业很多,本文主要论述非公有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非公有制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当前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多数建筑企业仍属于劳务密集、粗放式和外延式发展模式。即产出的提高基本上依靠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来提高,建筑业总产值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趋势呈正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总产值的增加是靠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的。另一方面,说明技术因素在建筑生产中的作用未能实现。这种发展受有限资源的限制,并且与国外先进企业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投入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更高的产出的内涵式发展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建筑企业重视生产经营,重视产值,忽视产出,忽视效益的状况还比较普遍。
由于长期以来受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的影响,市场尚未形成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的竞争环境。民营建筑企业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小而全,规模相当、业务雷同。普遍存在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不仅造成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复建设,还造成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局面。大企业难以与国外大承包商相抗衡,小企业难有专业的特色。
民营、私营、股份制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成本管理仍属于粗放型管理。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随意性强,未形成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上缺乏先进、实用的手段,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技术还是空白。
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生产一线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加上企业对人员的岗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造成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起职业化的经营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技能化的操作工人队伍,已成为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当务之急。
三、非公有制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与思考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克服目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关键是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条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立足内外环境,结合组织特点,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做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
1、经营战略创新。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坚持做大做强主业的思想不动摇的经营战略理念,高度重视经营开发工作,要在企业范围内加大经营开发力度和优化配置经营管理班子和经营队伍。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做到三要:一要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市场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二要把经营开发工作和资本运营、多元经营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主业做精、适度多元的发展定位;三要重视发挥管理创新和人才效应在经营开发中的作用。
2、组织结构创新。为适应多元发展的需要,企业纵向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要将管理重点放在项目上,减少管理层次和裁冗员,提高管理实效;企业横向组织结构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改变部门工作重复设置的格局,简化专业分工,突出团队合作和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与作用;企业管理体制探索分权化管理模式,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调动起各级、各方面的智能和各司其职的敬业激情;企业运行机制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将分工协作变为契约关系,企业内各经济体均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员工行为由被动执行转向创新与创造。
3、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重头戏,必须把握住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和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定位和关系。公司总部为经营决策层,项目经理部为施工管理层,施工队伍为劳务作业层。企业管理层次与项目管理层次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二者大目标都属于企业管理范畴,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都是为了促进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二者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同之处主要是层次、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同。企业层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是一种宏观的调控,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管理,而项目管理则是对一个施工项目实施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和协调,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过程。
【关键词】企业财务 财务管理 税收筹划
1 前言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必须在不违背相关税收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普遍运用的手段有经营、投资、组织、理财等,进而达到转退筹划、节税筹划、避税筹划以及涉税零风险的策划目标,以此减小纳税人在财务方面的风险,更利于企业进行合理的财务决策。企业是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其要进行的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所以必然会受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约束,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直接影响。本文基于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探讨税收筹划的应用与意义。
2 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不能缺少税收筹划环节,但在制定实施税收筹划计划时,必须要明确税收筹划的目标。税收筹划不能以降低税收为唯一目标,必须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避免因为不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导致引发其他不必要的开支,反而给企业财务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所以,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遵循几个必要的原则,具体如下:
2.1 筹划性原则。一般的经济活动中,企业缴纳增值税或是营业税,都是在交易行为结束之后;企业缴纳财产税,也是在其获取财产之后进行,可见,企业在履行纳税人义务的过程里具有滞后性。这个特性也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行性。由于纳税人与纳税对象的性质都具有差异性,因此税收的待遇也会有所区别,这为企业创设出较低税负决策机遇。
2.2 合法性原则。税收筹划和一般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别,因为税收筹划是必须在法律条规束缚下进行的,以依法治税为基本原则。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主要还体现在其纳税方法以国家税法条款为基本参考,是经过认真细致比较后的优化决策。
2.3 成本效益原则。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税收筹划的目标也必须与其统一步调。但是,任何策划都是一体两面的,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虽然能够为企业节省部分税收开支,创造税收利益,但是也会给企业造成其他额外的经济费用。因此,最终确定的税收筹划方案,必须合理规划具体策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得失,务必保证以最小的企业经济成本,为企业节省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4 满足财务管理总体目标要求原则。税收筹划始终只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施手段,为了最大限度接近节约税收支出的目标,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①延迟企业纳税的时间;②采取低税负措施,把企业资本的回收率提高,进而使税收的成本得以降低。
3 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3.1 应用于企业资产重组过程。在企业资产重组的过程当中,税收筹划并不是最主要的内容,但是其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为企业资产有重要的作用。重组后的企业可以利用税收筹划对税收资产进行合理调配,利用适宜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企业的纳税时间,进而帮助企业实现税负平衡。
3.2 应用于企业筹资和投资过程。通常情况下,企业进行筹资必须要充分考虑借入资金与权益资金的优势和弊端,在保证资金应用效率的基础上,对两者比例进行合理调配,尽可能地减小筹资成本与财务风险。另外,利用降低税负的方法,为企业融资租赁提供筹资渠道。企业投资方面,税收筹划也能提供更加适宜优越的选择。
3.3 体现于企业效益与利润分配。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利润分配中,能够体现出税收筹划的作用。由于企业利润与分配都离不开纳税这个内容,企业有意识地进行税收筹划,运用“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可以为企业节省纳税开支,间接地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利润。
4 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4.1 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组成部分,其成本利润核算都是独立进行的,并且经营方式具有自主性,利润盈亏也是自己负责。企业作为纳税人必然会受到税收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影响,但是通过税收筹划,企业能够给未来发展决策做一个统筹规划,有利于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目标。自狭义的角度来看,税收筹划能够具体到企业某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经营,这有助于企业从整体上向最低税负目标靠近。
4.2 有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税收对纳税对象具有法律约束力,对经济发展的情况具有调节作用。国家要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所以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其中,最大的调控手段就是税收。国家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利用税收这个经济杠杆,与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相互平衡。企业自身有纳税的义务,但是也有节税的需求,通过利用税务筹划能平衡国家调控与企业个体经济运营。
4.3 有助于促进企业理财活动。企业经营的最初目的与最终理想,都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如何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重点考虑的方向。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能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经济决策,从而更加实效地进行企业理财活动,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减少企业在市场中的运营风险。
4.4 有助于企业陷入“税收陷阱”。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法律约束力的加持,虽然我国的税法日益完善,但是市场环境还是不可避免的愈加复杂。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税收陷阱”。为了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误入这些“税收”陷阱,进行税务筹划是有必要的。因为税务筹划的确定必须是在不违背相关税法条规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企业可以避免因对税法条款内容不熟而陷入“税收陷进”,还能够合理利用相关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赵志刚.浅析新税收征管模式下的企业税收筹划管理[J]
[2]王宏军.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
[3]徐安赛.浅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税务筹划[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