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制度修订的重要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薄弱,执行力度不强、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报和预算的执行。多数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仅停留在预算的编报阶段。有些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管理。各部门也没有将预算做为未来工作的数量化计划进行执行和管理,预算的的引导和控制高校活动,最终达到学院总体办学目标的功能被架空。没有形成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节约没有奖励,超支没有惩罚,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对预算的重视重视低下,执行预算的积极性不高,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得不到保证。
2、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良好的经济秩序和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财务制度建设,未能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和学校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修订各种校内财务制度,导致在经济活动发生后,没有相应的制度可依,或者已制订制度内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情形所需。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可能直接导致财务风险增加、资金浪费、财务管理混乱,严重影响着学院的健康发展。
3、当前的会计核算不能适应经济与高校发展的需求。
会计核算是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基础,是记录、记量经济活动的必要手段。由于高校体制原因,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核算较长时期内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等的影响,会计核算的基础较简单,采用收付实现制,不核算教学成本,不计提折旧,不遵循配比原则等,这样得出的会计信息无法对高校主体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等进行准确的把脉,不利于高校管理和发展,更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趁势。
4、缺乏系统的财务分析与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多停留在日常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层次上,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评价、效益考核,更没有根据分析评价或考核意见给予必要的奖惩措施,或给学院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少量的财务分析数据也仅是停留在“收入多少、支出多少、预算收入多少、预算支出多少”等“量”上的分析,而影响本期收入变化的主要内外部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等“质”上的分析较少,导致财务不能系统地提供有用的经济管理信息,难以实现经费分配与经济主体权、责、利的结合。
二、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全院上下重度重视预算管理对学院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贯彻党十会议精神,身为社会公共教育与经济发展推手的高等学校应响应号召,不仅要运用科学发展的方法编制预算,还要严格控制经费的支出,优化支出结构,体现“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模式,增强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益,给当下预算管理注入新活力。严格执行预算,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刚性。建立预算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明确经济责任。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民主讨论基础上思考如何规避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效率,规财务工作,理顺各部门关系,促进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等,制订新制度,弥补相关内容的空白。同时,还要主动修订已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这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决定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另外,加强学院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可以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检查计划、制度实施检查标准、按计划检查、按标准评估等手段进行引导与规范,同时制定制度实施奖惩方案,奖优罚劣,以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并且保证执行到位,体现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
3、改进会计核算内容。
br>
明确收支分类,加强收支管理。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对收入及支出的定义,内容与管理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收入与支出的分类与口径,较旧的财务制度比有了很大变化,财务人员在认真学习掌握的基础上,明确收入与支出的分类与口径,准确做好收入与支出的确认与计量。同时,还要狠抓收入,化化支出结构,坚持“收支二条线” ,压缩学院行政开支,降低运行成本,积极开展厉行节简活动,切实加强收入与支出的有效管理。
推行高等学校的内部成本管理,应在充分动员和组织学院教职工,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过程的各个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耗费取得最大的成果,探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与科研成本核算,为高职院校推行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完成受托责任,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高校的财务管理走向长期稳定的发展道路。高校财务管理评价系统的需要建立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通过有各职能部门统一思想认识,积极了解宏观信息和财务风险,分类指导和制定奖惩政策,对高校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等的总体绩效和分类状况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从总体上反映高职院校在核算期间里各项活动组织与开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整体情况,为学院不断总结、提高、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评价结果应明确经济责任,与奖惩制度、个人职位调整等挂钩,努力作到在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参与与监督下,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评价体系的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约束与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3]《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
[4] 翟志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5] 陈 群.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6] 吴欣然.关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分析[j].新财经,2012,(4).
(一)促进医院的有效运行
在新体制改革下进行医院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医院的有效运行,保证其健康发展。对医院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医院日常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严密的财务管理工作可紧密联系医院各个部门与全体工作人员,有利于医院的正常运转,对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进行保护,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医院的整体目标
构建完善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可有效完成医院对各项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实施的目标,获得更加安全真实的财务数据,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通过对医院财务的监督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不合理行为,并做出改进。不断推进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完善与发展其他各项管理模式,使得医院的管理模式紧跟社会现代化的管理要求。
(三)规避医院经营风险
作为医院管理的中枢环节,有效的财务管理可帮助医院规避风险,加强评估各类风险,控制管理医院经营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尽量规避风险。
二、新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医院财务管理中,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不健全,只依据一些简单的书面文件和规章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常见的现象就是无章可循,甚至是有章不循。导致的后果就是收入随意性过强,缺乏严格的预算制度与成本控制,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强,以至于遇到管理问题时,常常强调灵活性,并不能严格遵循规定程序。例如在一些重大项目上,缺乏严格的事后追踪制度,无法全程监控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结果,一旦出现事故,很难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并追究其责任。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医院管理情况混乱,无法合理规避风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社会可信度。
(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管理人员素质仍有所欠缺。许多医院财务管理者拥有很高的医学专业技能水平,然而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虽然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但是管理理念过于陈旧,不符合新体制改革的形势。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责操守意识,影响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
(三)缺乏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医院财务管理监督机制负责监督与核查医院的财务管理情况,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是否有效作出评价。但是很多医院缺乏专门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一些医院虽然有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但审计人员不够专业,对机构的独立性考虑不足,误以为其下属于财务部门,削弱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影响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评价。
三、新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理念
(一)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
国家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明确要求体现在财务制度上,财务制度也是医院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的主要政策依据,会计制度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是进行统一会计核算的依据。新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完善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基础之上的。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可促使医院管理者更新管理理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完善财务会计制度的目的不是将现有财务会计制度再重新制定,而是以现有制度为基础,从医院自身情况出发,分析查找问题,为满足规范管理的需要,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针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对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得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提高管理者的理财意识
在新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成功与否的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理财观念的新旧。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医院管理者的思想认识、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平。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受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直接影响。医院财务管理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因此,应首先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巧妙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丰富的专业知识。财务管理人员在上岗前,应对其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提高其执行能力。对于在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再教育。建立完善的业绩考评制度并切实落实,做好责任分配工作,明确责任要求,使财务管理人员深切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管理责任。除此之外,还应向医院管理者宣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使其充分认识理财的重要性。
(三)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构
许多医院管理者误以为在短期时间内,内审监督机构很难为医院带来实际效益。然而实际上,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设置较为简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有必要设置兼具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设立举报专用信箱、专线电话等,保证监督制度的贯彻执行,并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负责进行内部监督工作,做好事前、事中监督,并结合事后审计,对医院的财务工作等进行跟踪审计,动态监督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评价与测试医院的管理效益,综合评价医院经营管理对医院以及社会产生的综合效果,审计重大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等,监督与评价医院管理层的决策,并为其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摘要:2012 年国务院修订下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本文围绕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一、主要问题
1.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明确规定“: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开支;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事业单位经费相互挤占,经费计划预算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资金绩效考核不规范,导致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职能部门等,不以盈利为目的。单位内部注重公共服务的管理,忽视财务管理、资金绩效经济管理等,内部控制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牵制制度不够完善,稽核制度不健全,票据使用与管理不严格等方面。
3.财务支出标准不统一,不严格。《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明确规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支出。事业单位存在奖金、补贴,会议费,加班费、差旅费标准不统一,不严格的问题。
4.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应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5.财务数据利用分析缺乏。事业单位存在数据利用分析制度不完善,分析工具缺乏,财务技术水平不高,单位管理与财务工作协调不合理。财务人员通常用会计报表、年终决算等来代替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财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的工作开展现状、具体业务、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不够了解,仅从单纯的财务核算角度进行统计,无法从全局情况合理的进行财务分析。
6.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常常安于现状,主动学习意识不够,此外事业单位领导更加注重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对财务人员业务培训重视不够,好多单位财务人员不是财务相关专业,还兼职单位其他工作,岗位变动频繁,连基本专业技能和财务管理知识都很缺乏。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领导,增强单位财务管理观念。财务人员要加强与单位领导的沟通、协调,依据财务相关法律法规及单位财务工作现状,积极开发领导,使领导从主观上高度重视财务工作。单位领导作为财务责任第一承担者,也要加强对财务政策法规的学习,特别是《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财务相关法规定,从而促进对单位的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根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相关财务规定及单位实际制定单位财务制度,重点建立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票据管理制度,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集中支付的规定。对现金的管理,审批权限的分配,预算的编制、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要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要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对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保证资金安全。要经常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时,应当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
3.做好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重要内容,对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编制、执行、评价统一的原则,细化财务收支项目,根据发展需要逐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规模,将单位财务收支事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保证预算与实际业务情况相符。要严格执行财政部门预算规定,落实收支两条线,有依据的开展业务收入和支出,单位不得随意变更预算。建立预算评价体系,为单位管理提供依据。
4.严格强化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采购、报废、转移等相关固定。要避免只注重资金管理,不重视资产管理的倾向,改变只重视投入,不注重管理的观念。要根据规定制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管理、处置等具体管理制度;要严格债权债务的管理, 不得公款私借等违规违法行为;要明确管理分工,对不同类别的资产管理分别管理,确保账目、账物相符,使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统一。
5.完善财务分析。依照《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要求,结合单位、行业特点和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科学、客观、真实的做出财务分析报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日常工作中的漏洞。
6.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培训。领导要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政法律法规,提高执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要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熟悉财务政策法规,特别是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数据分析利用的能力,为单位业务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7.严格会计集中核算制。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规范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可以有效增强会计核算及监督,能有效遏制财务问题,避免胡乱花钱、铺张浪费等财务违规行为,实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和效果。会计集中核算的目标是资金控制,也是加强财务监督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将单位所有账户及会计业务处理权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力求核算、管理、监督成本最小,效率最高。
结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够有效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科学管理和使用,能有效发挥单位筹集、管理、分配、调控、监督等业务职能,促进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效果。只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才能有效解决事业单位资金效率使用低、管理不规范、工作开展滞后等问题,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充分用好财政资金,才能更好的发挥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事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迪.集中支付制度事业单位下内部会计控制要点[J].审计月刊,2006,(02).
[2]陈春艳.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校预算管理;预算体系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168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出现的。我国自2001年启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来已有十余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显示出较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质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整体水平。深入研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实施、规范高校预算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
高校是我国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部门有着较大的区别,其财务管理的制度也有较为独特的特点。
1 1 理念不断更新
在宏观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的同时,高校预算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在新的管理模式下逐渐树立成本预算的新理念。将支出预算分为基本预算和支出预算,先保证基本支出再实现项目支出,使预算分配更为有序。
1 2 资金调动受到限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资金预算管理产生很大影响,限制了高校对资金使用的自,使资金调动愈加困难,与此同时,也使得高校财务的管理制度和内控发生较大改变,要求预算的编制更为准确,预算管理更为严格。
1 3 财务风险增加
一方面,随着高考的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各地办民高校不断涌现,使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生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利用银行贷款进行筹资,高额贷款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有些高校日积月累负债经营,使学校的财务风险也逐年增加。
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的关系
2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的目标一致
虽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财务制度有些冲突,但只是在资金的使用流程与方式上存在矛盾。从总体目标上来说,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对资金实现高效的管理,使资金的使用更科学更方便。目标的一致性使方式不同的两种资金管理模式成为统一变得可能。
2 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高校预算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高校的预算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使高校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评价更有效更科学,使资金的使用更有计划,防止了资金的滥用,有效规范了高校的资金管理,是高校预算管理的新机遇。高校应抓住这个机遇,及时进行预算管理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历史环境。
2 3 高校预算管理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主要途径
作为财政支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其独特性,高校内有多个部门,有多种经济业务,种类和内容特别多,这也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高校的实施更加困难。教学、科研、后勤等各种业务都涉及财务活动,高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高校预算能使得所有的资金得到合理安排,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进行资金管理,使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成为可能。
高校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实现高校的预算管理对高校财管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3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将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上,预算单位需要支付各类款项的时候,需要提出申请,经审核后,将资金从单一账户支付给申请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极大地影响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方式及流程。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虽然高校取得了很多成绩,一是有效预防了高校对拨付资金的挪用和占用,二是使高校预算的编制更为科学和有效。但与此同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3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财务制度冲突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是高校对所有收入与支出进行统一管理,这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规定的零余额账户相矛盾。高校的财务制度往往与预算改革脱钩,在科目设置存在着预算编报口径差异。高校也普遍存在对预算分析不够重视的情况,而且预算编制和执行很多靠手工完成,造成预算工作量巨大,也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 2 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很多管理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预算管理不能正确认识,在工作中预算编制不够重视。这导致了高校预算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有时会出现有项目支出却没有项目预算,或者有项目预算却没有项目支出,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融合。高校的资金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精确的预算,这样的预算难度很大。目前以现有高校情况,无法实现。因此如何改变高校人员的管理意识成为在高校顺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关键一环。
3 3 预算编制不科学
高校预算编制缺少科学依据,预算项目不够细化,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高校预算编制有较大随意性,并未对预算指标进行科学的论证和量化的分析,也没有结合高校自己情况进行预算编制,缺少预测,有时甚至会出现虚报的情况。有时非税收入难以准确估计,高校有多种收入无法做出预估,也导致了预算编制的不准确。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对高校的一场预算改革,也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编制方法上推行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而不是以往的赤字预算。这种资金预算方法使以往的预算编制实现科学化。
3 4 管理支持系统不完善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网络并不完善,高校的预算单位与银行、监管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信息共享程度较低,这就导致了信息不能有效的传递,严重阻碍了信息的采集和反馈,也影响了高校财务理工作的充分发挥和工作效果。
4 使高校预算管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措施
4 1 提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
高校各级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科学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不是改变高校的资金使用,只是优化了资金的使用流程,因此高校的财务人员应破除传统观念,应充分考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给高校预算管理带来了新机遇,高校应顺应环境,各职能部门应充分配合,尽快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4 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现行的很多法律法规并不能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资金的支付流程做了很大改变,因此,要从法律上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早出台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高校也应建立起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
4 3 实现高校预算编制的合理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如果想在高校成功的实施,预算编制是关键,因此必须要强调预算编制工作。编制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应与高校的年度工作计划相吻合,预算的编制要具体细化。按科学的编制方法为依据,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科学的预算编制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高校内各用款部门及个人应主动配合,严格报送用款计划,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顺利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4 4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沟通的不畅,严重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因此,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应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将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对接,使高校、银行、财管部门能够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实现实时信息的传输,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查询、统计、对账等电子功能,为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海涛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5
[2]黄海兰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及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8(12):13-14
[3]孙元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2009(1):115
新高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建议
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因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阶段,随着高校“门槛”的降低,高等教育逐渐进入了一个大众化阶段,其供需结构的变化进入一个紧张的阶段。与此同时,高等学校的办学环境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高校的财务会计体制也在不断完善。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效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科研基金的增加,必然导致高等学校会计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逐渐增加的高等学校经济业务,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使高校的会计核算有条不紊的进行,就必须迫切要求高等学校校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也是实现政府的预算会计的目标的一种需要。政府对于每一项预算都会合理的编制全面预算,并进行合理的部署,财务会计制度对于政府授权的交易自然会加以详细的记录,因此政府就要建立成本核算制度。而原有的高校会计制度的核算方式采用的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反映高校办学成本的需要,因此,政府预算目标的趋下,也会迫切需要高等学校转变会计制度,实现政府预算目标。新高校会计制度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加强了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视,要求高校会计工作者摒弃原有的核算方法,实现新制度的有效衔接。
二、高校财务制度的基本原则
高校财务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法制原则。其根本就是依法办学,无论是筹措资金,管理资产,科研活动还是学校的各项行政事务,开展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在法律的范围内。
2、预算原则。一般而言,高校具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活动,而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提供,高校辅之以必要的财务管理,保证高校经济有序的发展。
3、统筹兼顾原则。高效在财务管理上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要考虑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协调好学校与集体,师生之间的利益关系。每个人的功过环境,工作量不同,专业技能不同,这些都要考虑到责任与绩效的关系,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新高校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会计核算的两种基本方式。原有的旧的会计制度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的会计核算方式,比如说捐赠收入、奖励支出以及政府拨款等,仅仅在一般的经营性业务才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新的会计制度则修订为而旧制度会计核算仅经营性的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新制度修订定为“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扩大了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的范围。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对收入、成本、费用等更加可靠的计量,方便管理者做出更加准确客观的判断。
2.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收支分类、工资津贴补贴等于这些相关的会计核算等内容。
3.新高校会计制度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有关的核算。固定资产按照合理的分配年限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则按照收益年限进行合理的摊销,引入“累计摊销”科目,进而真实的反映高校资产的价值。体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为资产的后续计量垫定基础。
4.明确规定了学校基建账务统一纳入到学校行政账务进行统一核算。将高校所有业务作为一个主体,将数据定期并入学校行政会计核算中,并纳入统一的会计报表体系。新高校会计制度新增加了“基建工程”与“在建工程”等科目,将基建账套合并到学校行政账套,意在加强会计核算。根据高效基础建设工程,发生基建业务时,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核算科目;待到工程完工时冲减“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5.新高校会计制度对收入支出类的科目设置进行很大的调整。新制度新增核算从财政取得的各类拨款,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详细核算。按照功能和经济支出分类逐级设置明细科目,能更好地反映高等学校现实的收支情况。
6.改进了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会计报表得到完善。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收入支出表。新的会计制度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按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进行分类列示,报表的个体与体系有所改变,符合“资产负债表”的通行做法。对于高等学校编制的年度财务报表,应当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来反应。
四、新高校会计制度的不足
1、新高校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存在弊端。虽然新制度扩大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范围,但新制度并没有明确阐述具体应核算什么,在使用上另种核算方式容易混淆。在新制度中,资产类科目和负债类科目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但是净资产科目和收入支出表的核算均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可能导致资产不等于负债加净资产,可能还会影响后期高校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2、新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与折旧年限不是很清楚。固定资产是指高校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 年(不含1 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规定标准是多少,这里并没有体现,这就不利于固定资产与存货等其他科目的划分。固定资产被分成了“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文物与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六大类,其中,规定文物与陈列品;图书、档案及动植物不用计提折旧。新制度在“累计折旧”核算中只是说明了“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并没具体说明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可见,部分资产的折旧年限的判断和折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则取决于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主观性强,对于各大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及信息披露,不具有可比性,会对相关利益者的决策产生误导。
3、资产价值的计量属性单一。新制度对资产负债采用历史成本法,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不符合目前物价变动对于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则。
4、财务会计报告不够完善。新制度规定对于基建投资单独建账,并没有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在新旧制度改革的初期阶段,这样很容易导致学校行政大账与基建账套合并时,两个账之间资金产生混乱。新制度也没有引入现金流量表,不利于进行高校的偿债、支付及筹资等能力分析。
五、高校会计制度核算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1、从基础工作角度来看,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核算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的完善,加强制度建设。高校需要加强自身的数据工作与系统工作,提供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财务信息。因此,高校要清查目前现有的资产.逐步完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工作,建立资产的数据库,还要根据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对相关不同科目进行调整。学校还要出台相关配套的财务制度方法,结合新高校会计制度,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内部会计规范体系。同时,要加强对会计工作者的培训和学习,使他们尽快的融入到新的会计核算体系。
2、确立权责发生制的基础核算地位。国外发达国家在政府层面、事业单位以及高等院校大多数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为避免隐藏真实的重要的会计信息,我国也应当同国际接轨。
3、合理制定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以及折旧年限。为了合理的区分固定资产与存货等其他科目,应当确立具体的固定资产核算标准,使固定资产的确定不局限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固定资产的确定更加合理有据,更加具说服力。对于固定资产“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家具、用具、装具”折旧年限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企业对于固定资产年限的划分。而高校“专用设备”大多数用于学校的科研等专项活动,其更新速度快,根据产品使用情况和供应商确定的合理年限,采用加速折旧法。
4、补充高校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新制度规定高校会计管理制度中的报表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然而,为获得更加准确详细的信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等,进而更加详细的将高校财务信息提供给会计使用者和决策者。
5、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随着高校市场化程度不断演进,相关资产类科目设有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备抵科目的同时,在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而合理的反映高校相关资产的价值,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新的高校会计制度的实施,可以说是高校会计制度一次创新式变革。目前,根据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具体运行情况,加强对新高校会计制度研究和解读,科学促进高校会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国标.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2]虞旭璇.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探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