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当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当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1 当代建构主义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2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天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学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3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来完成。

建构主义还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留学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关于对外汉语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的制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全部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依托学生。教学活动开始前,应明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国别、性格、学习目的、起点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充分分析教学对象,才能做到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法的适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主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激励和控制教学活动。

3.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二就是“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作工具来教,而不应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的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3.3 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三就是“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它教学用具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词汇、句型语言表达,把枯燥乏味的知识, 变为生动的活的语言,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快捷, 更透彻。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分为两种:模拟情境和想象情境。模拟情境主要指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道具,布置一个模拟环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想象情境主要指由教师规定情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参照条件进行单句练习或自己编对话的操练过程。

当今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许多新的诠释,对当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广泛的影响。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强调学习与教学的中心是学习者而非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些见解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建构主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对进一步推动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徐子亮 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当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改革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本文尝试对教育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梳理,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论述建构主义思想对我国新课改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至行为主义的学习论,后又继承了认知心理学如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若干思想,以及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思想,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思想。总的来说,从行为主义学习论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强调学习的客观主义到强调学习的主观主义的演变过程。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行为外部事件的考察;外部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对人们行动结果的强化会进一步影响后继的行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揭示人类学习的经典公式是:S(刺激)一R(反应),强调“经验乃知识的惟~源泉”,明确提出教育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显然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教育传递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理解及心理活动过程。这种缺陷受到后来的许多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们的批判。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知识的自我建构思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直接基础。和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刺激等客观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认知主义者皮亚杰(Piaget)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强调个体的内部认知结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这种认知建构主义观点,教学的目标是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在这个建构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皮亚杰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解决好客体问题而过于强调生物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历史性。

(三)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

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维果茨基进一步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皮亚杰自我建构理论不同,维果茨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人的心理机能的形成是通过社会作用不断建构的,即社会建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这种互动通过教学、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在他看来,对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应当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而是在同它们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加以理解。同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以后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理论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并通过支架的帮助使儿童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帮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

(四)布鲁纳学科结构论与发现学习法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先后在美国的流行,对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广泛流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改造与运用,进一步推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布鲁纳认为学科内容应是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彼此的联系,认为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好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习者不仅可以简单地、明确地把握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发挥迁移力,对有关联的未知的事物迅速地作出预测。”布鲁纳认为学习学科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处于知识结构最上层的概念、规则,才会出现学习的迁移,才能够顺利解决问题”。为此,布鲁纳倡导发现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同其他学习方法一样,主要目的是获得知识,并且是客观性、简约性、概括性、结构性的知识。因此学生去发现的答案是教师已知道的,学生不是去质疑或发明而是去发现教师希望他们去发现的东西。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思想为以后更激进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总体上说来,布鲁纳仍然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强调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通过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把外部客观事物及其特征内化为其内在的认知结构。

(五)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因而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形成了激进建构主义等新的流派。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格拉塞斯费尔德(Von.Glasesfeld)、格登(Gerdern)等。激进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关于经验知识的理论,它更多地是从认识方面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相决裂。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个体的。相对于认知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共同看法,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是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解释现实,教师只在其中起着辅助的作用。

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因而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新的建构主义流派更进一步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诸如源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式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的抛锚式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的随机进入教学等等。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的建构作用;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至此,已经从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学习论到认知主义的相对客观论演变为以主观主义为中心的学习论。

二、建构主义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者马修斯(M.Matthews)指出,建构主义是当代科学与数学教育中的一种主要影响,这种影响从近年来国际上出版的大量有关建构主义的著述中可见一斑,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996年美国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其指导思想的。除美国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科学教学评价改革以及相应的教师教育改革在许多国家也都正在展开。例如在德国,基尔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杜特(R.Duit)博士倡导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科学教育:在新西兰,2O世纪9O年代中小学科学课程即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在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把建构主义理论用于科学教学改革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多为源于维果茨基理论的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在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关键在于其理论构想非常有助于我国教育界解决困扰当前教育的核心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普遍存在“应试教育”,即普遍存在围绕考试、分数、升学进行教学的倾向和弊端。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甚至将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法为主,以大量的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教学的评价方式更为简单,以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和学校水平的唯一标准。其结果造成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而非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面对当今全球发展趋势和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这样的教育已难以承担现代教育的重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则有助于改变这一切,其独特的学习理论让教育界耳目一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也从理论上有助于解决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某些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到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杰根的社会建构理论等等,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将学习置于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遵循其认识规律来进行。PI(’建构主义者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这相对于行为主义的客观学习论是一种进步所以,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观对我们当今的教学改革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建构主义在新课改实践应用中的缺陷

任何理论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建构主义学习论也是如此。行为主义客观学习论强调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的,但它往往易使学生获得教条式的知识。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重视因知识问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以及经验的建构,看到了学习中具体性的方面,但是不够深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经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侧重于探索如何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走向具体,更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后续高级阶段。但是,由于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主义的客观学习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任何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这助长了知识的相对主义,同样也会在教育实践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强调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的系统学习,易导致整体教育质量的滑坡在教育研究领域,建构主义十分流行,正愈来愈多地被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能力的研究。但是在实践领域,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对建构主义者抱着批判的态度。建构主义实际上特别强调学生的个别、直接的经验,是否任何知识都需要经过学生的个别“意义建构”来获得呢?根据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学习前人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而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的学习只是对间接经验学习的补充。如果过于强调直接经验,对于人类有限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另外,从教育的立场上看,其结果和美国l9世纪末至2O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宣扬的思想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而那次的教育运动是极其令人失望的,它直接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滑坡,迫使美国自上世纪5O年代后期以来自上至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现状的改革。

有学者明显地表明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应用中的担忧,指出过度强调学生的个人建构知识、情境学习而忽视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个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心理逻辑。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来说是有害的。“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自然主义’和‘形式教育’的思想占据了支配地位,‘儿童中心’和‘能力训练’成为指导许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主要原则,其结果是:知识的掌握被弱化了。”[41。”“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轻视知识’为特点的教育思潮。这一思潮流行时间很长,影响已相当深广,已在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有所反映,因此,对它认真进行探讨、辨析、澄清和克服,尽量减少一些消极因素对新课改的干扰,避免太多的损失,不致付出过高的代价,应该说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对于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有学者进行了大景的探索,张奠宙认为“建构主义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如何用于数学教学,则要慎重研究。”l5l台湾小学数学教学推行建构教学法,已试验了五年,但无突出的进展。实际上,许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先记住会做,再逐步理解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学习的,一切都要建构显然是行不通的。至少基础知识的建构与思想意识的建构必须区别开来。

(二)强调学习者的意义建构.缺乏对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当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网络学习(e-leanring)这一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培训方式,逐渐成为企业培训的热点。伴随着网络学习的热潮,如何在企业培训领域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引起了广大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时代,知识和技能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调查显示,员工50%的知识和技能会在3—5年内过期。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扩张,传统的面对面的以讲授为中心的学习和培训方式,由于耗费资源,需要人员集中和脱产,内容更新缓慢,缺乏针对性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

企业培训的时效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最新的理念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员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创造、保持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必备手段。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网络培训这一能够突破时空的全新的培训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又一选择。而企业进行网络培训必须开发有效的网络课程,所谓网络课程,它不是培训课程的简单移植,而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一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训活动组织实施过程的总和。相比传统的培训方式,网络课程培训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培训讲师为主导的的培训方式。然而,目前大多企业的网络课程仍仅仅是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得学习者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而且,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资源。这都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有效开展,从而最终降低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与培训的网络环境大致相同,使得笔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相结合起来,针对上述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探讨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1.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联系着的,是对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

2.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丰富多样的并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

3.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学习不是被动接收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界输入的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并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仅仅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4.合作性

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进入2O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学习者阅读一份内容复杂的书面培训资料时可理解70%的内容,但当从计算机屏幕上阅读同样的一份资料时,仅能理解25%。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计能够结合网络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课程。企业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可针对性地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课程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课程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网络培训课程设计也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

2.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企业员工大多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因而,如何充分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通过对其经验的重构和改组来使得学习者在培训中获益,是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中非常有必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学习资源采用超文本,媒体链接的形式进行组织。它具有非线性、跳跃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这种资源组织方式比较符合人的思维规律,非常有利用人的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又利用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习者的思维得到激活,并进而调动和激发起已有的丰富经验。另外,我们也可以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来调动学习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3.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培训课程一般都是采用的自主学习模式,所以这对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挑战。由于企业中的学习者大多更注重针对性的学习,所以在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从而使得员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得培训效果更显著。

当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今大学生在高考结束升入大学后,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之高与学生的口语水平之差,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越来越突出。因此本文就试图对大学生口语水平的现状,教师教学现状,英语口语的学习相互影响及解决对策等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给大学英语一线教师起到一定帮助,最终使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所提高。

1.前言

口语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国民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是,在高考结束后,大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之高与其英语口语水平之差,成为突出的焦点,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越来越突出。而本文正是试图解决这个矛盾,认识当前学生学习口语的现状,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学。将英语口语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师激励三个要素相结合,达到一种英语口语学习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在每天的实践训练中,一点点提高,三至四年的时光,学生的口语水平将会达到一个更加高的境界。

2.英语口语的现状

2.1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

高中阶段,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英语教学并不是严格根据教学大纲来教学,高中三年的教学课时,要安排在两年半来上,期间还有各种考试占用教学时间,教学之紧,学生压力之大,使得学生一进高中学校后就基本上是根据高考的要求来学习高中内容。进入大学后学生都是那种机械化的口语,显的有些苍白,毫无生气。

3.构建口语环境及其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模式,在应试教育下,构建一个英语环境。我们选用三个最主要的要素:课堂口语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教师激励。这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最终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构建一个自创的课间十分钟的英语环境。以课堂口语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条件,以教师激励为辅助,三者结合拥有一个英语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个英语环境中磨练之后,让学生在高考压力后,全面轻松地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4.口语环境三要素

4.1创建点滴英语口语环境,学生积极参与

当今大学的教学设施较好,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施。一般学校有下课的铃声和上课的铃声及课间的音乐,将这些铃声全部改成播放英语,或是英文歌曲或是英文的幽默小对话,让这些英语声音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每个学生当中,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个空档,练习英语口语。这样的英语学习环境下,听的多了,学生自己就会自主地模仿,时间久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平。

4.2课堂口语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应试而教学,也要为学生的口语提高而教学。

教师在教学英语口语的时候要:

(1)从听力入手,符合人类学语言的习惯,教师要亲自表演,让学生有模仿的对象。

(2)对学生要强调每个单词都要听懂,会拼写、要理解、能熟练地背诵。

(3)在有感情的朗诵过程中,清楚地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哪些单词听不懂,为什么没听懂。

(4)当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同时,也要多进行说的训练。

英语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要经常和学生交流,鼓励他们练习口语。还要和其他老师相互交流,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才能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口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4.3教师激励学生学习口语

达芬奇曾有简明的一句话,形象地阐明了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正如不情愿的进食有害健康,不情愿的学习会损害记忆,所记东西无法保持。”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创造英语口语的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口语的良好心态和理念,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口语水平,在教学方面要根据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运用,对自己要有强有力的一股劲教好学生口语的信念,这样学生才能够以极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英语口语的学习中去。

5.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英语口语的教学,要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使学生能够经常用英语思维,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用英语思维一遍。天天强化,天天循环,使大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交往中能够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2]胡春同.英语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

当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 工作过程为导向 协作式翻译

1 引言

当今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中国对外交流持续快速发展,涉外企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高职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小企业的基层岗位。中小企业一般不设专门的翻译职位, 翻译只是跟单员、外销员、涉外导游等与外语有关的岗位的一种工作工具。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高职高专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势在必行。 高职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般商务处理能力,又能在对外交流场合中结合某行业或岗位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有效沟通。但是,目前的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及翻译能力比较薄弱,运用所学翻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并没有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它的期待,亟需改革。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将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翻译人才,并促进高职翻译教学的改革。

2 理论基础

2.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

“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姜大源,2007:189)。德国的《框架教学计划》中,“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姜大源,2007:189)。从职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熟悉劳动组织的新形式更为重要。基于大幅度增加的知识量,我们无法再像以往那样灌输给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反之应该使学生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掌握越来越多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

曾昭涛在《论高职翻译教学的性质与定位》里曾指出,高职翻译教学是初级“翻译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双语信息交流能力,侧重语言和信息的转换能力。这种信息的传达,经常是在有限类型的场合内,围绕和结合着明确的工作任务,就反复出现的、带有一定程式化的内容和形式而开展的。这就要求高职翻译教学跟对应岗位工作任务的结合度非常紧密。在教学中,设计符合岗位需要的翻译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担任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的角色,把实际工作过程融入语言翻译教学中。

2.2 基于建构主义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到,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或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何克抗,2001)。而且,建构主义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 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 提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个体之外, 尽管已由词语符号赋予它一定的普遍认可的外在形式(章伟民, 2000:25)。建构主义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咨询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该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在于引导语言教学向工作过程和职业化方向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在相关工作情境之下提高学习能力、翻译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何克抗, 2001)。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 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何克抗, 2001)。同时, 通过与同学协作、讨论、交流, 学习个体可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可以发展、比较并获得对同一事件的多种看法或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 从而加强个体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协作式翻译教学的结合

3.1 以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为例

翻译能力是语言学习的能力之一,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都会针对翻译活动进行训练实践。笔者所在院校采用新编的《行业英语》系列教材,每个单元都贯穿不同的行业主题,各主题都有相应的工作情景。如company一单元,设计有企业文化一模块,在讲解企业文化的时候,先让同学们了解企业文化涵义,明白不同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对文章并未进行详细的分析解释,而是联系另一单元Administration中秘书的职责之一翻译,让学生通过职业化的训练来完成翻译任务。步骤:将学生分成小组,抽签或安排各个小组翻译工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把段落文本翻译出来。小组成员需分配工作,团结协作,以一名秘书的身份完成翻译任务。 此工作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查阅字典,句子分析,词语探讨,询问老师,语言润色整合后,由每组派代表发表演讲译文,各小组点评,最后教师点评和总结。通过该实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的就是翻译工作,通过工作而实现学习,进而熟悉、适应工作,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更利于他们准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未来的工作。同时,学习者可以发展、比较并获得对同一事件的多种看法或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提高交流沟通能力,还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

3.2 以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为例

笔者所任教的综合英语课程中,也开设有旅游英语方向的课程,翻译能力也有所要求。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提到教学内容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笔者课堂上把旅游服务的各种工作场景转换为典型的教学情境,即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如游览景点、风土人情、菜系介绍和游客投诉等。

在介绍国外景点旅游时,挑选每个国家有代表性的景点英文介绍,由各小组接下翻译任务,完成翻译初稿。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参考资料、工具书,向老师寻求建议或帮助,甚至请教旅游专业人士,通过讨论、协作、交流对文本进行解读和翻译。初稿完成后,拿到课堂,小组互相交换检查译文,根据相互间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最后,各小组以表演展示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旅游景点,成员以双语进行互译,与此同时学生们再次回顾翻译文本,以口语和口译的方式再现工作情景。

4 结束语

本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结合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协作式学习理论运用到高职英语翻译课堂中,探讨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学习者可以接触并共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翻译问题,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翻译工作打下基础,学会对各种观点进行赛选,学会灵活用词,处理翻译文本。通过真实(仿真)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学习)过程、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等,使学习者的自信心、成就感和积极性得到激发,促使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和思考,从而更有效地锻炼培养其翻译和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J]. 四川教育, 2001 (1).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