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41-02

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寻求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努力追求校内实训情境和工作氛围车间化、生产任务真实化、运行和管理模式企业化、成果评价市场化的理想境界, 形成了“学校为主型、校企合作型、引企入校型、校企共享型”等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社会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可以说,实践教学是否得当,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有无特色的一个标志;而校内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培养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学生,实际训练必不可少,而实际训练要依赖校内实训基地。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是十分重要的。

1 高校纺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1.1实践教学条件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多数是政府, 投入单一,教学经费的投入不能适应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近几年来实验实训条件虽有改善,但依然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部分院校纺织类实训设施落后,资源不足现象较为严重,与企业的真实生产脱节,很难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2教学模式落后

不少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学科为本位,将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分开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影响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差。

1.3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院和企业, 由于双方的利益驱动不同,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不足, 没有让企业看到“利好”,没有达到双赢的效果。

1.4“工”与“学”结合度不高

工学结合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要做到“工中有学、学中有工”。但不少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引进企业进校园,将企业生产产品引进校园生产, 让学生在生产线上做简单而又重复的机械劳动, 使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不能真正做到 “工中有学、学中有工”,偏离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方向。

2 高校纺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 构建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生产项目主导、学习性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创新纺织人才培养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职 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呈阶梯式的递进提高。

国际贸易实务(纺织模块)专业全面分析了就业岗位需求,坚持以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为主线,将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岗位技能训练四大模块,并以相关课程作为依托和支撑,创建“专项训练 + 综合训练 + 顶岗训练”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向学生开放教师课题,吸引学生参加项目研究,进一步通过教师工作室锻炼、校企项目合作、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大赛促炼等,形成一个有效地拓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平台, 创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 “实战”训练,提升职业能力,巩固教学成效。

2.2 建立合作共享的校企联盟体系

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基地及企业的设备资源优势,跟踪纺织产业技术发展,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建立教师周日实习工程师制度,设立校内企业工程师流动站,形成科技工作者双向流动、长效合作的工作机制。

2.3实施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分解岗位知识及能力要求,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知识体系与能力模块,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实训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推行“学 中练、练中学”教学改革,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成效显著。国际贸易实务(纺织模块)专业以“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分析纺织外贸或纺织检测岗位职业能力,设定学习性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及岗位技能有效衔接,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纺织检测”,并已组织实施。

2.4推行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室的管理制度,采用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这样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操作,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振兴产业的使命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交流活动,展示创新成果,体验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营造勇于创新、 追求真理、正确对待成败的创新实践氛围。

3 结语

校内纺织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或教学情境,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氛围,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也可以减少实训材料耗费,既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又能降低实训成本,达到学院、 学生双方共赢。

学生在校期间就以企业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国际贸易实务(纺织模块)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2]周宝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5).

[3]李君宏等.浅谈校企合作机制在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运用[J].甘肃科技,2013(7).

[4]王丽娜.校企合作视角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探[J].艺海,2013(11).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运作;运作机制;协调机制

作者简介:林红梅(1967-),女,辽宁大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系副教授,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教学。

课题项目:2011年广东省高教学会项目立项课题“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研究与实践”(编号:11GJB125122),主持人:林红梅;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研究与实践”(编号:11B100),主持人:林红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86-04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在评估过程中要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实践教学经费要有保障以及行业、企业要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室使用率和实训设备投入、运行模式、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得到不断发展完善[1]。各地高职院校在探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取得了可喜成效,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导致责权利不清,运作不畅,特别是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等方面失调,严重影响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及利益相关体参与的积极性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涌现了许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其相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典范,并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该模式之所以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一方面取决于选择合作的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规模和用人需求与递补,能够通过企业自身的生产性活动来完成学生在工作过程的实训,另一方面由于德国本地人口偏少确保了学生的就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用人需求相适配。加拿大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重点培养技术能力、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适当综合化。美国社区学院以“开放性”为主要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开放性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对象、目标、管理以及形式等各个环节,特别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着重技能的培训,重点提高整体素质,强调学生真实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英国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为中心的训练模式,其整个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靠证书与考试制度来开展。澳大利亚TAFE是一种以国家资格证书为基础的、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该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在TAFE的实践教学中,政府和行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特点是将院校按工厂模式办、将工厂按学校模式办,实训的场所在校内。该模式依赖于全真化的工作过程,需要持续性的运营资金的支撑,而运营资金的来源在于与企业的充分合作。这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作用和理论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践方面积极探索。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校内实训中心,管理35个实训室、125个实训分室,设备总值4.7亿元;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组建了教学企业与社会服务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企业运作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有7242万篇论文(1994-2012年),其中有关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论文有107篇。丁金昌、童卫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和黄斌《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S1期)等文章阐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特征;傅永强、吴文山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6期)和吴弋旻、张雪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10期)等文章对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熊建武在(《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16期)提出“区域共享型”为主导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叶马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提出开放式园区建设模式,林红梅(《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11期)提出企业化运作,石华(《职教论坛》2010年26期)提出校企股份组合建设新模式,周海英、严中华(《物流技术》2011年13期)提出教学企业建设模式。由于国内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刚刚起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尚未完善,特别是在建设与运行上受到观念滞后、机制障碍、效率低下的制约,对如何建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模式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二、构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运作管理体系

本文基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院)建设国家骨干校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院系二级管理的背景下,通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作为个案,探讨成立校内实体公司,采用企业模式管理,增强自身造血的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是探索出一个“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管理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宏观与微观研究领域如图1所示。

(一)微观领域研究

微观领域研究主要是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内涵的研究。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改革、“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基地的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改革课程体系就是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教学组织方式改革就是探索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教学组织与顶岗实践相结合,从而推进“教学做”一体化[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生产实践及技术研发,并从实训基地中聘请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教学方法得当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基地的制度建设方面,将出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办法,内容包括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财务报销制度、实践教学计划、基地激励考核及奖励办法、基地教师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制度,对校企合作中表现好的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

(二)宏观领域研究

构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及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学实训和经营管理双轨运行,就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首先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实现依法纳税,并以有限公司运作模式建立公司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等;其次,明确利益相关方权利与义务,实施经营与教学双重目标,即实体公司可持续发展和学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健全企业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减少在真实市场运作中所面临着的许多不确定的经营风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将直接关系到校企双方、师生的核心利益,也关系到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因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各经营部门涉及到经营成本、设备购置、员工(企业兼职教师、学院专任教师和实训学生)薪酬补贴等运营成本,实践教学场所涉及到财政投入、实训耗材、实训指导老师课时等办学费用,因此,构建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首先要制定生产性实训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学院政策,对生产性实训使用的经费按照统一规划、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生产性实训经费预算,控制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本;其次要明确相关方利益分配关系,比如,学校专任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等人员的身份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属性,还具有双重劳资关系,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涉及到相关方利益分配问题。

三、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

本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经营管理机制是通过二级学院与实体公司互通、系教学主任与实体公司经理互通、带实习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员工互通、实训学生与一线员工互通实现的,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采用以大学生作为经营管理主体,以企业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把校内实训基地设计成真正的生产性教学场所。通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任务)与校内真实公司运作相对接,将学校教学与酒店、旅行社、培训楼、超市、文印店等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校内酒店、旅行社、培训楼、超市、文印店和电话调查实训场所进行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学时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通过实习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员工的对接,学生与一线员工的对接,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服务标准,按照企业职业岗位和工作流程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将使学生得以在一个同企业完全一样的环境中学习,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依法纳税、成本控制、团队合作的意识,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相协调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

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中,明确提出各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3]。这极大地促进了校内实体公司的发展。在目前政府投入有限的前提下,校内实体公司就不能只是纯消耗性的实训基地,必须开展真实的生产性或商贸活动,一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真实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获得一定的收入从而维持实体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即校内实体公司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学校增加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企业获得了有用人才,学生顺利就业;其经济价值是开展生产或商贸活动获得了经济利润[4]。由于校内实体公司属性是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糅合,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法律问题,特别是可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制方面存在许多盲区。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公司法》、《破产法》、《物权法》等法律适用上有待于创新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如图3所示。

由于我院校内实体公司教学设备和土地使用权均为国有资产,因此校内实体公司应该由学校授权管理,采用收支两条线,在财务处建立独立账户,也就是实体公司收入和支出要在学院财务处建立的独立账户中体现出来。按照我院财务管理文件,实体公司创收应包括递交学院管理费、实体公司发展基金、师生奖酬金3个部分。在校内实体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公司管理人员多是二级学院的专任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实训学生,他们的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专任教师是二级学院的一员,兼职教师是合作企业的职工,实训学生要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他们一方面与所在学校和企业人事关系保持不变,另一方面又与基地建立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需要接受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考评。在校内实体公司激励政策方面,实体公司管理团队应该以教师下企业实习的方式有计划的安排到实体公司工作,享受学院给予到校外企业去实习的教师一样的待遇,即合格者学院按满工作量核算其工资,同时享受校内实体企业给予的适当奖励。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时外,要享受校内实体公司规定的补贴。

总结

经营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实训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为了实现实训和经营目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必须要在经营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学校教学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协调,实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探索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群祥,熊焰,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历程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1(05):118-121.

[2]林红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04):54-56.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3篇

目前会计为实施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完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可以节约企业寻找可用人才的成本,使当代会计学教育更好的为动态发展的经济社会提供优秀会计人才。一些院校在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已经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会计专业实习基地构建的作用及重要性

构建会计学习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学生可以将平时教材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更好的领悟会计学知识,为其毕业后走上会计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培养其实践能力。毋庸置疑,实习基地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起点,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的约束和考验中得到锻炼,更好的领悟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点。其形成除了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校内实训中不断强调与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受到实际工作环境的约束与锻炼。

并且,构建出完善的实习基地也可以帮助企业选择人才,让在校的会计学学生在设立在合作企业中的实习基地可以减少企业搜寻招聘会计人才的成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参与企业中的一些短期项目,实习中,企业也能仔细观察有潜质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留用所需人才,也减少了企业对新入职职员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因此,建立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一项双赢工作,对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学生的成长都有极大益处。

三、目前会计专业实习基地构建存在的问题

为会计专业学生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可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从业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为当前社会培养高水平会计学人才。近些年,许多设置会计专业的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着手构建校内和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但就目前国内会计专业实训基地构建情况人存在问题和不足需要解决和改善。

首先,大多院校无法为会计学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充足的经费,近年来,一些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消耗大量财力盲目扩建会计学专业并扩大招生量,造成经费紧张,实习基地构建经费有限。因此,目前建立起的实训基地应用的硬件与软件水平滞后,校内实习使用的财务软件等落后,校内实习考核机制呆板,同时一些校内实习基地配备的老师或培训师欠佳,多是在学校进行会计学教学的老师,自身没有参与专业实践和会计工作,造成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脱节,严重影响实习基地培训质量。甚至一些培训机构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学生在毕业走向就业岗位前只是编造了虚假实习经历,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薄弱。

其次,由校外的实习基地来看,因会计工作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各实习基地所在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校外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对来企业培训的学生并不能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与院校合作态度并不端正,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为减少实习生专业能力差而对企业财务部门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或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往往只会将一些整理资料装订文件的简单工作分配给实习生,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操作很少,影响实习培训质量,造成校外的实习基地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四、会计实习基地构建实践性措施

目前,我国的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在建设会计专业实训基地需要注意基地的实践性与先进性,适时改版使用的教材,在实践性的培训中,建立系统的教学理念和培训体系,同时也需要呼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基地的完善,投资开发设计应用性强、操作性能稳定的会计实习培训软件,更好的为社会输出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岗位适应性强的会计人才。

鉴于目前会计专业教育自身对构建实习基地的资金有限的问题,各院校及培训机构需要加强与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带动校内实习基地构建,并且可以高效的利用院校自身的财务部门,各院校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成熟又具备较多的教育经验,学生与本学校的工作人员沟通更为方便快捷,且院校的财务部门办公设施齐全,部门体系完善,是对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校内实习培训的不二选择。

构建实习基地需要重视实习培训配备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引进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到校内培训基地进行兼职培训,鼓励在校的培训教室从事校外会计岗位实践或培训,充实丰富更新培训教师队伍的会计职业能力,为在校生提供更与当下经济社会环境接洽的会计实习培训课程。

为构建更完善的实习基地,各会计教育机构需要建设完备的管理制度,全面完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教材配备、进度安排以及考核制度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使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基地表里如一,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训作用,实现会计专业学生“零距离”接触所学专业,更好的了解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时了解除教材上学来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自学自修哪些职业技能(如:计算机技能培训,等),需考取怎样的资质证书。校内校外的实习基地需要对学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成果严格把关,要构建严格而完善的考核机制,不能仅凭几页纸的实习报告蒙混过关,确保实习培训“有血有肉”,保证实习期间的合理劳动报酬、医疗保险和安全保险,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提高師资配备、完善教育体系、更新教育理念和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各院校及培训机构可以完善实习基地的构建,提高更优质的会计教育,为我国提供优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志锋,苏家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J].职教论坛,2002(2).

[2]黄口强,邓志军.国外企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3]杨敏,廖良林.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6).

[4]张文林.充分利用高职院内资源为专业实训教学服务——会计专业财务处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6(3).

作者简介:徐美华(1965-),女,汉族,辽宁盖县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尚未形成成熟的实训教学体系,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探索。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场所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从目前来看,各个学校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校内实习基地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教学与实训全面结合的渠道较少;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一般是资产评估事务所,由于资产评估事务所规模都不大,不能进行成批量的或长时间的实习而导致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力度不够。

1.2师资力量不足

资产评估专业的课程都是综合性学科,它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懂资产管理;而且还要懂资产评估、财务会计、审计、工程技术等知识,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财经类院校寥寥无几。大部分教师都是非资产专业毕业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复合型人才较少。

1.3教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

由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很多与资产评估工作相关的实训课程的教材目前在市场上还没有卖的,因而自编实训教材成为必然选择,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教师熟悉专业的学科性质,掌握学科的专业理论及技术,借助自身对于学科实践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完成。目前,由于师资缺乏实践经验,各校虽然搞了一些实践教材,但很多都不够科学也不完善。

2 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2.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1.1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资产评估实践教学是资产评估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就非常重要,对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应立足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场地改革和教师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去构建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单位对于资产评估的评估程序、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此外,还需对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出规划,实训室的软件应有配套指导手册,完善校内实践实验室的建设。

2.1.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资产评估协会的指导下,与资产评估事务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实现学生“校外轮换制”顶岗实习,实训课合理穿插安排于学期授课计划中,专业课教师有计划的带领学生到资产评估现场进行有报酬轮换制顶岗实习,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中吸收新的案例,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准备,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2课程体系改革

为了加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遵守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工作过为导向,加大了实训教学内容,开设房地产评估实训,建筑工程评估实训,机电设备评估实训等实训教学课程、编写与评估实训相关的配套教材,在校内建设资产评估仿真模拟实训,资产评估模型实训室,资产评估业应用软件等校内实训室、校外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课外实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眼界和提高实践技能等,与评估事务所建立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就业顶岗实习、学年实习、校外毕业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模拟的强化训练,专业的实训时间在一年左右,使实践性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5%以上。课堂教学内容中,强化案例教学,将典型评估案例汇编成册,单独开设“资产评估案例与分析”课程;开展会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内容的模拟实践教学。

2.3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课堂+评估事务所”“课堂+实验室”“教学+认证”等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工学结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推行校内实训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实训和实习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暑期、节假日到工地、事务所实践实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之时就能适应社会需要,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

2.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由于Y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大部分教师不是资产评估专业毕业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因此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时,结构上应注重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的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要求教师既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对于学历高,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实行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轮流参加实训基地的教学和建设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增加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重;并通过有计划地引进或送出培养的方式,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请其他高等院校的教授、资产评估行业专家为的客座教授;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进行“项目指导”,使实训指导教师师生比不少于1∶4,优化“双师”素质队伍结构。组织教师参与评估师、工程造价师的考试,通过对现有教师的培养,使90%以上的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

3 结束语

总之,高职教育中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以工作过程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培养出不但能掌握扎实的资产评估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从事具体资产评估业务工作的能力,精通资产评估、财务会计、审计、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勇于开拓、善于创新、脚踏实地、精通业务、勤奋向上的高素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志,曾宜生.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索[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74.

[2]苏惠霞,王红兰.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6.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化工装备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基础 功能分析 定位

1.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构建以能力目标为核心的新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广泛共识。实训基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对构建职业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我院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原名化工机械)成立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较好的基础。2008年,本专业被确定为省示范专业建设单位,2010年我院被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省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化工装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接下来的骨干高职重点专业的建设中,如何使之更上一个台阶,向国家、社会和广大师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一个值得参与基地建设的老师们思考的问题。

2.化工装备实训基地的建设基础

经过近5年来的建设,可供本专业实习实训的校内基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校内现有实训基地包括8个单项实训室和2个生产型实训工厂。单项实训室有机械材料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CAD实训室、压力容器实训室、无损检测实训室、腐蚀检测与防护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等,主要训练学生的单项专业技能。生产型实训基地包括学院的化工机械制造厂和紫光化工厂,主要为提高学生设备制造和检修的综合技能。2007年为配合首届化工技能大赛,本专业建设了机泵拆装与检修实训室、机泵状态监测实训室、测绘实训室和换热器检验实训室等四个实训室。

3.化工装备实训基地的功能分析

3.1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化工设备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化工装备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核心职业能力是具备从事化工设备制造、检验、监测与维护维修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技能培训,因而需要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这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训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我院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条件,实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可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在基地实训场所进行全方位、开放式教学,把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项目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组织教学,直观易懂。在教学方法上,可做到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听边动手,在“动”手中学,在训练中提高技能,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2进一步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研究、产学研结合、开发推广新技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实训基地建设从筹建开始就注重培养和锻炼“双师型”教师。机械类教师负责设备选型、设备检验和安装,以及后期的对外培训、制造技术和化工装备新结构的研发,土建专业教师负责实训楼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监督等。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将使一批教师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3.3带动相关专业共同进步

目前,由于学院扩招,以及新增专业的增加,给原机械厂实训基地设备实训带来很大压力,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则原有机械实训装备根本满足不了需求。该基地的建设可以缓解上述矛盾,给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学生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该基地建设除了能给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进行实习实训外,还可以接受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机电一体化、制冷与空调技术、热能专业等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的机械加工、检验、焊接、机械设备拆装等项目的实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

3.4社会服务功能

3.4.1服务于本区域职业教育

为辐射和带动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发展,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及本区域的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到江苏乃至全国,本专业将建立一个对办学力量相对较弱的机构进行帮扶的长久机制,支持和带动本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案纳入专业每年的工作计划。化工装备实训基地的硬件和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4.2服务于本地区的劳动力技能培训

在化工设备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组建化工装备维修技术专业技能鉴定中心,实现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的功能,定期承办面向社会招收农村劳动力、工厂和社会无技能或技能需要提高的劳动力的中短期培训班,从而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为国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出贡献。

3.4.3服务于本区域的化工企业

以化工设备实训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化工装备研发技术中心作为区域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为江苏化工企业提供设备设计、制造、维护、改造等方面的技术咨询与服务,提高师资的双师素质。

4.化工装备实训基地在学院“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重点建设专业,本着资源共享、校企共建、合作研发的原则,系统规划与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提出和规划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技能、技术思维、职业素养螺旋上升的“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

“三维”:第一维是高级技能培训维,能够控制生产(装置、工艺),解决怎样做的“知其然”问题;第二维是技术思维培养维,把握技术内在规律,养成技术工作与管理思维习惯,解决做得更好这个“知其所以然”问题;第三维是职业素养培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从整体看,解决社会、企业普遍关注的职业人的素质问题,从个体看,解决“人”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问题。

“四层”:是指针对课程及课程群的项目化实训室,针对专业及专业群的综合化实训中心,跨系部、跨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外工作性顶岗实习基地。“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有力保障了实验、实训、实习制度、实习时间、实习场所、实习经费、实习指导教师“五落实”,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十二五”期间,我院将继续加大对实训条件的投入,开发实践教学管理系统,按照“三化”(实训环境真实化、设备设施生产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五紧扣”(紧扣课程体系、紧扣实训任务、紧扣生产过程、紧扣真实工作、紧扣职业要求)的原则,采取项目化的建设运作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重点专业建设目标,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水平的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

化工装备实训基地,在我院“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中,集“高级技能培训维、技术思维培养维、职业素养培育维”三维于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可以提供跨系部、跨专业的准生产型的实训基地。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解决学生的动手问题,同时也是锻炼师资队伍的载体,必将对增强学院办学实力,完善学院的办学功能,最终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5.结语

实训基地的建设,硬件是基础。然而,使实训基地真正发挥效益、取得良好效果的,是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的软件建设。在此后的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理论课老师和实验老师需要密切配合,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促进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近期的目标是圆满完成我院骨干高职建设项目中化工装备技术这一重点专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